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芦”的由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7收藏

姓氏“芦”的由来,第1张

姓来源有二:1、出自姜姓,齐桓公之后。桓公之后有以芦蒲为姓者,后改单姓芦。2、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及《太平图话姓氏综》所载,北魏时改代北莫芦氏为单姓芦;今瑶、苗、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姓丘名明。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任鲁国左史官,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左丘明亦编修国史,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于东衡鱼村东北处。

冉 子(公元前544~?)名耕,字伯牛,肥城市人。冉子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肥城市内王瓜店镇冉家庄有冉祠和冉子庙,距庙20里有冉子墓,石横镇隆庄有冉子先人墓。

有 子(公元前518~?)名若,字子若,肥城市人。有子为孔子弟子,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孔子死后,因他气质形貌似孔子,曾一度为孔子弟子所特别尊重。

范 蠡(生卒不详)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人,春秋末政治家。越国大夫,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被封为上将军。他认为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携西施浮湖至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治产至数千万。齐王闻其贤,想以其为相。范蠡将财产散尽,来到肥城陶山之阳,自号陶朱公。经商11年,又积资巨万,后卒于肥城。

张志纯(1220~1316)布山,号天倪子,安驾庄镇张家安村人。元代著名道人,有张炼师之称。张志纯6岁能诵五经,12 岁学道,精通道务。张志纯喜爱诗词,为当时著名诗人。其中《泰山喜雨》写道:“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高卧今何在,东山似此山”。于1316年4月25日升霞(逝世),时年96岁。

李邦珍(1515~1594)号同川,祖籍福建省,明洪武年间其祖迁居肥城县。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任职行人司,为政清廉。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功绩昭著。嘉靖县四十一年,封为文林郎,和戚继光一起率兵征讨倭寇,百战百胜,巩固了边防,百姓安居乐业。他曾参与肥城县第一部县志的编纂。1594年谢逝,享年79岁。为悼念其功绩,追封为正二品正奉大夫。

尹 庭(1513~?)字子绍,老城镇尹庄人。嘉靖进士。任河南省郏县知县。任职期间,体恤民情,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后升任湖光道监察御史。尹庭生前倡导资助修建了许多公共设施,曾与李邦珍共同捐资,在肥城城内十字路口兴建一座“四牌楼”,1554年,撰《重修贺家寺、福建寺碑文》。1556年,撰写《重修肥城县城隍庙记》,1558年,撰写《重修肥城北门迎恩桥记》,为考证肥城古迹留下了珍贵资料。

肖大亨(1532~1612)谱名应文,字夏卿,号岳峰。明嘉靖年间人。祖籍安驾庄镇南夏辉村。明嘉靖年考中进士,授榆次县令。著有《缘远柚赋》、《酝檀集》、《泰山小史》等作。肖大亨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生前著有《今古文钞》、《文章正宗》、《夷俗考》等书。

赵丹(1915年06月27日—1980年10月10日),原名赵凤翱,原籍山东肥城人,生于江苏南通,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

宋焘(1572-1614),字岱倪,号绎田,又号青岩,肥城县宋孝门村(今肥城市汶阳镇宋孝门村)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泰山学者。泰山五贤之一。编著了《泰山纪事》《岱下小史》《州志补遗》等著述。其中《泰山纪事》在历史上颇有影响。著有诗集《青岩居草》和《落花全韵》,研究明代文学和重要文献的《明诗纪事》也收录了宋焘的诗歌。《过孙石二先生读书处》、《泰山大水歌》都是声情并茂的佳作。

欧阳中石,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生于1928年,山东省肥城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曲格平,1930 年6 月生于山东肥城桃园镇东里村。1988年起担任首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被誉为中国环保之父。世界著名环境科学专家,现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名誉院长。

阴法唐(1922-),山东肥城市桃园镇张里庄人。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并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2年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唐立纪(19151022~19851130),山东省肥城市聂庄人,1940年加入中国***,1949年5月武汉解放,分配到武汉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军管组组长。1953年3月,唐立纪担任武汉市自来水厂党总支书记。

