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古籍图书
《诗经》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春秋左氏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的编年史,内容详细,资料丰富,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战争外交、婚姻、民俗、文化。
《国语》是国别体史书,以晋语所占的比例最大。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著作,里面包含有古代神话传说、民俗,还有动植物、矿物的详细记载。
《文选》是梁代昭明太子编辑的一部文章总集,内容很丰富。
《文心雕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评论,内容很丰富,具体。
《唐会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体的史书,内容关于当时的礼仪、制度。宋代欧阳修在编撰《新唐书》时候,在编辑公主传的时候,就参考了这部书的相关记载
《明史纪事本末》作者谷应泰。这部书是关于明代历史的史书,内容丰富,资料详细。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史记
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庄子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孟子
孟子与孔子被后人合称孔孟。《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由荀子及其弟子所著,旨在总结先秦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二人并称“史学两司马”。
山海经
《山海经》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墨
子》一书,其十七篇文章里引用古代典籍多达四十八处;其所引
古书,有些已不可考。今按《墨子》篇目顺序,抄录被引古籍及
引文于此:
《所染》引《诗》“:必择所堪”。
《七患》引《夏书》“:禹七年水”;《殷书》“:汤五年旱”;《周
书》:“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
子也。”
《尚贤中》引《诗》“:告女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
用濯”;《汤誓》(《尚书商书》篇名)“: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
心,以治天下”;《吕刑》(《尚书周书》篇名)“:皇帝清问下民,
有辞有苗。曰:‘群后之肆在下,明明不常,鳏寡不盖。德威维威,
德明维明’。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哲民维刑;禹平水
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维假于民”;
《周颂》(《诗经》的组成部分)“: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
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下坼不崩;若日之
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此外,《尚贤中》还转述了《距
年》尚贤为政之本的思想。
《尚贤下》引《吕刑》“:於!来!有国有土,告女讼刑。在今
而安百姓,女何择言人?何敬不刑?何度不及?”引《竖年》(毕
沅曰“:竖,距字假音晞夫圣武知人,以屏辅而:耳”。
《尚同中》引《吕刑》“:苗民否用练,折则刑,唯作五杀之刑,
曰法”;《术令》(即《商书》《说命》篇)“:唯口出好兴戎”;《周
颂》“:载来见辟王,聿求厥章”;《诗》“: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
驰载驱,周爰咨度”,“我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
谋”;《相年》(毕沅曰“:‘相年,当为‘拒年。”)“:夫建国设都,
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轻大夫师长,否用佚也。维辩使治天
均”。
《尚同下》引《大誓》(即《尚书周书》《泰誓》篇)“:小人
见奸巧,乃闻不言也,发罪钧”。
《兼爱下》引《泰誓》“: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
土”;《禹誓》(《尚书夏书》篇目)“: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
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
以征有苗”;《汤说》(疑为《商书汤诰“:惟予小子履,敢用
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
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
身有罪,无及万方,;《周诗》(古《诗》、《书》互称。前四句见
《周书洪范》,后四句见《诗小雅大东》)“:王道荡荡,不偏
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君子之所履,
小人之所视”;《大雅》(《诗》的组成部分)“:无言而不仇,无德
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非攻中》引《诗》“: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
《天志中》引《皇矣》(《诗大雅》篇目)“:帝谓文王,予
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太
誓》(即《泰誓:“纣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祇不祀,
乃曰:‘吾有命。’无廖务天下,天亦纵弃纣而不葆”;先王之书:
“明哲维天,临君下土”。
《天志下》引《大夏》(即《诗大雅“:帝谓文王,予怀明
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明鬼下》述周之《春秋》所记周宣王杀杜伯之事,燕之《春
秋》所记燕简公杀庄子仪之事,宋之《春秋》所记厉神附于祝史
身上杀观辜之事,齐之《春秋》所记祧神杀中里徼之事。此外,
《明鬼下》引《大雅》“:文王在上,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
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令
问不已”;《商书》“:呜呼!古者有夏,方未有祸之时,百兽贞虫,
允及飞鸟,莫不比方。矧佳人面,胡敢异心?山川鬼神,亦莫敢
不宁;若能共允,佳天下之合,下土之葆”;《禹誓》“:大战于甘,
王乃命左右六人,下听誓于中军。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
正,天用剿绝其命。’有曰: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
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左
不共于左,右不共于右,若不共命;御非尔马之政,若不共命。是
