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原磬小考
磬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专为历代帝王宫廷、达官贵族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华原磬就是这样一种宫廷乐器,它采用铜川市耀州区磬玉山的磬玉精心制作。唐代耀州区属京兆华原县,故名华原磬。华原磬是铜川先民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传世的国宝真品唐华原磬现藏日本国奈良市,是中华瑰宝。
古籍中对于华原磬的记载不多,人们对于华原磬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两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元稹的诗作《华原磬并序》,这也是最早的文字记载,一般以为华原磬创制于唐代天宝年间,依据的就是这两则记载。元稹的记载很简单,只“天宝中始废泗滨石,用华原石”数字,而白居易的记载稍详,谓“天宝中始废泗滨石,用华原石代之。询之磬人,则曰,‘故老云,泗滨石磬下调之不能和,用华原石考之,乃和’,遂不改。”另一大诗人李绅也曾有诗传华原磬,但《全唐诗》录李绅诗中未曾发现。李绅有很多诗作亡佚,他著名的悯农诗作有三首,就亡佚了一首,华原磬诗当也在亡佚之列。唐人郑启有笔记《开天传信录》,记载开元、天宝年间轶闻,有“太真妃(杨贵妃)最善于击磬,拊搏之音,泠泠然新声,虽太常梨园之能人,莫能如也”。杨贵妃是天宝四年进宫封为贵妃的,故其所击之磬,当是华原磬。
细审有限的文字记载,从白居易的“故老云”可以推想华原磬应该早于天宝年间就已经诞生,天宝中下令宫廷中废弃泗滨石磬、改用华原磬的,当然是酷爱音乐的唐明皇李隆基了。宫廷礼乐一律改用华原磬开始于此时,作为国宝国礼,赠送各国使节和日本、新罗遣唐使的也在这一时期。那么华原磬诞生于什么时候?
日本国奈良市现存的华原磬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
在古代作为重要礼器的古磬,分特磬和编磬两种。特磬是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编磬是若干个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曾出土了战国初年的一套石编磬,共32枚(大部已压碎、粉化,完好的共9枚),依次悬挂于精美的兽座龙首铜架上。奈良兴福寺华原磬就属于特磬。
奈良兴福寺藏华原磬外径243厘米,悬挂于一精美的青铜铸磬架上,周身裹以4条灵动的云龙,显示大唐精湛的写实艺术风格:底座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卧狮,双目端注前方,狮尾卷曲;狮背上升出一根六棱柱,龙身盘旋而上,龙头昂扬顶端,鬃毛舒张,向两边傲立,龙身构圆弧形挂磬,顶部一对龙爪,托起一盘形佛座,高96厘米,造型构思和战国时期的特磬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日本奈良寺的介绍,现华原磬悬挂的被四条龙所盘绕已经不是华原磬玉所特制的磬,而是一面金鼓。这个金鼓为后铸,是相当于我国宋元时期日本镰仓时代补造。补造原因,不外乎天长岁远,至日本镰仓时期,已经无人知道损毁的华原磬玉出于何处,乃以金鼓补之。此外,龙爪所托起的盘座上原有一尊可以四面旋转的合掌菩萨像,据说是妙幢菩萨,也已佚。华原磬还配有精美的作击磬姿势的婆罗门像,原物亦佚,现存的婆罗门是江户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明晚期至清早期)重铸的。
兴福寺的华原磬,当为礼佛所用,故磬在寺院摆放的位置,是在佛殿正面的坛下,最早是存放于石座上,后来换作木座。这座华原磬,据资料考证,应该是是唐时日本高僧玄昉学习中国用磬礼佛的传统,从中国带回去的。玄昉是日本法相宗的第四代传人,曾在中国学习法相宗二十年,归国时从中国带回很多佛教物品,有的是宫廷敕赐之物。归国后玄昉弘法的寺院就是兴福寺。玄昉回日本的年代是日本天平七年(公元735年),即唐开元二十三年。据此可知,最晚在开元初年或更早,中国的华原磬就已经问世,而作为专为礼佛制造的华原磬,和法相宗有很大的关系。
法相宗是我国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师创立,玉华寺是法相宗的诞生之地,是法相宗的祖庭。唐僧在这里译经四年,并和弟子窥基一起创立了法相宗。唐僧有弟子三千,其中日本法相宗的第一代传人道昭、第二代传人智通·智达,都就学于玄奘,是玄奘的入室弟子。第三代传人智凤和智鸾等和第四代传人玄昉,入唐后皆就学于玄奘三传弟子智周,玄奘的唯识法相之学得以传到日本。
玄奘在玉华,距离华原比较近,这里民间南北朝起就广泛应用磬玉石造像,玄奘当为了解,特请工匠造华原磬礼佛并非无可能。他还请曾在天竺募画佛教造像的著名画家、塑工宋法智到玉华,敬造佛像。用华原磬礼佛,或当是玄奘的创造。他在这一时期大造法器,遗传至今的还有他敬造的释迦牟尼佛像金刚座,上有玄奘亲笔题字;另有石刻佛迹记碑等。兴福寺华原磬上佛座上亡轶的佛像,应当是释迦摩尼坐像,后来的妙幢菩萨是和金鼓一起补造的。作为日本法相宗第四代传人,玄昉当然要朝拜法相宗祖庭玉华,也会知道玄奘用华原磬礼佛的故事,只是期间的详情,已经无人知晓。幸有华原磬,为后人留下些些畅想和线索,让后人去猜想和考证,同时也为我们留下来华原磬的珍宝,让后人一睹真容。
