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兵称号一共有几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百兵称号一共有几种,第1张

百兵称号有很多种。刀为百兵之帅,剑为百兵之君,枪为百兵之王,棍为百兵之祖。

不过其中只有百兵之王是枪这种说法是有古籍出处的。

程冲斗说:“枪乃艺中之王,以其各器难敌也”,“世人尊枪为艺中之王,盖亦以长技无逾此”。

《手臂录》中写道:“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降枪势所以破棍,左右插花势所以破牌镋,对打法破剑、破叉、破铲、破双刀、破短刀,勾扑法破鞭、破锏,虚串破大刀、破戟。人惟不见真枪,故迷心于诸器。一得真枪,视诸器直儿戏也。不知者曰:血战利短器。夫敌在二丈内,非血战乎?真枪手手杀人,敌未有能至一丈内者,短器何所用之?唯劫营巷战,宜用刀鞭棒耳。至于弓弩鸟铳之发,必在二十步外,牌盾可御,大炮不能命中,付诸天数。二者虽更长于枪,而非所畏也。”

《手臂录》中提到了枪面对各种兵器都有破解方法,以致可以出现“诸器遇枪立败”的情况

现代有一项兵击运动。参与者穿着护具使用各种兵器对打。长枪总是能取得非常巨大的优势,在兵击圈胜率极高。因为它兼具了一寸长一寸强的特性,却又不失灵活。甚至连只练过一个月长枪的兵击新手都能在兵击单挑中击败练了多年刀剑的老手。日本同样有“剑道三倍段,长枪九倍段”的说法(日本刀剑不分)。

兵击时,单刀进枪总是九死一生。

可以发现,许多在古籍中使用其他兵器的武将,在正史中也是用的枪。

例如在《隋唐演义》中使用双锏的秦琼,在《旧唐书》中被记载的是“跃马负枪而进”,将太宗命令刺杀的骁将锐卒刺于万众之中。其实在中国古代,鞭锏锤这类钝器一般是单手用的副武器,像李元霸其实就是《隋唐演义》的虚构人物了。

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方天画戟的吕布在《汉末英雄记》中被记载的是“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在《后汉书》中则被记载:“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一些人可能会说,矛也不是枪啊。其实唐朝官方典籍《唐六典》和明朝重要兵书《武备志》都将枪作为对矛槊的统称。例如,《武备志》说:“历考诸说则矛槊矟皆枪之类也。”也就是说,长矛和被许多人认为是马战神器的槊其实都是枪的一种。

除此之外,其他的百兵之称号基本找不到古籍出处,属于民间流传。

十八般武艺有将刀放在首位的做法,导致一些人误认为刀是十八般武艺之首。正确的解释其实是,十八般武艺分九长九短,刀为“九短之首”,枪为“九长之首” 。而且这个“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是近代戏台出现的,是戏台上的说法,不大适合用于讨论实战方面。

矛威力大,通过实战论证得知,杀伤力最强的武器就只有一种,矛。矛作为杀伤力最大的武器主要是有三个原因,一个是穿透力强。我们都知道自从魏武卒诞生以后,重装步兵开始登陆战场,这种重达70斤左右的盔甲防御力非常强,像刀剑这种武器很难砍开这种盔甲。

矛的由来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便开始使用长矛了。关于长矛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矛的雏形是削尖的木棒。原始人先学会了使用木矛,进入木石复合时代后,开始使用装有石矛头的木柄长矛。

原始的竹木矛直到建国后还存在,如西双版纳的部分傣族猎人便使用竹矛狩猎。在制作竹矛时,为了增加矛头的硬度,傣族人还会采用火烤或者油炸的手段对矛头进行处理。

其实关于枪矛槊等在不同古籍中的解释一直很模糊。

《说文解字》——槊,矛也

《康熙字典》里面也用的《说文解字》的解释

《释名》——矛长丈八尺曰矟《正字通》——矛长丈八谓之槊

《宋史·仪衞志》——矟,长矛也。木刃黑质尽云气

《长枪法选》——器名枪者,古之丈八矛也

《武备志》——历考诸说则矛矟槊皆枪之类也​

唐《通典》中无论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军队,还河西走廊南翼的的吐谷浑势力,西域的小邦车师、焉耆、渴槃陀,远在南亚的天竺,和中南半岛的林邑、哥罗、多摩苌也全都装备了槊。有趣的是,《通典》中没有提到过一次“枪”和“矛”。在东汉三国的历史记载中,并未出现“槊”和“丈八矛”等字眼。或许在当时,“槊”这个字比较生僻。同样生僻的字词还有鈼、鋋、鍦、鏦、矟、激矛、仇矛等,都是指矛类武器。三国正史中并未提到槊,而正史中却说曹操横槊赋诗可以看出这些词可能经常处于被混用的状态。也就汉代的矛刃总体长些,后来矛刃总体是处于缩短的状态。

