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十大冷门景点,人少景美好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1收藏

江西十大冷门景点,人少景美好玩-,第1张

江西简称“赣”,因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简称“赣”,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

江西 旅游 资源也很丰富,除了大家熟知的著名景点,如庐山、井冈山、婺源、三清山、滕王阁等,还有一些并不太知名的景点。当你闲暇之余,不妨到这些小众冷门景点去试试看,去过之后你会发现风景一点不亚于那些著名的景点,尤其对喜欢自然山水的朋友来说,下面介绍的这十个小众景点都非常适合休闲游玩。

铜源峡位于南昌市新建县望城镇,横跨湾里区、新建县两地,属于梅岭十景之一。峡谷自梅岭洗药湖蜿蜒而下至幸福水库,全长十余里,落差接近六百多米,其中最大的一阶落差竟然超过百米。

铜源峡峡谷幽长、怪石林立,周边古树参天、藤蔓缠绕,沿途还有许多水碓(一种 借用水力舂米的农具),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绵延十余里落差六百米的峡谷,分布着大大小小八十多个瀑布,形成十几个多级瀑布群,是铜源峡的特色景观之一。

铜源峡溪水水质清澈、千年不腐,两岸奇峰异石、错落有致,还有那层层叠叠、起起伏伏的梯田, 又给峡谷平添几分诗情画意。

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峡谷还有许多丰富的体验项目,这里有玻璃栈桥、彩虹喊泉、梦幻花廊等多种人文体验,在感受美的同时还能释放心情。

全程180米横跨幸福水库的全透明玻璃栈桥,不仅可以一览水库全景,而且能够感受玻璃栈桥带来的冒险和刺激,声光的效果会让你获得极致的体验。

彩虹喊泉可以让你抛弃一切,放声喊出你的烦恼,让你尽情释放压力,声音越大、持续越长,泉水就会喷得越高越久。

除了美景,铜源峡还有 高空七彩旱滑和玻璃水滑梯等 娱乐 项目,喜欢刺激的可以尝试,感受速度带来的激情。

瑶里古镇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东部,祁门、休宁、婺源、浮梁四县交界之地,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誉。

瑶里早期因瓷窑而得名,被叫做“窑里”,直到本世纪初,瓷窑外迁,才改名为“瑶里”。这里保留着大量的明清时候的建筑,看上去是典型的徽派风格,青砖小径,黛瓦白墙,仿佛一幅古朴的江南水墨画卷。

这里有展示徽派“三雕”艺术的狮冈胜览、程氏宗祠;有展现封建宗族礼仪的进士府邸;有见证革命斗争艰辛的 陈毅旧居 、红军游击队驻地;有重现往日繁华的明清商业街、 徽州古道 ;有反映瑶里风土人情的灯彩、地戏等等。

清澈见底的瑶河由东向西潺潺而过,更显小镇的安宁。

斑驳的墙壁,老旧的门楣,雕刻的窗栏,翘角的屋檐,无不勾起思绪的错乱,仿若回到曾经的沧桑岁月。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繁华的小镇在如今显得岁月静好,烟雨山水间,瑶里古镇还将延续千年的故事,见证世人的乡愁。

白鹿洞书院被誉为“ 中国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商丘应天书院、登封嵩阳书院)之首,位于 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东南, 是中国古代首个完备的书院,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间一个重要的文化摇篮,是中国儒家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书院始建于公元940年,处于五代十国后晋时期。唐贞元年间,名儒李渤曾隐居于此,喜养白鹿以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李渤任江州(今九江西南)刺史,于其地建台榭,以白鹿名洞。南唐时于此洞设置学馆,学者大集,以名儒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时称白鹿洞国庠或庐山国学。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朝廷赐监本九经,称白鹿洞国学,宋代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改名白鹿洞书院,沿用至今,距今已有1000多年 历史 。

白鹿洞书院历经沧桑、屡废屡兴,现存的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建,由书院门楼、先贤书院、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各建筑主体均坐北朝南,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风格为主,屋顶均采用人字形硬山顶,布局考究,颇具清新儒雅之气。

步入白鹿洞书院大门,第一个院落是 先贤书院 。先贤书院由中门分为前后两进,院门上悬有李时达手书“先贤书院”的横匾,主要景观有院门、二门、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前院有一个花繁叶盛的花圃,据传朱子爱桂,花圃中央就种植有桂树。院中还有扁柏、地栽麦冬、马褂树、芭蕉、棕树、柳杉、水杉、罗汉松等各色植物。

