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头六臂的词语想到了西游记这本书中的人物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1收藏

三头六臂的词语想到了西游记这本书中的人物是谁?,第1张

是哪吒啊

三头六臂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哪吒三太子的主要神通,变成三个脑袋和六条手臂,手使六件武器攻击敌人,以一敌六;出自古典名著《西游记》等多部古籍。哪吒施展此法术时,手上都拿着降妖伏魔的神器;分别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打斗时威力无穷,象征着神通广大、法力高强。此法身属于一种著名的仙家变化术,多用于战斗,同时使用多件兵器对付多个敌人,原是佛教护法神的法相。

哪吒形象多为三头六臂,此为仙家法身变化术,身上额外多生两个头与四只手;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原著中第四回所载:“那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

《景德传灯录》有载:“三头六臂惊天地,忿怒哪吒扑帝钟。”佛经《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也载:“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其神通典故源于佛教护法神“那咤”的形象演变而来。

记载哪吒三头六臂的古籍文献:《西游记杂剧》、《锋剑春秋》、《猛烈那吒三变化》、《三太子大闹黑风山》、《狐狸缘全传》、《三宝太监西洋记》等。

《西游记》:孙悟空因在天宫当上弼马温之后,知道玉皇大帝给自己所封的官职是个养马的,于是生气返回花果山继续当自己的美猴王,还给自己写了个大旗幡高高挂在空中,自封了一个叫做齐天大圣的名号,其他六个魔王也趁机自封了某某大圣。玉皇大帝大怒后,即派托塔天王和哪吒三太子下界讨伐妖猴,玉帝封托塔天王为降妖除魔大元帅,哪吒三太子为三坛海会大神,李天王与哪吒叩头谢辞,带领了一些天兵天将下凡围剿花果山,托塔天王先是派自己部下的巨灵神为先锋出战,去试探捉拿孙悟空,孙悟空不认识巨灵神,二者相斗起来,巨灵神举起大斧劈头就砍,却难敌孙悟空的金箍棒而战败回归,且自己的兵器宣花大斧也被一打两断。

托塔天王见状恼怒巨灵神败其势气,于是下令斩之,哪吒觉得天庭现在正好是用人之际,便亲自出马上前阻止,向父亲李天王求情,赦免巨灵神之罪,并主动去大战孙悟空。哪吒穿上战甲,一手拿上宝剑,踏云飞到水帘洞外叫阵。

孙悟空正想收兵时,突然看到天上又下来了一个小孩神仙,独自出战气势汹汹,但孙悟空也不认识哪吒,所以上前问说,你是谁家的孩子,闯到我家地盘有什么事儿?哪吒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托塔天王的三太子哪吒,奉玉帝圣旨特意前来捉你,孙悟空嘲笑哪吒是个乳臭未干、只会空口说大话的小孩儿,还说自己站着不动让其任砍几下,哪吒见孙悟空小看自己,然后一气之下直接变成三头六臂的模样,每只手上都拿着一件降妖武器,孙悟空看其好生厉害,也不示弱,结果学着哪吒也变成三头六臂的样子,手中的金箍棒一晃变成三个,二者互相把自己的兵器变成数以百计至千万亿的规模数量,抛在空中打来打去,哪吒和孙悟空打斗的动静十分巨大。

这场恶战惊天动地不可开交,各山妖魔鬼怪都被吓得到处乱窜躲藏,二方各使神通斗法,变化无穷,不分高下,哪吒和孙悟空过多纠缠,已经大战了三十个回合,孙悟空不恋战,为了能速战速决,趁乱拔下自己的一根猴毛,变成了一个分身,假装在和哪吒缠斗。自己的真身却偷偷溜到哪吒身后出招,趁哪吒不备,专心致志地斗法时,突然一棒打下来。哪吒虽然听到金箍棒的风呼声,但出其不意已经中招,左臂上硬生生得挨了一棒而受伤,败阵而归,托塔天王见到连哪吒也被打走,能击败巨灵神和哪吒想必也不是泛泛之辈,无奈下只好收兵回天庭复命。[1]

