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原名娓娓动听,为何她还是执意要改掉自已的名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3收藏

林徽因的原名娓娓动听,为何她还是执意要改掉自已的名字?,第1张

因为相同名字的人太多了,经常会有人因为名字而弄错人,搞得特别的尴尬。当时和她同在新月社发表文章的一个人也叫林徽音,而且还是一名男作家。作品发出来时常使得读者分不清作家到底是谁。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共事甚至性别还不一样,自然是蛮尴尬的。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再次发生,林徽因就决定改名字了。

其实林徽因以前的名字叫“林徽音”也是有一定的渊源的。这个名字是她的祖父帮她取的,有极高的文化内涵。但是后来因为和男作家同名了,她还是决定自己改了名字。音和因是同音的,她是在一次偶然机会发现的这个字,蕴意也还不错,所以她就改了一个字。在此之后,林徽因在她的作品后面的署名就改变了,而从此也就没有人再分不清他们了。

也就是因为这一次改名字,林徽因的名声慢慢响了起来。因为大家能够把作品分清楚,能够分得清作品的好坏。也就是这个时候,那个叫做林徽音的男作家也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所以说,改名字之举虽然让人难以理解,但的确是一个明智之举,至少这样她能够获得之后的好名声好名气,这些其实也本就是她应得的。

其实并不需要那么计较,毕竟两个字的音调是一样的,读起来也是完全一样的口音,所以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改个名字能够让大家分得清人物,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相信这种事情无论是在谁身上发生,那个人都是会选择改名字的。好名字赋予了一个人一种气质,但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名字才是对自己有好处的。我们现在大家也都只知道林徽因,却不知道原来她以前还叫林徽音。

是林徽因,读音:[lín huī yīn]。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为“徽因”。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扩展资料

林徽因的感情经历

1、与徐志摩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

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2、与梁思成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

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又因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做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

3、与金岳霖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

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参考资料陆游:-林徽因

历朝历代女流辈出,细数民国风流女性人物,还属林徽因。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她是一道最璀璨的霓虹。林徽因,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随之联想起的不仅是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美好与温暖,是她与梁思成相知相守的默契,更是她抱病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碑的巨大贡献。她的心里藏了无穷无尽的浩瀚宇宙。

长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林徽因的一生是短暂的,51岁便香消玉殒,但在民国那么多才女中依旧是最耀眼的,在后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除了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外,她还有什么不平凡?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美是林徽因人气高的因素之一,她被成为称为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尽管她最讨厌别人把她当美人,好像女人就没事做一样。但是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她像行走人间四月天的女子,在诗文之中游走,清新脱俗,与世无争。

林徽因还非常擅长打扮,在教书或演讲时,只要在她所处的地方,都会惊起一阵轰动。曾经有有学生这样描述林徽因:她身着干净整洁的西服,脚穿咖啡色高跟鞋,朴素中带着高雅,端庄大方。虽说林徽因容颜称不上倾国倾城,可她微微一笑,气质和端庄便流露出来,便可摄人心魂。

冰心也认为她“她很美丽,很有才气”。建筑大师梁思成宠爱她一生,浪漫诗人徐志摩心甘情愿为她抛弃妻子,学界泰斗金岳霖牵挂她一生。不少名人才子都被林徽因“魅力”所致。林徽因带着她的美丽定格在了历史,所有美好的词,形容她时仿佛都黯然失色。

纯情如一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句诗歌出自浪漫诗人徐志摩,写给爱情。16岁时,林徽因在英国伦敦遇见了徐志摩。他们一起漫步在湖边,一边作诗一边谈理想。情窦初开的她,似乎这一切都来得刚刚好。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带她去看彩虹,写情书,说最浪漫的情话。

可是,林徽因对徐志摩已有妻子这事情毫不知情,林父其实早已知道,但没有想到林徽因会为之动了情。但徐志摩已有妻子张幼仪,得知真相的林徽因爱得起,放得下:“我不可能嫁给有妇之夫。”尽管后来徐志摩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与张幼仪离了婚,但是他们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

林徽因喜欢浪漫,但她最后选择了梁思成,梁思成冷静和沉稳更适合她,他们不仅是婚姻上相知相守的伴侣,更是事业上的最佳伙伴。这段婚姻圆满幸福,也成了后人口中才子配佳人的一段佳话。在战乱岁月,他们生活并不宽裕,梁思成因工作四处奔波,林徽因本体弱多病,还要照顾一家上下。