阴法舜1933年10月生,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张里庄村人。1988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4年离休。

第一象征意义 先祖图腾

世界上有许多以牛为图腾崇拜物的国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视公牛为人类的祖先。而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崇奉炎帝与黄帝为先祖。据发掘考证:炎帝原籍在今陕西省宝鸡县天台山。《史记》记载:炎帝“起于烈山、居姜水”,是姜氏部落首领。他生活在原始社会仰韶文化阶段的早期。据《山海经》记载:炎帝牛首人身,实际上,其部落是以牛为图腾。因此,古代的星回节(年节)活动都与牛祖先的崇拜有关。

在我国,将牛作为图腾崇拜的民族还有许多。藏民族是以牦牛为图腾崇拜物的,藏族的史料记载:藏族的一部分族源来自“古牦牛羌族”。古代羌人“或为牦牛种,越隽羌是也”;芒牛图腾崇拜也是蒙古族的信仰,隆布策仍所撰《蒙古布里亚特史》便记载了有关蒙古族先祖“依都干在贝加尔湖漫游时,与天子芒牛交配传衍世代”的神话传说。作为先祖图腾,其文化流传与民俗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如今,无论是藏区保存完整的有关牦牛题材的原始岩画,还是殷商时期雕刻在青铜器皿上的牛头纹饰,甚至包括日前出土的牦牛青铜器,都可以追溯到远古华人以牛为祖先的图腾崇拜文化中。

第二象征意义 创世神话

远古,炎帝率领他的部落在西北方沿着大河游牧渔猎,后来到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他以牛舌的嗅觉尝草,以牛眼的敏感识谷,以牛的气力移山倒海、造田兴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山海经》载:炎帝小女儿女娲,游东海“溺而不返”遂化为精卫鸟,从发鸠山(今长子)衔木石“以堙(填)东海”,这就是著名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了牛首人身炎帝的创世壮举。

在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亦载:“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将其崇拜的图腾牦牛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想象力的必然结果。如今仍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斯巴宰牛歌》中记载:“斯巴(含义是宇宙、世界)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斯巴宰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

第三象征意义 牛王护神

牛成为民间的保护神,渊源于远古的动物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的风俗。《水经注·渭水注》引《列异传》称牛王本为南山大樟,被人盗伐,“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裙”。《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五四引《蓼花州闲录》:“明中原来者,云北方有牛王庙,画牛百于壁,而牛王居其中间。 ”近代民间供的牛栏神也是拟人化的神灵,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十月一日祭祀。

藏族古籍《创世诸神》还记载:当初天牛神之子聂赤赞普从天而降,“遂来做吐蕃的牦牛部之主宰”。藏族地区“甲戎人供牛头人身像,墙上用白石头嵌牛头、屋顶供奉牛头”。至今,阿坝藏族自治州内的嘉(甲)戎藏族,家中供奉的大神还是“牛首人身”。

①风俗通:古栗陆氏之后。望出长女。

②路史:战国时有燕国战将栗腹。

③中国姓氏集:清时有栗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④风俗通义:古栗陆氏之后,汉有栗融,字客卿。按,清有嘉庆举人栗应宏。

按《风俗通义》:古栗陆氏之后

远古时代,经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女娲 氏以至神农氏,天下为12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 、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炎黄古史传说体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后依次是神农(炎帝系)、轩辕(黄帝系)等等,至于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则是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之间过渡的氏族人物,属于太皞系。容成氏和仓颉氏较晚)

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序》《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亦风姓,承庖牺制度, 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芦氏, 混沌氏,昊英氏, 有巢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可见栗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栗陆氏,伏羲后人。

汉有栗融,字客卿。

清有嘉庆举人栗应宏。

路史:战国时有燕国战将栗腹。

清时有栗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此外,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为栗姓。

