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写一下除《四库全书》之外任何一篇古籍的简介,要用古文哦。不胜言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4收藏

帮忙写一下除《四库全书》之外任何一篇古籍的简介,要用古文哦。不胜言谢。,第1张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简介

自嬴秦以来,改朝换代更天换地者十数次,这些氏族为何能在十数次天崩地溃中屹立不倒?人自然明白,无他,出卖旧天子,充当新奴才尔,通敌才是贵族之大道,是故,国因贵孔而空,民以卖国而荣,民之所以卖国,是为其族可以老大也,国之所以靡空,是因其崇老大而失道也,进而,要从根本上拯救糜烂的清朝,梁启超就写了本篇《少年中国说》,为的是克服氏族传承5000年的谎言,断了崇洋媚外的根源,了结卖国而偷生的情愫

原文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饮冰室合集》

任公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拿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任公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澌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成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余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欧洲第一之老大国也。自罗马亡后,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 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吾为此惧!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折,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非唱几十年喏,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其内任卿贰以上,外任监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治天下也!且彼辈者,自其少壮之时既已不知亚细亚、欧罗巴为何处地方,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犹嫌其顽钝腐败之末臻其极,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脑髓已固,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畀于其手。呜呼!老大帝国,诚哉其老大也!而彼辈者,积其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诺、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乃始得此红顶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号,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毕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儿拾金一锭,虽轰雷盘旋其顶上,而两手犹紧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顾也,非所知也,非所闻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国也,瓜分也,彼乌从而听之,乌从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两年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过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之土地奉申敬贺,以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之人民作仆为奴,以赎我一条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难办?呜呼!今之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者,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使走无常当医生,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以此为国,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岁而殇也。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卷465_1 卢十五竹亭送侄偁归山杨衡

 落叶寒拥壁,清霜夜沾石。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殷勤一尊酒,晓月当窗白。

卷465_2 旅次江亭杨衡

 扣舷不能寐,皓露清衣襟。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卷465_3 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魏秀才杨衡

