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题! 急~~~~~~~~~~~~~~~~急~~~~~~~~~~~~~~~~~~急~~~~~~~~~~~~~~~~~~~~~~~
一道数学题! 急~~~~~~~~~~~~~~~~急~~~~~~~~~~~~~~~~~~急~~~~~~~~~~~~~~~~~~~~~~~
呃,可不可以不用方程啊………………
甲乙如果同时同向的话,可以看成一个人在跑,另一个人在原地,跑的那个人速度是两人速度之差(如果反向就是和),也就是这个的速度是每分钟(230-170)=60米,每秒1米,这样10千米的距离,就是需要10×1000/1=10000秒后,相遇。时间自己换算。
如果一定要用方程的话,可以设时间是x分钟以后相遇
那么甲跑过的距离应该是230x=230x米
同理乙应该是160x米,而要相遇,那么也就是甲追上了乙一圈,也就是230x-160x=10×1000
解一下应该是一样的了
物理磁问题 急呃,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粗略上看正好相反,即地磁的南极是地理的北极,地磁的北极是地理的南极。
所以A是肯定不可能的,因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北极附近应该是N极向下。
相反B就对了。
赤道附近N极向上或向下都有可能。
高三数学急!解:
AC^2=(4sinQ-3cosQ)^2+(4cosQ)^2+(3sinQ)^2
=25-24sinQcosQ
=25-12sin(2Q)
≥25-12
=13
当且仅当Q=45°时,AC长最小为√13
线性代数,急展开式应当是a42A42,不论元素a42是什么都要乘上去的。这里a42是-1,所以前面乘-1。
急 急 急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修改病句,急!
①告诉大家一个非常好的好消息,图书室新购了儿童读物一批,希望大家积极踊跃借阅。另外,每周星期三下午,我们还将开展图书交流,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书拿出来,互相交换,以增长图书的利用率。(本段中有五处错误)
修改: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图书室新购了一批儿童读物,希望大家积极踊跃借阅。另外,每周三下午,我们还将开展图书交流活动,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书拿出来,互相交换,以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去掉“非常好的”,去掉“星期”, 一批”移到前边,“开展图书交流”后边加上“活动”,“ “增长”改为“提高”
②学了《乌塔》一课,使我感触非常颇多。我从未单独独自外出旅游过,既然和爸妈一起去,我也从来没有操过心。和乌塔一比,感觉我很羞愧,我决心以后,乌塔被当做学习对象,先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树立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本段中有七处错误)
修改:
学了《乌塔》一课,我感触非常颇多。我从未独自外出旅游过,即使和爸妈一起去,我也从来没有操过心。和乌塔一比,我感到很羞愧,我决心以后,把乌塔当做学习对象,先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
去掉使;去掉单独;既然改为即使;去掉感觉,加上感到;去掉被加上把;树立改为锻炼
高一历史急!1、新政主要内容:
复兴经济,救济和安置失业者和难民,革除垄断资本主义某些弊病等。
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作用:(经济上)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政治上)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美国由于经济危机而走上法酉斯专政道路。
3、农民不满加上自然灾害,出现了农民暴动,进而影响了工人的生产和生活。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
计划经济,否定市场,建立独立经济体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生产关系调整要调整生产力
经济建设要协调发展
经济和市场两种经济制度相结合
跳高作文 急!跳高是田赛项目之一。过竿技术有跨越式、剪式(亦称“东方式”)、滚式、俯卧式和背越式等。跳高运动最初起源于英国,是从体操项目中派生出来的。1864年,英国首先将跳高列入田赛比赛项目,英国人柯奈用跨越式(最原始、最简单的跳高姿势)跳过了170米的高度。男子跳高于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女子跳高于1928年开始正式列入奥运会项目。剪式跳高起源于美国。19世纪末,美国东部州运动员创造并采用了这一跳高姿势,故曾被称为“东方式”;又因跳时身体各部分成波浪形状依次越过横竿,因此也有“波浪式”之称。滚式跳高亦源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西部州运动员创造并采用滚式跳高,因跳时运动员形似滚过横竿而得名。又因美国运动员霍拉英首用此式创造201米世界记录,因而又称“霍拉英式”。俯卧式跳高起于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时已被普遍采用。现在,最流行的是背越式跳高,而其他几种跳高方式在大赛中已几乎绝迹
跳高起源于古代人类在生活和劳动中越过垂直障碍的活动。现代跳高始于欧洲。18世纪末苏格兰已有跳高比赛,19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于欧美国家。1827年9月26日在英国圣罗兰博德尔俱乐部举行的首届职业田径比赛中,威尔逊(Adam Wilson)屈膝团身跳越1575米,这是第一个有记载的世界跳高成绩。跳高有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等过杆技术,现绝大多数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跳高横杆可用玻璃纤维、金属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长398~402米,最大重量2公斤。比赛时,运动员必须用单脚起跳,可以在规定的任一起跳高度上试跳,但第一高度只有3次试跳机会。男、女跳高分别于1896年、1928年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跳高运动对人体有着很多的好处!