考证:栗姓的原姓为李 安使之乱爆发后,长安城中的李隆基西去蜀地,在那时有一个李姓王孙与皇族走散,隐与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后为敝人耳目,把李通为栗姓!此外,满族中有栗姓。

栗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来源于大槐树迁民的后人。

比如:临漳县栗岗村:

  明洪武十八年,漳河发大水,将原岗村冲毁,后以栗姓为主的村民南迁,另建新村,取村名栗家岗村,后简化为栗岗村。栗岗村现有耕地1314亩,农业人口1152人。

栗辛庄:

   据查,明初,栗姓人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栗新庄,后演变为栗辛庄。栗辛庄耕地面积1230亩,农业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区栗林庄:因村近栗姓坟地,初名“栗家林”,后演化为“栗林庄”。

山东苍山县芦柞乡小卞庄有200多家姓栗的,离老家---栗堡不远,才10里路 听说是道光年间遭难了 被抄家了 灭门之灾 很多逃跑了 跑的全国各地都有 附近乡镇也有不少栗姓同宗 比如长城镇 三合乡,江苏邳县(邳州市)

总的来说,栗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从东北到中原 从华北到南方湘粤台湾等省均有栗姓后人。

(1)根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三家注》等古籍记载,周朝时晋齐往来密切主要是亲缘往来和屏周的战争往来,由此带动经济文化往来,这在当时是重要的治政往来需要万方数据和治政往来的基础齐姜女占据特殊重要地位是肯定的

(2)晋靖侯的后代,受封在栗(今河北架城县地)的后世孙架枝的孙子架书,曾率下路军随同晋主帅谷G克,于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90年)援救鲁国同齐军作战奉之战后,从弈中邱舆击马隆 古代进军,下路军为左路军团,是支援保障军团前面解说到,晋军进人今天的博山秋谷地,根据地形看,必用下军,即左路支援保障军团驻守齐鲁主要通道,古莱芜谷即今天博山到莱芜的主要通道,博山城区一带及神头南出青石关到莱芜的交通要道,有架叔的亲族领兵驻守而且沿秋谷到今天淄川城子驻兵扎守,同齐国谈判这样,沿线应该留下架氏后代(贵族将兵亲族)根据实地察勘,沿线确有数量可观的栗氏族群村落分布特别是古关卡的隘口咽喉地带平阔地,都有栗姓族群村落居住地(3)晋平公六年(公元前547年)晋国贵族栗逞(架盈,齐庄公三年)获罪逃跑到齐国晋平公八年,齐庄公暗派亲逞潜回曲沃,齐国随后兵压太行,准备攻晋但是亲逞败露,齐军撤回,亲氏在晋国遭灭族之灾栗氏活着的逃到齐国,所以到齐景公三年(公元前542 年)齐国田,鲍,高,架四大族氏共同平灭崔抒氏,庆氏乱政,原本晋国周宗室栗姓家族成为姜姓齐国的公卿贵族这一史实同时说明,齐国立政不单纯是以姜氏血亲为基础,而是扩展到五姓旺族立政,这比单纯以姬姓宗亲为根基立政的晋国以及周鲁等宗主国进步发展所以,架姓家族迁人齐国,成为贵族宗支,齐国成为晋国公卿贵族的避难求生地晋定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85年),晋公卿范中行遭四公卿(晋知伯与赵韩魏四卿贵族)攻灭分割土地的灾难,两个儿子跑到齐国避难求生就连晋国的国主晋出公,也在内乱中无法在晋国维持统治,在位十七年(公元前453年),要跑到齐国避难求活,可怜死在路上这些史实证明,晋国姬姓宗室分裂败落,难承唐叔虞开业的祖祭迁到齐国来的姬宗大族(周宗亲族),亲氏,范氏(架,范都是姬姓宗支受封邑立氏的周宗族)这些重要宗族,必定要在齐国立宗祀祭祖亲问题是宗族分支不能再立唐叔虞庙祀,立母系先族神祀庙祭是唯一可行并且能标志宗亲关系的可行途径,立姜氏女母神庙祭,成为亲,范

