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籍记载了野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5收藏

哪些古籍记载了野史?,第1张

中国那些古籍记载了野史或者神话传说?野史:除宫廷斗争,后宫呷醋那些,最好带点神话色彩的非正统(不然也不叫野史了)。神话传说:像女娲,盘古,夸父,伏羲,共工那些也除外哈,大家都知道,像《淮南子》《山海经》里面记载的一些就可以。有谱的朋友例举一下,先谢啦~《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太平广记》是中国宋朝初年由李昉、徐铉、吴淑等十二人奉宋太宗赵光义之命编纂的,专收中国古代野史传记、鬼怪小说为主的杂著。 沈括的《梦溪笔谈》以下几本书是现代人整理的:十大将相野史轶事 野史故事选 白话野史 秦始皇史话 收集了139个秦始皇的野史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其实很多 古书里面都带点野史  都间或带点  比如 史记 后汉书 里面都带有一部分 野说例如 后汉书 里面就有说一段 刘邦皇后死后约200年坟墓给 赤眉军 挖开 结果挖开的人拿完 财宝后发现里面一美女 然后一群军汉*虐 后来发现是刘邦老婆的尸体。《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太平广记》 十大将相野史轶事 野史故事选 白话野史 秦始皇史话 《梦溪笔谈》

1 中国古代有哪些神射手

后羿, 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一说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建立者,有“人王”之称。神话中后羿之箭连射天上九个太阳,这个第一名当之无愧。

纪昌,战国时期时赵国邯郸人,从小便练得一身好箭法,据说早期“射之射”时射虱如射马,后来遇到一个老人点化他,使他学会“不射之射”,这个有多强就不知道了。纪昌死后,邯郸城内的武士们都耻于张弓舞剑。这个第二名应该没问题。

祖居拾回桥镇老山古林村,公园前7世纪人,楚国名将,原为楚庄王近卫军成员,任楚国宫厩尹,古代著名神箭手,百步外射柳叶百发百中。成语“百步穿杨”典故出此。相传楚王养一白猿机灵无比,其他射手都射不中,养由基却一箭将其射杀。

太史慈,三国时东吴名将。东莱黄县人,字子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与曹魏交战时战死。年轻时单枪匹马凭一张弓箭冲出黄巾军的重围调来援兵解北海之围。归附孙策后在一次兵变中他一箭将一名校尉之手反钉在城楼之梁上,东吴第一神射将军。表现不错,排第四。

黄忠,三国时原魏国将领,神射无敌,后归蜀汉,三国时期七品上将(吕赵典张关马黄)之一,箭无虚发,在长沙之战中射中关羽头盔上的红樱而不偏一毫,关羽自叹,黄忠老将军真想取吾性命自是在百步之外。排第五应该没问题吧。

赵云,三国时期七品上将之一,刘备麾下第一名将,诸葛亮赴东吴前亲自点赵云为其护身,从东吴归来时恰逢吴将 丁奉和徐盛的兵船,时风大浪高,赵云挽弓一箭射断帆索和船的桅杆,吴兵皆惧无人赶追。赵云的箭术直追黄忠,排第六。

哲别,其人不详(射雕中有介绍,呵呵),箭无虚发,有一箭双雕之说,被蒙古人尊称为箭神,哲别这个名字后来也成了蒙古语中“神箭手”的代名词。排第七

吕布,三国时期七品上将之首,武功箭术无人可比,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之说,三百步外辕门射戟,一箭使得袁术刘备两家休战,呵呵,他对自己倒蛮有把握的~排第八没话说。

姜唯,三国后期蜀汉名将,原为魏将,后被诸葛亮收为麾下,文武全才,诸葛亮死后为圆孔明生前之梦曾经“九伐中原”,基本解除了魏国对蜀汉的威胁。姜唯的箭法之高是有名的,在其中一次逃亡中弓箭用完的情况下空手接魏将郭淮连射的三枝箭,然后以箭对箭,射杀了郭淮。这个第九名不是徒有虚名的。

李广,西汉名将,善骑射,有“汉之飞将军”之称。他一次战败被匈奴俘虏后乘敌人不备夺得一弓一马连射倒匈奴数十人,箭法之准让后来的匈奴没人敢追。一说有次他出去打猎,误将一块大石头当成老虎(眼神还真差)竟一箭将石头射穿。这个“汉之飞将”排第十也应该没问题吧

