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羊杂汤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5收藏

如何做羊杂汤,第1张

所谓羊杂,是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故称羊杂。不要觉得这些都是上不得桌的食物,它们各有各的功效:如天花(羊脑)有健脑明目之功,尤其适合老年人和神经衰弱者;口条(舌头)有壮身补血之能,最宜病愈者常食。

其实,羊杂汤的做法很简单:将清水添入锅内,待水响,便放进羊肉、羊杂、羊骨,用大火烧,舀出浮沫,然后加进白芷、肉桂、草果、陈皮、杏仁等中草药,同时加大葱、生姜,再熬一小时以上。

正宗的羊杂汤,讲究前一天下午熬好汤,所有羊杂在底汤中浸泡一夜,第二天再次加热卖给客人。食用时,取汤锅中熟羊肉和羊杂切碎放入碗中,再盛上羊汤,加上蒜苗末、香辣油,配着芝麻烧饼一起吃。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羊杂汤,烹饪方法不尽相同。四川岳池羊杂汤,汤中再加入霉干菜和香菜作配料,味道更加诱人;河北承德的“八沟羊杂汤”,据说这是康熙皇帝钦点的御膳;北京的羊杂汤,调料丰富,有韭菜花、芝麻酱、腐乳、虾酱等;山西羊杂汤,一定伴有老醋、胡椒粉佐餐,又酸又冲;山东威海的羊杂汤,特别实惠,羊杂10元1斤,羊汤随便喝,豪爽致极。

目录 1 拼音 2 《饮膳正要》卷一 21 组成 22 功效 23 牛髓膏子的用法用量 2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牛髓膏子 1 拼音

niú suǐ gāo zǐ

2 《饮膳正要》卷一 21 组成

黄精膏5两,地黄膏3两,天门冬膏1两,牛骨头内油2两。

22 功效

补精髓,壮筋骨,和气,延年益寿。

23 牛髓膏子的用法用量

每服1匙,空心酒调下。

24 制备方法

上药将黄精膏、地黄膏、天门冬膏与牛骨油一同不住手用银匙搅,令冷定,和匀成膏。

古籍中的牛髓膏子 《普济方》:[卷二百二十三诸虚门]补益轻身延年

一白净安五脏。平三焦温中。久服增年。又治瘦病。用牛髓以酒送之。又和地黄汁白蜜作煎食。又方用胡麻三升。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四积聚门]癖气

黄三两。为极细末。陈醋二大碗。用砂锅属性武火熬成膏子。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粉一汤调时。鳖甲丸主癖气发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补益法

膏一瓢。王孟英经验方)之类;填补精髓,如坤髓膏(牛髓粉八两,原支山药八两,炼白蜜四两,冰糖十两收膏,

《普济方》:[卷二百十九诸虚门]补壮元阳

末三两)苁蓉(酒浸切焙二两二味浸药酒各多者着要熬膏子)家韭床子(白实麝香(同为酒尽时空养真丸(出御药

《普济方》:[卷二百二十六诸虚门]补益诸虚

这是2021年第25篇随笔,全文xxx字。

3月的第6篇。

3月计划跟2月一样,随笔6/9篇

中医检查说阳虚了,正好春困之际,有缘看到武国忠医生的《为我的身体养阳气》,学习了一些知识。

本文作为笔记的二次消化。

首先我是从实践每天10分钟的养生桩开始。这个易于实践,而且能够提升阳气。

为我的身体养阳气

武国忠

133个想法

序言 固护阳气为哪般只因阴邪太猖狂

>> 凡是事物或现象,具有火的炎热、干燥、升发、蒸腾、运动等特点的,它们皆属于阳。如温热的、明亮的、上升的、活动的、外在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等,统属于阳。

>> 如下五条造成阳虚的原因。1.运动失衡导致的太过与不及,太过伤阳,不及伤阴。

>> 2.精神压力过大,暗耗阴精,损及阳气。3.饮食油腻寒凉,耗损伤及后天脾阳之气。4.睡眠不足,房事过度,暗耗阴精,伤及先天元阳之气。5.外在风寒湿邪侵袭,伤及人体阳气。

>> 会导致体内的阳气受损,而阴邪之气过盛,阴阳就开始不平衡了!此时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疲劳无力、抑郁、萎靡不振、饮食乏味、反复感冒、失眠多梦、阳痿早泄、月经不调、早衰……一系列的不适向我们的身体发出警报,疾病开始敲门了

1.阳气有多足,你的路就有多长

>>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保养身体,活过百岁了

>> 《素问》与《灵枢》合称为《黄帝内经》,里边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并对后世的中医经典书籍

>> 一阴一阳谓之道。阳是指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是“形而上者”。阴是指我们有形的身体,是“形而下者”。

胸闷气短手脚冰凉!说我在。阳虚

>。其实,尽管这些就诊的患者得的病并不一样,但摸摸他们的脉象,都是沉细无力,有时还伴有胸闷、心慌、气短、手脚冰凉等症状,在我看来,这就是典型的阳虚症状。

>> 。其实,尽管这些就诊的患者得的病并不一样,但摸摸他们的脉象,都是沉细无力,有时还伴有胸闷、心慌、气短、手脚冰凉等症状,在我看来,这就是典型的阳虚症状。

2.湿邪,你这个罪魁祸首!

