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2收藏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第1张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一直知道太极拳友内功心法这一说,而且非常保密,传内不传外,所以,也一直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内功心法。欢迎阅读!

  太极拳 的内功心法

 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 结束。

 十五、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十六、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虚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

 十七、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

 十八、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十九、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二十、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整条手放松,用意推开肩关节,想象了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

 二十一、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二十二、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二十三、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

 二十四、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尾闾为钟锤。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摆动。那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叠,否则便是双重。

 二十五、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胯、扩膝,放松胯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转动灵活。

 二十六、当做弓步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胯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

 二十七、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领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

 二十八、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转,不能在转的同时,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

 二十九、两脚虚实的转换在练架子时两脚虚实的变换,例如坐步变弓步或反之,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一交给另一只脚。比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贯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

 在这样的`意想的的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像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单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够以「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外,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如假设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 8,7,6…地减少,最后至0; 则注水的水量则是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感觉甚至会中断。

 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加强。最快比电光火石还要快。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进行「意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想其它东西。此外,在上述的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

 当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

 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不许有停滞。

 三十、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像,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三十一、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要求自然而生。

;

 武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之一,当今有很多人将武式太极拳作为养生拳法,太极拳的特点是中正安舒,练习太极拳能增强体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精要。欢迎阅读!

 武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精要

 扎实的内功是修炼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修炼任何拳派武术,都要掌握其心法,这是入门的第一步。

 内功心法精要一、内功之根基

 我练了十几年内家拳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忽然有了点迷惑,是因为当时的气功界有人对于神阙、气海、关元一线的丹田系统的修炼价值发出了怀疑的声音,而我本人也在研习佛学时,对于传统的丹道和内家拳的修炼方法产生了某种疑虑。

 有一段时间,由于不注重气沉丹田而导致身体发胖,有时竟迷迷糊糊的,后来随常春先生学拳才逐渐走出误区。家师向我介绍过他很佩服的一位隐者,这位当代大隐曾用内功治好了一位晚期的肝癌患者。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阴阳、虚实的变化,常练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武式太极拳是现代人养生的首选运动。

 当时在公园,好几个人都看见这位高人只是用了几片蒲公英的叶子,前后治了两次,患者就痊愈了。

 我登门拜访这位隐士,请教了修炼中的疑惑问题,又走了走太极拳架,请高人指点。老师说:你每个圈都要划网,还要收回丹田,否则气就会浮于体内,终归有害。

 我又问:丹田真的这么重要修炼先天大道也离不开丹田隐士看了我一眼,然后这位洞彻阴阳天机的高人说:不能气沉丹田,你还练什么太极拳、丹道!我并不是在讲子虚乌有的故事,而是这位隐者不愿世人打扰他的清修。

 这个老先生是一位退休的大学讲师,修炼丹道和太极拳四十余年,已经达到了“三易”的层次。

 丹田是习武者修炼的关键部位,丹田也是长寿者的秘密法宝,在太极拳实战中运用丹田之力,能够将对方的力化解并拿住对方。

 丹田是内功的根本,不过气沉丹田的标准和方法可不那么简单。我的八卦门的师叔傅伟中先生在其大作《峨嵋临济气功》一书中有要求:“正确的姿势是大腿股部趋于水平,小腿尽量垂直,以双膝不超越脚尖为度。且腰要松,臀要收,脊要直,不能前俯后仰或撅臀挺胸。否则,气沉丹田就成为一句空话。”

 峨嵋派的功夫如此,太极拳也不能含糊。杨家太极的老规矩也要求胯要降到与膝平的程度,可是现在有几个练家能做到练习太极内功首先要努力做到“气沉丹田”,因此练习拳架之前,要在太极桩和太极步(摸鱼)上下功夫。

