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苏东坡其人其文] 自兰亭一出文人多有题咏苏东坡诗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感悟苏东坡其人其文] 自兰亭一出文人多有题咏苏东坡诗日,第1张

  摘 要:苏轼是名传千古的一代文豪,品味苏轼雄视百代的文学成就、精妙绝伦的豪放诗词、光明磊落的从政生涯和乐观旷达的人生历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人生定位,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自己为服务人民、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关键词:苏东坡;诗词;赤壁怀古;人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抱负不凡、具有天纵之才,被王安石称为“不知更几百年才出如此人物”。千百年来,苏轼以其雄视百代的文学成就、光明磊落的从政生涯和乐观旷达的人生历程,深深打动和震撼每一位中华儿女,让我们不由地审视自己的人生定位,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自己为服务人民、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这样一个纵横儒、释、道,诗词书画皆为另辟新界的开山人物,一个在慈善事业和公立医院领域首开世界先河的苏轼,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苏轼,却命运多舛、历尽坎坷。正所谓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他才大遭嫉,挥之不去;虽为文雄,言祸偏来;真话虽贵,当权难容。在精神沙漠中特立独行的苏轼,背负着政敌和亲朋好友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及悲欢离合,先后与王弗、王润之搀扶着走过了大宋的山山水水、十湖九州,在经历王安石变法、徐州抗洪、乌台诗案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后,晚年被贬海南孤岛。然而,苏轼在海南的三年,并没有消极沉沦,他治病劝农、开水井、办学堂,政绩卓著,为海南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学生姜唐左举乡贡,符确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1101年7月28日,苏轼病逝于前往常州的船上,享年66岁。在他逝世26年后,北宋灭亡。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在《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苏轼的诗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对后代影响巨大。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冲破了在他之前词作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备了广阔的社会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除此之外,苏轼还有八百通私人书简。通过他的书简,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浩气凛然、无惧无畏的苏轼。

苏轼前期的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真实反映了前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乌台诗案之后,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则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

苏轼给人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词作莫过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笔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苏轼四十七岁在贬地黄州写的词。当时他以被管制者的身份,游长江赤鼻矶,误以为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于是浮想联翩,发思古之幽情,并生发出无限的感慨。此词精心追思周瑜这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以美人作陪衬、以强敌的失败作反衬,描述了周瑜的相貌、才华、胆略与风度,表达了对周瑜英雄业绩的无限向往,并感慨自己年华惭老,功业无成的哀伤,归结到“人生如梦”,现实不可以意逆转,惟有收敛激愤之情,在“一樽还酹江月”中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全词超迈雄绝,酣畅淋漓,快意千古。身居贬地而尚思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其豪放不羁、旷达自适的高风亮节可见一斑。作为一震铄古今的词人大家,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但无论何种境地他都能适时调整,尽可能地让人生走向辉煌、走向充实、走向心灵的圆满。这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极具启发意义。面对困境或压力,我们应该学习苏轼这种不怨天尤人、豁达豪放的人生态度,无论面对顺境或者逆境,都能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地奋斗下去,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让自己的青春充满色彩,让自己人生没有遗憾,让自己的的价值得以实现。

应该说,苏轼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理由有二。第一,是由于苏轼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词上,正如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宝墨之光,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照人,就犹如他蘸笔挥毫是在顷刻之前一样。这一点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得更为充分。第二,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苏轼的那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包涵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探讨,在自我认识上也是一个美丽的注脚。古往今来,人们想了解但又最难了解的正是自己。一个人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无法透彻地领悟这个“自我”。这种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现象是一种心理效应,被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苏东坡效应”。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看到自己优点、长处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叫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好的成绩。

苏轼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这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他的人民性、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使得他在千年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的赞叹和爱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更是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可以说,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苏轼《东坡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3]王水照、王宜瑗《苏轼及其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林语堂《苏东坡传,》远景出版社,1977年版

[5]陈新璋《唐诗宋词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单位:黄冈学院)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

词是韵文文体之一,又称"曲子词",即歌词。它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由于它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清平乐》),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参考资料:

百度贴吧

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岁时历法

1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辛未三月。

2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开始,皇帝即位要设立年号) 如崇祯十四年。

3纪月常用序数 (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

4干支纪日 如:元丰六月丁丑。

5用十二地支纪时

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die)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时段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 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 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古诗文集命名例谈

