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距今为止超过一个多世纪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想到火烧圆明园,我们依旧痛心疾首。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但在中国通记者萨维奇·兰德尔的著作《China and The Allies》中,却有着惊人的记载,八国联军怙恶不悛,而似乎也有我方力量推波助澜,为虎作伥。
1900年的某天,当时京城一片狼藉,熊熊烈火在京城上空腾腾升起。房屋都被烧得只裸露出骨架,百姓呼天抢地。
然而这些火正是我军官兵和义和团所为,也许事出有因。据记载,当时义和团想借这把东风,希望火势能顺势烧到英国大使馆,最后大使馆没烧到,却烧到了自家房屋,很多古迹古籍被烧毁。
而此时此刻,八国联军趁火打劫,将一些残存的经典书籍哄抢出来,还有一些值钱的古董,或者变卖,或者带回自己的国家成了他们的战利品。
满城混乱,老百姓跌跌撞撞的在大街上逃跑,八十多岁老妇人怀里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一瘸一拐的,三步两步一摔跟头,婴儿不停地啼哭着,孩子的爸爸妈妈已经被杀死了,路过的人毫无一点怜悯之心,全然不顾这一老一少。
义和团仿佛被下了降头一般,或者是因为恐惧,或许是因为私心,开始对自己人下手。他们脱下军装,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开始趁机杀死当地百姓,将一切能抢能拿的东西全部拿走。
然后穿上破旧的衣服,掩人耳目,逃之夭夭。百姓家的鸡鸭被他们抢去宰掉,一个老大爷请求他们,这是家里的最后的充饥的食物了,士兵全然不顾老人的阻拦,一下子就砍掉了老人的头。
家里有小孩的,在他们来的时候因为惊吓大哭,为了掩人耳目,把孩子狠狠地摔在地上摔死了。
据记载,当时尸体遍布马路,形态各异,男女老少,场面惨不忍睹。还有被砍了头,几颗头被悬挂到房梁上。外国简直不把人当人看,对其百般侮辱。
人,完全失去了人格。所以,与其说是联军欺负我们,其实从根源上讲,倒不如是我们失去了斗争的意识,我们内心的灵魂已经腐烂不堪了,所以在面对欺凌,苟且偷生,没有一点人的样子。所以,是我们把我们自己“杀了”,何其悲矣。
有这样一个小场景:“一个义和军团的士兵被联军捉到,吓得尿了裤子,联军在他头上撒尿。
他竟然拍手叫好,用舌头给联军擦皮鞋,用嘴喂联军的军犬吃饭,二十几个官兵围着看热闹,后来,因为”表现良好“,联军把他放了,他在地上连着磕了好几个头,头都磕破了,撒腿就跑。后来不知道逃到了哪里。
可能,这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奴性,是一种,世界上没有一种药能治的病。中国人要想站起来,就要摆脱内心的腐朽,而今,我们也做到了。勿忘国耻!
一天,老师问小明:“1+1=?”
小明:“不知道。”
老师:“回去问家长。”
小明回到家,问爸爸,爸爸在打麻将,说:“二万。”
小明又去问姐姐,姐姐在看书,说:“爱迪生。”
小明又去问大哥,大哥在吃冰激凌,说:“好爽好爽。”
小明又去问二哥,二哥在打电话,说:“亲爱的,我没空。”
第二天,老师问小明:“1+1=?”
小明说:“二万。”
老师说:“谁说的?”
小明:“爱迪生。”
老师“啪啪”两巴掌。
小明说:“好爽好爽!”
老师生气地说:“下课到门前站着!”
小明说:“亲爱的,我没空。”
老师被送上了救护车
秦始皇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了,呵呵,下面我就来为您简单介绍一下吧。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姓秦氏,名政,因生于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故又称赵政(先秦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封建制,代以郡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伟大事迹:扫灭六国,一统华夏。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在从未屠城的战争中,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首称皇帝: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秦始皇对此颇觉有理,遂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终于秦王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
晚年事迹:
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以供自己享乐(其实还含有囚禁前朝贵族的原因),大规模建造秦始皇陵,(今西安),秦始皇陵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于前213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史称“焚书”。
重要事迹:约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开始将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这就是最早的长城。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00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4239662米,堑壕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42342265米。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峻岭,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
秦始皇更沉迷于修仙长生不老,他曾多次命令手下徐福为他出使海外等偏远地区寻找长生不老仙药。当然,对于这种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史学界也一直存在异议,也许曾今是有过那么一种称之为仙药的东西令秦始皇着迷了,也许这种仙药根本就不存在,无论对否,在今时今日,已无人再能知晓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他在第五次东巡途中死去。或许秦始皇注定是一名历史上的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
总结他的一生: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⒈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⒉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⒋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⒌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⒎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⒏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⒐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关于秦始皇,王安石有诗云:
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
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
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
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这便是我知道的一些,希望能帮到你!