在生理上:
1、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2 减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
3、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4、可以减少你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
5、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心理上:
1、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
2、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
3、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
4、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5、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少年是人一生中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时你会惊异的发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并明显的感到,我长大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在体育运动中茁壮成长、在运动中保持健美。
因此跳高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项健身运动。
在此我呼吁大家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涌跃参加跳高运动吧!
麻烦各位了,急!愚公移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它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纪一名叫列御寇的哲学家写的书。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
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你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
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事很精明。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
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没话可话了。
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它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初3物理题急~`!W=FS F=G鞋 S=计算鞋一共提起几次 乘个h就行 次数=总路程/两个相林脚应之间的距离
1关于养生的古诗句
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
―――《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
―――《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
―――《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
―――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
―――《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
―――《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
―――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
―――《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
―――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
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
―――《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
―――谚语 嗜欲使人气*,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
―――《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
―――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
―――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
―――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
―――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
2描写养生的诗句饮食养生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春秋战国孔丘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谚语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
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明 万全
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官修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汤泡饭,嚼不烂。―――谚语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明郑宣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谚语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
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谚语
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谚语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 万全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 张湛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 ―――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
药补不如食补。 ―――谚语
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谚语
甜言夺志、甜食坏龄 ―――谚语
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 ―――谚语
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 ―――谚语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 ―――谚语
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谚语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谚语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谚语
饮食讲卫生,保你不生病。―――谚语
3我们是中医的传人诗歌当生姜失去麻黄 才懂得什么叫做彷徨 当佩兰失去藿香 才知道什么叫做神伤 当我离别了你 才深切体会到什么叫做断肠 谢谢你 是你 一直在启悟我 什么是大黄的豪爽 什么是桑叶的清凉 什么是人参的无私 什么是附子的坚强 一直以来 你 像山海棠给我春天的芬芳 像薄荷送我夏日的清凉 像怀菊给我秋季的慰藉 像冰片送我冬天的舒畅 你是我受伤时的三七 是我失意时的远志 是我烦闷时的栀子 是我迷茫时的苏合香 只有在 没有你的时候我才懂得 什么叫夏月麻黄 想起你的时候我才知道 什么叫调和诸方 梦到你的时候才发觉 什么是平补三焦 遇到你的时候才明白 什么是救逆回阳 你曾告诉我 人生就应该像熟地 在九蒸九晒中得到升华 人生应该像青黛 在氤氲中营造希望 人生就应该像阿胶 在炽热煎熬中得到凝练 人生更应该像石膏 在烈火焚烧中追逐辉煌 啊,我亲爱的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相处中 从没有过什么十八反 也不存在什么十九畏 有的只是相使、相须 我希望 我们一起分担风寒暑湿热 我们一起体验酸苦甘辛咸 我们一起追逐寒热平温凉 我相信 我们的情谊 定会在人生事业的升降浮沉中 绽放光芒。