>> 到底什么是湿?古人认为,湿属阴邪,性重浊而黏腻,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如果湿邪入侵人体,留滞在我们的脏腑经络中,则会使人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也会妨碍脾胃的运化。

>>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气养人的阳,地以食物养人的阴

>>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动属阳,静属阴。现代人出行有各种交通工具,坐在办公室对着

>> ,静多动少,阴气过剩,两者相加会同时伤害人体的阳气,导致身体呈现出病理性的阳虚状态

>> 殊不知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过重,从面引起一系列的慢性病。

>> 喜爱游泳的朋友,在游完泳上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用干毛巾使劲擦身,把全身的皮肤擦红,最好是用那种半新不旧的毛巾,稍微粗糙一点的,这样的毛巾对皮肤的刺激性比较大,而且不会擦伤皮肤。这么一擦,皮肤发红发热,毛孔张开,湿气就从毛孔排出来了。身体得到了运动的锻炼,又没有湿气的滞留,会非常舒服。这样做,一来不会增加心肺的负担,二来可以预防风湿。而且,在这种内外通透的情况下,人体甚至会排出以往积蓄的湿气。因为肺主皮毛,在运动后刺激皮肤也就等于是在宣通肺气;肺肾相通,肺能通调水道,人体因水道不通而积累的湿邪也就趁机找到出口蜂拥而去了。

3.为什么有的人不怎么生病呢?

>> 第一要节饮食。节饮食的意思是我们要少吃点。想要降低我们膨胀的欲望,首先就要降低我们对食物过分的欲求,减少吃过于精细、过于高档的食物,也应适度减少对肉、蛋及五谷的欲望

>> 古人讲“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夭

>> 第二要惜精神。什么是惜精神呢?就是指我们不要让自己的想法、欲望太多。人要知足常乐,时而反省,清除贪欲,更要改变自己不良的性格,随时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心情低落时要适时调节情绪,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吾日三省吾身”的古语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 一年四季,春有风邪,夏有暑邪、湿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

>> 这是因为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 气质会影响一个人自己的心态,也会影响身边的人对他的态度。一个人气质变好了,周围的人会更喜欢他,更配合他;他自己也会有充分的自信。如此内外和谐,心气顺畅,做起事情来当然就顺利了。

4.秒懂你体内的湿气

>> 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比如冬天,如果仅仅是气候干燥,就算很冷,我们也都还能接受,但如果又冷又湿,人就很难受了。为什么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熬,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更重,寒邪伤人更狠

5.艾灸熏一熏,治病又益寿

>> 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灸”从字面上来看,上面是“久”下面是“火”,有长时间用火烤的意思。灸既能提神回阳,又能祛邪除湿,还可以去除家里的异味和人体的异味。故而灸在道家养生里是一种特殊的养命方法,也是升腾阳气最快的方法。

>> 一壮就是指这种艾炷从点燃到烧完的时间。我

>> 后膀胱经的穴位。这些艾灸罐可把艾灸条弄成段,放进去,戴在穴位上,十分方便。不过灸治的时间就需要比艾灸条长了,一般需要20〜30分钟

>> 灸的具体方法,我首推温和灸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穴位熏灸。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宜,每次灸15〜3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

>> 风汗出,灸噫嘻”,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

>> 灸法

灸是烧灼的意思。灸法是一种中医的治病方法。点燃由艾叶等药物制成的艾炷或艾绒,置于人体穴位上,利用灼热的方式,熏热人体的穴位表面,借由艾条所产生的气味和温度,刺激人体体表部位,以达到治疗功效。

艾灸有多神奇呢?古书里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了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身体,在从军队退役后,因为当时退伍士兵的待遇太差了,这人索性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官府也一直抓不住他,结果王超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还能作案,后来终究是夜路走多终遇鬼,被官府抓住了,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父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

>> 不要指望一次或几次就把身体调理好。在身体最舒适得力的时候就停止,留有余兴,直至慢慢养成一种好习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其实就是养生。万万不要陷入盲目追求效果的误区之中。

>> 过多地在一处穴位上调动人体能量,反而会使身体系统失去内在平衡,这种方法不可取。

>> 治病时不要武火猛攻急于求成,要用文火慢慢温补,唤醒人体的自愈能力。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美的诗句

