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水肿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3收藏

小儿水肿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辨证分型 41 小儿水肿·常证 42 小儿水肿·变证 43 小儿水肿·风水相搏证 44 小儿水肿·湿热内侵证 45 小儿水肿·脾虚湿困证 46 小儿水肿·脾肾阳虚证 47 小儿水肿·肺脾气虚证 48 小儿水肿·水气凌心证 49 小儿水肿·水毒内闭证 410 小儿水肿·邪陷心肝证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小儿水肿的穴位 2 治疗小儿水肿的方剂 3 治疗小儿水肿的中成药 4 小儿水肿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小儿水肿 1 拼音

xiǎo ér shuǐ zhǒng

2 英文参考

infantile edem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小儿水肿(infantile edema[1])是指发生于小儿的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4 辨证分型 41 小儿水肿·常证

小儿水肿·常证(regular cases of infantile edema[1])是指以水肿,尿少,精神食欲尚可为常见症的小儿水肿[2]。

42 小儿水肿·变证

小儿水肿·变证(deteriorated case of infantile edema[1])是指以水肿兼有尿少,腹大胸满,咳喘,心悸,或尿闭,恶心呕吐,口中气秽,便溏,衄血等为主要表现的病情严重的小儿水肿[2]。

43 小儿水肿·风水相搏证

小儿水肿·风水相搏证(infantile edem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wind and water[1])是指风邪袭肺,宣降失常,水湿泛溢肌肤,以水肿先从眼睑开始,继而四肢,甚则全身浮肿,起病迅速,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尿少或有尿血,伴发热恶风,咳嗽,咽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为常见症的小儿水肿证候[2]。

44 小儿水肿·湿热内侵证

小儿水肿·湿热内侵证(infantile edema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invasion of dampheat[2])是指湿热侵*,流注三焦,水道通调失职,以面目浮肿,尿黄赤,或有血尿,或伴发热,皮肤有脓疮,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小儿水肿证候[2]。

45 小儿水肿·脾虚湿困证

小儿水肿·脾虚湿困证(infantile edema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1])是指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以肢体浮肿,按之凹陷难起,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肢冷,纳呆,便溏,小便短少,苔白滑,脉沉缓为常见症的小儿水肿证候[2]。

46 小儿水肿·脾肾阳虚证

小儿水肿·脾肾阳虚证(infantile edema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1])是指脾肾阳虚,水湿不得温化,以全身浮肿,按之深陷难起,尿少或夜尿频多,面色苍白或晦暗,神疲倦怠,畏寒肢冷,便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为常见症的小儿水肿证候[2]。

47 小儿水肿·肺脾气虚证

小儿水肿·肺脾气虚证(infantile edema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spleen[1])是指肺脾气虚,水湿敷布运化失常,以面肢浮肿,淡白无华,神疲乏力,动则自汗,易于感冒、咳嗽,伴有痰声,纳呆,便溏,尿清,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常见症的小儿水肿证候[2]。

48 小儿水肿·水气凌心证

小儿水肿·水气凌心证(infantile edema with syndrome of water qi invading heart[1])是指水气上逆,射肺凌心,以肢体浮肿,尿少或尿闭,咳嗽气急,心悸胸闷,喘息不得平卧,烦躁,夜间尤甚,口唇青紫,指甲发绀,苔白或白腻,脉细数无力为常见症的小儿水肿证候[2]。

49 小儿水肿·水毒内闭证

小儿水肿·水毒内闭证(infantile edema with syndrome of internal blockade of waterpoison[1])是指水毒浊邪壅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以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中气秽,腹胀便溏,甚或神昏,苔腻,脉弦为常见症的小儿水肿证候[2]。

410 小儿水肿·邪陷心肝证

小儿水肿·邪陷心肝证(infantile edema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invading heart and liver[1])是指湿邪热毒内陷厥阴,耗损肝阴,扰乱心神,以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甚则抽搐、昏迷,舌红,苔黄糙,脉弦为常见症的小儿水肿证候[2]。

5

近日我在门诊接诊了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大夫,我眼睛视力以前一直很好,前几天看东西却突然变形了。现在看墙上的直线是弯的,还有的东西本来是大的,我看起来却变小了。而且看东西还模糊不清,这是怎么回事啊?”患者边说边用手比划。

根据描述,我估计患者可能是黄斑出问题了。经进一步询问得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几天前工作劳累压力大,血压明显升高。笔者给她做了一个眼底专科检查,果不其然,发现其眼底出血,黄斑隆起。诊断是眼底黄斑水肿,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

什么是黄斑水肿

黄斑位于眼底的中心部位,类似于打靶的靶心10环的位置,因解剖时发现其呈**而被称为黄斑。黄斑仅占视网膜不到5%的面积,但却是视力最敏锐的中心位置。我们平时测量的视力就是黄斑中心的视功能。黄斑有非常特殊的功能,能辨别物体的颜色、精细形态、明亮程度及探测物体的距离和追随物体的运动等。

视物变形多与黄斑病变有关。黄斑变性、黄斑裂孔、黄斑前膜、中渗,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出血等也都会引起视物变形。黄斑水肿是视物变形的罪魁祸首之一。黄斑水肿是一种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的严重威胁视功能的眼底病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眼病,其主要症状为视物变形,中心视力下降。

