高分求有关于桑、蚕的古文典籍
桑白皮(《药性论》)
异名桑根白皮(《本经》),桑根皮、桑皮(孟诜),白桑皮(《山西中药志》)。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植物形态详"桑叶"条。
采集冬季采挖,洗净,趁新鲜刮去背棕色栓皮,纵向剖开,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心分离,剥取白皮,晒干。
药材干燥根皮多呈长而扭曲的板状,或两边向内卷曲成槽状。长短宽狭不一,厚1~5毫米。外表面淡黄白色或近白色,有少数棕**或红**斑点,较平坦,有纵向裂纹及稀疏的纤维。内表面黄白色或灰**,平滑,有细纵纹,或纵向裂开,霉出纤维。体轻,质韧,难折断,易纵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微有豆腥气,味甘微苦。以色白、皮厚、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其他各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
和黄酮成分桑根皮素、桑素、桑色烯、环桑素、环桑色烯等。又含有作用类似乙酰胆碱的降压成分,并含鞣质56%,粘液素9%。
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家兔以桑白皮煎剂2克/公斤灌胃,6小时内排尿量及其氯化物均有较显著增加,7~24小时恢复正常。
②降压作用
日人早年即报告桑树煎剂给动物口服有轻微而缓慢的降压作用,又称必须用根或枝的皮方有降压效果,根及新梢叶则无作用。用乙醚、热水或温甲醇的提取液对兔皮下注射1克(生药)/公斤时,可使血压下降15~25毫米汞柱。从桑白皮中提得一种物质,给兔静脉注射10毫克/公斤,血压立即显著下降;切断颈迷走神经或颈椎,此作用仍存在。它能抑制离体蛙心、兴奋兔离体肠管,此等作用皆可被阿托品阻断,故推测可能是乙酰胆碱样物质。对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对蛙下肢血管则为收缩。能兴奋离体兔子宫,轻度促进兔耳下腺的分泌,注射(动脉或静脉)给药对猫瞬膜收缩并无影响,但如直接涂于颈交感神经节上,则可抑制电刺激节前纤维引起的瞬膜收缩。对水蛭背肌单用无作用,如先加依色林后再用,则可使水蛭背肌的紧张度有显著上升。此物质对小鼠静脉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327毫克/公斤。据日人报道,中国产桑白皮的提取物较日本产者降压作用强,毒性亦大,所含乙酰胆碱样物质的成分较多。
③其他作用
桑白皮提取物对小鼠有镇静作用。在狗身上,初步证明用桑白皮线缝合之伤口可无需拆线。
炮制桑皮:刷去灰屑,洗净,润透后切丝,晒干。蜜桑皮:取桑皮丝,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皮丝100斤,用炼熟蜂蜜3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桑白皮)采十年已上嫩根,铜刀剥上青黄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用铜刀锉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药力。此药恶铁并铅。"
性味甘,寒。
①《本经》:"甘,寒。"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平。"
④《医学启源》:"气寒,味苦酸。"
归经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功用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②《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
③《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④孟诜:"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
⑤《滇南本草》:"止肺热咳嗽。"
⑧《纲目》:"泻肺,降气,散血。。
⑦《本草求原》:"治脚气痹挛,目昏,黄疸,通二便,治尿数。"
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风湿麻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宜忌肺虚无火,小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续断、桂心、麻子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肺虚无火,因寒袭之而发咳嗽者勿服。"
③《得配本草》:"肺虚,小便利者禁用。"
选方①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②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饮调下一、二钱。(《经验方》)
③治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桑根白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细辛、干婪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④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肿:桑白皮四钱,冬瓜仁五钱,葶苈子三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⑤治卒小便多,消渴:桑根白皮,炙令黄黑,锉,以水煮之令浓,随意饮之;亦可纳少米,勿用盐。(《肘后方》)