 委檐方滴滴,沾红复洒绿。醉听乍朦胧,愁闻多断续。

 始兼泉向细,稍杂更声促。百虑自萦心,况有人如玉。

 卷465_4 征人杨衡

 西风屡鸣雁,东郊未升日。繁烟幕幕昏,暗骑萧萧出。

 望云愁玉塞,眠月想蕙质。借问露沾衣,何如香满室。

卷465_5 游陆先生故岩居杨衡

 独壑临万嶂,苍苔绝行迹。仰窥猿挂树,俯对鹤巢石。

 上有一岩屋,相传灵人宅。深林无阳晖,幽水转鲜碧。

 拾薪遇遗鼎,探穴得古籍。结念候云兴,烧香坐终夕。

 卷465_6 题玄和师仙药室杨衡

 山边萧寂室,石掩浮云扃。绕室微有路,松烟深冥冥。

 入松汲寒水,对鹤问仙经。石几香未尽,水花风欲零。

 何年去华表,几度穷苍冥。却顾宦游子,眇如霜中萤。

 卷465_7 宿陆氏斋赋得残灯诗杨衡

 殷勤照永夜,属思未成眠。馀辉含薄雾,落烬迸空筵。

 谁比秦楼晓,缄愁别幌前。

 卷465_8 夷陵郡内叙别杨衡

 礼娶嗣明德,同牢夙所钦。况蒙生死契,岂顾蓬蒿心。

 雁币任野薄,恩爱缘义深。同声若鼓瑟,合韵似鸣琴。

 将迓空未立,就赘意难任。皎月托言誓,沧波信浮沉。

 荆台理晨辙,巫渚疑宵襟。悯悯百虑起,回回万恨深。

 候更促徒侣,先晓彻夜禽。灯彩凝寒风,蝉思噪密林。

 留念同心带,赠远芙蓉簪。抚怀极投漆,感物重黄金。

 分鸾岂遐阻,别剑念相寻。倘甘蓬户贱,愿俟故山岑。

 卷465_9 将之荆州南与张伯刚马惣钟陵夜别杨衡

 荆台别路长,密绪分离状。莫诉杯来促,更筹屡已倡。

 烛花侵雾暗,瑟调寒风亮。谁念晓帆开,默睇参差浪。

 卷465_10 经端溪峡中杨衡

 阴岸东流水,上有微风生。素羽漾翠涧,碧苔敷丹英。

 重林宿雨晦,远岫孤霞明。飞猱相攀牵,白云乱纵横。

 有客溯轻楫,阅胜匪羁程。逍遥一息间,粪土五侯荣。

 搴茗庶蠲热,漱泉聊析酲。寄言丝竹者,讵识松风声。

 卷465_11 南海苦雨,寄赠王四侍御杨衡

 炎风杂海气,暑雨每成霖。涂泥亲杖屦,苔藓渍衣襟。

 念近剧怀远,涉浅定知深。暗沟夜滴滴,荒庭昼霪霪。

 折简展离旷,理径俟招寻。处阴诚多惨,况乃触隅禽。

 卷465_12 秋夜闲居,即事寄庐山郑员外、蜀郡符处士杨衡

 忧思繁未整,良辰会无由。引领迟佳音,星纪屡以周。

 蓬阆绝华耀,况乃处穷愁。坠叶寒拥砌,灯火夜悠悠。

 开琴弄清弦,窥月俯澄流。冉冉鸿雁度,萧萧帷箔秋。

 怅怀石门咏,缅慕碧鸡游。仿佛蒙颜色,崇兰隐芳洲。

 卷465_13 寄赠田仓曹湾杨衡

 芳兰媚庭除,灼灼红英舒。身为陋巷客,门有绛辕车。

 朝览夷胡传,暮习颍阳书。盻云高羽翼,待贾蕴璠玙。

 缨弁虽云阻,音尘岂复疏。若因风雨晦,应念寂寥居。

 卷465_14 咏春色杨衡

 霭霭复濛濛,非雾满晴空。密添宫柳翠,暗泄路桃红。

 萦丝光乍失,缘隙影才通。夕迷鸳枕上,朝漫绮弦中。

 促驷驰香陌,劳莺转艳丛。可怜肠断望,并在洛城东。

 卷465_15 送春杨衡

 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

 送春曲江上,眷眷东西顾。但见扑水花,纷纷不知数。

 人生似行客,两足无停步。日日进前程,前程几多路。

 兵刃与水火,尽可违之去。惟有老到来,人间无避处。

 感时良未已,独倚池南树。今日送春心,心如别亲故。

 卷465_16 游峡山寺杨衡

 结构天南畔,胜绝固难俦。幸蒙时所漏,遂得恣闲游。

 路石荫松盖,槛藤维鹤舟。雨霁花木润,风和景气柔。

 宝殿敞丹扉,灵幡垂绛旒。照曜芙蓉壶,金人居上头。

 翔禽拂危刹,落日避层楼。端溪弥漫驶,曲涧潺湲流。

 高居何重沓,登览自夷犹。烟霞无隐态,岩洞讵遗幽。

 奔驷非久耀,驰波肯暂留。会从香火缘,灭迹此山丘。

