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三焦经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5收藏

古籍中的三焦经简介,第1张

三焦经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手少阳三焦经我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痛,耳后、肩、臑、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图33)。《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上直,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图出自《中国针灸大辞典》)图33(出自《中医大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三焦经 [ 最后修订于2015/7/27 17:54:56 共5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耳鸣目眩

ěr míng mù xuàn

[释义] 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

[语出]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8回:“忽觉耳鸣目眩,支持不住。”

[近义] 头晕目眩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

[例句] 这儿的声音太嘈杂,让我~

目录 1 拼音 2 经穴别名·天听 21 天牖穴的别名 22 出处 23 穴名解 24 所属部位 25 天牖穴的定位 26 天牖穴的取法 27 天牖穴穴位解剖 271 层次解剖 272 穴区神经、血管 28 天牖穴的功效与作用 29 天牖穴主治病证 210 刺灸法 2101 刺法 2102 灸法 211 天牖穴的配伍 212 文献摘要 213 研究进展 2131 对脑血管的影响 3 经外奇穴名·天听 31 定位 32 主治病证 33 刺灸法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听 1 拼音

tiān tīng

2 经穴别名·天听

天听为经穴别名,即天牖[1]。见《针灸穴名解》。

穴位 天牖 汉语拼音 Tianyou 罗马拼音 Tienyu 美国英译名 Celestial Window 各

号 中国 TE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6 富耶氏 TR16 德国 3E16 英国 T16 美国 TB16

天牖为经穴名(Tiānyǒu TE16)[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2]。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2]。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21 天牖穴的别名

天听[1]。

2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

23 穴名解

天即天空,喻上为天,牖即窗户,此穴在颈部上方,功善开窍,犹如门窗,故名天牖[2]。

上部为天。牖指户,墙上通风采光的洞口,窗开旁曰牖,所以助明也。与天窗穴意同,有头窍之意。此穴在颈,其位高,有天之象,位居颈旁,如宫室之旁窗,故喻名天牖,能开通耳目壅塞之气。张志聪注:“牖,窗也,头面之穴窍,如楼阁大牖,所以通气者也。”[1]

24 所属部位

颈部[3]

25 天牖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牖穴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4]。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2]。

天牖穴位于颈部外侧,颞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5]。

另说“完骨下,发际上一寸”(《备急千金要方》);“风池上一寸”(《千金翼方》);“风池下一寸,微外些”(《针灸集成》) 。

天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肌肉)

天牖穴在颈部的位置(骨骼)

26 天牖穴的取法

正坐或俯卧位,与下颌角平齐,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

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2]。

正坐或俯卧位,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平下颌角,天容与天柱之间取穴[6]。

27 天牖穴穴位解剖

天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有耳后动脉及枕小神经。皮肤由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双重分布。皮肤厚而致密。皮下筋膜由脂肪组织和致密的结缔组织形成。其结缔组织的纤维形成纤维刺,连于皮肤病与深筋(项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致密的项筋膜,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针由深层的头夹肌,在颈深动、静脉升支的后方,入头半棘肌。头夹肌和头半棘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

2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头、颈夹肌→头、颈半棘肌[2]。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头夹肌[7]。

2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颈外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和枕动脉分布[7]。

布有枕小神经和耳后动脉[5]。

28 天牖穴的功效与作用

天牖穴具有清头明目,通经活络的功效。

天牖穴有清三焦郁热,祛经络湿邪作用[2]。

以文义揆之,天牖穴所治者,当为头面耳目颈项诸症也。有止痛利节、清头明目聪耳之功,主治头风耳聋,目中痛不明诸疾。[1]

29 天牖穴主治病证

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目昏,目眩,暴聋,头风,不闻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多梦,疟疾,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等。

天牖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头晕、面肿、视神经萎缩、目痛、鼻塞、鼻衄、耳鸣、耳聋、喉痹、项强、落枕、瘰疬等[2]。

天牖穴主治头痛、头晕、目痛、耳聋、瘰疬、项强[7]。

天牖穴主治目痛,目昏,目眩,暴聋,耳鸣,头痛,头晕,头风,面肿,鼻衄,不闻香臭,喉痹;肩背,臂及臑疼痛,项强不能回顾;瘰疬;多梦;疟疾[6]。

天牖穴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瘰疬等[5]。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头晕,目痛面肿,暴聋耳鸣,视神经炎,鼻衄喉痹。

其他疾病:颈肩背部痉挛强直,瘰疬多梦。

210 刺灸法 2101 刺法

直刺05~1寸[6][7][5][2],局部有酸胀感[6]。

2102 灸法

可灸[2][6]。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11 天牖穴的配伍

天牖穴配人中、迎香、合谷治面肿[2]。

天牖穴配听宫、液门治耳聋[2]。

天牖穴配廉泉、合谷、翳风治喉痹[2][6]。

天牖配风池、太冲,治头痛[6]。

天牖配听宫、中渚,治耳聋[6]。

天牖配颈百劳、后溪,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肌痉挛。

天牖配睛明、太冲,有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痛。

天牖配听会、四渎,有通络开窍的作用,主治暴聋。

212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针灸甲乙经》:肩背痛,寒热,瘰疬绕颈,有大气暴聋,气蒙瞀,头目不明,头颔痛,泪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风眩,喉痹,天牖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主目不明,耳不聪。主乳肿,缺盆中肿。

《备急千金要方》:天牖、曲渎,主暴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

《针灸大成》:主暴聋气,目不明,耳不聪,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目中痛。

《类经图翼》:天牖穴不宜补,亦不宜灸,灸取令人面肿。

213 研究进展 2131 对脑血管的影响

用动物做颅顶窗法,在解剖镜下观察电针 对脑血管的舒缩作用,电针 “水沟”、“天突”、“天牖”、“足三里”等时,弱 可使脑动脉血管充血(血管扩张20%~50%),强电流 反而使血管发生剧烈收缩(直径减小30%~50%),切断交感神经后不再引起反应[8]。

电针动物“天牖”穴组,可兴奋呼吸,提高血压,扩张脑血管,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2]。

3 经外奇穴名·天听

天听为经外奇穴名[9]。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31 定位

经外奇穴天听位于颈后部,枕骨下际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与乳突下凹陷连线之中点直下05寸处。左右计2穴。[9]

32 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天听主治耳聋[9]。

33 刺灸法

古籍中的三焦经简介

三焦经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手少阳三焦经我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