但她并没有被这些困难给压倒,至始至终纯情如一,支持着梁思成的事业,共患难。林徽因内心没有被柴米油盐所动摇,分得清恋爱和婚姻的关系,选择能够相伴一生的人,相濡以沫,携手走过岁月。林徽因对爱情的纯真,是女子所追求的一份美好。“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徐志摩对爱的消逝与感叹,也是林徽因一生的回答。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美丽和诗歌结合,令人难忘。林徽因出生显赫,书香门第之家,其父亲和堂叔都赫赫有名。五岁时,林徽因便在姑姑的指导下开始读书。七岁时,她就学会了作诗,这令本是庶出的林徽因得到了父亲的赏识。

少年时代的林徽因上了女子高中,在二十世纪初,女子上学是极为罕见的。在欧洲游学时,她遇见了文学路上的指路人——徐志摩。拥有相同志趣的他们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也在创作方面给予了她灵感。

满腹诗书才华横溢的她,她曾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还担任了《文学杂志》的编委。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她创造的诗歌多彩丰富,创造了我们熟悉的《人间四月天》、《仍然》、《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在她的诗歌里,有积极的阳光、自然无声之美、对生命的讴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树树的花开,燕子在梁上呢喃。其实不然,文学上她书写了许多灿烂,但并非她主攻方向,林徽因更是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家,是建筑界的奠基人。

一生钟爱事业

林徽因毕生精力都放在了建筑上,为我国建筑史上做的成就是经久不衰的。她身体柔弱,但对工作的热情强烈。她经常和丈夫梁思成深夜研究各国建筑,写学术报告,在家庭经济优越的几年里,她没有闲坐家里当贵太太,而是和丈夫各国游历考察,回到家里便是埋头研究资料。

即使后来身体出了问题,她也不放弃继续工作,而是拖着自己病痛的身体到处奔波。后来在李庄,林徽因因肺病无法起身,她不得不卧病在床,即便如此艰难,她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多数时都是靠在床上研究各种学术资料,和丈夫一起讨论,林徽因对建筑的热爱已经远远超过了她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她本可以静心去国外养病,但她拒绝了。坚持留在国内,继续她心爱的事业。那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她参与了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为挽救思朝古代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辞辛苦地四处奔波,力挽狂澜。

她还在病榻上和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就直到去世前还一心想着工作。她身上这股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林徽因的美、纯情、才气、对事业的忠心造就了她的人气,灿烂自己的同时芬芳了他人,带着美好,留下印记。林徽因就像她所写的那样,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是暖,是希望。

给孩子取名是一件很烦恼的事情,但掌握了方法其实也不难。

说到名字,就不得不提及之前武汉一个大学生了,武汉 科技 大学有个学生名叫"春秋战国"。起初他的同学都不敢相信,还有人会叫这样的名字。

而他的老师则说,起初看到这个名字,在班级点他名的时候还挺尴尬的,不过现在已经习惯了也就觉得没什么了。而这个小伙子,也因为他的名字成了学校的"名人",甚至还爆红于网络。

"春秋战国"的父母表示,因为他们两口子都特别喜欢 历史 ,尤其是喜欢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和 历史 。在孩子出生后,一直纠结要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后来两口子开玩笑干脆就叫春秋战国算了。就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让这个小伙子从小到大,到哪个学校读书都是焦点。

不过这种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的名字,是不提倡的,虽然是独一无二的,但不论是对户籍管理工作,还是对中华传统姓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我们现代人的姓名非常简单,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出生随着父姓,然后再由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取个名。

而古人的姓名却比现代人复杂得多,古人一般除了姓和名之外,还会有字,有一些文人或者名人还会有号,也就是:"姓、名、字、号"。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武将自报家门,什么"姓张名飞,字翼德"、"姓关名羽字云长"等等。

以我们熟悉的诗人苏轼来举例,看看古人的名字是怎样的。姓苏,名试,字子瞻、和仲,苏轼有两个"表字",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当然,在古代把名字取成这样的,一般都是读书或者家境殷实的,再者便是当官的豪门大族。一般的市井百姓家,特别是那些穷苦人家,可能生下便随便叫个李大牛、赵二狗,这名字也就伴随他一生了。

现代人也非常重视取名这件事,虽然很多人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但毕竟名字通常都会伴随人的一生。有很多人为给孩子取名,可谓是绞尽脑汁,我们来看看取名要注意哪些事情。

很多文人喜欢用《诗经》和《楚辞》取名,而武侠大师金庸先生便是如此。金庸武侠中,很多绝好的名字都出自《诗经》和《楚辞》。

像木婉清,便来自《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而周芷若之名则来自《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

