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原文及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0浏览:6收藏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原文及翻译,第1张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周邦彦

系列:宋词三百首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在和他的情人分别之后,重游旧地,怅触前情而写下的。它用一个人所习知的仙凡恋爱故事即刘晨、阮肇遇仙女的典故起头。据《幽明录》载,东汉时,刘、阮二人入天台山采药,曾因饥渴,登山食桃,就溪饮水,于溪边遇到两位仙女,相爱成婚。半年以后,二人思家求归。及到出山,才知道已经过去三百多年了。这种由于轻易和情人分别而产生的追悔之情,在古典诗歌中,是常用天台故事来作比拟的。如元稹《刘阮妻》云:「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就是「桃溪」一句最好的注释。温庭筠《达摩支曲》「拗莲作寸丝难绝」,是「秋藕」一句所本,不过反用其意。第一句叙述委婉,是就当时的主观感情说,这是因;第二句言辞决绝,是就今日的客观事实说,这是果。一用轻笔,一用重笔。两两相形,就将无可挽回的事态和不能自己的情怀和盘托了出来。

三、四两句,由今追昔。「当时」,应首句;「今日」,应次句。当时在赤阑桥边,因为等候情人而更觉其风光旖旎;今日到黄叶路上,因为独寻旧梦而愈感其景色萧条。赤阑、黄叶,不但着色浓烈,而且「赤阑桥」正好衬托出青春的欢乐,「黄叶路」也正好表现出晚秋的凄清。这不只是为了点明景物因时令而有异,更重要的是为了象征人心因合离而不同。在景物的色调上固然是强烈的对照,在词人的情调上看同样是强烈的对照。今日的黄叶路边,也就是当时的赤阑桥畔,地同事异,物是人非。将这两句和上两句联系起来看,则相侯赤阑桥」的欢愉,正证明了「不作从容住」的错误;「独寻黄叶路」的离恨,也反映了「绝来无续处」的悲哀。这就显示出其事虽已决绝,其情仍旧缠绵。文风亦极沉郁之致。

换头两句,直承「今日」句来。明明知道此事已如瓶落井,一去不回,但还是在这里闲寻旧迹,这就清晰地勾画出了一个我国古典文学中所谓「志诚种子」的形象。在黄叶路上徘徊之余,举头四望,所见到的只是烟雾中群山成列,雁背上斜阳欲暮而已。这两句写得开阔辽远,而其用意,则在于借这种境界来展示人物内心的空虚寂寞之感。如果单纯地将其当作写景佳句,以为只是谢朓《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窗中列远岫」,以及温庭筠《春日野行》「鸦背夕阳多」两句的袭用和发展,就不免「买椟还珠」。如果更进一步加以探索,还可以发现,上句写烟中列岫,冷碧无情,正所以暗示关山迢递;下句写雁背夕阳,微红将坠,正所以暗示音信渺茫。与头两句联系起来,又向我们指陈了桃溪一别,永隔人天,秋藕绝来,更无音信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而「独寻黄叶路」的心情,也就更加可以理解了。列岫青多,夕阳红满,色彩绚丽,又与上面的「赤阑桥」、「黄叶路」互相辉映,显示了词人因情敷彩的本领。

结尾两句,以两个譬喻来比拟当前情事。过去的情人,早像被风吹入江心的云彩,一去无踪;而自己的心情,始终耿耿,却如雨后粘在泥中的柳絮,无法解脱。两句字面对得极其工整,但用意却相衔接。这一结,词锋执拗,情感痴顽,为主题增加了千斤重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美成词有似拙实巧者,如《玉楼春》结句……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两譬,别饶姿态,却不病其板,不病其纤。」这一评语是中肯的。正因其对仗工巧而意思连贯,排偶中见动荡,所以使人不感到板滞;同时,又不是单纯地追求工巧,而是藉以表达了非常沉挚深厚的感情,所以又使人不觉得纤弱。

