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周易要看什么书,有什么书才能正确引路入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学习周易要看什么书,有什么书才能正确引路入门,第1张

《周易》只有一本书。但是《周易》体系包罗万象,一个人很难在这种包罗万象的体系中都有所建树。所以要学习、学会、学好,必须要有一个方向。没有方向,永远不能入门。

孔子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段话就告知我们,学习《周易》有很多方法可以成就大业;不同的人学习《周易》则会走向不同的成就。所以,学习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学习《周易》为的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学习《周易》的目的,就是预测。预测的目的是趋吉避凶。当然也有不少人希望以此谋利。这些无可厚非。如果你所希望的也是如此。那么你就可以从数术开始入门。

数术方法也五花八门,与《周易》关系比较密切的当属六爻与梅花易数。

六爻方面书籍可以参照:《增删卜易》、《黄金策》、《卜筮正宗》

梅花易数方面书籍可参照:《梅花易数》

这两方面的书还有很多,你入门了自然就会知晓其中的情况。另外,书不在多,而在精。一开始入门,精研其中一两本要远比博览群书强得多。

末了,再说下《周易》原文。《周易》原文,不可不学。但是如果你基础全无,又没有老师,基本没希望看懂。因此如果你想要学习的是数术,亦或者你不打算在理学上有多大成就。那么你也可以不看原文。因为你学习方法的时候,需要用原文的地方自然就会告诉你。

但是如果,你希望自己有所建树,那么原文不可不看。而这一方面,你完全可以看看网上的视频。比如《傅佩荣详解易经64卦》。这个视频算是入门级视频。能够让你对《周易》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幻术

幻术指的是一种精神攻击的方法,通过自身强大的精神意念,和一些看来是不经意但却隐秘的动作、声音、、药物或物件使对方陷入精神恍惚的状态而在意识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

我国历史上关于幻术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至战国。战国列御寇所著的《列子·周穆王》: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

《列子·周穆王篇》记载:

周穆王时①,西极之国有化人来②,入水火,贯金石③,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④,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⑤。

意思是:周穆王时,最西方的国家有个能幻化的人来到中国,他能进入水火之中,穿过金属岩石,能翻倒山河,移动城市,悬在空中不会坠落,碰到实物不被阻碍,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既能改变事物的形状,又能改变人的思虑。

到了汉朝时期,西域幻术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传至中国。 

《后汉书·陈禅传》:“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诣阙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及群臣共观,大奇之。

意思是: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献乐及幻人,能够吐火,自己肢解身体,为牛马换头。第二年元旦,皇帝朝会群臣,(掸国艺人)在庭中表演,安帝与群臣共同观赏,对此觉得非常奇怪。

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提到过可以兴云吐雾的幻术。

东汉孙奴善使一套割头术。《异苑》云:“上虞孙奴,多诸幻伎。元嘉初叛,建安中复出民间。治人头风,流血滂沱,嘘之便断,创又即敛。”这种幻术类似于现代的移头魔术。

东汉孙奴善使出一套割头术,上虞的孙奴,擅长於幻技,在建安年间经常出没於民间。他治人的头痛风,用刀割那人的脖子流血滂沱,没多久那人的人头就断了,不久创伤又痊愈了

而到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富强的封建王朝-唐朝,随着唐初王玄策数度使印,开启了中印文化大交流时代的到来。

王玄策在西国婆栗阇国观赏到的天竺幻术,诸如“五女戏”、绳技、截舌、抽肠、自缚自解等,纷纷传入唐朝,名闻中夏。幻术迅速在各个阶层,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传播开来。

五女戏

“其五女传弄三刀,加至十刀”。这是一个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弄丸、跳剑”类的集体抛掷杂耍节目。白居易的有诗《立部伎》就说:“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

绳技

“腾空走索,履屐绳行,男女相避,歌戏如常。或有女人手弄三伎(仗)刀矟(楯)枪等,掷空手接,绳走不落”。

绳技早在汉代就传入中国,到唐代时特别流行。每逢重大节日或朝会,朝廷通常都要举行包括绳技在内的幻术、百戏表演。

汉唐时期流行的绳技,唐代诗人刘言史《观绳伎》诗也描写道:“重肩接立三四层,著屐背行仍应节。两边丸剑渐相迎,侧身交步何轻盈。闪然欲落却收得,万人肉上寒毛生。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

