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师让古籍“再活五百年”!他们做了什么,为何可以让古籍焕然一新?
古籍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岁月的流逝,时间的侵蚀以及天灾、战乱的毁坏,这些古籍基本上都已经是千疮百孔、破旧不堪,很难完整的保存下来。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能看到很多完整的古籍陈列在图书馆、博物馆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时光倒流,为古籍“续命”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偏偏在这三百六十行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在乎是不是“状元”,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月入过万,只为了心中的信仰而战——古籍修复师。由于古籍的特殊性,不易保存,导致流传下来的古籍大多是残缺不全的,古籍修复师就负责还原它们本来的样子,这个还原并不是单纯的恢复之前的形状,而且要“修旧如旧”,要还原成它们最原本的样子,就像从来都没有被破坏过一样,这是何其的艰难,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
九九八十一难,古籍终存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的技艺,修补过程十分复杂,一本古籍的修复,至少要经历拆线、配纸、染色、修补、压平、裁齐、装帧……数十道工序,而且相当耗费时间,师玉祥先生说过“有时候修复简单的一页会耗上好几天的时间”,这个工作讲究的是静下来。修书亦修心。
且从事装订修补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极考究,对从事装订修补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行业形势严峻,刻不容缓目前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件,但是根据统计,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且除了人才数量十分稀缺之外,行业内还存在综合素质低、职称低、年龄老等情况,许多年轻人因为这个行业的枯燥乏味、赚不到钱,从而放弃了,我想说,这些古籍都是我们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珍贵瑰宝,是我们民族的传承,每一本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保护古籍修复技艺,延续我们的千年传承。
对此,你怎么看呢
1 鲁班学艺的文言文
鲁班,姓公输,名般。
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今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春秋和战国之交,社会变动使工匠获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在此情况下,鲁班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所发明。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
他曾创制云梯,准备攻宋国,但被墨子制止。墨子主张制造实用的生产工具,反对为战争制造武器。
鲁班接受了这种思想。 公输般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 发明。
一次攀山时,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公输般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他能建造“宫室台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勾强”;创制了“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作工具,还发明了磨、碾、锁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为“祖师”。
由于父兄们耐心地传授,加上他勤奋地学习,长大后成了一名优秀的工匠,并有过许多的创造发明。 由于他的创造发明,都是些手工机械,并且这些机械都是根据物理的最基本原理发明出来的,所以,我们把它归于物理学科。
当然,这是有些牵强附会。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且说有一年夏天,鲁班家乡鲁国国王要鲁班监工营造一座宫殿,期限为3年。但是这座宫殿所需的木料,足够鲁班等工匠们到山上砍上3年也完不成任务。
这可急坏了鲁班,因为国王的话就是圣旨,是不允许随便更改的,如果真的是耽误了工程进度,杀头是不可避免的。鲁班愁得连觉也睡不踏实。
为了加快砍伐木料的进度,鲁班每天都要提前上山选择好要砍的树木。这天,天色刚蒙蒙亮,鲁班便迎着晨曦,踏着夜露,提前出发了。
为了节省时间,鲁班便抄小路走,小路上山近,可是坡陡路滑,而且横七竖八地长满了小树、杂草,行走非常不便。 鲁班只好搀着树木、拽着茅草往上爬。
忽然,脚底一滑,身体便顺着山坡往下滚去,鲁班急中生智,急忙抓住一把茅草,由于没有抓牢,反而感到手掌心疼痛无比。 滑到山脚,鲁班狼狈地爬了起来,伸开手掌一看,掌心已是鲜血淋漓。
鲁班非常惊奇,为何一把茅草能够划破人的手掌。 鲁班顾不得疼痛,沿着滑下来的山坡,爬上去一看,这丛茅草与别的草没有两样。
鲁班不甘心,便揪下一根茅草仔细地观察起来。 这茅草的叶子很怪,叶子两边都长着锋利的小细齿,人手握紧它一拽,手掌就会被划破。
鲁班又试着用茅草在他的手指上拉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一道血口。 鲁班正想俯身探究其中的道理,忽然看到近处有一只大蝗虫,两枚大板牙一开一合,很快吃着草叶。
鲁班把蝗虫捉住细看,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 鲁班从这两件事中得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 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
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 鲁班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
锯子就这样发明了。这个故事虽说是传说,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传说鲁班的母亲和妻子对鲁班的发明创造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鲁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原来是由他母亲拉住墨线头的。
后来,母亲在线头上拴一个小钩,这样,一个人操作就可以了。后世木工把这个小钩叫做“班母”,以纪念这个创作。
又如,木工刨木料的时候,前面顶住木头的卡口叫做“班妻”,这是因为传说鲁班刨木料起初是由妻子扶住木料,后来才改用卡口的缘故。 鲁班的妻子云氏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根据《玉屑》上的记述,伞是她发明的。
直到今天,伞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
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发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鲁班尺。
又如墨斗、刨子、钻子等,传说均是鲁班发明的。 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这里面都包含着原始的物理科学知识。 鲁班还是一个很高明的机械发明家。
他制造的锁,机关设在里面,外面不露痕迹,必须借助配合好的钥匙才能打开。 《墨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这可不可以认为,是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
鲁班还改进过车辆的构造,制成了机动。
2 文言文李超学艺翻译及习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3分)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8把以上文本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译文: ⑵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 译文: ⑶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5A 6D 7C 8(9分)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⑵像这样说了三遍,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⑶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李超,字魁吾,山东淄川西郊人性格豪爽,乐善好施。
