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本一、本二的学校的历史方面的专业比较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有哪些本一、本二的学校的历史方面的专业比较好?,第1张

  

  (一)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考古学8个二级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中国古代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系还设有欧洲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现代史料研究中心、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明清史研究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中外历史文化交流中心、人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在职教师共有64人,其中教授33人,国内外名校博士学位者42人。在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等研究领域中保持着传统优势,成果丰硕,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一些专门史如中外关系史、政治制度史、北方民族史、环境史等领域陆续取得新突破,形成新的发展方向。可以说,由于北大的整体优势,其历史学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南开大学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拥有8个二级学科,它们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下辖20个专业,9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全院下辖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涉及相当广泛的研究领域,尤其在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含:拜占庭学)、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四个研究方向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古希腊罗马史学科在国内的地位举足轻重,学术带头人王敦书先生是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的理事长,史届泰斗雷海宗(解放前在清华大学与陈寅恪等大师齐名)的关门弟子,国内罗马史的权威。拜占庭学在国内首屈一指,学术带头人陈志强先生(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博士),是国际拜占庭学会中国首席代表,成为中国冲击这一世界显学的支柱。另外改方向组建了东欧拜占庭研究中心,汇集了国内相当丰富的有关拜占庭的英文、希腊文等外文研究资料和检索系统,为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哈全安教授主要指导阿拉伯史的研究方向,近年来逐渐转向中东地区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尤其是伊朗、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现代化的研究。

  (三)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拥有教育部规定的全部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6 个,硕士点 8 个。在职教授 34 人,博士生导师 29 名,在聘“ 985 ”项目 教授 10 人;副教授 17 人。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渠等,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现任院长为杨共乐 教授。

  中国古代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何兹全、黎虎、晁福林等著名学者,在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民族史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北师大古代史较强的,21位老师里面有20个是博导和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又以先秦和明清以及社会史出名,比如何兹全教授、晁福林教授等。 师大的近现代也不错,拥有龚书铎、王桧林等著名学者,在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对外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 师大的世界史稍也拥有刘家和等著名学者,在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北师大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也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一批著名学者。

(四)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下辖历史系和清史所。 历史系的历史学专业为一级学科点,拥有下属的全部8个二级学科,目前设有8个硕士点,除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其他6个二级学科都有博士点,其中国古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师资力量较强。 清史所,目前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6个硕士点6个博士点。人民大学较出名的是清史研究所,他们承担着国家《清史》的编写任务。中国古代史及中国近现代史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学院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共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17人,讲师18人,学院现有学生408人,其中本科生161人,硕士生127人,博士生120人。

(五)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辖历史系和文博系,以及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等八个院属研究机构,此外还设有历史艺术博物馆和资料室。学院现有历史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历史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博物馆学三个本科专业,历史学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具备相当完善的历史学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其唐史专业很出名。历史地理学属于西北环境发展中心,也属于历史学统考范围,有侯甬坚、王社教等著名学者。

(六)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现设有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授权点两个(中国古代史、世界史),硕士授权点七个(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历史文献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现有在读的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61人。学院的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39人,其中有教授17人,副教授14人;这些教师中有12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有16人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历史学院拥有在我国史学界有重大影响的著名专家,以及一批有相当造诣的中年学者和颇具潜力的青年教师。学院还设有历史研究所,下设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现代国际关系等研究室,开展历史科学的研究工作。

  (七)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1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较早成立的历史系科之一。中国古代史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于2001年和2007年两度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继续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简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分别于2006年、2007年入选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世界史被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历史学一级学科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史被列为湖北省优势学科。历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55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4人,副教授15人,讲师6人。

  (八)中山大学中山大学 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成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多位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中山大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山大学历史系设立了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孙中山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等一些研究所。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国家级和广东省的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是广东省重点学科;此外,以历史学系为基础设立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基地。 现有教师45人,其中有教授(均为博士生导师)21人。

  (九)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现为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含九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暨硕士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社会学、国际冷战史、海外中国学。还设有历史学科教学论硕士点。历史学本科专业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48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4人, 副教授18人。经过长期努力、不断积累,形成了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既发扬传统优势、又具有当代意识和前瞻性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向,20世纪80—90年代,曾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金文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洋务运动史、法国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非洲史等领域取得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学科队伍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化及拓展,一些新的特色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如:汉唐史、江南地区社会史、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城市发展与文化研究、国际冷战史、欧美民族和文化史、近现代地区国别史、海外中国学、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等,形成了新一代研究群体。