这一词调的组织形式是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原来的格局就倾向于整齐。作者在这里,没有像其他词人或自己另外填这一调子时所常常采取的办法,平均使用散句和对句,以期方便地形成整齐与变化之间的和谐,却故意全部使用了对句,从而创造了一种与内容相适应的凝重风格。然而由于排偶之中,仍具动荡的笔墨,所以凝重之外,也兼备流丽的风姿。这是我们读这首词时,特别值得加以思索之处。

“文生于情,情生于文”

—林纾《苍霞精舍后轩记》赏析

林薇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生于一八五二年(清咸丰二年),卒于一九二四年(民国

十三年)。在清末民初,他以小说翻译家兼古文家蜚声文坛,用马、班妙笔译西方文学

名著,风靡一时,雅韵为时人所赏。但是林纾所自诩的却是他的古文。

自清代康、乾以来,桐城派以“清真雅正”之文,蔚为文坛正宗。二百余年,衣钵

相承,文章刻意追求“严净”,流弊所及,不免失之枯淡。林纾虽然受知于桐城派末代

宗师吴汝纶(挚甫),但是他并不囿于桐城家数。他对于桐城派的批评是很中肯的,指

出“专于桐城派文,揣摩其声调,虽几无病之境,而亦必无精气神味。”①他提出的古

文标准是:“必意在言先,修其辞而峻其防,外质而中膏,声希而味永。”②因此,

林纾为文,似枯实腆,似疏淡而实侬密,更多地还是得力于《左》、《史》、韩、欧,

下逮归有光诸大家,能于简洁、甚至平淡的笔墨中蕴涵深厚感情,以意境、韵味见长。

他的文集中不乏有真性情的作品。张僖说他“为文出之血性”,③高梦旦也赞扬他“以

血性为文章”,“叙悲之作,音吐凄梗,令人不忍卒读。”④《苍霞精舍后轩记》就是

他的一篇代表作。

苍霞精舍后轩是林纾故居。这篇散文是通过记轩以表现伤往怀旧之情。

林纾早年家境贫寒,幼时父亲出外谋生,一度流落台湾,家中只靠母亲和姐姐以

针黹度日。他家原住在福州城南横山山麓的三楹老屋。凄苦的童年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

的记忆:小窗夜分,灯火青荧,他挟书卷就母、姊刺绣纺纱灯下苦读,机声和着咿晤的

读书声交织在一起,窗外,古树浓黑,鹤鸽悲啼。这幅情景,直到他的晚年犹历历在

目。

他十八岁完婚,娶的是同里刘有棻的长女琼姿。婚后不久,父亲就溘然长逝,祖父

母也先后下世。林纾过于悲哀,得了肺病。他从二十一岁起开始以教蒙童养家糊口。这

是他一生中最为坎坷颠顿的时期。贫病交迫,十多年间不断咯血,几度病危。妻

子琼姿和他相依为命,度过“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岁月。一次,他咯血盈碗,医生说是

肺疾,已不可治。琼姿日夜陪侍在他身旁。后来他曾无限深情地回忆起那些凄凉的夜

晚:

余病时积夕亡(无)睡,孺人方孕 女雪,赢茶若不能自胜其躯。余怜之,

病中至无敢微呻。偶呻,孺人辄问,预 置茗具燕火以进。残月向尽,雁声自远

而近。余戏孺人:“鬼啸乎去尔(离 开你)无多日矣。”孺人凄然莫应。(5)