6.春夏养阳,地久天长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春生、夏长、秋养、冬藏

>> 春夏养阳,首要的就是春夏不要贪凉。热为阳,凉为阴。春天暖、夏天热,都是有其道理的。人在秋冬养阴时,毛孔闭合,身体在积聚能量的同时,也积聚了一些污垢、毒素,到了春天和夏天,毛孔张开,人体的能量要向外宣发

>> 春天,收敛了一冬的身体还有寒气没有散尽,那就要用温的办法来驱寒,所以,春天需要多穿点衣服,捂一捂,把汗捂出来,这就是“春捂秋冻”中的“春捂”

>> 出汗是夏天必须的,我们可能注意过,夏天出的汗,又黏又腻,这就是体内存积的湿浊邪气,出汗,就是除湿的过程,

>> 夏日绵长,晚上可以睡晚一点,早晨要尽量早起,切勿生倦怠之感,连午睡都要尽量避免。

>> 春天、秋天和冬天都可以午睡,夏天最好别午睡,因为夏季属火,心旺于夏季,午睡又是补心的

>> 要把精力放在外面,傍着一身的大汗淋漓更是最好不过了。一句话,春天和夏天你尽可以遵守这八个字: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 春夏时节,不要贪凉,不要犯困,努力工作,使劲折腾,如同放风筝一般,让自身的阳气也随春夏而高飞吧,这就是春夏养阳。

>> 春游,不仅仅是舒活筋骨、放飞心情,还应该用心体会大自然的生机,与大自然交流信息。

>> 不会什么天人合一啊。其实很简单,在野外,闭上眼睛,放松呼吸,放松全身,什么也别想,就是听听山涧溪流、鸟叫虫鸣,保持5分钟,你就会发现,糟糕的心情已经“多云转晴”啦。

>> 户外跑步:筋骨更舒活,气血更畅通

>> 边跑边进行这样的想象:你的头顶上就是天,天高到无垠,毫无压抑感。在神秘的高处有一股神秘的能量灌注到你的头顶,让你神清气明,这是上天的赐予。你矫健的步伐穿过身边的草木,而这些草木精灵们,同样吸收着天地的灵气,顺应四季的节律。千姿百态的树影,就是生命的

>> 不用怀疑,每次跑步之后感觉满满的正能量,就是你吸收到的万物阳气。

7“三阳开泰”——身体健康的风向标

>> “动”能升阳——想高飞先动起来

>> 古人发现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

>> 三阳”表示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有好运即将降临的意思。

>> 升发阳气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当时给了一个回答,就是减少欲望,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 人体健康的“三阳开泰”,即动能升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

>> 朋友约也是“约饭”“约喝”“约唱”,却没有几个人“约动”。

>> 动摇精神损耗的是我们的阳气

>> 动摇身体则能升发阳气,所以要想身体健康,就一定得先让身体动起来。

>> 中医有一句话叫:“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如果你体内阳气严重不足,阴气过盛,可以选择一些柔和舒缓的传统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和我们后文会仔细介绍的养生桩等

>> 运动有一个标准,就是以心脏不剧烈跳动、身体微微出汗发热为宜,也就是进行有氧运动,运动过度反而会伤害身体

>> “善”能提阳——好心永远有好报孟子曰:“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善,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要求和标准之一。道家名著《太上感应篇》中对“善”作了三个定义:第一是语善,第二是视善,第三是行善。

>> “语善”就是要求我们说一些激励人的柔和的话。正向的语言鼓励不仅会让人觉得温暖,从健康角度来说,语善可升阳。

>> 视善,就是要让眼睛经常去看美好的事物。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是天地间的大美,所以久居尘世的人要经常出去看看,以此养目调心。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一定会感觉到暖暖的,这种暖就是阳气升发的表现

>> 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大小,都是行善。

>> 都是在讲做人做事要去掉私欲,内心光明磊落,多为他人着想,那种累在身暖在心的感受,也是能延年祛病的。

>> “喜”能助阳——开心快乐每一天

>> 实际上冲喜是借助外在的环境改变病人的身心状态。

>> 升发阳气还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

1.饮食的最高境界

>> 固护阳气

>> 随“脾”应变,四季有方

>> 而我们脾胃的需求呢,也恰恰会随着气候而变化,因此想要通过强脾健胃来提升阳气,就要顺应四时更迭,选择相应的食材。春天多吃“青色菜系”

>> 春天主升发,在五色中对应是青

>> 春天我们只要吃各种常见的绿色蔬菜就可以,比如菠菜、水萝卜、芹菜等,这些都是在春天大地升发时首先长出来的。在春季,我们就是要多吃一些含叶绿素比较多的植物,这样的食材能保证我们的体内阴液充足

>> 春天主风,容易使人感觉口干、口渴,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多饮水,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

>> 夏天多吃“红色菜系”

>> 草莓是红的,西瓜是红的,西红柿是红的,樱桃是红的。

>> 告诉大家一点,尽量不要去吃这种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大棚里生产出来的水果,

>> 秋天多吃“**菜系”