《手臂录》说:“虚串破大刀、破戟”,枪画枪圈伺机进攻,戟和长柄大刀这类头重的长柄武器不好回防。正史吕布用的长矛,关羽也不用偃月刀。因而一般认为长柄武器枪头越小战斗力越强。后世于是出现了“枪头不过两”的说法,但这种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不能以偏概全,且明朝同样存在枪刃很长的线枪。

某些资料以偏概全了,这些词界限非常模糊,某些人用现代严谨的分类法思维来区分古代这些词是不合理的。唐朝官方典籍《唐六典》和明朝重要兵书《武备志》都把枪看作对矛槊的统称。

枪原本指削尖的竹木,如《通俗文》“剡木伤盗曰枪” ,后来逐渐用来指矛类兵器。唐代兵书《太白阴经》记载,一万二千五百人一军,“枪十分,一万二千五百条”,并未提及矛。《唐六典》记载“枪之制有四,一曰漆枪,二曰木枪,三曰白杆枪,四曰朴头枪”,而在注释中,却引用《释名》对矛的解释 。可见唐代已经广泛使用“枪”这一名称,而其实际意义与矛无异。

《长枪说》中说“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明代重要兵书《武备志》说:“历考诸说则矛矟槊皆枪之类也。”可见,枪矛槊被认为是同一种兵器。其实是现代人强行将严谨的现代分类法思维套上去导致产生了不少分类的说法,但这些说法都不能站住脚。用现代严谨的分类法思维来区分古代这些词是不合理的。

认为枪与矛有区别的,常见的有这么几种说法:一,矛头长,枪头短;二、矛没有缨,枪有缨;三、矛杆硬无弹性,枪杆软有弹性。

一、矛头长,枪头短?

无论青铜矛还是铁矛,矛头长短差别都很大,并没有统一的规制。如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青铜矛头,长的超过30厘米,短的不到12厘米。汉长安武库出土的铁矛头,长的超过30厘米,短的也只有十几厘米。明代兵书《武备志》记载了多种枪的形制,枪头长三寸三分到一尺不等。《练兵实纪》还记载了长二尺的枪。

因此,矛头长,枪头短的说法并不成立。

二、矛没有缨,枪有缨?

宋代兵书《武经总要》枪九色(九种形制的枪)有的有缨,有的没有缨。明代兵书《武备志》记载的枪也是有的有缨,有的没有。

可见,并不能以是否有缨来区分枪和矛 。

三、矛杆硬无弹性,枪杆软有弹性这一说法在民间武师和武术爱好者中流传甚广,认为枪杆应该用有弹性的木材(白蜡杆最好),可以利用枪杆的弹性缓冲高速冲击中的反震,甚至利用枪杆弹性荡开对手的兵器等等。关于枪杆的选材,明代军事家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有一段记载“椆木第一,木轻而稍软次之……攒打(竹)腰软,不可用” 。根据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椆木“木质重而坚” 。可见枪杆材质的选择上,越坚硬越好。

戚继光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他的权威性自然是江湖把式比不了的。因此,所谓“矛杆硬无弹性,枪杆软有弹性”,只是一种民间说法,不足为训。

其实大枪一般就是硬杆。一些人可能认为枪杆材质偏软的花枪更容易甩出枪花。战斗力会不会更强。实际上并不会。在大枪兵击实战时会发现,杆子过软不适合对抗。太瓤的杆子,在实战对抗中两名对手做封闭时会有动作的延迟非常消耗体力,也会导致自己的动作变形。如果在对抗的过程中一方的杆子过软、一方的杆子相对软硬适中的话,手持较软杆子的一方会非常的吃亏,因为他在做封闭的时候去打对方的杆子在那一瞬间软杆会有一个泄力磕不开对方的杆子。

而对付短兵器,B站有许多“单刀进枪”的视频,一寸长一寸强,除非两人训练水平相差实在太多,否则兵击单挑总是长枪赢,无论硬杆或软杆枪都能稳赢短兵器,短兵器都极难格挡枪。“一寸长一寸强”,“枪乃百兵之王”这种说法可不是乱说的。日本也有“剑道三倍段,长枪九倍段”的说法。

百兵称号一共有几种

百兵称号有很多种。刀为百兵之帅,剑为百兵之君,枪为百兵之王,棍为百兵之祖。不过其中只有百兵之王是枪这种说法是有古籍出处的。程冲斗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