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玻璃顶上是什么书法名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4收藏

台北故宫玻璃顶上是什么书法名帖,第1张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 自序帖

台北故宫有什麼珍宝:

当初挑选装箱运至台湾的文物, 著重具有在中华文化延续性的文物, 也就是著重在各朝历代的重要文物。但由於时间以及载运船只不足, 因此大件器物大多舍弃不带。也因此大件器物成为北京故宫的特色比如大禹治水玉山以及磁王等。

然,台北故宫带走的器物,以当时的博物学来说, 皆多为上上等。比如:

在书画方面, 当时记载於宣和画谱, 石渠宝笈, 秘殿珠林 中几乎当时所能拿到的全部的宋元以及重要绘画皆装运至台湾,至於有些留在宫中的,则大多为来不及清点或是在当时有争议的书画, 比如徽宗的听琴图。因此这里有汉晋以来,唐宋元明清历代大家的书画真迹。如王羲之、怀素、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岳飞、赵构、米芾、马远、文征明、唐寅、祝允枝、郎世宁、郑板桥等人的传世之作。

比如书法,宋代是代表了中国书法的巅峰,苏轼, 黄庭坚, 米芾,蔡襄 这四人更是宋代书法公认最好的,可惜的是我国内博物馆中能藏有一幅苏轼, 黄庭坚, 米芾,蔡襄真迹的真的屈指可数,但台北仅米芾相关的真迹竟达78福,且件件是代表作,比如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宋 米芾《苏太简参政帖》,但比起台北蜀素帖又差上一截了,更遑论台北故宫珍藏的赤壁赋,寒食帖 这千年前苏轼的真迹了。这里陈列的唐代法书也堪称绝品,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祭侄文稿,后人将其书品列为“唐人第一,神品之首”。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精品《快雪时晴帖》、《七月都下帖》王羲之《长风帖》王羲之《远宦帖》王羲之《大道帖》王羲之《何如》、《奉橘》帖,个个铁划银钩,形神兼备,刚柔相 济,更是令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绘画当时几乎是全部装箱南迁,南迁中除了不重要的清代帝王的手迹,历经宋元明清历代珍藏的的书画史上的代表作更是几乎都带去台湾了除了及少数留在宫中的,则大多为来不及清点或是在当时有争议的书画, 比如徽宗的听琴图。因此收藏於台北故宫的画卷中有唐至清历代名家代表作,这里收藏了中国书画史上80%以上的代表作品。如唐代阎立本《职贡图》等,无不价值连城。其他名家的画作还有李公麟的《免胄图》、陈居中的《文姬归汉 图》、仇英的《汉宫春晓》、范宽的《溪山行旅》、郭熙的《早春图》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李昭道《明皇幸蜀图》韩干《牧马图》唐人《宫乐图》後梁荆浩《匡庐图》关仝《秋山晚翠图》赵岩《八达春游图》南唐董源《洞天山堂图》、《龙宿郊民图》巨然《层岩丛树图》、《秋山问道图》赵干《江行初雪图》五代人《秋林群鹿图》、《丹枫幼鹿图》北宋范宽《临流独坐图》 黄居寀《山鹧棘雀图》宋徽宗《蜡梅山禽图》、《文会图》、《池塘秋晚图》李唐《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钱选《桃枝松鼠图》易元吉《猴猫图》、《枇杷猿戏图》崔白《双喜图》文同《墨竹图》蘇汉臣《秋庭戏婴图》宋人《小寒林图》、《梅竹聚禽图》、《江帆山市图》金代武元直《赤壁图》南宋牟益《擣衣图》宋高宗《女孝经马和之补图上卷》张胜温《梵像图|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赵伯驹《汉宫图》萧照《山腰楼观》刘松年《罗汉》马远《雪滩双鹭》轴、《华灯侍宴图》马麟《静听松风图》夏圭《溪山清远图》陈居中《文姬归汉图》宋人《岷山晴雪图》、《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折槛图》、《秋塘双雁图》轴、《寒林楼观图》、《翠竹翎毛图》、《如来说法图》元代赵雍《骏马图》高克恭《云横秀岭图》王渊《松亭会友图》王蒙《谷口春耕图》方从义《神岳琼林图》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吴镇《双松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一幅幅字画笔意严谨工细,气象清劲潇洒,都是历代书画中的极品。