文字狱的开始时间
文字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例,在清代达到了顶峰。那么文字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春秋、西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都有文字狱的记载。鲁襄公二十五年,齐秋杀齐庄王,国君。历史学家如实记录了这件事,却酿成了杀身之祸。0755年至79000年,西汉的杨云因严重抗命罪被皇帝处以腰斩。三国时期嵇康在东施斩《报孙会宗书》。南北朝时,北魏大臣崔浩编撰的《国史》揭露了拓跋先祖的屈辱历史,被北魏先祖下令,称为国史之狱。
文字狱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早期的文字狱规模不大,涉及的人数也不多,所以规模比较小。但到了北宋,文字狱开始大规模出现。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发生在北宋。乌台诗案发生在元丰二年,当时御史弹劾苏东坡,向皇帝告状,说苏轼《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对朝廷暗示讽刺的话。接着是学者李仪祉博士和御史丁力,他们列举了苏轼的罪状,说苏轼“初无任何学术知识,所以名震一时,偶有异科,所以入儒。”最终苏轼被贬黄州,穷困潦倒;他最好的朋友也受到牵连。
由此可见,文字狱可能始于春秋时期,其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令人震惊。文字狱体现了封建王朝皇权专制的种种弊端。以上是对文字狱始于何时这个问题的介绍。
元代有文字狱吗?
有人认为元代没有文字狱,茅山诗灾就是元代没有文字狱的有力证据,使元代成为中国古代唯一没有利用文字狱疯狂迫害文人的清白王朝。更容易继承元朝时期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发展。元代思想与创作变化的广阔壮阔之源,离不开茅山诗之灾。也有人认为茅山诗灾是元代弃文狱的标志性事件,元代以前就有。但是,茅山的诗灾并没有发生,这说明元朝开始抛弃文字狱。也正因为如此,元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那么多关注现实社会、重视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最终出现了元曲。
那么元代有文字狱吗?有人认为元代有文字狱。据史书记载,元朝刚建立天下的时候,汉人的反抗非常激烈,赵显就成了这些叛军的精神领袖。忽必烈并没有杀了赵显以彻底断绝暴乱的后患,而是给了赵显一大笔钱,让他找个地方把赵显带到西藏的萨迦寺出家。忽必烈以为这样不仅能稳固自己的统治,还能保全赵显的名声。然而,在公元1323年,宋恭帝因为怀念宋朝而写了几首诗:给林和靖送个信。梅花开了几次?黄金观众不应该回来。他的诗触怒了元朝朝廷,被忽必烈赐死罪。元代是否有文字狱,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明代确实盛行,甚至在明代以前,也很少。
文字狱巅峰概论
文字狱在中国历代都有出现,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清朝是文字狱的巅峰。从顺治时期到乾隆时期,有
清朝的文字狱始于顺治,从此清朝诞生了一个独特的官职:言论审查官,其职责是审查言论的发表。之后文字狱愈演愈烈,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漫长的时期有130多起,其中执行死刑的有47起,甚至还有坐在桌子上杀人九族等残酷的刑罚。更可怕的是,很多文字狱都是断章取义,捕风捉影,所以刀光剑影,杀人无数。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刚刚继位的时候,就下令“今后,凡斥他人之诗、文书、札等。如果庭审没有真凭实据,全部都是诬告。”但1751年,乾隆皇帝食言,文字狱死灰复燃。
乾隆年间的文字狱,就是从伪孙家干稿本案开始的。因为这个案子,乾隆皇帝开始改变以前崇尚言论自由的作风,大兴文字狱。龙还以修四书为名查处禁书,许多珍贵书籍在这一时期荡然无存。清朝为什么会成为文字狱的巅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清初反清思想在民间广泛存在,朝廷用文字狱堵住了悠悠之口;另一方面,清朝皇室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皇帝们利用文字狱打击党附于君王的势力。文字狱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后趋于平息,但对中国古代文学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创伤。
文学监狱故事导论