氏等晋宗亲必行的祖祭方式齐国政权更迭与权力争斗严重,栗,范氏难立足,迁徙国都外,或者南迁古莱芜谷,即今天博山到莱芜,沂源等地带鲁国地域,方便好活因为亲叔将兵散布在这里有栗氏族群居落, 范氏(范中行祖为晋重卿士燮,鲁成公二年为晋都克副将在弃中秋舆,今博山地与齐军作战)也有族群居落,所以沿古"宾中"出峡谷到今天博山神头地域的开阔地,晋宗族架,范氏族群居落地建母祖祭庙"颜(宾)文姜"祠成为必然同时利于宣扬齐国地域附近应该有架,范氏的祖莹地)

卢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百家姓 20: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21: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22: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卢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排名第167位,在中国大陆人口排名65(2006年统计数据)。

据传太公姜尚之后,齐文公之子受封于高(今河南),人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出任齐国正卿,逢齐国内乱,因迎立公子小白(齐桓公)有功,被赐以祖名为姓,称高傒,封食卢邑(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其后裔族人遂以卢为姓。后田氏代齐,极力排斥打击吕尚裔孙的宗族势力,大批原住卢邑的卢姓子孙被迫避居到以唐邑为中心的北燕地区。唐邑址在今河北省唐县内,秦代在范水北岸建范阳故城(址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南20公里的固城镇),并设置范阳县,至汉代扩充为范阳郡。在这里逐渐聚集人数众多的卢姓族亲,于是形成了以范阳为郡望的卢姓大宗。

秦末,博士卢敖之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国在涿郡,后涿郡卢姓又称范阳卢氏。至三国魏晋时期,范阳卢氏人才辈出,声望显赫,时有“崔卢王谢”说,并称“四海大姓”,其社会地位高于皇族;与此同时,有卢姓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以东汉王卢芳为始祖。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卢志与成都王颖交好。成都王颖失败后,志子卢谌先投刘琨,琨败后出仕后赵,死于永和六年(350年)。谌子卢偃留居范阳,后世尊为“北祖”,为范阳卢氏正宗。世传卢谌书法,子孙繁衍贵达,以迄隋唐。谌二子卢勖、孙卢嘏服丧终制以后开始南迁,(为“南祖”)自京口渡江,后散居江浙一带。北祖一支后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

永嘉末年,卢氏既未能预司马越、王衍项城之难,又未能及时渡江进入江左百六掾的行列,自始被排挤在权力中枢之外。

唐代,卢姓在北方繁衍开来,其中以河南繁衍最广;南迁的一支则于唐末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台湾。但卢姓仍以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编辑] 历史名人

卢敖:秦始皇时博士

卢芳: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植:字子干,涿郡人。少师事马融,灵帝时征为博士,后任九江太守,征拜议郎,与蔡邕等在东观补续《汉纪》。后率军镇压黄巾起事,官至尚书。旋因反对董卓议废少帝罢官,遂隐居于上谷。所著《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俱佚。

卢钦:字子若,范阳涿人。晋宣帝辟从事中郎,出为阳平太守,迁淮北都督、伏波将军,甚有称绩。征拜散骑常侍、大司农,迁吏部尚书,进封大梁侯。武帝受禅,以为都督沔北诸军事、平南将军、假节。所著诗赋论难数十篇,名曰《小道》。

卢鲁元:昌黎徒河(今辽宁锦州)人。祖仕慕容氏,为尚书令、临泽公。鲁元宽和有雅度,性多容纳,以工书有文才累迁太保,录尚书事。

卢谌:字子谅,范阳涿人。祖卢珽乃卢钦之弟。清敏有理思,好《老》《庄》,善属文。撰《祭法》,注《庄子》,及文集,皆行于世。

卢循:字子先,范阳涿人。谌之曾孙。弃家学而从五斗米道,随孙恩起义,克广州。东晋新诛桓氏,中外多虞,乃权假循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

