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出自谁的手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0浏览:3收藏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出自谁的手笔,第1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出自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这句话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中说的。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

扩展资料:

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典籍里的中国》第七集《离骚》主要讲述了屈原在创作《离骚》时的故事,通过戏剧化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屈原和彭咸大夫、先祖先贤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深入探讨了《离骚》的创作缘起和深刻内涵。

在节目中,屈原向先祖先贤倾诉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望。同时,他也向彭咸大夫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困惑,寻求解答和帮助。通过这些对话和交流,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离骚》的内涵和意义,更好地欣赏这部经典的之作。

此外,节目还重点打造了两幕场景,一幕是屈原在汨罗江畔和彭咸大夫的生死对话,另一幕是屈原和先祖先贤的倾心交流,这些场景道出了《离骚》的创作背景和深刻内涵,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典籍。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出自谁的手笔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出自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这句话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中说的。“史家之绝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