棂星门院 位于先贤书院东面,为进入书院的第二个院落。主要景观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这一院落由礼圣门辟为前后两进。棂星就是传说中的文曲星,跨入棂星门石坊,人们就会得到文曲星的灵气,受神灵庇佑,必定学业有成、一帆风顺。再向前就可以踏上泮池的状元桥,有着学富五车、金榜题名的好兆头。

白鹿洞书院 位于棂星门院东,是进入书院的第三个院落,前后 共有三进,为大四合院样式,有御书阁、明伦堂、 朱子祠、 白鹿洞和思贤台等功能各异的建筑景点。 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门楣,门上高悬明正德年间文坛领袖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

紫阳书院 位于白鹿书院东面,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四个院落,入门前院两侧是碑廊,最著名的当属紫霞真人手书《游白鹿洞歌》,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

最后一个院落为 延宾院 ,是书院的最后一个院落,主要景观有延宾馆门、憩斋、逸园、贯道门、春风楼等。

仙女湖位于新余市西南郊,湖水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有百余座岛屿,数万公顷原始森林,是东晋文学家干宝所著古籍《搜神记》中所描述的“毛衣女下凡”传说(七仙女下凡原型)和“中国七夕情人节”的发源地。

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由舞龙湖、钟山峡、钤阳湖、大岗山、九龙湾五个部分组成,有 爱情岛、会仙岛、桃花岛、舞龙湖、凤凰湾等经典美景。

在湖光山色的仙女湖,不仅有无与伦比的美景,还有动人心魄的神韵。

春天的仙女湖,景色十分秀丽,空气中夹杂 着花草的芳香,还有泥土的味道,远山叠翠,湖光粼粼,百花争艳, 杨柳依依 。

夏天的仙女湖,青山绿水,这里是避暑的天堂,山水相映、天水合一,清晨与傍晚,都能见到湖光山色间百鸟翱翔的美景,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神奇。

秋天的仙女湖,五彩斑斓,层林尽染,阳光下的仙女湖是金**的, 风情万种,落叶翩翩, 广袤的湖面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水天一色,秋水长天。

冬天的仙女湖, 在于水与山之间,虽然很冷清,但是有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和山川之静美,无论经历多少岁月,那一刻的美都将难以忘怀。

仙女湖最美的地方非爱情岛莫属,由东方与西方两个爱情小岛组成的,中间是一河相隔,只有一座吊桥相连,吊桥两边是不同的美景。虽然两座小岛分别展示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但是对爱情的诠释却是高度的统一,真正的爱情都会遇到困难,通过考验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情岛以爱情文化为主题,建有影视城、同心锁、教堂、爱情海、浪漫满屋、海景码头、日式风情、欧陆风情街、宫廷水道等人文景点。

龙虎山位于鹰潭贵溪市,据传东汉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故此得名。龙虎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也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

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时期已迁至龙虎山,其后裔世代定居于此,至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传承六十三代。

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先后兴建了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座道庵,其繁荣景象一时风头无二。然而从汉代到今天,沧海桑田,经过多次朝代变更,战火洗礼,大多数观院均已废弃,现存者唯有天师府。

龙虎山主要有大上清宫、天师府、仙水岩、天门山、象鼻山、无蚊村、马祖岩、正一观、洪五湖等景点。

其中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 这里峰峦连绵,瀑布叠飞,树影婆娑,奇峰怪石,有许多珍稀的植物和野生动物,是一个天然的绿色生态区。

象鼻山位于泸溪河东侧,与清澈的河水相互掩映,形成龙虎山山水一色的自然奇景。大山像一头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天然石象屹立于山中,长长的象鼻仿佛从天而降,在寻找着食物,悠闲自得,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神象”,是举世罕见的丹霞美景。

在龙虎山有个叫做“无蚊村”的小村落,光看名字就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这里原来叫许家村,共有五十几户人家,据记载为东晋著名天师许逊真君的后裔。唐朝末年,许家迁居至此定居,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

该村面积不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树木葱茏,碧波宁静,这里冬暖夏凉、气候温润。最神奇的是村里却有一个奇特现象,就是一年四季没有蚊子,因此被称为“无蚊村”, 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第一奇村,是龙虎山之旅最好的歇脚之地。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祭祀的场所,是一座园林式的道教古建筑群,地处上清古镇中部,北靠西华山,南对琵琶峰,门临泸溪河,依山傍水,气势恢宏。

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天师府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重建于上清镇长氏坊;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天师府建于今址。

作为道教天师的私家园林,在中国绝无仅有,占地达五万平方米,屋舍有五百多间,府院环境幽雅,宛若仙境。屋舍 选用雕花镂刻,米红细漆,古色古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府第”之一,有“南国第一家”之美誉,被尊为道教祖庭。

