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通玄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圣惠》卷九十三 21 方名 22 通玄丹的别名 23 组成 24 主治 25 通玄丹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2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通玄丹 1 拼音

tōng xuán dān

2 《圣惠》卷九十三 21 方名

通玄丹

22 通玄丹的别名

麝香丸

23 组成

巴豆1两,油1升,麝香1钱(细研)。

24 主治

小儿(曰襄)痢久不愈,腹多鼓胀,痢如枣花。

25 通玄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2丸,冷水送下。

26 制备方法

先入油于铛内,以急火煎巴豆,看爆出者收之,去皮心,纸裹压去油,入麝香研,以粟米饭为丸,如麻子大。

27 附注

麝香丸(《普济方》卷三九七)。

古籍中的通玄丹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八]利久不止第十一

惠》治小儿曩痢久不瘥,腹多鼓胀,痢如枣花,宜服通玄丹方巴豆(一两)油(一升)麝香(一钱,细研)上件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三]治小儿曩痢诸方

。临治小儿曩痢久不瘥。腹多鼓胀。痢如枣花。宜服通玄丹方。巴豆(一两)油(一升)麝香(一钱细研)上件

《医说》:[卷一三皇历代名医]陶弘景

梁陶弘景贞白先生字通明丹阳人母郝氏梦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既而有孕以孝建三年夏至日生幼而警慧博学通

《外科理例》:[卷三]头面赤肿一百

气益增。方悟。始求疮医。原夫此疾古无方论。世俗通为丹瘤。病家恶言时。切恐传染。考之经曰。人身忽经变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外科钤(下)]时毒(四十九)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一丹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太一丹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杨氏家藏方》卷三:太一丹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太一丹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传信适用方》卷上 41 组成 42 功效 43 主治 44 太一丹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51 太一丹的别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太一丹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附注 6 《圣惠》卷二十五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太一丹的用法用量 64 制备方法 65 用药禁忌 66 附注 7 《幼幼新书》卷三十九引《养生必用》 71 太一丹的别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太一丹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太一丹 1 拼音

tài yī dā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一丹

21 处方

天南星(炮)、乌蛇(酒炙取肉),各三钱;天麻(去芦酒浸一宿)、附子(炮去皮脐)、麻黄(去根节),各半两;干蝎(微炒)一钱半,白附子(炮)三钱半,白僵蚕(去丝嘴炒)四钱。

已上为细末,以水一升,调浸三日,以寒食面一斗拌匀,踏作僸,须六月六日,以楮叶罨七日取出,逐片用纸袋盛,挂当风,十四日可用,每僸末一两,入下项药:

琥珀(研)一钱,辰砂(研飞)六钱,雄黄(研飞)三钱,甘草(炙为末)半钱。

上合研匀,炼蜜和圆,如鸡头大。

22 功能主治

治小儿诸风惊,潮发搐搦,口眼相引,项背强直,精神昏困,痰涎不利,及一切虚风,并皆治之。

23 太一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圆,温水化下,不计时。

24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杨氏家藏方》卷三:太一丹

31 处方

天南星120克(锉,炒赤,勿令焦)石膏120克 干葛(取粉)105克 前胡60克 川芎60克 白僵蚕(炒,去丝、嘴)白附子(炮)防风(去芦头)各30克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糊和为丸,每两作10丸,阴干。

33 功能主治

治伤寒伤风,肢节烦痛,憎寒壮热,或发热恶寒,似瘴非瘴,烦躁迷闷,面色红赤,头痛如破。

34 太一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用葱白、薄荷茶送下,不拘时候。服之微汗出,立愈。

35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三

4 《传信适用方》卷上 41 组成

川芎、川乌(去皮尖)、草乌(去皮尖)、白芷、白附子、黑附子(去皮脐)、细辛(去叶,洗)、半夏(洗)、天南星(洗)、天麻等分。

42 功效

消风化痰,清头目,利胸膈。

43 主治

诸风及瘫痪偏风,手足顽麻,肢节缓弱,骨肉疼痛;并治头风;偏正头痛,项颈拘急,头旋目晕,呕吐痰水,或耳鸣耳聋,风痰上盛;及伤风、伤寒,头疼不可忍者。

44 太一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粒,茶、酒任嚼下;荆芥、薄荷茶亦得。如伤风、伤寒,头目昏疼,用生葱白1茎同嚼,热茶清送下,不拘时候。

