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是汉传佛教哪个宗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9收藏

济公是汉传佛教哪个宗的?,第1张

济公是禅宗的。

佛教的传布分南北二支,北传佛教称为大乘教,南传佛教称为小乘教,或称原始佛教。

大乘佛教的区域是中国,西藏,蒙古,朝鲜,日本等地。

小乘佛教的区域是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及高棉等地。

中国佛教十宗:成实宗,俱舍宗,性宗,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最开始的中国佛教是汉密宗,但后来失传了,最初中国的佛教只能去日本了解汉密宗了。

提到济公(亦称道济)这个人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80年代游本昌主演的电视剧《济公》,他好打不平,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尤其是那首主题曲《哪里不平哪有我》更是在一夜之间响彻江南塞北、大街小巷。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济公这个人?

根据有关资料得知,历史上的宋代确实曾有一位法号称为道济的和尚,根据有以下五点:

其一、据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武林梵志》记载:宋道济,台州李氏子,年十八赴考,因过灵隐,适瞎堂远公开席,其间济以宿缘求度,遂为沙门。(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志》第八册,《武林梵志》卷九。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版)

其二、《净慈寺志》亦称:济字湖隐,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梦吞日光而生,年十八就灵隐瞎堂远落发。(《净慈寺志》卷三)

其三、《灵隐寺志》也有相类似的记述:济颠禅师,名道济,台州李氏子,初参瞎堂远,知非凡器,然饮酒食肉,有若风狂。(《灵隐寺志》卷三)

其四、《天台山方外志》亦说:济颠禅师,天台人,父李茂春。……母王氏梦吞日光生师,年甫十八二亲继丧,投灵隐寺出家。(《天台山方外志》卷五)

其五、据宋《北禅师论文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记载:叟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受度于灵隐佛海禅师,狂而疏,介而洁。……叟名道济,曰湖隐,曰方圆叟,皆时人称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四日死于净慈。

综合上述五点佐证,足以说明历史上确有济公其人。

据宋《北禅师论文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记载: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在他一生的行径中,被民间渲染的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

最早版本的电视剧是1984年拍《降龙罗汉》,最早版本的**是1939年 拍《济公活佛》。

济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

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济公懂中医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扩展资料:

有关济公的影视作品:

1、《济公活佛》

《济公活佛》是杨洁、游本昌执导的4集电视剧。该剧由游本昌、黄宗洛、臧金生、徐美玲主演。

该剧讲述了南宋高僧济公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故事。

该剧1-2集由杨洁执导,3-4集由游本昌执导。这部戏1989年10月开机,1990年春节在地方电视台只播出过1次,因而许多观众没看过。原本要拍20集,后因资金或其余方面的缘由被迫中断。

该系列共分三部:1985年-1988年播出12集《济公》(济公8集+济公外传4集);1990年播出4集《济公活佛》;1998年播出20集《济公游记》。另外2010-2011年还上映两部济公大**《古刹风云》和《茶亦有道》。

2、《济公游记》

《济公游记》是游本昌、张小秋执导的古装神话喜剧剧情片,游本昌、张寄蝶、石仁全等主演。

该剧仍由因主演《济公》走红的游本昌饰演济公,讲述活佛济公(游本昌)在寺内禅定已十年后,重新出现在了香客们面前。在新任住持确定后,活佛又开始了云游四海、扶贫济困的生活。

该系列共分三部:1985年-1988年播出12集《济公》(济公8集+济公外传4集);1990年播出4集《济公活佛》;1998年播出20集《济公游记》。另外2010-2011年还上映两部济公大**《古刹风云》和《茶亦有道》。

——济公

天台山

济公自称“幼生宦室”。济公的师侄居简《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说他是“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远孙”。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赵恒妹万寿公主,而加“遵”字为“遵勖”,字公武,逝世后谥号和文,为李崇矩孙,济公高祖。其世系为:李崇炬——李继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悫——李评——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缘)。该家族有三个特点:一是世代仕宦,且为将门;二是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名列《宋史》;三是历世积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禅宗的著名居士。随着宋室南迁,李氏子孙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东天台,隐居于赤城山南麓、天台城北的永宁村。济公之父李茂春,目击朝廷腐败,弃官隐居经商、念佛,为人淳朴厚重,乐善好施。