一次,有个和尚托着饭钵来化缘,李超给他饱吃一顿。和尚非常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出身,会点武术。
让我传授给你吧。”李超大喜,留和尚在客舍里住下,给他丰厚的待遇,早晚跟他学武术。
三个月后,李超对武术相当精通了,得意非凡。和尚问他:“你有收获吗?”李超说:“有收获。
老师能的,我已经全都能了。”和尚笑着叫李超一试身手。
李超就脱掉衣服,在手心里唾了一口,时而像猿飞跃,时而像鸟落下,翻腾跳跃了一阵子,骄傲地站在和尚面前,和尚又笑着说:“行啦。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到手了,让我们比个高低吧。”
李超欣然同意。当即各自交叉双臂,摆出架势。
接着在支撑、格斗、抵挡的较量中,李超不断寻找和尚的破绽;不料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已仰面摔出一丈多远和尚拍手说:“你还没全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甩手撑着地面,惭愧地向和尚请教。又过了几天,和尚告辞走了。
从此,李超以武术出了名,遨游南北,没人是他的对手。一次,李超偶然到济南,看见一个年轻的尼姑在场上耍武艺,四周围满了观众。
尼姑对观众说:“反来覆去,老是我一个人,大冷落了。有爱热闹的,不妨下场交手玩玩。”
这样说了三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一直没有应声的,李超在场边,不觉手痒,信心十足地走进场内。尼姑笑着向他合掌致意。
刚一交手,尼姑就喝他停下,说:“这是少林宗派啊。”马上又问:“你的老师是谁?”开始李超不说。
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告诉说是和尚。尼姑抱拳说:“憨和尚是你老师吗?要是这样,不必较量了,我甘拜下风。”
李超几次要求比试,尼姑不同意。那些围观者极力怂恿,尼姑才说:“既然你是憨师的弟子,我们就是同一路的人,不妨玩。
3 有关书法的文言文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学书为乐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馀。
学书消日 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
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
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 学书作故事 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他时便为故事。
学真草书 自此已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
然虚名已得,而真气耗矣,万事莫不皆然。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
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 学书工拙 每书字,尝自嫌其不佳,而见者或称其可取。
尝有初不自喜,隔数日视之,颇若有可爱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较其工拙,而区区于此,遂成一役之劳,岂非人心蔽于好胜邪! 作字要熟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
然患少暇,岂其于乐处常不足邪? 用笔之法 苏子美常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
能知此及虚腕,则羲、献之书可以意得也。因知万事有法。
扬子云:“断木为棋,刓革为鞠,亦皆有法。”岂正得此也。
苏子美论书 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余独以为不然。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
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盖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
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所以与古不同也。
苏子美蔡君谟书 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口,用尽气力,不离故处。”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
今思此语已二十馀年,竟如何哉? 李邕书 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
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
《笔说》 学书静中至乐说 有暇即学书,非以求艺之精,直胜劳心于他事尔。以此知不寓心于物者,直所谓至人也。
寓于有益者,君子也;寓于伐性汨情而为害者,愚惑之人也。学书不能不劳,独不害情性耳。
要得静中之乐,惟此耳。 夏日学书论 夏日之长,饱食难过,不自知愧。
但思所以寓心而销昼暑者,惟据案作字,殊不为劳。当其挥翰若飞,手不能止,虽惊雷疾霆,雨雹交下,有不暇顾也。
古人流爱,信有之矣。字未至于工,尚已如此,使其乐之不厌,未有不至于工者。
使其遂至于工,可以乐而不厌,不必取悦当时之人,垂名于后世,要于自适而已。 《杂题跋跋李翰林昌武书》 昌武笔画遒峻,盖欲自成一家,宜共见称于当时也。
风雅寂寞久矣,向时苏、梅二子以天下两穷人主张斯道,一时士人倾想其风采,奔走不暇,自其沦亡遂无复继者,岂孟子所谓“折枝之易”第不为耶?览李翰林诗笔,见故时朝廷儒学侍从之臣,未尝不以篇章翰墨为乐也。 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
羲、献以来,遗迹见于今者多矣,小楷惟《乐毅论》一篇而已。今世俗所传,出故高绅学士家最为真本,而断裂之馀仅存者百馀字尔,此外吾家率更所书《温彦博墓铭》亦为绝笔。
率更书世固不少,而小字亦止此而已。以此见前人于小楷难工,而传于世者少而难得也。
君谟小字新出而传者二:《集古录目序》横逸飘发,而《茶录》劲实端严。为体虽殊而各极其妙,盖学之至者,意之所到,必造其精。
予非知书者,以接君谟之论久,故亦粗识其一二焉。治平甲辰。
古籍中关于舞蹈起源的资料有以下共同点:
1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许多古籍中,都明确记录了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时期。
2 舞蹈与劳动密切相关:很多古籍都提到,舞蹈的产生与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何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活跃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了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3 舞蹈是社会团结的纽带:在人类原始部落中,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组织松散、生活不稳定的情况下,需要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的。
4 舞蹈与图腾崇拜有关:在许多原始民族中,为了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图腾就出现了。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亦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这叫图腾舞蹈。
5 舞蹈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狩猎还是战争,整个部落都是一起行动的,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的。部落为了有个共同标志,这就出现了图腾。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
以上是古籍中关于舞蹈起源的一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揭示了舞蹈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古籍修复师让古籍“再活五百年”!他们做了什么,为何可以让古籍焕然一新?
本文2023-09-20 09:09: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8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