我认为给孩子取名,不要过于去追求字"美",更不能过于奇特,这样会使得孩子从小便会由于名字多一些麻烦。至简至真,好记顺口便是最好的,当然还能在名字中赋予一定的含义,或者体现你对孩子的期望也不错。

祖辈的名字 ——儒雅讲究

中国人取名字历来是非常讲究的。不过总觉得有些老一辈的名字挺好听的,又不做作。

先看看众网友祖辈的名字:

老狼老狼几点钟 :“谦修。我外公的名。”

奔跑的曲奇 :“绍礼,我爷爷的名字。”

虽然语法不一,但字里行间,满是自豪。

芥末味不给你吃 :“我爷爷叫立焕。”

小檗 :“我外公叫弘杉。”

芥末 :“老太爷叫玉轩,外公叫靖安;爷爷叫茂贞,奶奶叫冬青。”

青村-逗 :“外公是席儒,爷爷是慕谦。都觉得好。”

对于祖辈名号的赞美,由衷而发,首先是好听。

柒川 :“奶奶叫俞子美,感觉好好听。”

Echo君 :“申甫,我爷爷名字,感觉很有文人气息。”

已注销:“我奶奶叫孙蓬,我觉得特别有气节的感觉!”

七喜 的感觉看来更深:“朋友的爷爷叫钰鹤,好听的哭了。”

当然,赞美之外,感觉也不一:

喵~ :“我爷爷名字叫念孝,那时候是家里最小的,说是希望他孝顺顾家,就叫念孝,奶奶名字叫凤兰,也挺雅致的感觉。感觉那时候真的挺有知识书卷气的。”

橘子 就说:“我姥姥叫玉贤,好有大家闺秀的感觉,最喜欢姥姥!姥爷叫宜法,好严肃地说。”

而大家普遍的感受,是那一辈人的名字,都非常有讲究。

HWJ:“爷爷叫公达,爸爸叫齐顺。感觉老一辈的名字都起得好大气文艺。”

兔子Monika 的叙说充满故事:“外公叫敬仁!原来绍兴大户人家的孩子,哎!”

每一个名字对大家来说都是特别:

郗鶠:“奶奶叫念慈。读起来感觉暖到心里去。”

桃花山下一碗粥 :“外公那一辈的叫和笙,聿修,沛民,唯一一个女性叫慕昭。 好听到哭,都是外公的父亲取的名字,是那时候的老师特别有文化。”

看完后,不得不被那个逐渐逝去的时代浓郁的知识书卷气儿所折服。

其实,那时候的人取名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情,都不是瞎胡起的,而是按照族谱和五行八字来起的,是啥字辈的就按啥字辈起,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他们取名多在伦理纲常之内,不外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端,以至君子贞人,还有些文人取名,多寄予山水,抒情梅竹,所以不会显得很世俗。

父辈的名字——大路化

爸妈这一辈好像就特别爱国爱民什么的,男的就是什么卫东卫国建国建平,女的什么萍什么琴什么什么梅什么香的!虽然没那么好听但是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转变之兆:“姥爷荣先,姥姥淑兰,爷爷希进。父辈名字开始大路化。虹啊晖啊爱民啊鸿志啊!”

“大路化”的名字看来普遍让大家无感。

egoist 就说:“爷爷俞荣生,奶奶付淑英,觉得都不错,很有民国时期的感觉。到爸妈这辈的确没那么有感觉了。”

文森 也说:“爷爷叫恩满,太爷爷叫承善,都是按照家谱取得名字。到爸爸姑姑这辈就没按家谱取名,变成了立军立红什么的。”

不好听倒是其次,而那种名字可能更让年轻人用一种无恶意的方式调侃。

Estrellaz:“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叫琼如、章纪、渭崖、素琴我妈妈三姐妹的名字连起来是东方红,哈哈。”

西瓜卷卷 :“爷爷叫西臣,我爹那辈就海波海涛了。”

被调笑的名字看来是具有一定共性的。

忧郁的小秋裤 :“脑海中瞬间飘过胜利、建国、国庆、红梅、杜鹃、艳、霞、大妞、狗剩、二蛋等等,哈哈。”

名字也怕对:

胖达桑的自然态:“延卿,我爷爷。当我第一次知道我爷爷名字的时候都震惊了。因为我爸我姑的名字就是楼上那类建国什么的。”

Pangebo :“我爷爷叫义轩,到了我爸就叫建明了,唉。”

不眴:“爷爷守业,奶奶桂莲,姥爷玉庆,姥姥家荣;太祖青山、玉山。我妈是宝字辈,我爸和我都是单字名,土爆了真的。”