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济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称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现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属于这个家族所有,至今人们还称作“李家垟”。发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时济公看水碓舂米、捕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石墙头边上有“陇西园”,古时这里是济公李氏的私家庄园。抗战时在此处还设立过“忠烈祠”。

济公李府祖居随着岁月冲刷,沧桑变迁,最后湮没沦圮。历代故乡民众敬仰济公,感戴其德泽,屡于遗址修建济公佛院、济公亭、石墙桥等纪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圣迹,显彰济公圣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济公,家喻户晓的济公。确切地说,他叫李修元,出家后佛号道济,就是这位出生在天台一个平常村庄里的李修元,给赤城山,给他的故里天台,给千千万万世人留下了太多美好的传说、深刻的思索和无奈的叹息。

李修元出生在一个黑暗昏庸的时代。南宋王朝外不能御敌守土,只是一味地屈膝投降,求和称臣;内不能治世济民,到处贪官当道,黑白颠倒。精忠报国的岳飞,屈死于“莫须有”的罪名之下,那是一个产生了数不清悲剧,数不清的肮脏交易的时代。有志为国为民者,有劲无处使,有才无人用,空有一腔热血,令人扼腕长叹!

幼小的李修元,耳闻目睹无数百姓疾苦无人过问、平民冤屈无处伸张的事情。他后来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种种作为,或许在他的童年就已播下了种子。

我想起了他在赤城山读书时写的一首诗:“利锁名疆全解去,欲把贪官恶霸除,一点禅灯云雾里,三更孤影读诗书。”他读书,不为功名利禄,为的是寻求一条除恶扬善、救民于水火的道路。

或许,当年他在赤城山上曾走遍一条条松间小径,为试图在荆刺丛生的地方,在崖高坡陡的地方,踏出一条路。像历史上所有内心牵挂着民众福祉的人一样,李修元定然作过种种苦苦的思索。

出仕,非他所愿。他的父亲李茂春不是在朝中做过文官吗?虽然清廉勤政、正直无私,但在争名逐利、勾心斗角的官场之中,到头来还是落得个被群奸排挤,弃官归田的结局。

我不知道当年他曾设想过多少方案。只知道他在赤城山上的悟月楼豁然顿悟而自认为得到了救世良方,他想通过出家为僧去寻求一条普度众生之路。李修元出家那年,只有18岁,正是人生的帷幕刚刚拉开的时候,他却选择了一种与常人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

自古以来,从小孤苦无依,被和尚收留,在寺院中长大后来又成为寺院中一员的大有人在;因仕途失宠或商战失利或情场失意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者亦大有人在。而像李修元那样,把出家作为一种人生选择,想通过佛教来实现抱负的人,绝不会多。

纵观李修元一生,他以佛教济世的理想,最终并没有完全实现。他个人的生活,也如一片到处飘荡的白云,经受着四时寒暑之变,经受着雷击风吹之苦,变得面目全非。

李修元在国清寺剃度受戒前后,一名叫智清的和尚对他心怀嫉妒,处处与他过不去。虽然住持一本禅师对年轻的李修元十分欣赏,但嫉妒也恰好从此引发。住持对新来的李修元太信任了,原来深得住持赏识的智清和尚心理就失去了平衡。我猜想,李修元是凭着他的学识和人品得到住持赏识而不可能通过讨住持欢心,贬低别的和尚等方式得到信任。可是李修元在国清寺生活了短短的一段时间以后,最后还是被迫离开了。他出众的才华连累了他,如果他是一个无才无能的平庸之辈,那个智清和尚绝不会容不下他。他的才华也成全了他,如果没有智清的排挤,他或许就不会去杭州灵隐,西湖边上那一幕幕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在灵隐寺,李修元依然不得志,因为寺院的现实与他内心的相去甚远。寺院中清规戒律多如牛毛,僧人修禅只求个人出世,不问民间疾苦。而李修元心目中,佛教徒应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追求的不是个人的独乐,而是大家的共乐。面对那种死守清规戒律,论经谈禅只讲形式不求实际的情况,李修元从内心深处感到反感。逆反心理导致了出人意料的行动。他不谈经,不参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把一切清规戒律踩到了脚下。久而久之,在别人眼里便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疯和尚。

