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道为什么会当上鬼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3收藏

钟道为什么会当上鬼王,第1张

一、原因:首先纠正错别字,是钟馗不是钟道。

其次,钟馗捉鬼最早版本见于博物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的《补笔谈》。

中国的唐朝(618-907年)时期,皇帝唐玄宗在一次外出巡游后忽然得了重病,用了许多办法都没治好,皇帝非常着急。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小鬼偷走了他的珍宝,还在宫中狂呼乱叫。唐玄宗正在懊恼中。这时突然出现一个戴着破帽子的大鬼,把小鬼捉住并吃到肚子里。皇帝问他是谁,大鬼回答说:臣本是终南山进士,名叫钟馗,由于皇帝嫌弃我的长相丑陋,决定不录取我,一气之下我就在宫殿的台阶上撞死了,死后我就从事捉鬼的事。

唐玄宗从梦中醒来后病就好了。于是他命令当时最有名的画家吴道子把梦中钟馗的形象画下来。由于这位皇帝本身就是一位狂热的道教信徒,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此后,钟馗作为捉鬼之神的地位就逐渐确立。

二、简介:

钟馗,姓钟名馗字正南,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旧时中国民间常挂钟馗的像辟邪除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唐·赐福镇宅圣君”。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人,(据古籍记载及专家学者考证,钟馗为今陕西省西安秦岭中段终南山下周至县终南镇终南村人,现存终南钟馗故里庙),生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

春节时钟馗是门神(道教中最出名的神仙之一),端午时钟馗是斩五毒的天师,钟馗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中唯一的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

蚩尤,中国神话传说中上古九黎族的首领,骁勇善战,被奉为战神。相传蚩尤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81个兄弟,都是铜头铁额,十个手指脚趾,个个身手不凡。大约5000年前,涿鹿之战发生在九里部落和炎黄部落之间,蚩尤战死,其大部分部并入炎黄部落。

在古代,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开荒、冶炼铜铁、使五兵、创百艺、教明日、育人,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豫鲁冀交界地区,被称为“九里之都”。在河北涿鹿县境内,有蚩尤墓、黄帝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丁车台、蚩尤血山、塔图、上下七旗、乔杉等遗址遗迹。

蚩尤是古时候九黎人的酋长,相传是苗族的祖先。在中国的神话中,他是战神。

蚩尤与炎帝作战,打败了炎帝。所以炎帝联合黄帝一起对抗蚩尤。蚩尤率领八十一个兄弟,调兵遣将,与黄帝争天下,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八足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用刀斧剑作战,不死,勇往直前。黄帝无力克敌,请诸神助其破之。又黑又血腥。蚩尤被黄帝杀死,黄帝将他斩首埋葬,将他的头颅化为血染枫林。后来黄帝尊称蚩尤为“兵主”,即战神。他勇敢的形象仍然令人恐惧。黄帝把自己的形象画在军旗上,鼓励自己的军队奋勇作战,群臣看到蚩尤似乎不战而降。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载相当丰富,但也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载,蚩尤是古代九黎部落的首领。根据《逸周书》和《盐铁论》,学者们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和少昊的氏族集团。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都很勇敢,很强壮。

相传蚩尤是牛的头,背上有翅膀,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铜头铁额,八臂九趾,个个身手不凡。

古书中提到最多的是蚩尤,因为它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激战。具体有三种情况。第一个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年,即黄帝在汉泉之战打败炎帝后,蚩尤作乱,黄帝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从而巩固了天帝的地位。

第二种说法见于《逸周书尝麦篇》年,即蚩尤驱逐赤帝,赤帝上告黄帝,两帝联手杀冀中蚩尤。

第三种学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年,即蚩尤以兵攻黄帝,黄帝令应龙出战。双方在冀州之野交战,蚩尤战败被杀。

毫无疑问,蚩尤和黄帝是在打仗,尽管他们之间有一些差异。这场战争的过程比较曲折,而且充满了神话色彩,王。蚩尤善战,“使五兵之器变云”,“使一雾三日”,黄帝“九战而胜,三年不得留城”。公元年,黄帝“败”给了蚩尤,蚩尤“仰天长叹,遣玄Nv教黄帝兵信神韵”,即仅以玄Nv女神之力取胜。据说黄帝借助风造的箭,能够在雾中辨别方向,取得胜利。