>> 秋天吃梨也非常好,但有的人吃梨以后容易腹泻。因为梨本身性偏寒,所以一些体质寒凉,或者肠胃偏寒的朋友,吃完梨以后就易腹泻,那怎么办呢?建议大家吃完了梨后,顺便把梨核也嚼了。有人会说,梨核是酸的呀!没错,我们就是要这种酸,起到一个收敛的作用。如果你平时吃一个梨会闹肚子,那好,请把梨核一起吃了,就不会闹肚子了。这在临床上屡试不爽。

>> 冬天多吃“白色菜系”冬天又怎么去调节饮食呢?这个不用多说了,吃点羊肉补补身子,尤其是寒凉体质的人要多吃,热性体质的人则注意少吃点。但是吃肉是要讲究技巧的,不能贪吃。

>> 因为我们的运动量是不够的,还像往年那样吃羊肉,就会上火、生病。很多感冒在春节前后高发都跟这个饮食结构有关系。

>> 冬天就应该吃以大白菜、萝卜为主

>> 通过饮食来调理阳气的最高境界就是随“脾”应变,这是一条健康的饮食法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滋养我们的身体,使我们的生命力

>> 饮食戒“暴”,素食健康

>> 能随便买,有些人索性就使劲去吃。暴饮暴食,给胃脏和胰脏造成了不良的刺激,使肠胃负担越来越重。

>> 人的胃通常能盛2〜3千克的食物,如果我们突然增加饮食的量那就是暴饮暴食

>> 胰脏,吃多了,胃就会挤压胰脏,胰脏被长时间挤压麻木后,则会致使胰导素的不合理分必,久而久之就会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出现。

>> 升阳的重要环节。几千年前的老祖宗就总结出“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

>> 否食肉过多,如果大便的颜色发青、发绿,就证明这段时间我们肉吃得太多了,这时候最好能吃一段时间素食

>> 改善环境,修身养性

>> 说到底,你内心对健康的渴望,对养生方法的认同与坚持,才是养生效果的保障。

2.薏米红豆汤,养颜除湿好妙方

>> 就是薏米和红小豆,二者一起熬汤喝,是清除体内湿气最好的偏方。

>> 薏米红豆汤什么时间喝呢?全国大部分地区,每年从5月到10月,都可以喝,特别干旱的地区,可以掐头去尾减两个月,特别潮湿的地方,就可以适量延长喝的时间了

>> 薏米红豆汤每天喝多少呢?等量的薏米加上等量的红小豆,熬煮之后,不限量,可以随意喝。

>> 每天晚上吃完饭看电视的时候,把等量的薏米和红小豆放到电饭煲里,加适量水,不用浸泡,直接按煮粥键,然后你可以看电视啊,洗漱啊,到睡觉前,粥煮好了,断电,不要开电饭煲的盖子,你就踏踏实实地睡觉,第二天早起,打开电饭煲,红小豆也煮烂了,薏米也煮软了,直接盛出一碗,既除湿了又当早饭,也节省了时间,多么方便!

>> 回家喝了一两周之后,就反馈说感觉到腿脚发轻了,走路不那么沉了,湿疹也慢慢地消退了。湿答答的风筝沥干水,又能慢慢飞上天了。看到他们有所好转,我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啊。

>> 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红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桂圆还能提味,单纯的薏米红豆汤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不仅能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能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

>> 但从治疗的角度来讲,我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加大米。因为薏米红豆汤的主要功效就是清热除湿。红豆是红色的,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红豆还有减肥的作用。薏米性偏寒凉,主要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正是这种不黏不稠的清轻之相,才能达到清热祛湿的效果。粳米本身就是湿气重的食品,加了它,则薏米红豆汤的效果就事倍功半了。

>> 女性经期能不能喝呢?也最好不要在经期食用薏米,我在前面说了,可以将薏米去掉,熬点红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对女性经期保养是非常合适的。

>> 薏米红豆汤加减方[插图]

3.米饭损阳不用愁,古法新招好帮手

>> 人们做米饭还都是遵循煮、滤、蒸这3个步骤的,即下锅时,将大米和适量水同入锅中,大火煮沸,滤去米汤,再将大米倒回锅里,改文火蒸熟。

>> 传统方法做出来的饭里边就不再有湿气了,因为湿气一部分化到米汤里去了,另一部分在文火蒸煮的过程中发散出去了。

>> 把米和大量的水放在锅里煮,煮开后,滤去米汤,再把这些半生不熟的米倒回锅里,用小火慢慢蒸熟,成为真正的熟米饭。这样做出来的米饭吃进嘴里,感觉很蓬松,很香,吃多了肚子也不胀,使我饭量比平时增大了一倍

>> 稍微勤快点,生饭变熟饭

>> 首先,当把米放到饭煲里的时候,尽量多放一些水,按下煮饭键,在水煮开后,打开饭煲,把多余的水滤出来,然后再继续煮饭,做出来的米饭就大不一样了。滤在一旁的米汤还可以喝,是滋补的佳品