一个饱学诗书、独具慧眼的人,为什么会变得疯疯颠颠?因为他想越出某种僵化的规矩。一个人,面对一整套严密的规范时,最基本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适应它,把痛苦和无奈悄悄咽入腹中,一颦一笑,一招一式按着那规矩去办;一是改变它,把所有的枷锁彻底打碎,建立起一套全新的规矩。

李修元不想去适应佛门中那一套规矩,事实上他也无法适应。而要改变佛门规矩,他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知道,他在失望之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跳出佛门,另寻它途。但我隐隐感到,他最初在弥勒像前吃肉、喝酒之时,内心是痛苦的。面对那套推行了上千年的条清缕明的规范,他适应不了,也改变不了。有人曾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可李修元喝酒,却解了他心中烦忧。他高声吟唱:说我疯来我就疯,疯颠之病不相同,有人请我唱诗句,须敬老僧酒一盅。那只酒葫芦,后来成了他须臾不可分离的亲密伴侣。他虽然只是一个没有地位的和尚,但他蔑视别人恪守着的许多东西,他还敢做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事。

可是,那位曾经说过“禅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的慧远法师,最终摆脱不圆寂的命运。庇护他的人撒手走了,早已对李修元看不惯的僧众们如何容得下一个人处世与他们截然不同的人?没过多久,李修元就被逐出了灵隐寺。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净慈寺的德辉长者收留了他,让他当书记僧,兼作火化工。但其他和尚对他的排斥与攻击,恐怕一刻也不曾停止。即便在他圆寂之后,他也并没有被当时的佛教界认为可而在《高僧传》中为他留也一度之地。

李修元虽然未能在当时列入高僧的行列,但民众的口碑里,却早已把济世救人、扶危济困的事迹,牢牢地记住了。因为他爱打抱不平,常为受苦受难的下层人民伸沉冤、平积愤,他在当世已被人称为“活佛”、“活菩萨”。后人皆称其为济公,以示敬重。在世时,济公其实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和尚。后来随着岁月的推移,他被人们当成了一个偶像,作为了一尊神。

岁月悠悠,人们把济公的故事添油加醋,逐渐神化了;把一些本来不属于济公的故事,也加到了济公身上。济公的形象,起来越丰满,起来越深入人心。时至今日通过传记小说、电视,济公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

在中国民间,被尊称为公且享有祭祀的人物,并不很多。而知名度如济公那般高的,屈指可数。赤城山济公院的一位老人曾经对我说,中国历史上有“三公”以一个“义”字感人至深。他们是“正义”的包公,“忠义”的关公和“侠义”的济公。也许这位老人的概括没有什么历史依据,但“三公”之说,的确道出了济公的本质特征。

济公之所以如此受人尊崇,绝不因为他头不剃、脸不洗,破僧衣、破僧鞋,若痴若傻若颠狂的外表,而是因为他具有专管世间不平事、要救天涯无辜人的侠义之心、侠义之气、侠义之行。

济公以出家人的身份行入世事,以扶困济危为已任。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满腔热血地干预着生活。这与他若狂若疯的行止与佛教规矩格格不入一样,他的入世思想,同样与佛教中消极遁世的思想相抵触。从某种意义上说,济公是佛教的改革家。佛教中的极乐世界原本在西方,在来世,他理想中的极乐世界则在人间,在今生。只是他既非住持也非方丈,无法将他的思想推而广之,只能以他自己的心身,去努力实践。

几百年来,济公一直被千千万万的人喜爱着,传颂着。济公能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弘扬了一种精神。试想,哪一个身处逆境的人不希望有一个热心人来帮助他?哪一个被欺凌的弱小者不希望有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济公的形象、济公的故事,正好迎合了人们的一种渴望。

怪不得,不仅仅天台建有济公院,贵州、四川、北京、台湾等许多省市都有。据说,在济公身世弄清以前,贵州、台湾等不少地方的人都把济公当作他们的同乡。在明确了济公的身世之后,许多人又虔诚地赶到赤城山,拜谒济公。