卢景裕:字仲儒,范阳涿人。东魏北齐以儒学显。注《尚书》、《周易》、《老于》、《论语》、《孝经》、《礼记》、《毛诗》及《左氏春秋》。又通晓佛经。天竺和尚道烯论佛经,常请景裕作序。

卢辩:字景宣,范阳涿人。少好学,博通经籍,举秀才,为太学博士。累迁尚书右仆射,北周世宗时进位大将军,出宜州刺史。著《大戴礼记注》。

卢思道:字子行,河北范阳人,北周文宣帝崩,为挽歌八首,时称“八米卢郎”。隋开皇初,起为散骑常侍,参内史侍郎事。集二十卷,行于世。

卢询祖:袭祖爵大夏男,有术学,文辞华美,为后生之俊,与思道俱为北州人俊。长广太守邢子广曰:“询祖有规检祢衡,思道无冰棱文举。” 历太子舍人、司徒记室。有文集十卷,皆遗逸

卢群:范阳人,唐代兵部郎中,以劲正闻,官至郑滑节度使。

卢纶: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所作诗歌多送别酬答之作,少数反映边塞军士生活,遗有《卢纶集》。

卢照邻:范阳人,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卢仝:范阳人,苦读书,不愿出仕,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好饮茶,为茶歌。

卢鸿:河北涿州人,唐朝画家,博学,嵩山隐士,拒绝出仕,工籀书,擅山水树石。

卢肇:字子发,宜春县文标乡(今江西新余市分宜县杨桥乡观光村)人,江西省第二位状元。

唐代有卢氏宰相8人:卢承庆(高宗)、卢怀慎(玄宗)、卢杞、卢翰、卢迈(德宗)、卢商(宣宗)、卢携(僖宗)、卢光启(昭宗)

卢延让:字子善,范阳人。唐末诗人。光化九年进士第,朗陵雷满辟从事。满败,归王建,授水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终刑部侍郎。诗一卷,今存十首。

卢祖皋:浙江永嘉人,宋代诗人,庆元进士,工乐府,词风朴素,意境清远,有《蒲江集》。

卢挚:河北涿州人,元代文学家,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卢象升: 宜兴张渚人,明末抗清名将。以兵部左侍郎率部孤军抗敌,战死巨鹿,追赐兵部尚书。

卢镗: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卢文绍: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著有《群书拾补》。

卢坤:涿县(今河北)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在道光初年历任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要职,一八三四年,英军兵舰侵入虎门,被其驱逐。

卢贤拔:太平天国封恩赏丞相、镇国侯、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创。

卢作孚: 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卢守耕:字亦秋,浙江余姚人。近代著名农学家、园艺学家、教育家。抗战期间出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

卢嘉锡:祖籍福建省永定县。化学家,中科院院长。

卢可恩:AXA国卫保险顾问,前无线记者。

卢大伟:香港企业家

卢慕贞:孙中山的原配夫人。

卢巧音:香港歌手

卢素娟:90年代《哆啦A梦》配音演员。

卢杰:香港配音演员

卢国权:香港配音演员

卢宛茵:无线电视资深艺员。

卢俊义:《水浒》人物。

卢海鹏:亚视资深艺员。

下面,本人想从古汉字、佛偈、《圣经》、民间传说和历史这五个方面对“羊”(包括“十羊九不全”)进行分析:

而在分析之前,我想先解答一下楼主的疑问——“问题补充:问题在于,属羊的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而是他的亲人,太费解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民间所说的“十羊九不全”本来就不是说属羊的人自己有什么不好,而是说属羊的人命不好,十个中有九个人家人不全,不是小小的没有父母,就是中途丧偶,或者是没儿没女。所以基于这个原因,属羊是某些人比较忌讳的,有些夫妻躲开羊年生育,实在躲不开的,对外也不公开属羊,或者是加一岁属马,或者是减一岁属猴。

接下来我们想了解的是,这是真的吗?“羊”真的是不好的吗?如果是,为什么十二生肖还要专门留一个位置给羊呢?

