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的药用功效与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消石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消石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制法 28 性状 29 化学成份 210 炮制 211 性味 212 归经 213 功能主治 214 消石的用法用量 215 注意 216 附方 217 各家论述 218 消石的临床应用 2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消石 1 拼音
xiāo shí
2 《辞典》:消石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Xiāo Shí
23 消石的别名芒消(《别录》),苦消(《药性论》)。化金石、水石(《石药尔雅》),焰消(《土宿本草》),火消(《纲目》)。
24 来源
为矿物硝石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
25 原形态硝石(《本草蒙筌》)
斜力晶系,常呈针状或毛发状集合体。颜色为无色、白色或灰色等,条痕为白色。光泽玻璃状或绢丝状,微透明。断口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比重21~22。性脆。
26 生境分布多产于污秽之地,亦常覆于地面、墙脚或巖石的表面。在石灰巖、盐沼地带及沙漠区域亦多见之。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27 制法取含硝的土块,击碎后,置柄内,加水浸泡调匀,经多次过滤,取滤液澄清,置蒸发锅内加热蒸去水分,取出冷却,即析出硝石结晶。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潮。
28 性状为无色透明六角斜方形的柱状晶体,或为白色晶状粉末。质脆易断。气无,味咸且凉。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水溶液呈中性反应。易熔融。烧时有爆炸性。
29 化学成份主要成分为硝酸钾。因产地及提炼方法之不同,含硝酸钾量可以从半量乃至近于纯粹。普通所见的夹杂物,常为氯化钠、水等等。
210 炮制消石:敲碎或研细用。制消石,有水制、火制两种,水制:消石加水与10%萝卜同煮,过滤,浓缩后,放置,待其结晶,即成。火制:将消石入锅中,微火炒成洁白色。炒时不可离人,以防火患。
①《抱朴子》:"消石,制之须用地莲子、猪牙皂角、苦参、南星、巴豆、汉防己、晚蚕砂。"
②《雷公炮炙论》:"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饼子赤时,投消石于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两消石,用鸡肠菜、柏子仁共十五个帝珠子,尽为度。"
③《日华子本草》:"消石,火上伏法,用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减少,即入热者,伏火即止。"
211 性味苦咸,温,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扁鹊:甘。"
③《别录》:"辛,大寒,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有小毒。"
⑤《纲目》:"辛苦微咸而大温,有小毒。"
⑥《本草从新》:"辛苦微咸,大热,毒烈。"
212 归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213 功能主治破坚散积,利尿泻下,解毒消肿。治痧胀,心腹疼痛,吐泻。黄疸,淋病,便秘,目亦,喉痹,疔毒,痈肿。
①《本经》:"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②《雷公炮炙论》:"头痛者,以消石作末,纳鼻中。"
③《别录》:"疗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
④《药性论》:"主项下瘰疬,泻得根出,破血,破积,散坚结,治腹胀。"
⑤《日华子本草》:"含之治喉闭。"
⑥《本草蒙筌》:"润燥软坚,泻实。"
⑦《纲目》:"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疸,心肠疞痛,赤眼肿痛,牙痛。"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皂矾同用,善治内伤黄疸,消胆中结石、膀胱中结石及钩虫病。"
214 消石的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1钱。外用:研末点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215 注意体弱及孕妇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粥。"
②《药性论》:"恶曾青。"
③《蜀本草》:"大黄为使。"
④《日华子本草》:"畏杏仁、竹叶。"
⑤《纲目》:"得陈皮性疏爽。"
