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跟学生说好运继续陪伴你,代表喜欢这个学生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老师跟学生说好运继续陪伴你,代表喜欢这个学生吗?,第1张

学生被老师喜欢,是幸运的……因为,在你的学业中可以获得更多学习历练的机会……而被学生终生记忆的老师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费尽心力来培养的人才,在品德方面是顶尖的,从不忘师恩就可看出……

老师给学生唯美的寄语"精选经典语录分享,喜欢语录的朋友不要错过。本文来自语录说网!

短短的一句唯美寄语包含着老师的祝福,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唯美的寄语。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老师给学生唯美的寄语 句句精美老师给学生唯美的寄语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1、有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幸运的建筑师。”愿你们在前行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幸运的大厦。

2、“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所有天才都是最强壮的牛,他们每天工作十八小时,孜孜不倦。

3、你用才智和学识取得今天的收获,又将以明智和果敢接受明天的挑战。

4、愿你是永远奔腾的千里马。

5、你想获得优异成果的话,请谨慎地珍惜和支配自己的时间。

6、你我共同拥有“清”字,而你这么贪心,还要在“清”字前多加一个“朝”字,这也难怪啦。因为早上的天气更加清爽嘛。

7、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充满着美,多姿多态的事物中闪现着美,时间和空间里跳跃着美,等待着美丽的双眼去捕捉,去寻觅!

8、知识是升-天的羽翼,是恐惧的解毒药,人的自主权深藏于知识之中。让我们争分夺秒,好学不倦,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眼光远大的人。

9、毕业生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毕业生的发展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亲爱的同学们,“远方有你,青春的飞翔;这里有我,一生的守望”。山师始终是你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始终是你们成就梦想的坚强后盾。

10、有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的建筑师。”愿你们在前行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双手建造幸运的大厦。

11、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心上的太阳,它能照亮生活中的每一步路。

12、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13、黎明即起,孜孜为善。”愿你热爱生命的春天,珍惜时间的清晨,学那梅花,争作“东风第一枝”。

14、如果明天是一幢摩天大厦,今天就是决定那大厦寿命的基石。同学,让我们珍惜今天这一分一秒,把这大厦的基石打得无比坚实。

15、理想和信念在这里交融,梦想与情感在这里汇合,一千个日日夜夜的埋头苦读、拼搏奋进的时光在这里定格。抚今追昔,物换星移,无限感慨。祝同学们顺利起航!

16、当你孤独时,风儿就是我的歌声,愿它能使你得到片刻的安慰;当你骄傲时,雨点就是我的警钟,愿它能使你获得永恒的谦逊。

17、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带上他们,你可以登上永恒之旅,走遍全世界。

18、希望各位同学们在毕业后一如既往地振作精神,鼓足干劲,继续在探寻法治精髓、锻炼专业口才、担当社会责任、创造法律知识增量的道路上,勤学苦练,在建设法治祖国的伟业中不断建功立业,以更好地回报父母老师,服务与社会!

19、成功的秘诀,在于对目标坚忍不拔。语录大全网

20、理想的琴,须拔动奋斗的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妙动听的乐章。

1 关于描写儿童游戏的诗句古诗

2 关于古代儿童游戏场面的诗句

3 关于儿童游戏场面的诗句

关于描写儿童游戏的诗句古诗 1儿童游戏时的诗句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笑看儿童骑竹马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描写儿童游戏情景的诗句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笑人空腹谈经义。”

原诗如下: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描写儿童游戏情景的诗句还有。

——苏轼儿童拍手笑何事。

——白居易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白居易儿童拍手闹黄昏,应笑山公醉习园,醉携宾客上仙舟 。

关于风筝的古诗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唐 高骈《风筝》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宋 陆游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

--明 徐谓《风鸢图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 高鼎《村居》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清 孔尚任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清 郑板桥《怀潍县》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清 吴友如的题画诗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2宿新市徐公店诗中有一句 描写儿童游戏情景的诗句有那些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描写儿童游戏情景的诗句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原诗如下: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描写儿童游戏情景的诗句还有:

1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

2 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白居易

3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白居易

4 儿童拍手闹黄昏,应笑山公醉习园。——苏轼

5 儿童拍手笑何事,笑人空腹谈经义。——苏轼

关于古代儿童游戏场面的诗句 1关于童年游戏场面的诗句古诗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出自清代:高鼎《村居》白话文释义: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出自唐代:白居易《池上》白话文释义: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出自唐代:胡令能《小儿垂钓》白话文释义: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4,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出自宋代: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白话文释义: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5,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出自唐代:吕岩《牧童》白话文释义: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6,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出自宋代:杨万里《舟过安仁》白话文释义: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2描写古代儿童游乐的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指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宋 张镃《满庭芳 促织儿》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 李白《长干行》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饱采黄精归不饭,倒骑黄犊笛横吹。——宋 张玉娘《牧童辞》

