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如何归类
目前常用的古籍分类法为四部分类法。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为例,主要类目如下:
1. 经部
总类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周礼 仪礼 礼记 三礼总义 通礼 杂礼书
乐类
春秋类
汇编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总义
孝经类
四书类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四书总义
群经总义类、小学类
汇编 训诂 字书 韵书
2. 史部:
纪传类
汇编 通代 断代
编年类
通代 断代
纪事本末类
通代 断代
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
诏令 奏议
传记类
总传 别传 年谱 日记 家传 宗谱 杂录 贡举 职官录
史抄类
时令类
地理类
总志 方志 杂志 山水志 专志 游记 外纪
职官类
官制 官箴 政纪
政书类
通制 典礼 邦计 军政 法令 邦交 考工 科举 公牍 档册 杂录
目录类
汇编 公藏 家藏 知见 地方艺文 杂录
金石类
总类 金类 石类 玉类 陶类 钱币 玺印
史评类
3.子部
总类
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附兽医)
医家类
丛编 医经 本草 诊法 方论 针灸 养生 史传
天文算法类
天文 历法 算书
术数类
数学 占候 相宅相墓 占卜 命书相书 阴阳五行 杂术
艺术类
书画 画谱 篆刻 乐谱 棋谱 杂技
谱录类
丛编 器物 食谱 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
杂家类
杂学杂说 杂考 杂记 杂品 杂纂
小说类
笔记 短篇 长篇
类书类
释家类
大藏 译经 撰疏
道家类
4.集部:
楚辞类
汉魏六朝别集类
唐五代别集类
宋别集类
金别集类
元别集类
明别集类
清别集类
总集类
丛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
诗文评类
词类
丛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
曲类
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曲话、曲目
5丛部
汇编丛书
地方丛书
家集丛书
自著丛书
《诗经》属于古代图书分类中的经部。
“经史子集”是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经部经部收录了儒家的“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十三经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经学史及小学类:经学史即经学历史,小学类分训诂、字书、韵书。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史部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正史: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 乾隆 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
编年: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
纪事本末:史书体裁之一。以历史事件为纲,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创始于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别杂史等:别史,图书四部分类中史部的一目。指不属于正史、杂史的史书。杂史,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史评: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著;刘知几《史通》和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
诏令奏议:诏令,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奏议,文体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
传记: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史钞:摘抄一史或合抄众史的书籍。《宋史·艺文志》始有“史钞”一门。有专抄一史者,如《汉书钞》、《晋书钞》之类;有合抄众史者,如《正史削繁》、《新旧唐书合钞》之类。此类史书,博取约存,对读者有一定的方便。
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以别于本纪和列传。
时令:图书分类目录名。 宋 以前有关时令的书籍,都入子部农家,但诸书所载,上自国家典制,下至民间风俗,不仅仅限于农事,故《中兴馆阁书目》,另列时令一类。 清 代修《四库全书》,沿用 宋 人旧例,仍立时令一目。
地理:地志县志,记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等文字。
职官:历代官制。如《唐六典》、《周官》。
政书:政书,是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政书之名源于明代钱溥的《秘图书目》。政书可分成两大类,一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另一种是记述单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后世史书多以“志”来记述各朝典章制度。
目录:目录分类学的著述。
子部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後亦指崇尚黄帝、老庄之说者。
释家:释家即佛教。
法家:战国时的学派,为九流之一。以尚法明刑为主,以李悝、商鞅、韩非等人为代表。
兵家:古时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
农家: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杂家: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以立说者谓之杂学,辨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敍述者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