黄斑水肿分为黄斑囊样水肿和弥漫性黄斑水肿。常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葡萄膜炎和白内障等内眼手术后。多种疾病因素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视网膜屏障受损,液体积聚在视网膜黄斑外丛状层和内核层之间,形成黄斑区视网膜的水肿。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中老年眼病发病率增高,黄斑水肿的患者也日益增多。黄斑水肿长期不愈可造成光感受器的凋亡、视力不可逆的丧失,从而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困扰。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诊断黄斑水肿的金标准。现代医学大多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炎症是黄斑水肿两种主要的致病途径。目前现代医学治疗黄斑水肿的主要手段有VEGF治疗、激素、激光光凝、手术、非甾体抗炎药。

古今中医认识

古代医生因为没有眼底镜,无法看见患者的眼底,所以古文献中没有黄斑水肿的记载。从其临床症状表现,应将其归属于“视直如曲”“视大为小”范畴。

“视直如曲”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七窍门》,书中谓:“视直物如曲,弓弦戒尺之类,视之皆如钩。”属目妄见范围。以后文献对视直如曲的描述无新的表达。《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谓:“视直如曲是因视衣津液输布失调或血溢络外,导致患眼视正直之物如弯曲之状的眼病。”

古籍中对视直如曲病因有详细描述。《审视瑶函·妄见》谓:“以长为短,以白为黑,颠倒错乱,神光暗矅,则精衰而视变矣”,认为精气散乱、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可致妄见。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概述了脾虚生眼病的机制。《眼科金镜》谓:“视大反小,视赤色如白色者,此症之起乃肝肾之热邪久郁不发所致也。”

现代中医学者多认为黄斑水肿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因包括原发病因、继发病因及诱发因素。作为诱发因素的外感风热(风毒)、饮食不节等都可引起或加剧脾虚,使之运化失常,升降失司,目络气血失调,继而引发阴火上乘,痰浊闭阻,瘀血停滞,发生黄斑部水肿、渗出和出血,出现视直如曲的病证。

中医在黄斑水肿的防治方面,具有疗效确切、非侵入无创伤、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费用相对较低的优势。

日常 养生 调摄

体质因素、身体内外环境、情志等几个综合因素在黄斑水肿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 养生 调摄护理非常重要,可未病预防,既病防变。

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黄斑水肿发生的高危因素。黄斑水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禁烟限酒、控制体重,以防止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生。已诊断为“三高”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将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在安全合理范围,并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一旦发现早期改变端倪,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防止拖延导致病情加重。平时也可进行自我测试,若发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或变小、眼前出现黑影遮挡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饮食调理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保持营养均衡。做到饮食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多样。常食蔬菜、水果、鱼类、坚果,根据体质情况,分别选用具有温胃、疏肝、补肾等作用的食物。冬瓜、丝瓜、苦瓜、苋菜等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通络作用,可以搭配主食多吃一些。莲子心、怀山药养心神、补肾益肺,也可适当选择薏苡仁、芡实、赤小豆等煎汤或熬粥食用。

七情调和

精神内守,安神定志,避免剧烈不良的情绪刺激。有计划地安排好工作生活,减轻工作压力和紧张程度,以免焦急上火,引发或加重病情。调整心态,适度运动,安心治疗,有助于调动正气,促进康复。

很多人晚上不喝水,只是怕第二天会水肿。那么呢其实有很多的食物都是消水肿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快速消水肿的食物,欢迎阅读。

快速消水肿的食物:红豆

中医有“五色入五脏”的养生概念,红豆属赤色,入心,能带动血液回圈;古籍也记载,红豆有清热解毒功效,经常被用来改善脚气病及消下肢水肿。现代医学认为,红豆含有丰富的钾元素,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盐分。而红豆中含有的皁角苷具有很强的利尿作用。另外红豆有 肠道的功效,能够清楚体内毒素和多余的水分,促进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

其实喝红豆汤是一种最好的消肿方法。水肿患者小便少,如在初时就用红豆煲汤作为饮料,次日肿势就可减退,连服六七天,可能完全消散。老年人夏季腿脚出现水肿,可以食用红豆粥,抑制病情反复发作。红豆除了防治各种水肿外,还可缓解因气温升高所致的心烦易怒、口渴烦躁等症。

 快速消水肿的食物:绿豆

其实说到消水肿,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绿豆,绿豆有着非常好的清热消暑的功效,同时还有利尿、消除水肿的作用。如果吃对了绿豆,是可以达到消水肿的效果的。

另外,绿豆有这健脾之功效,对于脾胃不好的女性朋友们来说,可以起到保护脾、肾的功效。常吃 绿豆有利于消除身体水肿,以帮助减肥瘦身。虽然,绿豆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能有效补充人体蛋白质,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虚弱的人也不能多喝,因为消化功能减弱。

 快速消水肿的食物:咖啡

咖啡中的咖啡因能起到 肠胃分泌胃液的作用,帮助消化,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润肠通便。咖啡的热量很低,喝咖啡能增加热量的消耗,有助于加速脂肪的燃烧和分解,达到减肥的效果。同时,咖啡因可促进肾脏机能,排出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提高排尿量,改善腹胀水肿,有助减重瘦身。 咖啡更有利尿作用。研究结果称患有肝炎或肝硬化等丙型C型慢性肝脏疾病的患者,每天饮用一杯以上滴漏咖啡drip coffee的话,其肝脏的机能将会得到改善。