通天寨位于距赣州市石城县城东南的大畲村境内,因寨上主峰外巨石如两指相扣,内若两掌半合,仰视苍穹手指通天而得名。通天寨属于丹霞地貌,以石奇、洞幽、泉美、茶香、佛盛闻名,素有“千佛丹霞,通天胜境”之美誉。

在全国众多丹霞地貌景区,唯有通天寨可以见到如此典型的岩面龟裂地貌,山峦跌宕,悬崖逶迤。远远望去,红色的岩石,宛如片片丹霞,岩层龟裂,呈六边形,散漫延伸于整个岩石表面,显示壮观秀美之奇景。

大自然从来不吝啬它的美丽,通天寨的阴阳峰直冲云霄,显得十分阳刚,被称为"生命之根";或许是为了平衡,对面有一个山洞,被称为"生命之门",幽深寂静,圣洁无比。

远眺通天寨,山体居然酷似一只历经沧桑的神龟,匍匐在巍峨的武夷山脉中。据传,远古时代,此地曾是东海龙王的行宫,东海龙王派遣龟仙夫妇驻守此山,此地因此得名“龟仙山”,千万年变迁,龟仙夫妇化成了一对石龟,龟兵龟将则化作岩石,永远守护在这里。

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着长寿与福气,这种印记在通天寨内随处可见,证明了通天寨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福地。

畅游通天寨有两条途径,一是沿南门拾阶而上,由于需要爬坡,稍费体力,然而回程显得较轻松;二是从北门沿步道向下行,较为轻松,返程则最好另辟蹊径。

因为初到景区体力充沛,所以到通天寨最好先爬山,游览山上景点,到山顶俯瞰整个景区,再去大畲荷花观光园、古民居南屋等。

站在山顶,俯瞰脚下白茫茫一片,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于通天寨上观日出、赏云海,仿佛置身一幅绝美的画卷。

金滩古林位于吉安市泰和县塘洲镇的赣江河畔,当地人称之为泰和麻州,与泰和的另一处名胜“狗子脑塔”隔江相望。

这是一片大约三百多亩的古樟树林,主要是大面积的古樟树,还生长着枫树、水蜡树、油珠树等多种名贵树种,至今已经八百多年。

据古林旁的村民述说,在明朝时期,当地有个习俗,凡有人在科举中进士,回家就在古林中种植樟树,虽然朝代更迭,习俗却从未间断。

经过多年的变迁,人们还发现这片古林不仅风景秀丽,还能阻挡洪水,预防水土流失,保护村子的安全,因此即使废除科举,人们依然继续种树,保护这片樟树林。

樟树本不稀罕,但如金滩古林这样, 历史 之久、面积之大、风景之美,在全世界都属罕见。尤其惊艳的是,因为是在赣江河畔,这里已经成为一处湿地。每年春夏之季,古林宛如长在水里,树景水景掩映成趣,宛若江南的秘境!

许多樟树的树龄超过五百年,如此的古老,凝聚了多少岁月沧桑的气息,让人不由生出些许怀旧的思绪。古树、古塔默默伫立,不管岁月如何流转,画面在这一刻仿佛静止一般。

这里不是书中的世外桃源,而是现实世界的洞天福地,这里就是泰和麻州金滩古林。

天柱峰位于秋收起义发源地--宜春市铜鼓县境内,青山绿水、树木葱茸、丹霞红岩、溪流飞瀑,空气清新,风景秀丽, 以“峰险、水秀、石异”而闻名。

天柱峰景区大约有五十平方公里,主要景点包括 天柱飞瀑、峡谷漂流、灵石古庵、象鼻山和客寨风情等,还有众多野生动植物。

天柱峰一面靠山,三面环水,雄伟磅礴,屹立于中央,是天柱峰景区内的标志性景观,有“修江第一峰”之美誉,更是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的象征。

据当地记载,天柱峰来源于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途经此地,不慎将遗落一只随身携带的仙螺。仙螺在此落地为石,见风即长,日长一千,十日破天。玉帝勃然大怒,差雷公伐之,霹雳一声,灵石被劈出一大窟窿,即现在的灵石庵,山峰也停止了疯长,化为现在的天柱峰。

象鼻山景点位于天柱峰左侧,是仅次于天柱峰的第二石峰,正看两线天,侧看象鼻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天柱飞瀑”是天柱峰景区的景点景观之一,从瀑布码头上岸后,沿着青石板铺就的亲水栈道迤迤而行,沿途古木深深,树木林立,路边溪流潺潺,这里有赣西北最大的瀑布群——“天柱飞瀑”。

