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黄连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4收藏

人参黄连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保婴撮要》卷四 21 组成 22 主治 23 人参黄连散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人参黄连散 1 拼音

rén shēn huáng lián sǎn

2 《保婴撮要》卷四 21 组成

人参2钱5分,黄连1钱5分(炒),炙甘草5分,竹叶20片。

22 主治

小儿心经蕴热,夜啼。

23 人参黄连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古籍中的人参黄连散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总论(一)

寒五九)一柴胡饮(新散一)二柴胡饮(新散二)人参黄连散(小十七)四柴胡饮(新散四)五柴胡饮(新散五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二长集·小儿则古方]小儿

香官桂(各一钱)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人参黄连散(十七)治心经蕴热夜啼。人参(二钱半)黄连(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总论(一)

,宜生脉散、导赤散;火之甚者,宜朱砂安神丸、人参黄连散。苦肝胆热甚,木火相搏者,宜柴胡清肝散。大都

《保婴撮要》:[卷四]夜啼

段并去足翅)上为末,分四服,用钩藤钩汤调下。人参黄连散治心经蕴热夜啼。人参(二钱五分)黄连(一钱五

《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下列方]胎前备用良方三十五

目录 1 拼音 2 《云岐子脉诀》:黄连泻心汤 21 黄连泻心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伤寒大白》卷三:黄连泻心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摘录 4 《证治汇补》卷五:黄连泻心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证治汇补》卷四:黄连泻心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摘录 6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黄连泻心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明医指掌》卷五:黄连泻心汤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75 各家论述 76 摘录 8 《疡科心得集》卷上:黄连泻心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摘录 9 《外科真诠》卷上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10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1 《云歧子脉诀》 111 方名 112 黄连泻心汤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主治 115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16 附注 12 《医统》卷十四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3 《外科正宗》卷四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4 《医方简义》卷二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泻心汤 1 拼音

huáng lián xiè xīn tāng

2 《云岐子脉诀》:黄连泻心汤

21 黄连泻心汤的别名

泻心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

22 处方

黄连 生地黄 知母各15克 黄芩60克 甘草15克

23 制法

上药哎咀。

24 功能主治

养阴泻火,治伤寒,太阳、少阳相合,伏阳上冲,变为狂病,脉紧。

25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0克,用水230毫升煎服。

26 摘录

《云岐子脉诀》

3 《伤寒大白》卷三:黄连泻心汤

31 处方

黄连、麦门冬、赤茯苓、甘草、木通。

32 功能主治

热病内伤不得卧。

33 摘录

《伤寒大白》卷三

4 《证治汇补》卷五:黄连泻心汤

41 处方

黄连5分,厚朴5分,干姜5分,甘草3分,人参1钱,半夏1钱,生姜1钱。

42 功能主治

痞满。

43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44 摘录

《证治汇补》卷五

5 《证治汇补》卷四:黄连泻心汤

51 处方

大黄、黄芩、黄连、生地、甘草、木通。

52 功能主治

心热口苦。

53 摘录

《证治汇补》卷四

6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黄连泻心汤

61 处方

大黄1两,黄连1两,甘草5钱。

62 功能主治

伤寒阳痞,时有热证者。

63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原书用本方治上症,宜先用桔梗枳壳汤,后用本方。

64 摘录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7 《明医指掌》卷五:黄连泻心汤

71 处方

黄连1钱2分,厚朴1钱(制),干姜8分,甘草5分,人参8分,白芍药8分。

72 制法

上锉1剂。

73 功能主治

心下虚痞,按之痛。痞满,脉弦数者。

7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2钟,煎8分,空心热服。

75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黄连清膈热以消痞,厚朴泻中满以除痞,干姜温胃散寒滞,人参挟元鼓胃气,甘草和中气,半夏燥痰湿,更以生姜温气散寒滞也。

76 摘录

《明医指掌》卷五

8 《疡科心得集》卷上:黄连泻心汤

81 处方

黄连、黄芩、甘草。

82 功能主治

一切火热壅肿疮疡。

83 摘录

《疡科心得集》卷上

9 《外科真诠》卷上 91 方名

黄连泻心汤

92 组成

人参1钱,黄连5分,熟地1两,白芍2钱,远志1钱,麦冬2钱,茯神2钱,银花5钱,公英2钱,甘草1钱。

93 功效

大补其水,内疏心火。

94 主治

井疽。生于心窝中庭穴,属任脉经,由心经火毒而成,初如豆粒肿痛,渐增心躁如焚,肌热如火,乃心热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济心火也。