 卷465_17 宿陟岵寺云律师院杨衡

 像宇郁参差,宝林疏复密。中有弥天子,燃灯坐虚室。

 心证红莲喻,迹羁青眼律。玉炉扬翠烟,金经开缥帙。

 肆陈坚固学,破我梦幻质。碧水洒尘缨,凉扇当夏日。

 宿禽讵相保,迸火烟欲失。愿回戚促劳,趋隅事休逸。

 卷465_18 秋夜桂州宴送郑十九侍御杨衡

 秋至触物愁,况当离别筵。短歌销夜烛,繁绪遍高弦。

 桂水舟始泛,兰堂榻讵悬。一杯勾离阻,三载奉周旋。

 鸦噪更漏飒,露濡风景鲜。斯须不共此,且为更留连。

 卷465_19 九日陪樊尚书龙山宴集杨衡

 孟嘉从宴地,千乘复登临。缘危陟高步,凭旷写幽襟。

 黄花玩初馥,翠物喜盈斟。云杂组绣色,乐和山水音。

 旆摇秋吹急,筵卷夕光沉。都人瞻骑火,犹知隔寺深。

 卷465_20 江陵送客归河北杨衡

 远客归故里,临路结裴回。山长水复阔,无因重此来。

 聊将歌一曲,送子手中杯。

 卷465_21 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杨衡

 百年泛飘忽,万事系衰荣。高鸿脱矰缴,达士去簪缨。

 始从天目游,复作罗浮行。云卧石林密,月窥花洞明。

 全形在气和,习默凭境清。夙秘绛囊诀,屡投金简名。

 钟管促离觞,烟霞随去程。何当真府内,重得款平生。

 卷465_22 送王秀才往安南杨衡

 君为蹈海客,客路谁谙悉。鲸度乍疑山,鸡鸣先见日。

 所嗟回棹晚,倍结离情密。无贪合浦珠,念守江陵橘。

 卷465_23 送公孙器自桂林归蜀杨衡

 桂林浅复碧,潺湲半露石。将乘触物舟,暂驻飞空锡。

 蜀乡异青眼,蓬户高朱戟。风度杳难寻,云飘讵留迹。

 旧户闲花草,驯鸽傍檐隙。挥手共忘怀,日堕千山夕。

 卷465_24 赠罗浮易炼师杨衡

 海上多仙峤,灵人信长生。荣卫冰雪姿,咽嚼日月精。

 默书绛符遍,晦步斗文成。翠发披肩长,金盖凌风轻。

 晓籁息尘响,天鸡叱幽声。碧树来户阴,丹霞照窗明。

 焚香叩虚寂,稽首回太清。鸾鹭振羽仪,飞翻拂旆旌。

 左挹玉泉液,右搴云芝英。念得参龙驾,攀天度赤城。

 卷465_25 登紫霄峰赠黄仙师杨衡

 紫霄不可涉,灵峰信穹崇。下有琼树枝,上有翠发翁。

 鸡鸣秋汉侧,日出红霞中。璨璨真仙子,执旄为侍童。

 焚香杳忘言,默念合太空。世华徒熠耀,虚室自朦胧。

 云飞琼瑶圃,龟息芝兰丛。玉箓掩不开,天窗微微风。

 兹焉悟佳旨,尘境亦幽通。浩渺临广津,永用挹无穷。

 卷465_26 乌啼曲杨衡

 可怜杨叶复杨花,雪净烟深碧玉家。乌栖不定枝条弱,

 城头夜半声哑哑。浮萍流荡门前水,任罥芙蓉莫浣纱。

 卷465_27 白纻歌二首杨衡

 玉缨翠佩杂轻罗,香汗微渍朱颜酡。为君起唱白纻歌,

 清声袅云繁思多,凝笳哀瑟时相和。金壶半倾芳夜促,

 梁尘霏霏暗红烛。令君安坐听终曲,坠叶飘花难再复。

 蹑珠履,步琼筵,轻身起舞红烛前。芳姿艳态妖且妍,

 回眸转袖暗催弦。凉风萧萧漏水急,月华泛艳红莲湿,

 牵裙揽带翻成泣。

 卷465_28 长门怨杨衡

 丝声繁兮管声急,珠帘不卷风吹入。万遍凝愁枕上听,

 千回候命花间立。望望昭阳信不来。回眸独掩红巾泣。

 卷465_29 寄彻公杨衡

 北风吹霜霜月明,荷叶枯尽越水清。

 别来几度龙宫宿,雪山童子应相逐。

 卷465_30 哭李象杨衡

 白鸡黄犬不将去,寂寞空馀葬时路。草死花开年复年,

 后人知是何人墓。忆君思君独不眠,夜寒月照青枫树。

 卷465_31 宿云溪观,赋得秋灯引送客杨衡

 云房寄宿秋夜客,一灯荧荧照虚壁。虫声呼客客未眠,

 几人语话清景侧。不可离别愁纷多,秋灯秋灯奈别何。

 卷465_32 采莲曲 杨衡