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诗文集,这些诗文集的命名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孙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参集》、《陆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别号式(如《白香山诗集》、《东坡全集》)外,还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如:

①封号式。古时君王常给臣子封号,封号也能作为集名。如明代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其作品集为《诚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其作品集有《王荆公诗笺注》。

②谥号式。古代帝王高官死后,朝廷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给予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叫"谥号"。"谥号"也可以命名诗文集,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死后加谥"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为《范文正公集》;欧阳修谥号"文忠",其作品集为《欧阳文忠公文集》。

③官爵式。西汉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世称太史公,其《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唐代诗人杜甫,曾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也称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明初文学家宋濂,曾官翰林学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学士文集》。

④籍贯式。古代以籍贯称人表尊敬或表自谦雅趣,并常以此作为集名。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河东解县人,也称柳河东,其作品集名为《柳河东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抚州临川人,其作品集名为《临川先生文集》。

⑤地名式。即以任职地或隐居地地名为诗文集命名,如唐文学家杜牧别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学家沈括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故有《梦溪笔谈》。

⑥书斋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贺取书斋名,斋名也可以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其诗文集名为《惜抱轩诗文集》;近代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其作品集为《饮冰室合集》。

⑦年号式。以皇帝的年号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因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纂而得名;苏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

⑧显志式。以书名显示撰文编书的目的。如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1、触动心灵的书籍

苏轼很小的时候,父亲因进京赶考落第,便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则在家管教孩子。母亲给予苏轼的教诲,对他的成长有很大影响。苏轼小时候很喜欢读《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

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许多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伏;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苏轼的母亲经常以范滂为榜样来教育苏轼。每当母亲讲起范滂的时候,苏轼便会问道:“娘,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欣喜地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我再高兴不过了!”

2、鸟巢

诗人苏轼6岁进入私塾学习。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人,却只有一位老师,是个道士。诗人苏轼的绝顶聪明,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之中,他最受老师的喜欢。平时,诗人苏轼在读书之外,也有多方面的兴趣。放学回家后,他常常观察院子中的鸟巢。

因为母亲已经严格告诫诗人苏轼和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许多鸟雀就在庭院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诗人苏轼家的庭院去,在庭院一棵果树上搭建了一个鸟巢,诗人苏轼对这个鸟巢视若珍宝,几乎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看一次。

诗人苏轼对童年时候庭院里的这只小鸟印象特别清楚。

3、砚台

那时候,诗人苏轼的叔叔已经做了官,朝廷里的官员在经过眉山镇的时候,都要到苏家拜访。每次有官员的时候,家里都会忙乱一阵,使女们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准备筵席待客。诗人苏轼这时候也常常会帮忙,挥汗如雨地体会着劳动的快乐。

诗人苏轼和堂兄妹们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菜园中掘土。每次掘土,孩子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这石板既有晶莹的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当他们敲击的时候,石板发出清脆的金属声。诗人苏轼拿起这块石板说道:“我用它来做砚台怎么样?”

堂妹说:“我看石板这么漂亮,不如找个工匠打磨后做首饰。”诗人苏轼摇着头说:“你看石板纹理多疏,一定易吸收水分,保持潮湿,我看还是用来做砚台比较好。”

父亲得知这件事后,心中暗暗惊喜诗人苏轼小小年纪竟如此心思细腻,遂找来工匠,将石板打成一块砚台送给诗人苏轼,诗人苏轼一直把这个砚台带在身边,陪伴他度过金色的少年时光。

4、幼年写诗

诗人苏轼10岁的时候,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在他那篇《黠鼠赋》里,有两句是这样的:“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这篇短文描写的是一只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个瓦瓮里,假装已死,等人把瓮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这样把人欺骗过。诗人苏轼能写出这样的篇章与他平时兴趣广泛,热爱观察生活是分不开的。

5、“苏式”背书的好方法

苏轼11岁时便开始认真准备起了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以至全篇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奋努力学习的学生能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

背书时不仅要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这里学来的。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一件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轼读书时也用这种方法。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的用功方法,对苏轼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时,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

他决不会茫然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苏轼也会利用机会练习书法。苏轼的书法成就在历史上是很高的,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他的字的特征是外形左低右高,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就像他渊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帖》就已经惊天动地了。由此,苏轼的书法成就被列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之首。

  14  原文:

 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天下毕竟没有具有先见的父母或星相家,能预知自己儿女婚姻的结果,即便是完全听从他们的安排也罢。

 所有的婚姻,都是缔构于天上,进行于地上,完成于离开圣坛之后。

 林语堂对婚姻的认识就和许多的婚姻指南一样,很有道理但无济于事。

 在苏东坡一生中,先后有三个女人与他相伴,王弗、王闰之、朝云,在当时的环境下,她们似乎只是他生命的陪衬,能够与苏东坡这样的男人结缘,她们应该也感到幸福。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现代男女平等的世界,有争吵也有和平,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琐事,在斗争中真正尊重彼此。

 古代的话语权主要是掌握在男人手里的,作品中的女性多显柔弱甚至病态,苏东坡诗文中的女性已经算是比较大气的。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李清照的伟大,也让我有点想通了我为什么不喜欢《红楼梦》。

 15  原文:

 怀有两封致欧阳修与梅尧臣的书信,父子便自旱路赴京,迢迢万里,要穿剑阁,越秦岭,为时须两月有余。

 父子三人第一次赴京走的是旱路,第二次出川走水路,我以前一直记错了。慢节奏的时代,读书人出门多与自然山水相亲近,文章真能得山水之助力,即便人生遭遇许多痛苦,总还能有安放心灵之所。与自然的疏离是我近十年心神不稳的重要原因,虽说“大隐隐于市”,实则古人的“市”生活节奏也比现在的“市”慢得多。去赶考就走两个月,去某个地方上任又可以走上几个月,苦则苦,个中亦自有乐在。不知道这种想法是否有盲目歆羡古人的嫌疑,但我的确是太向往慢节奏的生活了,现在就像一个陀螺不停被抽着转动,期待三个月之后完成手头的事情可以慢一些。

 16  原文:

 殿试的日子到了。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官。在读书人一生这个紧要关头到来之际,大家心中都是紧张激动,患得患失。过去多年来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读力学,都是为了这一时刻。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来到皇宫之外,身上带着凉的饭食,因为没考完是不许出考场的。在考试时,考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守。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借以防止纳贿或徇私。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时,考试官则关入宫中闱场,严禁与外界有任何接触,通常是从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试卷阅毕呈送给皇上为止。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最后,在录取者的试卷已阅毕,再在皇帝陛下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策论。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去,甚至有时为避免泄露,他还在最后一刹那改变题目。

 宋代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首先可以说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必然,搞糊名制的做法是历史的进步。宋朝重文轻武,考中的名额也多,终于导致冗官冗费,尾大不掉。

 单就这考试本身来说,其实还是比较公平的,考策论也还是能考出一些真知灼见。苏东坡文集中的策论与他在做官时候的行为对应起来看还是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科举制度还是能够选拔出真实人才的,至于后来的八股文,则完全是由于思想专制情形下,读书人无法在考场上施展真才实学,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科举的问题。即便科举禁锢思想,真正思想独立的人还是在努力思考,文学艺术还是在尽最大的可能发展,所以人类才有希望,文明才在延续。

 今天回顾唐宋的科举考试,有些诗文还能流传下来,明清八股文却没有,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是由当时的非主流文人完成的,优秀的小说后来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学的最佳代表。同样要看到的是,科举制度下受禁锢的文人中也有许多同样写出了精彩的诗文,虽然跟唐宋没法比,但毕竟也是时代的呼喊。

 17  原文:

 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苏东坡的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不过,不幸有一个误会。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学者的说法可能有问题,如果不是翻译的错误。从学术水平上来说,二十岁的书生距离学者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后来苏轼苏辙约定注释五经,那时他们算真正的学者了。

 苏轼科举得中的故事比较著名,这其中欧阳修自然起了重要作用,多年后苏轼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也提携了不少人才,这也算是良性循环吧。高中进士,在当时看来就是读书时代的完美句号,新的生活即将在面前展开,记得唐朝孟郊高中,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不知道苏轼高中之后是否也得意忘形呢古人读书自然是为做官,这么优秀的人才,在倚重文官的宋朝大起大落也就不奇怪了。

 欧阳修算是幸运的,虽然一生也有起落,比起苏东坡已经好多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文比起苏东坡来,也就洒脱些。苏东坡的旷达里其实融合了苦涩,欧阳修大体是快乐的。这个说法当然可以商量。