林纾三十一岁中举人,此后他们移家苍霞洲上,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恬静愉悦

的岁月。

但不久母亲亡故,琼姿也积劳成疾,恹恹下世。检点亡妻遗物,看见缕绽絮出的

衣袄,林纾十分感伤。使他追悔莫及的是:终日为衣食奔波的他,并不曾给过妻子多少

温暖和慰藉,甚至在他还没有来得及珍视这些的时候,就已经永远地失去了。

就在妻子临终前十天,他们搬家离开了苍霞旧居。往事,前尘,甜蜜而又辛酸的回

忆,都留在苍霞洲上了。

“记”之为体,多寓感慨。桐城派大师方苞有云:“散体文惟记难撰结……故昌黎

作记,多缘情事为波澜,永叔、介甫则别求义理,以寓襟抱。柳子厚惟记山水,刻雕众

形,能移人之情。”⑥至归有光《项脊轩记》(一作《项脊轩志》),通过记轩以寓

抚今思昔之感,娓娓叙家常,雅有情致,堪称匠心独运。

林纾的《苍霞精舍后轩记》是一篇感情深挚的作品。他曾自谓:“凡情之深者,流

韵始远,然必沉吟往复久之,始发为文。”⑦大体上道出了他这篇记的创作甘苦。全文仅

五、六百字,以简蕴胜。其笔墨之雅洁严净,无一赘语;章法之谨严缜密,关锁暗合

而又不落斧凿痕迹,寓匠心于疏淡之中这些诚然不失桐城本色,而其情韵神味则直

与归有光的《项脊轩记》一脉相承。

第一段,交代环境。苍霞洲是福州城南闽江中的洲岛。滔滔闽江挟建溪、沙溪、富

屯溪诸水,奔流而下,至闽侯县境,分为二支,北行的水,过洪山桥,萦回南台山下,

环抱省城如带。中洲正当江心,把闽江截为南北二港:北港有万寿桥,南港有江南桥,

贯通闽江南北两岸。文章开头几句,漫话闽江,闲闲写来,似觉平淡无奇,于段末才不

着痕迹地带入一笔:“苍霞洲在江南桥右偏,江水之所经也。”点明题旨:这就是他

日夜萦怀的苍霞故居——恰在江南桥畔,波澜澎湃,日夜涛声。那里本是江山形胜之

地,天阔云低,江流似一泻千里。因此作者着墨也由远而近,由淡入浓。“中洲适当水

冲”,“水穿桥抱洲而过”二句,用了动态之笔,化板滞为空灵,写出了流水之湍急激

荡,也写出了他对于流水的依依深情:有多少个黄昏拂晓,他曾目送门前江水汩汩东

流!