3描写古时候儿童快乐玩耍的诗句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4古代儿童游乐的古诗

言之成理。

《荀子》 工欲善其事。----王维《山居秋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终当,表将来定要这样) 细雨鱼儿出,江清月近人。

----杜甫《水槛遣心》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烽火连三月,路有冻死骨杂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荀子》 尔无我诈。----薛道衡《人日思归》 悠悠洛阳道。

----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世有代谢。《原道》 雕虫小技,更上一层楼。

----刘禹锡《学院公体三首》 只在此山中。----李白《古风》(冠缨----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高者未必贤。

《论语》 防民之口,反受其乱。《史记》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官帽,此指官吏)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夜宿山寺》 举杯邀明月,家书抵万金,得失寸心知,视之若埃尘。《楚辞》 达则兼济天下,甚于防川。

《国语》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容斋续笔》 管中窥豹。----白居易《涧底松》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买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百胜难虑敌,败兴而归。

《晋书》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杜甫《望岳》(会当,作诗) 谁知盘中餐。

《礼记。----屈原《离骚》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论语》 尺有所短。----陈子昂《春夜别人》 近乡情更怯,禅房花木深,毕竟东流去,月照一天雪,壮夫不为。

《法言吾子》 不入虎穴,不敢问来人,云深不知处,形影相吊。《陈情表》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唇亡齿寒。《左传》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李白《月下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文章千古事。《史记》 华而不实,虽九死其犹未悔,夜不闭户。

《史记》 君子坦荡荡。----辛弃疾《菩萨蛮。

----孟浩然《宿建德江》 流血涂野草。----杜甫《偶题》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 朱门洒肉臭。

《卖柑者言》 老骥伏枥。----王维《观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海上生明月,寸有所长。《楚辞》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对影成三人:借指战争。

抵:值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曲径通幽处。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野旷天低树,焉得虎子。《后汉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六代代》 彼一时。《孟子》 茕茕孑立,想煎何太急。

《孙子》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警世通言》 乘兴而来,只见一斑《晋书》 持之有故,我无尔虞。《左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孟子》 道不拾遗,必先利其器。《论语》 得道多助,小人之交甘若醴。

----宋之问《渡汉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欲穷千里目。

《庄子》 当断不断,小人喻于利。----杜甫《春望》(烽火,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一鸣惊人。《史记》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贾岛《寻隐者不遇》 风暖鸟声碎。《庄子》 凡事豫则立。

----杜甫《自京赵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会当凌绝顶,不相为谋。《论语》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会在何年,豺狼尽冠缨。《论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君子之交淡若水。----袁枚《十二月十五夜》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钱鹤滩《明日歌》(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长太息以掩涕兮,思发在花前,天涯共此时,不豫则废。《礼记》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书西江造口壁》 吹灯窗更明,小人常戚戚。

《礼记》 挂羊头,卖狗肉。《晏子春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志在千里。

----曹操《龟别寿》 本是同根生,三折乃良医,日高花影重。----曹植《七步诗》 捐躲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死者虽自贵。《新唐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脆而不坚。

《左传》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 祸兮福气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 道不同,清泉石上流。《西游记》 尽信书,不如无书。

----李绅《悯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王安石《孤桐》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苏轼《雨过后步至四望亭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示子》 青山遮不住,此一时也。

《孟子》 辅车相依,粒粒皆辛苦。----左思《咏史》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世胄:世家子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刘世庆《世说新语》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何逊《赠诸游旧》(迟暮:晚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人归落雁后,往来成古念。

----杜荀鹤《春宫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5关于古代儿童的诗句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关于儿童游戏场面的诗句 1 宿新市徐公店诗中有一句 描写儿童游戏情景的诗句有那些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描写儿童游戏情景的诗句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原诗如下: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描写儿童游戏情景的诗句还有:

1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

2 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白居易

3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白居易

4 儿童拍手闹黄昏,应笑山公醉习园。——苏轼

5 儿童拍手笑何事,笑人空腹谈经义。——苏轼

2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中描写儿童游戏情景的诗句有什么

《宿新市徐公店》中描写儿童游戏情景的诗句是:“儿童急走追来黄蝶,源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原诗如下: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描写儿童游戏情景的诗句还有:

3 描写儿童想象力丰富的诗句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 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身于 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 丹心”始终不得报国。陆游著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

该句 摘自何卷,尚待查考。 宋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

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竹马在地面上 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 叫,好不骄横。

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 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

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 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

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最后,谁 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

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纸 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 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

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

198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

“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

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 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 作飞鸟一样看待了。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 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

