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讨源】三十六鳞丶六六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4收藏

【康氏讨源】三十六鳞丶六六鳞,第1张

三十六鳞宋•高观国《金人捧露盘》词:“斜缄小字,锦江三十六鳞寒,此情天阔,正梅信丶笛里关山”。明•彭孙贻《醉蓬莱•秋闺》词:“三十六鳞,十三行字,双鲤书空写”。清•陈维崧《氐州第一•秋日怀东皋诸子》词:“三十六鳞江上少,奈无限,旧愁缭绕”。清•陆培《卖花声》词:“觉来心事阿谁知?三十六鳞寄与,空叠乌丝”。清•赵文哲《摸鱼儿》词:“陈词欲托微波寄,三十六鳞何处?” 清•高文照《生查子•代忆》词:“三十六鳞来,锦字从新作”。

六六鳞宋•戴复古《送吴伯成归建昌》诗:“别有千万意,付之六六鳞”。宋•宋庠《春霁汉南登楼望怀仲氏子京》:“私书一纸离怀苦,望断波中六六鳞”。宋•李洪《子都录示近作成白体一首奉寄》诗:“欲将芳草萋萋恨,寄向沧江六六鳞”。宋•宋祁《送黄灏》诗:“思家夕梦还都信,并附秋波六六鳞”。又《朱舜卿南游有寄》诗:“归心怨逐揺旆,尺素愁迷六六鳞”。宋•陆游《得林正父察院书问讯甚勤以长句寄谢》诗:“有诗亦欲频持寄,肠断西江六六鳞”。清•沈振鹭《鹧鸪天•盼家书不至》词:“生涯半属天涯路,千里书沉六六鳞”。

        以上诗文中所用 “三十六鳞”丶“六六鳞”,为鲤鱼的代称。六六,即二六相乘为三十六数。鳞,指鱼鳞甲。为何鲤鱼有这种称谓呢?旧传鲤鱼的肋部那一行有大大小小三十六片鳞甲,每片鳞上有黑点,故以此代称。这个说法,古籍中多有记载,现将所见之诸资料备录于此: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七《广动植》二:“鲤,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宋•许彦周《彦周诗话》:“段成式《与温飞卿牋纸》诗:`三十六鳞充数时,数番犹得表相思’。盖龙八十一鳞,鲤三十六鳞。至宋景文诗云:`君轩结恋萧萧马,尺素愁凭六六鱼 '。又使六六三十六也”。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七:“鲤鱼当肋一行三十六鳞,鳞有黑文如 `十 '字,故谓之鲤,文从鱼丶里者,三百六十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四《鳞部》“鲤鱼” 释名集解:“其肋鳞一道,从头至尾无大小,皆三十六鳞,每鳞有小黑点”。又 “鲤,至阴之物,其鳞三十六”。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三六《水族部》“鲤鱼” 条下收有 “六六鳞” 异名,释云:“六六鳞:《埤雅》:`鲤,三十六鳞,合六六之数 '。陆游诗:`望断秋江六六鳞 '。”

        从以上诸说可见,“三十六鳞”丶“六六鳞” 为鲤鱼的代称由来已久,并在历代文人心中已形成共识,故在他们的作品中此称谓引用是常见不鲜的。

        为什么文人在填词作诗时要援用此称谓呢?这主要是受到诗词格律的影响,在填词作诗时由于受到诗丶词中的字数丶及用字的平仄的约束,逼着他们要使用这些称谓以合乎格律的要求。正因为这样,“三十六鳞”丶“六六鳞” 也不是常规形式,随着诗词格律的不同丶其引用形式也不同,如又称 “六六鱼”,宋•高文虎《送台倅赵叔明趋朝》诗:“犹凭六六鱼,寄问我沈绵”。宋•宋祁《祇答太傅邓国张相公》诗:“君轩恋结萧萧马,客素愁凭六六鱼”。又引作 “鳞六六”,宋•乐雷发《寄雪蓬姚使君》诗:“湘鳞六六寄相思,疏柳新蝉想别时”。清•陆培《摸鱼儿•得四月初七日家信寄慰》词:“鳞六六,喜传到丶平安字样开笺幅”。清•沈振鹭《琴调相思引•雨后》词:“消息半沉鳞六六,别期今负月三三”。清•赵怀玉《渔家傲•欧阳棣小影》词:“珍重寄将书一幅,鳞六六,吴淞又是今濠濮”。诸如“六六鱼鳞”、“鱼鳞六六”丶“六六文鳞”丶“六六锦鳞”丶“锦鳞六六”丶“六六红鳞”丶“六六頳鳞”丶“三十六鱼鳞”丶“三十六锦鳞”丶“鳞鳞三六”丶“鲤鱼三十六” 等等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不同变式,不一一举证。