截舌、抽肠为血腥的幻术,类似的还有断头、断手足以及上刀山、下火海之类。

德宗时,张延赏任剑南节度使(779—785年),有一个从天竺来的游方僧人难陀,据说得如幻三昧,能入水火,贯金石而不伤,变化无穷。他能将筠竹杖化为女尼,含睇调笑,逸态绝世,并能饮酒踏歌,徐进对舞,曳绪回雪,迅赴摩跌,技艺绝伦。他还在酒宴上表演断头术,将自己的头颅割下钉在屋柱上,而身体仍坐饮不辍,将酒直接倒入腔腹,“面赤而歌,手复抵节”。饮毕,自起取头颅安于腔上,头颅完好如初,了无痕迹。他还能预言吉凶,当他要离开成都时,百姓闭门苦留,他遂走入墙角,“百姓遽牵,渐入,唯余袈裟角,顷亦不见。

自缚自解幻术最早见于鱼豢《魏略》:“大秦国俗多奇幻,口中出火,自缚自解,跳十二丸,巧妙非常。大秦一般认为是指罗马帝国。

关于唐朝的街头幻术,在《中朝故事》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咸通中,有幻术者,不知其姓名,于坊曲为戏。挈一小儿,年十岁已来,有刀截下头,卧于地上,以头安置之,遂乞钱,云活此儿子。众竞与之。乃叱一声,其儿便走起。

明日又如此,聚人千万。钱多后,叱儿不起。其人乃谢诸人看云:“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言讫,叱其小儿,不起。

俄有巡吏执之,言:“汝杀人,须赴公府。”其人曰:“千万人中,某固难逃窜;然某更有异术,请且观之,就法亦不晚。”乃于一函内取一瓜子,以刀划开臂上,陷瓜子于其中。又设法起其儿子,无效。斯须露其臂,已生一小甜瓜子在臂上,乃曰:“某不欲杀人,愿高手放斯小儿起,实为幸矣。”复叱之,不兴。其人嗟叹曰:“不免杀人也。”以刀削其甜瓜落,喝一声,小儿乃起如故。众中有一僧,头欻然堕地。

乃收拾戏具,并小儿入布囊中,结于背上,一面吐气一道如匹练,上冲空中;忽引手攀缘而上,丈余而没,遂失所在。其僧竟身首异处焉。

懿宗咸通年间,长安有位在街头表演的幻术师,每日背着行囊游于长安坊曲。

他的行囊里装着很多器具,还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孩。表演时,他就用刀将孩子的头切下,然后对观众说:“我可使此儿复活。”

随即对着身首异处的小儿大喝一声。于是小儿慢慢站起,而脖子上并无伤痕。观众自然大异。该幻术师收入颇丰。

然而有一天,他遇见麻烦了。在小儿身首异处后,他大喊了几声,小儿仍躺在那里。幻术师最开始怀疑自己哪里出了错,但后来似乎想起什么,对观众深鞠一躬,说:“我乍到京城,未来得及拜访高人。现在高人就在人群中,使用法力使我之小术不得成功,还望高抬贵手。我当拜君为师。”说罢,幻术师再次大喝一声,小儿仍没站起来。

正在这时,巡街的官差来了,见有小儿身首异处,认定幻术师杀人,欲押其见官。幻术师没解释,而是说:“众人围在这里,我想逃也难。但我还有异术,请你们看一下。我表演完了,再抓我不迟。”幻术师从行囊中掏出一个盒子,又从盒中取出一颗瓜子,随后用刀划开自己的臂膀,将瓜子埋进肉里。很快,在臂膀的血肉模糊处结出一只甜瓜。此时,幻术师再次对人群说:“我不想杀人,我再次拜求,望人群中的那位高手放我一马,叫我那小儿复活,实为大幸!”说完,幻术师第三次大喝一声,小儿还是没站起来。

于是,幻术师怒了,冷笑道:“看来杀人已不可免!”说罢,随手抽刀,把自己臂膀上的甜瓜砍落。又大喝一声,小儿立地而起。而观众中有个僧人的脑袋如被砍落一般,掉在地上!观众惊呼。幻术师看也不看,将进行幻术表演用的器具与那小儿装进行囊,背在背上,仰面对着天空吹了一口气,出现一道如彩练般的通天光柱。幻术师顺着那柱子往空中爬去。在官差和观众瞠目结舌的注视下,幻术师爬了一丈多高,身影消失不见。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红尘万丈,人生跌宕起伏也许就如幻术般,真假难辨,现实与虚幻仿佛就在顷刻间融为一体。在太阳下我们仿佛能看到梦的影子