 凝鲜雾渚夕,阳艳绿波风。鱼游乍散藻,露重稍欹红。

 楚客伤暮节,吴娃泣败丛。促令芳本固,宁望雪霜中。

 卷465_33 他乡七夕杨衡

 汉渚常多别,山桥忽重游。向云迎翠辇,当月拜珠旒。

 寝幌凝宵态,妆奁闭晓愁。不堪鸣杼日,空对白榆秋。

 卷465_34 春日偶题杨衡

 何处春先到,桥东水北亭。冻花开未得,冷酒酌难醒。

 就日移轻榻,遮风展小屏。更无人劝饮,莺语渐叮咛。

 卷465_35 题山寺杨衡

 千峰白露后,云壁挂残灯。曙色海边日,经声松下僧。

 意闲门不闭,年去水空澄。稽首如何问,森罗尽一乘。

 卷465_36 广州石门寺重送李尚赴朝,时兼宗正卿杨衡

 象阙趋云陛,龙宫憩石门。清铙犹启路,黄发重攀辕。

 藻变朝天服,珠怀委地言。那令蓬蒿客,兹席未离尊。

 卷465_37 送孔周之南海谒王尚书杨衡

 泛棹若流萍,桂寒山更青。望云生碧落,看日下沧溟。

 潮尽收珠母,沙闲拾翠翎。自趋龙戟下,再为诵芳馨。

 卷465_38 冬夜举公房送崔秀才归南阳杨衡

 闻君动征棹,犯夜故来寻。强置一尊酒,重款百年心。

 灯白霜气冷,室虚松韵深。南阳三顾地,幸偶价千金。

 卷465_39 送陈房谒抚州周使君杨衡

 匡山一亩宫,尚有桂兰丛。凿壁年虽异,穿杨志幸同。

 貌羸缘塞苦,道蹇为囊空。去谒临川守,因怜鹤在笼。

 卷465_40 山斋独宿赠晏上人杨衡

 幢幢云树秋,黄叶下山头。虫响夜难度,梦闲神不游。

 窗灯寒几尽,帘雨晓阶愁。何以禅栖客,灰心在沃州。

 卷465_41 桂州与陈羽念别杨衡

 惨戚损志抱,因君时解颜。重叹今夕会,复在几夕间。

 碧桂水连海,苍梧云满山。茫茫从此去,何路入秦关。

 卷465_42 经赵处士居杨衡

 云居避世客,发白习儒经。有地水空绿,无人山自青。

 废梁悲逝水,卧木思荒庭。向夕霏烟敛,徒看处士星。

 卷465_43 病中赴袁州次香馆杨衡

 病舆憩上馆,缭绕向山隅。荒葛漫欹壁,幽禽啄朽株。

 力微怯升降,意欲结踟躇。谁能挹香水,一为濯烦纡。

 卷465_44 送人流雷州杨衡

 逐客指天涯,人间此路赊。地图经大庾,水驿过长沙。

 腊月雷州雨,秋风桂岭花。不知荒徼外,何处有人家。

 卷465_45 送彻公杨衡

 白首年空度,幽居俗岂知。败蕉依晚日,孤鹤立秋墀。

 久客何由造,禅门不可窥。会同尘外友,斋沐奉威仪。

 卷465_46 赠庐山道士杨衡

 寂寥高室古松寒,松下仙人字委鸾。头垂白发朝鸣磬,

 手把青芝夜绕坛。物像自随尘外灭,真源长向性中看。

 悠悠万古皆如此,秋比松枝春比兰。

 卷465_47 赋得直如朱丝弦杨衡

 寂寞瑶琴上,深知直者情。幸传朱鹭曲,那止素丝名。

 瑞草人空仰,王言世久行。大方闻正位,乐府动清声。

 文武音初合,宫商调屡更。谁能向机杼,终日泣无成。

 卷465_48 早春即事杨衡

 眼重朝眠足,头轻宿醉醒。阳光满前户,雪水半中庭。

 候变随天气,春生逐地形。北檐梅晚白,东岸柳先青。

 葱垄抽羊角,松巢堕鹤翎。老来诗更拙,吟罢少人听。

 卷465_49 题花树杨衡

 都无看花意,偶到树边来。可怜枝上色,一一为愁开。

 卷465_50 宿吉祥寺寄庐山隐者杨衡

 风鸣云外钟,鹤宿千年松。相思杳不见,月出山重重。

 卷465_51 边思杨衡

 苏武节旄尽,李陵音信稀。梅当陇上发,人向陇头归。

 卷465_52 夜半步次古城杨衡

 茫茫死复生,惟有古时城。夜半无鸟雀,花枝当月明。

 卷465_53 春梦杨衡

 空庭日照花如锦,红妆美人当昼寝。

 傍人不知梦中事,唯见玉钗时坠枕。

 卷465_54 宿青牛谷杨衡

 随云步入青牛谷,青牛道士留我宿。

 可怜夜久月明中,唯有坛边一枝竹。

 卷465_55 槿(一作戎昱诗)杨衡