术数:术数,谓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来推测人的气数和命运。也称“数术”。
医家:即医学。
艺术:泛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术技能。
书画:书法图画
谱录:记载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等的表册
类书: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综合性的大型类书,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有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
蒙学:学童启蒙书籍。
集部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注:以上分类依照 清《四库全书》。
总集:指汇集许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诗文集。
别集:相对总集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
楚辞:为骚体类文章。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诗文评:收录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书籍。
曲: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
小说: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云仙杂记》归于 子部 小说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云仙杂记》实伪书也。无论所引书目皆历代史志所未载,即其自序称天复元年(901年)所作,而序中乃云‘天祐元年(904年)退归故里,书成千四年(907年)之秋,又数岁姑得终篇。’年号先后亦复颠倒,其为后人依托,未及详考明矣。
《褚氏遗书》(南齐)褚澄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
《肘后备急方》(晋)葛洪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
《素问》(唐)王冰
《灵枢经》(唐)王冰 史菘
《千金方》(唐)孙思邈
《银海精微》(唐)孙思邈
《外台秘要》(唐)王焘
《颅囟经》(唐)
《急救仙方》(宋)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陈师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宋)陈师文
《脚气治法总要》(宋)董汲
《旅舍备要方》(宋)董汲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铜人针灸经》(宋)王惟一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
《医说》(南宋)张杲
《仁斋伤寒类书》(南宋)杨士瀛
《产宝诸方》(宋)
《产育宝庆方》(宋)李师圣 郭稽中
《博济方》(宋)王衮
《传信试用方》(宋)吴彦夔
《集验背疽方》(宋)李迅
《济生方》(宋)严用和
《政类本草》(嘉佑补注)(宋)唐慎微
《类证普济本事方》(宋)唐慎微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宋)何大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
《伤寒微旨论》(宋)韩祇和
《伤寒总病论》(宋)庞安时
《苏沈良方》(宋)沈括 苏轼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上、卷中)(宋)刘温舒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卷下)(宋)刘温舒
《寿亲养老新书》(宋)陈直
《全生指迷方》(宋)王贶
《仁斋直指》(宋)杨士瀛
《卫济宝书》(宋)东轩居士
《内外伤寒辨惑论》(金)李东垣
《脾胃论》(金)李杲
《兰室秘藏》(金)李东垣
《伤寒明理药方论》(金)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
《保命集》(金)张元素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金)刘完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刘完素
《伤寒直格方》(金)刘完素
《宣明方论》(金)刘完素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元)王国瑞
《瑞竹堂经验方》(元)沙图穆苏
《难经本义》(元)滑寿
《医经溯洄集》(元)王履
《医垒元戎》(元)王好古
《此事难知》(元)王好古
《汤液本草》(元)王海藏
《格致余论》(元)朱震亨
《金匮钩玄》(元)朱丹溪
《局方发挥》(元)朱丹溪
《脉诀刊误》(元)戴起宗
《明堂灸经》(元)西方子
《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
《外科精义》(元)齐德之
《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奇经八脉考》(明)李时珍
《针灸问对》(明)汪石山
《外科理例》(明)汪石山
《汪石山医案》(明)汪机
《痎疟论疏》(明)卢之颐
《本草乘雅半偈》(明)卢之颐
《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
《仁端录》(明)徐谦
《神农本草经疏》(明)缪希雍
《先醒斋广笔记》(明)缪希雍
《薛氏医案选》(明)薛己
《医旨绪余》(明)孙一奎
《瘟疫论》(明)吴有性
《类经图翼》(明)张景岳
《类经附翼》(明)张景岳
《名医类案》(明)江瓘
《名医类案》(明)徐用诚
《推求师意》(明)戴思恭
《玉机微义》(清)张登
《医学源流论》(清)徐大椿
《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
《金匮要略注解》(清)徐彬
《伤寒类方》(清)徐灵胎
《兰台轨范》(清)徐灵胎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清)徐灵胎
《尚论篇》(清)喻昌
《医门法律》(清)喻昌
《圣济总录篹要》(清)程林
《伤寒兼证析义》(清)张倬
《续名医类案》(清)魏之琇
《医宗金鉴》(清)吴谦
古籍如何归类
本文2023-09-23 19:17: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