2 中国古代十大神射手

第一名:后羿

后羿, 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一说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建立者,有“人王”之称。神话中后羿之箭连射天上九个太阳,这个第一名当之无愧。

第二名:纪昌

纪昌,战国时期时赵国邯郸人,从小便练得一身好箭法,据说早期“射之射”时射虱如射马,后来遇到一个老人点化他,使他学会“不射之射”,这个有多强就不知道了。纪昌死后,邯郸城内的武士们都耻于张弓舞剑。这个第二名应该没问题。

第三名:养由基 ,祖居拾回桥镇老山古林村,公园前7世纪人,楚国名将,原为楚庄王近卫军成员,任楚国宫厩尹,古代著名神箭手,百步外射柳叶百发百中。成语“百步穿杨”典故出此。相传楚王养一白猿机灵无比,其他射手都射不中,养由基却一箭将其射杀。

第四名:黄忠

黄忠,三国时原魏国将领,神射无敌,后归蜀汉,三国时期七品上将(吕赵典张关马黄)之一,箭无虚发,在长沙之战中射中关羽头盔上的红樱而不偏一毫,关羽自叹,黄忠老将军真想取吾性命自是在百步之外。排第四应该没问题吧。

第五名:赵云

赵云,三国时期七品上将之一,刘备麾下第一名将,诸葛亮赴东吴前亲自点赵云为其护身,从东吴归来时恰逢吴将 丁奉和徐盛的兵船,时风大浪高,赵云挽弓一箭射断帆索和船的桅杆,吴兵皆惧无人赶追。赵云的箭术直追黄忠,排第五。

第六名:哲别

哲别,其人不详(射雕中有介绍,呵呵),箭无虚发,有一箭双雕之说,被蒙古人尊称为箭神,哲别这个名字后来也成了蒙古语中“神箭手”的代名词。排第六

第七名:太史慈

太史慈,三国时东吴名将。东莱黄县人,字子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与曹魏交战时战死。年轻时单枪匹马凭一张弓箭冲出黄巾军的重围调来援兵解北海之围。归附孙策后在一次兵变中他一箭将一名校尉之手反钉在城楼之梁上,东吴第一神射将军。表现不错,排第七。

第八名:吕布

吕布,三国时期七品上将之首,武功箭术无人可比,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之说,三百步外辕门射戟,一箭使得袁术刘备两家休战,呵呵,他对自己倒蛮有把握的~排第八没话说。

第九名:姜唯

姜唯,三国后期蜀汉名将,原为魏将,后被诸葛亮收为麾下,文武全才,诸葛亮死后为圆孔明生前之梦曾经“九伐中原”,基本解除了魏国对蜀汉的威胁。姜唯的箭法之高是有名的,在其中一次逃亡中弓箭用完的情况下空手接魏将郭淮连射的三枝箭,然后以箭对箭,射杀了郭淮。这个第九名不是徒有虚名的。

第十名:李广

李广,西汉名将,善骑射,有“汉之飞将军”之称。他一次战败被匈奴俘虏后乘敌人不备夺得一弓一马连射倒匈奴数十人,箭法之准让后来的匈奴没人敢追。一说有次他出去打猎,误将一块大石头当成老虎(眼神还真差)竟一箭将石头射穿。这个“汉之飞将”排第十也应该没问题吧

3 中国历史上的神射手

1、后羿

后羿, 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一说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建立者,有"人王"之称。神话中后羿之箭连射天上九个太阳,这个第一名当之无愧。

2、纪昌

纪昌,战国时期时赵国邯郸人,从小便练得一身好箭法,据说早期"射之射"时射虱如射马,后来遇到一个老人点化他,使他学会"不射之射",这个有多强就不知道了。纪昌死后,邯郸城内的武士们都耻于张弓舞剑。这个第二名应该没问题。

3、养由基

养由基,祖居拾回桥镇老山古林村,公元前7世纪人,楚国名将,原为楚庄王近卫军成员,任楚国宫厩尹,古代著名神箭手,百步外射柳叶百发百中。成语"百步穿杨"典故出此。相传楚王养一白猿机灵无比,其他射手都射不中,养由基却一箭将其射杀。

4、黄忠

黄忠,三国时原刘表手下将领,神射无敌,后归蜀汉,三国时期七品上将(吕赵典张关马黄)之一,箭无虚发,在长沙之战中射中关羽头盔上的红樱而不偏一毫,关羽自叹,黄忠老将军真想取吾性命自是在百步之外。