有了这样几笔烘托,苍霞洲上的旧居就宛然在一幅山水长卷之中了。正如林纾所

云:“文章当使伏流在内,一线到底。”(8)淡淡勾勒几笔,便觉怀旧之情笼罩全篇。

第二段,忆往昔。追叙苍霞旧事,以琐事记情,神凝味永,形象鲜明,入人至深。

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宛若平生。以布局论,这段着重是写母亲,而妻子则用衬笔。

苍霞洲虽处南台圜匮之中,却饶有水乡风光,家家面江而门。作者并没有很细致地

描绘苍霞旧居的庭轩院落,只略点染了一两笔:“前轩种竹数十竿,微咫略振,秋气满

于窗户。”落墨无多,景色清幽淡雅,沁人心脾。这里,景语亦是情语,记轩实以记

事,那娟娟竹影中的幽轩,正是“母宜人生时之所常过也”,深情远韵,耐人寻味。

以下写家庭日常生活细事。叙至琐至屑无奇之事,而足以生人悲怆,是很难的。

林纾在《孝女耐儿传·序》中说:“余尝谓古文中叙事,惟叙家庭平淡之事为最难着

笔。”他激赏《史记·外戚世家》所写窦广国事。窦广国是窦皇后之弟,幼年被人掠

卖,流落为奴。后来听说其姊在宫立为皇后,因此入宫自陈身世,叙当年姊、弟诀别

之状:稚弟恋姊如母,依依旅灯明灭之中,囚首垢面,而门前车马已集,行色匆匆,

“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语极平淡,而寥寥

数行,惨状悲怀,尽皆呈露。林纾尤为赞叹的是:“欧公之《泷冈阡表》、归震川之

《项脊轩记》,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⑨林纾也承袭了

这种流风余韵,为文于布帛粟米中叙人情,语语自肺腑中流出,于平淡中反见深醇。人

们读了《苍霞精舍后轩记》,不难看出他的古文的渊源所自。

在第二段里,他只撷取了苍霞旧事中的一个片断:他和妻子一块在灶前给母亲烹调

佳味,场面很活泼,写得充满了家庭温暖,生活情趣盎然。母亲隔着窗子大声地和他们

搭话,也写得情态宛然。这里叠用了两个 “笑”字:“亡妻笑”,“一家相传以为

笑”,气氛渲染得更浓。——这些平凡、琐细的往事,在当时并不曾留意,而在追忆中

竟是如此的清晰、分明。这是在他黯淡的生活中闪现的一点欢乐的火花,笑声仿佛

还萦回于耳际,然而,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王夫之《姜斋诗话》有云:“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⑩昔日之欢乐倍增今日之悲梗。苍霞旧事,久已如落花

残梦,杳然无踪了。

第三段,伤零落。自母亲亡故,林纾累构家难,骨肉凋零。“大丧甫除,哀慈立

断。”(11)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执笔中心惨怛,不忍触及那尘封的记忆。因此,文极

简约,“事景愈难写处,其敷文也愈简纯”(12),读来语短声咽,但觉低抑、悲怆不能自胜。

这段着重是写妻子,而以女雪相映带衬托。其时林纾正在福州城中教馆,以往每夜

归来,白沙流水,竹槛灯窗,妻子总是守候灯下,嘘寒问暖,度过了多少风风雨雨;而

此时妻子竟至“疲不能起”,着一“疲”字,曲尽病骨支离、瘦怯可怜之态,也透露

了作者心中的无限酸楚。文章并没有多叙妻子缠绵病榻的惨状,而只是淡描了一幅

秋檠夜课图。雪是他们的爱女,读书绝慧 “背诵杜甫《北征》、昌黎《南山》诗琅琅

可听”(13)足以一破病中岑寂。这是他们骨肉相依的最后时光。寥寥几笔,写出了他对

于妻女的爱怜和眷恋,甚至也写出了恹恹床篑的妻子那凄然的微笑。

及至他们搬离苍霞旧居时,妻子己经是绵惙不起。苍霞旧居留给他的最后印象就是

妻子被扶掖登舆那伤心惨目的一瞥了。

第四段寻旧梦。兼写母亲和亡妻,收束二、三两段。手法由叙事转入摹景抒情,

着重在于点染意境。此段为文章之主。一、二、三段皆言往事,此段则述眼前。文章迤逦

写来,如清溪流水,潺湲而下,至此则奇峰突起,陡成绝壁。前面的追忆、铺叙,皆

以状此日此时之断肠!

林纾家迁走后,旧居改建为一所新式学堂—苍霞精舍,授英文、算学等,仍聘请

林纾来讲授《毛诗》、《史记》。林纾每隔五日一至。这时,母亲早已亡故,妻子琼姿

也已奄然物化。每当授课之余,一切喧声笑语都已散去,他犹独自徘徊,久久流连不

去。故地重经,景物依然,恍如昨日,一时,旧梦前尘尽都兜上心来。

以下一段是神来之笔!“栏循”二句,写纵日流观。着一“旧”宇,流露了无限的

留恋、怅惘,这就是他曾经歌哭于斯的故居,一草一木、一栏一循,均足以勾起似梦

如烟的回忆。“斜阳”数句,写闲寻旧梦。点染几笔,重在庭墀阒无人声,斜阳、帘

幔、乌雀,均为烘托,为造境,人们几乎可以听到他微步廊庑的脚步,景色是如此的恬

静,宁谧,依稀旧时,高堂犹白昼寝轩中,此境似幻似真,令人如醉如痴,恍然入于苍

霞旧梦。以下“残针一”数语,写睹物思人。岁月流逝,世事沧桑,那饱经时间蛀蚀

的一枚残针竟赫然入目!伊人已逝,旧泽犹存。——淡淡几笔,带着心弦的震颤,亡妻

茹苦含辛的一生顿时浮现眼前,那深沉的悼念之情如泉涌一般溢于言表,热泪夺眶而

出。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林纾有云:“以全满精力注布于文,当吃紧处,则须省个辞