在青铜器方面, 当时选择自两晋、隋唐、宋、元、明、清代, 历代王朝交替而传下来的传世国器以及重要史料价值的河南出土文物装运至台湾,如世界铭文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 世界最早的土地议合契约散氏盘,现存最多铭文的青铜编钟宗周钟, 春秋历史的重要史料子犯龢钟等,珍藏於台北故宫的青铜器机囊阔了古中国青铜时代的各类型作品, 此外如北魏太和元年的《青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坐像》等历代的重器与金铜佛像件件都极具史料价值与历史意义,件件是惊绝的国之瑰宝。

在瓷器方面选择在该种类中最为精美的,比如红宝石僧帽壶就是当时最好的红宝石宣德款瓷器, 再比如当时所能找到依据”埏埴流光”册中记载的23件汝瓷全都带来了台湾。所谓“天下名瓷,汝窑为魁”, 如果汝窑是瓷器中的第一的话那这件收藏於台北故宫的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就是汝瓷中第一了, 因为她是现存汝磁中唯一完美无暇 几乎看不到显著开片的北宋汝瓷。 此外台北故宫当时著将年代较久远的宋代五大名窑,因此五大名窑几乎悉数都运到了台湾。而之後的元代以及明代清代希珍瓷器,比如元朝青花, 成化斗彩, 万历五彩的最精美作品,所以明代官窑特别是最顶峰的永宣青花2248件绝品在台北故宫,也就是世界上永宣青花超过70%在台北故宫且件件是精品和绝品,在明瓷,台北故宫还聚珍了清宫遗藏的大量成化瓷精品。我们知道国内能藏有一件以上成化瓷器的博物馆已是凤毛麟角,但是据资料可考,台北故宫所藏成化器就达 599 件,其中斗彩 247 件,仅以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例,全中国也仅12件,仅台北故宫就藏有 11 件,数量之多令世人无语。除此之外,弘治604件、正德700馀件、嘉靖966件、万历522件等时期的官窑制品也蔚为大观,堪称系列,件件皆是无法以金钱计算的国宝。至於清代特别是康雍乾三代最重要的瓷器-珐琅彩瓷,现存不超过460支, 其中460件被带到了台北故宫。这些堪称清代瓷器中无上的菁华绝品,所以最终也被国民政府辗转带到台湾,然不仅珐琅彩瓷,台北所藏其它官窑质量也非常高,件件都堪称该类典型代表,不论绘画质量还是制作数量都不可多得,由於60年前国民政府代子的这批皇家藏瓷,另台北故宫瓷器收藏足以傲视世界其他博物馆,堪称世界第一。

再器物方面(当时仅简单分为这几类) 著重在点集中有记载的器件, 比如乾隆钦定《西清砚谱》所收载之中华古砚正谱为二百方、另有附录者为四十方,总计为二百四十方。超过世界现存半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95方。或是皇宫御用珍玩(比如多宝格巧器全数藏於台北故宫), 或是具有特别难得雕刻技法(比如痕都斯坦玉器), 这是种一器一色 薄胎如蝉翅的玉器, 乾隆诗云:「西昆率产玉,良匠出痕都。」痕都斯坦玉精品,原均集中於北京紫禁城内乾清宫暖阁内与圆明园殿座之中。乾清宫於乾隆归政前,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圆明园则在八国联军时被毁, 因此所有现存古籍善本所提及的痕都斯坦玉精品当时几乎全都到了台北故宫。

再者台北“故宫”珍藏善本图书,共149514件,约50万卷。首数文渊阁《四库全书》,自然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史最重要的典籍,是七部《四库全 书》中最珍贵的一部。此外,尚有《四库荟要》和《宛委别藏》,系《四库全书》编妥后,把继续收齐到的书籍173种编成此书,这是嘉庆皇帝最真爱的书籍,更具有无上的史学价值。在善本图书中,可以见到宋元旧堑、旧钞,如宋本《尚书》、《周礼》,宋版欧体的《大字莲华经》,宋道藏本《云宝签》,元刊本《元丰类稿》、 《宣和画谱》、《元典章》,以及宋朝最古老的淳化、咸平年间,由杭州龙兴寿所刊的《华严经》等。明代永乐年间中国与邻国交往的字典《华夷译语》,实为研究 中国古代外交史的珍贵工具。在蒙藏文书类中的《藏文甘珠》及《甘珠》等,全部用泥金写成。至于文献一类,共38万件,其中包括中国近代史每一个朝代的公 文档案,如来批与敕论,内外臣的题本与奏本,各国及外藩的国书表章,历朝的“玉雕”、“圣训”、“实录”等,都是中国近代史极其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其中特 别珍贵的有:明太祖朱书御笔多件,清太祖本纪、清穆宗亲政诏、韩国致清国国书、清国致英国法国国书、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致清帝宣统国书等等。