 自用金钱买槿栽,二年方始一花开。

 怜红未许家人见,胡蝶争知早到来。

 卷465_56 九日杨衡

 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卷465_57 仙女词杨衡

 玉京初侍紫皇君,金缕鸳鸯满绛裙。

 仙宫一闭无消息,遥结芳心向碧云。

 卷465_58 句杨衡

 贤人处霄汉,荒泽自耕耘。

 陇首降时雨,雷声出夏云。(答崔钱二补阙见《诗式》)

 一一鹤声飞上天。(见《纪事》)

江州珠泪明•盛于斯《烛影摇红》词:“不寄相思一字,湿青衫丶江州珠泪”。

鲛绡血泪明•徐子照《玉奴娇•秋感》词:“鲛绡血泪香红湿,精灵化作山头石”。

鲛绡红泪清•方文席《河满子•客归》词:“简得鲛绡红泪,今朝借作招魂”。

鲛人玉泪清•魏际瑞《倒菩萨鬘》词:“盈盈夜水双星隔,寒槎仙路西河客,秋雾薄生绡,鲛人玉泪娇”。

      以上词中所用的 “江州珠泪”丶“鲛绡血泪”丶“鲛绡红泪”丶“鲛人玉泪” 这四条用典形式,正是运用了我在 《典故溯源•芙蓉人面》 一文中提出的 “连珠式共字带典法”。这四个词组丶每条词组都共用一个 “泪” 字,现逐步进行分析,“江州珠泪” 便得出 “江州泪”丶“珠泪” 两个词组;“鲛绡血泪” 便可得出“鲛绡泪”丶“血泪” 两个词组;“鲛绡红泪” 便得出 “鲛绡泪”、“红泪” 两个词组;“鲛人玉泪” 便得出 “鲛人泪”丶“玉泪” 这两个词组。分析出来的共计七个(除一个重复的 “鲛绡泪” 外)小词组,明眼人看来,便是五个不同出源的几个很有名的有关悲伤流泪的典故。按照不同内容的典故进行划分归类,第一个典故是 “江州泪”,第二个典故是“珠泪”、“鲛绡泪”、“鲛人泪” 这三个形式,第三个是“血泪”,第四个是 “红泪”,第五个是 “玉泪”。现分开来谈。

      第一个 “江州泪” 典故,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诗 。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丶文人。祖居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贞元14年进士,宪宗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丶左拾遗丶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穆宗即位,召回长安,又不满宦官擅权丶自请外出,历任杭州丶苏州刺史。文宗时官至太子少傅,故又称之为白太傅丶白傅等。武宗时官至刑部尚书,故又称为白尚书。晚年退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篇很著名的现实题材诗作。全诗是写自己被贬到江州做司马时一次夜晚在浔阳江送客时遇一琵琶女子丶并邀请此琵琶女在他们船上为他们弹奏琵琶曲的前后之情形。原来这个琵琶女年青时是京城中一个色艺俱佳的倡女,如今却因年长色衰委身嫁到这淂阳江一个重利不重情的商人为妇。因此琵琶女痛苦的遭遇及其目前倍受寂寞的情形与作者被贬的冷酷现实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二者确有同病相怜之处,于是作者从内心发出了 “同是天涯冷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叹,一曲琵琶过后,在座的人都为之伤感、悲痛而流了眼泪,而这时的作者更是泪流满面,眼泪已将自已的衣服都流湿透了。这种情景,作者在诗的结尾是用这几句诗句形容的:

“再拔弦轴三两声,凄凄不似向前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即作者自称。江州:唐初郡名,隋代称九江郡,天宝元年改为浔阳郡,干元元年又恢复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无实权,唐制是专门用于安置被贬官员的虚衔之职。青衫:古时官服的颜色按官职品级的高低而定,唐代官位低微的官员穿青色的衣服。

        这句诗意即:在座的人个个被感动得伤心地哭了,而哭得最厉害丶眼泪流得最多的是我,以致擦眼泪的衣服都湿尽了。“青衫湿” 是用来形容感伤极深、流泪极多。

        由于此诗影响很大,加之此句形象丰富,渲染力很强,更兼白居易其人的名气,因此 “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一诗句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作为咏写文人们悲伤流涕的典故在后世诗文中广泛应用,使用形式频率极高的如 “青衫泪”丶“青衫湿”丶“司马泪” 等,而这个 “江州泪” 形式也是常见的一种引用形式,现举实例以证此:

江洲泪元•乔吉《双调•折桂令•〈秋日湖山偕白子瑞辈燕集赋以俾歌者赴拍侑樽〉》曲:“待杨柳晴春风跃马,且桂华凉夜月乘槎。一曲吴娃,笑煞江州泪满琵琶。”明•杨慎《鹧鸪天•易门小饮》词:“青衫不染江州泪,已许狂歌托圣朝。”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郑素琴小记》:“江州泪渍衫痕旧,杜牧诗添鬓影新。”清•佚名《清代声色志》卷下《李爱珠》:“纵然赚得江州泪,不洒东风染杜鹃。”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十五集卷二《二洲春语下》:“总然难洗琵琶恨,空洒江州泪点斑。”曹绣君《古今情海》卷十一《情中爱•李爱珠》:“纵然赚得江州泪,不洒东风染杜鹃。”

        第二个“珠泪”丶“鲛绡泪”丶“鲛人泪” 这三个典式,是另一则有关 “泪” 的典故,即 “鲛人泣珠” 的典故。

        相传:南海外有鲛人象鱼一样生活在大海的海底,称鲛人鱼。鲛人鱼哭泣的时候流出的眼泪就是一颗颗的珍珠,称鲛珠,又称泪珠,还能织出一种入水不湿的绡,称鲛绡。有次鲛人鱼出水寄居在一户人的家中,卖绡多日,临别的时候哭泣出一盘泪珠赠送给主人以报答多日的款待之恩。

        这个典故最初见载汉•郭宪《洞冥记》,后来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丶干宝的《搜神记》中均有记录。现将《洞冥记》丶《博物志》丶《搜神记》原文录于此:

      《洞冥记》卷三:“吠勒国,……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人长七尺,被发至踵,乘犀象入海取宝,宿于鲛人之室,得泪珠,则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搜神记》卷一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成珠”。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又卷下:“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一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又卷下:“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一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

        鲛人啼珠的故事,是自汉代流传下来很古老的传说,因此后代有关写泪丶咏泪以及形容人悲伤流泪的诗文作为典故常见引用,多用作泪水的代名词,“珠泪”、“鲛绡泪”、“鲛人泪” 是这种意思最常见的引用形式,试举例以证此:

珠泪唐•李白《学古思边》诗:“相思杳如梦,珠泪湿罗衣。”唐•刘遵古《咏露》诗:“佳人比珠泪,生感红绡薄。”宋•朱淑真《长宵》诗:“鸳帷梦展转,珠泪向谁弹。”元•佚名《孤儿记》第三八出:“最苦是无语倚栏杆,弹珠泪。”明•高明《琵琶记》第二五出:“叹一家破败,否极何时泰来?各出珠泪。”明•吾邱瑞《运甓记》第三八出:“抛珠泪湿袖襟,蒋山遥指望中蹲。”

