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医学的四大物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3收藏

维吾尔族医学的四大物质,第1张

四大物质学说 又称四要素学说。它是古代维吾尔族的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也是维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通过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体验﹐认识到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物质-火﹑气﹑水﹑土﹐影响和制约著万物的生﹑长﹑盛﹑衰。

火(太阳) 位在高处﹐量为最轻﹐稀而无色﹐能发热。以升为特点﹐在一年四季﹑一日昼夜中﹐调节天地寒热﹐能给万物热量﹐使万物分解﹑成熟﹐能熔解或改变坚硬物质﹐能调节水﹑土之寒﹐使万物成色。属性为乾热。

气(空气﹑风) 位于水火之间﹐量比火重﹐比水轻﹐因此在火之下﹐水之上。以动为特点﹐能调节太阳对水﹑土的强烈影响﹐填补空间﹐无孔不入﹐促进物质代谢﹐在万物生存中起重要作用。属性为湿热。

水 位于土之上。量比土轻﹑比气重﹐以流为特点﹐在所有生物的活动中﹐输送和溶解所需要的营养﹐防止万物由于太阳(热)的影响而被分化﹑腐蚀﹐通过各种渠道排泄万物所产生的废物。属性为湿寒。

土 位于水之下。量为最重﹐以静(沉)为特点﹐能保持万物的形状﹐提供生存场面﹐保存营养物﹐调节水所引起的过湿和火所引起的过热﹐从而保持平衡﹔还能对有些物质起到分解加工的作用。属性为乾寒。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阳维脉循行路径 5 阳维脉交会腧穴 6 阳维脉经脉病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维脉 1 拼音

yáng wéi mài

2 英文参考

yangwei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ang link vesse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ang Link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ang Link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阳维脉为奇经八脉之一[1][2]。出《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本经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2]。阳维脉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等诸阳之维。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4 阳维脉循行路径

阳维脉循行路径

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即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再从金门穴行于足少阳胆经之外踝上七寸阳交穴。又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跷脉,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会于缺盆中上毖际天髎穴,又会于肩上陷中肩井穴。从肩井穴上头,与足少阳胆经会于眉上一寸阳白穴。从阳白穴上行于眼上方,直入发际本神、临泣穴。从临泣穴上行经正营穴,循行枕骨下而至脑空穴。从脑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端风池穴,又与督脉会于项后风府、哑门穴。

《中医大辞典》:阳维脉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载:“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循胁肋,斜上肘上……过肩前……入肩后……上循耳后……下额……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脉自诸阳经的交会之处起始,其脉气发自足太阳经的金门穴部位,沿着下肢外侧上行,经过髋关节部,循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与督脉会合[1]。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脉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2]。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上行至髋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3]。

奇经阳维脉经筋图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难经·二十八难》载:“阳维起于诸阳会也。”《奇经八脉考》具体指出:“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少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于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此说与《针灸甲乙经》所载交会穴不完全相同。

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外踝下之金门穴,从胻骨而上,循背外侧、肩胛、项旁至面,上头后至脑后哑门穴,维络诸阳会于督脉。

循行路线:

起于足少阴

发足太阳

循足少阳经上行

至髀枢

行背外肩胛上头

会于督脉

奇经阳维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5 阳维脉交会腧穴

阳维脉交会腧穴有金门(足太阳膀胱经)、阳交(足少阳胆经)、腧俞(手太阳小肠经),天髎(手少阳三焦经),肩井(足少阳胆经)、头维(足阳明胃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胆经)、风府、哑门(督脉)。

阳维腧穴总图

6 阳维脉经脉病

阳维脉主要病候为恶寒发热、腰痛[4]。

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溢蓄气血的作用。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外感热病等表证。 患阳维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多见寒热。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等表症[2]。《难经·二十九难》:“阳维为病苦寒热。”或见腰痛。《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

桑枝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的干燥嫩枝。桑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桑枝饮片为椭圆形的斜薄片,俗称瓜子片,片面黄白色,呈放射状纹理,中心有髓,白色,海绵状,周边灰**或黄褐色,质坚韧,气微,味淡。酒桑枝表面呈**,略带焦斑,稍有酒气。炒桑枝表面微**,偶有焦斑。

桑枝味微苦,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桑枝生品以祛血中风热为主,可用于风热入营血所致遍体风痒,肌肤干燥,紫白癜风。多煎汤外洗或炼膏涂抹,也可内服。酒炙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增强。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水肿脚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桑枝 [ 最后修订于2017/4/29 9:44:13 共593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独参汤处方大人参20~30克(去芦)制法上药叹咀。功能主治补气固脱。主诸般失血与疮疡溃后,气血俱虚,面色苍白,恶寒发热,手足清冷,自汗或出冷汗,脉微细欲绝者。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枣子5个,同煎至150毫升,随时细细服之。令患者熟睡一觉。摘录《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辨证录》卷二:独参汤处方人参3两,附子3分。功能主治久痢之后,下多亡阴,阴虚而阳暴绝,一旦昏仆,手撒眼瞪,小便自遗,汗大出不止,喉作拽锯之声。用法用量煎汤灌之。摘录《辨证录》卷二《校注妇人良方》卷三:独参汤处方好人参2两或34两,炮姜5钱。功能主治元气虚弱,恶寒发热,或作渴烦躁,痰喘气促;或气虚卒中,不语口噤;或痰涎上涌,手足逆冷;或难产,产后不省,喘息。用法用量水煎,徐徐服。如不应,急加炮附子。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三《医方类聚》卷一五○引《劳证十药神书》:独参汤别名人参汤处方大人参2两(去芦)。功能主治劳证止血后,用此药补之。主大汗大下之后,及吐血、血崩、血晕诸症。用法用量人参汤(《十药神书》周杨俊注)。注意咳嗽去之。各家论述陈修园:失血之后,脏阴太虚,阴虚则不能维阳,阳亦随脱,故用人参二两,任专力大,可以顷刻奏功。但人参虽有补虚之功,而咳嗽者忌之。乘此大血甫止之际,咳嗽未作,急急饮之。若得熟睡一夜,则血从心脏而生。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五○引《劳证十药神书》《医学集成》卷二方名独参汤组成高丽参。主治喉证,亢阳飞越,痰如拽锯。用法用量浓煎,加姜汁、竹沥冲服。《保婴撮要》卷十七方名独参汤组成好人参1两,生姜5片,大枣5枚。主治阳气虚弱,痘疮不起发,不红活,或脓清不满,或结痂迟缓,或痘疮色白,或嫩软不固,或脓水不干,或时作痒,或畏风寒;失血或脓水出多,血气俱虚,恶寒发热,作渴烦躁。用法用量上以水2钟,煎8分,徐徐

详见百科词条:独参汤 [ 最后修订于2016/8/6 11:59:17 共92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维吾尔族医学的四大物质

四大物质学说 又称四要素学说。它是古代维吾尔族的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也是维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通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