  (十)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现有历史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三个系。历史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四个本科专业。有中国经济史研究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六朝历史文化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遗产研究所、历史与社会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等10个校级科研机构。拥有专门史博士学位授予权,有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世界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社会学、社会保障、民俗学等11个硕士点。

  社会发展学院现有教职工62名,其中专任教师43名,有教授18名,副教授20名,讲师4人,助教1人,85%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到2008年6月为止,在校本科生近700名,各类研究生近400人。教学人员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0人。

  (十一)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

  历史系现有历史学、考古与博物馆学二个本科专业,一个博士点(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学硕士点一级学科(涵盖八个硕士点),另外还拥有一个属于经济学类的经济史硕士点。全系设有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和考古学四个教研室,胡适和陈独秀二个研究中心。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硕士学位的18人,在读博士4人。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积累,我系形成了若干较为集中的研究方向或领域,特别是在徽学、淮河流域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近代皖人与社会变迁和中国历史文献学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十二)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2016网站试运行版)

  历史系是复旦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系科之一。一代宗师,如周谷城、顾颉刚、周予同、姚名达、方豪、陈守实、邓广铭、蔡尚思,等等在此辛勤耕耘过。著名的语言学家陈望道、闻名遐迩的地理学家任美锷都先后担任过系主任。

1994年,复旦大学历史系被国家教委定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8年,历史系成为国内5家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3年起,历史系新设旅游管理专业,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生,并被上海市旅游委员会授予“上海市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定点单位”。2000年9月,成立了以历史系为主体的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十三)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欢迎您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源起于1934年设立的甘肃学院文史系。国学大师顾颉刚先生是历史学系首届系主任,曾在我院任教的学界前辈还有杨向奎、张舜徽、史念海、王树民、赵俪生、张孟伦、李天祜等先生。学院现设有历史学系、民族学系、博物馆与考古学系3个系;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史学理论及史学研究所、专门史研究所、近代中国研究所、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敦煌学研究所、民族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所等10个所。学院有民族学、历史文献学2个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敦煌学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西北少数民族、敦煌学、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地区国别史、近当代中国社会等领域都有影响较大的成果。尤以西北少数民族和敦煌学研究成绩卓著,在国内外学界有重要影响。

  (十四)清华大学清华大学

  清华历史学科的核心机构是历史系,下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思想文化史等教研室,以及简帛与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经学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近代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国际汉学研究所、东北亚研究中心、旅游文化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可以招收历史学各相关领域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包括外国留学生)。历史系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授14人,副教授各13人,讲师4人,另有兼职教授4人。专任教授中有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学科评议组长1人,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1人,历史教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学会会长、副会长等4人。

  (十五)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历史学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两个本科生专业,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边疆学、考古学7个博士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民族学7个硕士点。本系世界地区、国别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科研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学科优秀梯队。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近成立的国际关系研究院,也已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教职工75人,专职教师62人,教辅人员2人,行政管理人员11人,其中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23人,讲师5人,博士毕业待评职称5人,其中1人为美国杜客大学博士、1人为日本京都大学博士、1人为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全系中青年教师有90%以上曾到美国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奥地利、意大利进行长期或短期访问,仅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一年以上者即达8人。此外,本系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江苏省“333”工程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4人,校级资深教授2人。

  (十六)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学专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单位,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史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为湖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两系(历史系、文化学系)、三所(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楚学研究所)。学院有教职工83人,其中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23人,讲师15人。

序号 作者 著 作 名 称 出 版 单 位 类 别 备 注 1 邓杰 电视艺术论 中国摄影出版社 专著 独著 2 邓杰 宋词掇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专著 独著 3 邓杰 从二北到半塘——文史学家任中敏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专著 独著 4 邓杰 教育技术学——引导教学走向艺术化境界 社会文献出版社 编著 主编 5 范文霈 《科学人文综合读本--数字化》 龙门书局(北京) 编著 主编 6 徐文策 《江苏省地市党报新闻改革研究》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专著 独著 7 倪其育 《音频技术教程》 国防工业出版社 编著 独著 8 张怀宇 《应用写作》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编著 参编 9 张怀宇 《公共关系学》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编著 主编 10 张怀宇 《大学生就业与指导》 人民出版社 编著 参编 11 张怀宇 《管理学基础》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教材 副主编 12 杨健 《新闻摄影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材 参编 13 倪沫 《广播影视学》 苏州大学出版社 教材 参编 14 范文霈 《新闻摄影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材 参编 15 张成军 《新闻摄影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材 参编 16 范文霈 《摄影构图全攻略》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编 主编