此外63箱重要外交文档也收藏在台北故宫,因此台北故宫收藏了近代几乎所有重要条约文本,如《中俄续增条约》《伊犁条约》《马关条约》《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中德通商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 中法北京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 中俄天津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尼布楚条约》等外交文本

哀所以北京故宫有宫无宝, 台北故宫有宝无宫

  与历史上一般世家大族相比较,徽州文化世家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完整的宗族谱系。徽州的世家名族最重视修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绩溪《盘川王氏宗谱·凡例》)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视族谱为经典,把修谱看作是家族内部的一件盛事,至重至隆。每一族谱都包括了“始迁祖”以来的所有家庭成员,由源而流,本末一贯,形成了丰富、完整的族谱系统。仅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所载,该馆馆藏427部族谱中,徽州世家的族谱就占了一半以上,殊为可观。

  二是发达的教育事业。徽州士人普遍把培养子弟读书视为修身、齐家第一要紧的事情。“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这些徽州古民居的楹联充分说明了对读书的重视和期望。徽州地区拥有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除了官办的府学和县学,还有宗族或士绅们建立的私塾、社学、书院等各类学校。至于学校的教师,必择方正饱学之士,并为此而不惜资力。绩溪《金紫胡氏家谱》言其家“诲其子必千里求师”。于是科举发达,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徽州府籍的进士人数仅次于苏州府,全国名列第二。许多世家名族往往科甲蝉联,朱紫盈门。如婺源坑头的潘珏一门有明一代就出了十多位进士,其中四位又官至尚书,故后人誉之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

  三是辉煌的学术成就。徽州士人进学修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谋求功名利禄的仕宦或营商,还在于能够自觉地以担当、传承和弘扬学术为己任。他们或利用书院、文会的组织研讨讲学,或潜心隐居著书立说,从而留下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和著作,有力推动了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徽州世家名族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表现。以清朝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为例,这是整个封建社会学术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该书收编著作总数3461种,其中徽州一府士人的著作就有197种,占收编著作总数的1/18,超过当时州府平均数的十多倍,也超过了大多数行省的著作数,成就辉煌。这些著作的内容几乎涉及到“四部”的所有领域,其中又以经部最多,子部次之,显示出了浓厚的学术特色。

袁可立的家乡是满清“文字狱”的重灾区,夏邑的彭家屏案距袁可立的家乡仅几十公里,形式相当敏感。

袁可立是明末著名的主战派将领,终清一朝整个史界对袁可立一直忌惮,所涉传记史料均遭删削,致明清战争史上的重要人物袁可立、毛文龙和刘爱塔在清修《明史》中俱削而不立传。乾隆年间陆时化的书画著作《吴越所见书画录》因载有董其昌撰写的《节寰袁公行状》涉及到袁可立的事迹险遭毁版和杀头之灾,至今可见到幸存下来的状文图页被删节得面目全非,况且这还是在袁可立去世144年后的事情,甚至于到晚清时期明崇祯皇帝为袁可立敕建的“袁尚书大石坊”也被睢州地方官员强行拆毁,以此足见明朝亡国之痛。

天启三年,属国朝鲜弑君篡权,袁可立力主讨伐,并牵及朝鲜勾通倭寇等旧事。五十年后倘为朝鲜君臣所忌恨,在清朝开馆延修《明史》之时曾派专使来中国在康熙皇帝面前大告前朝袁可立的御状,《永宪录》和《池北偶谈·朝鲜疏》都有记载。

