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了哪些文化名人?
一“中华诗祖”尹吉甫
生卒年不详。房陵(今房县)青峰人,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吉父)。死后葬于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和代表性作者。被誉为“中华诗祖”。房县至今还保存着尹吉甫的墓葬、祠庙、碑刻等遗迹。 二屈(原)宋(玉)辞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5年)名平,字原,战国楚丹阳(今秭归)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游泳于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投汩罗江自尽。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传世。
宋玉
(前290-前223年)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三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诗人出自荆楚地区的诗篇达两千多首。唐代诗人中荆楚籍或寓居荆楚、游历荆楚的有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张说、陈子昂、王维、岑参、李商隐、元稹、柳宗元、杜牧、刘禹锡、韩愈、王建、钱起、温庭筠、皮日休等。他们为荆楚风物吸引,或被荆楚山河陶醉,自然也受到荆楚文化的熏陶,留下了许多永垂诗坛的瑰丽诗篇。 四茶圣陆羽
(70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陆羽多才多艺,除《茶经》外,其他著述亦颇丰,但传世者不多。 五袁宏道和公安派
袁宏道(1568-1610年)明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 “公安三袁”。
公安派为晚明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主要创始人是“三袁”,即袁宗道1560-1600年)、袁宏道(1568-1610年)、袁中道(1570-1623年)三兄弟,公安人,皆为万历朝进士。“公安派”反对复古派用拟古、摹古和八股文等种种清规戒律来束缚作者的个性,具有进步意义。 六钟惺和竟陵派
钟惺(1574-1624年) 明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天门)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竟陵派是与 “公安派”同时出现的文学流派,创始人是竟陵(今天门)人钟惺、谭元春。“竟陵派”的文学见解与“公安派”基本相同,反对摹古,主张抒写灵性,对当时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七 嘉鱼二李
明湖北嘉鱼出了一对颇具才名的兄弟,兄李承芳、弟李承箕文学上很有成就。时人称之为“嘉鱼二李”。
李承芳
生卒年均不详。字茂卿。约明孝宗弘治四年前后在世。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承芳撰有东峤集十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李承箕
(1452-1505年)字世卿,号大崖居士。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曾往五岭之南(今广州一带)拜新会学者陈献章为师,后隐居于嘉鱼黄公山中读书。又筑台于黄公山西麓,持竿垂钓以自适。著有《大崖集》二十卷行于世。 八吴伟和江夏派
吴伟(1459-1508)明画家。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江夏(今属湖北武汉)人。自小孤苦,却酷嗜绘画,十分出色。后来他到金陵,声名鹊起,名驰两京,被明宪宗召入宫廷作画,另授他锦衣卫镇抚。孝宗时授锦衣卫百户及赐“画状元”的图章。精山水,最长于白描人物。时与杜堇、沈周、郭翊齐名。吴伟画艺成熟后,逐渐摆脱前人的束缚,以“浙派”脱颖而出,成为“江夏派”的开创人。传其画法的有蒋嵩、张路、宋臣、蒋贵、宋澄春、王仪等,被称为“江夏派”。代表作品有:《采芝图》、《仙踪侣鹤图》、《芝仙图》、《溪山渔艇图》以及白描《人物图》、《神仙图》等。 九医圣李时珍
(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蕲州(今蕲春)人。明医学家。幼习儒,后从医。曾精研古籍及医典,并亲自上山采药,收集民间的经验。有感于历代本草谬说多,历27年撰成《本草纲目》52卷,约190万字。对脉学、经络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而《五脏图论》、《命门考》等医著已佚。除医药学的成就外,他还是一位很优秀的诗人兼画家。他一生写了许多诗,都收在其《艹+过所馆诗集》里,并写过一些诗话。但遗憾的是,这些诗文著作都已佚失,现仅存《吴明卿自河南大参归里》《题雪湖画梅》两首诗。此外,李时珍还是一位画画好手。他的《本草纲目》也是一本颇有特色的画谱,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227幅。
十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
