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孩子读的孟子哪个版本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4收藏

适合孩子读的孟子哪个版本好,第1张

适合孩子读的《少儿注音读物系列丛书:孟子(精编版)》版本好。《少儿注音读物系列丛书:孟子(精编版)》保持原文的韵味和意境,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富有童趣的精美插图,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成长。

先给你排下序,对估计整理的水平:

《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墨子》。

解说孔孟最接近本义的有李景林先生《教化的哲学》,但不是直接解经。

《论语》作为基础工具可以看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可以参考杨树达《论语疏证》(但怀信按、树达案均多妄语,不可靠)、唐明贵《论语学史》。如果实在只想看基础的胡说八道,可以看李零《丧家狗》,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

另外有《十三经大辞典》,有《论语孝经卷》、《孟子卷》,可做索引,非常方便;而且有唐石经的拓本。

其他不建议立即买书,随便借着看就行,因为水平太低。如果方便当图书馆,可以到中国古代哲学的书架上挨排看一遍,都看过了眼光高了,就不会买垃圾书了。

另外建议预备一部(部,大单位)徐中舒先生主持《汉语大字典》,就不建议还预备《尔雅诂林》、《杨雄方言校释汇证》、《说文解字诂林》啦!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

出处:《孟子》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2,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白话释义:

孟子说:“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一般百姓丢弃它,正人君子保存它。舜懂得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只是〔快快乐乐自然而然地〕走在仁义的路上,不是〔勉强地当作任务、责任〕贯彻实行仁义的。”

《孟子》简介:

《孟子》是一本古籍,作者是孟子。《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五经》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五经》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四书五经》之《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四书五经》之《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 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四书五经》之《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四书五经》之《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四书五经》之《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四书五经》之《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四书五经》之《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孟子》既是儒家的经典,又是优秀的文学精品。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江山为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

这些精辟的名言,便出自于《子》一书,仅凭这几句话,就足以奠定孟子及其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孟子》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典籍,它在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长河中一部风彩独具的华美篇章。

在我国古代,从宋朝开始,《孟子》一书就取得儒家经典的地位。到了南宋时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自宋到明、清,四书成为士子必读之书,而《孟子》其书,也被视为经书,成为科举必考的科目。尤其是明代,翰林学士胡广奉敕撰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大全》,明成祖朱棣亲自作序,这样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几乎取代《五经》的最高地位,成为时人的基本读物和文人进仕的必修科目。

《孟子》和《论语》一样,不但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而且是中国所有古籍中影响最大、最深、最广的书。

关于《孟子》的作者,向来有3种说法。

第一种,《孟子》是孟子与其门徒万章、公孔丑共同记述,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最早持此说者,是汉代的司马迁。他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第二种,认为《孟子》完全是孟子本人的著作。主张此说者,最早为东汉赵岐。他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宋朝理学家朱熹,赞同此说,并从《孟子》前后文章风格的一致来论证此观点。他在《朱子大全》中说:《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故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此好?还说:观七篇势如熔铸而成,非缀辑可就。当然,他也认为,在《孟子》成书过程中,有弟子参加。

第三种说法,《孟子》是孟子的门徒万章、公孙丑在孟子死后一起记述老师的言行而成。唐代的韩愈、张籍最早提出此说。韩愈说:轲之书,非轲自著,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之言耳。。后来宋代的苏辙、晁公武,清代的崔述,也同意这种说法。

上述三种说法,以司马迁的说法较为可信。首先,司马迁是两 ,距孟子生活的时代要近,接触的史料,比后人丰富翔实。其次,从孟子的晚年生活来看,他62岁结束周游列国回到家乡,84岁才去世,前后有20多年之久。因此他完全有可能与万章、公孙丑共同完成《孟子》一书。再者,从《孟子》和《论语》某此不同之处,可以推断出并非孟子死后,由其门徒所著。如《论语》记到孔子再传弟子,说明《论语》非孔子自著,而《孟子》则仅记到孟子和他的弟子的互相问答,从未牵连到再传弟子。又如《论语》中还详细记录孔子动作容貌,而《孟子》则仅记孟子言论与出处。

孟子生平,史籍记载简略。他名轲。有人说他字子车,又有人说他字车舆。战国时,部人。生卒年月不详。据《春秋演孔图》及《阙里志》说,其父名激,字公宜,母仉氏,但这仅为传说而已。

孟子青少年时代的情况,现不得而知。但从《韩诗外传》(汉韩婴著)、《列女传》(汉刘向著)所载孟母断织、三迁等故事来看,孟子在少年时代是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的。孟子一生经历比较简单,《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一个名声很大的学者,到处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想得到各国国君的采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访问列国时,车马数十乘,侍从数百人,所到国家,皆馈赠黄金,给予优厚待遇。

四书推荐中华书局的朱熹注释的《四书章句集注》,有竖排繁体版,也有横排简体版。

另外:论语、孟子推荐杨伯峻注释的版本,可以单买。

总之推荐中华书局。

讲述中国古代哲学的著作推荐: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研究奠基之作。根据一手资料的考据,证据充分,脉络清晰,较少个人主观色彩;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有一些先生自己的主观色彩,但比较生动易读,此书声名颇大;

钱穆的《中国文化丛谈》,不仅讲儒学,更讲道、佛学,覆盖诸方面文化思想精义;

傅佩荣的《国学的天空》:讲述孔、孟、老、庄四人思想精义,有现代人的人文关怀在,是很好的国学入门读物,语句通俗易懂,但绝非心灵鸡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选自《孟子�6�1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任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商朝人,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商朝贤臣,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集市,做买卖的地方。

  (8)降大任:下达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降:下达。任,责任,使命。

  (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饿,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使……贫穷。乏:绝。此指让一个人受贫困之苦。空乏:资源缺乏,即贫困,使……不顺。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拂:违背。所为,所行。 乱:扰乱,使……错乱。

  (15)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不能:没有的才能。

  (18)恒:常常,往往。

  (19)过:过失,此处指有过失。

  (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晓。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弼,辅佐。 则,如果。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没有与之敌对的国家或突发事件。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死:使……死亡。 [编辑本段]参考翻译  {语文版}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或有所作为];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因此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另一版本}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 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赎回。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之苦,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让他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强起来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 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灭亡。由此可以知道, 因有忧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却足以而使人败亡。”

   (考试要求版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在田间被任用,傅说在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在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里被选拔。

  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使命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使他做事不顺利。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被困扰,思虑被堵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或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祸患,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之后才明白,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发展,而在安逸享乐中则会萎靡死亡。

1、《孟子》是语录体,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2、《墨子》是语录体散文,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3、《吕氏春秋》是道家著作,是中国编辑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的编辑活动;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扩展资料:

《孟子》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作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墨子》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孟子》

-《吕氏春秋》

-《墨子》

适合孩子读的孟子哪个版本好

适合孩子读的《少儿注音读物系列丛书:孟子(精编版)》版本好。《少儿注音读物系列丛书:孟子(精编版)》保持原文的韵味和意境,帮助孩子更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