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教喻也出自哪部古籍
“君子之教喻也”出自《礼记・学记》,意思为高明的教师善于用启发的方法教育学生,其具体内容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它是班主任教育转化学生的有效策略。 即要求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自艺学笠走;是荒勉、鼓励学生学习而不是推着学生走。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意。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善恶随人作,祸福本人招。——《增广贤文》
正人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全国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诩。——《警世通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晓得。——《礼记·学记》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学不可以已。——《荀子》
"/>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宽广的景象,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常识,你就要比本来更尽力。)
4、正人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正人之间的往来,像水相同的平平、纯洁,这样的友谊才会耐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相同的又浓又稠,但不会持久。)
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挨近智,做任何事情只需尽力就挨近仁,懂得了对错善恶就是勇的一种体现。)
面对困难,胆小不行,硬闯也不行。思考难题靠的是脑袋,解决问题靠的是勇气。有勇有谋才能解困渡恶,才能赢得天下。
能够承受压力和打击,经历困难的磨练,是一个人成大事的必备条件之一。
曾国藩自幼熟读古籍,对“成功”二字自有一番理解。他认为别人的评价只是评价,不足以动摇心志,不会轻易改变奋斗的方向。
凡自古来能成大事者,其自制力、忍耐力必定很强。能小忍、有大谋,能自立、争自强,是曾国藩对自身的基本要求。曾国藩少年时有吸烟的毛病,到了中年,曾国藩认识到这个毛病的危害,下定决心改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曾国藩终于克服了这个毛病。后来他率湘军攻克盘踞金陵十余年的太平军,南征北战,戎马生涯,能取得这样大的胜利,与他自律自强是分不开的。
自律者必自明,知道不该做的事情不做,有错就改,不会顾及面子因小失大。克制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品格第一大事。善于观察的人,一定能从小事中看出修为的功力。从古至今,能成大事者皆为自律之人,白检自醒,生活有规律,于小事中磨练性情修为。
曾国藩是一个有忍耐力的人,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讥讽、嘲笑、轻蔑,他从不斤斤计较,不怨天尤人,只在自己心里要强,用实际行动说话。
1854年,曾国藩与太平军会战湘潭。此时的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之时,以南京为中心,武汉、镇江、扬州等重镇都掌握在太平军的手里,清政府在这些地区已经丧失了力量。
湘潭会战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至关重要。太平军若能取得湘潭之战的胜利,便能攻取长沙,控制湖南,从而在湖南和两广农民起义军的响应下,迅速南下,控制两广、闽浙等地,占有半壁江山。太平军在真正实现了划江而泊的条件下,就具备了发动北伐的可靠基地,从而有可能夺取全国政权。
对湘军来说,湖南是湘军的老巢,占有湖南便意味着湘军的兵饷来源有保证,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旦失去湖南,湘军就犹如七窍出身,只剩腐体,名存实亡了。
认识到了湘潭战役的重要性,曾国藩前派大军压制,后派水军协助,在湘潭摆开了与太平天国殊死搏斗的架势。战场上,湘军的兵力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加上太平军主帅指挥不力,致使战线拉长,兵力过于分散,太平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湘潭之战,湘军大捷。清政府对湘军给予了特别嘉奖,并称赞了这一胜利所带来的重要影响,说这场战役是太平逆贼作乱以来受到的最大创伤,有摧毁其气势、剪其羽翼之功效。
湘潭之战的胜利,使曾国藩所处的逆境开始得到改善。为了扩充军事实力,曾国藩开始招募兵勇,这种积极的措施得到了咸丰帝的支持。湘潭之战胜利以后,曾国藩又单上一折,痛陈自己的失误,深切自疚地说:“臣整军东下,本思疾驱出境。乃该逆大举南犯,臣帅屡挫,鄂省危急,不能速援,江面贼氛,不能迅扫,大负圣主盼望殷切之意,请将臣交部从重治罪。”对于曾国藩自罪自责的一片赤诚,咸丰帝并不理解。咸丰帝认为即使罪名再大也应该由别人来判定,大臣没有自己给自己定罪,然后再请罪的道理,咸丰帝认为十分可笑。结果,曾国藩被革去了礼部侍郎之职。
后来,咸丰帝又将湖南提督鲍起豹革职,任命云南腾越镇总兵常存为提督,在其未到任前,由塔齐布暂署。两个月后,骆秉章在长沙守城时畏缩逃避,改授塔齐布为湖南提督。至此,湘军在与湖南政敌的长期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从此在湖南站稳了脚根。
除此之外,曾国藩的谋略还体现在治军裁军上。他善于忍痛深思,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为湘军曰后出外作战积累经验。在曾国藩看来,湘军各营在几次战斗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弱点,其政治原因是功罪不分,赏罚不明;其组织原因是良莠不分。明白了这些,他开始了大规模的整编。
曾国藩根据兵贵精而不贵多的原则依据勇于战斗的原则,决定士兵的去留。他从严军纪做起,凡溃散之营便不再收集,营哨兵勇一律裁去不用。经过这番整顿和裁撤,留下的仅有水陆两部五千人。在整个裁减过程中,他严明公正,赏罚分明,不计亲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整顿以后,湘军能战能守,这与曾国藩努力改正自己的弱点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曾国藩在以后的家信中,提及此事时写道:“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曾国藩认为失败就是失败,没有理由推脱,需要做的只有勤检自身。他在身处逆境中,能容忍各种压力、困难,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常人难以想像的忍耐力,走出困境,等待时机,以图自强,从而最终能够成就令世人羡慕的伟业。由此可知,忍耐、谋略、自律、上进心,四者兼而有之方能成未成之事。这也是后人应该学习的品质。
君子之教喻也出自哪部古籍
本文2023-09-22 21:40: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8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