“天柱飞瀑”是由九条瀑布组成瀑布群,玉珠点点、瀑花灿烂,有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洒脱之意。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被誉为“赣西第一瀑”的九叠瀑布,瀑布高约百米,飞花落玉,让人叹为观止。

傩湖位于抚州市南丰县南部,座落于白舍镇与紫霄镇交界处,是一个清澈洁净的原生态淡水湖泊。

傩湖湿地于2009年12月13日被评为中国首个丹霞地貌为主的湿地公园,以滩涂、草地、林地和水域为主,是典型的鄱阳湖淡水类湿地。傩湖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候鸟种类齐全、季候性明显、数量较大,是难得的候鸟栖息地。

湖区原生态景点颇多,两条航道,一条曲径通幽,一条开阔大气。右航道一路过去,有甑盖山、象鼻山、仙眼山、七仙岩、着棋岩等景点,还有中国道教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张天师的道兄)潜心修炼的紫霄观;左航道有五女峰、马鞍山、酒坛山、驼峰岭三仙会等景点。

傩湖奇景仙人眼,让人目眩神迷。

具有桂林山水的神韵,且清秀脱俗五女峰。

感受风铃的沧桑,追忆失去的岁月——驼峰岭。

望仙峡谷小镇位于上饶县望仙乡,距道教第三十三福地信州灵山仅十公里,因此也被叫做 灵山大峡谷, 是一个风光秀丽、空气清新的原生态 旅游 胜地。

目前小镇规划面积约6平方公里,分为九牛、南山、岩铺、圆山顶、芳村五大景区,有峡谷漂流、栈道探险、岩铺民俗等二十几个项目,是一个适合全家假日休闲放松之地。

小镇以自然为美,更因三国名仕胡昭得道成仙的传说,充满了神秘的仙灵之气。目力所及之处,峡谷清幽,溪水潺潺,清风微拂,民居古朴;远处是蓝天白云,松涛竹海,峰奇石异,栈道若隐。

峡谷奇峰异石,苍松翠柏,溪流清澈,空气清新,栈道与长廊也是古色古香,让人有一种舒缓宁静的轻松感,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在峡谷山腰处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被称为雷打石。传说中在巨石中有精怪,动辄恐吓村民,因而被上仙惩罚,降下天雷,故此得名。

翠绿峡谷,溪水湍急,沿拗口而下,由于溪流经年累月地冲刷,形成了三个壶状地穴奇观,当地人称之为“三口锅”。碧潭幽幽,深不见底,当地俗语是“三两花线打不到底”。

在百丈高处有一条刺激的玻璃栈道,是欣赏峡谷美景的极佳之处。俯瞰景区,瀑布飞流、山泉激荡,山水一体,相映成趣,就是一处隐藏在深山的秘境,将喧嚣都挡在了大山之外。

(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还知道哪些冷门的美景,欢迎推荐!

因为属于属于喀斯特地貌。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象鼻山不是海岸地貌因为属于属于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coastallandform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青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战国后期,随着铁器的兴起,青铜剑逐渐走向了衰落。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个时候没有皇帝,只有王,王喜欢玉,从玉字的造字结构就可以看出。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特点,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机械零件、轴承、齿轮等。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编辑本段]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编辑本段]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它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著名的越王剑也是由青铜铸造的。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编辑本段]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编辑本段]青铜器上的纹饰

一一动植物形象纹

“蟠虺纹”因图形为盘绕成组的蛇形得名,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虺是上古典籍记载的剧毒蛇,所谓似蛇而小。“蟠虺纹”仅见于春秋时期。

“象纹”与“象鼻纹”也是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象,通相。既是一种温顺的大型动物,又常作为太平吉祥的象征,还有就是“出将入相”的辉煌。

“兽面带纹”过去亦称“狩带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变形为带状装饰纹的动物面部形象组合。这种纹饰带出现于西周晚期,流行于春秋战国。

一一几何图形纹

几何图形指菱形、三角形、圆形及其他相连成组的变形图案等。比较典型的有:“圈带纹”或称“串珠纹”,多为辅助纹饰,流行于商周时期;“三角云纹”常交错其他纹饰,流行于战国时期;“菱形斜格纹”多见杂以“涡纹”和“S”形图案,流行于战国;“环带纹”,旧称“公字纹”,表现为连续的“S”形波浪带图案,上下充填“窃曲纹”或环纹,流行于西周晚期;“窃曲纹”很早就见于《吕氏春秋》的记载,“窃曲纹”的变化很多,如蜷曲若双环而其中之一有目形者,有两端内曲呈一如意头状者,不一而足。

