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市有那几个乡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2收藏

富阳市有那几个乡镇,第1张

富阳辖5个街道、13个镇、6个乡:

富春街道、东洲街道、春江街道、鹿山街道,银湖街道(原高桥镇、受降镇);场口镇、常安镇、万市镇、洞桥镇、胥口镇、新登镇、渌渚镇、灵桥镇、大源镇、常绿镇、龙门镇、里山镇、永昌镇;环山乡、湖源乡、上官乡、渔山乡、春建乡、新桐乡。共有23个社区、276个行政村。

富阳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南角,古称富春,杭州市辖区。与西湖区、萧山区、余杭区接壤,距武林广场32公里。富阳辖区总面积182103平方千米 ,户籍人口6716万(2016年年末),富春江横贯全境。2016年富阳区生产总值6974亿元,2016年财政总收入972亿元。

扩展资料:

2016年年末,富阳区户籍总人口6716万人,增长57‰。出生人口6909人,出生率103‰; 死亡人口3485人,死亡率52‰,自然增长率51‰。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数1986万人,增长205%。

2017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677万人,增长83‰。出生人口8504人,出生率126‰; 死亡人口4718人,死亡率70‰,自然增长率56‰。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数191万人,下降36%。

参考资料:

-富阳区

1、孙思邈九蒸九晒黑芝麻丸配方:黑芝麻适量,九蒸九晒,研末;将大枣去核,捣成泥状。黑芝麻倍大枣泥量,调成膏,或做成丸。每日早晚服食1丸,功能补脾益肾,乌发养颜。

2、苏东坡九蒸胡麻方:黑芝麻1000克茯苓200克,蜂蜜1000克。制法:将芝麻1日内蒸3次晒3次,重复3天即可完成,即九蒸九晒;茯苓洗净去皮晒干,共研细末,以蜂蜜成丸。本方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延缓衰老的饮食方,有补益肝肾、滋润五脏,渗湿利水、宁心安神、防脱发生发之功效。

扩展资料

九蒸九晒的制法简称“九制”,很多古籍都有记载这种制法。蒸时为水,晒时为火,九次水火交融后,补而不腻、行而不滞、缓而不峻,可以久服。不惟黑芝麻,首乌、黄精等药材也通行此制法。 黑芝麻的九制之法不仅孙思邈,陶弘景、葛洪等也都记载过,但后世真正亲力亲为按照古法纯手工制作的人却并不多。

养肾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肾主水,其色黑,黑芝麻是黑色的,养肾的佳品莫过于黑芝麻。芝麻有黑的,有黄的,还有白的,但与肾的本色相应的黑芝麻,才有更好的药用价值和养生之功。用九蒸九晒这一古法能将黑芝麻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黑芝麻丸

古代名中医非常的多,所以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名医资料也是非常非常多的,像张仲景、扁鹊、李时珍等非常知名中医资料,还有些非常经典但不太有名的中医古籍那也是非常多的

这些古中医资料多出自图中右下角处,可以说各古名医书籍都有,且不下于十多万本的中医古籍资料

古名医书籍目录:

《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33册)》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张氏医通(1-4卷)》

《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

《增补万病回春(8卷)》

《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

《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

《医余(上中下卷)》

《医学至要抄(上下卷)》

《医书六种(12卷)》

《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

《医经六书(全3册)》

《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

《医家医案汇总(99册)》

《医籍考(1-80卷)》

《医方启蒙(一二卷)》

《医方类聚(全11册)》

《医方考绳愆(1-7卷)》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方纪原(上中下卷)》

《医方集解(1-6卷)》

《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

《医方大成论钞(1-5卷)》

《医范提纲(3卷)》

《医断(2卷本)》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

《医便(3卷)》

《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

《疡科秘录(10卷)》

《眼科锦囊(6卷)》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

《薛氏四十二种(1-29卷)》

《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

《续易简方论(1-4卷)》

《续眼科锦囊(上下卷)》

《小青囊(10卷)》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70册)》

《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

《西医方选(2卷)》

《五方医话合集(5册)》

《瘟疫方论(上下卷)》

《温病学专著(6册)》

《外科新书(2卷)》

《外科精义(2卷)》

《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

《泰西《外科全功(3卷)》

《泰西热病论(6卷)》

《上池秘录(5卷)》

《删补众方规矩(1-4卷)》

《删补药方(4卷)》

《痧胀玉衡书(1-5卷)》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

《日用食鉴(上中下卷)》

《青囊琐探(上下卷)》

《七新药(上中下卷)》

《普救类方(10卷 )

《朋百氏药论(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内科秘录(14卷)》

《内科视频59个859G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

《名家方选(一二三卷)》

《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21册)》

《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

《霉疠新书(2卷)》

《霉疮约言(一二卷)》

《麻疹辑要方(2卷)》

《疗治茶谈(10卷)》

《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

《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

《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

《解体发蒙(5卷)》

《脚气钩要(一二卷)》

《蕉窗方意解(2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济生三方(上中下卷)》

《集验良方(1-6卷)》

《急救选方(2卷)》

《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

《活人心法(2卷)》

《黄钟录(上下卷)》

《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护痘锦囊(上下卷)》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