鲛人泪宋•方岳《木稼》诗:“鲛人泪滴珊瑚枝,通身擎出青琉璃。”宋•李洪《秋日遣兴》诗:“芡嚼鲛人泪,荷凋楚客衣。”明•徐籀《浣溪沙•咏藕》词:“珠溅鲛人泪欲霜,玉弯西子臂生香。”明•金堡《木兰花慢•和竹山赋冰》词:“肠断鲛人泪点,冰纨更忍留题。”清•曹溶《念奴娇•将赴云中留下别胡彦远兼戏其卖药》词:“我亦北阮穷途,鲛人泪尽,双鬓多添白。”

鲛绡泪唐•李节度姬《书红绡帕》诗:“囊裹真香谁见窃,鲛绡滴泪染成红。”宋•李邴《宫词》诗:“鲛绡泪滴鸳鸯冷,月上栏杆照孤影。”元•佚名《双调•鱼游春水》曲:“他今夜不来呵咱身上慢,闪的我孤单,孤单不曾惯,鲛绡泪不干。清•冯瑞《念奴娇•秋感》词:“锦字诗成,鲛绡泪湿,欲寄无踪迹。”清•蒲松龄《金中戏成》诗:“河东漫寄鲛绡泪,十五年前满书箱。”

        另外,这个典故不仅诗文中广泛引用,在现实口语中也为常用之词,最常见的是说一颗颗的泪水为泪珠。珠,在这儿是用来形容一颗颗的泪水清亮的象明珠一样圆润可爱,形容得非常形象而生动,这样和 “泪” 字搭配自然组成了 “泪珠” 这一词可谓绝来神配丶绝妙好词,为一颗颗的眼泪之称便成了最普通的通用口语丶众口相传丶千古不变。其实最原始之义并不是指一颗颗的眼泪,而是指泪水变成的明珠,就是鲛人所泣之珠,只是人们将它的本来面目忘记了。明•佚名《明珠缘》第四四回:“泪珠来粤海,香玉出于阗。” 这儿的 “泪珠” 就是指鲛人所泣之珠。

        第三个 “红泪” 这个典故,是用的魏文帝曹丕所宠爱的美人薛灵芸的事迹。相传:薛灵芸被选入宫的时候,与父母哭别,无比伤心,流出的眼泪象血一样红,后人因称之为 “红泪”。此记初见晋•王嘉《拾遗记》卷七。现将《拾遗记》原文录于此:

        《拾遗记》卷七:“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父名邺,为酂乡亭长……谷习出守于常山郡,闻亭长有美女而家甚贫,时文帝选良家子女以入六宫,习以千金宝赂聘之。既得,乃以献文帝。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根据《拾遗记》这段文字记载,后人常引 这个典故入诗文来形容女子伤心而痛哭流泪,而 “红泪” 一词作为这个典故的一个引用形式,在诗文中多为美女哭泣时所流之泪水之称谓,试举例以证此:

红泪唐•李贺《蜀国弦》诗:“谁家红泪客,不肯过瞿塘。”宋•晏几道《采桑子》词:“睡损梅妆,红泪难溅守宫血。”明•汤显祖《阮郎归》词:“排恨叠,怯衣单,花枝红泪弹。”清•纳兰性德《点绛唇》词:“微雨花间昼闲,无言暗将红泪弹。”清•钟心青《新茶花》第十回:“自问尚有爱情,谁知道皓月难圆,彩云易散。年来最多憾事,更那堪碧血痛友,红泪哭卿。”清•虫天子《中国香艳全书》第八集卷四《香咳集选存一•哭夫子》:“赤绳虚系三生约,红泪惟馀两袖斑。”柳亚子《挽汝童子人玉》诗:“板荡苍天犹如梦,挽歌红泪早凝冰。”