 快速消水肿的食物:冬瓜

冬瓜性味甘淡寒,具有利尿消肿、清热消渴等作用,而且冬瓜还具有高含量的钾元素,帮助人体排除多余的钠盐,是消除水肿的好帮手。而且冬瓜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促进肠胃蠕动,排除废物和毒素,是解决便秘的最佳食材。另外,冬瓜中含有一种叫做葫芦巴碱的物质,它主要存在于冬瓜瓤中,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在人体内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的减肥降脂功能。

 快速消水肿的食物:海带

海带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同时它的药用价值也很大。

含有丰富的碘等矿物质元素。海带含热量低、蛋白质含量中等、矿物质丰富,研究发现,海带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调节免疫、抗凝血、抗肿瘤、排铅解毒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功能。海带中含有甘露醇,是利尿消肿的好帮手。海带中含有大量的碘元素,这种碘元素对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肥胖十分有效,能够消除人体的水肿形象。而且,海带可以消除血脂,减少脂肪在心脏、血管和肠壁等的沉积,促进胆固醇排除,所以被叫做“刮油”的食物。

 快速消水肿的食物:西瓜

西瓜它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有助于治胸膈气壅,满闷不舒服,小便不利,口鼻生疮,暑热,中暑,解酒毒等症。皮还可以做菜、入药等。由于西瓜有利尿的作用,再加上水分大,所以吃西瓜后排尿量会增加,从而减少胆色素的含量,并使大便畅通,对治疗黄疸有一定作用。另外,西瓜的利尿作用还能使盐分排出体外,减轻浮肿,特别是腿部浮肿,对因长时间坐在电脑前而双腿麻木肿胀的女性来说,西瓜是一种天然的 水果。

 快速消水肿的食物:薏米

由于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在欧洲,它被称为“生命健康之禾”;薏苡仁中含有薏苡仁油、薏苡仁酯、植物固醇等多种成分,薏苡仁油能使血清钙、血糖量下降,并有解热、镇静、镇痛的作用。薏米可以促进血液和水分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作用,还可排走体内多余的水分。薏米分生熟两种,生熟各半互相制衡又能速效,以达健脾利溼之效。在日本,最近又被列为防癌食品,因此身价倍增。薏米具有容易被消化吸收的特点,不论用于滋补还是用于医疗,作用都很缓和。

 快速消水肿的食物:黄瓜

黄瓜味甘,性寒,入胃、小肠经,具有清热止渴、利水解毒的功效。黄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起到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作用;黄瓜中的黄瓜酶,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有效地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用黄瓜捣汁涂擦面板,有润肤,舒展皱纹功效。而且,黄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可抑制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此外,黄瓜中的纤维素对促进人体肠道内腐败物质的排除和降低胆固醇有一定作用,能强身健体。黄瓜的吃法有很多,可生吃,可凉拌,可炒,可入汤。生吃,生津止渴。要想利尿消肿,最好煮汤喝。注意:黄瓜性质寒凉,胃寒者少吃。

 快速消水肿的食物:柚子

柚子清香、酸甜、凉润,营养丰富,药用价值很高,是人们喜食的名贵水果之一。中医认为,柚子果肉性寒,味甘、酸,有止咳平喘、清热化痰、健脾消食、解酒除烦的医疗作用;柚皮又名橘红,广橘红性温,味苦、辛,有理气化痰、健脾消食、散寒燥溼的作用;柚子的热量非常低,而且还有减少脂肪的作用,另外柚子里面含有丰富的钾元素,是非常好的排水肿水果。把柚子剥皮,然后将果肉放入榨汁机中,倒入少许的清水榨汁,喜欢的话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点丰富帮助润滑肠胃,柚子茶是一款非常好的排毒瘦身饮品。

 快速消水肿的食物:燕麦

燕麦性味甘平。能益脾养心、敛汗。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用于体虚自汗、盗汗或肺结核病人。燕麦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以增加我们的饱腹感并且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燕麦也是去水肿的首选食物。燕麦丰富的纤维素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消水肿的功效更加不在话下。但是吃燕麦最好自己煮。将天然燕麦和适量的水熬煮开即可食用。如果早餐吃燕麦也可以和牛奶搭配,营养又减肥。

建议买一盒中成药“防风通圣丸”,早晚各口服一包,三两天内就能见好效果。老年人多有大便干结、便秘现象,如果您父亲兼有便秘的话,此药甚佳。若不便秘,适当建少剂量即可。

防风通圣丸,出自中医古籍《宣明论方》,是金代名医刘完素著名的代表方之一。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酒蒸)、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生姜18味药组成。

方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方解方中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使外感风邪从汗而解共为主药;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以清肺胃之热,以上共为辅药;火热之邪灼血耗气,故用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用汗、下、清、利四法俱备,上中下三焦并治,共奏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之功。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

清代名医王旭高度评价此方,谓:“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由于该方卓越的临床疗效,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清•雷少逸《时病论》曰:“主治甚多,不能尽此,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故有“防风通圣治百病”之说。甚至民间俗语“有病无病,防风通圣”,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防风通圣散用途之广,集防与治于一体。近代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各路文献报道,可用于头痛、水肿、浮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肺炎、哮喘、气管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顽固性瘙痒症、痤疮、面部蝴蝶斑、扁平疣、菌痢、热淋、肠痈、乳腺炎、脂肪肝、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糖尿病、前列腺炎、中风、脑梗、精神分裂症等符合上述证型疾病的治疗。

