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文(文言文)写成的书就是古籍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3收藏

用古文(文言文)写成的书就是古籍吗?,第1张

“用古文(文言文)写成的书就是古籍吗?”这个表述不准确。所谓古籍,通俗地说,就是古代书籍,即古书。从版本学的角度说,凡产生于1911年之前且具有传统装帧形式的著作就是古籍版本。据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成书于1911年之前由古人写成的书籍就是古籍。现当代印刷的古籍,大多以以前的版本为蓝本。

在语言风格上,文言文是古代的正统文体,但古籍用语除了文言文外,还有白话文、半文半白等语言风格。自唐宋以来,白话文广泛运用于通俗文学作品中,例如《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等古籍,就是用当时的白话写成的。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文言文的注释是指对文中个别难以理解字、词、句子加以解释的文字,是帮助学习者翻译文言文的。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注释在教科书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

注释的起源及分类

注释开始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

1、作文章的方法,以文章的内在精神为主,以文章的气势来辅助它。曹子恒(曹丕)、苏子由(苏辙)论作文,说要以气为主,这是对的。然而文章的气随着内在精神的变化而变化,内在精神深厚,那么文章的气势就充沛浩大;内在精神超迈,那么文章的气势就飘逸绝尘;内在精神伟岸没那么文章的气势就高远;内在精神多变没那么文章的气势就新奇;内在精神深邃,那么文章的气就安静。所以说作文章内在精神是文气的主宰。至于后世专论认为作文章以义理为主的说法,则还是未能说清楚作文的精妙之处啊。

人如果不能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读足够多的书,那么作文章就会用语鄙俗乖戾空动萧疏;人如果没有经世济民的知识与本领,那么就会出现虽然文章语言丰富,但是并不实用,(没有价值)。所以说精神义理、书本知识、经世济民的知识,是作文章的材料;若说到具体作文章自然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就好像)能工巧匠手持斧头,却没有土木材料可用,那么,即使他有运斤成风可以削去人鼻尖上的白灰那样的技艺,他又在何处施展呢?然而即使有土木材料可用,但是不善于施展技艺的人也很多,终究不能成为名匠。所以说文人,就好比是能工巧匠;而文章的内在精神与气势、内在韵律,就好比是工匠的本事;而精神义理、书本知识、经世济民的知识,就好比是工匠的(土木)材料。

2、古人作文章最不可攀比学得的地方,就是文章作法的高妙。

3、文章的内在精神,是文人作家的宝贝。作文章最重要的是气势要充沛盛大,然而如果没有内在精神来主宰(统率)它,那么气势就无所依凭,四处游荡而不知道归依何处。文章的内在精神是文气的主宰,文气是文章的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文章的内在精神就是文气的核心。

4、古人作文章可以告诉人(让人学习)的地方只有文法罢了。然而如果不能得到文章的内在精神而只是死守其文法,那么所谓文法也就不过是死法罢了。关键在于自己在读书时细致深入地体会它。李翰说:“(好的)文章(有时)就好像千军万马;(有时又好像)风静雨晴,空寂毫无人声。”这话形容文气形荣得最好,如果谈论文气不谈论文章的变化,文法总不能(理解运用得)完备。

用古文(文言文)写成的书就是古籍吗?

“用古文(文言文)写成的书就是古籍吗?”这个表述不准确。所谓古籍,通俗地说,就是古代书籍,即古书。从版本学的角度说,凡产生于1911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