(1839—1915年)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宜都市人,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同治元年(1862年)中举,1874年考取国史馆誊录。1880年至1884年任驻日钦使随员,归国后先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后更为存古)学堂总教长。1909年被举为礼部顾问官,次年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1915年1月9日逝于北京。编纂有《历代舆地图》、《水经注疏》等83种著作传世。
此外,还有: 1刘表和“荆州学派”
东汉末年,刘表在治理荆州期间(196一208年),在襄阳建立学校,设置学官。竭力网罗天下英才,一时间名士云集,“荆州学派”横空出世,声名远扬。刘表命宋忠组织儒生撰写《五经章句后定》,这是古文经学第一次列于官学。由于当时宋忠、司马徽、颍容、谢该等荆州学派代表人物的学术活动,使古文经学在荆州盛行,并且与黄河流域的郑(玄)学相抗衡。湖北第一次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学术文化圣殿。 2王圆箓和敦煌学
(1849——1931)湖北麻城人(一说陕西省汉中人)。本名圆箓,一作元录,又作圆禄。家贫,为衣食计,逃生四方。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奉道教、后离军、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敦煌莫高窟。当时,莫高窟一带有三座寺庙,即上、中、下寺。上、中两寺为藏传佛教的喇嘛常住,以千佛洞为主体的下寺久已荒废,无人看管。于是,王圆箓就在下寺住下,逐步整修破损的洞窟,并将一小部分改造成道观,并在第16号窟中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1931年,
王圆箓80岁高龄死去。即葬于莫高窟窟前大泉河东岸,同年七月三日,其弟子就其墓起塔立碑,塔碑上记载了他发现藏经洞的过程。
3黄冈杰出人才
黄冈人杰地灵,在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遍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各个领域。出生在这里的著名学者、科学家、作家数不甚数。有创造“新唯识论”的哲学家熊十力、“现代大儒”徐复观、“中国冰川之父”李四光、著名诗人、教授、民主斗士闻一多、文艺理论家胡风、国学大师黄侃、历史文献与方志学家王葆心、贯通中西印的学术大师汤用彤等。
更耐人寻味的是,透过喧嚣与纷纭,人们或许会发现一个奇特的文化密码:中华民族极力推崇的忠义和智慧的化身——关羽和诸葛亮,其祖籍虽说与湖北无涉,但其品行砥砺于湖北,才识升华于荆楚,是湖北造就了“武圣”关公和“智圣”孔明。
关羽(-220)字云长,号美髯公。并州河东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曾任蜀汉政权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建安二十四年冬,退守当阳麦城遇害。谥曰“壮缪侯”。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家。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襄阳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出山成名。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米芾(1051—约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土、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米芾及其长子米友仁的书画堪称一绝。父子俩都擅长山水画和书法。米芾自号襄阳漫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著述有《书史》、《画史》、《砚史》、《海岳名言》等。
男子的行为已经涉嫌盗掘古墓罪。
国家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国家文物是受法律保护的,任何人都不得倒卖文物,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然而利令智昏,一些不法之徒为了获取暴利,不惜铤而走险,触碰法律的底线,从事盗墓,倒卖古文物的勾当。为了迷惑众人,甚至不惜下本钱包地种庄稼,以掩盖盗墓的罪行。最终也没有逃脱警方的火眼金睛,把抓获归案。
男子查阅古籍找到古墓群
湖北应城的一名男子,每天总想着凭空发大财,一开始他觉得银元能挣钱,就购买了一些金属探测仪,在各处探测,希望能圆发财梦。然而,有一次,他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古墓,经过翻阅历史资料和四次查询,发现附近应该还有更多的古墓。这个信息令他欣喜若狂,于是在探测到具体古墓的位置之后,就以承包土地种庄稼的名义,把古墓方位的土地承包了下来。
种上庄稼掩人耳目实施盗窃!
随后,他就一步一步地开始实施了他的盗墓计划。等到他认为时机成熟了的时候,找来七八个人,开着挖掘机,开始了盗墓计划。他们的行为,最终引起了警方的怀疑,经过调查,掌握并确定了男子的犯罪行为,随后布下天罗地网,成功把以男子为首的特大盗墓,倒卖文物的团伙抓获。此时,他们已经疯狂盗掘多处古墓,挖掘出大量的文物进行倒卖。
其行为会被如何定性?