          然而,凡诗文引用这些称谓,并不是仅仅是 “鲤鱼”代称这一简单用义,而是更有深一层的用义,那就是借来比喻传书递信的信使之谓,实际上是古所传“鲤鱼传书”这一典故的发挥。

          “鲤鱼传书” 这一典故,出典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出自后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这一诗,诗见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卷一。诗尾有句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如何?上有加飧食,下有长相忆”。

          蔡邕这首诗是写她们夫妻之间长期分离丶相思之苦的。诗尾这几句话是说:蔡邕的妻子收到了远在他乡丈夫托人带给她的一条鲤鱼,她叫侍儿烹饪鲤鱼的时候发现鱼肚子里装有丈夫用素帛写成的丶向她问寒问暖并表达自己对她长相思的一封书信。

          正因为受到蔡邕这诗的影响,后人遂引“鲤鱼”丶“双鱼”丶“双鲤”丶“双鲤鱼”丶“双鱼”丶“锦鳞”丶“双鳞”丶“赤鳞” 等等为传递书信的信使的美称,更由于蔡邕此诗是写夫妻之离情别苦的,故诗文中引用多用作男女两情传书递书信的爱情的特使。而以 “鲤书”丶“鱼信”丶“双鱼信”丶“双鲤书”丶“鱼书”丶“鳞书” 等等用典为书信的代称,多用来借指妻子丶恋人所寄来的书信和情书。

        另一说,是根据陈胜丶吴广之事而来的。据西汉初•司马迁《史记》陈胜丶吴广传中记载,陈丶吴二人欲率众起事,又怕众人不服,于是在鱼肚子里放一条写有“陈胜王”的素帛,来日杀鱼的时候人们发现此书,都惊怪不已,以为是天意所托,于是共举陈胜为王而起事。此事记载虽早于蔡邕,但蔡邕一来是东汉末有名之文士,为历来众文士们所敬仰,再者蔡邕此诗又是叙夫妻之离情别苦的,缠绵悱恻丶感人致深,是历来传颂的闺阁名篇,因此后人多以蔡诗为本。

        还有一种说法,“鲤鱼传书” 和蔡邕诗及陈胜丶吴广事无关,是根据古人寄书的时候将信封结成鲤鱼的样子丶将书信封于其中以便传送,所以叫 “鲤鱼传书” ;有的说古人寄信是将书信藏于木函中,木函是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一盖一底,故称之为 “双鲤鱼”。这是最原始的鱼腹传书,正因为这样便有了 “鱼腹传书” 之说。明•杨慎《丹铅录•双鲤》:“古乐府 `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 ' 。据此诗,古人尺素结成鲤鱼形,即缄也,非如今人用蜡。《文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 即此事也。下云烹鱼得书,亦譬况之言耳,非真烹也”。 闻一多《乐府诗笺》云:“双鲤鱼,藏书之缄也。其物以两木板为之,一底一盖,刻线三道,凿方孔一,线所以通绳,孔所以受封泥。……此或刻为鱼形,一孔以当鱼目,一底一盖,分之则为二鱼,故曰 ` 双鲤鱼 ' 也。”

        总之, “鲤鱼传书” 或 “鱼腹传书”,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丶有文史记载的典故,其来源无论是据古人之事丶古人之文句而形成,还是由据古人将信封结成鲤鱼的样子而形成,但 “鲤鱼” 这一实物名称在诗文中为信使的代称是铁定的事实,而 “三十六鳞”丶“六六鳞” 这些形式只不过是文人们为符合诗词格律而改变其名称引进诗词中形成的变称而已!

         

以下摘自《杭州市志——藏书家》

五、清 代

清代杭州的藏书事业进入鼎盛时期。赵氏“二林”(兄谷林、弟意林)的小山堂藏书数万卷,其中多精品,人称“谷林小山堂图籍埒于秘省”。

瓶花斋主吴焯,藏书既丰富又精良,在当时的藏书家中颇有声望。他搜集的《江湖集》有64家、95卷之多,所藏之书宋、辽、金、元、明五代齐全。吴焯死后,其子吴城、吴玉墀亦好藏书。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吴玉墀进呈佳本305种。

道古堂主杭世骏,“藏书之富,甲于武林”。王瞿《道古堂集序》说:“堇浦于学无所不贯,所藏书拥榻积几,不下十万卷”。他还建补史亭作藏书之用。

振绮堂主汪宪,乾隆年间著名藏书家之一。其子汪汝王粟继承父志,亦好藏书,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他呈书219种。据《振绮堂书目》载,汪家藏书有3300余种,65万卷之多。