10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101 方名

黄连泻心汤

102 组成

姜黄连、甘草、生地、归尾、赤芍、木通、连翘、防风、荆芥。

103 主治

舌心疮。

11 《云歧子脉诀》 111 方名

黄连泻心汤

112 黄连泻心汤的别名

泻心汤

113 组成

黄连半两,生地黄半两,知母半两,黄芩1钱,甘草半两。

114 主治

伤寒太阳、少阳相合,伏阳上冲,变为狂病。

115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两,水1盏半,煎服。

116 附注

泻心汤(《杂病源流犀烛》)。

12 《医统》卷十四 121 方名

黄连泻心汤

122 组成

黄连1钱半,生地黄1钱半,知母1钱半,甘草5分。

123 主治

大头时疫。心脉实,舌干,或破或肿者。

12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水1盏半,煎8分,温服。

13 《外科正宗》卷四 131 方名

黄连泻心汤

132 组成

黄连1钱,山栀1钱,荆芥1钱,黄芩1钱,连翘1钱,木通1钱,薄荷1钱,牛子1钱,甘草5分。

133 主治

大人、小儿心火妄动,结成重舌、木舌、紫舌、胀肿坚硬,语言不利。

13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水2钟,加灯心20根,煎8分,食后服。

14 《医方简义》卷二 141 方名

黄连泻心汤

142 组成

黄连(姜汁炒)1钱,姜半夏1钱5分,酒炒黄芩1钱,干姜8分,人参1钱,炙甘草5分。

143 主治

伤寒吐利并作,邪在上者。

144 黄连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加大枣2枚,水煎服。

古籍中的黄连泻心汤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按之自濡者,谓不硬不痛,但气痞不快耳。此甘草泻心汤证也。集注程应旄曰∶误下成痞,既误在证,尤

《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半夏泻心汤。枳实理中丸。喻氏程氏魏氏。主大黄黄连泻心汤。金鉴。主甘草泻心汤。未如钱氏不主一方也。太

《伤寒溯源集》:[卷之三结胸心下痞(脏结附)]心下痞证治第四

下。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食入口即吐。而以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之。理自明矣。寒热兼施。辛苦并用。

《婴儿论》:辨上焦病脉证并治第六

人参(三分)干姜(三分)黄苓(三分)半夏(一钱)黄连(二分)大枣(二枚)上八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

《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治喉痹单方

目录 1 拼音 2 《衷中参西》上册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清脑黄连膏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清脑黄连膏 1 拼音

qīng nǎo huáng lián gāo

2 《衷中参西》上册 21 方名

清脑黄连膏

22 组成

黄连2钱。

23 主治

眼疾由热者。

24 清脑黄连膏的用法用量

常常以鼻闻之,日约2030次。勿论左右眼患证,应须两鼻孔皆闻。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香油调如薄糊。

古籍中的清脑黄连膏 《审视瑶函》:[卷二]*热反克之病

连膏(治目中赤脉。如溜热炙人。)川黄连(八两)片脑(二钱)上以黄连去芦。刮去黑皮。洗净锉碎。以水三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阵因阵]以下眼目方

。清凉膏治眼目赤肿不能开,痛闷,热泪如雨。生南星脑荷叶(各半两)荆芥百药煎(如无,即用文蛤)上各三

《原机启微》:[卷之上]*热反克之病

外以黄连炉甘石散收其烂处,兼以点眼春雪膏、龙脑黄连膏、鼻碧云散攻其*热,此治*热反克之法也。非膏粱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一眼科]原机启微论