>> 有人也许要问,稻米的湿气到了米汤里,喝米汤不是又把湿气喝进体内了?不用担心,湿气溶到水里,就不复存在了

>> 把米做成“熟饭”,不再“吃生米”也还有别的方法,最典型、最简便的一种就是熬粥。把米放在火上长期煎煮,可以逼出其中的湿气。所以喝粥可以温里健脾,因为粥里湿气少。

>> 中医里有一个理论,叫“焦香者入脾”,认为焦香的东西有燥湿、化湿的功效。所以中医主张用焦香的东西来健脾、化湿。比如由湿邪引发的慢性胃炎,中医通常就会用一味药叫焦三仙来治疗。焦三仙实际上是三味药组合而成的——焦麦芽、焦神曲和焦山楂。同样,锅巴也是焦香入脾的好食物。

>> 要尽量多吃一些面食或者锅巴,这样对缓解体内湿邪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我说的锅巴不是超市里卖的那种小零食,而是在蒸米饭时,米饭底部和锅相接处,形成的焦焦的那一层。

>> 面包干就是焦香入脾、健脾化湿的最好的药。

4.道家秘传的“养肾食疗”法

>> 肾的本色相应的黑芝麻,才有更好的药用价值和养生之功,黄芝麻和白芝麻都只能用来做一般的食品。

>> 要把不饱满的芝麻去掉,可用淘洗法:在用水淘洗的时候,不能浮起来的芝麻,都是饱满的,浮起来的芝麻都是变质、生虫或籽粒不饱满的,都不能要。瞧,一般人就做不到这一步了吧?但做到这一步还不算完。

>> 一是晋朝道士葛洪传下来的,见《抱朴子》:芝麻3斗,蒸熟后晒干,用水淘去沫再蒸再晒,如此反复9次。这时芝麻皮肉分开了,去掉芝麻皮后,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或枣膏调和,制成弹子大的小丸,每天服用3次,每次用温酒送服1丸,忌食毒鱼、狗肉、生菜。服至百日,能除痼疾,1年皮肤光泽,两年白发返黑,3年齿落更生, 4年水火不能害,5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

>> 九蒸九晒黑芝麻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有很多玄机。

>> 经过九蒸,芝麻里的营养成分充分分解,油腻性大为减少,完全变成人体易于吸收的东西;经过九晒,芝麻又获得了太阳的能量,这在养生家看来是得了天地间的阳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体大有裨益。

>> 经过了九蒸九晒的芝麻仁,已经很酥很脆了,不用说捣300次,就是捣30次,也已经完全成了细细的粉末了。但是,捣了300次的芝麻仁粉末,不仅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有一番不同,而且还加进了人的意念。在捣的过程中,捣制的人一定要怀着欢喜和祝福的心情,千万不可烦躁,不可嫌麻烦。

>> “老神仙”说:“强调人的意念正是制作和服用养生药丸的关键所在,历来只有师徒口传心授,一般的养生书里都不会仔细讲的。你可以自己体会一下,用手工打出来的药末跟用机器打出来的药末绝对不同

>> 我可以心情愉快地给你沏一杯茶,也可以怒气冲冲地给你沏一杯茶,你愿意喝哪一杯呢?我把自己服用了大半辈子的养生方子传授给你,至于你信不信,那就得看你的领悟啦。”

6.花椒盐水——除湿升阳的良方

>> 花椒是一味解毒的良药。如果是冷热食物引起的牙痛,用一粒花椒放在患痛的牙上,痛感就会慢慢消失。

>> 其次,花椒对止痛止痒也有奇效。盛夏时节,经常有来就诊的患者抱怨,说被一些蚊虫

>> 因为花椒和盐对红肿疮疡溃烂有消炎作用,所以对治疗痔疮能起到内病外治的作用。

>> 花椒盐水治疗痔疮法准备一个专用盆,取花椒20粒,食盐10克,一起用水煮沸,熬上15分钟,然后蹲在盆中,熏洗患部,每日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重症者可每日早晚各一次。

>> 花椒盐水泡脚能强身健体,是因为在人的足部存在着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用药汤浸泡或按摩这些反射区,就可以使全身经络疏通、血脉流畅,能够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效果。

1.八大最安全的穴位通治百病

>> 人体有十二正经,非常重要,而在此之外,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就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如果说十二经脉之气犹如江河之水,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水库,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需要将充足的元气存储起来,生命力才能持久,人才会长寿。八脉就是存储人体元气的蓄水池。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著作《奇经八脉考》

1.激发阳气的养生桩

>> 用站桩来消除无意识紧张

>> 在婴幼儿时期,人的意识未开,处于混沌状态,身心都是放松的,遇到外界的刺激会有本能的紧张,外界的刺激消除后,身体马上恢复到自然松弛状态。老子所讲的“抟气至柔,能婴儿乎”,就是要让我们学习婴儿的先天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是没有病