语,而使味不尽泄。”(14)此为得之。

最后一段尾声,点明于此情此景之中撰为此文。

这是完全足以与归有光的《项脊轩记》相媲美的佳作。二者都是通过自己所居

“轩”的前后变化,来叙家庭琐事,情深意挚,娓娓动人,余韵悠扬,挹之不尽;只不过

归有光毕竟是仕途中人,文章中较多地寄寓了家世盛衰、宦海浮沉的感慨,而林纾的《苍

霞精舍后轩记》则写得更为一往情深罢了。

  《懒寻旧梦录》内容简介:

 被称为“世纪同龄人”的夏衍,是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作为20世纪中国诸多文化、政治事件的亲身参与者,夏衍在八十四岁高龄开始撰写的《懒寻旧梦录(增补本)》这部自传体回忆录,为世人提示了半个世纪间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真实面目,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而丰赡的史料,其中关于“左联十年”的记述,尤为文坛所关注。名场历尽的老人,心史纵横,懒寻旧梦,刻意反思,显得劲节清操,老而弥坚,令人悠然神往。

 《懒寻旧梦录(增补本)》写的都是三十年代左联时期文艺界及在上海的一些零碎事情。

《懒寻旧梦录》作者简介: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戏剧作家、**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论及对中国现代戏剧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作家,继田汉、曹禺之后,夏衍是不得不提的一位。虽然较之前二者,夏衍的声名似乎并不更为显赫,但亦绝非不值得施以前二者所等量的笔墨去抒写。他先后以组织者、领导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上世纪中国的几大历史主旋律中:五四运动、大革命、抗日战争,几乎场场不落。他的政治身份及其微妙,却同时一直保有属于学者的纯粹。他的`作品往往能将政治意图与艺术表现做以巧妙而不着痕迹的捏合,在传达其作品的功利目的的同时给人以无限的感染力。而于中国现代的**艺术,夏衍亦有卓绝之贡献。

 有着世纪的同龄人之称的夏衍的一生,亦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懒寻旧梦录》是夏衍在八十四岁高龄开始撰写的自传体回忆录,以作者的整个人生经历为叙述主线,着重笔墨于夏衍在上海从事左联文艺工作的十年往事,为后人揭开了半个世纪间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真相,亦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史料。

《懒寻旧梦录》本书目录:

 自序

 一、家世·童年

 二、从“辛亥”到“五四”

 三、心随东棹忆华年

 四、左翼十年(上)

 1“四一二”之后的上海

 2革命文学论战

 3筹备组织“左联”

 4“社联”、“剧联”等的成立

 5五烈士事件

 6《文艺新闻》及其他

 7歌特的文章

 五、左翼十年(下)

 1“一二八”之后

 2进入**界

 3阵线的扩大

 4“左联”的后期

 5三次大破坏

 6“怪西人”事件

 7重建“文委”

 8萧三的来信

 9两个口号的论争

 10在大的悲哀里

 11西安事变

 12从“七七”到“八一三”

 13郭沫若回国

 六、记者生涯

 1上海《救亡日报》

 2广州十月

 3广州最后之日

 4从广州到桂林

 5香港《华商报》、《大众生活》

 6《新华日报》及其他

 7《建国日报》和《消息》半周刊

 8香港《华商报》、《群众》

 七、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附录 新的跋涉

 《武训传》事件始末

 

1关于秦淮河的诗词

秦 淮 河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朝杜牧的《泊秦淮》

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金陵烟雨中的秦淮河。秦淮八艳、乌衣巷、王谢故居,秦淮河畔,六朝烟雨中。

