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姿特秀,土木形骸 ”说的历史人物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4收藏

“ 风姿特秀,土木形骸 ”说的历史人物是谁?,第1张

       嵇康(公元224年-263年,一作公元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的诗文书法琴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型学者。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崇尚自然,怡悦山林,追求恬静闲适和超然自在的生活。他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大师,他的诗气峻辞清,深刻犀利。他还精通音律,是当时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演奏家。

      他写的《琴赋》,特别是洋洋七千言的《声无哀乐论》,倡导自然和谐,呼唤心灵回归,在当时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情感关系的大论辩中独树一帜。  嵇康风度非凡,《世说新语·容止》中写道: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好友山涛称其“站时就如孤松独立;醉时就似玉山将崩”。

       哥哥嵇喜在《嵇康别传》里,夸耀他是“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然而,嵇康却有“土木形骸,不自藻饰”的个性倾向,据同时代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记载,当时上层男士,崇尚阴柔之美,非常重视个人修饰,出门前不但要敷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如此方能“从容出入,飘飘若仙”。与那些脂粉扑面,轻移莲步的矫揉做作者相比,嵇康的“不自藻饰”是非常特立独行。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  嵇康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向秀曾叙述其与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钟会陷害吕安时,给其安上的一个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嵇康之死,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死罪,而是因为他雅好慷慨、不拘礼法、率性坦荡、特立独行的精神和蔑视权贵的态度。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它既指工程建筑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到这一门专业的大一的学生,很幸运能够有这么多的教授来给我们描述我们即将要从事的这个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远古时代,居住和交往的需要,人类开始了掘土为穴,架木为桥的原始的土木工程活动,中国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并逐渐形成与此想适应的风格,公元14世纪的建造的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应县的木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建筑。与此同时,欧洲的以石拱结构为主的古代房屋建筑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均反映了欧洲这一时期建筑施工和结构的最高成就。从17世纪中页开始到20 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300年间,国外的建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土木工程进入了定量分析阶段。一些理论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新工具的发明,都使土木工程科学日渐完善和成熟。到了近代,二战结束之后,许多国家经济起飞,现代科学日益进步,从而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尤其是我国,土木工程在这一段时间内,更是突飞猛进,建筑,桥梁,道路,隧道等,无论是在技术理论上,还是在基础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总的来说土木工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的土木工程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为了争取生存,为了争取更舒适的生存环境,必将更加重视土木工程。通过各位教授以上的讲解,我认识到土木工程是一门涵盖面极广,对专业知识要求极高的学科——很难想象一个只懂得坐在教室里面算题、画图的人能够成为一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也很难想象一个对所需要的数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的人能够造出拔地而起的万丈高楼。同时,这是一门需要心平气和和极大的耐心和细心的专业。因为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根线条要把建筑物的每一处结构清楚的反映出来。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做什么事情都只是浮在表面上,对任何一幢建筑的结构,对要从事的事业便不可能有一个清晰、准确和深刻的认识,这自然是不行的。"这是需要一气呵成的工作"——这是我的某位从事这个行业的亲戚告诉我的。