216 附方①治霍乱痧胀,山岚瘴疠及暑热秽恶诸邪直干包络,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危急等症;并治口疮喉痛,点目去风热障翳,搐鼻辟时疫之气:西牛黄、当门子、真珠、梅片、硼砂各一钱,明雄黄(飞净)八钱,火硝三分,飞金二十页。八味,各研极细如扮,再合研匀,瓷瓶密收,以蜡封之。每服三、五分,凉开水调下。(《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行军散)
②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之:硝石、硫黄各等分。为末,于银石器内,文武火上炒令鹅**,再研细,用糯米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下,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气丹)
③治中暑眩晕,昏不知人,或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躁,渴甚,呕吐,泄泻:硫黄、消石各一两,雄黄(通明者)、滑石、白矾各半两,寒食面四两。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渐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则以水化开灌之。(《三因方》大黄龙丸)
④治饮食伤脾,心腹作痛,胸膈饱闷,四肢厥冷,又治伤寒阴证,女人血气刺痛,或攻小腹,或儿枕作痛及诸郁结之气:陈皮(去白)、青皮、大川附(制)、五灵脂各六两,消石,硫黄各三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扁鹊心书》来复丹)
⑤治诸心腹痛及腰腹诸痛:焰消、雄黄各一钱。研细末。每点少许入眦内。(《集玄方》火龙丹)
⑥治黄家日哺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消石、矾石(烧)等分。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金匮要略》消石矾石散)
⑦治劳淋、血淋、热淋、气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消石一两。生研为细末。每服二钱。诸淋各依汤使如后:劳淋,葵子末煎汤下,通后须服补虚丸散;血淋、热淋,并用冷水调下;气淋,木通煎汤下;石淋,将药末先入铫内,隔纸,炒至纸焦为度,再研,用温水调下;小便不通,小麦汤下。(《灵菀方》透格散)
⑧治赤白痢,肠风脏毒,酒积下血便血:硝石一两,舶上硫黄一两,白明矾半两,滑石半两,飞面四两。为末极细,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用新汲水送下。(《普济方》甘露丸)
⑨治眼赤痛,眼漠漠:消石研末,于眼四角各点一粟许,须臾,热泪出,便睡,睡觉,以浆水洗。(《近效方》)
⑩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脑子一字,白僵蚕一分。上为末,研匀。以竹管吹半钱许入喉中。(《三因方》玉钥匙)
⑾治恶寒啬啬,似欲发背,或已生疮肿隐疹:硝石三两。以暖水一斗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叠三重,可似欲赤处方圆,湿布搨根,热即换之,频易瘥。(《近效方》)
⑿治重舌:竹沥浸焰硝点之。(《婴孩宝书》)
217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硝,善消化驱逐,而《经》言无毒,化七十二种石,不毒而化之乎。以之治病,以致其用,病退则已。"
②《纲目》:"朴消属水,味咸气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阴中之阴也,故惟荡涤肠胃积滞,折治三焦邪火。消石属火,味辛带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泊诸热病,升散三焦火郁,调和脏腑虚寒。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热缓急之病。煅制礞石,则除积滞痰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消石之性暖而散,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消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雷公炮炙论·序》云,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从治之义。《本经》言其寒,《别录》言其大寒,正与龙脑性寒之误相似。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况此物得火则焰生,与樟脑、火酒之性同安有性寒大寒之理哉。"