有药理研究发现,防风通圣丸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

结语可见中医药只要病机与药物的主治相投,抓住关键矛盾,对症施药经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药物像一把双刃剑,有两面性,服用不当也会造成伤害,一定要谨慎行事,遇到问题多问、多查阅资料,也可网上浏览咨询。如对中医有兴趣,平时多看看有关中医古籍医论以及中药方剂方面的书籍,必有益处,久之,也许你也会成为半个“土郎中”,关键在于实践与心悟。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水肿的方剂 2 治疗风水肿的穴位 3 治疗风水肿的中成药 4 风水肿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风水肿 1 拼音

fēng shuǐ zhǒng

2 英文参考

edema caused by win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风水肿为病证名[1]。水肿之一,亦称风水[1]。由脾肾气虚,汗出当风所致[1]。《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夫风水肿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当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证见身体浮肿,皮肤欲裂,上气喘急,不能眠卧,骨节酸痛,恶风脚弱,脉浮而紧等[1]。治宜散风祛湿,健脾补肾,通利小便[1]。可用防风散、麻黄散、大腹皮散等方[1]。

参见风水:风水为病名,水肿病之一,亦称风瘃[2]。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又:“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风水病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逢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令人身浮肿,如裹水之状,颈脉动,时咳,按肿上,凹而不起也,骨节疼痛而恶风是也,脉浮大者,名曰风水也。”《医宗金鉴·肿胀总括》注:“上肿曰风,下肿曰水。故风水之证,面与胫足同肿也。”又:“从上肿者,多外感风邪,故宜乎汗;从下肿者,多内生湿邪,故宜乎利水。”本证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患[2]。

4

五脏病机: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上下病机:

1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

1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3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火病机五:

1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

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3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4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5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四:

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解读病机十九条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列十九条,中医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对“数”的认识东、西方有一致性。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万物的规律就是一个数的规律,由此而发展出了数学。

数学也确实是所有科学的横断科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横断科学。中国的自然科学系统为:数、理、化、天、地、生。其中数学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门类,一切科学几乎都与之相关。

在中国人眼中数就是规律,这是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的。因此,数也是宇宙的真理。中国人重视很多数,如一,认为万物起源于一,一后来又变成了元气,元气是一,一也是太极;二是阴阳;三生万物,因此三是复杂的事物的表现;四是四象;五是五行;六是六节、六合;魏晋南北朝时又重视七;八是八卦;大禹时代很重视九,禹铸造了九鼎来定天下。

此外,古人非常重视十九,《周易》中就认为十九是天文历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数,古代历法为十九年七闰法。好几本古书中都重视十九。如《尔雅》为十九章;中国五言古诗的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围棋的棋盘有十九道,这是认为十九可以把天机的数都能概括了。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十九是一个重要的数。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的理论是以五运六气为基础的,其中原病之始引《内经》,也十九条。

刘河间花了35年的时间,研究五运六气的理论,阐述了六气都从火化的病机,并将病机十九条增加为二十条,他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把十九条变成了二十条。我认为这一增加不如不增加,因为其他的条文也能反映出他增加的这一条,即也有燥的内容,是蛇足。这也说明他对数术缺乏深刻的认识,把天机变成了一般的东西。十九是天机,是天数,不能随便改动。

各朝各代对病机十九条都有解释,这使得病机成为了一门学问。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把这条作为第一条非常有意义,肝主木,主春生之气,主一切的开始。风又是百病之长始,“掉”就是指来回摇摆,“眩”就是头晕目眩,“风”性轻摇,善行数变。所有的风症、头晕目眩等都要考虑肝。但是这个病证的范围很大,我举两个代表性的例子:

1)面神经麻痹(面瘫),即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就是一种风症,治疗用牵正散。

2)突然出现的偏瘫,也叫中风,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此外,帕金森病也是风症,可以用一贯煎。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前面讲过,寒性收引,引是拘挛、引急;出现这些症状都属于肾。这一条我思考了很多年,只找到一个能对上号的疾病,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间歇性跛行。这种病人会在行走过程中突然出现由于疼痛引起的下肢抽筋,即收引。目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很多。因此,老年人的抽搐并不完全是缺钙。这些收引可以从肾论治,属于肾阳虚;代表方为当归四逆汤。此方可以用于一切疼痛,还可以用于治疗冻伤,以及防冻,是很实用的一个方。

3、诸气郁,皆属于肺

各家的解释都不相同,多数解释成满、胀,不太确切,还是张介宾在《类经》上解释得比较好,他认为为急喘。历代注家对这条解释得都不尽人意,我的解释就是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惜就是我还选不出一个中医治疗此证比较有效的方。真的是太难了,因为这个是急症,是会迅速导致死亡的,所以现在还没有一个合适的方子。咱们之中有急诊科大夫,可以琢磨一下中医怎么解决这个证,如果能把这个解决,非常了不起。西医现在的处理要用吸氧、呼吸兴奋剂等治疗,应该探讨一下用中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对于这一条,你们以前肯定也都听到过。脾主湿,故水肿与腹胀满都与脾相关。遇见水湿,首先考虑利水,李东垣有句名言:“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其实,最早在王冰的《内经》注文中就说:“治湿不下小便,非其治也。”但后世都对李东垣这句话非常熟悉。其实,在西医中也是遇到水肿就利尿,在这点上东西方是一致的。治疗水肿的代表方:实脾饮,这是个病房的常用方。