其形式基本为卷轴。史料记载:“宋以前之书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干本……”刻印技术,始于隋。唐朝时宰相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均要刻印。刻书风气,由此转入鼎盛。

造纸术的发明,尤其是植物纤维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利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同时,宋朝的书籍刊印水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宋代雕版印刷盛行,从而刻本取代抄本成为图书流传的主要形式,线装书以宋刻为最佳,也最古老。其书多出自名匠之手,肥细有度,宋版刊刻的书也是后世书籍的典范。北宋刊本的特点是:单边,白口,大字,行款,墨色浓厚,疏朗悦目。版心口刻字数,中刻书名,下刻刊工姓名。字体接近手写。早年用欧阳询的书法,后流行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纸质匀称,纸张光洁坚韧,黄白两色。 其字均为匠人雕刻,不古不今,字体奇异,与宋元均不相同。字小,墨色亦浅。明嘉靖以前,盛行黑口。字体款式都继承元代,和元版极其近似。嘉靖年间,刻书风气骤变。北宋的白口本又在社会上东山再起。黑口本几乎绝迹。版式和北宋本相差无几。字体也采用欧体、颜体,但是刻功欠佳,给人以呆滞的感觉。纸张是上等白棉纸,洁白细腻,墨色鲜亮。这种变化,与当时文化上追求复古运动密不可分。另外,明后期,许多书籍用手写体刻版,还有用行、草书刻版的,可谓独树一帜。

明万历后,黑口本又渐多。字体发展为方正字体,笔画古板。明后期盛行朱、黑套印书籍。这类书多为白口,左右双栏,中无界行。正文字体是宋体,白纸,黑字,彩色评点,令读者赏心悦目。

书籍插图是晚明时期的一大特色。主要涉及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刻画精美,线条生动,具有很高的美学品位,并且发展出几大流派,争奇斗艳,各有特色。在我国的书籍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清鸦片战争前,仍在沿用明末的风格。清初的刻本,字体分为软、硬两体。硬体是明末的方笔体,软体为手写体。康熙后,又恢复了呆板平庸的“宋体字”。 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 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古代书籍的版式风格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继承、再创新、又回归的轮回过程。一种风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向,它所传达出的文化、精神、民族传统,是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财富

七洞沟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七洞沟古称虎跳岩、飞泉峡,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和省级影视拍摄基地。景区位于长寿之乡、中国十佳生态养生旅游名县、2019中国最美县域——长宁县境内,距成贵高铁长宁站12公里,为典型丹霞峡谷地貌,森林覆盖率高达96%,桫椤群落成片,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7万个,高居四川第一,夏季气温比宜宾市区低近10度,是著名避暑胜地和天然氧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个洞崖墓群(东汉)、东汉古寺飞泉寺、千年楠木林、9D云海玻璃桥、甘泉洞和桫椤沟、洪谟沟、象鼻沟、胭脂沟等多个景点,并有大峡谷生态漂流、高空滑索和旱滑道等多个体验项目。

七洞沟处在一个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宽10余公里的台地中部。这个台地东北至泸州市合江县和重庆江津区,西南截止于宜宾市长宁县开佛镇的佛来山,绵溪河横切台地,形成绵溪河大峡谷。按照空气动力学原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台地上的冷空气,源源不断地下沉汇聚到绵溪河大峡谷内,使绵溪河大峡谷中一直保持着较低的温度,成为天然的大空调,是一个极好的避暑胜地。夏季时节,景区内温度只有20来度,极其凉爽。而景区外,则是30多近40度的高温。每到夏季避暑季节,周围的农民、古河镇的市民、乃至长宁和江安县城的人们都相约到这里纳凉避暑。

七洞沟9D云海玻璃桥横骑南屏山山脉与佛来山山脉峡谷之上,全长386米,宽33米,垂直落差188米,在中国西南部地区长、宽、高都名列第一,是长宁旅游大发展靓丽新画卷之一。玻璃桥采用最新9D技术,以仿真场景与感应设置模拟多种特殊效果、立体画面,将视觉、听觉、触觉和动感完美地融为一体,给游客带来惊心动魄的刺激感受。走在桥上,不仅可以俯瞰绵溪河,还可以饱览南屏山脉、佛来山脉等2座群山的英姿;晴天时,蓝天和白云的倒影铺满天桥,让人在对透明的脚下战战兢兢之余,更乐享于踏云而行的快感;而云雾天气时,玻璃桥则在雾中若隐若现,天上人间的美景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玻璃桥桥面采用12+228+12+228+12三层超白钢化夹胶玻璃组成,每平方米荷载量约为35KN(千牛)(约等于378公斤),每块玻璃可承受14吨重量,同时具有抗弯曲、耐冲击、强度高等特点。玻璃桥基础部分由-0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桩基深度约12米左右,全部商玲约2200立方,主索采用单边7根(两边共计14根)直径46mm的强力镀锌钢丝绳做为受力件,桥梁荷载量可以同时承载3000人。为确保安全,景区还在玻璃桥上增设了风速测量仪和桥面人流实时监控等设施,将每次上桥人流将控制在800人。同时,全面开展玻璃桥防锈防腐处理工作,制定了定期维护工作机制,确保安全。