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故事大多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伴随着文人的悲鸣。文字狱的故事始于春秋时期,但当时文字狱规模较小,涉及的人也不多。魏晋时期,国史之狱使文字狱为众人所知。国史之狱后,文学之狱与横冲直撞、血流成河联系在一起,让人心惊胆战。
文字狱里流传最广的故事是乌台诗案。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御史弹劾,迁到左黄州。他的几个朋友也受到牵连。乌台诗案后,苏东坡一生落魄黄州,诗风发生重大变化。此案也大大削弱了北宋文人的积极性,但客观上促进了北宋文化的下移和世俗文化的兴起。
清朝是文字狱故事最多的朝代。清政府为了镇压反清复辟,推行文字狱,其恐怖程度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些故事中的一些至今仍为人们所熟悉。如“青峰不读书,何苦翻书”的情况下,翰林院庶吉士徐俊的诗中就有“青峰不读书,何故翻书”“明月顾念我,青峰无心离人”等诗句。雍正知道此事后,认为他的诗句是对朝廷的极大不敬,将他斩首。还有乾隆年间的“王西侯《湖州谢上表》”案,王西侯全家被斩首,许多古籍被毁。文字狱的故事总是伴随着朝廷官员之间的冲突,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成为封建专制的牺牲品,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悲伤而又令人怜悯的故事。
文字狱影响概论
文字狱的影响极其深远,对文化有着强大的破坏力。文字狱始于宋代,发展于元明,在清代达到顶峰。在240年里,发生了200多起事件。不仅诗人本人被判有罪,文人的师友也被杀。这是一项极其血腥残酷的政策。
文字狱在中国文学发展中影响极坏。当时,由于f
文字狱的兴起也败坏了官场的风气。官员从民间搜出当时反对国家政策的诗词,逮捕、杀害文人作家成为官场升迁、邀功的捷径之一。另外,文字狱也是政党互相攻击和弹劾的一种方式。所以上至七品,下至国家栋梁的官员都受到文字狱的影响。
文字狱的影响体现在思想的禁锢,文化的扭曲,官场风气的败坏。当中国大兴文字狱控制了文人的思想,西方开始了文艺复兴之路,民主科学等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文学监狱的目的介绍
文字狱是一种历史现象,始于宋代,历经元明,最终在清代达到顶峰。文字狱是由统治阶级发起的,历经四朝而每况愈下。后世学者对文学监狱进行了深入思考。统治者发起文字狱的目的是什么,会给统治者带来什么好处?
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字狱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文字狱由统治者发起,由官员实施。从这两个角度看,文学监狱的目的是不同的。从统治者的角度看,文狱问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从言论和思想上把人民和文人反抗暴动的意志扼杀在萌芽状态。著名的乌台诗案被降职,是因为作者的诗暗示了对时事政策的不满。清朝时期,确实有反清复辟的文学作品在民间流传。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满族当局对路虎、匈奴、清明等词汇特别敏感。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惜杀害众多文人,最终导致了人们对谋反的恐惧。这就是统治者发动文字狱的目的。
官员文字狱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忠诚,也是官员仕途升迁、建立政绩的最快途径。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官员往往无中生有,强行发动文字狱,造成了无数的冤假错案。综上所述,文字狱的目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维护封建统治,同时禁锢士人思想;其次,官员为了政绩而发动文字狱,这是文字狱的目的。
秦始皇: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5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成的;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9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10修建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使土地贫瘠的关中地区迅速富庶起来
汉武帝:
开疆拓土,击溃匈奴帝国、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汉武帝独尊儒术,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将注意力转向“富民”