 有关太极桩与太极步的练法,家师的著作里已有明示,更深一层的功夫,我以后再专门撰文披露。

 这里,我们首先要建立起太极拳与丹田之间的关系。胡兰成的《禅是一枝花》中有云:“八识的前五识是在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识,在脑。第七末那识,是在丹田,不需神经。第八阿赖耶识则是在于心了。”

 “丹田是阴,而心则是阳。”如果胡先生的高论果然正确,那么内家拳确实离不开丹田了。末那识是人的生理意识的主宰,丹道和禅定都是末那识在起作用,太极拳的修炼如果离开了末那识,也只能是一般的肢体语言而已。

 丹田是太极拳行功走架之主宰,这几乎得到了各家各派的认可,可是从前辈的修炼实践上看,如丹田上的功夫修炼有偏差,至少会出现两种弊病,一是如周潜川所说的,易患消渴症。

 二是气沉丹田不得法,则易小肠疝气,或是丹田内转不利,两肋下生气痞。本门就有前辈因带脉右侧生气痞后不治而终。

 据说李亦畲晚年与峨嵋山的丹道高人交流后,创有太极丹道心法。功之窍要源于张三丰的《大道歌》:“欲采先天要下功,先教九窍八门通。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脚底涌泉升。涌泉升起渐至膝,膝下功夫须着力。

 释氏即号穿芦芽,又如虫行又如刺。过膝看看至尾间,有如硬物抵方形。”传至阎志高剂币,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太极丹田功法,根据“慎转任督二脉”的原则,强化了上虚下实,将丹田和双脚涌泉穴之间形成—个循环体,配合呼吸,使之内气鼓荡运转。

 在练习太极步的同时,即修炼了太极丹田的初步功夫。待丹田有物后,再从气海、关元、会阴、尾阊、命门至神阙潜转子午小周天,始修炼炼精化气之功夫。至双肾如汤沸,仍以太极桩和静坐为主,此时不可用意,只用回光绵绵照住即可。

 有前辈告诫:道之大患,在于用意,切记!功至玉液还丹,可增练太极五行功,待丹田能够支配周身,则可习练太极拳架。这些功夫尚属于后天的范畴,丹田内练出的混元气需要进一步转化,这在家师常春先生的《武派太极拳》一书中均有详述。

 内功心法精要二、敛气入骨

 阎志高先师传下的太极内功修炼顺序是:“以力生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气,以气归神,此中不止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险矣。学者可于力上求,勿轻向气上觅,一入歧路,戕生堪虞。”

 自古很多内家拳的修炼者的寿命尚不及练习外家拳的有成就人士,多是被“使意弄气”所害。我很赞成王沐先生的小周天是精通的观点,待“天一真水”通脊,才算是有了点真功夫。

 敛气入骨不过是传统的说法,是否真有“气”能人骨则无法验证,姑且以此名相论之。李亦畲先师特别重视“气入骨”在《廉让堂拳谱》中“字真诀”口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人脊骨,五口神聚”重申“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拳谱中还有多处明示“欲要精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

 家师常春先生曾传我专修“敛气入骨”功夫,很简单,其实武式太极拳的“一身备五弓”的身法,练出功夫了,即可将“神气收敛入骨”,关键是处理好脊骨与头骨相连的百会、夹脊、命门和尾闾四个部位之间的关系。

 有人提出了太极丹道,以为要在小腹练出一个气球,既能化人又能打人。其实这是走进了一个大大的误区。武禹襄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并非让你在丹田存气。

 武先师又云:“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禄堂先生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自述:“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中,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后来,孙禄堂赴山西拜会宋世荣前辈。宋先生日:“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

 看来,先贤早有明察,非我一孔之见也。以丹田为一身之主宰,稍一用意,再配合呼吸,极易在小腹形成混元气团,修炼者不可执着于此,此有形之物,非先天气,但可经运化蒸馏出先天真水,这需行功至物我两忘、拳我不分、恍兮惚兮的状态下。