召唤着他们不辞辛劳来到赤城山朝拜的,不光是济公的偶像,更是因为济公的事经代代相传以后,人人心中都有了对济公精神的独特理解。

据说,赤城山济公院的一尊佛教像被“请”到台湾时,几千人夹道焚香跪拜。我想,他们所欢迎、期待乃至渴盼的是济公抑恶扬善、扶危解困、乐于助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没有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在中华民族的心田里,它是有益的养料,滋润着民族之魂。

赤城山上,一尊尊济公像栩栩如生似乎仍在哭笑人间,疯颠宇内……

济公李家先祖原籍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其高祖为陇西元靖王李崇矩。北宋末年,宋室南迁,李遵勖的第四代裔孙也在南迁之列,移居天台,居处为“永宁村”。宋初以来,李府一门高官迭出,不乏以文采超众,武艺不凡而位列朝臣。据《宋史》载:李崇矩,历官枢密使、左千牛卫上将军;李继昌,官至左神武军大将军、正任刺史;李遵勖,宋太宗驸马,娶真宗妹万寿长公主,授左龙武将军、镇国军节度使;李端懿,任宁远军节度使;李端愿,太子太保;李端悫,安德军留后;李评,成州团练史;李涓,知鄂州崇阳县……。李氏家族素有积善崇佛家风,并融汇儒、道、释三教为家学渊源。李崇矩、李遵勖、李端愿,均是禅宗临济派居士。李遵勖还撰有禅宗名著《天圣广灯录》三十卷,由仁宗御书“天圣”二字并亲自作序。济公出生于天台永宁村李府,少时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弱冠之年,皈依佛门。李氏家族走出一位世人皆知的济公“活佛”,并不是偶然的,是佛宗道源底蕴深厚的天台山文化、李府集儒、道、释于一体的家族文化和天台山淳朴刚健的民情民风融汇一起,才孕育了济公“活佛”,产生了不朽的济公文化。济公首先是人,是生而知之者,是济公的大知大觉和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事迹使其逐渐被人们神化为“活佛”。走进济公故居,除了欣赏故居建筑风貌,了解济公身世渊源所在,更重要的是要领会济公舍弃百万家财而不顾,毅然出家,寻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走上一条救民济世之路的精神实质,领悟他那种“无我”、“看破一切”的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多做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事,少受名利枷锁的羁绊,得到真自在、真自由,减少患得患失的烦恼。

李崇矩(924-988):历官柜密使、右千牛卫上将军;

李继昌(948-1019):李崇矩子,官至左神武军大将军、正任刺史;

李遵勖(988-1038):李崇矩孙,宋真宗驸马,左龙武将军、镇国军节度使;

李端懿(1023-1060):李遵勖长子,宁远军节度使(子五:李诜、李 、李询、李谆、李 );

李端愿(?-1091):李遵勖次子,太子太保;子李评

李端悫(?-1092):李遵勖三子,安德军留后;

李 评:李端愿子,成州团练使(年五十二卒);

李 涓(1074-1126):李遵勖曾孙,知鄂州崇阳县

李茂春:济公之父,春坊善赞

《济公》是真实存在的。

济公确实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然而关于他的那些神异故事,却是不存在的。传说中关于济公的种种故事,只有“圆照井运木”本是济公的传说,其余众多事迹,往往是民间艺人、小说作家取自其他高僧,如南北朝的志公禅师,唐朝的金地藏等等。

历史上的济公,乃是宋太祖赵光义的驸马李遵勖的后人。他大约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也有人说是绍兴二十年(1150年),圆寂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

济公家族背景

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济公李氏家族人丁虽不旺盛,但因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称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今已建成一片民居),就属于这个家族所有,人们还称作“李家垟”。

发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时济公看水碓舂米、捕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石墙头边上有“陇西园”,古时这里是济公李氏的私家庄园,抗战时在此处还设立过“忠烈祠”。

济公祖居随着岁月冲刷,沧桑变迁,最后湮没沦圮。历代故乡民众敬仰济公,感戴其德泽,屡于遗址修建济公佛院、济公亭、石墙桥等纪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圣迹,显彰济公圣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没有《济公》这本小说,只有《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作者是天花藏主人。《济公传》作者是郭小亭。《济公全传》作者是王梦吉。