知不足斋主鲍廷博,家藏书主要依靠收购和抄录当时两浙著名藏书楼的珍本异籍,藏书达万卷。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他命子进呈藏书626种。 

寿松堂主孙宗濂,以藏善本、精本闻名于世,所藏《汉书》(宋刊本)为当时仅见。孙宗濂死后,其子仰曾亦酷爱藏书,家藏益富。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应诏进呈藏书230种。

八千卷楼主丁丙为当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八千卷楼是其祖父丁国典有感于北宋的先人丁顗有书八千卷而营建。历经父亲丁英和丁丙、丁申兄弟,藏书总数达20万卷,分建几处以藏之。丁丙兄弟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便是抢救和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

清末,杭州刘庄主人刘学恂也酷爱藏书,只要版本好,装帧考究,他就不惜重金收买。嘉定廖寿丰光绪年间在杭州做官,先后购及古籍200箱。另外,清代藏书家还有东啸轩主郁礼,掀托斋主汪日桂,开万堂主汪启淑,塘栖丹铅精舍主劳格,思茗斋主宋太樽,蒋村草堂主蒋炯,结一庐主朱学勤等。

  

六、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杭州收藏大户有70余家,其中最为著名有10余家。

杨复于民国10年(1921年)起收藏古籍,尤重全国府、县志书,共收善本5700多种,48,000多册。20年,其藏书出让给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为这批书特建专室珍藏。

东海藏书楼主徐则恂,有藏书2176种,5万余册。其中元刊本3种,明刊本300种,编有《东海藏书楼书目》。

九峰旧庐楼主王绶珊,收藏方志2800余部,其中明代编印的《山东通志》、《八闽通志》、《浙江通志》、《绍兴府志》、《宁波府志》、《湖州府志》等为世所罕见。

寒柯堂主余绍宋,曾主修《浙江通志》,藏书最盛时有五万余卷,多丛书和方志,尤重本省方志。

马一浮,亦极富藏书,其中不少来自岳父汤寿潜的赠予。他在其住处花港蒋庄设有专室,经、史、子、集俱全,中外图书皆藏,尤以佛学、经部为多。他去世后,所藏分别被中山大学、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收藏。

叶景葵是近代有影响的实业家,其家素有藏书。民国16~17年(1927~1928年)间,他购得吴昌绶出售的明刊旧抄40余种。其藏书中最为珍贵的稿本、校本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手稿,钱大昕的《演易》手稿,惠栋的《周易本义辨证》手稿,王念孙、王引文父子合校的《管子》,顾千里的校《列子冲虚至德真经》等。

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还有诒庄楼主王修、铁如意馆主张宗祥、含嘉室主吴士鉴等。

杂说的解释

1百家的学说。《汉书·公孙弘传》:“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彼皆 蔓延 杂说,故入诸子之流。” 唐 颜师古 《<汉书>叙例》:“近代注史,竞为该博,多引杂说,攻击本文。” 2指 怪诞 鄙俗之语。《北史·文苑传·李文博》:“﹝ 魏郡 侯白 ﹞通侻不持威仪,好为俳谐杂说。” 3指笔记小说。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王魁传》:“ 世俗 所谓 王魁 之事,殊不经,且不见於传记杂说,疑无此事。” 鲁迅 《<唐宋 传奇 集>稗边小缀》:“诗有‘ 颛蒙 事可亲’之语,注云:‘ 公佐 字 颛蒙 ’,疑即此 公佐 也。然未知《全唐诗》采自何书,度必出 唐 人杂说,而寻检未获。” 4古籍分类子部中一目。叙述人事,兼发 议论 者属之。 明 胡应麟 《少室 山房 笔丛·丹铅新录一》:“ 六朝 杂说,有《会林》、《对林》,见《隋志》。又《类林》、《辩林》、《笑林》,见《通志》。今率不存。”《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一》:“杂家之义广, 无所 不包……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 清 沉彤 《义门何 先生 行状》:“先生蓄书数万卷,凡经传、子史、诗文集、杂说、小学,多参稽互证,以得指归。”

词语分解

杂的解释 杂 (杂) á 多种多样的,不 单纯 的:杂乱。杂沓。杂感。杂志。杂货。杂居。杂务。杂品。错综复杂。私心杂念。 混合:夹杂。混杂。杂交。 纯 部首 :木; 说的解释 说 ō 说 ì 说 è 均见“说”。 部首:言。

【康氏讨源】三十六鳞丶六六鳞

三十六鳞宋•高观国《金人捧露盘》词:“斜缄小字,锦江三十六鳞寒,此情天阔,正梅信丶笛里关山”。明•彭孙贻《醉蓬莱•秋闺》词:“三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