1.《试论孙炎的语言学成就》,《古籍研究》1987年第4期。

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格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

3.《中国现代史上的广东语言学家》(合作),《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

4.《试论古汉语修辞中的层次性》,《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5.《“乡思”呼唤着“月夜箫声”--香港诗人杨贾郎〈乡思〉〈月夜箫声〉赏析》,《语文月刊》1988年第5期。

6.《中国哲学思想在汉语辞格形成中的投影》,《营口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7.《试论吴方言数词的修辞色彩》,载《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1989年10月。

8.《试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与成就》,《岭南文史》1990年第2期。

9.《〈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合作),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 年第 期转载。

10.《〈西湖二集〉:一部值得研究的小说》,权威期刊《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

11.《情·鬼·侠小说与中国大众文化心理》,《上海文论》1991年第4期。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论文奖。

12.《点化名句的艺术效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学语文》1992年第4期。

13.《情真意绵绵,绮思响“雨巷”--谈戴望舒〈雨巷〉一诗的修辞特色》,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

14.《回顾·反思·展望--复旦大学组织全国部分青年学者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讨论综述》,《鞍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15.《语言美学发轫》,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3年第5期。

16.《汉语外来词音译艺术初探》,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

17.《论〈文则〉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鞍山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18.《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

19.《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评王希杰新著〈修辞学新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4年第4期。

20.《试论赋的修辞特点》,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1期。

21.《先秦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

2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手法的范围》,《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3.《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10期转载。

24.《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

25.《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

26.《两汉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综合类核心期刊《江淮论坛》199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转载。

27.《〈经传释词〉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中西学术》第1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版。

28.《创意造言的艺术:苏轼与刘攽的排调语篇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5年第11卷第6期(总第126期)。

29.《旧瓶装新酒:一种值得深究的语言现象》,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5年第4期(总第6期)。

30.《改革开放与汉语的发展变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995年11月《上海社联年鉴》。

31.《〈经传释词〉之“因声求义”初探》,核心期刊《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1998年获上海市(1996-199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2.《谐译:汉语外来词音译的一种独特型态》,《长春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33.《英雄侠义小说与中国人的阿Q精神》,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1卷第8期(总128期)。

34.《论修辞的三个层级》,《云梦学刊》1996年第1期。

35.《音义密合:汉语外来词音译的民族文化心态凸现》,《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36.《咏月嘲风的绝妙好辞--晏子外交语篇的文本解构》,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

37.《论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几种独特型态》,《雁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

38.《触景生情的语言机趣--陶糓与钱俶外交语言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2卷第6期(总138期)。

39.《〈语助〉与汉语虚词研究》,《平原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0.《关于〈声类〉的性质与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6期。

41.《论夸张的次范畴分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6期。

42.《新世纪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和我们的历史使命》,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

43.《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核心期刊《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44.《清代语言学繁荣发展原因之探讨》,《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8期转载。

45.《论中国修辞学研究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6期转载。

46.《80年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理论问题争鸣述评》,《黄河学刊》1997年第2期。

47.《论委婉修辞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效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48.《中国修辞哲学论略》,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49.《论夸张表达的独特效应与夸张建构的心理机制》,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50.《训诂学居先兴起原因之探讨》,载《语文论丛》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

51.《语言美学的建构与修辞学研究的深化》(第一作者,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5期。

52.《“夫人”运用的失范》,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

53.《论〈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54.《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

55.《论孔子的修辞哲学思想》,《雁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

56.《“水浒”现象与历史变迁》,《人民政协报》1998年4月27日第3版《学术家园》。

57.《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的省思》,全国综合性社科核心期刊《社会科学》(上海)1998年第5期。

58.《修辞心理学论略》,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1998年第11期转载。

59.《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走向语言美学建构的历史嬗变进程》,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60.《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丛书《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61.《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各个时期研究成就的估价问题》,载《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宗廷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2月。

62.《潘金莲形象的意义》,台湾《古今艺文》1998年11月第25卷第1期。

63.《进一步沟通海峡两岸的修辞学研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

64.《吴方言数词的独特语用效应》,载《修辞学研究》第8集,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年 6月。

65.《中国风格学源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66.《语言理论新框架的建构与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云南)1999年第1期。