帝喾是谁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史书上对五帝的说法不一,我们这里以《史记》为准,五帝者: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很明显,前三者神性更多,而后两者回归了人性,帝喾是这个转变的节点。也就是说,帝喾之前的首领都具有人类所不具备的能力,可以同上天进行无障碍交流。例如九天玄女传授黄帝兵法,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同共工争帝位,惹下了名副其实的天大的祸,于是有了共工撞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的故事。
当古帝来的时候,真正让这乐舞感到惊奇的并不是这乐舞,而是它的大儿媳蒋凡,她踩在这巨大的台阶上怀孕,生下了儿子。第二个儿媳简·迪吞下了一只黑鸟的蛋,怀孕了。她生了一个儿子。这两个在祖母家长大的儿子,方勋和智,是古帝不同的妻子所生的。狄提,又称侯冀,是周朝的始祖;赤是商朝的祖先;放勋是尧帝,接任了智哥的皇位,成为古代五帝之一。古帝似乎一直用这种音乐和舞蹈来迎合不同朝代的祖先。因此,司马迁在记录《古帝》时,这种乐舞除了几句赞美之外,并没有太多的物质内容。这也是太师公的精准之处。
在写《史记》中描写黄帝时,这种歌舞表现出“生疏、弱而能言”的特点。此后,帝顾改称“生灵,言其名”。有任何模仿的证据吗在古代所有的皇帝中,只有黄帝和古帝出生。上帝是什么在这里,“谷神”指的是天帝。因此,在司马迁面前,黄帝、古帝与神沟通。这可能是有意为之的,意味着这些文件包含了祭祀材料。此外,“姑”字是定制的,传统形式的“姑”就像手里拿着什么东西祈祷。但顾帝除了作名字外,没有用过。
这种对黄帝的崇拜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那么谁在进行祭祀呢答案是商朝。在《礼记》、《祭祀礼》中:“尹人甲骨文后,此乐舞于汤。”这里的褅帝库是什么意思在这篇文章中的神谕的意思显然是一个动词之后,这支舞在哪里这被认为是摆在前面的祭品的名字。结合阴人的传统,“库”应该是最高的神。《诗经·黑鸟》有:“黑鸟之命,降而生商”;《楚国乐舞》。《田文》表示:“建帝在台上,古在哪里”一只黑色的鸟把一只贻贝带到另一只贻贝面前。女人喜欢什么”这就解释了古帝与商朝的关系。换句话说,这种乐舞的始祖,是神之子、神的代理人古帝的意志。这给了商朝统治世界的合法性。
古书上的“礼乐不作”中,“礼乐”指“礼乐制”。礼乐制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乐”不能单纯理解为“音乐”,“乐”在“礼乐”中指的是一种“待遇”。
礼作为阶级分化的象征,自部落时期的贫富差距就已有所形成,这里按下不表。单谈一下乐。早在部落时期,中国的古代人民就发明了诸如骨笛等乐器,还创造了音律,为音乐的出现作出了巨大贡献。山海经中就有夏后启得天乐改九招的神话记载。到了商朝,乐作为祭祀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贵族之间也开始盛行音乐。到了周王朝,周公为了巩固统治,集前朝之大成。从礼巩固阶级分化,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的阶级区分。乐则被升华成了一种待遇,对于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待遇,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巩固阶级统治。礼乐制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正式定型。
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冬至是极阴之点,阴极生阳,所以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夏至是极阳之点,阳极生阴,所以有“夏至一阴生”之说。冬至是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白昼渐长的开始。此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阳生阴消,暑来寒往,至春分而昼夜平、阴阳等、寒暑均。如此再进,至于夏至,白昼极长黑夜极短,阳气极盛阴气极衰,於是物极必反,一切皆与此前相反而行;经秋分,返冬至,是为一年。晷:日影。日晷: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的仪器。
华原磬小考
本文2023-09-23 12:43: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9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