首先,我们从中国的文字来分析。羊这个字是个象形文字,能与很多字进行组合。那么它能组成什么字呢?

羊祥羹美姜善义恙

相信这些字大家都认识吧?

羊yáng 吉利。后作“祥”。

评:是一个代表吉利的字,后世代表“吉祥”的“祥”字就是从“羊”字来的。在“祥”字造出来之前,“吉祥”的写法就是“吉羊”。

关于羊,还有一个民间传说。传说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当“亭长”时曾经做过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他追赶着一只大羊,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追上了。在制服羊的过程中,他拔掉了羊角,扯掉了羊的尾巴。梦醒之后,刘邦感到不解,便向几个上了年岁的人讲述了梦中之事。长者们分析后,告诉刘邦道,梦中所见是大吉大利的征兆。因为“羊”去了角,再去了尾部,就是“王”字。果然,后来刘邦比项羽先一步入关称王,后来又扫平群雄,建立了对世界影响深远的汉朝。梦境的真假已无从考究,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羊”是吉祥的预兆。

祥xiáng 吉祥。

评:形声字,示是形旁,羊是声旁。用“羊”字造出“祥”字(请参阅“羊”字),再次证明“羊”是吉祥。

羹gēng 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

评:“羹”是会意字,由“羔”和“美”组成。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二字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羊肉来表示味道鲜美,而不用其它动物来表示,证明羊与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证明了羊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

美měi 本义:味美。

评:会意字。根据古代金文的字形,“美”是由“羊”和“大”两个字组成。因为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所以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也就是“羊大(肥)为美”。同“羹”字一样,用羊肉来表示味道鲜美,而不用其它动物来表示,证明羊与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证明了羊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而在现代文中,“美”是褒义词,词义也从原来的“味美”扩大到“外貌美丽”、“声音优美”等各种美,可见,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对“羊”的喜爱,可说是有增无减。

姜jiāng 本义是“姜水”,河名。

评:形声字,羊是声旁(“姜”字的上部)。姜水是哪条河呢?根据古籍《水经注•渭水》记载,“岐水经姜氏城为姜水”(即,约在现在的“宝鸡”一带)。而古籍《国语》对姜水的相关记载是“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也就是说,中国的祖先之一(“炎黄子孙”中的“炎”指炎帝神农,“黄”指黄帝轩辕),炎帝(神农)就是在姜水兴起的。所以,可以认为,姜水是母亲河之一。用“羊”字来造这个字,证明了“羊”的吉祥亲切和重要。

善shàn 本义:吉祥。

评:会意字。根据古代金文的字形,“善”字是由“羊”字和两个“言”字组成的。两个人(两个“言”字)齐声说“羊”,得出的“善”字是“吉祥”之意,这进一步说明了“羊”是吉祥的象征。

义yì 本义:正义,仁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评:“义”的繁体字为“义”(上面一个“羊”字,下面一个“我”字),属会意字。“我”字,表示仪仗,“羊”字表示祭祀用的牲畜。祭祀是非常神圣和重要的活动,用“羊”来祭祀来表示对神明及祖先的敬畏和尊重,足以证明了“羊”的圣洁、吉祥、美好和重要。

恙yàng 本义:担忧。今义:疾病。

评:“恙”字上面也有一个“羊”(“恙”字的声旁),是不是由此证明了“羊”是不好的呢?非也!请留意,“恙”字的本义是“担忧”,现在则表示“疾病”,而它下面是个“心”字,证明了“疾病”(不好的事情)是由于心中有个结,老是往不好的地方想而造成的。

佛曰“境由心造,相由心生”是非常有禅理的。

同样是一杯水,有的人说“只剩下半杯”,有的人说“还有半杯”;