《西游记》第4回录:“那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

《西游记》第51回录:邓、张二公即踏云光,正欲下手,只见那太子使出法来,将身一变,变作三头六臂,手持六般兵器,望妖魔砍来。

《西游记》第61回:这太子即喝一声:“变!”变得三头六臂,飞身跳在牛王背上,使斩妖剑望颈项上一挥,不觉得把个牛头斩下。[2]

认知:在名著小说《西游记》的记载中,哪吒是三头六臂,虽然被大众熟知,并流传了下来,但哪吒手中的武器却是来自另一本小说《封神演义》。从这两部书中,哪吒的形象一直都是混用状态;尤其是在众多影视剧中,两书经常被混用成同一个世界,误导很多观众和读者,由于哪吒在《封神演义》的影响力强于《西游记》,因此武器都是封神一书里的,而西游一书的武器几近是名存实亡的状态,但六臂比较合理化,同时也让人们认可,所以保留至今,八臂却也幸存至今,只是较为冷门少见,所受的影响由来,基本都是从影视之中,现代大多数人所看待的哪吒,几乎由电视剧中的印象。

古代医学著作发展

公元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

《黄帝内经》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先秦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共计216卷,但绝大部分已经失传,而《内经》是仅存者。《黄帝内经》包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其成书时期一向有争议。它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大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中医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两者在《内经》中均有充分反映,尤以整体观念最为突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三卷(也有分五卷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均不详。此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

《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不久,由于战乱原著散失,后人分别搜集其中的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整理成两部书,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它成书以后,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公元265-960年(晋-五代)

这一时期,有不少医家从事《内经》的整理和注释工作。最早进行此项工作的,为齐梁间的全元起,他注释《皇帝素问》八卷,书名《素问训解》。此书到南宋时失传。

隋唐时期,杨上善又将《内经》分类编纂和注解,编成《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是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

注释《素问》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期的王冰。他历时十二年,于762年撰成《注黄帝素问》二十四卷。

《脉经》作者王叔和,成书于魏晋。《内经》《难经》均有关于诊脉法的阐述,王叔和搜集有关脉法的资料,采集各家之说,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脉经》十卷。

《诸病源候论》于公元610年由巢元方等人编撰。全书共50卷,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疾病记载的广泛和详细,对病源的认识。

《肘后救卒方》晋代葛洪著,他先著成《金匮药方》100卷,因篇幅浩繁,不便携带,将其中救急、多见、简要实用的部分,摘要编成《肘后救卒方》3卷。《肘后救卒方》现存8卷,书中突出之点是对某些传染病的认识,达到很高的水平。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为唐代孙思邈著。孙思邈十分重视医家的医德。孙思邈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却不拘泥。他很重视妇科、儿科疾病的诊治,《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方3卷,少儿婴孺方2卷。

《外台秘要》是唐代王焘著作。全书40卷,分1104门,是唐代另一部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医籍。内容包括有今天的内、外、骨、妇产、小儿、传染病、皮肤、五官、畜疾等科的证治。本书主要选辑东汉到唐的很多方书而成。临床各科编排较为合理,先论后方,次序井然。重视急性传染病,伤寒、温病、疟疾等,所占篇幅较大,说明对传染病具有相当知识。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著,成书于256-282年,为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全书分12卷128篇。书中叙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重点介绍腧穴总数、厘定部位,详细介绍了针灸操作方法,并把各种适应证按照临证需要排列出来。此书影响久远,其他一些著名的针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此书的基础上发挥而成的。此书也较早传到国外。