男子的行为,属于特大系列盗掘古墓,倒卖文物的案件,应该会以盗掘古墓罪定性他的犯罪行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男子也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来是一个悟性不错的人,只可惜聪明用错了地方,实在可惜了。
1993年3月,在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考古专家挖出了一座秦墓。开始只以为是一般的秦墓,但随着813枚秦简的先后出现,考古专家震惊了。原因很简单,这些秦简上的内容令人震撼,很多已经失传了2000余年。
通过对这一批秦简的整理,考古专家发现一共有五本古籍,分别为《归藏》、《效律》、《政事之常》、《日书》、《灾异占》。其中,《归藏》简有394枚,约4000余字,这一部古籍的出土轰动了学术界,最让人震惊。
《归藏》究竟是一本什么古籍?其实很简单,有学者直白的指出,这就是商朝的易经。
众所周知,《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总纲领,主要阐述天地世间的万物变化,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文学、科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总而言之,《易经》是中国人的至高经典。
然而在谈及《易经》时,人们往往将《易经》和《周易》等同。从广义上说,周易也是易经;但从狭义上说,周易只是易经的三分之一。其实,《易经》是由《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构成。
《连山》以艮(gèn)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据传是三皇之一的天皇所创,但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朝的作品,夏朝的《易经》。《归藏》以坤为首卦,故称之为归藏,是商朝的《易经》。
让人遗憾的是,《连山》、《归藏》已经失传,具体失传时间,如今学术界还有争议,但不少学者认为是汉初就已失传。
西汉初期,皇帝下令清查整理藏书时,当时文人墨客只听说其名,却找不到《归藏》的线索,只能零星的说几句《归藏》中的内容。
正因如此,《汉书·艺文志》中没有就没有收录《归藏》,可能从汉朝时期就失传了。《隋书·经籍志》中记载:“《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显然,古人也认为汉初就失传了,晋朝虽然有《归藏》中的《中经》,但只记载“卜筮”,应该不是圣人写的易经。
可见,《归藏》已经失传了2000余年,王家台秦简的出土,让《归藏》得以重见天日,这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归藏》和《周易》都是《易经》一部分,两者都是用于占筮,均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不妨粗略的看一看这两点!
首先,归藏易卦图与周易六十四卦卦图,在卦的排列顺序上有所不同。归藏卦画是按照逆时针方向进行,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而且其中没有乾坤坎震等八卦的概念,只有天地金水火风山木,因此归藏卦画应该是“天—金—山—水—火—风—木—地”。
其次,归藏在万物的取象上要比周易更加具体,六十四卦都有具体的象,而周易演化到64卦时,每一卦对应的象就不是太清晰了。当然,归藏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取象和象位安排上不准,显得比较混乱,这可能也是其失传的原因之一,后来的周易对其做了改进。
关于八卦,有一点值得深思,八卦不是算命,而是预测万事万物规律的学问,而且其中还蕴含了高深的数学知识,最典型的是卦位是按照二进制顺序排列。后来,和牛顿同时代的莱布尼茨,就受到中国八卦的启发,演绎并推论出了数学矩阵,创造的二进制数学,进而成为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让人遗憾的是,在古代社会,中国尽管有很多伟大的著作,但或因战乱、或因政治(尤其是焚书坑儒,和四库全书的毁书)等原因,以至于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其实,这些失传的书籍,理论固然未必多么正确,但却能对后世有很多启发,也是探索研究中华文明的重要资料。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的颁布,拉开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序幕。2007年2月28日,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古籍保护工作,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8月3日,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会议,选定57家(后增至59家)古籍收藏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古籍保护试点工作,印发了《古籍普查方案》等文件,宣布成立了由66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自9月底开始,文化部组织开展了名录的申报工作。申报工作受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文化、文博、教育、民族、宗教等系统的200余家单位及个人参加申报,截止12月中旬,申报数量总计超过5000部,古籍类型除大量的汉文古籍外,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金石碑拓、敦煌文献、舆图、竹木简等。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的入选标准十分严格。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国家珍贵古籍的评选标准,原则上与《古籍定级标准》(WH/T20-2006)所规定的一、二级古籍的评定标准相同,即国家珍贵古籍原则上从一、二级古籍内选定。属以下两种情况的古籍暂不入选:一是专家审定时对版本存疑的,暂不入选;二是申报的版本残缺超过50%以上,其他收藏单位有同一版本全本的,暂不入选。11月初,文化部成立评审委员会,聘请简帛、碑帖、敦煌文献、佛经、汉文古籍、民族语文古籍、古籍保护等各学科专家,开始进行名录的初审工作。经评审委员会反复研究、审议,于12月中旬初步确定了名录的推荐名单。2008年1月7日,文化部办公厅向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发函,就名录推荐名单征求意见。根据各方的反馈意见,评审委员会研究后对推荐名单作了相应调整,于1月23日至29日在《中国文化报》及中国古籍保护网上向全社会进行了为期7天的公示。根据公示意见,经评审委员会再次研究,将名录推荐名单调整确定为2392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8年3月1日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种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家。这2392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文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14种文字。
湖北出了哪些文化名人?
本文2023-09-23 15:48: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