第一次流失 《永乐大典》正本去向成谜
“大家都很沉痛,不知道如何解释眼前的情况,宫中的珍宝秘籍,怎么会被盗? ”
“后来,我仔细阅读了有关档案,认真梳理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原来这样令人吃惊的场面,在50多年前就曾经发生过。这是八国联军所为,根据有关档案的记载,有18箱《甘珠尔经》被割断锦缎,侵略者们盗去了护经板里的镀金佛光和七珍珠宝。”
那以后,向斯希望,能够结合他20多年来在故宫的研究发现,写一本关于宫廷书籍流失情况的书籍,让人们了解这些皇宫国宝和珍籍的流失情况。3年后,他向故宫博物院申请了这个研究课题。
“我把清宫珍籍流传宫外的情况作了系统的研究后,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次宫廷国宝、秘籍流失主要包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流失。”
向斯说:“明朝《永乐大典》的修编可以说是一件空前绝后的文化盛事。”据有关史料记载,有约3000人参与纂修,前后历时三年,全书共22000多卷,修成后明成祖非常满意,亲自作序并赐名。
然而,自《永乐大典》问世以后,直到明朝末期,《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向一直成为史学界和文化界的一个谜案。有专家认为,早在明朝末期《永乐大典》就不在人世了,有人说毁于大火,有人说随葬于帝陵,还有人干脆就认为是去向不明。向斯推测说,很有可能是在明朝亡时毁于战火。
另外,清朝末年,皇宫秘阁内的书籍管理松散,一些不良的儒臣起了贪婪之心,费尽心机偷窃宫中的秘本《永乐大典》。根据清末史料记载,翰林大臣文廷式等人,每天早晨进翰林院时特地让随从背个包袱,装自己的棉袄,晚上离开时把棉袄穿在身上,将秘阁内的《永乐大典》打成同样大的书籍带回自己家。后来一些不良的儒臣发现偷盗出来后居然无人过问,还开始公然倒卖。早就眼馋皇宫秘籍的洋人到处打听宫中流出的《永乐大典》,就这样大量《永乐大典》秘本流入洋人手中,带出中国。
第二次流失 八国联军抢劫文物无数
咸丰1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洗劫圆明园,也拿走了大量宫廷珍藏的《永乐大典》。40年后,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储存在翰林院的《永乐大典》惨遭不测,几乎被毁,大部分秘籍葬身火海幸免于难的书籍则散落一地,有些士兵觉得这些书籍体积大,比较结实,干脆拿这些书籍当砖头,有的用作马槽,还有的用于工事或铺路。
根据有关记载,日本收藏中国皇宫秘本《永乐大典》多达55册,仅次于日本的是美国45册,英国38册,中国方面一直在全力收购这批流失宫外的皇宫秘籍,目前,中国共有《永乐大典》226册。
“在流出宫外的珍宝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其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于中国文物的掠夺和毁损是最为严重的。”
1859年,英法共同研究对华作战计划,确定组建了两国联军2万人远征。在瓜分堆积如山的财宝时,英法联军最高统帅决定成立联合委员会,将所有战利品由双方军队瓜分。然而,行动开始后,一切都变样了,许多珍贵的物品不翼而飞。
于是,眼睛血红的官兵们开始变得野蛮而疯狂,一拨又一拨的抢劫者们眼睛放射着绿光,涌进富丽堂皇的宫殿,疯狂抢劫、纵火烧毁那些带不走的器物、字画和秘籍。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故宫再遭浩劫。圆明园究竟有多少国宝被抢劫而流失,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据统计,中国国宝级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的,大约有160万余件,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全世界的200多家博物馆作为最为珍贵的文物,甚至是镇馆之宝郑重收藏;分散在五湖四海私人手中的中国珍贵文物数量,实在无法统计,估计应该在1000万件以上;大约有数十万件的皇宫国宝流失宫外。”
向斯说,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名画,就有大约2万余件,中国古代最为珍贵的古画《女史箴图》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一次最为惨痛的流失是溥仪**国宝秘籍,这一次,几乎全都是由宫里选出的最精品的文物和书籍。”向斯十分痛心地说。清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在隆裕皇太后的监护下退位,按照民国政府给的清皇室《清室优待条件》,继续生活在紫禁城北部的后廷中,并沿用宣统年号,称为小朝廷,前后13年。但是退位后的溥仪不甘心失去江山社稷,一心想复兴大清帝国,重登皇帝宝座。