。
4关于中医的古诗词关于古中医的诗词歌曲赋等,在中医古籍中是实在是太多了。
举例一些古籍读本:
《药性歌括四百味》
《脉象口诀歌》
《药性赋》
《诸病主病诗》
《百家针灸歌赋》
《汤头歌诀》
《增订医方歌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伤寒百证歌》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医方歌括》
。。。
散见于中医古籍中的诗词等实在是举不胜举。
5有关中药的诗句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上联:独有痴儿渐远志。
下联:更无慈母望当归。
清末湖北明医何九香先生,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门联。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对慈母的哀思和怀念,可谓情真意切。
上联:白头翁持大戟,骑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十八个药名。
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
此联为山西名医傅山和其友所对。嵌十六味中药。
上联: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下联: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二十八个药名。
1形容灵魂的句子
关于灵魂的优美句子
1) 一直以来,我相信蛾子是这个星球上最高贵的种族,因为我们有崇高的理想,有追求完美的灵魂。
2) 在人生中,寻找一份灵魂的支撑,让生命燃烧,让生活流光溢彩。在生活中,永不言弃,奋力拼搏,始终坚信:灵魂支起人生蓝天。
3) 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灵魂,是我祖祖辈辈不屈的灵魂,它哺育着一代一代的生命。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走向强盛!
4) 阅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灵魂,感受曹操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阅读“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灵魂,体味陶渊明逃脱世俗樊笼的自足;阅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灵魂,理解李白陡然坠落的心情和愈饮愈浓的愁苦;阅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灵魂,揣摩崔颢思家心切却又茫然空虚的失落。
5) 阅读灵魂,我们可以在大脑的轮回中享受思考的快乐,在神秘的文海中找寻灵魂的宝藏。
6) 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我要乘着思想的翅膀飞翔。我要让我的生命有色彩。我要让我的灵魂飞翔。
2关于灵魂的名人名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
(英国谚语)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自赞就是自轻。 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么,山羊也可以讲课了。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言过其实,终无大用。
知识愈浅,自信愈深。 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 鉴难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 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人唯虚,始能知人。
满招损,谦受益。 满必溢,骄必败。
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
(蒙古谚语) 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以人为师能进步。 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
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不听指点,多绕弯弯。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
学无前后,达者为师。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若要精,人前听。 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怕问路,要迷路。
嘴勤不走冤枉路。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
(英国谚语) 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
(非洲谚语)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 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才华是血汗的结晶。 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上如阶尽管费力,却一步比一步高。 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多练多乖,不练就呆。
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心坚石也穿。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勤勉是成功之母。
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 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过来当师傅。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 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发明。(南斯拉夫谚语) 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
(法国谚语) 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
(丹麦谚语) 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
(日本谚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了懂不了,用处也不大。 一窍通,百窍通 心里没有眼,有眼也无用。
仔细考虑一天,胜过蛮干十天。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尽信书,莫如无书。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
3陶渊明的关于尊严的诗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只知真隐,苦隐,实在是“隐”这一行道中最差的选择。
隐士在中华文化中,是受尊敬和礼赞的人物。他们是种内守文化的代表,他们不怕清贫,不怕远离世事,固为他们追求有尊严的生活,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是一种退去囚系神魂桎梏的自由生活。
自由,多么美丽诱人的字眼啊!人生而爱自由,然而,自由是有条件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人,有了这种自由,便要失去那种自由。
绝对的自由就是神仙也做不到,因为自由总是要受不自由的制约。 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陶渊明,只能是戴着镣铐舞蹈的自由之子,他的宿命注定要终生陷在物质的种种不自由之中。
4关于不屈灵魂的句子1、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灵魂,是我祖祖辈辈不屈的灵魂,它哺育着一代一代的生命。使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走向强盛!
2、是的,曾有一只蛾子告诉我,每一只飞蛾都有自己的归宿,那一朵扭曲悸动的火焰是它的归宿,那里有它的另一半灵魂,它要去找寻它的灵魂,成为完美。
3、给心灵放个长假,让灵魂在纯真的世界中漫步吧!