 才能生成先天无形之物,然后“敛气入骨”行。吴图南先生提出的太极拳是从后天返先天的窍要即在于此。

 内功心法精要三、内丹与外丹

 王善德先生故去有年矣。记得十多年前,那时善德先生的身体和精神都非常之好,每至周六和周日,经常从北陵步行到小河沿去看一看。

 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园子里那些八十多年树龄的丁香开得很灿烂,这时善德先生的心情就会格外好,于是大家中午会出去喝点酒。善德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就有心收集关于武术界的资料,知道很多事。

 一次,我问到太极拳有内丹,是否还有外丹之说,善德先生给我讲了一件事:阎志高先师年轻时拜访过李瑞东老前辈,请教了内家功夫三盘的练法后,李老先生又告诉阎师爷,太极拳仅练内丹健身自卫足矣,要想神乎其技,必须还要修炼外丹。

 内丹与外丹结合才能练出太极凌空劲道。阎先生后来得高人传授太极桩法,练出了阴劲。阎志高在河北设擂期间,曾与李香远和董英杰等同门切磋交流。

 几十年后,董英杰的弟子乐幻智提出了太极拳修炼者要练成“电人”理论,这就必须要借助外丹之力。汪永泉先生传授的杨式老架练法中,就有修炼太极外丹的架构,汪先生的传人提出了要练出“劲”和“意手”。

 本门的太极桩法要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观照双手之间,先有外景出现,日久丹成,要将外丹收入体内,身体自会有转形换质的效果。行功走架时,双掌多做抱球状,功夫深了自会有体会。到双手骨头疼了,就有那么点意思了。

 太极拳离不开丹田,但不可求气,一有意念就是后天了。内功的初级阶段自会练出混元气,但要化掉,否则很难“敛气入骨”。内家拳的“敛气入骨”很重要。

 我的一位没磕头的师傅在丹田处有明显的混元气团,太极拳的推手功夫很深,小腹不惧重击,可惜没到七十岁,膝关节竟长了骨刺。家师常春先生年过八十,尚能每日爬上天柱山去修炼,其中的道理不言白明。

 每篇文章都不能将话说尽。本文就没讲“敛气入骨”的功效如何,也没有谈外丹与内丹的关系和修炼的顺序及火候。有的练家还想知道阴劲和“电人”的修炼法门,可惜我也没练到那个层次,不敢妄言。

 

 在熟练的掌握拳架之后修炼太极功才能体会神意气的细微变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太极拳 内功修炼的心法。欢迎阅读!

 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心法

 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 结束。

 十五、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十六、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虚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

 十七、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

 十八、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置要放松。

 十九、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失重心,身体往前倾倒。

咏春拳心法秘诀

 **《叶问》的问世让咏春拳一夜闻名、人人皆知,许多人开始争先恐后的学习咏春拳。然而大多数人只知道有门武术叫做咏春,有个叶问这样的人是咏春拳的代表,那么咏春拳心法秘诀是怎样的呢。以下仅供参考!

咏春拳要求你牢记:

 一不「显意露形」,二不「追手」,三不「惜敌」。

 一不「显意露形是隐蔽动作的意思,攻击前要防止汇露攻击意图不要有多余动作。

 二不「追手」是指力求主动攻击,不做无效防御。

 如对方将动时,你有机会即可出手直接击打,不要等对方出手后消手再动作或对方不在你防御要求之内,这与对方手桥相接等等。

 三不「惜敌」指实战搏斗之时,要敢拚敢打,一旦获得主动要乘势猛击,切习心慈手软。

 (1)中线理论:

 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使成一个中线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自然较快击中。再看我们若向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

  (2)朝面追形:

 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它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无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其好处如下: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出手快而影少;仅手美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勃颈。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相互兼顾。

 (3)埋肘理论:

 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肘紧贴着中线平面的、好处如下:巧方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守方面:一方面埋肘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4)收肘理论:

 永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肘微曲是为收肘。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5)来留去送:

 「来留」者对方向我们击来之手法,我们除了消外最好尽可能将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去送」者当敌方发强力向我们去来,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令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若可能我们应再加力顺其势向那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敌失势或把式用老。

 (6)甩手直冲:

 「甩手」者是指当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何任何方面)。每当对方「甩手」,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朱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离手练习锻炼出来的。

  (7)攻守同期:

 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

 (8)其它辅助心法:

不消“过笼”:

 咏春消手以能消对方来手而不超过防守所需范围为原则。对方来手若不可能击中我们,我们则不需要运用任何消法。不消“过笼”可以减少气力和时间的消耗。消后反击敌当会更快。

不“追手”:

 “追手”者,离开防守所需范围来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也。咏春拳长于桥手相接后之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识地犯“追手”的错误。若敌桥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围内,我们不要追着去接触其它桥手,反之应该趁机向敌攻击以求击敌。若对方用桥手消我们之攻击,我们便达到接触对方桥手之目的;这是“寻桥”方法之一。

不“冲身”:

 咏春出手(攻或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机会而至“失形”。“失形”者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之平衡状态也。

不需借助位置而发力:

 咏春拳的“攻”与“守”皆以能锻练到从任何位置都可以发力为原则。换句话说,无论手在何处皆能发力不从心消对方来手或向对方攻击而不需要将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来帮助发力。

 咏春拳的理念是阵地式的,进与退都必须保持攻击及反击的有利距离,即使非打不可,我们都要心存「不贪打」,「不怕打」,「应打即打」,「怕打终需打」的思想。

 咏春拳身形步法都以高身窄马为主,手法以柔化刚发,黐桥短攻,动作简单直接,善攻能守,整体配合,首尾相应,拳不空出,手不空回,一手多变,见手即打,沉肘脱膊寸劲发力

 咏春拳讲究人体力学,子午归中,手法灵活多变,三尖相对,外圆内方,形松意紧其实咏春拳的理念是阵地式的,进与退都必须保持攻击及反击的'有利距离,即使非打不可,我们都要心存「不贪打」,「不怕打」,「应打即打」,「怕打终需打」的思想。

 小念头「三拜佛」在一摊三伏手法里,锻炼如何,以腕带肘,及以肘带腕的意念,力流循环不息,小念头整套拳法正是咏春拳系技法总汇,所谓:「若求咏春真妙法,需从念头下真功。」

 “寸劲”乃咏春拳用作攻防之劲力,亦称“弹劲”或“短劲”:这是一种短暂而有爆发性和能于短距离(约两寸)内发出杀伤力击敌之劲力。“寸劲”是从小念头,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锻练。

 寻桥的特点「人过我桥三分险,转马偏身把形朝,遇敌寻桥需落马,转身灵活标马快,桥入三关任我打」

 咏春标指的手法是长桥的打法,多是打手救手的招式,打法忽长忽短,由下打上,消打同时,柔化刚发,襟头屹尾,襟尾屹头,攻击力度如竹如藤,落点穿透。临阵应敌,以手保形,前手多变,拳不空出,手不空回。标指内的凤眼搥及姜子搥打法,都是十分凶狠凌厉毒辣的重击手法。「咏春标指不出门,还魂急救标指手」,可见标指在咏春拳系的超凡地位。

 咏春拳是着重黐手对奕训练,最终训练的是「触觉」,「力觉」及「反应」。

 在咏春门派中门人都十分注重黐手练习,因为没有黐手搏击锻练又如何思考咏春手法实际效用,所以黐手是咏春训练最重要的一环。

 黐手练习:其目的是:

 (1)锻练与敌方桥手接触后之感觉和反应。

 (2)锻练制造和寻找敌方之空隙。

 (3)锻练双手之左右兼顾和一心二用。

 (4)锻练咏春拳心法如“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消过笼”、“不追手”等等。

 (5)练习攻,防手法与组合。

 (6)练习手法与马步之配合。

 木人桩法,不但可以锻炼桥手的硬度,手法的灵活,发劲穿透,同时锻炼身形步法迂回变换,进退的方位角度

 把学到的咏春拳法在木人桩上发挥出来,所谓:「无师无对手,对镜与桩求。」

;