星空旱滑道

旱滑道全长328米,高差188米,沿佛来山山脉盘旋而下,像一条飞腾的巨龙,美丽壮观。基础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主体滑槽用高密度花岗岩构建而成,滑道上面用阳光板全部封闭,以备阴雨天安全滑行,此滑道每天可滑行人数约为8000人,在体验惊险刺激的同时,又起到了下山代步作用,是七洞沟广受游客欢迎的游乐项目之一。

绵溪河大峡谷漂流

绵溪河大峡谷漂流河道全程3公里,有7个急滩,6个碧潭,采用无动力

漂流专用橡皮艇自助漂流。河道周边风景优美,山青水秀,丛林蔽日,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炎炎夏日仍感清爽宜人。随着河道一路往下,时而在湍急的水流中激荡而下,时而在水流平缓处悠闲戏水,让游客在漂流中,感受到夏日难得的凉爽,更得到了心理的释放。

七个洞崖墓群和时光索桥

七个洞崖墓群位于绵溪河东岸的红色砂岩峭壁上,开凿于约2000年前的东汉。过去,当地人把七个洞称为“蛮子洞”,认为是古时候蛮夷的住所,后来,经考古专家考证为东汉时期的崖墓群。崖墓的特点就是利用山崖开凿墓室,从东汉时期开始至之后的约500年间,崖墓是四川,特别是川南长江及其支流两岸地区典型的一种墓葬方式,在整个中国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七个洞崖墓群

七个洞崖墓群有大小崖洞墓共28座,错落分布在绵溪河畔的山崖上,其中7墓较集中,其余21墓分散错落分布。集中的7个墓按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均为长方形弧形顶墓室,内部有联通,墓门呈方形,由外到内逐层缩小。墓室、石棺和峭壁上有各种浮雕共189幅,如伏羲女娲、夫妻宴饮、飞龙、舞女、花卉、杂技、灯笼等,工艺精美,同时还有珍稀的文字题记7处,均为汉字,分二类:一为纪年,有“熹平元年”“延光元年”等;二为姓氏,有“黄是(氏)作此冢一门,?(该字不可辨认)究苦知者谓我直,不知者奴”等涉及墓主身份的多则题记,涉及“李”“黄”“赵”等姓氏,这也是宜宾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文字遗存,汉字题记以及汉族姓氏的出现,表明这些崖洞墓的主人为古代汉族人。沿着七个洞游步道往山上走大约三十米,有二十余个离地面较近的崖墓,通过台阶可以进入墓室内部。此外,附近崖壁上还有数个未完工的古崖墓,将两千年前的崖墓开凿过程完好地保留下来,在绵溪河上游几公里范围内还存在着另外几十个东汉崖墓。

七个洞崖墓群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的七个洞崖墓群是宜宾这次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历史最悠久的。在七个洞一侧,是60米长,横跨绵溪河的时光索桥,黄昏时分,崖墓和摇曳的索桥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下,千年时光也似乎在此刻停滞,别有一番韵味。

桫椤沟

桫椤沟位于绵溪河大峡谷东岸,当地群众称之为两合河。它发源于古河镇保民村,全长3公里多。因沟谷中长满了有“活化石”之称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而得名桫椤沟。桫椤沟,集中分布有几十株桫椤树,是景区桫椤分布最集中的景点。从桫椤沟往上,溪流形成一条高100多米的3级瀑布。桫椤沟景区规划建设面积5平方公里,环绕溪流瀑布建有长2公里多的观景和游览步行道,步行道和9D云海玻璃桥上山栈道相连。

象鼻沟

象鼻沟位于绵溪河大峡谷东岸,此沟长3公里。相传,在东汉时期,

象鼻沟上有一座寺庙,叫象鼻寺。寺庙里供奉有普贤菩萨。人们在晚上经常看到六牙白象这条溪沟里吸水,于是,人们就将此沟称之为象鼻沟。周洪谟在史家铺报恩寺读书时,经常在老师牟秉常先生的带领下,到象鼻寺向主持方丈学习,象鼻沟山腰修建有高空滑索。