4、命途多舛,坚定的信念就是灵魂的支撑。
5、没有灵魂支撑的人,便是死水一潭,无神采,无颜色,会变得颓废堕落,经不起一点挫折寒霜,挡不住一点物欲诱惑。所以人要活得朝气蓬勃,拥有健全的人格,必须有灵魂的支撑。
6、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而灵魂却有巨大差异,正是由于人的内心世界有所不同,才有了高贵和平庸之分,乃至高尚与卑鄙之别。人的高贵不是于他的身份和地位,而定于他的灵魂。
7、带着希望上路,但要面临的也许是电闪雷鸣,走向远方,需要不屈的灵魂。
8、阅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灵魂,感受曹操的气魄雄伟,慷慨悲凉;阅读“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灵魂,体味陶渊明逃脱世俗樊笼的自足;阅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灵魂,理解李白陡然坠落的心情和愈饮愈浓的愁苦;阅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灵魂,揣摩崔颢思家心切却又茫然空虚的失落。
9、我从未感到不安,我看到蝴蝶不甘寂寞的灵魂,卑微的灵魂,庸俗的灵魂,小心翼翼地抚摸丑陋的欲望。
10、人活着当有灵魂,但人终究不是灵魂:灵魂只能哭号在黑暗中渴望着光明,却永
11、人生路漫漫,在绵亘千里的古道上,灵魂游离出行尸走肉的躯壳,在漫天黄沙中踽踽独行。
12、安顿一下那颗跳动着的急功近利燥热的心,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无限的美好与感动,我的灵魂强烈地抨击到。
13、一直以来,我相信蛾子是这个星球上最高贵的种族,因为我们有崇高的理想,有追求完美的灵魂。
5用陶渊明的诗句来说明他身上的精神最能体现的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
(1)归去来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意思:
(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认识“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终于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
(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
(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不是开脱而是反省和自责“倦飞”当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
(5)前一句表白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安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可能不忧伤
6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
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
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
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
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
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
7陶渊明的诗句赏析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有人认为,陶渊明写这一组诗的时候距离他辞去彭泽县令的时候已有十年以上之久。不过陶渊明的年谱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切地判断这一组诗的具体写作时间,但总之这时候他已经归隐有年了。他在这篇序言中说自己“闲居寡欢”,现在我们就要对他的这句话作一个分析:他在归田之后所过的生活,真的只有“闲居”,只有“寡欢”吗?上一节曾说,有些小作家看山说山,看水说水,所写的都是偶然的一点点感动;而对于一个真正的大作家来说,他的作品里边有他意识的基本形态,或者说,他的作品所表现的乃是他自己的整个生命,所以往往不是很单纯的。现在人们一提到田园诗人,就认为他们都很悠闲舒适,其实并不是这样。陶渊明的生活很辛勤很劳苦,他在另一首诗中曾写道:“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从早晨下地干活,一直要到月亮上来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那么,他在这里所说的“闲居”,而且“兼比夜已长”,应该是农村冬闲而夜已渐长的时候。这时候地里已经收割干净,所以他才能够有一段“闲居”的时间。至于这个“寡欢”,也很值得研究。因为陶渊明有不少诗写的是他在田园生活中所得到的乐趣,是他欢喜的一面。我们不妨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他的这一面,先看他的组诗《读山海经》中的一首:
8陶渊明的诗句和赏析——《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
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经过长期痛苦而
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道路虽然,曲折多艰,
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桃李
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
安宁祥和下来。冲破
找回自我,优哉、
!
