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佚名编写的一本方书类中医文献《经验百病内外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6收藏

清代佚名编写的一本方书类中医文献《经验百病内外方》,第1张

书名:陈修园医书五十种经验百病内外方

编著:清陈修园收录

年代:清代

页卷:128页

大小:31M

简介:《经验百病内外方》是清代佚名编写的一本方书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系《陈修园医书五十种》第二十一种。是书共录方七十七首,详明各方之组成、剂量、制法及用法,或阐明其病证之病因病机及辨证加减,并附医案及注意事项。

陈修园医书五十种经验百病内外方,清陈修园收录。中医系列,全书共128页,总容量约为31M。古籍屋收藏。更多中医系列百度搜索古籍屋进入网站查看。感觉不错关注留言点赞。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温馨提示:

1本文古籍来源于网络,对于内容真伪无法考证,请大家不要较真去尝试,否则后果自负!

2 分享的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发扬和传承我国文化!

3 影印古籍数量过多,个别会缺页少码或扫描不清晰,也很正常!

如果喜欢此文的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在此感谢!

1 求一篇中医写的古文

张湛曰⑴:夫经方之难精⑵,由来尚矣⑶。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⑷,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⑸,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⑹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⑺,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⑻,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⑼,深自误哉。

2 医古文的内容简介

从编写大纲到最终完成本教材经过了数度寒暑。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古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古代医药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同时,通过医古文课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领悟中医药学的精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好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医古文是含有医药学内容的古代文言文。为了读懂这方面的文言文,还要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与之密切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因而医药学古文与之相关的古代语言知识便是医古文的主要内容。医古文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

本书分文选、基础知识及模拟试题3部分,每篇课文都有学习要点、注释、译文及供练习用的阅读材料。

3 形容"脑子有病"的文言文句子有什么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释义: 君王,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更厉害了;

出处: 《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文章寓意

1、要及时医治,以免耽误病情。

2、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要防微杜渐。

3、要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及时改正调整,修正自己。

4、善于批判主观猜忌,知道拒绝忠告的危害。

5、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来以来证明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的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用热水焐和药物敷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4 扁鹊治病的文言文

原发布者:度米文库

扁鹊治病文言文答案篇一:扁鹊治病文言文答案原文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①府藏②者,固药石③之所已。今有偕生④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选自《列子汤问》)注释①干:冒犯,侵入。②府:同腑。藏:同脏,内脏。③药石:药物和针石。④偕生:与生俱来。译文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两人有病,一起去找名医扁鹊,求他给他们治疗。扁鹊就给他们治疗。两个人的病痊愈了以后,扁鹊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先前的病从外侵入内脏,本来药物和针石就可以治愈的。你们现在有与生俱来的病,它和身体一起长;现在我给你们治疗,怎么样呢?两个人说:希望先听听我们的病症。扁鹊对公扈说:你的心志刚强而性格柔弱,计谋虽多,却缺乏决断;齐婴心志柔弱而性格坚强,缺乏计谋且又过于专断。如果对换你们的心,你们都能好了。扁鹊就给他们两个喝了毒酒,让他们昏迷了三天,接着剖开他们的胸膛,取出他们的心脏,再给他们对换了过来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会阴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下阴别穴的定位 10 下阴别穴的取法 11 下阴别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下阴别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下阴别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下阴别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下阴别穴研究进展 171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172 对呼吸变化的影响 173 术后止痛 174 治疗外阴白斑 175 治疗遗尿 176 治疗先天性腰骶椎裂引起的排尿困难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下阴别 1 拼音

xià yīn bié

2 英文参考

Huìyīn CVl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下阴别为会阴穴之别名[1]。《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下阴别一。”王冰注:“谓会阴一穴也。”《针灸学》(南京)等作会阴之别名[1]。张景岳注:“自曲骨之下,别络两阴之间,为冲督之会,故曰阴别,一谓会阴穴也。”

穴位 会阴 汉语拼音 Huiyin 罗马拼音 Huiyin 美国英译名 Meeting of Yin(Perineum) 各

号 中国 CV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VC1 富耶氏 VC1 德国 KG1 英国 Cv1 美国 Co1