5、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瞀是指头迷眼花,不清醒;瘛是指抽搐。我的体会这条说的就是温病学的热入心包,已经出现发热,并在发热的过程中出现昏迷,并伴有抽搐。把这三个症状作为一个整体症状来考虑,而不是独立的症状。就是在发热的同时出现了其他伴随症状。关于瘛的解释是宋代的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解释得最好,说瘛有三种形式:癫痫、破伤风、由热病引起的抽动。治疗可以用《温病条辨》的清营汤,再加大黄,可以泄热。

6、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西医把疼痛归于脑,而中医则归于心,如俗语说“十指连心”。疼痛、瘙痒、疮疡都从心来论治,代表方——泻心汤。

需要提一下的是,我赞同清代张志聪的学生高士宗的说法,张志聪属于钱塘学派,他开办了一个侣山堂,进行教学,其教学方法为讨论式教学,同时还集体著书,如集注《内经》、集注《伤寒论》等等。其中高士宗除了参与集注外,还编著了《素问直解》。

开始读这本书时,并不觉得很好,只是觉得他胆量很大,敢于篡改经文。他对十九条提出了疑义,认为应该把五六两条颠倒过来,即应该是“诸热瞀瘛,皆属于心;诸痛痒疮,皆属于火。”我同意这一说法。因为,热与火难以做更深刻的区别,而且应该先上火,而后发热;而不应该热在前面,这是一个矛盾;而后面那条从编写的逻辑性上,应该先说完五脏再说别的,在五脏之前突然加入一条说火,不太合乎逻辑。

当然按照五行的理论,心也是属火,倒也能说得通。故改过来似乎更合理。中医有一个大家初学时都能感觉出来的问题,就是怎么讲都能讲得通,千方百计讲通了就对了,因为中国文字一字多义,所以很容易找到相关的解释词汇。给中医经典做注的关键就是合情合理,能够有实用性。但实际上这两条不变换也有实用性,泻心也是泻火,也很实用;如有的人根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条用天王补心丹治疗疖子、痈,效果很好,原本天王补心丹是治疗失眠等症的。

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中医的厥最主要的就是指四肢凉,第二方面的意思是气逆,即气的运行方向相反,第三就是昏迷,也叫昏厥。固泄就是关格,即小便不利、无尿,后来为了避讳又叫癃闭,指膀胱潴留和尿毒症。这些都归于下焦,主要是肾。有报道可以用麻黄升麻汤治疗。

8、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痿一般指肺痿,中医有五痿,筋、骨、脉、肌、皮都有痿。中医认为痿都与肺热叶焦有关,即都来自于肺,肺气不足就造成痿。SARS时进行的病理解剖发现死亡的患者还真都是肺萎缩,即肺热叶焦。这其中还包括肺纤维化、肺癌晚期时肺的病理改变等。王三虎所写的关于肿瘤的书和文章值得一读。他也认为肺痿是癌症晚期的恶液质。目前我还选不到太好的方子。

9、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禁通噤,口噤不开;鼓栗,鼓颌战栗,形容恶寒之状;如丧神守,是指神智不能控制,这些都归于火。这种病有多种情形,如外感病,以及大部分的热病的前驱期都有恶寒的症状。这种情形不是用退热的药,而是用桂枝汤之类解表的药。

10、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金匮要略》中有刚痉和柔痉,把这条所描述的情况称为刚痉,是颈项强直。多为暑温、湿温的时候,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实,一般的体检也都包括颈部是否软,有无抵抗。代表方:羌活胜湿汤。

11、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症状就是有一股气由下往上窜,即由腹部向上窜,称为奔豚。但从古至今,对此证也都没有很好的解读,都不很确切,我认为是阵发性心律紊乱,而且这种紊乱多为心房纤颤。代表方为奔豚汤。

12、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这个临床上很常见,就是肝硬化腹水,中医认为这是属于热。代表方用中满分消汤。胀与满就是程度不同。这一条很好理解。

13、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临床上讲就是精神病,包括癔病和精神分裂症,很多都有季节性,春天易发作。这都属于火,其中慢性的用《金匮要略》的甘麦大枣汤,急性发作的用礞石滚痰丸,有报道可用温胆汤加减。

14、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突然发生的项背强直,临床上最典型的就是破伤风,现代都有疫苗了,发病的少了,会出现角弓反张。代表方为玉真散。

15、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这条说的就是肺心病,中医称为肺胀。初期感冒、咳嗽没治疗好,转成支气管炎,仍没有治好,以后每年冬季都发病,且连续发作3年,就迁延成慢性支气管炎,之后会出现肺气肿。肺气肿时叩诊就会出现鼓之如鼓;诸病有声是指急性发作期的声音,并伴有全身衰竭、喘憋不能平卧。这两句话就把肺心病的症状都描述出来了。这也说明东汉以前中医就掌握了叩诊。

《金匮要略》中治疗肺心病用的是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对这个病的描述非常细致,原文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喘的患者由于缺氧的刺激,会出现球后神经麻痹,眼球突出。现在这么重的患者少了,但在20世纪60-70年代非常多见。其实治疗的原则与西医的理论是一致的。西医治疗肺心病的原则为强心、利尿、抗感染、间断吸氧等。半夏有一点强心、利尿的作用,越婢汤也有利尿的作用。