45 制备方法

上并生为细末。如药20两,即入白面20两,同拌匀,滴水为丸,如弹子大,日中晒干。

5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51 太一丹的别名

太乙丹

52 组成

禹余粮(醋淬)1两(研),玄精石1两(研),金星石1两(研),银星石1两(研),阳起石1两(研),紫石英1两(研),白石英1两(研),甘锅石1两(研),磁石(燃,醋淬7遍)1两(研),礞石1两(研),消石1两(研),硫黄1两(研),丹砂半两(研),乳香半两(研),腻粉半两(研),阿魏2钱,巴豆(去皮,生用)70粒,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70粒。

53 主治

伤寒结胸,心下痞硬不通。

54 太一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麸炭火上烧存性,入腻粉1钱匕,蜜水化下;吐泻转筋,伏阴厥逆,生姜、蜜水化下。

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糯米饭为丸,如弹丸大。

56 附注

太乙丹(《普济方》卷一四一)。

6 《圣惠》卷二十五 61 组成

川乌头(生用,去皮脐)1两,干蝎(微炒)1两,白僵蚕(生用)1两,天麻1两,天南星(生用)1两,羌活1两,踯躅1两,朱砂(细研)1两,乳香1两,白附子半两(生用),附子(去皮脐,生用)半两,牛黄(细研)半两,雄黄(细研)半两,安息香1两半,麝香1分(细研),白花蛇肉2两半(酒浸,炙微黄),龙脑半分(细研)。

62 主治

一切风。

63 太一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以温酒送下。

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别以麻黄5两(去根节,捣碎),以酒5升,煎至2升,去滓,入糯米粉1两,更熬成膏。次下诸药末为丸,如绿豆大,以腻粉内滚过,令干。

65 用药禁忌

忌动风物。

66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太乙丹”。

7 《幼幼新书》卷三十九引《养生必用》 71 太一丹的别名

太乙丹

72 组成

丙丁膏,曲1两,朱砂,雄黄少许,琥珀2钱,甘草末2钱。

73 主治

小儿诸风惊痫,潮发搐搦,口眼相引,项背强直,精神昏困,痰涎不利,及一切虚风。小儿百病。

74 太一丹的用法用量

口服。

75 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如鸡头大服。

76 附注

太乙丹(《卫生总微》卷五)。《局方》本方用法:每服一丸,温水化下,不拘时候。

古籍中的太一丹 《太平圣惠方》:[卷第二十八]治冷劳诸方

皮。看似微**。即日治冷劳。大肠转泄不止。神效太一丹方。禹余粮(四两火烧令赤、于米醋内淬、如此七遍

《圣济总录》:[卷第二十五]伤寒痞满

英坩埚石磁石(醋淬七遍)礞石硝石硫黄(各一两研)丹砂乳香腻粉(各半两研)阿魏(二钱)巴豆(去皮生用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五黄疸门]黄疸(附论)

治寒热黄胆。湿瘴。(本草)取端午日南行猪苓。合太一丹是也。治黄胆百药不瘥。(本草)用驴头一枚。煮熟

《普济方》:[卷二百五十六杂治门]杂病

日去皮心出油用一两)干姜(一两炮令熟)煮面糊为丸太一金华散(出王氏博济方)木香官桂(去皮)白干姜陈皮

《幼幼新书》:[卷第十]一切惊第一

中医·丹毒丹毒(erysipelas)为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丹熛、天火、火丹、流火。是指以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丹毒常发生在面部或下肢。因皮损部位色红如涂丹状,故名。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春、秋是丹毒发病季节,见于幼童和老年人。针具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如因混合感染形成溃疡,或出现败血症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综合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丹毒的中医病因病机丹毒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丹毒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丹毒多因血分有热,更兼火毒侵袭,或皮肤黏膜破损,邪毒乘隙而入,火热邪毒郁于肌肤,经络阻塞,气血壅遏而成。发于头面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胁者,多挟肝火;发于下肢者,多兼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则多由胎毒内蕴,外邪引动而发。丹毒的诊断丹毒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全身症状明显,突然发冷、高热、全身不适和头