会阴为经穴名(Huìyīn CV1,RN1)[2][3][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下阴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屏翳(《针灸甲乙经》),平翳(《医宗金鉴》),金门(《备急千金要方》),神田(《圣济总录》),海底(《针方六集·神照集》),下极(《类经图翼》)。属任脉[2][3]。会阴是任脉之别络;冲脉、督脉、任脉之交会穴[3]。此穴在会阴之部,故名会阴[3]。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 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 炎, 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4 会阴穴的别名

下阴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屏翳(《针灸甲乙经》),平翳(《医宗金鉴》),金门(《备急千金要方》),神田(《圣济总录》),海底(《针方六集·神照集》),下极(《类经图翼》)。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会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

6 穴名解

此穴在会阴之部,故名会阴[3]。

相合聚结之处为会。阴,指 ,在此指前后二阴。穴居两阴间,为任、督、冲三脉的起点。任脉总摄全身诸阴之脉,为阴脉之海,本穴当本经外循行之发端。冲脉为血海。《针灸大成》载有:“两阴间,任督冲三脉所起,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会阴而行足少阴。”因名会阴。又本穴在处,四翳如屏,故又名屏翳。屏翳之义,遮以蔽也。[5]

7 特异性

会阴是任脉之别络[3]。

会阴是冲脉、督脉、任脉之交会穴[3]。

8 所属部位

[6]

9 下阴别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会阴穴在会 ,男性当阴囊根部与 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 后联合与 连线的中点[7]。

会阴穴位于会 ,男性当阴囊根部与 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 后联合与 连线的中点。仰卧屈膝取穴[3]。

会阴穴位于会 正中[2]。男子当 与阴囊之间;女子当 与 后联合之间[2]。

会阴穴在任脉的位置

会阴穴在 的位置(出自《中医大辞典》)

会阴穴在任脉的位置

10 下阴别穴的取法

截石位,于 与阴囊根部(女性为大 后联合)连线的中点取穴。

会阴穴位于会 ,男性当阴囊根部与 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 后联合与 连线的中点。仰卧屈膝取穴[3]。

膀胱截石位,男子于阴囊后端与 前端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女子于大 后联合部与 前端连线的中点处取穴[8]。

11 下阴别穴穴位解剖

会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浅层布有骨后皮神经会阴支, 神经的分支和 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3]。

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4]。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有会阴神经( 神经分支)和 内动脉分支[4]。

布有会阴神经分支和会阴动、静脉分支[2]。

12 下阴别穴的功效与作用

会阴穴具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的功效。

会阴穴有调阴阳气机、清下焦湿热作用[3]。

会阴穴为任脉之首穴,位于前后二阴之间,故以治疗二阴病为主,并有急救作用[9]。

会阴穴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之功。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二便不利,痔疾。犹言诸阴之会也,穴在两股夹裆,两阴窍之间,故能治谷道、子宫、精室、阴器诸处之病。[5]

13 下阴别穴主治病证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 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 炎, 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等[3]。

会阴穴主治小便不利、阴痛、痔疾、遗精、月经不调、癫狂、昏迷、溺水窒息[10]。

会阴穴主治阴痛,阴痒,痔疾,脱肛;月经不调,阴挺;阳痿,遗精;溺水窒息,产后昏迷,惊痫,癫狂;小便不利,遗尿;便秘;疝气[8]。

现代又多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昏迷、前列腺炎、子宫脱垂、 炎、 湿疹及尿道炎、尿闭、痔疾、疝气等[3]。

会阴穴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脱肛,痔疮,疝气,小便不通,带下,月经不调, 瘙痒等[2]。

治阴痒,阴痛, 汗湿,阴门肿痛,小便难,大便秘结,闭经,溺水窒息,产后昏迷不醒,癫狂, 炎,睾丸炎,阴囊炎,疝气。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1寸[8][10][3][2],局部胀痛[8],可扩散至前、后阴[8]。

注意:孕妇慎用[8][10]。

142 灸法

可灸[3][8][10]。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15 下阴别穴的配伍

会阴穴配三阴交治产后暴卒[3]。

会阴穴配承山、委中治痔疾[3]。

会阴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会阴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会阴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会阴配太渊、消泺、照海,治痹证[8]。