 18  原文:

 苏东坡的宦途正要开始,母亲病故。根据儒家之礼,这当然是极其重大之事,甚至官为宰相,也须立即退隐,守丧两年三个月之后,才能返回复职。东坡的姐姐已于数年前去世,因此苏氏全家三个男人晋京应试之后,家中只有母亲和两个儿媳妇。母亲死时还没听到京都的喜讯。

 后文说“居丧守礼之下的一年又三个月的蛰居生活”不知道是原文错误还是译文错误。关于古代守丧,我查到一个资料可供参考

 这里面没有明确说宋代,从苏东坡的经历来看,他们兄弟都是守完丧的。这里是母丧,后来是父丧。

 古人守丧这么久当然于物质生产有损,但对于精神或大有裨益,劳形苦思没有必要,但可以借此理清生命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两年三个月还是长了一些,不过现代人办完丧事就迅速回到繁忙的工作中,也是太急促了,这有助于快速从悲伤中出离,但也会让生命意识淡薄。

 关于父母,苏东坡的文章里提到的不多,也可能是我读书不细,但在他生命中,他们肯定伴随他的灵魂,直到生命尽头。他的母亲在临死前不知道儿子高中,会有遗憾么林语堂这一笔有意无意间还是透露了国人望子成龙的心理。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或许苏轼兄弟本来是想将来可以把母亲接走的,结果天不遂人愿。

 19  原文:

 在东坡写给弟弟最早的和诗之中,东坡已经显示出他那完美的诗才。他按规定用“泥”和“西”两字作韵脚,写出了下列的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首七绝成了东坡诗的佳作。此处“飞鸿”一词是人心灵的象征。实际上,本书中提到东坡的行动事故,也只是一个伟大心灵偶然留下的足迹,真正的苏东坡只是一个心灵,如同一个虚幻的鸟,这个鸟也许直到今天还梦游于太空星斗之间呢。

 首先这不是一首七绝,而是七律。后边四句是: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为什么译者会译成七绝,我也不明白。少年时代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略有所感,随着年岁渐长,去过许多地方,连“指爪”都不曾留下,对其中的味道认识又深了一些。

 在某些年纪特别想做一些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事,结果徒然努力了,有时反遭人耻笑,直到有一天懂得沉静下来。苏东坡这首诗前四句用的类似大白话加一个比喻,因为包含至理,故而千古流传。鸿泥雪爪之喻谁都明白,却只有苏东坡能写得这么妥帖,这就是水平。有时读到这样的诗会废书而叹,天才妙手已成佳句,吾辈复何为哉

 老僧新塔,坏壁旧题,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说明人生的印迹相当好,而尾联一个问句,长路蹇驴,有声有形,也颇让人入神。以理入诗,这首自是代表,难得的是理趣与诗趣并不冲突,而是融合一体,非一流诗笔不足办此。

 真正的苏东坡直到今天还梦游于太空星斗之间么如果真的存在这个空间,我们活着估计是无法见到他了,还是暂时忍忍吧。那个诗文中的苏东坡倒是一直与我们同在,正是化身千万,各有神采。

 20  原文:

 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

 当我爱时,我是充实的。我运动时,我是自由的。我思考时,我是自由的。我写作时,我是自由的。我睡着而又无梦时,我的生命是沉静的。面对宽和的山林,我是放心的。亲人的信任,朋友的投契,对手的尊重,这些都那么好……这些都不是人生中的小事,而是乐事。

 坐在会场上听台上的人讲一个小时(甚至更久!)废话,打电话,接电话,完成一样资料,再完成一样资料,继续完成一样资料,接着完成一样资料——这些资料躺在某个地方死掉了偶尔有人会去翻翻尸体——还需要完成资料……让别人完成资料,排队等到该你办事,换个时间再来排队等到该你办事,油价长得很快降得扭扭捏捏,电梯维修电梯总是维修,工资还没有发工资已经过了半个月还没发工资和付出不成正比工资没有别人高……

 这些小事就这样扰乱我的生命这些小事同样参与构成我的人生这些小事总有一些应该被消灭掉。

 我也不愿意干什么大事,我只希望保护家人十年内读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二十四史沈从文全集写几本书写好毛笔字打好乒乓球羽毛球身体健康去很多地方。

 苏东坡想不想经历那么多大事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