《节寰袁公行状》录自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为明崇祯八年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董其昌撰文并书,分元、亨、利、贞四册,用朝鲜高丽纸。董为明杰出书法家,又是当朝著名史官,且与袁可立同时代,状文内容十分详实可考,能补清人修撰《明史》的偏见和缺漏,为明清史研究学者十分珍贵的资料。文中尤其透露袁可立因反对袁崇焕“吊丧”议和一案竟直接触怒厂臣魏忠贤和大司马崔呈秀而横遭迫害一节,直接导致袁可立最终离职,都是满清数百年间所要刻意回避袁崇焕与魏忠贤狡密关系的史实,还有袁可立诱降刘爱塔,使后金占据地内“而公(袁可立)纳刘爱塔之降,以开奴携二,一时中国叛将被奴诛夷殆尽。虏因弃金、复诸城,而举四百里丧地复归版图焉。”(《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离间满人一节,都使满人极力自诩的“文治武功”受到挑战而不堪其辱,以至于清朝后来在编修《明史》时杜撰出来一个“反间计”用以诋毁明朝君臣告以自慰,孰知此举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荒诞无稽的历史公案。

行状册原藏于河南睢州(今睢县)袁可立尚书府第“藏书楼”内,钤有“宗伯学士”、“董氏玄宰之印”、“睢阳袁氏家藏图书记”等印记。明崇祯十五年(1642),行状册随袁可立子袁枢辗转至江苏浒墅关,免遭兵火之灾。清乾隆年间为太仓陆时化录入《吴越所见书画录》,是书因该文有所谓“触犯满洲语句”的地方遭满清“文字狱”大肆封杀,状文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几近湮灭于世,向来研究董氏者因不知该文而不及董、袁过世之交,连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所编辑篇帙浩大的《明人传记资料索引》都未收录。《节寰袁公行状》(明董其昌撰)、《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明孔贞运撰)、《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明王铎撰)、《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状》(明王铎撰)、《节寰袁公传》(明黄道周撰)、《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明陈继儒撰)、《袁节寰大司马像赞》(明倪元璐撰),各种文献凿凿俱在,但因袁可立为满主所忌,且其著作者俱为前明人,传记内容涉及到满人所刻意隐讳的明末真实历史,一直遭到禁毁封杀,满清向来辑谱者未敢及袁可立,连明末以来印行的董其昌《容台文集》也没有一个版本敢收录《节寰袁公行状》,到后来更因为资料湮没而辑无所及者。清末钱仪吉编《碑传集》收录人物多达两千余条,也仅在“国初守令”一卷中收其孙袁赋诚而不及父袁枢和祖袁可立,及至清末民初臧励和编辑《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名多达四万也仅及其子袁枢而不及袁可立本人。

清末知名学者书法大家翁同龢在考证睢阳袁氏旧藏南宋《松桂堂帖》时,竟因资料匮乏无考睢阳袁氏而将袁伯应(袁可立子袁枢)和袁赋谌(袁可立次孙)误断“其为一人无疑也”的千古学术错误。直到满清光绪十七年,去世近300年的袁可立家乡的董其昌书丹的明修“袁尚书大石坊”仍为睢州地方官知州王枚和睢州会首殷国有借故强行拆毁(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足可见中华文明因国运鼎革横遭摧残之一斑,观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暴力颠覆和毁禁之严苛狠毒,以此壮志,国人当自强。

王世襄云:“或谓成书后发现卷五董其昌书《重修宋忠武岳鄂王精忠祠记》及《兵部左侍郎节寰表公行状》两文语多违碍,故自毁其板,并追回印本付丙。”(《自珍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王世襄《锦灰堆》)

由于《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五所收董其昌两件书法有犯讳之语而不得不毁版。可参见《吴越所见书画录》风雨楼刊本[2] (顺德邓氏风雨楼, 清宣统2年(1910))邓实跋)

是书前有冯伟序,乾隆丙申夏陆氏自序,江标、邓实校刊本各有跋。原刊本为陆氏手自书写,随写随刊,活体楷书,刻印极精。丁酉书成之后,方始觉察书内所载董其昌《重修宋忠武岳鄂王精忠祠记》册,又行书《兵部左侍郎节寰袁公行状》册,多有诋斥满洲语句。陆氏惧祸,急自熸版,已发之书悉追回,付之一炬。(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六卷收藏品描述)

又见清恽毓鼎《澄斋日记》:“陆录跋中言,此书成时,陆先生自写精楷锓板,其中有董思白《岳庙碑》、《袁节寰墓碑》,犯时忌,祸几不测。先生急取板稿尽毁之,已印行者收回,而尚有流落人间者。今神州国光社得其原本刻印,此书始现于世。余检阅《岳庙碑》,文中颇及近事,然已刓成方围,阙字不复可辨。想其时虽有未经收回者,藏书家亦刓缺以避祸耳。雍、乾间文字之祸,可见一斑。”