蚩尤的结局,传说是战败被杀,或者投降黄帝,统治军事!后来天下大乱,黄帝画了蚩尤t像

1、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2、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3、《玄怪录》

唐代传奇小说集,牛僧孺撰。原十卷,今本一卷。

此书旨趣大都涉及神仙道术、定命再生、鬼怪妖物等内容,这与作者笃信道术、嗜好志怪有关。在艺术上集中故事新奇,文字委婉,篇幅漫长,逐渐增多了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比之以前的志怪小说,显然有所发展。

4《子不语》

清代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子不语》的正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前,后来又有些陆陆续续的篇章,汇为续集。

《子不语》中尽是一些有关托生转世、冤鬼索命、厉鬼为祟的离奇故事;城隍、土地、冤鬼、隶卒等各种神鬼形象随处可见,完全不涉及鬼神的故事也只寥寥数篇,且多宣扬“因果报应”、宿命说的迷信思想。袁枚也正是以这些神鬼形象、怪诞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完整的阴间社会。

5、《搜神记》

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

《搜神记》内容十分丰富,有谶纬神学、有神仙变幻,有精灵物怪,有妖祥卜梦,还有人神、人鬼的交通恋爱等。其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西汉传下来的历史神话传说和魏晋时期的民间故事,优美动人,深受人们喜爱。

女娲造人是中国上古神话 传说 之一,最早见于《山海经》和《楚辞》中,明确提出于《风俗通义》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女娲造人神话传说 事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一、女娲造人历史记载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 方法 ,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这些传说是由于当时受到母系社会的影响,从而来编造这么一个英雌,体现出了当时的母系社会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存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子女只认自己的母亲,无父无夫的国度。女娲造人的神话正是含有母系社会的影子。

《淮南子·说林训》提出了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当女娲造人之际,诸神一起来襄助她:黄帝造出女男性别,上骈造出耳朵眼睛,桑林造出胳膊手掌,女娲所以能多般转变创造化育。”汉末学者高诱注解:“黄帝,是古代的天神,在开始造人的时候,造出性别;上骈、桑林,都是神的名讳;女娲,是天下共主的王者。多般转变创造化育,这里说创造化育(人类)的社会进化大业并非只是一个人的功劳。”

后续时代提出另一种传说,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繁衍人类,《独异志》卷下:从前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别的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于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兄妹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俩人的子孙后代。

这些传说则是反映母系社会过渡父系社会,男性权力的增大与对社会的掌控,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接受人类的造物主与至高神为女性的说法,即女神中心神话向男神中心神话转换,最后以男神权力取代女神为终结。女娲造人的降格,随着父系社会对女神的削弱,不一产生了黄帝、伏羲、盘古等,与女娲共同造人或繁衍人类或取而代之。

二、女娲造人历史历程

女娲神话的第一批古书籍记载例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楚辞》(虽然《说文解字》记载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娲字,但已亡佚,仅作传言)。尽管二书中的记载还比较模糊朦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袁珂先生就将《楚辞·天问》中的“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理解为“女娲作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作成的”。丁山先生则更为明确地认为这两句话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固已盛传女娲造人的 故事 了。”

至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的记载,袁珂则以晋人郭璞注为解:“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并以汉人许慎和刘安的话作为参证 。丁山也认为这“显然又是孕毓人类的寓言” 。尽管如此,这些记载当中仍然没有明面提出女娲造人的说法。

除了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娲为乐器始神(发明瑟、笙簧、埙等)的记载也应该是女娲造物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似乎尚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尤其是它在移位到文学中的浪漫题材,更是缺少关注。《礼记》与《帝王世纪》、应劭《世本·作篇》作“女娲作笙簧”,可见孔疏不误。这短短五个字的记载却成为后代文学家驰骋才华的平台。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这则故事虽然正面描写了女娲造人的事迹,显示出女娲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但毫无疑问,其中已经烙上人类社会变迁的影子。“抟黄土作人”被认为是人类 文化 史上制陶技术的发明在神话中的投影,而所造人类产生富贵贫贱之分则是人类进入等级社会的反映。这说明,神话一旦离开了它自身的生长土壤,它的形态就要随着新的生长土地而呈现出新的姿态。