详见百科词条:丹毒 [ 最后修订于2017/6/14 23:01:43 共878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中医伤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方之生肌八宝丹 31 生肌八宝丹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生肌八宝丹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医方易简》卷五方之生肌八宝丹 41 组成 42 制备方法 43 功效主治 44 生肌八宝丹的用法用量 5 《中药成方配本》方之生肌八宝丹 51 组成 52 制备方法 53 功效主治 54 生肌八宝丹的用法用量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生肌八宝丹 1 拼音

shēng jī bā bǎo dān

2 概述

生肌八宝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 《中医伤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方之生肌八宝丹

生肌八宝丹为经验方,出自《中医伤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1]。

31 生肌八宝丹的别名

生肌八宝散(《中医伤科学》)。

32 处方

煅石膏、赤石脂、轻粉各30g,东丹、龙骨、血竭、乳香、没药各9g[1]。

煅石膏30克 赤石脂30克 铅丹9克 龙骨9克 轻粉30克 血竭9克 乳香9克 没药9克

33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共研成极细末。

34 功能主治

《中医伤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方之生肌八宝丹功能生肌收敛[1]。主治疮口不敛[1]。

功在生肌收敛。主治溃疡脓尽,疮口未合者。

35 生肌八宝丹的用法用量

外撒创口[1]。

36 摘录

《中医伤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

4 《医方易简》卷五方之生肌八宝丹 41 组成

珠母(拾取露天蚌壳,左顾者)半斤(须括去背后黑衣,安火上煅,研细),血竭3钱(另研),芦甘石3两(以黄连2钱煎出汁,煅淬,研细末),儿茶1两,煨石膏3两,赤石脂3两(火煅),陈年丝吐渣1两(煅,不可过性),梅片(临用时将药末5钱,加入冰片)1分。

4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研如香灰色,瓷瓶盛贮,听用。

43 功效主治

《医方易简》卷五方之生肌八宝丹功在生肌长肉,平口收功。主治疮毒脓腐已尽者。

44 生肌八宝丹的用法用量

掺上。

5 《中药成方配本》方之生肌八宝丹 51 组成

制甘石4钱,煅龙骨3钱,煅石膏5钱,煅赤石脂4钱,血竭5分,冰片6分,轻粉1钱5分,白蜡3钱。

52 制备方法

各取净末和匀,再研至极细为度,约成粉2两1钱。

53 功效主治

《中药成方配本》方之生肌八宝丹功在生肌收口。主治疮疡溃烂,久不收口。

54 生肌八宝丹的用法用量

《丹台玉案》为综合性医书。六卷。明·孙文胤撰。刊于1636年。卷一阐述先天脉镜(专谈脉形),调摄养生,灵兰秘典(主要是脏象图说及各脏用药治法等);卷二至六分别介绍伤寒、温病、温疫、内科杂病、妇人、小儿、外科、五官、口齿等多种病证。每种病证按因、证、脉、治的次序论述。选方较广泛,对于一些主方的适应证、用法及加减法,叙述比较具体。现存多种明、清刻本,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据明崇祯十年孙氏仁寿堂影印本。