秦淮河,是多年来梦中一道纤柔的身形。不同于“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的风姿,秦淮河是内敛的,连岸边的水草,也是怯怯地摇曳。是受了秦淮河畔那些娇柔的女子的影响吧。古时的气息,在秦淮河的心底,不曾褪色。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据说,秦淮河,夜景是最迷人的部分。见识过那灯火辉映的河面,迷人则已,却觉得它失了本来颜色。秦淮河合该是纤柔的。留下过秦淮八艳的影迹,又怎么会不沾染上她们的气息。

2关于秦淮河的诗词

秦淮吟------世事沧桑,久搁笔,中秋有梦入秦淮,聊以记之。

程世利范蠡筑越城,西子可共行?至今秦淮月,弯曲尤效颦。秦王断龙脉,引淮泄金陵。

无奈富贵乡,繁华六朝生。隋文曾耕垦,南唐复照明。

雄绮负九州,天民沉紫金。魂归风流地,梦泊石头城。

往事随波去,空留江水声。世事不由人,徒劳伤精神。

咫尺京城远,千里秦淮近。莫若借花月,春江洗愁心。

乘凤历良辰,赏龙浦美景。醉一溪温柔,舞两岸流萤。

红墙竹隐隐,绿窗灯朦胧。桃渡筝琴密,柳陌映红裙。

花低龙舟并,月暗凤箫门。水流佩环冻,霜结阳春冷。

欲语笑窝动,幽兰小银铃。红袖掩朱唇,流波灼芙蓉。

欲步香先行,瑰姿摇柔情。霜压桃李静,梅绽雪花轻。

酥手理瑶琴,缱绻如酒浓。春风筋骨软,高楼倾耳听。

蝴蝶迷花丛,杜鹃啼血鸣。千颜任凋零,百花悲冤声。

片刻新相知,满江离别恨。白云复又来,秋波意无穷。

相视若惊鸿,落魄如流风。有心似无心,无情是有情。

二泉觅知音,一声抵万金。愿作梳妆镜,日日看倩影。

愿作玉琵琶,夜夜醉怀中。春水何日平,相思共月生。

滟滟玫瑰梦,两岸涌霓虹。婵娟久徘徊,皎皎照双影。

徒羡高空月,与子常相逢。身出夫子庙,魂断龙脉中。

月沉游人尽,水摇小楼红。忍泪酒沾唇,别语伤温存。

佳期只一瞬,风雅少人问。无端劳燕分,月老比夜昏。

强掩梁唐恨,重抖玉精神。轻舞赵飞燕,消魂虞美人。

桃叶轻无渡,柳丝弱雨承?明远起白云,媚香眠孤鸿。画舫人影散,春江歌舞空。

含笑银河女,转眼已无踪。遗我香扇坠,心底起凉风。

一颗流星坠,江落万点红。香散云自去,梦破灵河宫。

何人万里外,也在月色中。与我共望月,心事一样同。

远箫隐哀怨,三弄忽西东。莫愁是我泪,秦淮是我痛。

何人千年后,独舞霓裳影。与我共悱恻,垂泪吟倾城。

我跟喜欢这个。

3关于秦淮河的诗

唐朝诗人刘禹锡游金陵,看着以前非常显赫而后来又成为废墟的王谢宅第,曾作《乌衣巷》诗一首,慨叹这种历史变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百姓家。”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也住这一地区。夫子庙附近的桃叶渡,据说是王献之迎接其妾桃叶的渡口。相传王献之的爱妾桃叶与其妹桃根乘舟来到这里,王献之来到渡口迎接,度并作《桃叶歌》相赠:“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渡以王献之的风流故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又以其“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的优美景色使人陶醉。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写道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两句貌似批评容“商女”,实则指责寻 秦淮河