同样是一个没有鞋的地方,有的鞋商失望而回,理由是那里的人不穿鞋,没有市场;有的鞋商则盈利满载而归,原因是那里的市场是一片空白从未开拓,对鞋的需求很大。

所以,“羊”本身并没有过错,更不代表不好的事情,相反,它恰恰是“吉祥”、“圣洁”、“美好”的象征,只是人们将它往不好的地方去想,将它和不好的事情联想起上来,才会出现如此多的不快和消极。

但还有一个问题,“十羊九不全”既然口头相传了下来,必定是空穴来风,事出有因的。

在这方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1 在清朝咸丰年间之前,并未出现过“十羊九不全”之说。相反,历史上认为属羊的命好,是安定富裕美好的象征。

2 “十羊九不全”是推翻慈禧太后的政治策略。因为慈禧太后(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生)属羊,为了推翻她,于是民间开始宣称属羊的命不好,从而在精神上对她造成打击。

3 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古代,羊具备了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保证。首先从羊的身体来讲,羊身上都是宝,羊皮羊毛是人们保暖的重要的东西,羊肉是人们餐桌上的必需品,就是羊粪也不是无用的东西,还是人们种田的好肥料。其次,羊的脾气比较温顺,不会对人构成危害;当然,老虎也浑身是宝,但是人们要获取老虎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甚至性命)的。再次,饲养羊的成本比较低,羊吃的是草,给人类提供的是鲜美的羊肉。可见,羊适合人类的饲养,在人类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在饲养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宰杀处理有用的羊只,老羊取皮为冬天的保暖而被杀,小羊因肉嫩为美而被杀,这样使羊难于享受天伦之乐,这就是“十羊九不全”的来源。可见,“十羊九不全”说法的来历是人们对羊家族所遇到的伤害的总结,这种把人类对于羊的伤害,羊的悲惨遭遇牵强附会地引用到人的生活,显然是错误的,毫无根据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曾有学者就属相的家庭成员进行了调查,分别对属羊、属猴、属龙的各50个人进行了调查,也没有发现属羊的人的家庭成员有什么异样或不好的地方。

《圣经》中有一句谚语,“sheep and goats(绵羊与山羊)”,指的是“好人(事)与坏人(事)”。《圣经》要我们“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把山羊群中的绵羊找出来)”,即分清好人(事)与坏人(事)。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来说,就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羊分好坏,古代留传下来的知识也分精华与糟粕。我们要学会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好的文化让它留下,不好的就让它从我们手中中止吧!

我听说,如果打喷嚏了,有可能是别人在想念你,也有可能是别人在咒骂你,如果两者都不是,就应该去看医生或者吃药。

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同一个结果,无论是好与不好,都是由于多种因缘济会而成的。就像打喷嚏,不一定是别人在咒骂你,相反,说不定是爱你的人在想念你。

本人非常同情楼主的遭遇。对于楼主的家事,我不清楚细节和因由,但我宁愿相信,逝者仙游是由于他们在天国的家人和朋友想念他们了,而不是因为家里有人属羊的缘故。

本人认识很多属羊的人,他们及其家人朋友的命运都很好,希望楼主打起精神来,过一个幸福平安顺心的新年!以后一切逢凶化吉,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网友见过此文后,将此文转发给那些担忧羊不好的朋友,告诉他们,羊就是吉祥,只要心中有阳光,他们和家人一定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注:

1 部分资料来源于书本和网络。

2 若须查询汉字古代使用的金文字形,可在“汉典网”查询——

3 附图为薛玉芹的《三羊开泰》

三羊开泰即“三阳开泰”。《易经》以正月为泰卦,古人认为是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农历十一月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三羊开泰”是指冬去春来之意,是吉祥之意,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是岁首人们互相祝福的吉利话。

姓氏“芦”的由来

姓来源有二:1、出自姜姓,齐桓公之后。桓公之后有以芦蒲为姓者,后改单姓芦。2、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及《太平图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