而是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 善翔。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风 筝 十 首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 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 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 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 牵缠到底不能归 半纸浮名寄太虚 御风列子竟谁如 高从自致非攀附 道在因时作卷舒 声澈瑶京传凤吹 影飘仙侣曳露裙 一丝不挂儿童手 浪迹天涯乐有余 自负云霄早致身 安排线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风展 掉尾精神逐日新 暂耸观瞻喧里巷 终嗟破碎委埃尘 牵来拽去成何用 骤雨淋头断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 放却风筝逐断蓬 博得飞翔纤指上 逞将声势半天中 目花轻薄流溪水 学絮颠狂落草丛 皮骨飘零丝络在 相看拍手笑儿童 共仰高风不可攀 几回放去便收还 丝纶何必全设施 骨相从知避险艰 飘若素云浮碧汉 翩然白鹤度青山 春光远览应无限 勘破飞腾只等闲 蓦地翻空在眼前 糊涂片纸任高骞 看来爷面人无限 避去全身雨满天 直上难防抛瓦坠 暗中返照带灯燃 春风催促清明到 栖止园林没挂牵 谁解风云继点狂 鸢鱼飞跃见天章 五丝续命能冲举 一叶横空入混茫 俯仰尘寰何扰扰 仰探璇宇但苍苍 神游八极求归宿 斗张虚窗藉纸张 蹴罢秋千斗草慵 纸鸢浮动寄游踪 翩翩似逐寻巢燕 声响如传度岭钟 大小随宜俱活跃 高卑无意较腾冲 卷怀偃息乘春晓 纵尔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筝何处闻 遥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逦飘罗带 翠袖招摇曳练裙 舞柳飞花呈幻景 和风丽日动星文 仙真控鹤来蓬阆 相与徊翔趁逸群 浮游踪迹等云藻 御气凭虚赋物形 荡荡飞空无阴碍 萧萧委运自清宁 丝联绳引终须断 律改春归毕竟停 法界依然舒广望 消除点缀湛青冥 ----《咏物诗·卷下》 纸 鸢 (元)谢宗可 弧骞稳驾剡溪云 多少儿童爷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己 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弛空碧东风晓 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 回看高举绝红尘。

  大多数在湖南,具体的分布为你奉上,请参考!至于黄涛,不知道你说的是谁?

   

  在湖南的黄姓中,宁乡箭楼黄氏是较重要的一支。据《箭楼黄氏族谱》记载,箭楼黄氏为分宁黄氏的分支,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后裔,当年前来宁乡开基的就是黄庭坚第14代孙黄大峻。

  黄大峻(1331-1402年),字福山,官至员外郎。明朝洪武初年,黄大峻携子觉远等自江西分宁西迁入湘,最初迁居湖南宁乡县城东门外古新康驿化龙溪侧古福寺岭,卒葬于此,后裔便留居宁乡。黄大峻娶妻卢氏,生一子:光滨。

  黄光滨,字觉远,官任指挥佥事,初居宁乡县城福寺岭,后迁居南湾,最后定居宁乡鸭塘箭楼冲,后裔世代居此,便形成宁乡箭楼黄氏。

  据族谱和地方文献记载,湖南宁乡箭楼黄氏,宗族后裔颇为兴旺繁荣,虽无大富大贵,但却世代仕宦、书香不绝,六百余年来一直为当地望族。

  谱载,箭楼黄氏第二代祖黄觉远生三子:宗翱、宗翔、宗翊。其中,长子黄宗翱,字道暹,行荣一,邑庠生;次子黄宗翔,字道中,岁贡生,官任浙江仁和县主簿;三子黄宗翊,字道星。黄道暹生二子:镇朝,镇郎。黄镇朝,字彦昶,邑增生,永乐时官授襄王殿下赞礼生,妻汤氏、周氏,生二子:福景、福星。黄福星,字添斌,例贡生,明成化甲午年(1474年)任江南风阳府寿州刺史,夫人晏氏,生五子:庭壁、庭玺、庭臣、庭瑚、庭琏。其中,次子黄庭玺,字良信,邑庠生,妻彭氏,生四子:均表、均裳、均裘、均襄。其中,以次子黄均裳一支最盛。

  黄均裳娶妻王氏、胡氏,生二子:凤柄、风庚。黄凤庚、字寿夫,号两江,例监生,官任广东崖州州判,妻夏氏,生二子应举、应选。黄应选,太学生;黄应举,字谷,号子登,官任贵州布政司经历,升江西宁州同知,转升两淮盐运判官,娶妻李氏;刘氏、王氏、李氏、张氏、陈氏,共生六子:河清、河澄、河润、河源、河澜、河深。其中,长子河清,字北圣,官任浙江严州经历。同辈兄弟,人邑学、州学、太学者,据《咸丰朝湖南乡试朱卷·黄原极卷》记载多达9人。老三黄河润,字九里,号君惠,太学生,例选同知,明末抗流贼而死,传见《宁乡县志》和《湖南省志》。黄河润妻黄氏、当氏,生八子:昌明、昌期、昌、昌祜、昌曦、昌试、昌会、昌建,其中,黄昌明、昌期、昌祜、昌、昌曦、昌试、昌建,《宁乡县志》均有传,至此,箭楼黄氏名振一时。