同时,女娲还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婚姻之神。《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罗泌认为:“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因典祠焉。”这应该是人类进入婚姻制度之后所赋予女娲造婚神话的痕迹。

三、女娲造人传说事迹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走啊走啊,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虽然,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可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女娲造人神话传说事迹相关 文章 :

★ 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在线阅读

★ 《女娲造人》读后感400字范文

★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优秀教案设计

★ 女娲造人课堂反思

★ 河南著名景点导游词2021最新

★ 2021导游词南阳内乡县衙

★ 2021导游词河南南阳

★ 怀玉山风景导游词2021五篇

★ 2021导游词吉林600字

★ 《忠诚胜于潜力》读后感精选范文

传说一: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

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

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

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

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传说二:

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

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这个关于年的传说可说条理清晰、有章可循。

传说三: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 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扩展资料:

1、过年习俗:

过年的习俗几千年来一直在演变,放爆竹、贴春联、沿袭为当今过年最普遍的活动,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深远地影响世界各地。

关于它的起源和意义我们需要慎重地考据、认真地思考、真确地判断。过年本源在于“喜悦”、“庆贺”,放爆竹、贴春联本源于“事天地”、“敬鬼神”。

过年时节中国人既欢呼雀跃,又敬天畏人(鬼),此为应有之意。也许我们可以杜撰出什么“年兽",但我们绝不应该将情节设定为”吃人“”侥幸“(而且从逻辑上来说贴个对子恐吓走怪兽也说不通),因为这事关乎到中华文化的根源。

如果硬将”年兽“设定成害兽,可以说成大家勇于外出打个大猎物回家好过年,那兽的皮是红的,家家户户贴在门前以示收获颇丰,这可以体现咱们中华民族历来有勇敢的传承嘛。

“年兽”,最好是个益兽。” 吃人的年兽“,”恐怖的氛围”、“愚蠢的做法”、“劫后余生的侥幸”,这种以讹传讹不利于弘扬正能量。

2、春节起源: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年

参考资料:

-春节

1女娲造人

2盘古开天辟地

3女娲炼石补天

4夸父逐日

5撞断天柱的共工

6猛志常在的刑天

7精卫填海

8铜头铁额的蚩尤

9伏羲发明八卦

10后羿射日

11嫦娥奔月

12中国古代神话

13伏羲的传说

14劈山救母

15月下老人的传说

16杜鹃啼血

17二月二龙抬头

18钻木取火的传说

19东海龙王塌东京

20龙女拜观音

21三戏海龙王

22什刹海的传说

23周穆王西游

24神农尝百草

25湘妃竹的由来

26十二生肖的传说

27鹦鹉洲的由来

28姜太公钓鱼

29观音送画

30西王母和她的蟠桃仙子

31牛郎织女鹊桥会

32土皇公公管四季

33吴刚伐桂

34茶花的传说

35老子降青牛

36鲤鱼跳龙门

37煮海治龙王

38龙王失印服渔翁

39孟姜女哭长城

40灶王

41百鸟衣

42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

43四帝治神洲 乾坤初定 怒触不周山 女娲补天

44 黄帝统一中原息战火,日月为始神洲起灾劫

45 刑天战玉皇,再起风云一怒发天水,大禹救世

46诸神生太初,星光灿烂;老子出函谷,三清归位

47 商周争天下,道教封神;神宵雷霆怒紫微立派

48 老子收徒弟,八仙悟道;逍遥过东海,各显神通

49牛魔王出世,妖道中兴

50美猴王成仙,大闹天宫

51伏羲教人打鱼

52嫦娥奔月

53弈射九日

导读 :三皇五帝时代多存在于神话传说中,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三皇五帝时代以传说的内容为多。中国夏之前的历史是个多文明并列,这种分散的状态在夏到周的几千年里逐渐统一,各流域的国家/文明都把自己的体系纳入到他国已有体系中,或者反过来。这应该是各地广泛交流的后果,同时也是各地走向统一的前奏。