《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

《红杏秘录(上下卷)

《和兰医事问答(2卷)》

《和兰医话(上下卷)》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

《观聚方要补(2卷)》

《古书医言(1-4卷)》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

《古今名医类案(1-12卷)》

《古方翼(1-5卷)》

《古方条理(上下卷)》

《古方便览(2卷)》

《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

《葛氏方(上中下卷)》

《格致余论谚解(1-7卷)》

《格致余论疏钞(8卷)》

《妇人良方(8卷)》

《方舆輗(17卷)》

《方技杂志(3卷)》

《多疾汇笺(上中下卷)》

《顿医抄(1-21卷)》

《断毒论(上下卷)》

《痘学真传(4卷)》

《痘科键私衡(6卷)》

《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

《东垣十书(1-20卷)》

《订正东医宝鉴(25卷)》

《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

《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

《达生图说(3卷)》

《达生录(1-2卷)》

《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

《疮症备考方(1-3卷)》

《赤水玄珠(1-51卷)》

《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

《产育全书(5卷)》

《产论翼(一二卷)》

《产科指南(一二卷)》

《产科新论(3卷)》

《产科探颔图诀(2卷)》

《产科发蒙(4卷)》

《产宝(上下卷)》

《病因精义(8卷)》

《病因精义(10卷)》

《病名汇解(1-7卷)》

《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病家须知(4卷)》

《辨证录(1-14卷)》

《辨医断(上下卷)》

《辨惑论(一二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

《本草《医方合编(1-6卷)》

《备急八药新论(1-3卷)》

《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

《保婴须知(上下卷)》

《保婴全书(1-20卷)》

《保赤全书(上下卷)》

药酒制做法,古人早有论述,如《素问》中有“上古圣人做汤液醒”,“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论述,这是药酒治病的较早记载。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收载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则类似于后世的热浸法。

而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药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大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

又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作即用蒸馏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烧酒,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种操作方法即与后世基本相同。

根据历代的医药文献记载,古人的药酒与后世药酒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古代药酒多以酿制酒的药酒为主,亦有冷浸法、热浸法;二是基质酒,多以黄酒为主,而黄酒性较白酒缓和。后世药酒则多以白酒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以上,少数品种仍用黄酒制作,含酒精量略少,制作方法为浸提法,很少有用酿造的。

隋唐时期,是药酒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记载最丰富的数孙思邈的《千金方》,共有药酒方80余首,涉及补益强身和内、外、妇科等几个方面。《千金要方·风毒脚气》中专有“酒醴”一节,共载酒方16首,《千金翼方·诸酒》载酒方20首,是我国医著中最早对药酒的专题综述。

此外,《千金方》对酒及酒剂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认识,认为“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未有不成消渴”。因此,针对当时一些嗜酒纵欲所致的种种病状,研制了不少相应的解酒方剂,如治饮酒头痛方,治饮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

检索中医药古籍主要利用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药王的人是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的医药学家,因为他在医学和医药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人们尊称他为药王。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出生于一个非常普通的百姓家庭。孙思邈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医学的,他的家里也没有医学方面的人才带他入行。他能够成为一代医药大师,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

孙思邈从小就非常的聪明,他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神童。可惜的是孙思邈体弱多病,他小时候经常的生病。这么说吧,他去医馆的时间比去学堂的时间都长,他吃的药比吃的饭还要多。而且他的家庭条件也比较的一般,看病抓药几乎花光了他家的所以积蓄。就这样,孙思邈久病成医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

神童就是神童,不管干什么都非常的厉害。孙思邈18岁立志学医,20岁时便出口成章,并且可以为邻里百姓治疗病痛。随着孙思邈的医术越来越高,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北周的杨坚想要召孙思邈入朝为官,孙思邈则对此丝毫不感冒。他认为做官有非常多的约束,太过拘束。所以孙思邈并没有接受杨坚的的邀请,只是一心研究医术。

后来天下大乱,孙思邈则干脆隐居深山。他一边潜心研究古代的医学著作,一边深入人间治病救人。孙思邈也是在这个时候慢慢得到了人们的敬仰,甚至有些地方称孙思邈为神仙。后来孙思邈用自己从古籍中获得的知识和从民间收集来的药方,再结合自己的经验编制了著名的《千金要方》

孙思邈的《千金方》在整个中医历史上都非常的重要,这是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这本书直到现在都有借鉴的意义,这是是孙思邈药王的来源之一。

秦岭石 画面人物 秦岭石颜色沉稳,大多是以黑白灰为主,一般黑底白图,所以对比明显,容易形成其实生动逼真的图案 秦岭石 象形石由于上亿年的流水冲刷,个别秦岭石被造就成珍贵的形状石,这块石头只用PS配了背景和对照图,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它的大小也和现实中的西安肉夹馍相似,如果只凭肉眼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秦岭石 文字石秦岭石 线条优美,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人物和风景,大多石质坚硬,黑地衬白纹,对比强烈,图案清晰 此石是个“牛”字

