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是哪个朝代的人?,第1张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谥文穆,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其代表作,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他同时还是著名的词作家,或许还可说是一位地理学家。有《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鹭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传世。

  史记故事http://zhidaobaiducom/topicct=29&tn=iktopic&word=%B9%CA%CA%C2+%CA%B7%BC%C7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88html

  《史记》简介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汉武帝元封元年,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太史令”只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职责仅在于管理图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记录上代及当代事情,并无著述的责任。然而,司马谈和司马迁明显不满足于“拾遗补蓺”。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身为太史令,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在《报任安书》中亦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可以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注释方面,南朝宋的裴著有《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唐朝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有很多新见地,唐朝的张守节用毕生精力写成《史记正义》,成就较高。

  该书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参考价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间有金陵书局的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校勘本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史记》重新作了校点。

  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据司马迁说,《史记》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 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 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朝廷对《史记》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阅读范围限制于朝廷上层的极少一部分人中。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补注:许多人认为褚少孙是《史记》的主要续补者,但是他到底补缺多少,各人说法不一。张晏认为褚少孙续补四篇。但姚振宁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说《史记》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孙续补。有的人认为《傅勒列传》文章,格调酷似司马迁,褚少孙未必能写出如此文章。)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

《新唐书》,不推荐《旧唐书》,旧唐书里面有些内容因为各种政治原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修改过。

赫连勃勃大王的《帝国的正午》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主要是唐代的政治

《中国通史》范文澜主编的隋唐部分,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一般通史都是把朝代的各方面讲的全面

《剑桥中国隋唐史》

另外,以下是我在其它地方找的,专业性比较强的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8 p) q8 G y& ~' l

《唐史十二讲》 黄永年著 中华书局 2007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著 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隋唐五代史纲要》 杨志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汉唐史论稿》 汪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历史与文化部分:

新唐书 西域传》 欧阳修 宋祁撰 中华书局 2003年版《贞观政要》(唐)吴兢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五代)王仁裕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唐国史补 因话录》(唐)李肇 赵璘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向达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唐代的历史与社会——中国唐史学会第六届年会既国际唐史学会研讨会论文选集》,朱雷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爱宕元著,京都同朋舍,1997年2月。

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N/ 《唐代的外来文明》 (美)爱德华•谢弗/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唐朝文化史》 徐连达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7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 三联书店 1988年版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 三联书店 2001年版 (政治学院)

《幻术奇谈》 周楞伽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 王介南著 书海出版社2004年版!f0 A& Y0 M

《唐代文化史研究》(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之九十二) 罗香林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据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影印

《汉唐文学与文化研究》 孙映达 单周尧主编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 2004年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沈福伟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_/ K( H- N《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 王永平著 社会社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王金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Century,徐 芳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

《西域文化史》,余太山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12月

^《移民与中国文化》 范玉春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李喜所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唐代九姓胡与突劂文化》 蔡鸿生

民俗研究部分:

《中国民俗研究史》 王文宝著 合龙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 《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响》,吕一飞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10月0 唐代对外关系研究:; 《汉唐中日关系论》,王贞平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3月《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吴玉贵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突厥史》林干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1 q _

《突厥史》薛宗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 王小甫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著 中华书局 2003年6月

〈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林梅村著 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林梅村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综合杂论:

《岑仲勉史学论文集》国学岑仲勉著 中华书局,1990年版。

论坛《岑仲勉史学论文续集》/Z5岑仲勉著 中华书局,2004年版。

Z

2《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民族交通卷》4 刘俊文主编 中华书局 1993年版。

《唐史论丛》2、3、6、7辑 史念海主编

唐研究》(1-9卷) 荣新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北京

《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卢华语主编 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

《唐史研究丛稿》严耕望著 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

其他:

隋唐文选学研究》 汪习波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王汝涛著 岳麓书社,2005年版。

《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 荣新江主编b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 孟宪实著 齐鲁书社,2004年版。

《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学黄正建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5李孝聪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西域通史》 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隋唐佛教史稿》 汤用彤著 中华书局1982年版《唐代美学史》 吴功正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中国隋唐五代宗教史》 梁鸿飞 赵跃飞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 李彬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教育# 导语读历史类书籍,如果要学精是离不开二十四史这类正统史书的,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古文实在是难理解,所以一些接地气、学术性相对不那么强的历史类书籍,就成为现代人了解历史的选择。以下内容是 考 网教育频道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国史大纲》