⑥治糖尿病:桑白皮四钱,枸杞子五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⑦治传染性肝炎:鲜桑白皮二两,白糖适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医药》(3):26,1961)
⑧治产后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饮之。(《肘后方》)
⑨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阴头,皆赤色者: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千金方》)
⑩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蜀桑根白皮,阴干捣末,烊胶,以酒和敷肿。(《千金方》)
⑾治蜈蚣毒:桑根皮捣烂敷或煎洗。(《湖南药物志》)
⑿治坠马拗损:桑根白皮五斤。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损处。(《经验后方》)
名家论述
①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又桑白皮泻肺,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②《纲目》:"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矣。宋医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言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③《药品化义》:"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热壅,合沙参、黄芪止肠红下血皆效。"
圣蚕丸
《永乐大典》卷九七五引《小儿保生要方》。
药物组成:白僵蚕(直者微炒)1两,天南星(浆水煮5-7沸)1两,防风(去芦)1两,半夏(先洗净,用浆水煮5-7沸)1两,白附子(浆水煮5-7沸)1两,人参1两,藿香半两(去尘土)。
主治 小儿诸般生风,壮热,精神恍惚,痰涎壅塞,目睛上视,睡卧不安,头痛颊赤,多惊恐,肢体倦,不喜乳食。
蚕蜕
出处《纲目》
别名蚕退、马鸣退(《嘉佑本草》),马明退(《儒门事亲》),蚕蜕皮(《本草蒙筌》),佛退(《眼科龙木论》),蚕退皮(《本草求原》),蚕衣、蚕儿衣(《山东中药》)。
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幼虫的蜕皮。收集家蚕起眠时的蜕皮,晒干即可。
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治崩漏,带下,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牙疳,口疮,堠风,目翳。
①《嘉佑本草》:主血风病,益妇人。
②《本草蒙筌》:止带漏崩中,赤白痢疾,除肠风下血,吐衄鼻洪。疔肿取灰敷,牙疳加麝贴,牙宣灰擦龈上,口疮灰敷患间。
③《纲目》:治目中翳障及疳疮。
④《握灵本草》:烧灰治牙痈,牙痛,牙疳,缠喉风。
⑤《本草求原》:主热淋。
用法用量内服:煅存性,作散剂。外用:研末撒。
注意《本草经疏》:妇人血虚无风湿者不宜用。
附方
①治牙疳:枯矾、人中白(火煅白色)、五倍子各三钱,蚕退(烧存性)二钱。为细末。先以米泔水,用蛴螬虫翻转蘸水洗净瘀血,以药敷之。(《赤水玄珠》蚕退散)
②治疳疮:马明退(烧灰)三钱,轻粉少许。上研为细末。先以温浆水洗净,干掺之。(《儒门事亲》)
③治妇人吹奶:马明退五钱(烧灰),轻粉三钱,麝香少许。上为细末。每服二分,热酒调下服之。(《儒门事亲》)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蚕退如蝉蜕、蛇蜕之类,各因其本质以为用,蚕退得蚕气之余,故能治血风病,血热则生风,妇人以血为主,故尤益妇人也。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杂讽九首 唐 作者:陆龟蒙
红蚕缘枯桑,青茧大如瓮。人争捩其臂,羿矢亦不中。微微待贤禄,一一希入梦。纵操上古言,口噤难即贡。蛟龙在怒水,拔取牙角弄。丹穴如可游,家家畜孤凤。凶门尚儿戏,战血波澒溶。社鬼苟有灵,谁能遏秋恸。童麋来触犀,德力不相及。伊无惬心事,只有碎首泣。况将鹏虱校,数又百与十。攻如饿鸱叫,势若脱兔急。斯为朽关键,怒荦抉以入。年来横干戈,未见拔城邑。得非佐饔者,齿齿待啜汁。羁维豪杰辈,四骇方少絷。此皆乘时利,纵舍在呼吸。吾欲斧其吭,无雷动幽蛰。鴚鹅惨于冰,陆立怀所适。斯人道仍閟,不得不呜呃。当时布衣士,亦作天子客。至今东方生,满口自夸白。终为万乘交,谈笑无所隔。致君非有书,乃是尧舜画。只今侯门峻,日扫贫贱迹。朝趋九韶音,暮列五鼎食。如闻恭俭语,謇謇事夕惕。可拍伊牧肩,功名被金石。赤舌可烧城,谗邪易为伍。诗人疾之甚,取俾投豺虎。长风吹窾木,始有音韵吐。无木亦无风,笙簧由喜怒。女娲炼五石,天缺犹可补。当其利口衔,罅漏不复数。元精遗万类,双目如牖户。非是既相参,重瞳亦为瞽。东南有狂兕,猎者西北矢。利尘白冥冥,独此清夜止。无人语其事,偶坐窥天纪。安得东壁明,洪洪用坟史。搜扬好古士,一以罄云水。流堪洒菁英,风足去稗秕。如能出奇计,坐可平贼垒。徐陈羲皇道,高驾太平轨。攫疏成特雄,濯垢为具美。