外以黄连炉甘石散收其烂处,兼以点眼春雪膏、龙脑黄连膏、鼻碧云散攻其*热,此治*热反克之法也。非膏粱

《证治准绳·杂病》:[第七册七窍门上]目

黄连阿胶汤病机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组成

黄连12g 黄芩6g 白芍6g 阿胶10g 鸡子黄2枚

煎服方法

水浸前三药20分钟,煎30分钟去滓,约400ml,入阿胶溶化,分早晚2次服,服时先饮鸡子黄1枚。

加减

1 舌红绛者,加生地。

2 眩晕心悸者,加龙骨、牡蛎。

禁忌

1 兼胸满烦惊者,忌之。

2 脉滑数有力者,忌之。

3 无口苦喜冷者,忌之。

浅议

此滋阴泄火、除烦安神之方也。临床使用以心烦不得眠,口苦思冷,梦遗失精,舌尖红赤,脉象细数为目标。

《灵枢·大惑论》云:“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目不瞑,虽云阳不入于阴,然阳不入阴,有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者;有痰火互结,上扰心神者;有肝胆火盛者;有心肾不交者,不一而足。本证之不得眠,为肾阴虚损,心火上炎,阴阳乖戾,心肾不交也。陈士铎《辨证录》云:“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多见于热病恢复期,或久病虚损,如肺结核,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内分泌失调及神经衰弱等患者。表现有烦不能眠,或少寐多梦,梦交遗泄,急躁不宁,心中灼热,两颧潮红,颊热耳鸣,头痛眩晕,五心烦热,或诸窍出血,口舌糜痛,口干口苦,思饮思冷,小便短赤,大便干秘,皮肤干燥,舌红绛少津,或舌尖红起刺,或舌面龟裂、或剥苔,脉象细数或弦数。临床辨识,须着眼于阴虚及邪热,如单纯阴虚而热象不盛,酸枣仁汤、补心丹均可胜任,黄连、黄芩苦燥之品,似有伤阴之嫌。

不寐之苦, 健康 人难以体会,昼则神疲懈怠,昏昏欲睡,夜则千思百虑,难进梦乡,闻人之鼾声羡恨交集,听周围音响愈加烦恼。及至略有朦胧,东方将白。旷日长久,心血暗耗,甚者神明错乱,如癫如狂,故需认真调治,坚持用药。阳不入于阴,并非短期形成,恢复亦需时日,医者、病者切勿因三五剂不寐便更方易药,尤其对镇静西药有依赖性者,多数需服较长时间方能获效。治疗同时一定要起居有时,不可因不能入睡而看书、上网、看电视至夜半,殊不知子时一阳生,阳生之际,不静以养阳,致阳气烦劳益张,更难入阴而益不寐矣。

道家有息息归根之语。所谓归根,指气达丹田,阳气归藏,故辅以呼吸修炼,可有助于入睡,即双腿盘坐,入静,作深长呼吸。

鸡子黄搅于药中,很难下咽,与药一先一后分别饮之,效果相同。

类方

1栀子豉汤:同可治虚烦不得眠。不同者,栀豉汤证为邪热结于胸膈,心中懊恼,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脉滑数有力等热象较为明显。虽言虚烦,临床并无虚弱之状。

2酸枣仁汤:同为治虚烦不得眠之方。不同者,酸枣仁汤证属虚劳,应有头目昏痛,口干舌燥,五心烦热,不耐烦劳等症状。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同可治心烦不眠。不同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为肝郁化火生痰,上扰心神,多兼胸满惊悸,脉象沉弦,或脉上鱼际。

临床运用

1 治湿毒下利脓血,少阴烦躁,不得卧。(《医宗必读》)

2 治热伤阴血便红。(《张氏医通》)

3 加生地治舌苔剥落不生者。(《柳选四家医案》)

4心烦、心下痞,腹痛下利,血痢、血淋。(《伤寒论今释》)

5 淋沥症,小便如热汤、茎中灼痛而血多者。(《皇汉医学·尾台氏》)

6诸失血,胸悸身热,腹痛微利,舌干唇燥,烦悸不能寐,身体困惫,面无血色或面热潮红者。(《皇汉医学·类聚方广

义》)

7治皮肤病颜面潮红、头昏痒甚,夜难眠而患部发赤、干性皮肤搔痒症、干癣、干性皮炎、干性湿疹、手掌皮肤角化症、掌趾脓疮疱等,用寒凉之剂无效者。(《汉方临床》1981;4:11)

8顽固性失音,神经官能症,支气管扩张咯血,慢性溃疡性口腔炎,失眠症,胎漏,早泄阳痿。(《浙江中医杂志》1980;5:58)

9不寐;尿血;崩漏;下肢厥冷。皆有舌红、舌锋,无苔、薄黄苔,脉弦细数。(《刘渡舟验案精选》)