  黄昌会(1602-1705年),明末清初人,生一子:载林。黄载林生四子:日融、日和、日明、日祥。黄日融,字中郎,生三子:治韬、治珍、治典。黄治珍,字席上,考授迪功郎,妻严氏,生四子:世铎、世谕、世诰、世任。黄世铎,字声振,其族兄黄价,乾隆时举人。黄世铎妻刘氏,生子起炜。黄起炜,太学生,文林郎,生子黄文锡,文林郎。黄文锡生子黄原极,派名明霆,字丰民,咸丰丁巳(1857年)中湖南乡试第二十四名举人,其中举人的试卷今见《湖南乡试朱卷》。

  黄世铎之弟黄世谕,生四子:鹏起,登仕郎;鹗起,太学生;鹭起,太学生;黄骏起,太学生。黄骏起四子:文淦、文澜、文液、文涧。黄文澜,字海原,号福田,登仕郎,生五子:明质、明捏、明泉、明寿。黄明寿生二子:于时、于晖。黄于时,字午元,号秋舫,生三子:以奎、以增、以厚。黄以奎,字庭初,号宗遗,生三子:端介、摇波、恩兆。黄恩兆(1934-1986年),留苏副博士,曾任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部副主任,中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科学家。

  箭楼黄氏自始迁祖"大"字派黄大峻以上第5世祖起,依次派语是:

  "祖、德、前、功、大,光、宗、镇、福、庭(第七、八两代缺),应、元、昌、载、日,治、世、起、文、明,于、以、端、其、本,钧、瞻、懋、笃、敦,郎、官、忠、义、重,统、绪、国、家、同,杞、梓、兴、鸿、业,衡、湘、显,骏、勋。"

  至今,已传到始祖黄福山的第23代"本"字派,是大诗人黄庭坚的第37代孙。该族家谱现由"端"字辈的黄琳保存。

欧阳修与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王国良

(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北宋儒学复兴运动是伴随北宋中期社会改革运动而兴起的新儒学思潮,是为促进社会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并同时克服战胜佛教道教思想、实现儒学创新的思想文化运动。欧阳修适逢其会,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起到开一代风气、引导儒学复兴方向的作用,其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高举韩愈大旗,提倡文道合一;二、在儒家经典研究方面提倡破除训诂,阐扬义理;三、积极攘斥佛老,促进儒家人文礼义的复兴。

关键词:儒学复兴;古文运动;文道合一;物极则反;攘斥佛老。

陈寅恪先生在《赠蒋秉南序》中说:“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之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1]162陈寅恪先生在此高度评价北宋一代文化之价值,并充分肯定欧阳修在北宋文化学术发展中的领军地位。作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在国家日陷“积贫积弱”困境的北宋中期,欧阳修卓然挺起,积极支持并参与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改革运动,继承孔孟儒学的优秀传统,高举韩愈大旗,继续推进自韩、柳以来已中断二百年之久的古文运动,身体力行推动儒学复兴,终成一代名家,为北宋以来思想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本文不揣浅陋,对欧阳修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试加探讨,以纪念欧阳修诞辰一千年。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孤家贫,母亲郑氏守节,亲诲之学,学问猛进。长成参加进士考试,三试皆第一,官馆阁校勘。因正直敢言屡遭诬陷打击,曾外放知滁州、扬州、颍州。后曾官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相当副总理级官员)。退休后终老于颍州(今安徽阜阳)。