        第四个 “血泪” 这个典故,中心内容即指人哭泣时眼睛哭出了血。眼晴哭出血的事情在古籍中记载很多,如上面灵芸泪流成血,有人说就是 “血泪” 的出典。但真正最早记载有关哭泣泪血的事的记载,当推春秋时楚国人和氏。

        据战国•韩非《韩非子•和氏》中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一次在楚国的荆山山上捡到一块玉石,献给楚厉王,厉王叫相玉的人辨别,相玉的人说这是块石头。厉王以为卞和在欺骗自已,便以欺君之罪砍断他的左腿。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抱着这块玉石献给武王,相玉的人仍说是块石头,武王于是又以欺君之罪砍断他的右腿。武王死,文王立,卞和抱着这块玉石在荆山山上哭了三天三夜,泪水哭干了,流出了鲜血。文王听说后,受到了感动,于是派人提炼此石头,果然得出宝玉,因命此玉为 “和氏玉” 或 “和氏璧”。现将原文录于此:

      《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未经提练出来的玉石)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欺骗),乃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死亡),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指眼泪哭干了)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乃使玉人理(提炼)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由于文中有 “泣尽而继之以血” 记载,后人遂将这个故事在诗文中作为典故广泛运用,用来表示人极度伤心痛哭,而极度伤心痛哭所流之泪水称作 “血泪”,现举例以证此:

血泪唐•孙定《寄孙储》诗:“行行血泪洒尘襟,事逐东流渭水深。”明•邵璨《香囊记》第三三出:“叹空房,孤身成肮脏,时有血泪沾裳,劳织絍罢梳妆。”明•赵重道《满庭芳•菊》词:“翻疑梦,啼痕点点,血泪满征裘。”清•张坚《梦中缘》第三四出:“(小旦背哭介)只落得孤身无主,血泪空垂。”清•袁于令《西楼记》第二六出:“独伊血泪涓涓,记得尾生淹水,倩女离魂,至死情难变。”

        第五个 “玉泪” 一典,是根据王昭君及三国•魏•曹丕甄的皇后之事而来。相传昭君、甄皇后二人哭泣时,流出的眼泪象玉筷一样成条状好看无比,人们称她的眼泪为 “玉箸”。这个记载见唐人著作中。

    唐•白居易《白帖》:“王昭君之泪如玉箸(筷子)。又,甄后(指三国•魏•曹丕的甄皇后)面白,泪双垂如玉箸。”

      另外一说是比喻鲛人的泪水。

      唐•冯贽《记事珠》:“鲛人之泪,圆者成明珠,长者成玉筯(“箸” 的异体字)。”

        是说鲛人的泪流在脸面上的一颗颗的圆形的就象圆圆的明珠的样子,长长地挂在脸面上的好象玉制成的长长的筷子。

        由于这些记载,后人在诗文中广泛运用,除常见的有 “玉箸”、“玉筯”、“玉啼” 等等形式,“玉泪” 也是其中之一引用形式,诗文中引用多用来比喻美人伤心哭泣时脸上所流之泪水,试举几例:

玉泪宋•杨炎正《满江红》词:“寸寸锦肠浑欲断,盈盈玉泪应偷滴。”明•高濂《玉簪记•依亲》:“把酒樽前,不觉玉泪临风惆怅。”

        总之,“江州珠泪”、“鲛绡血泪”、“鲛绡红泪”、“鲛人玉泪” 这四个词组,都是由两个不同出源的有关泪的典故组成,这儿不断换字丶重复用典,虽显复杂,但意思很简单,就是指人痛心哭泣时所流之泪水。形容人痛心流泪,作者本可简单地用一个典故即可达此目的,根本就不必如此繁琐地重复用典,但作者们却偏偏避简就繁,除在词作里为符合格律要求奏足字数外,主要是为了加重描写丶把描写人哭泣时的伤心推到极致!

帮忙写一下除《四库全书》之外任何一篇古籍的简介,要用古文哦。不胜言谢。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简介自嬴秦以来,改朝换代更天换地者十数次,这些氏族为何能在十数次天崩地溃中屹立不倒?人自然明白,无他,出卖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