③《本草述》:"消石之用,时珍谓其从火主升而散。若然,是主气分之邪热,不同于朴消入血也。其云升而散者,水中之火,自上升以为散也。审此义,则知消石之宜于何等证矣。据方书,中暑于来复丹中用之,治伏暑泄泻如水者。又二气丹同硫黄治中脘痞结,或呕或滞者。又同硫入大黄龙丸,治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烦渴呕吐,昏闷不食者。合三证以参之,如二气丹所治,诚有升降水火之功,合于时珍所云,第尤切于伏暑伤冷,致二气交错以为病者,以暑之中,先于心包络,唯兹二味,一降阳而归之,一升阳而散之,乃为最切也。至于来复丹,因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则加元精石,以至阴和至阳,更入活血行气之味,俾上下之虚实合宜,寒热尽散,是法当参也。又如大黄龙丸之治身热头痛诸证,则加雄黄、白矾、滑石以除热清气,是又可参也。要皆以二味为主柄矣,此硫、消二味之等分者也。更头痛证之玉真丸,治肾水不足,气逆上行,苦头痛甚者,乃硫则倍于消。以下归补肾气为主,而上逆之阳,第以消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结,此义尤当参也。此硫、消二味之不等分者也。又消不同硫而同他味,如女劳黑疸,用矾石寒水之气以归阴,而即以燥湿同消石升水中之火以达阳,而并以化湿,此治湿热者之一则也。如喉痹症用消为主,佐硼砂以除痰热,僵蚕去风,而更合龙脑之开壅结,此治风热者之一端也。即数证而推类以尽其变,庶于消石可以悉其功,不致误投而罔济矣。"
218 消石的临床应用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以等量消石、矾石研粉装胶囊内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3分。试治慢性肝炎5例,症状消失3例,无效1例,中止治疗1例;肝硬化5例,症状消失2例,减轻3例;另有1例肝硬化腹水,治后症状亦告消退。服药时间最短14天,最长5个月(肝硬化腹水)。初步观察,本药对黄疸消除、腹水消退、精神改善等有一定效果。一般服药后无不良反应,但食欲不佳的病人开始服药后稍见胸闷,有轻度泛恶,继续服药便逐渐消失。所有病人服后大便都呈黑色;有的初服时有轻度腹泻,但服用2、3天后即恢复正常。
219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 消石散
iāoshísǎn《圣惠》卷三十五:方名:消石散组成:消石半两,白矾半两,砒霜半两。主治:喉痹。热毒
消石矾石散ísǎn别名:消石散(《圣济总录》卷六十),矾石散(《鸡峰普济方》卷九)。处方:消石矾石(烧)等分
大黄消石汤ng《金匮要略》卷中:大黄消石汤:处方:大黄黄柏消石各12克栀子15枚功能主治:主黄疽腹满,小便不利
消石汤xiāoshítāng《千金》卷四:方名:消石汤组成:消石3两,附子3两,虻虫3两,大黄1两,细辛1
大黄丸二十引《古今录验》方之大黄丸:处方:大黄75克消石75克大戟75克(熬)甘遂75克(熬)芫花
更多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 消石丸
预防复发。《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之消石丸:处方:消石30克川大黄45克(锉碎,微炒)巴豆3~7枚(
琥珀消石颗粒各项规定(附录IC)。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消石。用于石淋、血淋,也可用于泌尿系统结石属湿热瘀结
消石素提取物的复方制剂。茜草与镁离子在一起可增加钙盐结石在尿中的溶解度。铃兰草等对易患结石患者具有利尿、
消石灵肾脏及膀胱疾患;也适用于肾水肿、膀胱结石和肾脏结石;还适用于菌尿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
紫雪散之。制备方法:上切,以水3斗,煮取1斗,去滓,取消石4升(芒消亦可),用朴消10斤,投汁中,微火煎,
更多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古籍中的消石 《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疠风
西风入五脏,通彻骨髓,成患为疾。此之二风,与苦参消石酒饮之,除患最疾,热去其患即愈也。苦参消石酒方(
《医碥》:[卷之三·杂症]黄胆腹满者,难治,(脾肾皆病矣,故难治。)消石矾石散主之。(消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大麦粥调服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积块瘕取却稍和。试令按块痛甚,扪之高寸半,遂与《千金》消石丸,至四五次后,忽自言 黑且有汁,恐是孕。予曰
《杂病广要》:[内因类]黄瘅伤挟瘀,结积不散所致,急乘元气尚可攻击时,用金匮消石矾石散兼桂苓丸之制以洗涤之,迟则难为力矣。汪氏有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五]脑疳第五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一匹绸的异名 5 一匹绸药材基原 6 一匹绸原植物白鹤藤 7 白鹤藤生境分布 8 一匹绸采收加工 9 一匹绸的性状 10 一匹绸的性味 11 一匹绸功用主治 12 一匹绸用法用量 13 选方 1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一匹绸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一匹绸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一匹绸 1 拼音