《山海经》与三皇五帝时期

《三易源流考》考证破解《山海经》的作者和时代——三皇五帝时期的社会文化是神巫文化。

在颛顼绝地天通改革之后,《国语。楚语下》曰: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由此可见,五帝时代的社会文化是神巫文化。在完善的文字体系尚未形成之前,神巫文化早已经存在,其世代流传的传播途径是靠口耳相传。只不过到了尧时才开始用完善的文字体系,对世代相传的神巫文化使复典之进行整理记录。帝尧命令神巫重、黎氏专门搜集、整理和记录一直到夏商时期,且已经成为官方之学。可见,其已经成为一种明确的社会存在,这种思想文化的存在是神权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面资料证明。神巫文化的产生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统治权加强的需要,是五帝时期对神灵崇拜思想的继承发展,并以之作为加强其社会统治功能的手段。

作为神巫之学的集大成者《山海经》即是尧使复典之的神巫文化的汇集记录,是在殷商甲骨文之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山海经》就是对五帝直到夏商时期神巫文化的系统记载,《山海经》中所记的各种祭祀仪式及其所祭祀的神就是最好的证明。在颛顼进行绝地通天改革之后,确立了神权不容侵犯的地位,通神之权重新集中于神巫手中。尧重新任用重黎之后,对于没有忘的,对于神巫文化的内容及神巫主导的秩序进行总结记录并世代相传,一直到夏商时期,这与《山海经》实际内容及时间跨度是相一致的。而能够包容《国语。楚语下》上述记录所说内容的,并且涉及如此广泛空间和时间跨度内容的也只有《山海经》。

《山海经》的总体框架是以地理布局为根本结构,对历史事件的内容安排也服从于这一根本结构。对历史事件按其发生地和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插入地理空间,按照这种空间和时间维度所确定的时空体系,应该能确定该书主要作者也就是完成该书基本框架的作者所处的地理空间和在历史空间中的具 置。而《山海经》在地理空间的表述上是以《海内经》为中心的,这正是完成该书主体结构和内容的作者所处的地理空间。那么再看在这一地理空间内历史事件最后截止的时间,这应就是作者所处时代最重要和最后的历史记载。因为这是作者系统整理记录的结束,代表了作者所建立的历史空间结构和地理空间结构的末端,发生在这之后的历史事件都被分散整理进了地理框架之中。关于作者自身所属时代的历史一定就记录在作者所处的主体地理空间中,最后记载的历史事件就是关于作者所处时代最后发生的历史事件。

按照《国语。楚语下》所说它应该是包含夏商之时的历史内容,但是它是以大禹平定水土为结束的,所以据此可以确定完成该书主体框架和内容的作者所处时代为尧舜禹时期,作者所依据的地理框架为大禹平定水土所确定的九州地理布局和名山大川之成果。西汉刘歆《山海经表》: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这些信息与《国语。楚语下》所说是完全一致的,对各地祭祀仪式的详细记载也反映出作者身份为神巫,就是《国语》所说的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中的重、黎之后。《国语。楚语下》关于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的记载,就是神巫文化存在和神巫掌握神权的反映。可见,《山海经》的作者或整理、记录者为重黎氏,对《山海经》内容开始整理记录的是尧之时重、黎的后代,伯益仅是其一,将神巫文化内容予以系统化整理形成《山海经》完整结构体系的是大禹之时重黎氏的子孙成员,夏商内容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入的。

神巫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图腾崇拜和神灵基础上的世界观,是人类由于征服自然力量的薄弱由敬畏遂产生自然崇拜之思想意识为前提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导下的细化和演绎(由巫来专职完成),完成了对自然及社会的产生、构成、变化和相互联系等的合理化理解和解释,于是形成了以神话为构成内容的神巫文化,这就是五帝之时的社会文化。

《山海经》成为正规官方典籍,并且神巫掌握通神之权是职责所在,神巫文化由世代口头相传发展到后来记录成典册,说明这种文化是有着深厚社会基础的文化形态,是在社会分化产生之后,既有利益的享有阶层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文化,它所起到的特定作用就在于它是为当时的社会主导阶层服务的。每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在发展成熟后都是为某种利益秩序服务的,它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毫无意义地存在,否则就不会有推动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有\民之国,帝舜生无*,降\处,是谓巫\民,巫\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嫁不樯,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不用绩和经就能穿衣,绩和经是上古时对衣服的编织和制造,不用稼和穑就能食,说明是私有制产生后,一个阶层群体用其劳动生产供养着另一个阶层群体,社会分化已经基本完成,脱离于劳动生产的阶层已经分化出来,这个阶层就是既有利益的获得者和既有财产秩序的维护者。