从事这个行业,要是没有挑灯夜战的勇气,没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只会被同行所淘汰。再次,这是一个伟大的,有成就感的行业。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或许都是明星,政客,或是金融家他们站在这个社会的闪亮的前台上,为千万人所注目景仰。即使谈到土建,可能人们关注的也往往是建筑师。但是我更欣赏那些默默无闻的结构工程师——更大的风险,更少的报酬,有一种洞察秋毫的气质,可以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文明的结构看得更加清楚。想到我们每天出入的房屋,穿梭迂回的街道,都出自你和你的同行们的精心设计,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就和满足?纵使辛苦,但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纵使奔波,但可以体味"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快意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幸福呢?最后,这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行业。金字塔,壮观吧;长城,雄伟吧但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追求,今天的我们或许还用那种最古老的办法来造这同样的建筑。设计一幢建筑的结构——的确繁锁——但是这都是经历了数个世纪的涤荡,经过不断的积累,不断改良,不断创新所得到的。而且这样的追求,绝不局限于过去。所以,要作为一位合格的土木工程师,开拓创新是其必不可少的品质。在大学四年中,我不仅要刻苦专研书中的知识,更要将眼光放于社会之中,培养自己具备灵活、创新的头脑,以适应新时代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要求,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亦黑迭儿丁,大食( )人,生年不详,卒于元世祖至元年间(1276~1294)。他在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已来到中国。公元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忽必烈和其四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于鄂州(今湖北武汉)前线和宋言和,北返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北岸),途经亦黑迭儿丁住处时,亦黑迭儿丁铺织金地毯迎接,从此得到忽必烈赏识,成为元代著名的建筑学家。 忽必烈即汗位的当年,亦黑迭儿丁被任命为茶迭儿局总管。「 ”茶迭儿”蒙古语,汉语意思是「 ”庐帐”。「 ”茶迭儿局”即掌管土木工程建筑及其工匠的官署,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土木工程局,亦黑迭儿丁为局长。随着蒙古对宋作战的胜利,政治中心南移,土木工程越来越重要,因为这里是农业城镇地区,非漠北的游牧草原了。 公元1263年(元中统四年),忽必烈升开平为上都,次年(元至元元年)以燕京(即金朝中都,蒙古占领后改称燕京)为中都。1267年(至元四年)决定在燕京东北兴建新都。经过多年战乱,金中都遭到破坏,宫殿被毁,城内「 ”瓦砾填塞,荆棘成林”,忽必烈几次到燕京,都驻群金中都东北的离宫大宁宫广寒殿内。这里湖光水色,景色秀丽,没受到战火破坏。大宁宫在琼华岛上,琼华岛处在自然湖泊中央,是疏浚湖泊时堆积起来的。 这就是今天北京城内北海公园白塔所在地。由于忽必烈驻晔琼华岛,琼华岛几次修缮。公元1263年(中统四年)亦黑迭儿丁奏请修琼华岛,1264年(至元元年)大规模动工,1266年(至元三年)完成。忽必烈驻晔的广寒殿,更是珠玉闪烁,华贵无比。琼华岛(今北海白塔地区)修建在元大都(今北京)兴建前,元大都是以这里为核心向四外扩展开去的。人们今天去逛北海,登上白塔时,应感受到亦黑迭儿丁留给后人的业绩。 在完成琼华岛修建的那一年(公元1266年)八月,亦黑迭儿丁被任命为茶迭儿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兼领监宫殿,成为元新都(大都)宫殿的总营造师。同年十二月又奉命和张柔、段天右同行工部尚书事,次年,开始了元大都的全面兴建工作。新都的选址和总体规划是由设计上都的刘秉忠负责的,城内水系和漕运则由天文学家兼水利学家的杨守敬负责。亦黑迭儿丁统领诸色人匠,「 ”夙夜不遍,心讲目算,指授肱磨,咸有成画”,贡献了他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公元1272年(至元九年),新都大体完成,改为首都,时称为大都。城周二万八千六百米,开十一门(南、西、东各三门,北二门),皇城在全城南部中央,布局严整,为当时世界名都。亦黑迭儿丁领修的宫殿、衙署、府第、苑圃很有法度,黄、绿、蓝、青以及白色玻璃材料协调使用,色彩绚丽,揉合不少西域建筑风格和技巧,里面也包含了大量「 ”诸色工匠”的辛勤劳动。明初这个伟大建筑群被拆掉时,有人记录下了大都宫殿的壮丽,即流传到现在的《故宫遗录》。 元代末年陶宗仪写成的《辍耕录》一书,其中「 ”宫阙制度”部分,对元大都宫城记录也颇详细。世祖朝来中国旅游并居住了很久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对大都宫殿亦有具体描述:「 ”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赡,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史家判定,这是元宫中的大明殿,是皇帝登极及祝寿朝会的正殿,位在大都城中心轴线上,是宫中主要建筑。 亦黑选儿丁营建大都宫殿的功绩,受到朝廷封赐,死后被追封为「 ”功臣”、「 ”赵国公”。他儿子马合马沙继承他的职务,也因建筑上的劳绩,受到朝廷封赏。马合马沙次子木八刺沙(亦黑迭儿丁孙)仍袭祖、父职,掌管茶迭儿局,又为工部尚书。到马合马沙孙蔑里沙(亦黑迭儿丁曾孙)时,仍任茶迭儿局总管府达鲁花赤。亦黑迭儿丁祖孙四代掌管元朝土木建筑事业,是中国古史上名垂史册的 工程世家。

鲁班的发明“刨”