Ref:

http://readerepubeecom/books/mobile/9f/9f07b3fb65780ac752ed5572d978569b/text00018html

https://www360kuaicom/pc/910ee8cfdf2265310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

http://wwwtxshukunet/article/32279html

http://wyw5156educom/html/z3789m2779j5031html

http://wwwwangshangguocom/chuangye/4203html

https://www99cswcom/book/6700/231136htm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B3%E6%8A%80/7592099fromtitle=%E8%B5%B0%E7%B4%A2&fromid=11184828

《全唐诗》卷四六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册,第5323页。

《册府元龟》卷一五九《帝王部·革弊一》,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版,第2册,第1921页上栏。

《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二,第3册,第1073页。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前集卷五《怪术》,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4页。

《太平广记》卷三六六《王宗信》引《王氏见闻》,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册,第2912—2913页。

《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大秦国》注引,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册,第2920页。

《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七下,第4册,第1152页。

 (唐)樊绰著,赵吕甫校释:《云南志校释》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番夷国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21—323页。

冯承钧:《王玄策事辑》,见氏著《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02—128页。

 (唐)李冗撰,萧逸校点:《独异志》卷上,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上册,第921页。

 《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第2册,第611页。

 《全唐文》卷七七○,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8册,第8021—8022页。

 《太平广记》卷四三三《柳并》引《原化记》,第9册,第3511页。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阿Q正传》。鲁迅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还有

在三味书屋读书的那个年龄段,鲁迅还跟随母亲到乡下外婆家小住。鲁迅的外婆家,是在绍兴乡下,叫安桥村。这个村庄离海不远,极为偏僻。有条小河从村中流淌而过,把全村分为南北两半。当时全村大约有三十户人家,大半姓鲁,靠种田和打鱼为生的占多数,有很少一部分人经营副业——做酒,并开一家很小的商店。鲁迅是在春天扫墓后,随母亲前去的。就是在这里,鲁迅见识了许多更新鲜的风景和玩法儿,看到听到了“社戏”。很幸运,鲁迅能有这样新奇广阔的天地。

因为鲁迅从城里来,算是远客和贵客,所以村里有很多小朋友得到父母允许,减少了日常劳作的份量,尽情地陪着迅哥儿玩耍。玩的方式很有趣,比如掘蚯蚓伏河边钓虾呀,或是一同去放牛呀,而最大的乐事却是看社戏了。有一回,他们去邻村赵庄看戏,鲁迅日后是这样回忆的:“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待到母亲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两人一枝,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背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正是对船头的一丛松林,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就真在眼前了。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外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鲁迅13岁的那一年因祖父下狱,他和弟弟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鲁迅这次来到舅父家中,景况和从前完全不同了,自此免不了要受一些冷淡。但是,劳动者和他们的孩子们却到处都是一样,他们依然是那么热烈,那么殷勤,前来接待从远道来避难的小客人。乡下的春天依然是美好的,罱泥船停满了河面,河两岸是青青的麦田,田埂上长着绿油油的罗汉豆。白天,大人们都到河里和田间工作去了,鲁迅就和孩子们一同玩耍,或是钓鱼,或是剥着罗汉豆。在皇甫庄和小皋埠这一带的农民主要的副业就是捕鱼。深夜,鱼儿都游出来了,吃食的吃食,游动的游动,捕鱼的人也在这时出动。二更以后,虾子也开始出来了。捉虾的人就划着小船,带着海兜去捞虾。天亮后,他们才吃一点冷饭团,到镇上去卖鱼虾,卖完了鱼虾才回来睡觉。但凡有一点闲时间,他们也不歇下来,而是筹划着演戏,在做戏时一显他们出色的本领。

在当时绍兴一带农村里,演戏的日子,简直多到数不清。正月的初九、初十是“灯头戏”;三月里,有“东岳大帝”生日,至迟不过二十八日就要演戏;五月十六日“王爷(土地)菩萨生日”,六月十七日“包爷爷生日”,都要演戏。七月十六日,“刘猛将军”的生日,农民们说他是“刘备的儿子”,因为到田间捉虾蜢跌死的,更要演戏。八月里,九月里,一直到年底,还要演出不少的戏。演戏和他们的生活好像是分不开的。其实,他们演戏的目的倒不尽是为了给菩萨看的,不过是借此以表示自己的愿望:人口和牲畜的平安,五谷丰收,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虽然,现实的生活并不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农民们总在迎神赛会这个属于自己的狂欢和示威的节日里显示才能、智慧和力量。队伍接连排成好几里路长,人群像滚滚的浪潮,席卷过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在队伍的上空招展着红的,绿的,黄的,以及各种颜色的旗幡。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里,人人都像生龙活虎一般:有耍狮子的,有玩龙船的,有踩高跷的,有的抬着抬闩阁,有的敲着锣鼓,有的扛着荷花铳,轰,轰,对着天空放它几响的。