——《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
赏析:
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
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
悦和宁静。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
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
生命。
——《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
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
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
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
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
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
、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9有哪些人像陶渊明一样厌恶世俗追求心灵美好的诗人历代隐者皆有。例如:
1)答人(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
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
寒尽不知年
按隐者居终南,自称太上隐者,不知姓氏寿年,人见而间为问,故答以诗。
2)山园小梅(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鲜妍 占断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尊
按北宋处士林逋(字君复,死后赐谥和靖先生。967—1028),长期隐居杭州孤山,终身未娶。相传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留下了“梅妻鹤子”的佳话。
一、炎帝神农名号的形成
炎帝神农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所公认的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杰出首领,与传说中的黄帝轩辕齐名,共同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我国古代夏以前的历史时期,是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时期。这一漫长时期的历史,是靠远古先民的口耳传播,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史学界称为“传说时期”。我们今天对传说时期历史状况的认识,除了依靠考古发现以外,再就是依靠文字记载出现以后的文献记录。这些文献典籍中所记录的历史传说,是和神话故事揉合在一起的。所记录的原始氏族部落的来源及其祖先事迹,都是被神化了的。
今存反映古代各族神话传说的最早文献,是距今2800年前后的西周文献《诗经》、《尚书》和《周易》。这些文献所反映的以史实作为背景的神话传说,是我们据以研究远古历史真实的无法替代的资料。“神农氏”作为原始氏族部落首领或古帝的名号,最早见于《周易》书中。《周易·系辞下》说:“包牺氏(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这里记载了由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的历史排列顺序,奠定了神农氏是继伏羲氏之后,而在黄帝轩辕氏之前的一个历史时代的基础。
春秋到战国前期的文献典籍中,所叙古帝古神名号增多,历史事件的传说增繁,且所记人物和事件零乱,互有出入。出自春秋瞽(盲史官)讲史、被后人笔录成书的《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三国时期吴人韦昭注引贾侍中曰:“炎帝,神农也”。指出炎帝就是神农。《世本·帝系篇》也说:“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
战国中后期的古史传说,更加纷繁。儒、法、道、墨、兵、杂各家以及纵横辩士,为宣扬自己的学说,竞相称说古史。依托古史人物,编创自己的学说。儒家、墨家宣扬“二帝(尧、舜)三王(禹、汤、周文王)”。到战国后期,又在尧、舜之前增加三帝,成为“五帝”历史系统。这“五帝”又有两种说法。提出第一种“五帝”说的是《五帝德》,系摘《帝系》中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第二种“五帝”说由《易·系辞》和《国策·赵策》提出,为包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道家、法家、兵家则提出了更多的古帝名。《管子》说有“七十九代之君”,《庄子》列举了一个十二人的古帝系统。这一古帝系统中,神农则排列在远离轩辕之后,居古帝系列之末。
杂家《吕氏春秋》汇集众说,列举不同的古帝系统。《吕氏春秋·十二纪》提出另一种“五帝”说,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战国后期诸子提出有巢、燧人、伏羲、神农四氏,均在黄帝之前。这四位具有象征性名字的神,代表着中国祖先所经历的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
战国末期的《帝系》,把此前所有主要神话人物和古代各祖先神灵,都加以历史化,编排成“一个统一的有血缘关系的古史世系。这一世系是民族大融合的客观反映,标志着统一的华夏民族已经形成。”
《汉书·律历志》所载《世经》,有一中国古史最完备的按五德相生顺序编排的帝王系统:太昊包牺(伏羲)氏——共工——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后氏——商汤——周文王、武王——秦伯——汉高祖皇帝。这一系统从此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接受认可,自魏晋至清代一直遵奉不违。其中夏代以上皆属传说时期。“炎帝神农氏”名号及在传说古帝中的次序,也就大体确定下来。
二、炎帝神农时代
十九世纪著名的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蒙昧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也即以采集天然食物为主的时期,经历了初级、中期、高级三个阶段,其中弓箭的发明是人类进入蒙昧时代高级阶段的标志。蒙昧时代即考古学所称旧石器时代与中石器时代,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时间。野蛮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始于制陶术的发明,终于文字的出现,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至金属器时代初期,经历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摩尔根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缘用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指出野蛮时代也即人类学会经营农业和畜牧业的时期,其上限为氏族制度的全盛期,下限为原始公社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形成,随后人类进入以文字出现为标志的文明时代。