以赏于祖,而僇于社’”;《禽艾》“:得玑无小,灭宗无大”。
《非乐》引《官刑》“:其恒舞于宫,是谓巫风。其刑:君子出
丝二卫,小人否,似二佰”;《黄径》“:呜乎!舞佯佯,黄言孔章,
上帝弗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顺,降之百,其家必坏丧”;《武
观》“:启乃*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
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
《非命上》引《仲虺之告》(《尚书商书》篇名)“:我闻于
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太誓》(即《泰
誓:“纣夷处,不肯事上帝鬼神,祸厥先神禔不祀,乃曰:‘吾
民有命。’无廖排漏,天亦纵弃之而弗葆。”
《非命中》引《仲虺之告》“:我闻于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
帝伐是恶,龚丧厥师”;《太誓》“:纣夷之居,而不肯事上帝,弃
阙其先神而不礼也,曰:‘我民有命。’毋僇其务,天不亦弃纵而
不葆”;《执令》“:具!敬哉,元天命!惟予二人,而无造言,不
”自降天之哉得之”;商、夏之《诗》、《书》“:命者,暴王作之
命下》引《总德》:“允不著惟天,民不而葆。既防凶星,
天加之咎。不慎厥德,天命焉葆”;《仲之诰》“:我闻有夏人矫
天命于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师”;《太誓》“:恶乎君子天有显
德,其行甚章。为鉴不远,在彼殷王。谓人有命,谓敬不可行,谓
祭无益,谓暴无伤。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顺,祝降其丧。
惟我有周,受之大帝。”
《非儒下》引《礼》“: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
父、叔父、弟兄、庶人,其;戚族人,五月。”
《公孟》引《子亦》(疑为《箕子“:其傲也出,于子不祥”。
《墨子》一书引用了哪些谚语和古人言论
墨家广泛汲取了古文化的精华。《墨子》一书除多处引用三代
古籍以外,还惯于引用当时的谚语和古人的言论。这对于我们从
墨子著作中挖掘资料,探讨墨学源头,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如果
说墨子援引古代书籍,表明他继承了古代有文字记载的官方文化,
那么,他征引谚语和古人言论,则表明他也继承了流传于民间的
大众文化。
观《墨子》全书,墨子在十篇文章里引用谚语和古人语达十
三处(不包括公孟子所引),并有专门的表述方式:“吾闻之”、
“圣人有传”“、先王之言”“、古者有语”等。现依《墨子》篇目顺
序,抄录被引的谚语及古人语于此:
《亲士》“: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
也,我无足心也’”。
《辞过》“: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
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牝牡雌雄也”。
《尚贤上》“: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
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尚贤中》“: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
者,不能分人以禄,“;先王之言曰:‘此道也,大用之天下则不
窕,小用则不困,修用之则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
《尚同中》“:先生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
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
动作,,。
《尚同下》“: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
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
也’”。
《非攻中》:“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
隐”“;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
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明鬼下》“:于古曰:‘吉日丁卯,周代祝社方,岁于社者考,
以延年寿’”。
《耕柱》“:翟闻之:‘为义非避毁就誉’”。
《贵义》“:翟闻之:‘同归之物,信有误者’”。
此外,《公孟》载公孟子引谚语一条“:公孟子曰:‘善!吾闻
之曰:宿善者不祥’”。
古人的文章书籍大多都是由专人搜集整理后抄写记录流传下来的,书籍在古人的眼里是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的,一些名人或才子的随口吟出的诗词也会有专人记录,然后被人制成册后传颂,追捧。
一、古人非常重视副稿在没有印刷术之前,副稿是非常珍贵的,通常不会外传,抄送是书籍流传的主要原因,古时候的书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官方的,一种是私人的。如果是官方的,会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文职人员负责保管,若是涉及非常重要的文稿或者图纸,一旦丢失或者外泄,所有人都会获罪被处罚。
二、丢失副稿的后果副稿一旦丢失,对于原主人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一是书籍非常珍贵,丢失便是金银上的损失,二是,副稿本可以借阅给亲戚好友借阅,以拉近关系,一旦丢失,便失去了很多联络感情的机会,三是,在那时候,若是写出了比较好的言论或者诗词,若是可以得到官方的认可,是一个非常好的求职机会。甚至会有在君王前露脸的机会。所以,在那时候,不是真正认可的人,副稿一般都不会外借,最多借手抄本供人抄录。
自从发明了印刷术和造纸术后,文字和文章的保存不再那么艰难,但在这之前,很多的古籍都是专人手抄记录流传下来的,就如《诗经》和《四库全书》等,为了文化的传承,官方特地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文章及文件的保存和整理,由专业的人员进行搜集和整理。民间也会有一些喜欢搜集和整理的文雅人士。华夏民族文化没有断层,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若是没有这一代代人的坚持和努力,华夏文化也不会保留得如此完整。
古渡、帆影、长街、神庙、老榕……这些景象构成了泉州刺桐古港的一幅画卷。是的,那是存在我脑海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最经典的画面。
如今,古渡已寂寞,帆影已远去,长街已不在,只有海神庙前的那棵古榕仍守护着晋江那个出海口。
潮汐起落,丝海浮沉,时光极易把一切淘洗得苍白。站在泉州文兴古渡边,看晋江水迤逦东去,泉州湾缥缈依稀。我极力地搜索着那些与丝海相关的往事,却发现所有情节都变得那么恍惚,所有面目都变得那么模糊。
都说泉州是丝路之起点。何谓起点?那应是海船扬帆的地方,那应是海船落碇的地方。文兴古渡位于晋江入海口,古刺桐港之畔,一千多年前便是远航帆船的起锚地,那自然是丝路起点的起点了。人们喜欢用钩沉两字去解读历史,那么,在这处真正意义上的丝路起点,或许更容易留下一些历史碎片,更容易去钩沉起一些关于丝海的遗存吧!