贡贤当上赏,景福视所履。永播南熏音,垂之万年耳。有檗何青青,空城雪霜里。千林尽枯槁,苦节独不死。他遭匠石顾,总入牺黄美。遂得保天年,私心未为耻。高从宿枭怪,下亦容蝼蚁。大厦若抡材,亭亭托君子。左右佩剑者,彼此亦相笑。趋时与闭门,喧寂不同调。潜机取声利,自许臻乎妙。志士以神窥,惭然真可吊。天之发遐籁,大小随万窍。魁其垆冶姿,形质惟所召。鼗笙磬竽瑟,是必登清庙。伊圣不可欺,谁能守蓬藋?横笛喝秋风,清商入疏越。君居不夜城,肯怨孤戍月。吴兵甚犀利,太白光突兀。日已费千金,廑闻侵一拨。岂无恶年少,纵酒游侠窟。募为敢死军,去以枭叛卒。岂无中林士,贯穿学问骨。兵法五十家,浩荡如溟渤。高悬鹿皮睡,清涧时依樾。分已诺烟霞,全遗事干谒。既非格猛兽,未可轻华发。北面师其谋,几能止征伐。何妨秦堇勇,又有曹刿说。尧舜尚询刍,公乎听无忽。朝为壮士歌,暮为壮士歌。壮士心独苦,傍人谓之何。古铁久不快,倚天无处磨。将来易水上,犹足生寒波。捷可搏飞狖,健能超橐驼。群儿被坚利,索手安冯河。惊飙扫长林,直木谢椭科。严霜冻大泽,僵龙不如蛇。昔者天血碧,吾徒安叹嗟。
采桑女 唐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沿着苛萝坨村农梦园边的山路前行,不一会儿就能到西峰寺。它与戒台寺、潭柘寺遥遥相望,始建于唐,初名会聚寺,元称玉泉寺。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英宗朱祁镇赐额名“西峰寺”。清代寺院衰败,末年曾经是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的家庙。
这里现有三进院落。一进在依山势造就的台地上广植花木,使人倍感清新。从天王殿旁进入第二进,在如来宝殿前有缠柏古藤。这是一株百年古藤和一棵青翠古柏,古藤缠附于古柏之上。春天紫色的藤萝花挂满翠柏枝头,亲密无间,自然天成。
西峰寺的紫藤和翠柏,古籍上并无记载。古柏胸径40多厘米,因古藤的缠绕已经不再长粗。古藤则异常茁壮,据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茎干虬曲盘绕,如群龙跃跃,直径5厘米以上的干茎就有40多条,自然遮荫面积50多平方米。紫色蝶形花清丽淡雅。盛花时期,藤花烂漫,繁英婉垂,甚为美观。
在《首楞严经》上有明确的说明,原文如下: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首楞严经》卷四
(要想入佛之见,首先就要看因地。因为佛乘是不生不灭的,如果以生灭心来求,自然就求不到。)
下文又做更加详细的讲解,原文如下: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云何为浊。
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首楞严经》卷四
(《首楞严经》里面所讲的道理虽然不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所以看《首楞严经》千万不能着急,不要想看一遍就能全部看明白,多读几遍自然就明白了。)
1原文:正月,与斗、牵牛晨出东方,名曰监德。
2译文:正月时,岁星与斗宿、牵牛宿黎明前出现于东方,名为监德。
3监德是战国时期天文学 家石申对木星在正月晨出东方的现象所给的名称。《史记•天官书》中有:“以摄提格岁,岁阴左行在寅,岁星右转居丑。正月,与斗、牵牛晨出东方,名曰监德。”《汉书•天文志》中也有:“岁星正月晨出 东方,石氏日名监德,在斗、牵牛。”西汉以后的古籍中很少使用。
4《史记·天官书》简介。《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古代天文著作凡二十一家,多达四百五十卷,但是到了著录《隋书·经籍志》的唐代,大约全都失传了,今知年代较古远的天文著作如甘氏、石氏、巫咸三家《星经》、《黄帝天文占》等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中,《汉书·艺文志》不载其名,显然属于后人整理、辑佚一类著作。其他如《淮南子·天文训》等失之芜杂,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如马王堆出土《天文气象杂占》等又不能作为综合性的天文著作。所以,今知的系统、全面的天文学专著,以《史记·天官书》为最古。《史记·天官书》与《历书》一样,也不在《史记》十篇亡书之数,必为太史公原著(也有人以为是“妄人录《汉书·天文志》而成”,可不论),当然不排斥其中有错简以及后人窜入的成份,这是古书难以避免的,也不影响它的真价值。
《史记·天官书》的内容大体可分作七章,一为经星,分作五宫记述三垣二十八宿等恒星;二为五纬,记木、火、土、金、水五行星;三为二曜,记日与月;四为异星;五为云气;六为候岁;七是总论。前二章是记述的重点。第三章对日、月的记述最为简略,日只讲了晕、虹与食,而且偏重于占卜。日的其他天文知识,如运行失常、黑子(《晋书·天文志》黑子之外,还记有日乌、黑气、黑云等名)、日珥(《周礼·视》称为监,郑玄等称为冠珥)、光斑(《宋史·天文志》记为“日生牙”等)、色变、“乍三乍五”等,都没有记载,对月的记述同样有许多当有而无的地方。清·王元启解释说:“《天官书》前无所承,史公首创为之,不能如后代测验之详,故约举大纲以存占候之旧”。第长章章首冠以“太史公曰”字样,随后从“自初生民以来”,历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天官、天文现象与占验等事,按《史记》“书”体的贯例,这些内容是放在篇首的,所以有人认为是由于错简被移到了书末。
高分求有关于桑、蚕的古文典籍
本文2023-09-20 04:26: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