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食》里集中展示了各类中华美食,那么明朝时期的饮食文化是怎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1收藏

《尚食》里集中展示了各类中华美食,那么明朝时期的饮食文化是怎样的?,第1张

引言:都说人以食为天,吃饭,可谓是头等的大事,再有能力的人不吃好饭,他也没有精神去做事。《尚食》这一节目当中,向观众们展示了各种中华的美食,有小伙伴们在看了这档节目后,对于明朝时期的饮食文化非常感兴趣,那么,当时的饮食文化是怎样的呢?

一、明朝的饮食注重养生

明朝的养生学家,高濂曾经说过:“饮食,乃活人之本也,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因此在生活当中多注意饮食才是长寿之道,许多古书都记载了关于明朝饮食注重养生的思想。因为明朝人非常重视个体生命,因此很崇尚饮食养生。同时,他们不仅要求在制作食物上精益求精,更注重饮食习惯的养成。

二、明朝的饮食讲究清淡

“口味清淡”在明朝的饮食文化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濂曾经在《饮馔服食笺》中表明,清淡的饮食习惯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而,重口味的大鱼大肉则会让身体受损。

三、明朝的饮食文化有着享乐思想

明朝的士大夫曾经说过:“饮食是一种享受,更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号称“六休居士”的张岱,曾经探寻了全国有名的食物,并将其记录在著作之中,在他的眼中,食物不仅仅有些果腹作用,更重要的是要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在文人看来,吃喝并不是俗事,它是能够促进人际交往的风雅事。许多文人以酒联谊,以吃会友,这不仅增强了当时的社会凝聚力,更促进了明朝饮食文化的发展以及饮食思想的进步。

明朝的人们追求自由生活的状态,在饮食方面,很注重让食物变得精致,追求浪漫和高雅,并将饮食作为一种享受和乐趣,如果现代人的饮食也能像明朝当时一样,何不偿是一大美事呢?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制酱的记载了。

而酱油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两本着作中:《山家清供》记载用酱油、芝麻油炒春荀、鱼、虾;《吴氏中馈录》记载用酒、酱油、芝麻油清蒸螃蟹。此后,酱油一词还出现在1360年《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元《易牙遗意》,1591年《饮馔服食笺》,1680年《食宪鸿秘》,1698年《养小录》,1750年《醒园录》,1790年《随园食单》,清《调鼎集》卷三、卷七。

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酱油起源于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而早期随着佛教僧侣之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

肉剁成肉泥再酦酵生成的油,称为“醢”(即肉酱油之意);另有在造酱时加入动物血液的版本的酱称为醓。可见《诗经·大雅·行葺》之一句:“醓醢以荐”。 

黄兴宗认为《齐民要术》内所指的“豆酱清”,可能是酱油的前身。 

酱油在宋代已被人们接受:酱油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两本着作中:《山家清供》记载用酱油、芝麻油炒春荀、鱼、虾;《吴氏中馈录》记载用酒、酱油、芝麻油清蒸螃蟹。

此后,酱油一词还出现在1360年《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元《易牙遗意》,1591年《饮馔服食笺》,1680年《食宪鸿秘》,1698年《养小录》,1750年《醒园录》,1790年《随园食单》,清《调鼎集》卷三、卷七。 宋朝人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各种酱汁,称为酱油,作为调味品开始在中国的饮食中流行。到清代,酱油的使用远超过酱。在1790年《随园食单》中酱油已经取得重要地位。 

日本文献中最早使用酱油一词的是1597年的《易林本节用集》,但酱油的生产法,可能在此之前已由中国传入日本。

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

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唐朝《花里话》记载:“武则天花朝日游园,令宫女采百合,和米捣碎蒸糕,以赐从臣。”

  我本来想找花里话的txt的,没有。但是图书馆都有馆藏的,想进一步了解可去查查。我找了些相关资料,希望是你需要的 。

  这句话目前经常用于对中国食花历史的描述,详看以下这段:

  悠久的食花历史

  鲜花可作馅心,可作香料,可入菜肴,可制粥品、面点。《花里话》中记载:"武则天花朝日游园,令宫女采百合,和米捣碎蒸糕,以赐众臣。"可见,唐朝时食用鲜花已习以为常。至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收录梅粥、莲糕、雪霞羹、广寒糕等10多种鲜花食品。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收入黄香萱、栀子花、金雀花等鲜花佳肴,还记载了食用方法。如,有的用沸水焯加调料拌食,有的则作为主料烹制。清代顾仲所著《养小录》,有"餐芳谱"一节,收录牡丹、兰花、玉兰等20多种鲜花食品,制作方法也精巧多样。

  在可食用鲜花中,梅花一枝独秀。梅花品种繁多,花有多色,食有多样。如,梅花汤饼、暗香汤、蜜渍梅花,等等。清晨采含苞欲放的梅花于瓷瓶内,加等量细盐,密封于阴凉处。翌年春夏取出,放2~3朵于有蜂蜜的碗内,开水一冲,花朵"盛开",即得暗香汤,是难得的清香悦目之茶饮。

文献

延年益寿,人同此心。达官贵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于此莫不关注,故而养生文献不限于医家,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国现存养生类著作约数百种,尚不包括涉及养生内容又非养生专著的书籍。养生书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涩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导引类

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著述。如后人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权著《臞仙神隐》、清代马齐著《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著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悞著《丹房须知》、金陵子著《龙虎还丹诀》以及著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尚食》里集中展示了各类中华美食,那么明朝时期的饮食文化是怎样的?

引言:都说人以食为天,吃饭,可谓是头等的大事,再有能力的人不吃好饭,他也没有精神去做事。《尚食》这一节目当中,向观众们展示了各种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