满族学者徐建顺教授沉痛指出:“清朝销毁了中国古代的大批书籍,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美化本朝,丑化前朝。为此不惜大改史实,以致明清是离我们最近的时代,其历史却是最迷糊的状态。举个例说,袁崇焕守宁远,对明史意义重大,但袁崇焕的传记有多处关键点笼罩疑团,而说起来应该比他更重要的另一个人物袁可立却在史书中踪迹皆无,而那段历史到现在也拼凑不完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袁可立曾策反努尔哈赤的女婿,引起家族大乱,并大败努尔哈赤,这对于满清皇室是很丢脸的事吧,所以历史就被修改了。”

1 关于玉海楼的诗句

关于玉海楼的诗句 1 关于嘉峪关的诗句

描写嘉峪关的诗词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出塞》--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上

胡宿

汉家神箭定天山,烟火相望万里间。

契利请盟金匕酒,将军归卧玉门关。

云沈老上妖氛断,雪照回中探骑闲。

五饵已行王道胜,绝无刁斗至阗颜。

闻山海古榆关,今日行经眼界宽;万顷洪涛观不尽,千寻绝壁渡应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云。(明陈棐《祁连山》)

七古嘉峪关秋望

边塞暮雨催霜秋,黄花泼香竞野畴。

最是烽堠经世面,长烟落照立云头。

浪淘沙嘉峪关

雪舞冻云低,变幻熊罴。飞檐重阁比天齐。铁马冰河闻柝斗,风掣旌旗。

叹赏一砖泥,远望安西。丝绸古道旅人稀。梦上昆仑寻隐士,再论禅机。

七绝咏嘉峪关

关山南北共争雄,云压缭垣雪压峰。

黄昏宿燕归来晚,怨锁双扉鸣漠风。

古风嘉峪关吟(二首)

秋登嘉峪关

天高云谈远

仰视古关隘

犹聆壮士面

俯拾残箭镞

顿觉体生寒

伊吾古天地

思绪怅茫然

茫茫戈壁缈缈天

遥想迁客泪不干

叹服先贤投笔志

驼铃声里夕阳圆

七律咏嘉峪关

胡杨已老叶仍青,沙枣花开香满庭。

种柳千丛欺大漠,驰峰万里揖长城。

钢花更比春花艳,古月岂如今月明?

莫道河西焦苦地,楼台处处阻云行!

破阵子游嘉峪关

万里长城西起,边陲锁钥雄浑。

悬壁纵伸山脉里,策马挥鞭第一墩。

轻蹄重辙痕。

战鼓咚咚又击,呐声阵阵欣闻。

天地静观奇布阵,铁马金戈气势存,

沙场壮士魂。

卜算子嘉峪关

百丈伟雄关,

楼角悬星斗。

万里城垣远接天,

垣上飞云走。

秋夜月如钩,

风雪长相守。

昔日狼烟不再看,

牧笛东风柳。

2 与瑞安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 陶山:山名。在浙江瑞安县西。——吴鹏《种玉畦》诗云“陶公仙去玉畦空,剩有白云护垄东2 瑞安市系省级文明城市,历来文风鼎盛,夙有“东南邹鲁”之誉。南宋理学家陈傅良学重“经世致用”,开永嘉学派之先声。元明之际,戏曲家高则城撰《琵琶记》,称为“南戏之祖”。3 创草堂名“鹿木居”,——取“与麂鹿为伴,与树木为伍”4 玉海楼——概以玉比德,海崇上善和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翰。5 瑞安市省级风景名胜区:仙岩——朱自清《绿》

宝香山(卓 敬)

此室不知斗来大,此心不啻天样宽。白云忽起山在户,红日乍晴人倚栏。一声两声花鸟好,千树万树松风寒。诗成大笑出门去,长空浩荡江水浑。

3 有关屯粮的诗句

《观刈麦》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4 关于晨旭的诗词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

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7、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0、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宋·范仲淹

1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1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

14、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1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 关于 孟春 的诗句有哪一句