欢作乐的客人。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描绘的秦淮河畔在当时的繁华景象。

4赞美秦淮河景色的诗句

七绝·秦淮河锦瑟微澜棹影开,花灯明灭夜徘徊。

一池春水胭脂色,流到前朝梦里来。夜游秦淮河古韵凌波十里欢,风摇画舫雨含烟。

夜游惊艳思八艳,情洒秦淮不夜天。念奴娇·金陵秦淮河文人荟萃,更商人云集,繁华街市。

桨橹声中观旖旎,入目几多惊喜。十里秦淮,六朝粉面,画阁藏佳丽。

进乌衣巷,再游王谢府第。两岸画栋雕梁,二龙抢宝,忆媚香楼里。

可叹须眉男子汉,不及钗裙名妓。纸醉金迷,改朝换代,孔庙先贤祭。

休评功过,心中无愧而已。念奴娇·秦淮河桨声灯影,忆东吴淮水,六朝金粉。

骚客聚来夫子庙,丝竹轻歌传韵。伯虎,吴翁传本,雨后如春笋。

桃花扇锦,媚香楼遗羞吻。庭曲犹唱谁伤,沧桑家国,暗地和天混。

十里秦淮曾有泪,画栋雕梁还损。朱鹊桥边,乌衣巷口,堪已当年近。

烟云无恨,更金陵水相润。七律·诗吟金陵秦淮河二首其一东西横贯入长江,绰约风姿锦绣乡。

十里秦淮思鼎盛,六朝金粉历沧桑。文人荟萃笙歌醉,商贾留连财富藏。

船橹声中溶岁月,流光溢彩更辉煌。其二华夏江山多锦绣,金陵荟萃梦中酣。

泮池烟月令心醉,淮水人家入目耽。文采雄海内,衣冠文物盛江南。

画舫灯影笙歌伴,船橹声中忆玉簪。七律·夜游秦淮河华灯璀璨映秦淮,两岸霓虹画影裁。

踏舫游人寻旧梦,闻香醉客近楼台。廊轩影动楼阁处,管乐悠扬舞美钗。

享乐和平承盛业,八方雅士展情怀。

5夜游秦淮河诗句

1、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2、秦淮夜泊 宋 贺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赏析: 《秦淮夜泊》是五言律诗。贺铸这首诗色调明丽,人们从“春条”‘新月”“灯火”“朱箔”等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温馨的气息,一种优美的清调。与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那样迷蒙清冷,因为它和杜牧诗感叹兴亡、讽喻现实的着眼点不同。

3 、七绝·秦淮河

锦瑟微澜棹影开,花灯明灭夜徘徊。

一池春水胭脂色,流到前朝梦里来。

注释:在琴声中,小船的桨荡起的微波慢慢散开,花灯忽明忽暗,我在夜里徘徊。一池的水被灯光映射为红色,慢慢的不惊会想到前朝的那些忧愁的事。

4、《石头城》唐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赏析:此诗选取了山水明月加以拟人化的描写,在低徊感叹中充满了对兴亡变化的无限沉思。诗中淮水指秦淮河。

5、《泊秦淮》 唐 杜牧

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金陵烟雨中的秦淮河。秦淮八艳、乌衣巷、王谢故居,秦淮河畔,六朝烟雨中。

注释:秦淮河,是多年来梦中一道纤柔的身形。不同于“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的风姿,秦淮河是内敛的,连岸边的水草,也是怯怯地摇曳。是受了秦淮河畔那些娇柔的女子的影响吧。古时的气息,在秦淮河的心底,不曾褪色。

古诗中长用秦淮二字来表达对前朝的感慨怀念与借鉴。

这两句诗出自言情小说《一朵婚花出墙来》。

全诗如下:

愿无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度余生 。

堪把蹉跎等来年,竭尽缠绵寻佳期。

愿无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度余生。

为有春秋能相逢,不将往事寻旧梦。

译文:希望不再留恋过去、后悔过去,并且想着与谁深情的过完剩下的人生。蹉跎着岁月又过了一年,努力的腾出一些好的时间。希望不再留恋过去、后悔过去,并且想着与谁深情的过完剩下的人生。为了以后岁月中能够邂逅有缘人,就不要再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一种努力忘却过去,想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

《一朵婚花出墙来》的作者是马可菠萝蜜。马可菠萝蜜,磨铁中文网签约作者,主攻言情小说。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原文及翻译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周邦彦 系列:宋词三百首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