在鲁班以前,木匠仅用斧子和刀来弄平其建造用的木料,结果既使干得很好,也难也令人满意。后来鲁班通过长时期的实践发现,他使用的刀片越薄,所制造出来的表面越平,干起来也越容易。这样,这种刨逐渐地从鲁班的实践中加以演变,最初用较薄的斧刀片,后来用一个刀片固定到一块木头上再横穿以手柄,最后刀片固定到木槽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刨。鲁班的妻子也是一位发明家,前启发了她的丈夫。当鲁班刨平木料时,她不得不站在木料的一端握住粗糙的厚板。由于她还要尽其它的义务,做这样的事是很不理想的,所以她为刨木工作台发明了一个木槽以抵住鲁班刨木撞击的压力,使刨木成为可由一个人来干的工作。由她发明的木槽被称为班妻。

墨 斗

鲁班发明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工匠用的墨斗(用于设定建筑工程),这项发明可能是受其母亲的启发。当时其母正在剪裁和缝制衣服,鲁班注视着这一切,见她是用一个小粉末袋和一根线先打印出所要的裁制的形状。鲁班把这种做法转到一个墨斗中,通过一根线(用墨斗浸湿的线)捏住其两端放到即将制作的材料之上印出所需的线条。最初需由鲁班和他母亲握住线的两端。后来他的母亲建议他做一个小钩系在此线的一端,这样就把她从这种杂活中解脱出来,使之可由一个人来进行。为了纪念鲁班的母亲,工匠们至今仍称这种墨斗为班母。

尺 子

鲁班的另一发明标志是能正确画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称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规则的,以及根据占卜的规则(风水)哪些是不吉的。这些尺子在今天的香港仍能买到。锯对于锯的发明鲁班是非常重视的。或是受一片齿形边的草叶割 破了手指的启发,或是看到一只蟋蟀用其锋利的牙齿切割并吃掉食物而离去。不管怎样,多数描述如下。鲁班和工匠们遇到一个任务,要求他们砍伐大量的木材。一连砍伐几天,他们都已筋疲力尽,所用的斧头也钝了。这时,鲁班忽被一片草叶割破了手指,他当即想:照这样子做成个工具砍伐木材定是个好办法。他选了一片竹子,用斧子在其边缘砍了一行牙齿。这个新锯很容易锯断树皮,当他来回横锯此树时,软的竹齿很快就磨光了。然而这却证明了锯可断木的原理。于是鲁班放下手中活去铁匠那里,让他准备一块象斧头一样硬和锋利的铁板,然后弄成齿形。鲁班有了这个人工制做的第一个锯片,将其用在一个木屋架上,便可准确而不费力地切割木材。

鲁班的另一发明标志是栓。在古代,人们所使用的栓被制成鱼的形状挂在门上。Needham指出,鲁班用形状象捣棒钥匙取代了这些栓,这决定于准确的配合部分的功能。鲁班的技艺就能制造这样一个装置,而且据说,他还发明了"锁的制栓"至今仍被用在许多锁中。鲁班的另一些发明的标志是钻头、楔、辘轳、铲和碾米用的石磨。石磨的发明,当时是鲁班看到一位老妇人在使用捣捶和臼时费了很大力气。他反复考虑后,做了两块厚石头片切成圆柱,然后在其表面做上孔洞空心,一个放在另一个上面,将麦子和米置于其间,当上面的圆柱转动时,粉末(或面粉)便出来了。

这项发明最终一句话归于鲁班的妻子。在古时候,雨天和炙热的夏天困扰着人们,人们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有这样一个传说,鲁班围绕着他的四邻建造了许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让人们在狂风暴雨的季节自由地外出活动。鲁班的妻子这时照着他丈夫所建亭子的样式,制成了一个重量轻的竹亭子且带油纸--这当然就是雨伞。他的妻子对鲁班说:“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动。我的伞,能带它到处走动并可以在各种季节里提供防护。”

除此之外,还有铲子,凿子等工具

是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般,鲁国人,由于“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因此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时期。当时,城邑建筑和水利工种都有了相当的规模,铁器已经逐步推广到各个社会生产领域,大大推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此时,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日趋没落,奴隶起义和暴动此起彼伏,奴隶主控制的官府手工业被冲破了,很多手工业奴隶获得了解放,于是独立的个体手工业者出现了。据说鲁班就是这个时期得到解放的奴隶工匠,并且因此有了游走各地、到处做工的自由。