 长期以来,武术的教学工作不是停留在功法陈述却吝于心法揭示上,就是抛开实际锻炼而大谈个人感受,致使后学者如人拳学迷宫,转也转不出来。为此笔者把拙文分为功法与心法两部分加以陈述,以期抛砖引玉。 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大成拳站桩及其心法。

 大成拳站桩及其心法

一、功法篇之养生半

大成拳桩法分健身和技击两部分。拿浑元桩来说,健身桩和技击桩在外形上大致相同,只是在意念要求上存在差异。无论从健身还是技击方面说,浑元桩都是大成拳的核心功法,初学者练它,拳学造诣高深者还练它,浑元桩综合了大成拳的精髓。有了这个基础才能练其它各个桩法。在大成拳各个功法中,站桩要领就像有质而无形的水一样无处不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桩法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试力、发力、走步、推手、实作等功法无不是桩法不同角度的体现。

桩法有站、坐、卧、行等多种形式,基本要领大致相同,但因站式的应用最广,收效最快,所以把各种桩法统称为站桩。

1 站功

抱桩:双脚同肩宽,两膝微屈富有弹性,臀部微坐如坐高椅,两手抬至胸齐,掌心向里,十指略分,指关节微弯,左右五指相对,约两拳之距,怀中如抱一个大气球,凝神定意(图)1。

要点:静心体会抱的意念,由抱意生抱力,假想既不抱气球于稍瘪,又不让气球离怀落地,意中力不大不小,妙在似抱非抱。

作用:适合于没有任何疾病的人,能够强身壮体,练后浑身轻快、发热,新陈代谢明显加快,改善生理机能。

撑桩:此式及以下各式的大部分要领同上,不同的是,两手与肩同高,掌心向外,如撑物状,但同时不失裹抱之力,双肘外撑,略带坠感,整个人略微后靠,与双掌前撑之力双向互争,舒适得力(图2)。

要点:收敛心神,全身放松,自身如导体,前后微晃,感受一下空气阻力,使空气的反作用力自掌心直达脚心,激发体内特别是臂、腕之撑力,意想海浪不断冲击掌指。

作用:此桩对于肌萎缩症、上肢麻木、指腕挫伤有较好疗效。

提桩:大部分要领同上,两手置于胯前,指尖冲下,掌心相对,两掌如合一匣,假想匣之沉力与整体上提的内劲恰好相等,肩不许耸,身体重心不要浮,只有“提”意,莫露“提”形(图3)。

要点:内提之意力切勿用过,过大或过小均影响功效,且破坏桩的虚灵挺拔。

作用:此桩对于下肢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突出等症有较好疗效。

大成拳站桩及其心法-黄景文

托桩:大部分要领同上,两手抬与腹齐,掌心涵虚向上,左右指尖相对约有三拳,怀中如托一大气球,双肩外张,腕、肘内角若括号状,胸略收,保持空胸圆背,勿与设想之球紧贴,注意用桩身去托(图4)。

要点:假设气球并非规则的圆状,大臂、小臂、腕部及掌指的内侧俱能贴着球体,都含托力,同时身上宜加重沉坠感,以抵消上托引起的脚下无根。

作用:该桩对于腰肌劳损、胃病、肋问神经痛均有疗效。

扶云桩:大部分要领同上,两臂平伸,直中含曲,手略低于肩,指尖冲前,勿用力,目光远望,不为眼前一切障碍所阻,设想掌下轻扶团团白云,扶按之力绵柔至极,云团既不被按落又不让清风自掌下吹去(图5)。