yì pǐ chóu[全国中草药汇编]
yī pǐ chóu[中药大辞典]
2 英文参考Caulis et Folium Argyreiae Acutae
3 概述一匹绸,药材名,为白鹤藤之别名[1]。见《广西中草药》、《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手册》。
白鹤藤出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又名银背藤、一匹绸、白背丝绸。为旋花科植物白鹤藤Argyreia acuta Lour的茎叶。分布广西、广东、海南及云南。微酸、微苦,凉。祛风利湿,化痰止咳,止血,消肿,解毒。1治风湿痹痛,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肺热咳嗽痰喘,吐血,崩漏,带下,跌打损伤。煎服:6~15g。2治疮疖痈肿,湿疹。鲜叶开水烫软贴患处,或煎水洗患处。本品含裸麦角堿(Chanoclarine)Ⅰ、麦角酰胺(Regine)、麦角新堿(Regometrine)。[1]
4 一匹绸的异名
白面水鸡(《陆川本草》),白背丝绸(《生草药手册》),绸缎藤、银背藤(《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5 一匹绸药材基原《中药大辞典》:“一匹绸为旋花科白鹤藤属植物白鹤藤(拉丁名:Argyreia acuta Lour [A festivaWall.])的茎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旋花科银背藤属植物白鹤藤Argyreia acuta Lour,以全草、根、藤及叶入药。”
6 一匹绸原植物白鹤藤白鹤藤为攀缘灌木。小枝通常圆柱形,被银白色绢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5~6 cm,被银色绢毛;叶片椭圆形或卵形,长5~11 cm,宽3~8 cm,叶面无毛,背面密被银色绢毛,全缘;侧脉多至8对。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总花梗及花梗均被银色绢毛;苞片椭圆形或卵圆形,外面被银色绢毛;花两性;花萼5,分内外两轮,萼片卵形,不等大;花冠漏斗状,白色,冠檐5深裂,花萼与花冠外面均被银白色绢毛;雄蕊5;子房近球形,2室,无毛,花柱长约2cm,柱头头状,2裂。果实球形,红色,为增大的萼片包围,萼片内面红色。种子2~4颗,褐色。花期6~9月。
白鹤藤(出自《中药大辞典》)
7 白鹤藤生境分布白鹤藤生于疏林下或路边灌丛中、河边。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白鹤藤根)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8 一匹绸采收加工《中药大辞典》:“7~10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全国中草药汇编》:“全草全年可采,晒干,或分别晒干。”
9 一匹绸的性状药材一匹绸藤茎呈细圆柱形,常扭曲,长短不一,通常切成短段,长约5 cm,直径05~15 cm,表面暗灰棕色,有纵沟纹,断面淡棕色,木部可见针眼状小孔。叶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至椭圆形,长5~11 cm,宽3~9 cm,先端锐尖或钝圆,基部圆形或微心形,上面暗棕色至紫色,下面浅灰绿色,贴生丝光毛,触之柔软;叶柄长2~35 cm。有时可见花序,花冠漏斗状,花序轴、花萼、花冠密被丝光毛。质脆易碎。气微,味苦。[2]
10 一匹绸的性味《广西本草选编》:“味微苦、甘,性平。”
《全国中草药汇编》:“微酸、微苦,凉。”
11 一匹绸功用主治《中药大辞典》:“蠲痹利水,散瘀止血,拔毒生肌。主治风湿痹痛,水肿,鼓胀,咳喘,吐血,带下,崩漏,跌打损伤,乳痈,疮疖脓肿,湿疹。”
《本草求原》:“叶敷烂脚,化腐疮。”
《岭南采药录》:“治蛊胀,和米与黄糖捣烂,煎香食之。凡肿胀,和苍术煎汤熏蒸之。”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手册》:“理血,祛风,除湿。治跌打损伤,内外伤出血及妇女血崩,白带。”
《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利尿,化痰止咳,止血活络,拔毒生肌。主治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风湿疼痛,内伤吐血,急慢性支气管炎,外用治乳腺炎,疮疖脓肿,湿疹。”
12 一匹绸用法用量《中药大辞典》:“内服:煎汤,9~15 g。外用:捣敷或水煎洗。”
《全国中草药汇编》:“2~5钱;外用鲜叶开水烫过后贴患处或煎水洗患处。”
13 选方1.治白带 一匹绸30 g,小榕树须15 g,鸡冠花30 g,水煎服。
2.治崩漏 一匹绸叶、走马胎叶、龙芽草各30 g,捣烂,水煎服。
3.治内伤吐血 一匹绸叶、虎杖、旱莲草、龙芽草各30 g,水煎服。
沉香的药用功效与作用
本文2023-09-23 13:51: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9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