我国战国至汉代文献典籍所载有关史前时代文明起源的神话传说,大体上将我国远古社会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最先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称“有巢氏”时期。这一时期,“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食橡栗,暮栖树上。”(《庄子·盗跖篇》)“人民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蛇虺”,于是,“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篇》)。这一历史阶段是指人类则从猿人类进化而来不久,“冬则居营窟(用土垒成的洞穴)夏则居(zēng)巢(用柴草堆集而成的巢,《礼记·礼运篇》)”,仍保留着巢穴生活习惯。
接着是“燧人氏”时期。由于人类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篇》),导致“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韩非子·五蠹篇》)。于是,出现了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所谓“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后有圣人出来,利用火并得到火的好处)”(《礼记·礼运篇》。
历史继续发展,进入到“伏羲氏”阶段。传说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gǔ,网),以田(打猎)以渔”(《易·系辞下》),“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包牺(伏羲)氏“(《汉书·律历志》引《帝王世纪》)。伏羲氏以田以渔,说明先民们已从采集经济阶段,发展到狩猎经济阶段。人们已经不单纯依赖自然界的赐予,而是主动向大自然取得生活资料了。传说伏羲与女娲原为兄妹,后结婚生子。表明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已出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类第一种家庭形式,即进入到“血缘家庭”阶段。
在伏羲氏之后,就是神农氏时期。《易·系辞下》说:“包牺氏没(死了),神农氏作(起来做君王),斫(zhuó,砍削)木为耜(sì,木锄头),揉木为耒(lěi,犁头上的木杷),耒耨(nòu,除草)之利,以教天下。”表明神农氏时期,我国古代社会已由狩猎经济阶段,进入到农耕经济阶段,人们定居在氏族聚落里,运用较为精制的石质工具和木质工具,耕种田地。这一时期属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上述我国传说时期的四个发展阶段,与恩格斯所说的人类早期的蒙昧时代初级、中级、高级阶段和野蛮时代初级阶段等四个阶段,大体上是吻合的。
有关炎帝神农时代的传说资料,在先秦两汉古籍中有十分丰富的记述。《逸周书》说:“神农之时,天雨栗,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金且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管子·形势》说:“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拾遗记》说:(炎帝神农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庄子·盗跖》说:“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硗(qiāo,土地贫瘠)高下。”贾谊《新书》说:“神农以为走禽难以久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实,察咸苦之味,教民食谷。”以上关于神农教民农耕的记载,还可以列举许多。这说明我国原始先民从渔猎经济发展到农耕经济,是神农氏时期完成的。“神农氏”之所以称为“神农”,是先民们为纪念神农发明农业的伟大功绩而给予他的尊号。
从采集经济、狩猎经济发展到农耕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采集经济的特点是野外有什么就采集什么,如遇冰雪复盖的冬天或洪水天旱等自然灾害,人们只好挨饿致死。狩猎经济时期人们虽然学会了主动获取食物,但狩猎是否有收获,同样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生活来源仍无保障。社会发展到了农耕经济时期,人们学会了利用土地种植粮食,过着聚落定居生活,普遍使用农耕工具;同时,畜牧业也发展起来,生活来源有了较为可靠的保障,这就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炎帝神农时代的又一伟大贡献,是“发明”了医药,利用草药为民治病。《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搜神记》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大约成书于战国西汉时期的一部药学经典,也是以神农命名,叫做《神农本草》,表明了先民对神农在医药学上所作贡献的尊崇。到了黄帝轩辕氏时代,中医药又有了新的发展。炎、黄二帝皆为中华医药的开创者。
在炎帝神农时代,农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有了稳定的发展。这为开展物质交换的集市贸易创造了条件。《易·系辞下》说神农时代“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种以有易无的集市贸易方式的形成,无疑对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又是一个大的促进。在远离炎帝神农时代五、六千年以后的今天,少数欠发达地区农村或山区,仍然保留着“日中为市”的贸易传说。
炎帝神农时代还产生了乐器和音乐。桓谭《新论》说:“昔神农氏继宓牺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又说:“神农氏为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说明乐器和音乐的出现,与人们对神灵的祈祷、祭拜等礼仪迷信活动有关,也说明炎帝神农时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之后,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文化娱乐活动需求,也有了发展。
炎帝神农氏时代以后,历史继续发展到黄帝轩辕氏时代,人类文明程度继续提高,智力开发越来越快,纺织、舟车、弓矢、服牛乘马作驾、穿井、作杵臼(jīu)、作甲子、占日月、算数、调历、造律吕、笙竽、医药、文字等都相继问世。社会也由炎帝神农时代“刑政不用”、“甲兵不起”的原始社会,发展到“内行刀锯(酷刑)”、“外用甲兵(战争)”的黄帝时期,开始向阶级社会过度。
1978年3月,大巴山阴雨连绵。“郑医生,郑医生……”喊声未落,一位浑身湿透的农民已经推开屋门,沾满泥巴的双脚还在淌水。他是外村人,表哥重度脱水,已经昏迷。他哀求道:“病人快不行了,你的医术高,快去救救吧!”