《山海经。大荒南经》中关于不绩不经的记载,载民之国与三身国、一臂国、巫咸国、轩辕之国、犬戒国等是并列的,一方面说明这一阶层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他们都曾是各部落的首领或掌有神权的大巫,说明各部落首领是这一阶层的主要代表,部落联盟制度代表的正是各部落首领的利益,这一阶层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神巫文化是为这一阶层服务的。五帝时代作为一个过渡性阶段,在向国家机器诞生的发展进程中,一定也是这一阶层在起推动作用,神巫文化是这一阶层为维护其既得利益而在思想领域内与神灵思想相结合逐步树立起其统治地位的反映,以确立起对既有利益维护的秩序,让民众认同和服从既有利益的维护秩序,颛顼在神巫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绝地天通改革将通神的权利集中收回即是对这种利益需求的维护,神巫文化的思想意识形态有着深厚的民众信仰基础故可以引导和迷惑民众并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组织力,是维护利益享有阶层既有利益的思想利器。

《山海经》是由神巫专职完成的,神巫是上古社会的重要机构之一,《山海经》所记并非单纯的神话故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地理布局的系统、各地物产的详细、祭祀仪式的齐备和世系的存在说明五帝时期的社会文化基础是神巫文化。这样就容易理解《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神话故事、诸神及变化,一方面是历史事迹和历史发展中重要人物的神化,另一方面是神话故事背后所隐含的历史史实,这是由神巫的职权及社会文化基础的特点所决定的,是神巫文化为社会存在、为神权服务的反映,这也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神灵主导自然及社会变化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反映,在神灵思想由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之后用神巫文化与历史相结合演绎了社会中帝神的产生和神权至高无上权威的建立,体现的正是五帝时期社会统治功能的加强,当时的社会首领利用神权的集中和令人敬畏的作用来加强其对社会的统治权,是国家诞生之前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以羿的故事为例,结合历史史实,羿从部落英雄到取代夏朝后不恤民情终又被杀的过程,是借助了极度夸张的手法,用产生于更原始时代的神巫思维来对历史史实进行演绎,以表彰其功绩并丑化其不义,其结局是妻离子散的下场,射十日是对其功绩的表彰,这些都是对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作为的生动表述。

对于神巫文化的存在,《史记。五帝》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这一整段的译文为:太史公说,学者们多称说五帝,但五帝的时代太久远了。然而《尚书》只记载尧以来的史实,其它各家所叙说的黄帝,文字都不雅驯。有学问的人也很难据此说个明白。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儒生们大多不予传习。我曾经西到崆峒,北过涿鹿,东至海滨,南渡江淮,所到之处长老们往往都能讲一些黄帝、尧、舜的典故,这些地方的风俗教化却各不相同,总之还是以不背离古文经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我读《春秋》、《国语》,其中阐发《五帝德》、《帝系姓》的内容是很明显的,只不过人们没有深加考究罢了,其实这些记载都不虚妄。

《尚书》的缺失遗漏由来已久,其所散失的内容还常常见于别的记载。若不是好学深思,对事情的真相心领神会,肯定很难对那些孤陋寡闻的人说清楚。以上是太史公关于后世对黄帝的记载其文不雅驯的见解,这说明黄帝之时的社会文化还是神巫文化,正是这种与后世文化截然不同的特点,才导致后世对黄帝之时的历史记载难以理解,但这正说明了五帝之时神巫文化的存在。在尧、舜时期有祭祀天地日月鬼神之大礼,这应就是对神巫文化的继承,是神权向政权转化过程中神权从属于政权而使政权具有崇高地位的形式,是突出政权的内容实质的,从这儿也能看到政权加强对神权的借用。《史记。五帝》曰: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堙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此段记述说明摄行天子之政是为了代行天命,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既说了政权来源于神权、神巫文化,又说了祭祀名山大川、辨别群神是以观天命的重要内容,这就是《山海经》内容产生的政治根源和历史文化根源。——以上内容为《三易源流考》的相关部分内容。