锯的发明

大家可能还熟记着小学课本中的那篇关于鲁班发明锯的文章吧。

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

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

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

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条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有着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的,鲁班工艺的不断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忙。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你知道吗:弹墨线用的小钩又被称为“班母”,刨木料时顶住木头的卡口又叫做“班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鲁班的母亲和妻子也都从事生产劳动,并对鲁班有很大的帮助。据说“班母”的由来是这样的:鲁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原来是由他母亲拉住墨线头的。后来经过多次实验,母子俩在墨线头上拴了一个小钩,放线的时候,用小钩钩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线,一个人操作就行了。从此,弹墨线不用再请母亲帮忙了。后世木工便把这个小钩取名为“班母”,以纪念这个创造。“班妻”的由来传说是因为鲁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着木料,后来才改用卡口的缘故。

根据《玉屑》上的记述:鲁班成年累月在外给人盖房,雨淋日晒,十分辛苦。他的妻子云氏就动脑筋做了一把伞,让鲁班出门做工的时候带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伞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见,鲁班家庭还是对鲁班有很大的影响的。

鲁班一生的发明创造很多。在《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发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鲁班创造的,所以又名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

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磨,最初叫石岂(wei),汉代以后才叫做磨,就是把米、麦、豆等加工成面的机械。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去掉谷物壳皮、破碎豆麦就成为人们日常的烦琐劳作。早期采用的方法是用石头把谷物压碎或者碾碎,后来人们又把谷物放在石臼里面用杵来春捣。这虽然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但是仍然比较费时费力。

接着,人们又发现与捣碎相比,研碎效果又好又省力。传说鲁班在劳动人民智慧的启示下,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就是两千多年以来我国各地广泛使用的磨。

磨的发明将杵臼的上下运动改为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鲁班究竟怎样发明磨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查考,但是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距今六千到六千五百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石辗棒和石制研磨盘。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经有了杵臼。因此,到鲁班的时代发明磨,是有可能的。

鲁班不只是土木工匠的“祖师”,还是一个很高明的机械发明家。他制造的锁,外面不露痕迹,机关设在里面,必须借助配合好的钥匙才能打开。在《墨子·鲁问篇》还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

据传说,鲁班还改进过车辆的构造,制成了机动的木车马。这种木车马由木人驾御,装有机关,能够自动行走。后世有不少科技发明家,如三国时候的马钧、晋朝的区纯、北齐的灵昭、唐朝的马待封、清朝的黄履庄等,都受这个传说的影响,相继朝着这个方向探索过。

据说,鲁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据《墨子.公输篇》记述,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在战争中都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后来他受了墨子的影响,不再制作这类战争的工具,专门从事生产和生活上的创造发明,造福于人民。

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的鲁班在建筑和雕刻方面的贡献也很多。《述异记》上说,鲁班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列子·新论·知人篇》中有关于鲁班雕刻凤凰的故事,表现了他不怕讥讽、刻苦钻研的精神。故事说,鲁班想雕刻一只凤凰,还没有雕成,就受到别人的讥笑,但是他没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终于刻出了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的凤凰。那些曾经讥笑过他的人, 也终于不得不佩服鲁班的高超技艺和顽强努力的精神。

二千四百多年来,人们世世代代传颂着鲁班发明创造的故事。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热爱和敬仰,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鲁班的身上。因此,他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

  萍踪侠影录 (梁羽生所著武侠小说)

  《萍踪侠影录》是梁羽生武侠小说的扛鼎之作,亦是梁羽生本人最满意的作品。

  小说以明代土木堡之变为背景,通过朱明王朝与张士诚后代的矛盾、朝中奸宦与忠臣义士的斗争以及中原与蒙古之间的民族冲突,表现出爱国保民的主题。

  小说精心塑造了一个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世仇,甘愿抛弃荣华富贵、奔波于塞北中原之间,屡建奇功的大侠张丹枫的生动形象。

  其间穿插了张丹枫与仇家后代女侠云蕾的爱情波折,有机地与家国命运交织在一起,深沉蕴藉,凄怨动人,表达出作者“盈盈一笑,尽把恩仇了”的创作思想,交织成一个豪侠浪漫美好绝伦的传奇。

“ 风姿特秀,土木形骸 ”说的历史人物是谁?

       嵇康(公元224年-263年,一作公元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