会阴配三阴交,治产后暴卒[8]。

会阴配气海、归来,治阴挺[8]。

会阴配水沟、素髂,治溺水窒息[8]。

会阴配蠡沟,治阴痒[8]。

会阴配肾俞,治遗精[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小便难,窍中热,实则腹皮痛,虚则痒瘙,会阴主之。痔,会阴主之。凡痔与阴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皆主之。身肿,皮肤不可近衣,*泺苛获,久则不仁,屏翳主之。男子阴端寒,上冲心佷佷,会阴主之。女子血不通,会阴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便难,窍中热,皮疼痛,谷道瘙痒,久痔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佷佷。

《针灸资生经》:产后暴卒,灸会阴、三阴交。

《针灸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普济》: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17 下阴别穴研究进展 171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电热针针刺会阴、曲骨,治疗女性外阴白色病变有一定疗效,同时,针刺二穴可使患者E玫瑰花结形成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亦有明显提高,微量元素铜的含量也有明显提高,说明女性外阴白色病变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体内血清铜含量低有一定关系,并且说明针刺会阴、曲骨二穴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172 对呼吸变化的影响

针刺会阴引起呼吸变化的阳性率为45%,但针刺耻骨联合上部,以及痛觉敏感的角膜、睾丸等处,绝大多数例次对呼吸毫无影响,说明会阴对呼吸变化的影响有一定特异性。

针刺动物“会阴”,能调节呼吸运动,对呼吸停止有急救作用[3]。

173 术后止痛

针刺“会阴”能止 术后疼痛[3]。

174 治疗外阴白斑

据报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进针15~20cm后接DRI1型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90mA,针感以温热,胀为度。留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变局部选取1~2对阿是穴,针30次为1疗程,经期停针,疗效较好。

175 治疗遗尿

会阴留针加灸,每日1次。

176 治疗先天性腰骶椎裂引起的排尿困难

中医学习的APP推荐:

1、大家中医(经络穴位)

能给患者看病 网诊 开方,查方,查药,查穴位。本身偏向经验分享和问诊咨询,比较适合对于中医已经有一定了解和基础的同道人士,有一定门槛,专业性较强。其中识药的版块挺好的

2、中医智库(古籍、医案、方剂)

内含中医古籍、医案、方剂等,是目前最全的,中医学习从业必须拥有的超强大脑。还有一个圈子功能,可以学习讨论,感觉很不错。

3、知源中医:(理论)

主要是学习方向,可以满足各个中医学习者的需求,还能用来医考刷题,内容丰富

4、灵兰中医:(经典诵读)

里边有很多中医经典诵读,很多都是免费可以学习的,同时也有中医相关文章,名家的经验用方,推荐指数

5、灸大夫:(针灸推拿)

这里面大概有360多个穴位,无论是临床医师还是正在学中医的人 对穴位不熟悉,找不到穴位经络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灸大夫直接学习记忆

蓝基因(考研考证为主)

适合医考用来备考刷题,考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考研究生啊,考师承和专长的都推荐

一、《医学三字经》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

可注意看此回答中左上角或者右下角的标记,所有中医书籍都可在其内找到电子版

  二、《濒湖脉学》

  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三、《药性赋》

  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宜熟读。

  四、《医方集解》

  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上四种,是中医的“入门经典”,特点是通俗易懂,切于实用。能够让你迅速走进中医,熟悉常规临床,培养起中医的思维。

  五、《素问》

  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值得一生反复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琢磨,悟其精义。

  六、《灵枢》

  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更应该在此书上多下功夫, 细读深思。

  七、《难经》

  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宜反复研读。

  八、《神农本草经》

  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九、《伤寒论》

  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宜先熟读原文,再结合诸家注解学习。

  十、《金匮要略》

  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种,是中医的“根本经典”。须反复读,熟读精思。医学水平的提高,一靠临床实践,二靠体悟经典。体悟经典,医学思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读经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万不能将其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资本。否则,便堕魔道!

  十一、《温热论》

  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温病条辨》

  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十三、「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

十四、「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

十五、「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

十六、「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著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

十七、「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

十八「医林掇英」,名医柯雪帆的所著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

十九、「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

二十、「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

二十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

二十二、「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著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

二十三、「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

二十四、「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后一部分叫做「千金翼方」。这本书对于临床的帮助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趣的是,里面有许多涉及“房肿木”的内容。

清代佚名编写的一本方书类中医文献《经验百病内外方》

书名:陈修园医书五十种经验百病内外方 编著:清陈修园收录 年代:清代 页卷:128页 大小:31M 简介:《经验百病内外方》是清代佚名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