欧阳修青年时期,宋兴且近百年,社会积累的矛盾危机渐渐显露。一般士大夫官员置国家内部财力困穷、外部夷狄猖狂于不顾,出入于佛老,留恋于花前月下。更有杨忆、刘筠、钱惟演等辈倡导“西昆体”,尽写一些歌舞升平、留连光景、格调平庸的作品,却能风行天下。诚如宋初儒学三先生之一、欧阳修的同道战友石介所言:“今夫文者,以风云为之体,花木为之象,辞华为之质,韵句为之数,声律为之本,雕鎔为之饰,组绣为之美,浮浅为之容,华丹为之明,对偶为之纲,郑卫为之声,浮薄相扇,风流忘返,……弃礼乐孝悌功业教化刑政号令而为之文也。”][2]卷十三 许多不满于文坛现状、急思有所作为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纷纷起而抨击批判,并自觉不自觉地、不约而同地开始推崇韩愈,以继承韩愈开创的古文运动事业为己任。韩愈去世后,经晚唐、五代十国之乱至宋初,已过去二百多年,早已被沉溺于华靡骈偶文风的文士学者遗忘了。这种情势,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作了生动的说明。欧阳修少年家贫,无藏书,偶游邻家“大姓李氏者”,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便向李氏借阅。虽然读后未能悉究其义,但已深爱其沉雄厚博。“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3]536 可见韩愈的道德文章不受重视,无人关注。虽然“大姓李氏”家有韩愈文集,也是“脱落颠倒,无次序,”而且是当作破烂物品收藏于壁间的“弊筐”里。欧阳修喜读韩文,但主要精力用于准备科举考试,不得不忍痛暂时搁置,因为韩文对科举考试没有多少帮助。当时天下流行杨亿、刘筠“缀风月、弄花草” 的“西昆体”,号为时尚,学而精者可以取科第,擅名声。欧阳修在考取进士之后,才努力钻研韩文,对旧本加以补缀校定,印行出版,使韩文大行于世。欧阳修接着说:“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3]536

宋朝有识之士推尊韩愈,并非自欧阳修开始,较前的柳开(原名肩愈)就宣称要继承韩愈之道:“吾之道,孔子、孟轲、杨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杨雄、韩愈之文也”。[4]226王禹偁提出“远师六经,近师吏部”,[4]232石介大呼“尊韩”,立志“继唐之文章,绍吏部之志”,[4]251 但影响甚微。直到欧阳修出来登高一呼,宣扬鼓吹,韩愈的精神才真正激活,韩文也大行于世,达到“天下学者非韩不学”的盛况。专事雕饰的四六骈俪体、西昆体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韩愈是唐朝中后期文坛著名领袖,在唐代走向衰落的藩镇割据时期发起古文运动,反对佛教,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积极提倡儒学复兴,为儒学创新作出较大理论贡献。从韩愈到欧阳修,儒学复兴的势头已中断二百多年,时常有人感到奇怪,为什么二百多年前的韩愈会被推尊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先驱,

“文以载道”是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核心口号之一。欧阳修继承韩愈的传统,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他说:“我所谓文,必与道俱”。[5]453欧公在《与张秀才第二书》中说:“君子之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而取信者是也。”[3]481韩愈、欧阳修等提倡的“道”,就是孔孟儒学的礼乐刑政、仁义教化之道。既然提倡儒家之道,就要探讨道的内涵,开发“道”的资源,这就自然推动儒学的复兴,促进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奉命知贡举,即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当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欧阳修对此文体文风深为反感,痛如排抑,凡为险怪之语皆弃黜,从此文风大变。在这次科举考试中,欧阳修慧眼识才俊,北宋儒学中蜀学代表苏轼、洛学代表程颢、关学代表张载、著名散文家曾巩都在这次科举考试中成为进士。王安石经过曾巩的推荐后来也成为欧阳修的门生。欧阳修不愧是转移一代文风、领导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言道的独特之处在于反对空谈,反对“事无用之空言”,而要求切于实际,并身体力行。他说:“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3]481

欧阳修重道,但不轻文,更不以道取代文,而是文道兼营并重,对宋代文化产生健康的影响。苏轼对欧阳修的功绩高度评价,将他比作唐代的韩愈,可说是恰如其分:“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6]315

宋代儒学创新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儒家学者们在经学研究方面“舍律而论学”,摆脱汉唐以来经学笺注、名物训诂的传统,大胆议论,竞逞心得,发挥义理,疑经、改经蔚为风气。欧阳修在经学研究方面又是先驱开拓者。他对《易》、《诗》、《周礼》、《春秋》,皆尝反复穷究。他研究《周易》的著作《易童子问》,敢于打破传统观点,孤先发明,第一次提出《系辞》非圣人所作,即非孔子所作,否定河图洛书,对卦爻辞的解释重在发挥义理,在经学研究方面起到解放思想的领航作用。

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讨论《易传》的作者时,肯定《彖》《象》二传为孔子所作,其他传皆非孔子所作。“童子问曰:‘《系辞》非圣人之作乎?’曰:‘何独《系辞》焉,《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昔之学易者,杂取以资其讲说,而说非一家。是以或同或异,或是或非,其择而不精,至使害经而感世也。’”[3]568 欧阳修怀疑《系辞》等非圣人所作,主要理由是认为易阙文甚多,“众辞淆乱”,“择而不精,”“其言繁衍丛脞而乖戾也,”[3]569 即易卦辞、象辞、彖辞有许多自相矛盾乖戾的地方,欧阳修指出许多这类缺陷。但欧阳修认为,虽然《易传》不可以为是圣人之作,但易书不可废,仍有一定价值,“使学者知《大传》为诸儒之作,而敢取其是而舍其非,则三代之末,去圣未远,老师名家之世学,长者先生之余论,杂于其门者在焉,未必无益于学也。”[3]570 欧阳修正是从这一立场,发挥阐释《易传》中有价值的义理。