16、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这种病大家都见过,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肿、疼痛,疼痛非常剧烈,可突然发作,并影响肢体活动。代表方用四妙勇安汤。现在也可以做介入治疗,植入支架。也有人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吉林的国医大师任继学用四妙勇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他的理论根据是《难经》中所说的:“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以及《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的:“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生痈肿”。营气不从就是指的心肌缺血,故用治疗脉管炎的四妙勇安汤来治疗心绞痛,也非常有效。

17、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对这一条注家解释的也都不能令人满意,我认为是流脑,即脑膜炎,呕吐物、排泄物都是混浊的。代表方用余师愚《疫诊一得》中的清瘟败毒饮。

温病有三个著名的方:除清瘟败毒饮外还有杨栗山的升降散、吴又可的达原饮。

SARS时主要用达原饮为主治疗。这三个方子非常实用。可以说所有的急性传染病用清瘟败毒饮原则上都不算错。

升降散方中只有四味药——蝉蜕、僵蚕、姜黄、大黄,一升、一降、一舒、一散。每一味药并没有抗菌抗病毒的药,但配合在一起,通过一升、一降、一散、退热来治疗,降低了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非常实用、有效。

18、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这条是指小便非常多,便中无浊物,我考虑为尿毒症;也包括伤寒外感的初期,流清涕的时候,比较难治。代表方可用济生肾气丸,既然是寒,是由于肾虚而来,故重点从补肾入手,而且还重用附子。

山西有个大夫叫门纯德,在当地非常有名,治疗一例肾萎缩的病人,这个病人的症状就是多尿,他重用附子,几个月后萎缩的肾在X线下显影了。这说明中医的温法可以使肾内血管舒张,而使肾血流恢复,从而恢复肾脏功能。

岳美中先生曾经给苏加诺治疗左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症。当时法国医生建议做肾摘除,但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半年以后,肾脏的功能恢复了,故苏加诺授予了岳美中先生勋章。

19、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治疗用左金丸,就是黄连和吴茱萸两味药,配比是6﹕1,凡是反酸的患者都可以用此方加减。暴注下迫为里急后重,代表方为治疗痢疾的芍药汤。

以上是我个人对病机十九条的解读。

本文摘自《孟庆云讲中医基础理论》

论病机十九条的适用性

作者/朱鹏

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历代医家都认为病机十九条内容意义重要,认为其涵盖了外感与内伤的辨证方法,《内经》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但病机十九条的内容,真的如历代医家所描述的那样吗?后世对病机十九条的理解会不会有所偏差,毕竟《内经》中主要提及的是腧穴治疗等外治法,对于内服药物的内治法所提甚少,会不会病机十九条的内容被误读,把本来属于外治法的病机十九条,夸大地用于内治法。抱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进行了一次临床试验,下面就整个试验过程进行简要阐述。

笔者选择了“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两条作为试验条目。选择眩晕和下肢水肿作为对应病症。

首先笔者应用经方治疗眩晕症患者15例,分别应用了附子剂、茯苓剂、柴胡剂、大黄剂等,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以笔者的脏腑辨证水平无法将这些方药全都归于治“肝”,而条文中的“诸”字显然是和这种情况相矛盾的。那么古人所说是否有故意夸大的情况呢,于是笔者又对15例患者进行纯针灸治疗,一共治疗5次,超过5次未治愈者再给与中药治疗。结果显示所有针刺患者改善明显者有12人。有3人虽然有效,但疗效不理想,后给与真武汤治愈。针刺选穴上所有病人存在风池、三阴交、太冲压痛的情况,超过1半病人阴陵泉有压痛,在效果明显的12例病人中腹诊少腹都无明显异常,而3例疗效不明显的患者均存在少腹压痛。从所选穴位看,所有患者都有肝经、少阳经穴位异常,而这就符合了条文中“诸”的定义。因此笔者怀疑条文中的“肝”仅仅只是肝经系疾病。下面列举具体方药和针灸病案:

方药病例:

病例一

王某,男,45岁,“突发头晕,视物旋转3天”,经输液治疗后疗效不理想来诊。刻下:头晕,头重足轻,睡眠欠佳,口苦,刷牙干呕,纳差,胃不和,大便偏干,小便偏黄。发病前1天吃火锅饮酒。腹诊:胃投影满痛,右肋下满痛,脐右压痛,余正常。脉右弦,左未诊。给与大柴胡汤3剂: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2g,生姜15g,大枣20g,枳实10g,芍药10g,大黄6g。

三日后复诊,头晕服1剂已减轻大半,目前仅睡眠不佳,想调理一下,腹诊心下满痛除,脐右仍压痛,给予小柴胡汤5剂善后。

病例二

李某,女,49岁,“反复头晕,视物旋转1月”,经输液,针灸疗效不佳。刻下:头晕,头重足轻,睡眠差,口苦,纳差,胃不和,大便不成形,小便黄少。腹诊:上腹压痛,少腹压痛,脉右沉细,左未诊。给与真武汤3剂:炮附子30g,茯苓30g,白术20g,芍药30g,生姜30g。3剂。

三日后复诊,头晕已除大半,其余症状均明显改善,再给上方5剂愈。

病例三

张某,女,60岁,“头晕,视物旋转1天”,刻下:睡眠差,头晕,卧起视物旋转,口中和,纳可,胃不适,小便黄,大便如羊屎。腹诊:心下满无压痛,余无异常。脉右弦,左未诊。给与苓桂术甘汤3剂:茯苓40g,桂枝30g,白术20g,炙甘草20g。后随访服完2剂已愈。