状江南·孟春

作者鲍防 朝代唐代

江南孟春天,荇叶大如钱。

白雪装梅树,青袍似葑田。

作者介绍

鲍防(722--790),唐诗人。字子慎。襄阳(治今湖北襄樊)人。天宝十二载(753)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大历初为浙东节度使薛兼训从事,官尚书郎。五年(770)入朝为职方员外郎。累迁至河东节度使。德宗朝,历京畿、福建、江西观察使、礼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以工部尚书致仕。在浙东时,为越州诗坛盟主,与严维等联唱,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二卷,与谢良辅全称“鲍谢”

6 藏书楼为何取名玉海楼

在瑞安城的东北隅,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它就是浙江四大著名藏书楼之一的玉海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玉海楼现存建筑包括玉海楼书藏、颐园和百晋陶斋、孙诒让故居三大部分,分别布置在三条轴线上,既各成院落,又相互沟通。 其建筑特点是集藏书楼功能、浙南优秀民居特色和私家园林典范于一体,原总占地面积约8千平方米。

玉海楼书藏,简称玉海楼,在建筑群东首。三面环河,前后池塘,东面紧靠古城城基和护城河,又与新城玉海广场、万松路相衔接,位置优越,环境幽美。

玉海楼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各五楹,左右回廊,前、中、后三大天井,为清末著名学者孙衣言和朴学大师孙诒让父子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创建。孙衣言(1814-1894),字劭闻,号琴西,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历任安庆知府、安徽按察使、湖北与江宁布政使,后迁太仆寺卿,著《逊学斋文钞》,辑《瓯海轶闻》、《永嘉集内外编》等,有“晚清特立之儒”之称。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誉称,同治六年(1867)举人,一生不求仕进,致力朴学研究,创办学校,服务乡邦,著《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等35部。 父子两人都喜欢读书、藏书、做学问。

诒让随父游居京师、江淮等地,则恣意购求古籍善本,同治七年(1868)后的10余年间,大量收购苏、浙、皖、鄂许多著名藏书楼散出的元、明、清珍善本。藏书既富,于是建书楼以储。

仅一年多时间,就在古城瑞安金带桥北建造了这座颇具规模的藏书楼。 因孙氏敬慕南宋学者王应麟著作宏富,故以其巨著《玉海》书名作为楼名。

台门石额“玉海楼书藏”为礼部侍郎顺德李文田书。石联“玉成桃李,海涌波澜”为郭沫若手迹。

前楼楼额“玉海楼”为工部尚书吴县潘祖荫书。昔日楼上藏书,楼下雕版印书或手抄善本,辑刊瓯越文献。

玉海楼是学者的藏书楼。先时藏书达8-9万卷,计3 万多册,以多名家批校本、多瓯郡乡邦文献和孙氏父子手批手校本闻名于世。

曾订有《藏书规约》16条,既管理严格,又流通方便。首先为孙诒让研究学问、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亦为乡里后生求知进取开辟了良好的场所。

但到1908年孙诒让逝世后,藏书渐渐散失,其中珍善本转藏杭州、温州。新中国成立后,瑞安县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将玉海楼辟为文物陈列馆,不断搜罗原玉海楼散出的藏书和邑内私家藏书,至今已达3万多册,同时征集文物书画5千多件庋藏楼上,使玉海楼成为知识的宝库。

过玉海楼圆洞门就是颐园。其门联云:“退思补过,时还读书。”

园内有莲花池、水井、假山,种植梅、兰、松、竹。其后是船厅,原额“野航”,又名“百晋陶斋”,王懿荣题额。

斋后是丁字雨廊,连接玉海楼与孙诒让故居。 孙诒让故居由门屋、客厅、正楼三进和左右厢楼、子房、半坡廊以及后花园组成,占地面积4千多平方米。

7 关于鹳雀楼的诗句

1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唐 畅当《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3唐 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4唐 耿湋《登鹳雀楼》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5唐 马戴《鹳雀楼晴望》 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