67.《修辞学转向与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

68.《论夸张》,载《中国第一届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1999年6月。

69.《论修辞文本建构的基本原则》,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70.《平淡情事艺术化的修辞策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71.《修辞主体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72.《方言研究:透视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

73.《[请读我唇]三人谈》(与宗廷虎教授等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9年增刊。

74.《看文人妙笔生花,让生命得到舒畅——评沈谦教授[林语堂与萧伯纳]》,台湾《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总508期)。

75.《修辞学研究新增长点的培植与催化》(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

76.《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

77.《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上)》,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4号(1999年)。

78.《[金瓶梅]的语言艺术》,载《经典丛话·金瓶梅说》,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79.《中国古典言情小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1期(总181期)。

80.《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下)》,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5号(2000年)。

81.《评黎运汉著[汉语风格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第2版。

82.《论比拟修辞文本的表达与接受心理》,《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8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论中国文学中的双关修辞模式》,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4期(总184期)。

84.《委婉修辞的语用学阐释》,载《语文论丛》第6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85.《修辞学研究的深化与修辞学教材的改革创新》,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1期。

86.《比喻修辞文本的心理分析》,《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87.《论精细修辞文本的心理机制》,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8.《异语修辞文本论析》,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

89.《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学的建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90.《论旁逸修辞文本的建构》,湖南省一级学术期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91.《论拈连修辞文本》,《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92.《论结尾的修辞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93.《顶真式衔接:段落衔接的一种新模式》,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

94.《论顶真修辞文本的类别系统与顶真修辞文本的表达接受效果》,《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95.《论锻句与修辞》,《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96.《吞吐之间,蓄意无穷——留白的表达策略》,台湾《国文天地》2002年8月第18卷第3期(总207期)。

97.《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武汉大学《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

98.《论事务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99.《从统计分析看“简约”与“繁丰”的修辞特征及其风格建构的原则》,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

100.《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01.《基于计算分析的法律语体修辞特征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02.《论学习修辞学的意义》,《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103.《论起首的修辞策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04.《论口语体的基本修辞特征和修辞基本原则》,载《语文论丛》第8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105《平淡风格与绚烂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06.《韵文体刚健风格与柔婉风格的计算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07.《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08.《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09.《从<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与原本的比较看王希杰教授修辞学的演进》,载《修辞学新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110.《从计算分析看文艺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修辞学论文集》第七集,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111.《评谭学纯、朱玲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12.《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出版。

113.《话本小说“正话”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

114.《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15.《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16.《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17.《话本小说“头回”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

118.《论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119.《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四种特殊类型》,载《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

120.《由汉语词汇的实证统计分析看林语堂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特点所作的论断》,《跨越与前进――从林语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与相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06年10月出版。

121.《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渊源》,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2006年(平成18年7月)LXVII。

122《评朱玲[文学文体建构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23.《修辞学的科学认知观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载《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学术论坛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

124.《八股文“收结文”之“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载《修辞学论文集》第十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125.《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摘。

126.《〈史记〉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27.《“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28.《段落衔接的修辞策略》,《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29.《南北朝时代列锦辞格的转型与发展》,《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09年第8期。

130.《从〈全唐诗〉所存录五代诗的考察看“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131.《学术史研究与学科本体研究的延展与深化》,《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0年第1期。

132.《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133.《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

134.《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

135.《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论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010年第5期。

136.《“列锦”修辞格的源头考索》,核心期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

137.《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

138.《“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39.《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1期。

140.《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语言发展变化的活力动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5期。

141.《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的一点思考》(第一作者),《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42.《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蜕变与开新——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11,7出版。

143.《海峡两岸词汇“同义异序”现象的理据分析兼及“熊猫”与“猫熊”成词的修辞与逻辑理据》,载郑锦全·曾金金主编《二十一世纪初叶两岸四地汉语变迁》,台湾新学林,2011年12月出版。

144.《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45.《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走向的几点思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46.《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同义异序、”同义异构“现象透析》,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

147.《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4期。

148.《由〈全唐诗〉的考察看中唐“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

149.《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50.《杜甫诗歌与名词铺排》(第一作者),《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151.《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第一作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153.《先秦两汉诗赋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特点》,《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54.《元曲“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追求》,《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55.《“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

156.《修辞的性别分野与女性修辞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

157.《宋词“列锦”结构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二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158.《明清词“列锦”结构模式的发展演进考察》,《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