>> 人消耗的不单纯是体力,还有心神,也就是阳气。阳气耗损过多则导致阳虚。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行走在车辆川流不息

>> 放松的最大秘密是肩部放松

2.站桩可牢牢锁住体内阳气

>> 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一休的师父经常跟他说:“悟性就在你的脚下。”其实站养生桩养生的最大玄机也是如此,这也是我经过多年的摸索体悟出来的

>> 养生桩是静中有大动:看似静静站着,只有轻微晃动,实则全身的气血都在动,这是真正的动,是最具效率和效果的动。站养生桩又是不静而真静,虽则不能全无杂念,但能心生欢喜,精神愉悦。简简单单的养生桩,养身和养心就这样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 早上起来站养生桩朝东最好,晚上则朝西最好

4.养生桩四大疑惑解谜

>> 站养生桩初期,震颤轻微,不见于形,但用手抚摸时能有所感觉,不过是由膝到大腿。继之,震颤明

>> 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颤抖以后,由于肌肉耐劳能力和神经系统控制力的增强,颤抖又逐渐变为震颤,最后不显于外形

>> 站养生桩练到一定时期后,由于大脑内抑制作用的增强,代谢、循环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提高,身体就会产生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

>> 站养生桩时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可急躁,每次能站10分钟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一个月后如果感觉站的过程中很舒适,那么此时可以延长到20分钟或30分钟。

>> 养生桩的姿势是为其锻炼的内容服务的,因此,要以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就养生桩的姿势而论,它是内在力量的外部表露,之所以称它为运动,之所以能够祛病健身,是依赖于意念诱导,使得机体内在活动逐渐加强。由于肢体间与腹脏内在联系加强了,从而使得整体处于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运动状态。这就是“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道理。

>> 明白了这个养生的秘诀,每天抽出10分钟来站站养生桩,毫不夸张地说,人人都可以获得一生的健康,免去求医问药之苦,这是天下最划算的事了。

目录 1 拼音 2 《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崔氏方:温白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温白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外台》卷十二引《崔氏方》 51 方名 52 温白丸的别名 53 组成 54 主治 5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57 用药禁忌 58 附注 6 《儒门事亲》卷十五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魏氏家藏方》卷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御医撮要》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理瀹》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直指小儿》卷二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 124 主治 12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26 制备方法 13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131 方名 132 温白丸的别名 133 组成 134 功效 135 主治 136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37 制备方法 138 附注 14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家宝》 141 方名 142 温白丸的别名 143 组成 144 主治 14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46 制备方法 147 附注 15 《普济方》卷三九五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温白丸 1 拼音

wēn bái wán

2 《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崔氏方:温白丸

21 处方

紫菀22克 吴茱萸22克 菖蒲15克 柴胡15克 厚朴15克(炙)桔梗15克 皂角22克(去皮、籽,炙)乌头75克(熬)茯苓15克 桂心15克 干姜15克 黄连15克 蜀椒15克(汗)巴豆75克(熬)人参15克

22 制法

上十五味,合捣下筛,加白蜜和匀,更捣二千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温里祛寒,消症除癖。治心腹积聚、症癖。

2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一服2丸,不知,渐增至5丸,以知为度。

25 摘录

《外台秘要》卷十二引崔氏方

3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温白丸

31 处方

天麻(生)15克 白僵蚕(炮)白附子(生)干蝎(去毒)天南星(锉,汤浸七次,焙)各75克

32 制法

上药同研为末,汤浸寒食面和丸,如绿豆大。

33 功能主治

治小儿脾虚,泄泻瘦弱,及因吐泻或久病后而成慢惊,身冷瘈疭者。

3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再于寒食面内养七日取出。每次服5~7丸,加至20~30丸,空腹时煎生姜米饮送下。

35 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4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41 方名

温白丸

42 组成

丹砂1两(研如粉,一半入药,一半为衣),白矾(研,飞)3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3两,生姜3两(切,与半夏同捣作饼,炙黄熟为度),白术2两,丁香半两。

43 主治

中焦虚寒,痰积不散。

4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

45 制备方法

上除丹砂一半为衣外,捣研为细末,姜汁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

5 《外台》卷十二引《崔氏方》 51 方名

温白丸

52 温白丸的别名

厚朴丸

53 组成

紫菀3分,吴茱萸3分,菖蒲2分,紫胡2分,厚朴2分(炙),桔梗2分,皂荚3分(去皮子,炙),乌头10分(熬),茯苓2分,桂心2分,干姜2分,黄连2分,蜀椒2分(汗),巴豆1分(熬),人参2分。

