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师辞高薪工作为古籍续命11年是怎么回事?
“补天之手,心细如发”,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写的是应具备的本领。鲁萌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副主任,11年前她辞去高薪汽车销售经理的工作,沉下心来跟时间赛跑为古籍续命,最深刻的是修复了一张结婚证。
鲁萌说她之前看过一位修复师修复古书,她就觉得非常好奇,就进入到了修复古书的行业。她修复的第一个作品是一个本小人书,而印象最深的就是修复的结婚证,因为两人吵架就把结婚证撕掉了,她也尝试给修复好了。
扩展资料
修复古籍的难度
修复古籍的工作区像厨房一样,有豆浆机、面粉,还有冰箱。被虫蛀的古籍需要冷藏,以防细菌进一步感染;豆浆机和面粉则用来熬制糨糊,阴天湿度大,就熬得浓,晴天则熬得稀;修复的书如果纸张厚,也要熬得浓一点,纸张薄,就稀一点。要确保糨糊刷到书页的时候不浓不稀,粘上毛边纸之后干净平整,没褶皱。
一本书从书库提取后,修复师先要拍照存档,记录下种种病害,然后进行拆页、编号、选配补纸、清洁书页、修补、润湿压平、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等十几道工序。
古书多磨难,虫蛀、鼠啮、火烬、脆化、酸化、粘连、絮化……每一种疑难杂症都不好对付。被酸化的,得采取酸碱中和的办法,把古籍的书叶泡在碱性溶液里;书页粘连的,得给古籍包上皮纸和毛巾,放在竹屉蒸笼上蒸熏,让纸张间的墨汁和水渍慢慢化开。古籍修复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都将对书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刻本书的鉴定依据 关于印本和写本书的用纸,前人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很多纸不知其名称,而文献中提到的纸又难以与实物相联系,鉴定时所能根据的仅是纸质的精细厚薄,颜色的黄、白或灰以及帘纹宽狭而已。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纸质较匀净,有韧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纸,有些纸质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南宋初期福建印书所用竹纸,质地细润,纸色较白,但以后多用**竹纸,因而从宋、元到明代,黄纸成为福建印本的特征。明代以棉纸为贵,棉纸有厚薄之不同,纸质细润,白棉纸印书成为明代特色。明末出现了开化纸,纸质细白匀净,清代以开化纸印书最名贵,连史纸、竹纸应用亦多。宋以后,还有用公文纸(公牍纸)和其他册子、信札等旧纸的背面印书的,这些公文纸如载有年月也可借以推断印本的大致时代。总之,书籍的用纸是识别版本的一项依据,但要多作比较,因为有的书刻印于宋代,后世仍可用其书版再印,而区别初印本和后印本,只能从纸张来判别了。
1、抢救修复这些濒临死亡的古籍,是当务之急。古籍修复技术要求很高,技巧细腻多样,每道工序操作严格,修复的古籍,必须保证做到“整旧如旧”。在修复残破古籍前,必须仔细审查该书的年代、装帧形式、破损情况和纸张等,根据具体破损情况而制定修复方案。
2、有不少残破古籍的页序残缺,或因先人装订时前后顺序的错放,在拆书前或后,必须用铅笔记下原书顺序,如错放顺序的应及时纠正,以利于修补完毕,顺利地装订成册。
3、选配合适的修补纸十分重要,因为明清刻印书的纸张,在今天已经难以找到,现在普遍采用染色仿古纸或专门请传统手工造纸的师傅按古籍纸的结构配方而制作。
4、当一册虫蛀严重,书内污浊脏物不少,同时还有霉斑等时,必须细心地用软刷,镊子去清除脏物。当书页霉斑累累影响书品的质量时,必须小心又熟练地进行技术处理。有些容易烘染走色的红、蓝格纸书,不能按常规技术处理,需特殊处理。
5、当一册古籍,由于潮湿或水浸等原因,由于长期重物压实而形成了严重粘连或硬梆梆的书砖而无法用常规技术揭页,必须根据古籍的纸质不同而灵活处理。如拉力强度较好,可以采用浸泡洗净揭页;如纸质脆腐碎散,则用蒸气洗揭法;如二者兼有,可以按二法轮换灵活处理。