5、赵云

赵云,三国时期七品上将之一,刘备麾下第一名将,诸葛亮赴东吴前亲自点赵云为其护身,从东吴归来时恰逢吴将丁奉和徐盛的兵船,时风大浪高,赵云挽弓一箭射断帆索和船的桅杆,吴兵都害怕没有人去追。

6、太史慈

太史慈,三国时东吴名将。东莱黄县人,字子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与曹魏交战时战死。年轻时单枪匹马凭一张弓箭冲出黄巾军的重围调来援兵解北海之围。归附孙策后在一次兵变中他一箭将一名校尉之手反钉在城楼之梁上,东吴第一神射将军。

扩展资料

远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

由于远古的箭杆难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实物中往往仅留下箭镞。新石器时代的石、骨、蚌镞,有棒形、叶形、三角形等多种,有些已有镞茎和逆刺。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铜镞。商周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

春秋战国时,三棱式镞盛行,战国时此类镞多装铁铤,以节省铜材。汉以后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这个过程经历了约200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西汉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铁镞,仍系模铸成型,锋利程度不及铜镞;而四川省新繁县牧马山出土的东汉铁镞呈扁平的锐角三角形,既适合锻造,又有较强的杀伤力。这种形制遂为后代长期使用的点钢镞所承袭。

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先秦时期,在南方的云梦泽和肃慎族聚居的东北地区,均产制矢之楛。直至明、清,华南制箭还用竹杆,华北用萑柳,东北、西北多用桦木杆。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神射手

4 中国历史上的神射手

NO。

1 后羿 入选原因: 夏国部落 神箭手 ,他在孩童时就能用小弓小箭射死空中飞舞的苍蝇,后来跟楚孤父学艺,射术更精! 相传当时天上出现十日,后羿受人民委托~射落九日。后来他又射杀水中的怪物、陆上的猛兽,给人民带去了和平,后来当了部落首领,并造反夺取了皇帝之位! 落幕演出: 当皇帝后迷恋女色、贪爱打猎!结果被谗臣逢蒙所杀 另说明: 史上共有两位名字带“羿”字的引:一个生活于帝尧时代的羿;一个生活于夏朝的后羿,属有穷部落。

古籍记载的是“羿彃日”、“大羿射日”、“后羿篡权”。 究竟是哪个射日,学术上有争议。

民间传说羿中是嫦娥的丈夫,射日的英雄;然而究竟是哪个羿,仍旧没有统一的说法。 NO。

2 养由基 入选原因: 春秋 楚国神箭手 ,从小练射,射术神准,后从军。 养由基:姬姓,养氏,名由基,舆邑人,人们称之为神! “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成语,均出于养由基由事。

令尹斗越椒自恃才勇双全,便在国内造反。险些一箭射杀庄王,后被庄王用计把他骗过清河桥,再将桥破坏!养由基站在河岸对面大声地对斗越椒说:“这么宽的河,射箭有什么用?听说令尹是个射箭的好手,我们俩就靠近一点,站到桥头上,各射三箭,比个输赢。

怕比不是好汉。”养由基与对方约定,让对方先射三箭,再由他射!斗越椒连发三箭~养由基一一躲过,然后养由基首先拉弦一下而未发,对方躲避而未见箭来!当又听见第二声时养由基的箭已射来~斗越椒当即毙命!养由基一箭结束战争,得一外号“养一箭” 晋国发兵攻打郑国, 楚国 发出救兵,在鄢陵与晋军相遇。

两军对垒相持,还没有开仗时, 楚国 将军潘党在营后练箭试射红心,三箭皆中红心!养由基便在百步之外,由潘党在杨树叶上画上“一二三!”由养由基射,养由基三箭全中!军中哗然!“百步穿杨”成语由此而来! 潘党不服,又以一箭射穿七层坚实的战甲!而养由基又发一箭,正好把潘党那支箭送出去了,养由基的这支箭穿在七层甲的箭孔内。 众将看了都伸出了舌头。

潘党也心服口服了,叹息说:“养由基的好箭法,我是望尘莫及啊!” 第二天养由基乘车直到晋军阵前,正碰上一箭射中楚王的敌方大将魏锜。就大骂:“你这个小子有什么本事,敢射我们的大王?”魏奇正想答话,养由基的箭已到,正射中魏奇的颈项,倒在地上死了。

