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初建于南宋还是北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13收藏

武学初建于南宋还是北宋,第1张

中国最早的武学设于宋仁宗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这所中国最早的军校,只存在了短短的93天。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公元1043年五月二十一日,宋朝廷在武成王庙设置武学,任命阮逸担任武学教授;八月二十四日,罢武学,阮逸改任国子监丞。武学夭折的最直接原因是根本就没人愿意入学充当武学生。副宰相范仲淹在给皇帝的上疏中写到:“国家自从兴置武学以来,一直苦于没有人愿意入学。有的人担心,英雄豪杰宁愿隐身草泽,也不甘心厕身于武学生之列。倘若国家长期开设此学而无学生可教,只怕敌对国家会就此小看了我国,认为大宋没有英才;果真如此,实在有碍大体。请求陛下下令,让国子监不必明令立武学的名义,如果学生中有喜好兵法,可以由本监官员保明,只要是忠良之人,就可以秘密允许他听读兵法。”范仲淹的建议被采纳,八月二十四日,宋朝廷在废罢武学的同时规定:以后有愿意学习兵书的人,可以在国子监附读。

武学的再度兴办,是在四十年之后。公元1072年六月,宋神宗下诏在武成王庙复置武学。

福建林家,大理段氏,和姑苏慕容家。华人武侠作家金庸,可谓是当代文坛一位享誉数十年的宗师,堪称武侠小说领域的“泰山北斗”之一,为人所敬仰。他所构建的武侠世界,有着数之不尽的神功绝技,层出不穷的豪侠高手。不仅令人魂牵梦绕,心驰神往;更是成为了一代中国人的“幻想乡”,国人心中的“武侠梦”。江湖之大,无奇不有,有些人生来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武学秘籍送到眼前。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金庸笔下的武学世家。

一、福建林家

福建林家的家主,就是曾经横扫南北武林的“福威镖局”开创者林远图。他当年乃是南少林红叶禅师的得意弟子,武功佛法都堪称数十年难得一见的天才。后来,因为岳肃,蔡子峰等人私藏的“葵花残本”,林远图生出贪嗔之心,就叛出南少林,偷学了葵花武功,自成一脉“辟邪剑法”。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历经四代传承,福建林家在《笑傲江湖》的正文中已经家道中落,甚至被青城派余沧海灭门。

二、大理段家

大理段家皇族,也是金书中赫赫有名的武学世家。他们兼顾了“皇族子弟”和“武林人士”的身份,因此在江湖上颇受推崇。段家先祖段思平,独创神功“六脉神剑”,横扫当世群雄,是金庸小说中一位未曾出场的绝顶高手。段家以枯荣禅功,六脉神剑,一阳指等多项绝技闻名武林,历史上有着许多顶尖高手。诸如段思平,段誉,一灯大师。

三、姑苏慕容家

姑苏慕容家的先祖,就是五代十国时期,曾经傲视群雄,当世无敌的天下第一高手:慕容龙城。他精通百家武学,将其融会贯通,因此,才有了后世慕容家的绝技“斗转星移”。慕容家以参合指,斗转星移独步武林,闻名遐迩。

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最早创置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不久即废。神宗时王安石针对当时教育文武异事,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治人事,而不知武事的弊害,力主士之所学,应文武并重,不论其才之大小,都要学习武事。不仅把武学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而且要严其选、高其选。熙宁五年(1072),枢密院上言请复武学。神宗同意王安石的主张,下诏建武学于武成王庙,由兵部尚书韩缜掌管学务。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学生限额 100人,入学资格有小臣、门荫子弟及庶民,学校供给食宿。学习诸家兵法、弓矢骑射等术,历代用兵成败的经验教训,前世忠义之节足以为训者等等。有愿意学习操练阵队的,量给兵伍,任其演习。学习期限 3年,期满考试及格者授与官职,不及格者留学 1年再试。 清代有武举无武学。武科乡、会试除考试内容外与文科相同。分术、学两科,以术科为主。第一、二场考术科,试骑射步战;第三场考学科,试论二道、策一道。论题一道以《论语》《孟子》为范围;一道以《孙子》、《吴子》及《司马法》为范围。

古之学者往往修习六经,曰:《诗》《书》《礼》《乐》《易》《春秋》。古之儒者要求学生须掌握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故古之学者多文武兼修,非今之学者可比。

读蒋维乔的《中国近300年哲学史》,论复演古来学术之时期中程朱学派之代表人物有陆世仪者;想起偶然看到过吴殳其人之简介,知吴殳与陆世仪并夏君宣、夏玉如昆仲于崇祯6年(1633年)跟随石敬岩学枪术。那么说来,吴殳与陆世仪乃是同门师兄弟。夏君宣昆仲亦为武学家,此文不赘述,以后有时间另写其传。今唯写吴殳与陆世仪,吴殳以武学大师著名于世,陆世仪以儒学大师闻当时。一以文行,一以武著,然曾同门学艺,想来武学造诣不会相差太远。然吴殳亦有许多著作,最有名者《围炉诗话》《手臂录》,但两人精攻方向有所不同,故成就各自一界也。