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行云如可驭,万里赴行期。

我不知道对不对,如果不对楼主各位知友多担代。

(1)《周易》

(2)《尚书》

(3)《孙子》

(4)《黄帝内经》

(5)《难经》

(5)《山海 经》

(6)《史记》

(7)《老子》

(8)《诗经》

(9)《离骚》

(10)《尔雅》

(11)《说文解字》

再往下就不知道了。

金履祥(1232-1303年)字吉父,号次农,自号桐阳叔子。浙江金华人。宋元之际著名学者。自幼好学,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靡不精研。初受学于王柏,后受学于何基。何基出自朱熹之婿黄榦之门。仁山遂成为朱门嫡传,而许谦后又从学于仁山。因何、王、金、许四人均系金华人氏,故世称金华学派,又称北山四先生。南宋末年,时局杌陧,遂绝意仕进。德祐初,为宋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等职起,坚辞不受。寻应严州知州聘主讲钓台书院。入元不仕,专意讲学著述。筑室金华仁山下,讲学于丽泽书院,学者尊称为“仁山先生”,许谦、柳贯皆出其门。元大德七年(1303年)卒,至正年间谥“文安”。著有《通鉴前编》二十一卷、《大学章句疏义》二卷、《尚书表注》四卷、《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十七卷,并编有《濂洛风雅》诗集。

仁山为金华学派中坚,在学术思想上,虽宗主程朱一派,却不守窠臼,其《论孟集注考证》,发朱熹之未发,多处显与朱说抵牾,体现出其博学多识而不主故常的学风。清代全祖望称之为“明体达用之儒”。仁山选编《濂洛风雅》,承袭了理学家的陋见,如四库馆臣所云“欲挽千古诗人归此一辙,所谓王之学华,皆在形骸之外,去之愈远”。基于此思想认识,仁山本人的诗文创作自然也成就不高。只有王士祯《居易录》极称其《广箕子操》颇工,引吴师道语云“辞旨悲慨,音节高古,真奇作也”。但即或是此作,四库馆臣亦尖锐地批评“其诗乃彷佛《击壤集》,不及朱子远甚”。但仁山文集中不乏考证名物、制度之作,如《百里千乘说》、《深衣小传》、《中国山水总说》、《次农说》,四库馆臣认为仁山于经史之学研究颇深,其言有物,具有根柢,不失为儒者之言。

仁山诗文集虽生前已有结集,但未刊刻。明代正德间已散佚,董遵予以重编,明代万历年间始有刊本。清代雍正三年、九年两次刊刻仁山文集,但卷数不同,篇数多寡亦不同,从而导致仁山文集流传上的若干问题。本文介绍仁山诗文集的流传刊刻情况,力图解决仁山文集的相关问题。

一、董编本

仁山之著述,据其弟子柳贯云:“所注书有《尚书表注》、《大学疏义、指义》、《论孟集注考证》、《通鉴前编》,合若干卷,传学者。杂诗文又若干卷,藏于家,而曰《昨非存稿》者,弱冠以后、四十以前之作也;曰《仁山新稿》者,辛未至乙亥之作也;曰《仁山乱稿》者,丙子以后之作;曰《仁山噫稿》者,壬辰以后之作。其自题曰,自丙子之难而生前之望觖,自壬辰哭子之戚而身后之望孤,曰乱曰噫,所以志也。”可见,仁山生前,其诗文集业由仁山本人编订为《昨非存稿》、《仁山新稿》、《仁山乱稿》、《仁山噫稿》四集,藏于其家。柳氏又云:“所注书仅仅脱稿而未及有所正,故悉以授许谦。谦尤能遵禀遗志,益加雠校,今皆刻板以传。”柳氏此处所云“所注书仅仅脱稿而未及有所正”者,并非指其诗文集而言。观其“所注”而非“所著”即可知晓。据《仁山遣笔》交代,仁山生前念念不忘者,实为其《通鉴前编》一书,云其:“用心二十余年,平生精力尽于此,吾所得之学亦见于此矣。吾为是书,固欲以开后学,殆不可不传,然未可泛传。吾且殁,宜命许某编次,录成定本。此子他日或能为吾传此书乎”可见,仁山临终之际将生平最重要的著作《通鉴前编》托付于衣钵传人许谦,这说明《通鉴前编》的重要性远在仁文集之上。许氏有《书仁山先生集后》,通篇全论《通鉴前编》,而编者疏忽,误题仁山文集序而收之。而仁山去世之后,其诗文集自然藏于其家。后吴师道访仁山遗著,从其乡人何谨仁处得仁山诗文集,云“其子孙不能有”,又可见家藏之诗文稿已散佚。但吴氏所得仁山诗文集,既不提是否为仁山原编,又不云卷数。明代弘治年间,东湖董遵于吴师道裔孙家借观吴氏遗书,偶见仁山手笔册者一编,亟求录之,发现已非仁山原稿。于是,董氏在吴氏所藏仁山手笔册基础上,“拾遗得若干篇,又得仁山行状挽章等篇,附录于后,粗已成编”,总曰“仁山文集”。先后请上虞潘府孔修、章品廷式二人为序跋。后董氏调官广东感恩县,问取而校之,编为五卷,其前四卷为仁山作品,第五卷则附录有关仁山的他人文字。此为仁山诗文之第一次结集。董遵《金文安公仁山书院记》末云:“书院既成,赵公且将梓《仁山文集》以传于世,皆可书也。”但刊刻与否无明文。雍正三年(1725)金弘勋云:仁山文集“一刻于正德朝,再刻于万历中”,认为董遵辑本《仁山文集〉当为正德间刊刻,不知何据。同治间胡凤丹《仁山文集序》“是编依明弘治间董道卿大令所编,文三卷,诗一卷,附录一卷”,不提董氏刊刻与否,甚为审慎。