后晋兵追杀楚兵追得很紧,养由基站在阵前射死好几个晋兵,晋兵才不敢进逼。 楚国 大将公子婴齐和公子壬夫听说楚王中箭,都赶来接应,混战了一场,晋兵才退回去。

落幕演出: 成名不久后病死。可惜可惜。

NO。 3 楼烦 入选原因: 楚汉时期四川第一神射手。

楼烦臂力无比,百发百中!后被萧何登用,由川中派遣到前线。当时刘邦正与项羽隔河相对,双方不能短兵像接!只能互相射箭,但作用都不大。

楼烦一出马,当即一箭命中 楚国 大将丁公,令他匆忙逃入营内。 而后楼烦又连发三箭,三员 楚国 将领中箭而亡!楚军大惊! 落幕演出: 项羽得知前线将领被射杀,大怒。

亲到阵前!楼烦见到项羽,便引弓搭箭要射项羽。突然间项羽怒目冲着他大吼一声,犹如晴空霹雳,楼烦这个大力士射手说什么力气也使不出来了,连弓也拿不住,上牙咬着下牙,接连退了十几步才回过神来!便急忙逃回营中,随即回到四川,没几年便郁闷而死了。

NO。4 李广 入选原因: 西汉李广是河南怀来人,出生于习武世家,他家世代都是射箭高手。

他得到真传,青出于蓝! 最初陪汉文帝打猎,每次收获最多!使文帝感慨此将留在身边,大材小用呼!后被派到边境对抗匈奴!名气越来越大~得一外号“飞将军”。 一次李广带100多骑兵去追杀3个匈奴兵,他射杀2个、活抓1个,正当他们准备撤退时,匈奴3000人突然出现~李广临危不乱,不退反而命人卸下马鞍席地休息!匈奴茫然不敢前进,而几个大胆的匈奴头领想前进探个虚实,只见他们才没走出几步,李广的箭已射来,箭箭封喉!匈奴人害怕,便逃走了! 还有一次,匈奴入侵上谷与李广的部队交战,故意败退!李广挥兵追击,结果中伏被抓,匈奴兵把他放在一个网中!用两匹马拖挂着凯旋而归。

;李广身负重伤,已经昏迷。当他再度醒来时立刻看准时机,睁脱了网,夺了一匹好马,调转马头,拼命往南逃逸!一队匈奴骑兵连忙追去。

李广张弓搭箭,箭无虚发,回身在马上射死了后面好几个追前头的匈奴兵,后面的就不敢再追了! 在那次战斗李广虽然逃脱,但部队全灭。 于是他被贬到北平!那里常有老虎出没,李广便用手中之弓为民消灭大虫。

有一天晚上,李广打猎回来,在星光朦胧中,他见有只老虎卧在前面草堆中,他用力射出一箭,那老虎动也不动!手下人忙去抓拿死虎,走近一看,哪有什么老虎,分明是一块像老虎形状的大石头,李广一箭射中大石头,箭没至羽,连拔也拔不出来,一时被传为佳话! 落幕演出: 后跟随卫青去讨伐匈奴,为后续部队!结果因为迷路与大部队脱节,无法增援!后被追究责任,李广对将士说:“我李广一辈子与匈奴打战,参加过大小70几次战斗,这次跟大将军出征,本想与匈奴对阵,偏偏大将军要我去东路接应,不想迷失了方向,难道不是天意吗?我已经60多岁。

5 中国古代神射手的名字

1、后羿

后羿(生卒年不详),本称羿、大羿、司羿,中国远古五帝时期的神话人物,帝尧的射师,嫦娥的丈夫,神话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在民间有“后羿射日”的典故。后人讹传为后羿(历史上“后羿”是指夏朝有穷国君主)。

2、养由基

养由基(生卒年不详),嬴姓 ,养氏,字叔,名由基(一作繇基),春秋时期楚国将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本是养国人,养国被楚国灭亡后,养由基成为楚国大夫。相传养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标记的柳叶,并曾一箭射穿七层铠甲。

3、黄忠

黄忠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南阳郡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

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刚侯。

4、赵云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三国时期七品上将之一,刘备麾下第一名将,诸葛亮赴东吴前亲自点赵云为其护身,从东吴归来时恰逢吴将 丁奉和徐盛的兵船,时风大浪高,赵云挽弓一箭射断帆索和船的桅杆,吴兵皆惧无人赶追。赵云的箭术直追黄忠。