病例四

王某,男,35岁,“头晕,头痛6天”,服用西药散列通等疗效不佳。刻下:头晕,头痛,口苦,睡眠差,纳可,胃不和,大便成形、通畅,小便偏黄。腹诊:心下痞,余无异常,脉右浮略滑,左未诊。给与三黄泻心汤3剂:大黄12g,黄连6g,黄芩6g。随访患者服药2剂痊愈,剩1剂因味苦未服用。

针灸病例:

病例一

付某,男,49岁,“头晕,头痛10余天”,药店购买西药服用疗效不佳。刻下:头晕、头痛,口苦,睡眠差,纳可,胃中和,刷牙干呕,大小便正常。腹诊:右肋下压痛,脐右压痛,余正常。脉右弦,左未诊。查体:双风池压痛,右三阴交压痛,右太冲压痛。给与针刺双风池,右日月,右三阴交、右太冲逐层进针探查出现明显胀痛感后停止进针,进行捻转,待针下松弛胀痛消失后出针,嘱2日后复诊。

复诊患者诉头痛,头晕明显改善,查体穴位压痛仍有,继续给与针刺治疗,前后共计3次而愈。

病例二

张某,女,51岁,“头晕,视物旋转10余天”,打针输液后有所缓解,但起卧仍有视物旋转,走路飘忽。刻下:起卧头晕视物旋转,诉走路飘忽,口淡,睡眠可,纳差,胃中和,大便先干后稀,小便偏黄。腹诊心下满压痛,少腹压痛。脉右沉细,左未诊。查体:双风池压痛,风府压痛,双阴陵泉压痛,双三阴交压痛,双太冲压痛。给与针刺以上穴位,针下酸胀后留针15分钟,隔日1次。并嘱患者自行艾灸关元每日40分钟。

针刺1次后复诊,患者诉头晕有所改善,查体同前。前后共计治疗5次,患者自觉10分好了3-4分,于是停止针刺,给与真武汤3剂。

3日后复诊,症状明显改善,走路飘忽感消失,仅有轻微头昏,腹诊压痛明显减轻,继续真武汤5剂善后。

病例三

刘某,女,42岁,“头晕,视物旋转1周”,打针吃药后改善不理想。刻下:头晕,卧起视物旋转,口苦,失眠,纳可,胃不和,大便偏干,小便黄。腹诊:胃满压痛,脐右压痛,右肋痞满,余正常。脉右弦,左未查。查体:双风池压痛,右合谷压痛,右阳陵泉压痛,右足临泣压痛,右太冲压痛,右三阴交,右阴陵泉压痛。给与针刺右日月及以上穴位,针法同第一例,隔日1次。前后共计治疗4次而愈。

经过上述临床试验后,为进一步证实自己的想法,笔者又尝试对“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进行了验证,治疗下肢水肿的病人。仍然使用经方治疗15例,同样使用了附子剂、柴胡剂、茯苓剂、桃仁剂等,撇开桃仁剂不说,其他方药与治疗眩晕的方药多半同方。如果说前面可以解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那么后面为何同样的方剂可以治疗“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显然这中间存在矛盾的地方。

接着笔者又应用针刺治疗15例患者,一共治疗5次,超过5次未治愈者再给与中药治疗。结果显示所有针刺患者改善明显者有10人。有5人虽然有效,但疗效不理想,后给与附子剂治愈。针刺选穴上所有病人都存在胫骨内侧缘压痛的情况,超过1半病人阴陵泉有压痛,在效果明显的10例病人中腹诊除2例左少腹压痛外,其余无明显异常,而5例疗效不明显的患者均存在上腹少腹压痛。从所选穴位可以看出,所有患者都有脾经经穴位异常,而这就符合了条文中“诸”的定义。因此笔者怀疑条文中的“脾”仅仅只是脾经系疾病。下面列举具体方药和针灸病案:

方药病例:

病例一

毛某,男,78岁,“双下肢水肿1月”服用利尿剂疗效不佳。刻下:口苦,睡眠差,咽喉不适,纳可,胃隐痛,右肩疼痛,大便偏干,小便正常,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腹诊:胃投影满压痛,右肋下满,脐右压痛,少腹无异常。右脉弦,左未诊。诊断:水肿(少阳气滞)。处方:大柴胡汤3剂: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2g,生姜15g,大枣20g,枳实10g,芍药10g,酒军6g。

3日后复诊,患者水肿消退,睡眠改善,口苦减轻,肩痛除,大便正常。腹诊上述压痛减轻,继续给与上方去酒军5剂善后。

病例二

李某,女,55岁,“双下肢水肿半年”,服中西药疗效欠佳。刻下: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口中和,睡眠欠佳,纳可,胃中和,大便正常,小便无异常。腹诊:上腹和,左少腹压痛。脉右沉弱,左未诊。诊断:水肿(淤血)。处方:桂枝茯苓丸加土鳖虫3剂。桂枝茯苓改汤各12g,土鳖虫10g。

3日后复诊,患者水肿消退,腹诊少腹压痛仍有,给与桂枝茯苓丸成药2盒善后。

针刺病例:

病例一

张某,女,53岁,“双下肢水肿1月”,自诉未服用药物,上午减轻下午加重。刻下:睡眠欠佳,头昏,纳可,胃胀,大便不成形,小便黄,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腹诊:心下痞满,拍水音,少腹和。脉右弦,左未诊。查体:右侧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压痛,右合谷压痛。给与针刺右侧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合谷、中脘。针刺手法同眩晕第一例,隔日1次。前后治疗4次而愈。

病例二

刘某,男,67岁,“双下肢水肿3月”,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平时口服降糖药,降压药,有利尿剂。刻下: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手足冰凉,头昏,纳差,胃胀,大便不成形,小便黄。腹诊上腹压痛少腹压痛。脉右沉细,左未诊。查体:双侧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压痛,内关压痛,给与上述穴位针刺,针下酸胀后,留针15分钟,并嘱患者自行艾灸关元每日40分钟。前后治疗5次,水肿减轻约5分,停针改用真武汤5剂患者水肿消退。

笔者通过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两条经文的临床验证,认为病机十九条是合理的,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这种临床价值仅适用于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帮助医者快速定位经络穴位。条文并不适用于内服中药的内治法,如果以此作为处方的依据,将难以准确判断病因病机,出现偏差几率将会很大,虽然通过后续调整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但想要做到十诊九中,三诊必效,以此十九条是难以做到的。

王某某,女,68岁。

辨治经过

初诊

患者病水肿已3年余,时轻时重,经某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服中西药无效,近2月来水肿加剧,下肢尤甚,几乎难以行走,由其女搀扶前来就诊。

患者面目一身悉肿,按之陷而不起,下肢肿甚。面色㿠白虚浮,眼睑难以开启,两眼如线状。肚腹肿胀如鼓,自觉胀满小便不利,大便艰涩难下。

诊其两脉沉迟涩滞,如病蚕食叶状,关尺脉虚微若无,舌胖质嫩色淡,舌苔白腻滑润有液。一身关节沉重,动则作痛。

检视其前所用方,不外五皮、五苓、肾气丸之类,然均无效验。综合脉、舌、色、证分析,其病本属中阳不足,真元大伤,寒湿阻络,失于温化,经脉闭阻,三焦不畅,其病已延久,阳擞阴盛,非大剂温通不足以解其寒凝。必俟寒解阳回,络脉疏通,方克有济。姑拟四逆加味温阳以散寒凝。

淡附片30克(先煎),淡吴萸10克,淡干姜10克,肉桂6克,炒川椒6克,细辛6克,茯苓10克。3付。

二诊

4日后患者自已步行前来就诊,既不需人搀扶,也不需扶手杖。观其肿势已消之大半。患者自述服前方一剂后,至午夜腹痛作泄,下如稀水,连续三次,其势如注,总量约5000毫升。因其泻势甚猛,家人甚为担忧,意欲前来急诊,后因见其泻后自觉舒适,且精神尚佳,遂较放心观察。泄后安然入睡。次日服第二剂药后又泄3次,约3500毫升。第三剂服后又泄水二次,约2000毫升。三日之内,水肿日见消退,精神日增,饮食知味。已能自主活动。遂来复诊。

再诊其脉已由沉迟涩滞变为沉缓濡滑,按之已觉力增,舌白水滑之象已减。说明三进大剂温热,阳气已得振奋,驱逐阴寒水湿之邪由大便泄出,此为三焦畅通之象。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仍以前法继进,温阳益气,崇土制水之法。

淡附片30克,淡吴萸10克,淡干姜10克,川桂枝10克,炒川椒目6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5付。

三诊

药后水肿全消,面色渐转红润,精神日增,饮食睡眠均佳,二便如常,行动自如,能协助家人干些轻活,脉象沉软濡滑,舌白苔润。寒湿虽去,恐其复来,为拟丸药处方,常服以资巩固。

黄芪60克,党参60克,附片60克,干姜20克,吴萸10克,肉桂10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熟地60克,川芎30克,白术30克,陈皮20克,茯苓60克,炙甘草30克,鹿角霜20克,鸡内金30克。

上药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午,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下,如遇感冒发烧可暂停。

上药服完后,身体日渐强健,水肿未再反复。

此为阴水肿,缘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闭阻络脉,气血不得流通,三焦不得通畅,水湿无由泄越,溢于肌肤而为水肿。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概指此言。

其证肤肿按之没指,富而不起,肌肤四肢沉重发凉,时时畏寒,口淡不渴,舌胖质嫩,苔白水滑,脉象沉微,接之无力。治疗此证当以温阳为先,使阳气振奋,则寒湿自去。

观本案服温热回阳剂后,由大便泄水如注,其理即如《伤寒论》所云“由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其方用淡附片,淡干姜,淡吴萸,三者合用,名三淡汤,最善温阳散寒,是师门口授心传之经验方,为治疗阴寒内盛,元阳衰微之阴寒证之要方。再合辛甘大热之肉桂温阳化气,走窜行水之椒目,温经散寒之细辛,健脾利水之茯苓,故能振奋脾肾之阳气,而泄寒湿之壅盛。

此证以温阳为急,故不可加入阴柔之药,若援引张介宾阴中求阳之例,加入熟地等补肾滋腻之药则误矣。故初诊,二诊皆不用之。水肿消退之后,以丸药善后调理则可用之。此间道理,细细揣摩,自可明之。

小儿水肿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辨证分型 41 小儿水肿·常证 42 小儿水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