为了筹措经费,他以赏赐溥杰为名,把宫里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运出宫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走到东北,他和朝臣们没有吃的,就拿价值连城的字画和古董和当地农民换馒头和包子。”
向斯研究认为,溥仪认为古书是最为珍贵的宝物,他盗窃宫中古物珍宝的半年时间里,前40多天,盗窃的全部都是难以携带的书籍!然后通过赏赐溥杰的办法将这些国宝珍籍**出宫,他先后41次赏赐溥杰的昭仁殿珍本古玩210部,几乎全是宋本精品,大部分是无价之宝
第三次流失 溥仪盗古籍珍本出宫
“溥仪盗运古书出宫后,昭仁殿中绝大部分珍贵的宋元珍本都已流失宫外,留存在殿中的,仅有10部宋版书,15部元版书,这些秘籍也都是版本精良、书品较好的本子,但是比起被盗运出宫的那些珍本书籍,却又略逊一筹了。”
向斯介绍说,这些古书出宫后,都交给了溥仪的父亲前清摄政王载沣,他转交载涛,再秘密运到天津静园,变卖了几十件,最后全部运往东北,入藏伪满洲国皇宫藏书楼。日本投降后,就不知下文了。
“溥仪偷盗出宫的古玩珍宝秘籍到达东北后,藏于伪满洲国皇宫藏书楼,国民党占领长春后,接收了十三箱宋版书,并交给了国立长春大学图书馆,现在存于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其余的珍贵古书和珍品文物,一部分收回、收购、一部分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他则流失各处。”
有中华第一神品之称的《清明上河图》,被溥仪皇帝带到东北后,也入藏伪满皇宫。1945年8月,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随身携带的字画珠宝也被收缴,其中就包括这幅《清明上河图》。但是,由于情况混乱,当时人们并没有在意这幅作品,只是随意扔在了机场,后来作为战利品上交,并陆续发现了两幅摹本。
1950年,这三件《清明上河图》拨交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1950年底,文化部组织专家清理东北遗留下的文化遗产,文化部研究院杨仁恺奉命清点、整理东北地区的战利品,在堆积如山的藏品中,欣喜若狂地发现了这幅《清明上河图》。
除了列强武力掠抢和宫内自盗外,还有一些珍籍国宝,由于战时被迫转移、内部的调整划拨和与国外的礼物交流而外流。
20世纪30年代,日寇入侵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迫将大量精品文物装箱南迁。“从1932年秋天开始,故宫文物开始装箱。事实证明这是明智之举。”向斯说,这为后来的突发事件赢得了宝贵时间。
文物装箱可是一门专业的学问,一方面是文物古董、宝贝书籍如何装;另一方面是哪些国宝秘籍应该装。国宝文物的装箱有两大秘诀,一是紧,二是隔,当时,故宫三大馆都选派了有关方面的专家前来挑选国宝秘籍,他们的想法是,北京有可能沦为战场,应当尽量装最好的文物,尽量装满,增加件数而减少箱数。以至于吴玉璋先生装的铜器箱,后来在上海开箱检查把铜器搬出来核对后,怎么也装不下了。大家抱怨当时装箱人何必装这么多,却不知道这是装箱人的一片好心。
第四次流失 非常岁月国宝南迁
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藏品中,凡是留存宫中的书画精品,都精选装箱,几乎网罗一空。宋元明历朝的精品瓷器共7000多件,也全部装箱,再加上宫中秘籍文献、珍玩精品,共计13000多箱文物全部南迁。
“由于当时北京人坚决反对国宝文物的南迁,起运日期确定为1933年2月5日深夜,皇城戒严,在中午就已装车的国宝文物,一车接一车,告别了他们从未离开的深宫,踏上南迁之路。辗转数千里,历时十余年,除了由于天气潮湿,受潮情况严重外,几乎所有的文物完好无损。有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其中珍贵书籍近16万册,并于1965年建立台湾故宫博物院。1950年和1953年,大批故宫国宝秘籍又两次大规模从南京北迁。”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说,部分外流国宝作为昔日的礼物交流,成了文化交流的见证。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就在1869年收到当时清廷书籍,这是应美国政府要求回赠的书籍,10种933册;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均曾获得过清政府的赠书。
八国联军侵华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本文2023-09-23 13:54: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9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