要点:有登临绝顶、俯览群峰的愉悦,意会天际来风、透体而过的空灵感觉,直欲手扶白云。轻身借力,乘风而行。

作用:对于呼吸系统、心理障碍的患者有较好疗效。

推窗望月桩:身形保持中正,侧转,躯干与正前方成45度角,桩身微后靠,两手探出,掌心外转,做欲推、欲分两扇窗户状,臀微坐,重心前三后七,步型呈稍息式,目光遥挂天边假想之明月,一派恬静之态,好像推窗望月动作的刹那间定格,给人的感觉是动态的(图6)。

要点:两手运力,合中有分,推中有抱,形做“推窗”而神在“明月”,妙在二者兼顾,意由形生。

作用:可有效治疗青光、远视、近视等眼科疾病。

勒马听风桩:拗步站立,左脚、右手在前,右脚、左手在后。双脚之间约一尺之距,亦如稍息式。身体侧转,双拳轻拢,若揽马缰。裆圆,坐臀,前脚掌踩地,有回勾之力,两目炯炯。宜左右式互换习之,要领相同(图7)。

要点:意会“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唐诗意境。

作用:治疗耳鸣、弱听、肩周炎有一定效果。

 

大成拳站桩及其心法-黄景文

2 坐功

撑抱坐桩:端坐于凳,平心静气,两目微睁,射一线之光,双臂环抱,力量撑三抱七,如抱生生不息之大树,全身放松,任体内气血川流(图8)。

要点:腿部虽着力较少,但不可任其松懈,宜膝部上提,小腿肌略有绷紧,脚跟微起,前脚掌着力,蓄意下踩。

作用:此桩对于脉管炎、关节炎,均有疗效。

平按坐桩:端坐于凳,两膝自然弯曲,宽胸实腹,双肩松沉,两臂平伸,形屈意直,设想己身泡在齐胸深的温水里,手按水中飘木,热力顺每个汗毛孔直透体内,面带舒适之容(图9)。

要点:意念中借手按飘木之力,两足微微上提,然后按力消失,两足下踩,记住在做此意念动作时,切不可露于形迹。

作用:此桩对神经衰弱症有明显疗效。

3 卧功

仰卧桩:平仰卧在床,膝部弯曲,目视上方,欲透天花板,身在室内而神驰原野,两臂环抱,要求与站功抱球桩一样,静心净虑,默听己之气息。细绵匀长(图10)。

要点:以自然身松、舒适得力为原则。

作用:治疗心悸、健忘、失眠等症。

侧卧桩:侧身卧于床上,头部枕于右手掌之上,左手自然贴放于小腹部位,眼微闭,腿蜷,意想飘流在海面上,天高风和日暖,闲适至极(图11)。

要点:意感海浪柔柔地拍打。

作用:此桩可治疗神经官能症等。

4 行动

鹤行桩:虚灵定意,默思置身于蓝天草场的环境,左脚轻轻点地,拢靠于右脚内侧。两臂平展,身领手起,轻灵抬步,一步一动,落足时手按下,重心略沉,右足跟进轻贴于左腿内侧。蓄势又行,循环往复。直行,若白鹤般展翅远翔,束翅着地,尽得鹤舞之神[图12)。

要点:鹤形练精,整个行桩过程,要在精神上似足鹤飞,目光远眺,往来灵动,手之起落尽由身之升沉带起。

作用:一来提高练功者的兴趣,二来借以活动、放松因静功引起的肩部肌肉的紧张。

提弓捉狐桩:站在八步一圈的圆形轨迹上,左臂斜举,手略高于前额,护住脸部左侧要害,身微前倾,右手置于胯侧,若提弓状,右脚前,左脚后,臀稍坐,身形往里转,目射圆中心处,作势欲行。步行处,肩胯催动,提膝趟泥,脚掌平起平落,转数圈后换式返行,要领均同(图13)。