《刘涓子鬼遗方》南齐人龚庆宣著,约成书于475-502年之间,是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内容,载金疮、痈疽、疮疖、疥癣及其他皮肤疾患,有内外治处方140多个。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隋唐蔺道人著,约成书于841-846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很有学科价值的伤科专书。它反映了隋唐时期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水平已相当先进。书中载40余方,为伤科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公元960-1368年(宋-元)

《太平圣惠方》是宋廷编著的大型方书之一。共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广泛地收集宋以前方书及当时民间验方,内容颇为丰富。对方剂、药物、病证、病理都进行了论述。

《圣惠选方》,成书于1046年,由何希彭节选《太平圣惠方》中的精要部分,编辑而成。作为教本应用了数百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宋朝诏令太医裴宗元等人将官药局所收医方加以校订,编成《和剂局方》。全书共5卷,分21门,载方297首。后来《和剂局方》经多次增补,内容日益丰富,1151年,经许洪,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为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时全书10卷,附《用药指南》3卷,分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载方788首。

《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历时7年(1111-1117年)编成此书。共200卷,达200万字,分60余门,方近2万首,前代方书几乎全部被囊括。

《济生方》宋代严用和著于1253年,是严氏五十余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全书10卷,分80门,载方400首。原书已佚。

《三阴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全书15卷,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有方有论,论后附方,使读者易于洞晓病因,论因求治,在传播方剂学上也有贡献。

金代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宣明论方》15卷,《伤寒直格方》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可靠而价值较大的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与《宣明论方》二书。

金代张元素著有《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等。

金代张从正著《儒门事亲》。

金代李杲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元代王好古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

元代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注》、《伤寒辨疑》等。

公元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前)

《本草发挥》1384年徐用诚编撰。

《救荒本草》1406年朱骕编撰,它既是15世纪初我国一部药、食两用的植物学著作,也是一部植物学图谱。

《滇南本草》约1476年,兰茂编撰。

《本草集要》1492年,王纶编撰。

《本草纲要》1578年,李时珍著,共52卷。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证治准绳》1602-1608年,王肯堂著,全书以证治为主,每证引经据典,结合己见论述,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议论持中,选方较精。

《寿世保元》1615年,龚廷贤著,共10卷。

《外科正宗》1617年,陈实功编著,此书主要是作者对其外科理论和经验的总结,书中尚有外科疾病插图若干。

《瘟疫论》1642年,吴有性著。该书创立“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提出了伟大创见,对传染病方面有独到见解。

《温热论》叶桂著。书中总结了温热病的理论和经验,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湿热条辨》薛雪著,此书对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及其诊治法则,以条文形式作简要阐述,其中还注明作者自己的见解,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1765-1802年,赵学敏著。载药921种,其中有716种是《本草纲目》所未收载或叙述不详者。

1 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白话文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古白话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为历代通俗文学所使用的书面语。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学习的主要对象,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然而中国还存在并行的一套汉语,就是白话文,这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这个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但同样不能说白话文是没有文字的语言。中国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阔远远超出现代人所使用的狭小的几千个字的范围,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象《三言两拍》等文学巨著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2 白话文和文言文的界定到底是什么

文言文是半死之文字",这是胡适的话,我认同,白话文是日常用语,如说话,是活文字文言文未必各个人都看得懂,白话文则人人看得懂

白话文一样需要学习才懂。文言文相同,英文、法文……无一例外!

白话文是(操普通话之人的)日常用语,并不是(所有人的)日常用语。

甲骨文是已死之文字,但今天竟又复活了。

文言文是半死不活之文字,谁又有能力把它杀死呢?

笔者经常在本论坛使用「之乎者也」就被「在线学者」讥评为「文白夹杂」。

更有人指点说:「普通话」并不使用「之」字。那胡适又为何使用呢?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皆「文白夹杂」,又要如何分别其是「白话文」或「文言文」呢?

四字成语是「文」还是「白」呢?

别烦恼自寻吧!

3 白话文是什么意思

白话者,当前行文之法及言谈口述之语也!