吴殳,又名吴乔,江苏太仓人,字修龄。入赘于昆山,故又为昆山籍。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史稿》谓其为常熟人。卒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享年85岁。是明亡后坚守志节的遗民,年寿高而又“高才博学”,却无任何功名仕履可述,经常寄人篱下,过着清苦的生活。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和史学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武艺家和武学学者。他学术上没有什么家学传承,学识主要得自“于书无所不窥”。但一生游踪甚广,多次往返于南北之间,与顺治、康熙年间的文坛人物多有交往,经历和学术活动都十分复杂。吴殳博学多识,勤于著述,直到垂暮之年犹笔耕不辍。他的著作除《围炉诗话》、《手臂录》比较有名外,其他著作,有的已经亡佚,有的则仅以抄本存世,如荒寒孤碑,不为人知。据学者们研究,到目前为止,吴殳的著述一共有24种之多,其中保存到现在的13种,另外11种或已经亡佚,或存佚暂时不详。在这24种著述中,武学著述一共是5种。其中3种有刻本存世,2种只有抄本传存下来。吴殳的武学著作是中国武术史上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对我们研究明清武艺的演变,了解一些重要的武术人物的活动等,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同时,这也是我们了解研究吴殳本人的历史经历和他的武学思想的最直接的资料。其《纪效达辞》20卷是吴殳撰写的兵书之一。是他对戚继光兵学名著《纪效新书》18卷本的改写、诠释与发挥,可以看成是一部关于《纪效新书》的讲义或导读。书的署名是:“明定远戚继光元敬立法后学古吴吴殳修龄达辞”。其《手臂录》4卷,附2卷。卷帙并不算大的《手臂录》,是一部具有“武学丛书”特点的书。它所收载的武艺内容既非出自一家,也非传于一时一地,是吴殳在长时间的武艺活动中逐步搜集得来的。吴殳将其汇编成了一部书,明显具有存艺、存人、存史的用意。纵览全书,卷1、卷2内容都是讲枪法的,是戚继光、程冲斗、石敬岩等家枪法的综合之作。卷3名《单刀图说》,是吴殳对刘云峰、石敬岩所传日本双手刀法的改进,其中吸收了渔阳老人的剑法,从而编成所谓“单刀法十八势”。卷4内容比较驳杂,枪法外,还有《叉说》、《狼筅说》、《藤牌腰刀说》、《大棒说》、《双刀歌》、《剑诀》等,有些内容又见于吴殳的《纪效达辞》、《无隐录》两书。吴殳所述武艺以枪法为主,其次才是刀、剑等杂艺。正如清人张海鹏所说的,“吴之技,枪其最上乘,刀、剑、筅亦具有心得。”《手臂录》的确是明末清初之际最重要的武学专着,它上承戚继光《纪效新书》、程宗猷《耕余剩技》、程子颐《武备要略》等,不但记载了诸如石敬岩,程真如等明末江南名家的枪法及其传授渊源,而且还对明代各家枪法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比较。此外,吴殳所记述的某些武艺品类和涉及到的人物,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以《手臂录》为主,再以他的《纪效达辞》、《无隐录》诸稿为参照,互相印证发明,对我们了解明清武艺流变的趋势具有启示意义。

民国年间,武术史家唐豪先生在《中国武艺图籍考》一文中对《手臂录》作者及本书内容均有所考证。其后,他又在《行健斋随笔》等著作中多次谈到吴殳的武学。唐豪先生是上世纪以来中国第一位研究吴殳与《手臂录》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至今仍有一定学术价值。对《手臂录》所载各家武艺,唐先生有一个扼要的论列,今引之如下以备参考,并志纪念云:崇祯六年,殳以天下多故,约同里夏君宣、夏玉如、陆桴亭,从石敬岩游,受枪刀法。敬岩教人习枪,以对扎入手,须厚缚纸于竹,肋下革戳三年,然后授以行看、再半载而成,与近代用护具击刺者同法。法由实验中得来,故其枝精纯,而不流于虚浮,与讲坛主义之武术异其趣。殳又于渔阳老人得剑法,于天都侠少项元池得双刀法,于郑华子得马家枪法,于倪近楼得杨、沙两家枪法,于朱熊占得峨眉枪法。尝以其心得,创筅枪之制,自谓于击刺留心三十年,其中有四五年习练之功,深知甘苦,屡折枪师,故敢改作。其法有五利无一费。国亡后,以诗寄情。《登北固山》有句云:“生平不忘中流揖,每到登临便怆然。”《当夜感怀》有句云:“驰来北马多骄气,歌到南风尽死声。”哀亡国遗恨,喻眼前隐痛,今日读之,尤发人警惕。

唐先生此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出于忧国之情,笔下多有抚今思昔的感慨。末尾“哀亡国遗恨,喻眼前隐痛,今日读之,尤发人警惕”几句,充分显露了一位爱国武术家的情怀。他所引录的吴殳的诗句,都录自清代钱泳《履园丛话》卷8《以诗存人》条。吴殳是诗人,但他的诗集早已不传,至今我们搜集到的不过十多首而已。