要点:举足要轻,落足要稳,以身带步,身静步止。

作用:加速下肢气血运行,对腿脚瘫疾后遗症者有较好疗效。

须记,不管养生桩之站、坐、卧、行,其身体各部位谨守的要领是基本相同的,对此习者可参照后文“浑元桩”的详述。

5 锻炼养生桩的注意事项

衣着合体,薄厚适度,不饥不饱,练功前排除大小便,择一宽敞空旷之所,可以极目远眺为宜,夏天不暴晒,冬天避冷风,出汗后及时擦干,最好是日出日落之际,温暖的阳光斜照后背,练功者可尽情领受紫外线的滋养。

勿视练功为负担,是我要练,不是要我练,应当化被动为主动。

肌肉之酸痛感、震颤感以及流泪打哈欠、打饱嗝、出虚恭、腹鸣、蚁走感等均为练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必理会即可自然消失。

锻炼养生桩宜用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腹部微鼓,呼气时腹部微缩,气息悠长,似闻花香,沁人心脾,呼吸转换处无丝毫断续。

运动量从5分钟逐渐增至40分钟到两个小时之间,以练功完毕自感精神饱满,不影响其它工作为前提。

练功要呼吸新鲜空气。拥有喜悦心情,选择桩法得宜。

须知大道至简,明之甚易,但恒久习之者百无一二,故须守住平常心,持之以恒。

无论养生桩还是后面的技击桩,都配合练有相应的养生试力或技击试力,一般用三分之二的时间练站桩,三分之一的时间练试力,站完桩不要休息,马上做试力,身上的感觉最明显。这一点在后文“试力”中都有提示。

二、心法问答篇

问:在大成拳体系中,桩法是基础还是核心

答:是核心。死桩易练,活桩难求,难就难在,桩有站、坐、卧、行等多种形式,不好把握。大而言之,大成拳所有功法无不是桩,如浑元桩乃微动之桩,试力、摩擦步乃大动、缓动之桩,发力乃速动之桩,推手、实作乃搏敌变化之桩。所以,大成拳各项功法的核心是桩法。

问:站桩是怎么增力的

答:松紧生力。因为从大成拳的观点来看,所谓站桩,就是习者在特定姿势和静止状态下,对体内环境进行诱导,利用意念激发等手段,集中催动于气血运行,而后极大限度地加强周身肌肉松紧度的独特功夫。就其脉络而言,是以神意激发为导、以气血运行为养、以肌肉松紧为用的静力性功法。

问:站桩的养生机理是什么

答:主要是氧血运动。血液对于人体各部犹如清水润泽庄稼一样重要。周身血脉好似,纵横交错的沟沟渠渠,沟渠不塞则水流泽苗,血脉畅通则百病不生;而练习者呼吸深长又可以给体内提供充足的氧气,氧融于血,血滋养于身,可见“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站桩氧血运动的内在机理。

问:什么是站桩的三窝放松

答:三窝者,两肩窝和心窝。两肩窝特指人体左右锁骨上端肩位下陷之处,心窝特指人体任脉上的胃与肺相接的横隔肌之处。站桩时要特别注意这三个部位的放松。

问:怎样做到三窝放松

答:功时加意念诱导。肩窝发紧会引起整体力运行至该部位时发生阻塞,心窝发紧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要改变这种状况,一要靠正确的站桩方法加上年月日的功时积累,二要靠合适的意念诱导,如设想身处齐胸深的温水之中,两个肘部分别被水上漂着的木板托住,利用水的温度和浮力,求得两肩窝和心窝的逐渐放松。

问:作为技击者,练习站桩有什么用

答:培养整体力量。因为站桩本身虽不能产生动力,但可以产生“静力”。习者利用“头顶天,脚踩地,怀抱树,背靠山”的意念诱导,以脊椎的纵向争拉为主,腕顶背靠、悬顶坠臀、肩撑肘横……如此多种要领集于一身,在体内互为制约,相依相存,从而构成身体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力。其动态表现形式为,“力生于脚,通于背,达于手”。