《山海经》是以前方国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一个全面、集中总结,代表了一个较早的时期,也就是大一统的集权制社会之前的以方国为社会基础的社会及秩序。其后,随着三代天命承传思想的形成和演化,最终形成三易之《易经》,较为典型地代表了三代思想和文化。再往后经三代,方国社会的基础逐步崩溃,思想文化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也进入裂变时期,诸子百家产生。再往后社会抛弃方国社会的基础走向集权制的大一统,新的秩序产生,附属于新秩序的新思想文化重新又产生。(来源:姜焕旭的国学重考—《三易源流考》)

三皇五帝图腾形象初探(一)

中国近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鸟首人身、龙首人身、兽首人身或人首鸟身、人首兽身的玉雕像,这些半人半兽的玉雕像,并非现代人理解的艺术造型,而是似人非人带有神性的先祖神像,即神圣的先祖图腾。图腾为美洲土著部族方言totem的音译,原意是指与种族有血关系的远亲。图腾的造型多为动物类神像,可以理解为氏族部落的远祖神像。所以,要理解古神像,首先要明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源于原始宗教的万物有灵观和先祖崇拜习俗。原始母系社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庄子·盗跖》)或如《春秋·公羊传》所说的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原始先民对人类的生育原理不大明白,总将母亲怀孕的原因,归于某种神秘的物体感应,即所谓的感生观念。初民一般以为母亲感应某种动物而生子,如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的阿兰达人认为,怀孕与父亲的作用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图腾精灵进入母体的结果。不同的物体感应,便产生出不同的种族,所以子民往往崇祀某种动物为血缘先祖,这便是原始部落产生图腾的原因。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父母生殖原理大体明白了,但可能又为避免近亲繁殖,各部落仍以某种动物作为氏族图腾,以便识别适婚部族。

史前图腾的动物造型,初期一般为原生态动物,如蚕、蝉、蟾、蛙、蛇、鸟、龟、兔、猴等,基本为小型动物原形,造型原始,风格具象。众多的小动物图腾,也反映了史前诸多小部落相对散居的原始状态。待到众多小部落逐渐兼并融合为几个大部落,于是,少数几个大型动物如鹰、犬、豕、羊、牛、马、熊、虎等,成为几大部落的图腾。发展到三皇五帝时期,皇帝一统天下,领导部落联盟,便将现实自然存在的动物和飞禽进行抽象变形,集各种禽兽的优势特征于一体,融汇合成超自然的龙、凤、麒麟、玄武等形象,以作部落联盟或帝国的新图腾标志。可以说,这类超自然形态的新图腾形象,已经超脱了自然血缘关系,成为团结各部族的文化标志,起到了统一华夏民族形成 的巨大作用。下面我们根据传说的中华民族的早期杰出先祖——三皇五帝,来考察这些史前古代先祖的相应图腾形象。

一、三皇五帝其人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籍记载的史前传说中的创世皇帝。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全盘否定三皇五帝为信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考古界已基本肯定三皇五帝时代存在于夏代以前的新石器时代。2002年国家科学院组织全国专家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准备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旨在科学测定三皇五帝的准确年代。现在看来,三皇五帝都是原始大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共主或帝国皇帝。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皇帝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却有不同的定义。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时,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天神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开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具体定其人名。所以三皇五帝具体所指何人,战国至秦汉说法不一。

战国末时将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如《史记·始皇本纪》载李斯奏议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并建议秦王嬴政尊号泰皇。嬴政没同意李斯提议,而是采用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并自称始皇帝。

西汉末纬书《春秋命历序》、《始学篇》等则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汉代画像石和帛画即多此形象。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皇,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皇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实指天帝,《山海经》中的神皆称帝。其后亦有五帝之称,如《楚辞·惜诵》有令五帝句,与指苍天、戒六神并举,皆指天神。又《晏子春秋》有楚巫请致五帝以明君德句,显然皆指天帝。故《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说:吾闻天有五帝,即述战国末流行之说。同时还有五色帝之说,祭祀白、青、黄、赤四上帝祠,汉高祖增祀黑帝之祠。至《春秋纬·文耀钩》,五色帝始有名字:苍帝曰灵威仰,亦帝曰赤吓,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郑玄注《礼记·大传》王者E其祖之所自出句,即引此诸名为太微五帝,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把地上五帝说成是天上五帝所感生。