详见百科词条:丹台玉案 [ 最后修订于2015/11/21 16:49:15 共20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隋唐时期是中印金丹术交流的高峰时期。据《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所录印度医方有:《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婆罗门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由于这些方书的翻译,印度金丹术的某些知识也同时介绍到我国。如《千金翼方》记载有耆婆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及补养长生不老丸和耆婆汤等都是源于印度,王焘《外台秘要》天竺经中介绍了印度早已应用于眼科的矿物药如硫酸铜、硼砂、明矾等。印度八分医方中,列为第七的是长命药科论。唐代帝王酷好长生药,除请教道家的金丹术士外,也多方向印度寻求灵药。《酉阳杂俎》卷七记载,在六四八年,“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言寿二百岁。太宗奇之,馆于金飙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亻去水,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若欲取水,以骆驼髑髅沉于石臼,取水转注瓠芦中”。唐太宗还派人到全国各地采怪药异石,甚至派使者到印度去采访名药。但那罗延娑婆寐造的药并无奇效,太宗只好听任去留,但他因年老体衰无法返国,死在长安。高宗即位,又从东天竺迎来卢迦逸多,任怀化大将军,派往印度,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可见,印度金丹家那罗延娑婆寐和卢迦逸多在长安和中国宫廷名医、金丹家有过一定来往,曾共同研制一种新药,以求返老还童,但没有成功。公元716年,因为印度人要求唐玄宗派使者前去采购珠翠奇宝,宣称狮子国有灵药和养医之妪,玄宗便叫监察御史汤范臣和印度商人出使斯里兰卡。之后,屡宾、克什米尔、吐火罗等国多次进献精制药物,这些药物无非是所谓的长生不老灵药,其主要来源地是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陆。隋唐时期中国金丹术在印度也很有吸引力,受到印度金丹家的普遍赞扬。公元647年唐太宗下令由玄奘法师合同道士蔡晃、成英组成一个三十多人的译经班子,将老子《道德经》逐字逐句译成梵文。这部梵文《道德经》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就送到了东天竺迦摩缕波国童子王的手中。阿萨密的许多习俗和礼仪从此染上了道教的风气,几乎与道教仪式并无两样。随着道教在印度的流行,作为道教组成部分的中国金丹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说:“神州药石,根茎之类,……香气茅郁,可以蠲疾……长年之药,惟东夏焉……四海之中,孰不钦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的金石药物和草药就可以免除疾病,至于长生不老的丹药,更是只有中国的最灵,因而备受印度人的推崇。

中国金丹家自西汉就开始炼秋石丹,如淮南王刘安就曾炼过秋石。唐代白居易留下有“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的诗句。及至宋代,在《苏沈良方》、《证类本草》以及叶梦得著《水云录》等书中都详细记载了秋石丹的具体炼法。《证类本草》指出:“秋石还元丹,大补暖、悦色、进食、益下元,久服去百疾,强骨髓,补精血,开心益志。”

目录 1 拼音 2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九宝丹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九宝丹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青囊秘传》 31 组成 32 功效 33 九宝丹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九宝丹 1 拼音

jiǔ bǎo dān

2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九宝丹

21 处方

苏叶4两,薄荷4两,桑皮4两,橘皮4两,麻黄1两,桂枝尖1两,杏仁(去皮,炒)4两,甘草2两,茯苓6两。

22 制法

上为细末,过罗,炼蜜为丸,重1钱。

23 功能主治

清热解表,止嗽化痰。主小儿感冒风寒,头痛身热,肺热不清,咳嗽痰盛。

24 九宝丹的用法用量

3岁以上,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3岁以下小儿酌减。

25 摘录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3 《青囊秘传》 31 组成

带子蜂房(煅,研为末)3钱,大黄3钱,冰片3分,白螺蛳壳(煅,研)2钱,朱砂2钱,血竭1钱,麝香3分,炙没药2钱。

32 功效

呼脓定痛,收口生肌。

33 九宝丹的用法用量

外用掺疮口,上盖薄贴。

34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和匀,瓶贮。

古籍中的九宝丹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泄泻]论外备用方

中寒)附子理中汤(热一)浆水散(热一四七阴毒)九宝丹(热一四三温补脾胃)吴茱萸汤(热一三七暑湿受寒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阵]热阵

二两;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良方》九宝丹调理脾胃,止泄泻。人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干姜

《景岳全书》:[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脾胃]论外备用方

丸(和一三一气寒)丁香茯苓汤(热六三温胃行滞)九宝丹(热一四三温理脾胃)大半夏汤(和十一痰饮)藿香

《丁甘仁医案》:[卷八外科案]瘰

大荸荠(洗打、两味煎汤代水,二两)外用海浮散,九宝丹,九仙丹,太乙膏。郑右疡自颈窜至胸膺,胛窝破深

《银海精微》:[卷下]审症应验口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