问:同一个平行步撑抱桩,如何区别养生与技击特性的不同

答:意念上区别。因为着意于养的撑拖桩,松静安然,气度平和。面部表情非常轻松。脸上洋溢着笑意,懒懒地站在那里,不像站着倒像坐在无形的高椅子上,舒服地微靠椅背,是锻炼中休息、休息中锻炼的好方法;而着重于用的撑抱桩,桩形与养生桩大致相同,但表情已发生了变化,笑意收敛,神色凝重,目放冷电,由身上养时的全松(指不失桩形的全面放松)改为临敌状态的松紧相宜,懒散之态一扫而空,每根毛发皆似散发出斗志。

问:试问站桩的动静所指为何

答:所有的大成拳桩法,应该严格区分式与势的特点,功臻静中寓动。式,为桩的架子,客观存在的,属静;势,是桩的趋向,主观表达的,属动。静中寓动,才能使所练之功,不失为呆板,而成为一触即发的技击间架。人们都知道。短跑运动员在枪响前的预备状态:扶地、团身、弓腿、寂然蓄力。人尚在起跑线上,心却已飞至跑道上,你说他是静还是动只能说此刻的静是为了随时起动的更快,此即式与势彼此影响的结果,站桩亦同此理。

问:养生桩有没有锻炼层次

答:有。形象地说,养生桩的锻炼层次犹如建筑房屋、清扫室内、主人人住,术语依次称之为立式、放松、存意。立式,习桩首先要重姿势调配,懂得何为合理,何为不合理。即使暂时姿势合理,但由于根基不固,不经意之间桩架也会走样,趋于不合理。因而在练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桩形准确,是人手习桩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放松,房子建好,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清扫室内垃圾了。姿势易学,拙力难去。大小各异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僵劲即为“垃圾”。僵劲是人们长期劳作,局部用力不当带来的,局部肌肉过于用力必然有碍桩架合理的放松,因而放松就成为清扫体内僵劲的必要手段。第三步是存意,形为意之舍,意为形之主。房子扫净,哪有主人不住进的道理。意念追求是一般养生桩健身祛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几种存意就有几种练功情趣和几种疾病疗效,比如“敛神听微雨”和“身处鸟语花香之境”等等。

问:练习站桩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

答:梢节紧、中节松、根节固。练习站桩若分别注重外形、意念、放松,皆有失片而;应该结合这三方而,重点做到梢节紧、根节固。按大成拳“大三节”概念来说,人的两手被称之为梢节,手腕、脚腕之间的身体部分为中节,两脚为根节。因此,站桩时两手应略微收紧,分撑内扣;中节部分应该在舒展挺拔之中尽量放松;而根节部分如两脚则内生入地生根之意。梢节不紧,手着敌身时容易受伤;中节不松,力在体内传导会受阻;根节不固,则自身发力时重心难免不稳,未见其效,反受敌制。

问:什么是含胸拔背

答:一种说法是“含胸拔背”,即肋骨内涵,不凸出,脊骨平背,不陷入,两者互为因果。另一种说法是“含胸拔背”,也叫空胸紧背,含胸,即胸略内收,以使脊背后靠,脊椎突起。胸内有虚空、包含之意。拔背,即背部肌肉的对拔舒伸,两者互为依存。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正确,因为没有含胸则背肌难以舒长伸展,没有背肌的舒长伸展则无法打出力由脊发的科学发力。因此,在科学的发力技法中,“含胸”与“拔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问:为何要含胸拔背

答:含胸拔背的功能之一就是明显增大习者的肺活量;功能之二是使发力者变成胸腹上虚下实、胸背前松后紧的“特殊共鸣箱”,以求最大程度地做到声力并发;含胸拔背的功能之三是使其机体成为主动发力的弓弩。没有经过含胸拔背的专门训练,发力者的背肌便无从张满,其脊椎也无从松开,因而就无法达到“蓄力如弓满,发力似放箭”的上乘境界。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一直知道太极拳友内功心法这一说,而且非常保密,传内不传外,所以,也一直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