白话文是当前时下流行的行文方法和口语言谈的综合体现,语法和词义,以及语言习惯都是当前使用的这些,没有时代歧义。

与之相对应的是文言文,了解什么是文言文,那么自然知道什么是白话文。

文言文是以先秦文体格式和遣词语法等为基础的,历经两千余年虽然屡有变动,但是大致框架没变,所以,习惯阅读文言文的人,阅读秦汉文章也可以勉力而就!

与之相反的是,

白话文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

广义上的白话文可以包括:

我们可以说《论语》用的是先秦时期的白话文;《红楼梦》、《三国演义》用的是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古白话);《呐喊》用的是现代白话文;《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用的是当代白话文。

而我们平常所说的白话文一般是指狭义上的白话文:当代白话文!

也就是当代我们应用文的语法和文体格式,以及口语格式都属于当代白话文的范畴。

简单点说,我们平时的日记啊、作文啊、看的小说啊、杂志啊、说的话啊之类的都属于白话文!

4 白话文和文言文有什么区别

你好!

我选取了一些重要的句子,为了节省您的时间,可以看看粗体部分。

“文言 和 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两者都是书面语,不同是“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可见,同 口语的亲 疏远 近是文言和白话最大的区别。

但事实上,文言同口语 的关系也是相当密 切的,只不过是所谓的口语标准不同而已。因为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 口语的基础上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口语则是以唐宋以来的北方话为基础的,今天大家使用的白话文, 即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语,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当 然现实生活中, 也不乏一些符合人们口语交际习惯的口语作品,从《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开始,应该说每朝每代都曾产生过数量不少的白话作品,但它终究未能撼动文言文的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只能散落在民间。

于是到 了 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被推到极至。

说白了,白话文(又称语体文),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言,。而文言文则是纯粹的古代书面语言。就好像荔枝的名字,我们老百姓把它叫“荔枝”,可是书上却写着“妃子笑,俗称荔枝”一样。

2。白话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这是现代文的介绍

应该说现代文就是白话文和文言文通过延续和发展的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书本上的语言,它既容易理解又具有一定的书面语言的味道。现代文阅读是语文的重点考察项目,自然是很重要的了。

3,白话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这个问题应该很简单,大部分白话文和现代文没有什么区别,难在有些白话文是在当代的人民群众的语言加工而成的,有些字难以理解,需要查阅资料才可以翻译。这就靠你的阅读水平了。

以上内容是我查阅资料后编辑而成,也是现代文哦

有什么问题,请追问。

5 白话文和文言文被称为什么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白话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在宋代己有话本,明清两代也有部分白话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不过为古白话,而且白话文作品在古代文坛上只占少数,文言文在当时仍然是主流。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白话文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和合本《圣经》则是第一部白话文翻译著作。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但区别于“白话文”。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次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据网上搜索知: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包括现代的语言和古代的语言。例如对《诗经》的研究中,不但可了解古人如何运用文字,运用语言叙事抒情,还可了解到许多现在已经消失或者不常接触的植物名、动物名、生产生活方式、重要的祭祀活动等等;面对一个词语或者成语,除了现今的意思和用法,还可以知道其来源、典故等。事实证明语言学的研究是引领人们了解历史,思考未来语言发展的明灯。

学科交叉研究法是把多种学科引进语言学,把语言学引进别的学科的指导方法。即立足语言学,与其他学科多向交流,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科际交流,尤其表现在方法的借鉴与习得上。这个方法的特点是多种方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如融会语言学上的共时描写法、历时分析法、社会学上的社会调查法、阶层分析法,以及其他学科的统计法、历史研究法等等。这一研究方法的领域十分广阔。

三头六臂的词语想到了西游记这本书中的人物是谁?

是哪吒啊 三头六臂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哪吒三太子的主要神通,变成三个脑袋和六条手臂,手使六件武器攻击敌人,以一敌六;出自古典名著《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