秦岭石产地孕育的名人名事

秦岭与古琴名曲《阳关三叠》

秦岭深处,有一条静谧幽深的山谷,名叫辋川。远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辋川就是水波含翠,山林相映的地方,盛唐大诗人王维晚年也就是在这里忘情山水,吟诗作画的。

王维一生曾四次出家隐居,其中就有三次选择了秦岭。沉醉于秦岭的山光水色,每日里悠闲自得的谈禅赋诗,礼佛作画,怎一幅超然尘世的隐居生活。做尚书右丞的时候,他甚至还在家里供养着僧侣,为的就是与他们说佛谈禅,探讨佛教真谛。有人记述王维当时生活时说,平日茹素,不着彩衣,居室当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一般的生活。这时的王维,以松林明月作伴,与湖光山色为友,终日里赋诗作画。秦岭山中那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色,陶冶着王维的性情,这一阶段,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自然成了古代文人的最爱。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阳关三叠这首古琴名曲,就是一首脱胎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的曲子。因为作曲家将原诗部分反复了三次,所以就定名为《阳关三叠》。

秦岭与佛学及玄奘和鸠摩罗什

秦岭在古代中国,是一与诸多文化实践紧密相连的灵山。佛学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唐诗中有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的句子,透过这些古人的诗句,我们大致可以想见在1000多年前,秦岭山中是怎样一派蔚为壮观的学佛胜景。

佛教文化是盛唐文明犹为绚丽的一朵奇葩,佛教的中国化主要就在这个时期,就在秦岭脚下。佛教就是在唐朝完成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成为中国文化重要基础的。在中国佛教文化形成的历史上,有几位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的重要人物,都是与秦岭和佛教紧密相连的。

玄奘27岁时踏上了西天取经的历史性旅程,这位日后名震中外的翻译家、旅行家、佛学大师和中印文化交流的开拓者,从长安出发的那一刻,大唐盛世还在孕育之中。玄奘被秦岭--这座山岭的高迈雄浑深深震撼,他似乎预感到,一个伟大而强盛的时代即将在这座大山的护佑下诞生。秦岭的深沉博大给玄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多年以后,当玄奘在大兴善寺译经时,日日面对秦岭,夜夜仰望南山,对这座山脉产生了深刻的理解,他敬仰有加地称秦岭为众山之祖。玄奘曾经嘱托弟子,去世后把他葬在能看到万山之祖的秦岭脚下。唐高宗根据他的遗愿,将玄奘遗骨安葬在秦岭山区的白鹿原。

中国佛教文化的另一个巨人鸠摩罗什,也与秦岭关系重大。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秦岭山下译经,传法。他死后,就安葬在秦岭下的一个寺院--草堂寺。后来。六次东渡日本,传佛于东赢的鉴真大和尚,就是在草堂寺跟他学习佛法的。

佛教在唐代的辉煌当然离不开政权的介入。其中,因在秦岭山中的敬业寺挂单三年的武则天是个重要人物,她对佛文化的学习理解乃至后来的推广和发扬,无不与敬业寺中的这段时间关系重大

秦岭与孙思邈和《千金方》

距今1000多年以前,被称为中国古代医药学奠基者的孙思邈,就在秦岭的太白山脚下度过了48年的漫长时光,并在这里完成了他那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千金方》。

就在孙思邈被中国道教尊为医圣之后,他在秦岭隐居的动因被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无论怎么说,孙思邈从小就喜爱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哲学智慧确是有据可查。据史书记载,孙思邈20岁的时候,就能把老子著述的《道德经》倒背如流。

天人合一,阴阳协调,辩证施治不单是孙思邈研究医术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中华中医文化的精髓。

秦岭与老子及道家和《道德经》

位于秦岭山中的楼观台,2500年前因为有了与老子的联系,自古至今声名远扬。直到今天,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游人,还是要虔诚毕恭地给老子,这位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一样,为人类思想夜空带来犀利光芒的圣贤,点上一柱感恩的香火。

公元前516年,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早已对周王室心灰意冷的老子于是骑上一头青牛,往函谷关以西的秦国而去,最终在函谷关停下脚步开始了《道德经》的写作。伴随着秦岭山中那飘忽不定的山岚雾气,昏暗的青灯之下,浩渺宇宙之间,天地万物,相依相存,相克相生,无穷无尽的自然法则,在老子的胸中升腾奔涌。他铺开竹简,用黝黑闪亮的笔墨,书写下那足以令后人景仰与骄傲的第一行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还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公元前516年,位于秦岭脚下的函谷关,注定要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最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一个地方。因为在老子讲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够用如此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释出宇宙万物之间,这种相克相生的哲学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2500年前函谷关关楼上的那一盏光焰暗淡的青灯,却注定成为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不灭光焰。

富阳市有那几个乡镇

富阳辖5个街道、13个镇、6个乡:富春街道、东洲街道、春江街道、鹿山街道,银湖街道(原高桥镇、受降镇);场口镇、常安镇、万市镇、洞桥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