54 主治

心腹积聚,久症癖,块大如杯碗,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来抢心,旁攻两胁,彻背连胸,痛无常处,绕脐绞痛,状如虫咬;又疗十种水病,八种痞塞,反胃吐逆,饮食噎塞;或五淋五痔;或九种心痛,积年食不消化;或妇人不产,或断续多年,带下淋沥;或痎疟连年不愈;又疗诸风,身体顽痹,不知痛痒,或半身疼痛,或眉发堕落;或癫或痫;或妇人五邪,梦与鬼交,四肢沉重,不能饮食,昏昏默默,终日忧愁,情中不乐,或恐或惧,或悲或啼,饮食无味,月水不调,身似怀孕,连年累月,羸瘦困弊。

5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丸,不知,渐加至5丸,以知为度,食后姜汤送下。

56 制备方法

上为末,和白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7 用药禁忌

禁生冷、饧、醋、猪、羊、鱼、鸡、犬、牛、马、鹅肉、五辛、葱、面、油腻、豆及糯米粘滑、郁、臭之属。

58 附注

厚朴丸(《保命集》卷中)。

6 《儒门事亲》卷十五 61 方名

温白丸

62 组成

椿根白皮(去粗皮,酒浸,晒干)。

63 主治

脏毒下血。

6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淡酒送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枣肉或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 《魏氏家藏方》卷二 71 方名

温白丸

72 组成

天南星(汤泡7次)、青皮(去瓤)、白茯苓(去皮)、半夏(汤泡7次)、陈皮(去白)、丁香(不见火)、干姜(炮,洗)各等分。

73 主治

痰饮。

7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姜汁打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8 《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81 方名

温白丸

82 组成

柴胡(去苗)1两,紫菀(去苗土)1两,吴茱萸(汤浸,焙干炒)1两,菖蒲1两,桔梗(锉,炒)1两,京三棱(煨、锉)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黄连(去须,炒)1两,干姜(炮)1两,桂(去粗皮)1两,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1两,巴豆(去皮心膜,研出油尽)1两,皂荚(去皮,炙黄)1两,鳖甲(去裙襕,醋炙)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当归(切、焙)2两,乌头(炮裂,去皮脐)2两,黄耆(锉)2两。

83 主治

藏腑积聚,症癖气块,腹多(疒丂)痛,按或有形,肢节烦热,腰脚酸疼;及妇人血癖,经候不调,赤白带下等疾。

8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2丸,加至34丸。温酒送下。利下恶物为度。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91 方名

温白丸

92 组成

半夏(汤浸去滑,切,焙)1两,白附子(炮)1两,硫黄(研)1两。

93 主治

伤寒面青,心下坚硬,开口出气,身体不热,头面多汗,四肢厥冷。

9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酒送下;吐逆,炒生姜盐酒送下,或艾醋汤送下,不拘时候,阴毒并吃35服。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粳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10 《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御医撮要》 101 方名

温白丸

102 组成

紫菀2分,吴茱萸2分,皂角(去皮子,酥炙)2分,干姜(去皮,煨)2分,柴胡2分,桔梗2分,厚朴2分,茯苓2分,石菖蒲(米泔水浸1宿,切,焙干)2分,肉桂(去皮)2分,黄连2分,川椒(去皮子,出汗)2分,甘草2分,牛膝2分,当归(炒)2分,巴豆(去皮,麸炒黄,细研,纸裹压出油)2分,葶苈2分,乌头10分(炮,去皮尖)。

103 主治

久患宿疾劳病,脏腑久冷,黄黑瘦弱,吐逆腹胀,吃食减退。

10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初服2丸,加至3丸,临卧熟水送下。如是宿患,取微利为度,看脏腑虚实,加至5丸;如患宿疾劳病,脏腑久冷,黄黑瘦弱,吐逆腹胀,吃食减退,于五更初暖酒下3丸,粥饮下亦可;一切气痛,冷热气筑,用温酒下3丸;一切伤寒热病,浑身壮热,头痛,阴阳二毒,葱汤下35丸,坐间汗出,微转下恶物,麻黄汤下亦好;大小男女患惊痫,热茶下12丸;消食化气,脏腑壅滞,食前茶酒或汤任下3丸;脐下结痛,煎橘皮汤下3丸;血痢蜜汤下;心痛石榴皮汤下;脚气,杏仁或小豆汤下;腿转筋,木瓜汤下;水泻,龙骨汤下;口疮,蜜汤下;咳嗽,百部汤下;诸般风疾,柳枝汤下;头痛,石膏汤下,或茶下;耳鸣,盐汤下,胸膈气满,木通汤下;心痰,米饮下;大小便不利,葱茶汤下;翻胃,人参汤下;疟疾,醋汤下;鬼气胀满,桃仁汤下;喉闭喉塞,吴茱萸汤下;中毒,洗衣汤下;又时气,豆豉汤下;赤眼,茶下;血淋,麻子汤下;产难,滑石汤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理瀹》 111 方名