帝原指天帝,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孟子》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后,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其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记载神话和历史传说文籍中,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大抵居西边的有黄帝、炎帝以及伯夷、共工、鲧、禹、四岳、稷(弃)、高圉、太王、玄嚣、f极、昌意、青阳等,居东边的有太、少昊挚、颛顼、高阳、高辛、尧、羿、浞、浇、俊、舜、喾、契、冥、上甲微等,地区未明的有帝鸿氏、缙云氏、金天氏、烈山氏、陶唐氏(前二者可能在西、后三者可能在东)等,由东而西的有伯翳、非子等,本在东而一部南移的有祝融即重黎,及其后裔八姓等等。由于战国后期五行说逐渐建立,凡事都要凑五为成数,于是在上述许多古帝王中,遂有罗列五帝的必要,并出现了下列诸种五帝说。

《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礼记·月令》以太(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如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

西汉末《世经》所编排的古史系统,依《十二纪》与《月令》,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有少昊金天氏,使战国时说的五帝中多了一帝。于是有人把原五帝之首的黄帝升为三皇,与伏羲、神农并列。首先是《礼记》持此说,张衡上汉顺帝书及其后的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从之。接着是伪《尚书序》宣扬此说,由于它的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从此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历史中最古的三皇,接下来的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正统的信史。

尽管三皇、五帝各有多种说法,但这些资料却有惊人的一致性:其一,伏羲大体上被排在三皇五帝之首(排除纬书中伏羲之前的燧人氏,则伏羲恒居首位),说明伏羲的重要性,伏羲的确被古人视为人文始祖。其二,三皇、五帝虽说法不一,但排序基本上不混乱,按太昊与伏羲合并、炎帝与神农合并(合并的原因应该是为了突出黄帝为中央天帝即《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四时纪》和《淮南子》所排五方天帝的需要)、少昊即帝挚,三皇五帝的总体排序为:伏羲(太昊)、神农(炎帝)、黄帝、少昊(帝挚)、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唐尧、虞舜(女娲为伏羲妹或妻,同时代;共工、祝融茉伏羲、神农与尧、舜之间)。其三,尧、舜总排在三皇五帝之后,尧、舜之后则为禹、启,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历史时期;伏羲上承有巢氏、燧人氏,尧、舜下接禹、启。据此可知,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大体上是按时序进行排列的,而这个排序与《帝王世纪》、《尚书序》又完全吻合(实际上所有的排序都没有违背总体顺序)。虽然三皇、五帝各有多种说法,但这种排序上的惊人的一致性却表明古人在这一问题上可能是很严谨的,而不是随便凑合三位、五位就了事的。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三皇五帝说法不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商代出现成熟的甲骨文之前,夏代及上古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三皇五帝时代由公元前4000年上溯至8000年甚至10000年的历史,全凭先民口耳相传,不免错讹混乱。如《庄子·l箧》就曾列举了十二名古帝及其他古帝,《六韬》列举了古帝十五名,《逸周书》所列古帝多达二十六名。战国及秦汉时,文人史家崇尚三五历数,故将上古帝王简称为三皇五帝。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三皇五帝人同而名号不同,或一人而有多名,而致三皇五帝的名号和排序有异。虽名号和排序不能统一,但均为中国人的祖先。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说华夏族为炎、黄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炎帝、黄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所谓皇帝,只不过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盟主的称谓。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天下炎黄子孙同宗同源。这种血脉亲情,世代相传,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由于三皇五帝传说的不同世系,而给后裔众多的各氏族部落,传下来不尽相同的氏族图腾。这些不同的图腾形象,早期为立体的玉石圆雕,以后渐渐抽象化或平面化,变成了各部落或邦国的识别标志,刻铸于代表邦国和氏族的权威器物上,如玺、节、钟、鼎、彝、尊、簋、币等。下面,我们按传统公认的三皇五帝: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顺序逐一探究各位皇帝的图腾形象。

钟道为什么会当上鬼王

一、原因:首先纠正错别字,是钟馗不是钟道。其次,钟馗捉鬼最早版本见于博物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国的唐朝(618-907...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