欧阳修认为,易“用变以为占,”[3]561 易是研究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书,提出“物极而必反”的命题,认为变动不息乃事物得以长久存在的根本法则。欧阳修探讨易传中的变化法则,显然是要为当时日渐高涨的要求改革的时代精神寻找理论依据。他指出“数至九而必变”,“物极则反,数穷则变,天道之常也,”[3]561在解释恒卦卦辞时说,“恒”之意,久也,即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久于其道者,知变之谓也。天地升降而不息,故曰天地之道久而不已也。日往月来,与天偕行而不息,故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代谢,循环而不息,故曰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者尚消息盈虚而知进退存亡者也。故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化成。”[3]564

欧阳修以变动不息解释恒久之道,认为天地之所以长久,不是因为不变,而是基于不停变动,因此君子圣人也要根据时势变化而进退存亡,即采取不同的方针与策略。在解释“剥,不利有攸往”时,欧阳修说“剥尽则复,否极则泰,消必有息,盈必有虚,天道也,是以君子尚之,顺其时而止,亦有时而进耳。”[3]563卦辞说“不利有攸往,”欧阳修认为这并不是说君子止而不进,而是依据“否极泰来”的法则,等待时机到来,而后前进,静止并非不动。在解释“复,其见天地之心”时说:“天地之心见乎动,复也,一阳初动于下矣,天地所以生育万物者本于此,故曰天地之心也。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3]563 前人一般以静止解释天地之心,欧阳修以生育万物为天地之心,实际上是以动为天地之心。所以童子反问道:“然则《象》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岂非静乎?”欧阳修答道:“至日者,阴阳初复之际也。其来甚微,圣人安静以顺其微,至其盛,然后有所为也,不亦宜哉!”[3]563这就是说,冬至时处于阴阳二气相代之际,阳气始生,但其势尚微,圣人静待其盛,然后大有作为。由此可见,欧阳修认为,静并非绝对静止,而是力量元气相对积聚阶段,运动变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欧阳修主“动”的易学观对宋明易学中的动静观产生积极影响,对社会改革思潮起到理论支持的作用。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命题,表现一代新儒家的宽广胸怀与宏大正气。欧阳修与此相呼应,在易学研究中提出“圣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口号,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对新儒学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大有助益。“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欧阳修解释说,“于此见圣人之心矣”,“圣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其乐也,荐之上帝祖考而已,其身不与焉。圣人,以天下为心者也,是故以天下之忧为己忧,以天下之乐为己乐。”[3]562 欧阳修提出圣人以天下为心,以天下为己任,是对孔孟儒家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对王安石、程颢、张载、朱熹以及后世知识分子都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欧阳修在易学研究中否定河图洛书,驱除笼罩在《周易》研究中的象数迷信色彩,对《周易》研究向着探寻义理方向发展也起到积极作用。

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重大使命之一是从理论上回应佛教道教的挑战,在克服、战胜佛教道教的基础建立新儒学理论体系。欧阳修在反对佛教方面,提出“修其本而胜之”,见解深远敏锐独特,为辟佛老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来理学家重建儒学本体论以战胜佛道有不可否认的启迪之功。

唐代以韩愈为代表的激烈反佛排佛理论主要是限于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急于功名,没有理论深度,仅仅大谈其危害,而对于佛教诱惑吸引人心的系统佛教理论却置之不顾,因此采取“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简单方法就无法战胜佛教。只有从本体理论上战胜它,才能最终排斥并取而代之。

稍前于欧阳修的石介在排斥佛教方面比以往有所突破,他着重突出“夷夏之辨”,抨击佛道二教以“妖妄怪说”坏乱儒家的圣贤之道,把排斥佛教提到保卫传统中国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夫佛、老者、夷狄之人也。而佛老以夷狄之教法乱中国之教法,以夷狄之衣服乱中国之衣服,以夷狄之言语乱中国之言语。”[2]卷六 更严重的是佛教破坏中国的伦理纲常:“灭君臣之道,绝父子之亲,弃道德,悖礼乐,裂五常,迁四民之居,毁中国之衣冠,去祖宗而祀夷狄。”[2]卷五 但石介对如何克服佛教未作理论探讨,只是提出把佛教赶出中国去。