温白丸

112 组成

川乌2两半(炮),吴萸1两,桔梗1两,柴胡1两,菖蒲1两,紫菀1两,黄连1两,炮姜1两,肉桂1两,花椒1两,巴豆1两,泽泻1两,皂角1两,厚朴1两。

113 主治

积聚,症瘕,痃癖,痞气。

11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炒热熨。

1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 《直指小儿》卷二 121 方名

温白丸

122 组成

人参1钱,防风1钱,白附子(生)1钱,直僵蚕1钱,全蝎(并焙)1钱,南星(烫7次,焙干)2钱,天麻2钱。

123 功效

驱风豁痰定惊。

124 主治

小儿吐泻久病转成慢惊,身冷瘈疭。

12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姜汤送下。

1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飞白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13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131 方名

温白丸

132 温白丸的别名

丁香半夏丸

133 组成

半夏2两(为末,生姜汁和作饼,晒干),白术1两,丁香1分。

134 功效

温益肺胃,思进饮食,消痰饮癖,止心嘈烦。

135 主治

脾胃虚寒,宿食不消,痰饮停滞。咳嗽呕吐,胸膈痞满。

136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煎生姜汤送下。如腹痛并呕逆,食后服。

137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138 附注

丁香半夏丸(《鸡峰》卷十八)。

14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家宝》 141 方名

温白丸

142 温白丸的别名

白术丁香丸

143 组成

白术(米泔浸,炒)1分,丁香(炒)半分,半夏(炮7次)1钱半。

144 主治

小儿久泻,脾虚不能食,食即泻下,米谷不化。

145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半岁儿每服3丸,35岁儿每服57丸,淡姜汤吞服,早、晚各1次。

146 制备方法

上为末,姜汁糊丸,如绿豆大。

147 附注

白术丁香丸(《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

15 《普济方》卷三九五 151 方名

温白丸

152 组成

附子(炮)2两,桔梗2两,人参1两,干姜2分。

153 主治

小儿寒中吐利及客忤。

154 温白丸的用法用量

20日儿,麻子大1丸;50日儿,胡豆大1丸;100日儿,小豆大1丸,米饮送下。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古籍中的温白丸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攻阵

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远姜汤下。《局方》温白丸治心腹积聚,癖痞块,大如杯碗,胸胁胀满,呕吐,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积块瘕

。治愈一切万病如神,惟有孕者不宜服。〔《局》〕温白丸治心腹癖块,久症积聚,大如杯碗,黄胆宿食,朝起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三积聚门]药方

,大便臭者及噎塞,皆可用之,神效。(《和剂》)温白丸治心腹积聚,瘕痞块,大如杯碗,胸胁胀满,如有所

《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积聚

分两而无各字,川乌乃云半两加三钱,不知何谓。考温白丸方,惟川乌二两半,余药各半两,亦恐有讹,重于变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六·小儿部肝主风]惊搐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含化丸处方海藻海蛤(煅)海带昆布瓦楞子(煅)文蛤诃子(去核)五灵脂各30克猪靥14个(焙干,另研)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功能主治治瘿气。用法用量临卧含化,时时咽下。并用灸法以助丸功。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出《本草衍义》卷十八,名见《妇人良方》卷六:含化丸别名噙化丸处方枇杷叶(去毛)、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功能主治妇人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劳者。用法用量噙化丸(《得效》卷十五)。摘录方出《本草衍义》卷十八,名见《妇人良方》卷六《妇人良方》卷五:含化丸处方蛤蚧1双(去口足,炙),诃子(去核)半两,阿胶(粉炒)半两,麦门冬(去心)半两,北细辛半两,甘草半两,生干地黄半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肺间邪气,胸中积血作痛,失音。用法用量食后含化1丸。摘录《妇人良方》卷五《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含化丸处方杏仁5钱,枇杷叶1两,官桂1两,人参1两。制法炼蜜为丸。功能主治喉中食噎,如有物者。用法用量含化。以愈为度。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圣惠》卷四十六:含化丸处方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白前半两,五味子半两,桂心半两,贝母半两(微炒),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锉),皂荚子仁半两(微炒)。制法上为细末,以炼蜜及煮枣肉和捣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久咳嗽上气。用法用量常含1丸咽津。摘录《圣惠》卷四十六《圣惠》卷三十六组成白矾1分,黄丹1分,附子(生,末)1分,舍上黑煤1分。主治口疮久不愈,及口舌肿痛。用法用量每取樱桃大,含化立愈。若急要,即于铫子中煎亦得,唇肿者涂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入白蜜拌和如煎,用竹筒盛,饭甑上蒸之,饭熟为度。《准绳·疡医》卷五组成海藻1两,海蛤(煅)1两,海带1两,昆布1两,瓦龙子(煅)1两

详见百科词条:含化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0:00:10 共88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如何做羊杂汤

所谓羊杂,是因为里边杂七杂八应有尽有,羊头、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等,故称羊杂。不要觉得这些都是上不得桌的食物,它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