饕餮鱼 :“我爷爷的名字好像是兰亭,还有字。等到我爹我姑就叫建军建国建平,土爆了。”

黄轩的太太:“爷爷叫恩吉,奶奶叫景真。轮到我爸这辈就土气了。貌似是听我爸说某一年响应国家才改的名字,就全都是改成跟新中国有关的。”

确实,一个名字反映了一个时代。

斯芬:这种变化出在一个“乱”字上:“外公家世代读书,家里辈分都有对应字的。外公那边叫“开功明义”,外公叫开贤(同辈开哲开远之类的);舅舅叫功国(功勋,功程);同辈明锋,明宇,明烨;小辈开始说是义字辈,其实都乱起了[拜拜],实在可惜。”

我们的名字——不忍直视

规则一旦被打破,很难再延续起来了。

段露露168 :“爷爷景林 ,奶奶秋歌。爷爷是读书人,到了爸爸这一辈都是广字辈,到了我们这一辈就乱套了。”

对于自己的名字,看来都不愿提及,欲言又止,可能,说多了都是泪吧。

黑猫小卷 :“爷爷叫仲坦,爸爸叫庆苏,我觉得都挺好的,但是到我的”

天线宝宝摘蘑菇 :“奶奶叫景蕙,奶奶的姐姐叫景兰。我的名字,可惜不怎么样。”

怎么到我们这一辈就成了无法描述了?

先看看人民日报早在2014年统计的一个数据:

有人感慨到:再过20年,大街上一对对的子涵拉着欣怡在谈情说爱;30年后,一堆子涵和欣怡在帮孩子取名字

当代人——有学历 没文化

满大街同名现象,从侧面也反映出当代国人人文素养的匮乏。

民国时期识书写字的人很少,在唐朝能识字书写的人也只不过占了人口的2%,一人读书往往是全家人、甚至一个家族的人做劳力支持的结果,试想这样的人怎能不拼命读书呢?四书五经在他们这里无不烂熟于胸,甚至三教九流只要是书,无不过目不忘。

这是因为能读书的人,本身就已经经过淘汰,留下都是优秀的人。再说考秀才举人,这是要命的事,全国这么多人,选几十个,选上是不正常的,选不上才正常!范进中举疯掉是真的,全家干活养你考试,你考到几十年才中,不疯才怪。

因为不识字,所以民国时期老百姓取名字的时候,都会去找读过书的取,这些没中秀才的人可不代表他们没文化,从《易经》《诗经》中信手而来,名字自然就好听又有喻意,有文化的人一读就知取名人对其的寄托。

古代取名字,还要求读音的声调,像写诗一样平仄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要有喻意,这名字真不是普通半桶水的人能取好的。

反过来再看看我们现代人,有学历的倒是不少,但有文化的却是真没几个,明明只识字,偏偏要说自己有文化,除了会写字,还会什么?尊重传统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大多数家长给孩子起名要考虑生辰八字和五行盈缺,前途未来,但毕竟肚子里墨水有限,要么求救度娘,要么用取名软件,甚至让专业取名公司取名,附庸风雅,重字重名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其实取名在民国及之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大都从四书五经中某句取意,又讲究平仄,自然好听了(也仅限有条件的人家)。现代人不讲究和文化的水平有关,自己倒想取好,水平不够也就随便了。

文末,再看下最美的10个名字,初见惊艳,再见留念!

10、仓央嘉措

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

仓央嘉措,藏语意思为“梵音海”,很美的名字。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仓央嘉措有他存在的理由,他是人,不是佛,纵然有天有佛,也不能勉强他做任何事。

但这毕竟为统治者所不容,在他被押往北京的途中,23岁的仓央嘉措死在那片“青色的海”边——梵音之海,湖水用它通透意达的胸怀,包容了这个犯戒的少年,鹫鹰滑翔天际,叼去少年的骸骨,传说流淌在山高水远的另一边。

9、卓文君

你若无情我便休,往事如昨易白头

卓文君(生卒年不详)。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

“文君”二字没有过多的艳丽、矫情,可它踱步而来,水墨丹青中,就映出那个文采斐然的卓然君子,就映出那个决绝女子的才情和不输男儿的智慧果断。她不需要葬花,自然风情万种;她不需要醉酒,自然敢作敢为。