最壮观、最辉煌的要算是目连戏了。或许借此来纪念那些在历史上曾经被封建统治阶级称为“叛贼”的英灵,和近代的参加太平天国武装革命斗争中牺牲了的英雄们,以及其他的一些死于非命的横死者吧,在皇甫庄,戏台就搭在村子里一块叫做“火烧场”的地方。这里据说就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反动地主阶级残杀农民的屠场。这戏从头一天的下午就做起,一直要做到第二天天亮。“ 起殇”是在太阳落尽的时候举行,台上吹起悲壮的喇叭,薄暮中,十几匹马,放在台下,一个演戏的人扮做鬼王,手执钢叉,此外还需要十几名鬼卒,普通的孩子们都可以应募。他们爬上台去,说明志愿,脸上涂沫几笔彩色,手拿钢叉,待人聚齐,就一拥上马,疾驰到野外那些无主的孤坟上,然后拔叉驰回,上了前台,一同大叫一声,将钢叉一掷,钉在台板上,责任这才完结,洗脸下台。举行了这一种仪式,就意味着那些孤魂厉鬼,已经跟着鬼王和鬼卒,前来一同看戏了。“起殇”仪式进去之后,戏文就接着开场,徐徐进行。一到“跳吊”时候,人们立刻紧张起来。台上吹起凄凉的喇叭,台中央横梁上放下一团布。看客们都屏住气,台上忽然闯出一个不穿衣裤,只有一条犊鼻裈,脸上涂了几笔粉墨的男人,这叫做“男吊”。他一登台,径奔悬布,像蜘蛛死守着蛛丝,又好像在结网,在这上面钻,挂。这之后,是“跳女吊”。台上又吹起凄凉的喇叭,不一会儿,门幕一掀,女吊——一个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出场了。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颈挂两条纸锭,低头,垂手,弯弯曲曲的走了一个全台,内行人说,这是走了一个“心”字。然后,她将披着的头发向后一抖,人们这才看清她的面孔:石灰一样白的圆脸,漆黑的浓眉,乌黑的眼眶,猩红的嘴唇。她两肩微耸,四顾,倾听,似惊,似喜,似怒,终于发出悲哀的声音,慢慢地唱道,“奴本是杨家女,呵呀,苦呀,天哪! “这之后的下文讲她做童养媳时备受虐待,终于只有投环自尽了。唱完,就听到远处的哭声,也是一个女人,在含冤悲泣,准备自杀。她惊喜万分,要去“讨替代”了,却不断突然跳出“男吊”来,主张应该他去讨,由争论而至动武,“女吊”当然敌不过他,幸而台上另有一个神——王灵官在这时出现了,一鞭打退“男吊”,放“女吊”独自去活动。鲁迅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幕,其他的场面当然也不少。从幼年时一直到后来,他记忆尤深。鲁迅认为:这个复仇性最强的“女吊”,这个最美丽的最坚强的灵魂,也就是被压迫者的复仇意志的化身。

乡村大自然的景色、与闰土等“野孩子”的生活,以及民间文艺和绘图的书,引起了鲁迅极大的兴趣与爱好,这些兴趣与爱好,看似平行,实则互相联系,都影响着他的生活与性格,以后日渐发展,都服务于他那伟大的理想。日后从事文学,表现农村的贫困,深刻揭发社会的矛盾,以及研究汉画、造像,提倡木刻,都与此相关。至于批评的眼力,也在童年开始萌芽。而从家族得来的那种公正、刚强,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他后来与逆境战斗时,又得到了发展。以上所叙述的鲁迅童年生活这一段,在鲁迅的一生中,也可以说是较为幸福的吧。这使他日后回忆起来,往往起一种美的感觉,一种向往的心情,并常从此获得创作的灵感。

可是,从13岁起,鲁迅更开始和社会有了接触,要亲自尝受人世的辛酸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