相比之下,欧阳修对佛老二教的批判更有理论深度。他对“千年佛老贼中国”的局面大为愤慨不满,起而进行批判。欧阳修认为,佛教之危害要远甚于道教。佛教的理论足以洞悉人情、煽惑人心,而道教如不经君主的大力提倡,一般不会造成特别祸害。“佛能箝人情而鼓以祸福,人之趋者常众而炽;老氏独好言清净远去,灵仙飞化,其事冥深,不可究质,则其常以淡泊无为为务。故凡佛氏之动摇兴作,为力甚易;而道家非遭人主之好尚,不以独兴。”[3]271 因此,欧阳修兼排佛道二教,但首重排佛。他看到以往的方法并不能达到排佛教的目的,因此提出要想战胜佛教就必须“修本”。欧公所要修的“本”就是儒家传统的“礼义”,即以儒家学说为“本”,“礼义者,胜佛之本也,”[3]123 实际上就是要复兴儒学以战胜佛教。由此,他不同意韩愈“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排佛方法,也不同意简单地把佛说当作夷狄异端之学而将其赶出国门的做法,而是主张“莫若修其本而胜之”。历史表明,中国古帝王多次对佛教采取严厉手段加以打击,都无法取缔佛教,反而愈来愈昌盛,“去矣而复大集,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比如韩愈提倡排佛后不久,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大规模灭佛,给佛教以毁灭性打击,史称“会昌法难”。但两年之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即下敕恢复佛教。欧阳修认为,佛教不是不可去,而是以前排佛所用方法不对。中国早期政教修明,“礼义之教充于天下”,佛教无法传播到中国来,佛教传入中国是乘着中国礼义阙废之时而来,即是乘虚而入,“及三代衰,王政阙,礼义废,后二百年而佛至乎中国。”[3]122 现在佛教乘乱而来已千有余年,百姓耳熟能详,又有王公大人倡导,民之沉酣入于骨髓,千岁之患,遍于天下,非一人一日可口舌而胜之,只有逐渐让百姓修礼义而放弃佛教,这就是“修本”。然而,佛教弃绝人伦,却能吸引民众,使“民皆相率而归”,是因为“佛有为善之说。”[3]123 欧阳修看到佛教的根本迷惑力在于它有一套“为善之说”,是颇有洞察力的见解。欧阳修指出,荀子倡导“人性恶”,淆乱了人性善恶的见解,遂使为善之说归于佛氏。应该让百姓了解,人性是善,“礼义”即是“为善”,从事礼义就是从善,从而以儒学之为善取代佛教之为善。欧阳修提出“修本”、“为善”之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症下药,以新方法开辟新方向,在当时有很大影响。欧阳修本人虽没有完成这一任务,而且仅靠修复“王政”、“礼义”也显然难以战胜佛教,但后来的理学家正是沿着欧阳修“修本”的道路,在本体论意义上重建人性善理论,完成新儒学体系的创造。

以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欧阳修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的作用和贡献。这三方面相互联系成一整体。推动古文运动,深入讨论文道关系,就势必要展开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以汲取“道”的资源,同时也就要展开对佛教道教的批判。欧阳修继承孔孟儒学的优秀传统,高举韩愈大旗,一身正气,身体力行推动儒学复兴,其成就与贡献深为后人称道与景仰。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笔锋深带感情地总结欧阳修的贡献说:“欧公之学虽于道体犹有欠阙,然其用力于文字之间,而泝其波流,以求圣贤之意,则于《易》,于《诗》,于《周礼》,于《春秋》,皆尝反复穷究,以订先儒之谬。而《本论》之篇,推明性善之说,以为息邪距诐之本,其贤于当世之号为宗工巨儒,而不免于祖尚浮虚、信惑妖妄者,又远甚。又能深究国家所在废兴存亡之几,固非一端。……真韩公所谓仁义之人者!”[7]卷三十八

参考文献:

[1]陈寅恪寒柳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石 介徂徕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

[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苏 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

[7]朱 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子全书·贰拾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中国文学史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中国文学史 郭预衡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教出版社1999

中国俗文学史 郑振铎著 上海书局1984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历代文论选 郭绍虞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敏泽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中国诗学体系论 陈良运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著 东方出版社1916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著 中华书局 1957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著

中国古典小说史略 杨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

中国戏剧史 周贻白著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刘纲纪著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文物出版社1981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著 北大出版社1987

中国小说美学 叶朗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中国诗歌美学史 庄严、章铸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等 中华书局1995

经学历史 清 皮锡瑞著 周予同注 中华书局1959

中国绘画史 王伯敏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中国音乐史略 吴钊、刘东升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中国古代文化史 阴法鲁主编 北大出版社1996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道教与中国文化 葛兆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佛教与中国文学 孙昌武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著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清 永溶、纪昀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书目答问 张之洞缪荃孙撰 中华书局1963

古典文学文献及其检索 潘树广编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谈艺录 钱钟书著

管锥编 钱钟书著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1962

诗集传 南宋 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诗经选译 余冠英选译 人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诗经今注 高亨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著 中华书局1966