二、万历本

现存仁山诗文集的最早刻本,当属明万历年间金应□刻本。此本《中国古籍善本目录》有著录,目前仅存一部,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一函四册。是本名《仁山文集》,半页八行,行十八字,四周双边,无鱼尾。是刻共三卷,据卷首标目,此本绝非残帙,实为完本。版心、卷端均题“仁山文集”,卷首首列“兰溪仁山金履祥著”,次列“里后学东湖董遵编校”,最后列“裔孙:祠生金廷宾、庠生金廷对、金和、金廷采、金廷试、金复初、金日望、金日色、金应□、金应朱、金应召刊”。是刻首为同邑后学赵崇善序,作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次为南山潘府序,作于正德三年(1508年)。再次为徐用检序,作于万历二十六年。按潘府序为董遵本原序,故知万历刻本实来源于董遵所编本。据徐用检《仁山先生文集序》交代作序缘由,云:“兹归自留都,嫡裔孙文学金应□、祠生金有为复持是集,以索愚序。”其中所言金应□与卷首所列刊刻人金应□应为一人无疑。徐氏又云:“《昨非存稿》、《仁山新稿》、《仁山乱稿》、《仁山噫稿》皆出自正传吴子家,而道卿董子补入多篇,汇以成集者。愚亦录而珍藏之。”足可见当时仁山文集尚以写本流传。据前所交代,董氏所编本实为五卷,前四卷为仁山作品,末一卷为有关仁山及其诗文集的各种资料。但今万历刻本仅为三卷,或又经刊刻者改编增删而成,未可知。

三、春晖堂本

清雍正三年(1725年),金弘勋重刻仁山文集。因其版藏娄东春晖堂,故又称春晖堂本。此本共四卷。卷首依次为金弘勋序、徐用检序、赵崇善序、宋濂题《仁山先生像》、《仁山自赞》、《元史·仁山金先生传》,卷末有附录两篇,一为《金氏谱引》,一为《文安公纂略》。首页三行分题“桐溪金元功编辑”、“金仁山先生文集”、“春晖堂藏版”。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四周双栏,白口,单鱼尾。版心题“仁山文集”,而卷端题“仁山金先生文集”。据金氏序文交代“初得正德间写本,旋又得万历间刻本,合校之。”但对比万历刻本与春晖堂本,就可发现两本出入很大。万历本为三卷,春晖堂本则为四卷。万历本卷为仁山诗,按诗体排列,首四言古诗三首、五言古风九首、五言律六首、五言绝一首、七言并长短句古风三首、七言律三十首、七言绝三十二首,总计八十四首;春晖堂本除卷一为诗外,卷二也有部分诗,其诗体顺序是四言诗三首、五言古九首、七言古三首、五言律六首、七言律三十首、五言绝句一首、七言绝句三十二首。两本所收诗分类相同,数量相同,只有诗体顺序不同。万历本卷二所收,与春晖堂本卷二、卷三所收文体相类,而作品亦大致相同。不过,春晖堂本较万历本多三篇文章,即《中国山水总说》、《通鉴前编序》、《通鉴前编后序》。万历本卷三所收与春晖堂本卷四相同。问题是,尚不知万历本与正德写本究竟孰为春晖堂本的底本。

台北故宫玻璃顶上是什么书法名帖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 自序帖台北故宫有什麼珍宝:当初挑选装箱运至台湾的文物, 著重具有在中华文化延续性的文物, 也就是著重在各朝历代的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