10下肢发冷。伴舌绛、心烦、寐少、多梦、上半身汗出。(《经方临证指南》)

11大笑不止。伴面潮红,舌红无苔,脉细数。二剂即止。(《河北中医》1992;3:27)

12双目失明。兼心中疼热,烦躁,脉细无力。(《古方新用》)

黄连阿胶汤医案

1失眠梦遗

张某,男,26岁。素体壮、鲜病,近苦于婚姻大事诸多磨逆,百忧汇集,万绪纷来,致心烦失眠。初,翻转时许尚可入梦。后,通宵达旦难以成寐。头痛脑胀,耳内蝉鸣。服安定等镇静药,量小无济于事,量大亦仅寐二三小时。寐后多梦,梦中遗精,久久不愈,心烦益甚。口干口苦,思饮思冷。视其神态萎靡,白睛贯有赤丝,舌红少津,边尖尤甚,苔薄黄燥。诊其脉,弦细而数。

观其脉症,此心肾不交证也。先贤谓五志过极,皆可化火。盖忧思气结日久,心火亢盛,如赤日炎炎,致真阴内耗,肾水亏虚,水火不济,故而不寐,寐则遗泄。张景岳谓:“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故当清心火,滋肾水,务求水火相济,主明神安。拟黄连阿胶汤:

黄连6g 黄芩10g 阿胶10g 白芍15g 鸡子黄2枚 三剂

二诊:一剂即可入睡,三剂尽,每晚可睡五六小时,心烦耳鸣亦明显减轻,守方续进。共服十二剂,睡眠恢复如前,遂停药。

2失眠

王某,女,43岁,东石村人,以缝纫为业。因业精信诚,营生繁多,宵衣旰食,加班加点,致心血暗耗,肾阴亏损。久而久之,积劳成疾。36岁时病闭经,余滋阴养血以治,月经少量潮汛。因一曝十寒,未能连续服药,继而复闭。近复因劳累过度,经常失眠,甚时彻夜不寐。烦虑不安,五内倶焚,腰膝酸软,口苦口渴,思饮欲冷,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张景岳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所以不眠。”又云:“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荣气之不足耳。”本案患者劳损过度,营阴亏虚,肾水不能上交于心,致心火独旺。君主之宫内燃,神明悖乱失常,故心烦不寐。治当滋肾水,清心火。拟黄连阿胶汤加味,并嘱劳逸结合,作息适度。

黄连6g 黄芩6g 白芍15g 阿胶15g 鸡子黄2枚 生地15g 三剂

二诊:睡眠明显好转,烦虑亦轻,此肾水上承,心火下降之兆也。

守方三剂。

三诊:连用六剂,寐甜烦止。拟补心丹、麦味地黄丸服用一月。半年后随访,疗效巩固。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黄连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的知识,欢迎阅读。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1、黄连治火烫伤: 川连研末,调茶油搽之。 〔《中医杂志》(2):170,1922〕

 2、黄连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陈,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

 3、黄连治心经实热: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局方》泻心汤)

 4、黄连治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用: 黄连、槟榔等分,为末,以鸡子清调搽之。 (《简易方论》)

 5、黄连治脓疱疮,急性湿疹: 黄连、松香、海螵蛸各三钱。共研细末,加黄蜡二钱,放入适量熟胡麻油内溶化,调成软膏。涂于患处,每日三次。涂药前用热毛巾湿敷患处,使疮痂脱落。(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6、黄连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伤寒论》黄连汤)

 以猪胆汁拌炒,佐以龙胆草,则大泻肝胆之火。下痢胃热噤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7、黄连治小儿胃热吐乳: 黄连二钱,消半夏二钱。共为细末,分100等分,日服三次,每次一分。(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8、黄连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黄连十两。上截冬瓜头去穰,入黄连末,火中煨之,侯黄连熟,布绞取汁。一服一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差为度。 (《近效方》)

 9、黄连主羸瘦气急。《本草拾遗》

 10、黄连治脏毒: 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本事方释义》蒜连丸)

 11、黄连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桥楼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小陷胸汤)

 12、黄连,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亦有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若虚而冷者,则不须服。《本草衍义》

 12、黄连治呕吐酸水,脉弦迟者: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水煎服。(《症因脉治》连理汤)

 14、黄连苦人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注解伤寒论》

 15、黄连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本草新编》

 16、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主辅相佐,朋阳根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纲目》)

