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嘉业堂藏书楼的藏字为什么会少几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3收藏

南浔嘉业堂藏书楼的藏字为什么会少几画?,第1张

1920年刘镛孙刘承干在浙江南浔建了一座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为“嘉业堂藏书楼”。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藏书楼主人是个酷爱藏书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后,乘大批古籍流散之机,大量购书。他自称历时二十年,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1925年至1932年间,藏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刘承干成为近代藏书量最丰富的私人藏书家。

但是,前来参观的游客一眼就看出藏书楼所有匾额上的藏字都少了两点(严格地讲不是两点),总之是少写了点画。于是,不禁要问,为什么呢?有道是“数尽则穷,盛满则衰”。尤其是书籍,简直浩如烟海,藏得再多也还是少数,洋洋数十万卷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从书楼的匾额上我们读到了一部全世界所有藏书楼里都没有收藏到的书,让人深思,给人启迪!

这样说明,你能明白吗?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当然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不过三国乱世,思想反动,冠而取字并不是一定遵循,曹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还有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另名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

  名与字是有关系、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现在我试以三国人物的名与字说出名与字的关系。

  名与字取自古书。曹操字孟德,“德”与“操”出自《荀子》“夫是之谓德操”一句。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瑾”“瑜”都是美玉,《左传.宣公十五年》就有“瑾瑜匿瑕,国君含垢。”一句。另外,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就是云由龙所生,风由虎所造,如果赵云的哥哥叫赵风的话,那也就是赵子虎了。亦由此可见,名与字是有关联的。

  古代人的名是忌讳的,只有地位比对方高上很多的人才能直呼其名。比如,君对臣;父对子。还有名是自称,是谦虚的说辞。但是字却不是如此,字就是给同事,同学,同僚等地位和自己相当的人称呼的。不能用于自称。看《三国演义》就知道,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他自称就是亮,别人称他孔明先生。

古石碑字迹不清晰,当然可以修复了,但是需要专门的修复工匠才可以。古代石碑往往都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石碑的建立肯定是有大事发生或者值得纪念的事发生。如果自己不清晰的话,可以找专门的石匠或者工匠,利用精修的方式统一进行修复。

我觉得繁体字是不会消失的,即使我们不使用,他也是不会消失的,因为繁体字也属于一种文化遗产,虽然我们在生活中不使用,但是绝大多数的繁体字都存在于字典上,每个时代都有文学家,这些文学家肯定是会把这些繁体字传承下去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繁体字被取代是必然的

繁体字为什么会被简体字给取代呢?主要就是因为繁体字太多余繁琐,笔画太多,写起来很麻烦,所以才会被简体字给取代,并且简体字学习起来也会更快,使用起来也会更加方便,文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用于我们交流的工具,既然有更简单的方法,没有必要再去使用那种复杂的方法,简体字的流行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进步的表现呢。我是一个90后,早我身边很少见到有使用繁体字的人,就连我们各个时期的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使用繁体字。所以繁体字被取代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繁体字也不能丢弃

繁体字虽然写起来很麻烦,但中国的文字本来就是一种象形文字,简体字虽然简单,但是和繁体字一比总感觉丢失了某些东西,简体字没有繁体字的那种神韵,这种神韵也是繁体字所独有的。从实用性上来说,我们应该使用简体字,但是繁体字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即使我们不适用也不能随意就把它们丢弃,应该把他们记载下来,保护起来,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留给后人的瑰宝。

时代在发展,文化也在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起来那些传统的文化,因为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虽然我们现在有更好的,更方便的,但是原来的也不能就这样扔掉。

一般来说,人类文明不会超过六千年,这是为何呢?首先得明确“文明”这个词,文明与文化不一样,文明诞生的标示是文字,而一般认为的成熟文字不超过5500年。也就是说,人类文明不会超过这个期限。但现实中并非如此,因为随着考古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古老文字重现天日。而下列的5种文字便是世界上古老的5种,其中2种来自中国,商朝的甲骨文上榜。

甲骨文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疑问“中国的文字真的是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吗,既然如此先秦时期为何有着如此多种类的文字”。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在河南发现了很多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就此重现天日。根据出土甲骨文的古墓以及文字记载,这是商朝的王室墓地。而甲骨文也就此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印章文字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尽管其文化、文明之乱,但也不可否认其历史发展以及文字起源。目前发现的古印度最早的文字便是“印章文字”,这种文字是古印度人刻在陶器或者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而得名。目前出土刻有这种文字的陶土残片已有2000多枚。这种文字距今也有4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楔形文字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两河文明是最复杂的,因为这不是单纯的在某一个国家,而是在中东的两条大河流域诞生的文明。这个文明也有距今5000多年的文字,那就是楔形文字。但这种古老的文字因历史的缘故消失在世间,直到1472年才被意大利的历险家发现,殖民时代则大量发现了这种古老的文字。

纸草文字

很多人认为中国文明与埃及文明非常相似,就连文字也如此相似。中国与埃及这两个文明古国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中国文字在传说中是由仓颉创造的,而埃及文字在传说中也是由一个计算与学问之神图特创造的。事实上,目前发现埃及最古老的文字是距今5100多年的纸草文字。小知识:纸草不是纸,而是生长在尼罗河两岸的一种植物,稍微加工可以当成纸写文字,也可以制造服饰,可惜目前已濒临灭绝

贾湖刻符

中国发现古老文字甲骨文后,从未停止追根溯源,在考古上也发现了很多古老的原始文字。其中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便是距今9000年左右的“贾湖刻符”。这种文字看起来并不是文字,而是一种符号,但将其与甲骨文对比就可以找到其中的蹊跷,因为甲骨文的有些文字便是简化了贾湖刻符。

南浔嘉业堂藏书楼的藏字为什么会少几画?

1920年刘镛孙刘承干在浙江南浔建了一座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为“嘉业堂藏书楼”。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