6、古籍破损情况复杂多样,一般以虫蛀为多见。如属纸质拉力较好,虽虫蛀孔洞大小不一,蛀洞多多,必须采用修补法。补洞后撕纸宽约025—035厘米为佳。补洞后,同时用湿毛巾轻敷去掉周围浆糊余迹。书页碎散脆腐,可用裱。
7、当修补完的一册残破古籍后,宜用小水壶喷细雾状水在每页上,然后一页页平整舒展地放在干净纸中,这样迭放完毕,上面用书板压之,然后在书板上用石等重物压实。24小时后,按顺序倒页在另外干净纸中(注,千万不要再喷水湿润),一般经过四次倒页后,书页干挺平整。如发现补纸长出书页的,一律或剪或裁平整。按顺序把散页,以版心原折缝线为准,折页复位。
8、因为补纸而出现凸突不平,必须用平面小铁锤,熟练而有技巧地把凸突处捶平。切忌用力过大或落锤不平,以免造成人为损伤纸质。
9、折页的书页松而不实,会影响装订成册的质量。必须经过压书机进行压实。其法是把一册散页,分成若干个十余页,再齐拦整齐,分别夹放在书板上,然后放入压书机上,经过二、三天的压实后,书页已达到平整的最佳状态。
10、压实后的散页,在齐栏时必须松页,防止产生轻微粘合情况存在。然后按顺序合成一册,把书口和天头地脚及书背都按原装拦整齐的散页,如无副页的就必须配齐,然后用锥子按古籍原孔眼打通,接着用纸稔钉穿孔眼捆结实,再用铁锤敲平捆结在纸捻钉的捆结处,点上一些稠浆糊,把书皮粘于其上,上用书板轻压,待干燥后,再用锥子按原线孔打通。(包背装另外处理)切忌为了贪图方便,自作主张地重新打线眼,这样必将损伤古籍原纸。在订线孔内引针穿线,然后订线结扣,将线剪断,用锥子将线头拨在孔内,正而不露,保持平整。
11、古籍换了新书皮后需贴书签的,应把书签贴在书皮的左上角,宜在天头和书口两边各留出约025厘米的书边处为宜。如一部书中有几册无书签的,贴书签应根据其它有书签的几册贴,保证整部书的书签统一性。
有一部分网友看到这样的新闻以后,觉得修复所谓的古籍是没有意义的,殊不知这样做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样做是延续了我们的文化,我们不仅可以从古籍中看到古人的智慧,也能够从古籍中看到人类的变迁和发展,如果修复古籍没有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古代的画作、诗集和文物呢?我们又何必要去了解历史呢?一个不尊重历史的国家,绝对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国家。
首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位90后修复的是什么书,这本书是元代时期创作的《永类钤方》,《永类钤方》一共包含了二十二卷,每一卷都是详细记载了作者李仲南对医药的研究,以及对很多病症的治疗经验,虽然说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但是古代的很多医疗方案,其实也是很值得借鉴的,所以像《本草纲目》、《永类钤方》这一类医术古籍,是有非常重大的参考价值的。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还原文物其实也是还原作品,很多作品其实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历史价值就是最重大的意义,很多人不了解历史,觉得历史看不见摸不着,而且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何必要去纠结呢?殊不知历史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已经过去了”,这些沉睡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物,其中包含的价值实在是太高了,其中包含的研究意义也会万分重大的,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理解的话,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理解了。
最后,从视频中来看,这两位90后将《永类钤方》这本书,也是还原得非常好,也是他们让《永类钤方》这本书重获新生,或许这就是从医者所追求的传承吧。
本文2023-08-04 05:15: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