8、魏无忌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魏昭王少子,战国四君子之首。

无忌太多,春秋费无忌(又作费无极),战国魏无忌,晋代何无忌,唐初长孙无忌,武侠张无忌……无论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还是胸襟宽广的侠义少年郎,公子无忌,也许他名声不大,一生不完美,可他是战国人心之所向,是王侯将相中无二的存在。

无忌,不猜忌,不忌惮,不避忌,这不是恣行无忌,发而无忌,而是我心从容,所以无忌。

长孙无忌魏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 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7、柳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柳如是(1618~1664),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又称河东君。明末清初名妓,秦淮八艳之一。

柳隐是读辛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取的名,想来是愿同辛弃疾一样的摒弃尘世,心静如青山。流连章台时,柳如是爱好女扮男装,这也可以看出其人同稼轩一般,有豪放的浩然之气。

柳如是嫁与颇有才名的大官钱谦益,夫妻伉俪情深。后来柳如是暗地支助抗清力量,巾帼不让须眉,欲一雪国耻,可惜钱谦益去世,她为保护家产,悬梁自尽,一代风流奇女子香消玉殒,连与丈夫合葬一墓都是奢望。

6、南怀瑾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南怀瑾,出身于书香世家,怀瑾是他的本名。

名字涵义为“怀瑾握瑜”,出自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意思:怀:怀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南老说过:“譬如说我姓南,生下来叫什么名字,读书的时候叫什么名字,有小名、乳名(吃奶的时候的名字),有学名,像我,现在叫南怀瑾,一辈子三个字,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5、李清照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给人以文弱纤细的形象纯粹是她的名字和后期凄凄惨惨词作的影响。

每每读到“清照”二字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冷冷清清的月光照在大地上的感觉。她就象一轮宋朝的月亮,那清寒皎洁的光芒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直抵达今天人们的眼眸。“名字清照”让人感到冷清而怜惜。

4、林徽因

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的名字出自《诗经·大雅》: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赞美周文王及其母亲妻子的颂歌,“徽音”意为美誉,她祖父先是为她取名林徽音,在她身上载了许多希望。早年间,有一个名叫“林徽音”的男子常发表诗歌,林徽音(女)便改名为“林徽因”,以示区别此林徽因非彼林徽音。

林家女子总是优雅而有才情,或许是双木给了她们诗意的栖居,得以纵横。“徽因”比“徽音”少了一份女子娇气,多了一点因果看透的豁达。

3、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著名词人之一。

纳兰性德和知交从来不称呼“性德”,他们更为偏好的,是“容若”这个字。原因现在早已不清楚,但可以说明,无论是纳兰本身,还是我们,更为喜爱的,始终是“容若”。

纳兰容若,容若。虽然是音译,但这也是一阕绝佳的好词,好词不必过分字字追究,如此反而味同嚼蜡,食之无味。我们只需把它轻轻放在舌尖,幽转不息的味道便缱绻于唇齿,涤荡开来。

2、徐悲鸿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流艺术家画派创始人。

前面这么多名字,许多都带有悲剧色彩,纵然的确是悲剧,可取名也不会有“悲”字。有些东西,还是婉约点好,毕竟“悲”的重量,不是一个单薄字体所能承受得了的。而艺术家是永远不会悲的,他们有的,顶多是未完的遗憾。

徐悲鸿就用了“悲”字。据说在他十七岁那年,他去亲友家吃喜酒,满座衣冠楚楚,只有徐悲鸿一人粗布大褂,人们的嘲讽和白眼,使他如坐针毡。顶着世俗的压力和平寒的出身,他借钱读书,可贵人们眼高于顶,怎会瞧得起这个贫家子?

世态炎凉,前途渺茫。千里马不得伯乐,是否将姘死於槽枥之间?他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

意思是太姒继承太任、太姜的美德,必能多生儿子。

大姒就是太姒,她是周文王的妃子;嗣就是继承的意思;徽是美,音是声誉的意思,徽音就是美誉、美德的意思。百斯男即百男,即言生子之多。

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的《思齐》。

扩展资料: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位学贯中西的开明绅士,林徽因是林长民的长女,由夫人何雪媛所生,何雪媛之后生两个孩子都夭折了。

林长民为长女起这个名字是对她美好的期待和祝福,也是希望她能够给家里多带来些兄弟姊妹呢。多有现在的招弟,领弟之意。不过在文人墨客那里起的优美而含蓄罢了。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参考资料:

思齐-

林徽因的原名娓娓动听,为何她还是执意要改掉自已的名字?

因为相同名字的人太多了,经常会有人因为名字而弄错人,搞得特别的尴尬。当时和她同在新月社发表文章的一个人也叫林徽音,而且还是一名男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