济公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浙江台州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圆寂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因平生才华横溢,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惩处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爱戴尊为济公。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缘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中国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

扩展资料

《济公全传》,是清代文人郭小亭所作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主要讲述济公和尚游走天下,遇到种种不平之事,一路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故事。

《济公全传》主要讲述南宋年间,京营节度使李茂春之子李修缘原是西天降龙罗汉,十八岁出家为僧,法号道济。董士宏寻女不得上吊自杀被济公救下,设法使父女二人重逢,又治好赵文会与苏北山母亲的眼疾。

监寺广亮火烧大碑楼欲害济公,被济公施法浇灭,一计不成,广亮又要令济公化缘重修大碑楼,济公答应。济公背负韦驮像到周宅降服女妖,周苏答应捐款。大碑楼重修成功,相府的管家假传相谕要强拆大碑楼,济公施法戏耍秦相,又治好秦相之子秦桓的怪病,终于度化了父子二人。

西川*贼华云龙奸杀妇女、盗走相府珠冠,济公三度华云龙,无奈贼人执迷不悟,最终难逃法网。八魔强占金山寺,布下一座魔火金光阵炼济颠,灵空长老、紫霞真人助阵,收服八魔。济公重修金山寺后,仍然游走天下,济世救人。

-济公

历史上上确实有济公这个人。他原名叫李修缘,南宋人,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年出生在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一个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济公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济公的父亲李春茂原在天台县做官,后卸任归隐,他为人实在、乐善好施,被人称为“李善人”,济公青出于蓝胜于蓝,他即有父亲扶危济困的好品德,还能文能武除暴安良。济公家世代都是佛教的虔诚信徒。就连济公的出生也和信佛有关。

因佛缘济公出世

济公的父亲李茂春马上都快40了,仍没有一男半女,这在古代来说基本绝后。李茂春和济公母亲王氏日日虔诚求佛,愿得一子,没想到真的生了个大胖小子,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意思是信佛修来的缘分,李家上下一片欢腾,济公15岁时,失去双亲,他守孝3年后,进国清寺剃度为僧,法名道济,他的师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自称“幼生宦室,长于空门”。

济公与其他僧人大不相同

济公的师傅慧远对他语言教习不多,只教他坐禅。刚开始他还能老老实实念佛打坐,不久济公就开始反感呆坐,说:“六祖大师曾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还作了一首滑稽诗:“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为不想打坐找理由。

济公虽然为僧但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来去自由,时常破衣烂衫,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就是济公活佛的座右铭,还被广泛流传。很多人不知济公还有后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其实这种疯癫形象也是对他真人的写照。周围有人尊称他济公,有人叫他济颠和尚。济公貌似疯癫实则外俗内圣,更像一个披着一袭袈裟的游侠。

历史上真实的济公还是位医学家

济公懂中医医术,什么一些草根、书皮等他都深得其妙用,他治病行医,不管男女老幼,内科外科只要经他的手药到病除,很灵验,他靠着精湛的医术他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

有个仕宦人家,赵文会的老母亲因着急上火,被痰堵住喉咙,昏迷过去。赵家请了多名医生都摇头摆手无能为力,结果济公开了副叫“伸腿瞪眼丸”的中草药,让老太太服下,立刻苏醒,健康如初。

历史上真实的济公很有学问

济公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真实的他其实还是一位是学问渊博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济公擅诗善文,随时能根据意境出口成诗,令人叹服。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对他赞赏有加:“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

他的济世圣训更是充满哲理智慧,“ 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不礼爹娘礼世尊,敬什么;兄弟姐妹皆同气,气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岂可人无得运时,急什么;人世难逢开口笑,苦什么;补破遮寒暖即休,摆什么;食过三寸成何物,谗什么……”

宋嘉定二年(1209年),济公预知自己就要告别人世,沐浴更衣,端坐而化,舍利如雨。据杭州净慈寺志记载,道济和尚62岁的时候坐化,临终之前写了一首偈子: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济公是汉传佛教哪个宗的?

济公是禅宗的。佛教的传布分南北二支,北传佛教称为大乘教,南传佛教称为小乘教,或称原始佛教。 大乘佛教的区域是中国,西藏,蒙古,朝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