陆世仪,字道威,号桴亨,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率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享年62岁。当刘宗周在“蕺山书院”讲学时,世仪欲往听讲,未果,一生常引以为憾事。是时流贼横行天下,彼见生民涂炭,上书朝廷谓宜破成格“举用文武干略之士”,不报。退而凿地十亩,筑亭其中,高卧闭门谢客,因号称桴亭。明亡后,曾在东林讲学;已而复讲学于毗陵。及归太仓,亦讲学不缀。清朝屡欲启用之,固辞不出。专修“程朱学”,终身从事著述,与陆陇其及张杨园等齐名,海内仰为真儒。著有《思辨录》22,《卷后集》13卷。此外有《论学酬答》4卷,《儒宗理要》60卷,《性善图说》1卷,据其《传》,则未刊者尚有数种。《四库全书提要》评之曰:“世仪之学,以敦守礼法为主,不虚谈诚敬之旨;以施行实政为主,不空为心性之功;于近世讲学诸家,最为骂实,其言深切著明”,盖确评也。其《思辨录》分大学、小学、立志、居敬、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天道、人道、诸儒异学、经、史、子等14门类,35卷,数百万字。顾炎武读《思辨录》后大为折服,致书陆世仪云:“知当吾世而有真儒也”。陆世仪学问广博,天文地理、礼乐农桑、河渠贡赋,战阵刑法,无所不通,又精技击,早年曾拜被誉为“江南第一”的名师石敬岩学习枪法,研习兵法,作《八阵发明》图说,深得顾炎武赞许。

综上比较,则吴、陆同为太仓老乡,又为同年。同为明末鼎革后之遗民,一生未仕。多交江湖异士,讲学论武,亦曾有志“反清复明”。然卒成清代“奇”人。其行谊交友,大有可观览者。

明末之世,南北文人中曾出现一股研讨兵学和崇尚武艺的风气,这应该与战乱频仍、国势危重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一时勃然兴起的反理学思潮有关。当时,真所谓“风化所摩,学者比肩”,徜徉其中的南北学人不一而足。举例说,北方有山西傅青主、傅眉父子的交结武僧和演练武艺;河北王馀佑、颜元、李恭、王源等对兵学与武艺的精研和传播,最终成为“颜李学派”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南方,吴兴文学家茅坤的孙子茅元仪,好学多识,喜好兵学,天启年间着《武备志》240卷,是晚明军事巨著,影响深远。钱谦益、程孟阳与多位身在低位的武林人物的交往,其中很有些耐人玩味的东西;黄宗羲、黄百家父子与抗清义士王征南的特殊友谊,这正是近世以来“内家拳”泛起的源头。陆世仪、冯杼、冯行贞等人,也都有具体的武事活动,有的甚至还有论说传存下来。但平心而论,这中间还要数吴殳用功最深,成就最高。他数十年潜心其中,贯通古今,融会南北,有多种武学著作留传下来,直到现在仍然闪烁着光辉,继续产生着影响。吴殳之“奇”主要在他成功地融合了文学、史学和武学,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学术模式,是明清革代之际文武兼修学风中最突出的代表。

在重文轻武之风愈演愈烈的中国古代,文武分为两途,兼容二者是难度很大的事,历史上做得好的并不多。及至视武学为末学的明清时代,不要说兼容,能做到不歧视武学就很不容易了。就此点而言,吴殳的确是相当特殊的一例,称他是一位超凡脱俗、卓荦不群的杰出人物,恐不为之过。

附吴殳年谱:

明万历38年,1611年,生;

明崇祯6年1633年,23岁,与夏君宣、夏玉如、陆桴亭跟从石敬岩习枪术。

明崇祯8年1635年,25岁,石电(敬岩)遽死王事。春杪於湖上遇天都人项元池,至六月,学成双刀;

明崇祯10年1637年,27岁,客游燕中,得郑世子著《乐书》;

明崇祯11年1638年,28岁,考取秀才;

明崇祯17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34岁明亡。革代之后,吴殳心如死灰;

明永历14年(清顺治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50岁,到渔阳遇一老人,授以剑法,著成《剑诀》;

明永历15年,1661年,51岁,秋暇著《乐书》20余篇,冬,写《石敬岩枪法记》;

明永历16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52岁,盛星五延吴殳到鹿城,当他儿子老师。至此,与盛星五之友朱熊占谈论枪法,使当年所学颇复旧观;8月10日写《单刀图说自序》,中秋,自著成《峨眉枪法》,冬初,从朱熊占得陈真如《峨眉枪法》;

康熙十六年1678年,68岁,8月编成《手臂録》,季秋,写《梦绿堂枪法序》;

康熙十八年1680年,70岁,自果亭徐公复得郑世子《乐书》,夏,编成《难光録》;

康熙十九年1681年,71岁,冬著《围炉诗话》;

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77岁,夏尽,编成《无隐録》;

康熙三十三年1695年,85岁,卒。

武学初建于南宋还是北宋

中国最早的武学设于宋仁宗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这所中国最早的军校,只存在了短短的93天。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公元1043年五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