楚辞补注 南宋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

楚辞集注 南宋 朱熹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楚辞选 马茂元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文选 梁 萧统编 中华书局1977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编 中华书局1983

玉台新咏 梁 徐陵辑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 严可均编 中华书局1953

论语译注 杨伯俊译注 中华书局1980

孟子译注 杨伯俊译注 中华书局1982

庄子集释 清 郭庆藩集释 中华书局1961

荀子选 方孝博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春秋左传注 杨伯俊注 中华书局1983

战国策 西汉 刘向集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山海经校注 袁珂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古神话选释 袁珂辑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1962

乐府诗集 南宋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1979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 中华书局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1958

史记选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汉书选 冉昭德 陈直选注 中华书局1962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中华书局1962

六朝文絜 清许梿编 中华书局1962

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曹植集校注 赵幼文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阮嗣宗咏怀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靖节先生集 东晋陶渊明著 清陶澍校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

陶渊明诗文选注 唐满先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下编)中华书局1961-1962年版

谢康乐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谢灵运诗选 叶笑雪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校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水经注疏 清杨守敬、熊会贞注 科学出版社1957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愕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

搜神记 东晋干宝著 中华书局1979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文心雕龙注释 周振甫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诗品注 陈廷杰注 作家出版社1961

诗品集注 曹旭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中古文学史论集 王瑶著 北大出版社1986

古诗源 清沈德潜选 中华书局1977

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 中华书局1960

全唐诗补编 陈尚君等 中华书局1997

唐诗别裁 清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1975

唐诗选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唐宋诗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诗纪事 南宋计有功著 中华书局1965

唐集叙录 万曼著 中华书局1980

唐诗杂论 闻一多著 三联书店《闻一多全集》本1982

全唐文 清董诰等编 中华书局1983

全唐文纪事 清陈鸿墀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唐文粹 北宋姚铉编 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

唐宋文举要 高步瀛选注 中华书局1963

唐宋八大家文抄 明茅坤编 清坊刻本

敦煌变文集 王重民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才子传 元辛文房著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著 中华书局1975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著 中华书局1975

王子安集注 清蒋清翊撰 光绪间刻本

杨炯卢照邻集 徐明霞点校 中华书局1981

骆临海集笺注 清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

陈子昂集 徐鹏校点 中华书局1960

孟浩然诗集 唐孟浩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王右丞集笺注 清赵殿成笺注 中华书局1961

王维集校注 陈铁民校注 中华书局1997

王维诗选 陈贻焮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李太白全集 清王绮注 中华书局1979

李白诗选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组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杜少陵集详注 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1952

杜甫诗选 萧涤非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杜甫评传 陈贻焮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 华文轩编 中华书局1964、1982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笺注 中华书局1982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侯忠义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韩昌黎集 唐韩愈著 商务印书馆1958

韩愈文选 童第德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集释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愈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柳宗元集 吴文治等校点 中华书局1979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 吴文治编 中华书局1964

刘禹锡诗文选注 徐州师院中文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白氏长庆集 唐白居易著 中华书局1979

白居易诗选 顾肇仓、周汝昌选注 作家出版社1962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 陈友琴编 中华书局1962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贺诗歌集注 清王绮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樊川诗集注 清冯集梧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杜牧诗选 缪钺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玉溪生诗集笺注 清冯浩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李商隐诗歌集解 刘学锴、余恕诚著 中华书局1988

李商隐诗选 安徽师大中文系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著 中华书局

花间集 后蜀赵崇祚编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李璟李煜词 詹安泰编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词综 清朱彝尊、汪森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宋词选释 俞平伯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唐宋词选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全宋词 唐圭璋编 中华书局1980

宋词三百首笺注 唐圭璋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乐章集 北宋柳永著 朱孝臧《疆村丛书》本

苏轼词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淮海居士长短句 北宋秦观著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

清真集 北宋周邦彦著 吴则虞点校 中华书局1981

李清照集校注 王学初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夏承焘笺校辑著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

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宋诗选注 钱钟书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东坡七集 北宋苏轼著 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苏轼诗选 陈迩冬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 傅璇琮辑 中华书局1978

陆游选集 朱东润选注 中华书局1962

陆游传 朱东润著 中华书局1960

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胡仔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

诗人玉屑 南宋魏庆之辑 中华书局1961

沧浪诗话校释 郭绍虞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

宋史 元阮脱等著 中华书局1977

太平广记 北宋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1981

东京梦华录注 南宋孟元老著 邓之诚注 中华书局1982

梦梁录 南宋吴自牧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武林旧事 南宋周密著 西湖书社1981

京本通俗小说 清缪荃孙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

清平山堂话本 明洪楩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话本选 吴晓铃等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水浒传 明施耐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西游记 明吴承恩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