5、哲别

哲别(?-约1224年),原名只儿豁阿歹,蒙古别速部人,蒙古帝国名将。最初臣服泰赤乌部,后投降成吉思汗,赐名哲别(蒙古语,箭之意,又译者别,姓哲名别,哲姓的起源)。

哲别骁勇善战,由十户长屡升至千户长。1211年,随成吉思汗南下攻金,破乌沙堡、乌月营,拔德兴府,入居庸关,直抵中都(今北京)。1218年,率二万人灭西辽,执斩屈出律。1219年,随成吉思汗西征。1223年,在迦勒迦河之战中击溃斡罗思与钦察联军,班师回国途中病逝。

哲别,其人不详(射雕中有介绍),箭无虚发,有一箭双雕之说,被蒙古人尊称为箭神,哲别这个名字后来也成了蒙古语中"神箭手"的代名词。

6、太史慈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

原为刘繇[yáo]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pán],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太史慈,三国时东吴名将。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与曹魏交战时战死。年轻时单枪匹马凭一张弓箭冲出黄巾军的重围调来援兵解北海之围。归附孙策后在一次兵变中他一箭将一名校尉之手反钉在城楼之梁上,东吴第一神射将军。

6 古代关于刺客的文言文、、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於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於公子光。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馀祭。馀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於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具酒请王僚。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一、茶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

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

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

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

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

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

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

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

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

"�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

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

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

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

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

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

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

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

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

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

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

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

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

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

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

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

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

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

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

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

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

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

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

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

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

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

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

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

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二、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

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

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1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

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

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

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

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

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

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

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

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

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

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

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

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

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

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

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

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

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

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

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

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

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

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

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

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

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

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

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

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

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

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

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

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

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

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

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

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

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

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三、茶的发展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我国地跨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

隆,南沿海南琼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达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包括江南茶区、江

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其次为四川和安徽。甘肃、

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年产量还不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00多万亩,年产茶叶40万吨左右,茶叶出口量达135万

吨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网络,大

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科学种茶、科学制茶和茶业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茶叶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并成为三大饮料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

茶叶,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

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一旦人们对衣、

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就特别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与此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去饮用它。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伴侣。

中国古代重要茶事进程录:

◆原始社会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

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

《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园220 265)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

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

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

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四、饮茶史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

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

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

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

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

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

《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

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

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

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

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吴志》),说明华中地

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

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

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

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

      最有智慧的古书排名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

      《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 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

      NO10 锏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 后来才有了杨家枪和杨家将的故事NO3 矛 有古书上也说矛=枪, 但从一些小说和文

中国最神秘的一部古书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内容包括一些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和一些远古神话和传说

      十三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中国十大旷世古书

      按古籍影响 周易、论语、诗经、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伤寒论、四库全书、六艺十三经、孙子兵法 以下是按古籍年代 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唐成都府BIAN家刻本《陀罗尼经咒》宋杭州猫儿桥刻本《文选五臣注》宋刻本《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元至正五年刻本《金史》元大德三年《稼轩长短句》按古籍类别: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 总之门类繁多,不可细数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中国古书:《三字经》、《黄帝内经》、《山海经》、《资治通鉴》、《道德经》、《奇门遁甲》、《孙子兵法》《易经》、《增广贤文》、《论语》、《史记》、《汉书

中国人十大必读古书

      1、中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 《诗经》 孔子 2、兵家韬略之首 《孙子兵法》 孔武 3、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 《论语》 孔子及其弟子 4、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 《老子》 老子5、最爱中国人推崇的英雄传奇 《水浒》 施耐庵 6、包含处世权谋与人生智慧的杰作 《三国演义》 罗贯中 7、东方世界的《堂吉诃德》 《西游记》 吴承恩 8、成就人生事业的大学问 《菜根谭》 洪应明9、不会做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 孙洙,徐兰英 10、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太平广记》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 明代拟话本有的据古书记载敷演成篇,如《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咏菊花事,出自《

中国十大经典古籍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

哪些古籍记载了野史?

中国那些古籍记载了野史或者神话传说?野史:除宫廷斗争,后宫呷醋那些,最好带点神话色彩的非正统(不然也不叫野史了)。神话传说:像女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