胭脂沟

胭脂沟位于绵溪河大峡谷西岸,发源于古河镇兴隆村,全长近4公里。相传,每年七月初七,天上的七仙女都要下凡来到胭脂沟里来,惊动了诸路神仙,他们也纷纷出来迎接七仙女的到来。特别是螃蟹,这一晚溪沟里到处都是。仙女们在胭脂沟里沐浴、嬉戏。久而久之,这溪沟里的水,也浸满了仙女们身上的胭脂,溪水也发出淡淡的胭脂味道,因而得名胭脂沟。

其实,胭脂沟的溪水里有胭脂的感觉,是因为溪水中含有丰富的偏硅酸,用含有偏硅酸的溪水洗手、洗脸,就像抹了胭脂一样,因而称之为胭脂沟。胭脂沟是七条沟中溪水流量最大的一条沟。沟内有多姿多彩的瀑布群。胭脂沟汇入绵溪河处有高滩子电站。紧邻的是胭脂沱电站。

洪谟沟

洪谟沟位于绵溪河大峡谷东岸,总长3公里多,因明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国名儒周洪谟小时候在此学习过而得名。洪谟在附近报恩寺念书时见此处岩石天然形成石屋,环境又清幽雅静,十分适合读书,因此常来此处静读,后来洪谟以四川的乡试第一名的身份进入全国会试,并在明英宗朱祁镇亲自主持的殿试策论中,深得赏识,英宗本想钦点他为状元(第一名),但因为他“身材不硕”,似乎有碍大明帝国的形象,只得让他委屈一下,做了榜眼(第二名)。直至今日,时有游客带着孩子来此处读书片刻,以求得好兆头。洪谟沟现有洪谟居、进士门等景点。

周洪谟以文起家,历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左侍郎、礼部尚书,后加任加封太子少保、资政大夫,谥号“文安”,为官46年,历经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5朝4帝,经历土木堡之变、京师保卫战和夺门之变;他被明宪宗朱见深称为“为国名儒”,赞扬他“贯通经史,识达天文,具忠爱之诚,启沃两京,传我文明”;晚年退休后参与创建了翠屏书院(今宜宾市一中),洪谟以儒名世,一生著述甚丰,其中“峨眉天下秀”这句享誉世界的形象口号,就来自周洪谟的《眉山天下秀》。后人争相效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周洪谟这样造福桑梓的有用之人,也经常把孩子带到这里学习了解汉学知识。为了纪念这些事儿,人们就把这条沟命名为洪谟沟。沿洪谟沟溪流而上,修建了全长720米环形游览步道,沿着步道可以欣赏洪谟斋、洪谟墨、洪谟砚等天然丹霞景观和亿年前白垩纪时代的海洋遗迹。

白马沟

白马沟位于绵溪河大峡谷东岸,沟长3公里多,是明代的“为国名儒”、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周洪谟读书和在京为官省亲时,经常拴白马的地方,故名白马沟。相传,周洪谟爱骑白马,在报恩寺读书时,在经常骑白马到绵溪河大峡谷考察和研究汉文化。他骑的白马就经常拴在这里。

周洪谟是一个非常爱家的孩子,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在他26岁时殿试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以后,经常回家看望妻子。为了能按时进院不迟到,又能见到妻子,他就将家乡特有竹种——绵溪河大峡谷里的硬头黄竹点化成白马,骑着白马往返于老家和京城。回家看望妻子市时,为了不被别人发现,他大多都把白马又变回硬头黄竹,放在白马沟里。

白马沟是东汉岩墓群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在红色的砂岩石壁上,高高低低分布着20多个崖墓。有些矮的崖墓,游客还可以走进洞中考察或观赏。白马沟已经修建了760米长的游览步行道,将绵溪河边的游览步行道、七个洞东汉崖墓群和连成旅游环线。白马沟旅游环线又通过时光索桥,将峡谷对岸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七洞沟大的旅游环线之一。

在白马沟山腰处,有5尊三国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五虎上将的雕像,由于年代久远,如今雕像已经只剩下5尊石柱。