 豆瓣评分:93(9226人评价)

 钱穆是我国的国学大师,这本国史大纲是在抗战中写成,此书刚完成就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

 这是一本繁体字竖排版的书,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内容上承夏商周三代,下迄20世纪中叶,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切入点,对战争的描写不多,走的基本是大脉路。

 《万历十五年》

 豆瓣评分:89(57292人评价)

 这是一本广为人知、经典的历史通俗读物,差不多是历史的入门必读书目。

 所谓“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本书是黄仁宇的成名作,讲的是明朝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事情。

 作者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做切入面,用显微镜仔细观察这个时代的病理,分析明代社会的症结。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豆瓣评分:91(21883人评价)

 这本书是钱穆先生的专题演讲合集,只选择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事实陈述,内容仅归于选举、官制、天赋、兵役四个方面,是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这是一本值得你去读的书。

 《中国美术史》,李霖灿著,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本书作者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李霖灿,作为一位有四十余年馆龄的老馆员,他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多年,又在台湾大学讲授“中国美术史”二十载。本书是作者在台湾大学讲授同名课程二十余年的累积成果,延续了课程的特点,以现存的、看得见的作品为基础,分主题、按时间讲授了中国美术的方方面面,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陶瓷等。

 《劫掠欧罗巴——西方艺术珍品在二战中的命运》,[美]林恩·H·尼古拉斯著,刘子信译,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本书作者通过大量采访和丰富的档案资料,描绘了“二战”前后纳粹掠夺者对欧洲艺术珍宝的巧取豪夺,同时向读者展现了盟国全力解救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在书中,我们能看见纳粹分子对“堕落艺术”的清洗、纳粹分子对人所有的艺术品的无情夺取;在面对劫掠和轰炸威胁时,欧洲各国博物馆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转移、庇护艺术品以及古迹救护官维护艺术品的经过。虽然很多艺术品在二战期间被毁或至今下落不明,但是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古迹救护官、神职人员、打包工、卡车司机等人的几番努力,根特祭坛画、《抱白鼬的贵妇》、《圣母与圣子》等很多西方艺术品最终保存了下来,我们现在仍可在博物馆、在教堂中看到它们。《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著,余新忠、毕会成译,中信出版集团。

 疫病,特别是其中的传染病,乃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瘟疫与人》是威廉·麦克尼尔备受欢迎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佳作。他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纽约时报书评》称“此书从此扭转了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花舞大唐春:解读何家村遗宝》,齐东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0年10月发现的何家村遗宝,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一颗明珠,尽显了大唐盛世的雍容与华贵。大唐宫廷贵族生活、金银制作工艺、租庸调制、道教和医药、胡人和胡风等,都能在何家村遗宝上看见。几十年过去了,何家村遗宝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反而以独有的魅力,谜一样地吸引学界不断地探索、破解。神秘的何家村遗宝的主人是谁?精美的器物有哪些?为什么要埋入地下?在这本书中,齐东方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林梅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葡萄牙人在哪里首次登陆中国?景德镇瓷器对西方文明产生过什么深远影响?郑成功之父的海上帝国面貌如何?传说中利玛窦所绘名画《平林野墅图》的真正作者是谁?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利用海内外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从多领域探讨欧洲、中东和大明王朝的冲突与交流,带领读者步入大明王朝在郑和下西洋以后这一段重要而辉煌的海上丝路历史。《美国城市史百科全书》,[美]戴维·古德菲尔德主编,上海三联书店。

 城市史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包括建筑、规划、社会学、环境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这本百科全书的300多名撰稿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和大学,以及公司和政府机构。主编古德菲尔德是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教授,参与撰写或我了十余部与北美历史相关的书籍。本书从经济学、地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角度探讨了美国城市地区的兴起,焦点主要集中在20世纪,在这个时期,美国发生了最剧烈的变化,从更多的农村转移到主要的城市定居模式。《中国古代契丹—辽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中国古代契丹—辽音乐史料图文集》,陈秉义著,上海三联书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