 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17、黄连治心烦懊憹反复,心乱,怔忡,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四钱,黄连五钱,生甘草二钱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丸,食后时时津唾咽下。 (《仁斋直指方》黄连安神丸)

 18、黄连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珍珠囊》

 19、黄连治肝火: 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 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20、黄连,击中焦湿热而泻心火,若脾胃气虚,不能转运者,则以茯苓、黄芩代之。(朱震亨)

 21、黄连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22、黄连治小儿口疳: 黄连、芦荟等分,为末。每蜜汤服五分。定马牙疳,入蟾灰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简便单方》)

 23、黄连治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卧: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擘)。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忌猪肉、冷水。(《外台秘要方》黄连解毒汤)

 24、黄连能去心窍恶血。《仁斋直指方》

 25、黄连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药性论》

 26、黄连治药中巴豆,下痢不止: 末干姜、黄连,服方寸匕。(《补缺肘后方》)用药禁忌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均应慎服。

 27、黄连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 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四科简效方》交泰丸)

 28、黄连解巴豆毒。《本草经集注》

 29、黄连,久服之,反从火化,愈觉发热,不知有寒。故其功效,惟初病气实热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气虚发热,服之又反助其火也。(《本草蒙筌》)

 30、诸病痒疮疡,皆属心火,凡诸疮宜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李杲)

 31、黄连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退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

 32、黄连治妊娠子烦,口干不得卧:黄连末,每服一钱,粥饮下,或酒蒸黄连丸,亦妙。(《妇人良方》)

 33、黄连治醇酒厚味,唇齿作痛,或齿龈溃烂,或连头面颈项作痛:黄连(炒)一钱五分,生地黄、牡丹皮、当归各一钱,升麻二钱。上水煎服,实热便秘加大黄。(《妇人良方》清胃散)

 34、黄连治诸痢脾泄,脏毒下血: 雅州黄连半斤,去毛,切,装肥猪大肠内,扎定,入砂锅中,以水酒煮烂,取连焙,研末,捣肠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米汤下。(《仁斋直指方》)

 35、 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营能燥湿,寒能胜热,佼气宣平面巳。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为君。(刘完素)

 36、黄连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纲目》

 37、黄连,酒浸炒,则上行头目口舌;姜汁炒,辛散冲热有功。一切湿热形瘦气急,一切时行热毒暑毒、诸般恶毒秽毒,诸疮疡毒,俱以姜和其寒,而少变其性。(《医学入门》)

 38、黄连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 明目,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本经》

 39、黄连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节度,腹痛不可堪忍者: 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阿胶各三两。上四味,末之,以大醋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加大豆许,干之。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减,日三服。(《千金方》驻车丸)

 40、黄连治口舌生疮: 黄连煎酒,时含呷之。 (《肘后方》)

 41、黄连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本草衍义补遗》

 42、黄连治眼赤痛,除热: 黄连半两,大枣一枚(切)。上二陈,以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展锦取如麻子注目,日十夜再。(《僧深集方》黄连煎)

 43、黄连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台,日三服。(《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44、黄连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王好古)

 45、黄连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别录》

 46、黄连治妇人热劳羸瘦: 黄连三两(去须),人参一两(去芦头),赤茯苓一两,黄芪一两(锉),木雷半两,鳖甲一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谰),柴胡一两(去苗),地骨皮半两,桃仁一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细罗为散,用好嫩猪肚一枚,将前药末安猪肚内,以线子缝合,蒸令烂熟,砂盆内研令如膏,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圣惠方》黄连猪肚丸)

 47、黄连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泻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汤液本草》)

 48、黄连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 除疳,杀蛔。《本草备要》

 49、黄连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日华子本草》

 50、黄连治下痢: 宣黄连、青木香,同捣筛,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饮下二、三十丸, 日再。其久冷人, 即用煨熟大蒜作丸。婴孺用之亦效。 (《兵部手集方》香连丸)

黄连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 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 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或橙**,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黄连片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黯**,粗糙,富有残存细小须根,片面**,质坚硬,气微,味极苦。酒黄连色泽较生片加深,味苦,略带酒气。姜黄连表面棕**,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萸黄连色泽黯**,味苦,略带吴萸的辛辣味。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黄连 [ 最后修订于2018/3/12 23:11:24 共4139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