琴蛙石

在绵溪河大峡谷东岸,有一块红色砂岩,凸兀于路旁,形状如一只正在弹奏的弹琴蛙,人们把这块巨石称之为琴娃石。相传明朝时,周洪谟将一位名叫穆槐的小姑娘背过绵溪河,不想这位姑娘就此爱上周洪谟,从那以后,穆槐经常回到原地等候,希望周洪谟再次出现。而她却不知道周洪谟已经外出求学,再没出现过。为了打发枯燥的等候时光,穆槐学会了弹琴,时间如绵溪河的流水,一去不复返,穆槐也由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的执着和爱感动了在此炼丹的太上老君,于是太上老君将穆槐变成一只活泼可爱的弹琴蛙,永远停留在这里弹琴,等候周洪谟的到来。而今,除了冬季,每到夜晚,在琴蛙石都可以听见穆槐‘叮叮、咚咚’的弹琴声。

楠木古寺——飞泉寺

飞泉寺,位于七洞沟旅游景区绵溪河大峡谷的谷口山麓,四周被近百株百年楠木环绕,在汉代,因寺庙背后的来龙山上有一条清泉飞流而下,故名飞泉寺。飞泉寺主体全部由楠木建成,根据寺内历代石碑和长宁、江安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汉代,鼎盛于南北朝,于明清翻修,至今已有1700余年。寺中院坝内曾有一巨石,斜卧耸立,高约8米,形态似一只雄壮的犀牛遥望深邃的夜空,有僧人常常在夜间到此打坐悟禅,修行人生,所以取名“犀牛望月”,后在文革期间被毁。

飞泉寺前殿以四根巨大的石柱为主体,石柱上原本有石刻楹联,因年代久远,如今只有仔细辨认才能看到隐约的雕刻痕迹了。正殿则主要由四根直径约70CM的巨大楠木为主要支撑,除此之外,寺院其他柱、梁、檩也均为楠木所造,被称为楠木古寺。解放后,这里曾作为长宁县古河区飞泉乡政府的办公场地,这使飞泉寺逃脱了像其他寺院一样被毁的命运,从而得以完整保留至今,成为为数不多的非近代重建的寺院。文革-期间,为了保护寺内石碑不受“破四旧”破坏,乡政府和当地群众通过在石碑表面用糯米和石灰粘接一层石板的方法,将石碑掩藏起来,使之免遭破坏,在今天,人们还能清楚地看到石板粘接的痕迹。

千年楠木林

楠木为木中之王,是古代皇家专用木材,因此又有帝王木之称,七洞沟自然生长着数百株楠木,其中飞泉寺周围集中分布了近百株几百年树龄的楠木,该楠木林为中国已发现的26片正宗楠木林(小叶桢楠和黑壳楠常被误认为是楠木)中唯一分布于海拔300米以下的(海拔276米),是中国海拔分布高度最低的楠木林,而其中约十分之一是金丝楠,是四川唯一的“金丝楠”物种采种基因库,将金丝楠的树叶拿到太阳下逆光而看,可以清晰地看到金线状的叶脉,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这里的楠木曾作为神木进贡朝廷,挑起了故宫的大梁。

丹霞奇观甘泉洞

甘泉洞是丹霞地貌中罕见的的大型洞穴,洞长约200米,宽近20米,高约6米。因为它是一个常年无水的干的岩洞,当地村民称为“干岩洞”,洞内冬暖夏凉,蚊虫不生。对洞穴的形成原因,专家认为有三个:一是岩石的差异风化。在抗风化能力强的巨厚的砂岩下,沉积了抗风化能力弱的泥岩,泥岩不断风化,洞穴越来越大、越来越宽。二是河水的不断冲刷。岩洞底部与溪流的河床齐平,年年暴涨的洪水的不断冲刷,也是洞穴不断扩大。三是附近村民的人为采石。村民采石修路,打掉了洞穴中部分坚硬的岩石,扩大了洞穴容积。

古寨位于七洞沟景区飞泉寺背后的来龙山上,公路建成之前,是方圆近百平方公里台地岩上下山的必经之路。寨墙由一条长约三百米,高约四米的天然石脊组成,凹缺处用条石砌筑,寨门则是斩断石脊而成,长满青苔,残缺不全,正面有近代雕刻的菩萨像和古河区森林防火题字。古寨来历成谜,当地人均不知古寨修建朝代,古籍中也不见记载。

网红摇摆桥

网红摇摆桥位于漂流起点处。

喊泉位于桫椤沟和玻璃桥入口,包括一个30米喊泉和一个80米超高喊泉。

大峡谷高空滑索位于象鼻沟山腰处,全长近400米,高近100米,横跨绵溪河大峡谷,后续景区将继续推进高空自行车、高空蹦极、极限飞跃等项目的建设。

江西十大冷门景点,人少景美好玩-

江西简称“赣”,因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简称“赣”,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