此时,天色已暗,大雨滂沱。郑子全转过身子,目光落在床边。飘忽的油灯下,刚满1岁的小女儿患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高烧不退,病情很重。怎么办?望着女儿,他犹豫了。去吧,对不起家人;不去,对不起乡亲。但是,作为医生,岂能见死不救?于是,他叮嘱了妻子几句话,背起药箱就走。
钟家村坐落在山腰,离八寨村有10多公里路。当夜,春雨哗啦啦像瓢泼,道路陡峭泥泞,人随时可能摔下山涧。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几个小时后才来到病人家。此时,郑子全已经成了泥人,衣服湿透了,草鞋也跑断了。但他顾不上换衣服,立刻进行抢救。
病人叫张兴华,33岁,没有娶妻,弟弟妹妹年幼,父亲体弱多病,母亲早亡,家徒四壁。当时,病人已高烧半月,两天水米未进,骨瘦如柴,家人把棺材都备好了。
郑子全刚刚学医3年,从未见过如此重症。但是,张家人眼巴巴地望着他,把他当成了救命草。于是,他把了脉,又从药箱里翻出一本《中医内科》,希望找到一个对症的方子,结果越翻心越乱,急得一头汗。最后,他总算根据粗浅的医学知识做出判断,病人是由重感冒引起发热脱水,尚未形成肺炎。于是,他先打针输液,再连夜抓来中药熬汤,总算稳住了病情。
夜深了,郑子全决定留下来。病人奄奄一息,家人害怕,谁也不敢挨着睡。郑子全说:“我挨他睡,有什么危险,好抢救。”山里的春天很冷,但床上只有一张席子,一条破烂不堪的被子,无法御寒。郑子全困倦之极,却不敢合眼。他随时观察病情,一会量体温,一会喂中药,甚至还帮助病人解便。不知不觉,已是鸡叫五更。
上午9点,病人开始退烧了。到中午,说话也有力气了,还喝了一碗粥。郑子全熬了中药,亲自给病人喂下。中午一过,病人的脉象就正常了。
病人脱离了危险,郑子全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但另一块石头却越来越沉。他一刻也等不及了,小女儿还在病床上躺着呢。此时,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在山间,他摔倒好几次,险些掉下悬崖。
大约晚上6点,郑子全回到了八寨村。这时,雨渐渐小了,他的脚步也更快了。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刚刚跨进家门,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如同炸雷一般,在他耳边响起。他知道,天塌了!他的身子一歪,扑到女儿床前。在油灯下,女儿双眼紧闭,脸色苍白,呈现严重失水体征,一个小时前刚刚去世。郑子全用颤抖的手指,为女儿抹去残留在眼角的泪滴,然后掩面痛哭。
按照当地的风俗,小女儿被连夜埋到山上,没有墓,不立碑,只有
一道数学题! 急~~~~~~~~~~~~~~~~急~~~~~~~~~~~~~~~~~~急~~~~~~~~~~~~~~~~~~~~~~~
本文2023-09-22 16:58: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8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