此时,海潮退去,古渡与江海拉开了长长的距离,中间露出大片的黑色海泥,那厚积的海泥几乎把古码头湮没殆尽。于是,让人很是怀疑这里曾经樯桅如林,这里曾经万商云集。古渡边立着一座五层的宋代宝箧印经石塔,石塔孤寂地守望着江海交汇处,它曾是晋江入海口的一座航标塔,又是船舶出洋的一座祈愿塔。宋元时期,泉州港与亚非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频繁的海上贸易往来,文兴古渡就是泉州古城东南郊的一处水运转运枢纽。石塔四面各雕有一月光菩萨佛像,佛像因岁月久远,风雨侵袭,面目难辨。但我依然感觉得到,佛像深邃的目光正凝望着大海的方向,这目光曾牵动过丝海上的片片风帆,这目光曾见证过丝海中的兴衰浮沉。
在闽南一带,一个古渡往往伫立着一座古庙,一座古庙往往依偎着一棵古榕。文兴古渡北侧的石头山上就屹立着一座真武古庙,古庙前是一座明清时代的牌坊式砖石山门,楣梁上悬挂“武当山”匾额一方,沿着二十四级布满青苔的古石阶拾步而上,便见浓荫下的古庙,古庙殿前悬有一方“真武圣殿”的木刻匾额。庙前站立着一棵参天老榕,没人知道这棵老榕究竟有多老,但凭那苍劲伟岸的枝干,盘根错节的根虬,以及那繁盛茂密的浓荫,便能确定古榕已栉风沐雨了千百个春秋。
真武庙在古榕掩映下显得静穆而神秘,这是奉祀第二代海神真武大帝的地方。宋元时期,泉州郡守每年春秋两季都在此举行祭海仪式,泉州古代海上交通史上两项盛大的公祭仪式是祈风与祭海,九日山祈风祈的是第一代海神通远王,真武庙祭海祭的是第二代海神真武大帝,海上风涛变幻莫测,先人只能祈求海神庇护出海平安了。古籍《西山文集》收有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的一篇祭海祝文,文章就记载了真武庙的祭海盛事。那天,我坐在古榕下,面向晋江入海口,海风徐来,涛声隐约,我竟有些恍惚,我似乎听到了祭海的喧天鼓乐,我仿佛看到了那盛大的仪仗队列,还有那扬起的片片风帆……
走进真武庙里,我虔诚地敬上三炷香,袅袅香烟中升腾着我虚无缥缈的心绪。殿台上的真武大帝披发仗剑,足踏龟蛇。庙里有方巨匾“掌握玄机”,这是清乾隆年间提督马负书所书,意为海神可镇风涛,可庇船只,有掌握风云变幻的玄机。庙前岩石上立着一方明代石刻,上题“吞海”两字。咀嚼这两个字,意味悠长,海能吞纳万物,而能吞海者,非海神莫属!这两字又常常被人解读为泉州航海人的恢宏气魄:所谓“海能吞船,我能吞海!”这又是泉州人爱拼敢赢的一种精神体现。
大殿有一门联颇有机趣:“脱紫帽于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抛罗裳于海角,亦跣足以莅北朝”。这是清道光年间进士庄俊元所撰写的。“紫帽”与“罗裳”是晋江对面的两座山,“不整冠”与“亦跣足”形神兼备地刻画了真武帝的神仙形象,此联既描景又写人,真是妙不可言。
其实,此联更妙的地方还在于隐藏着另一个故事,这故事牵扯着一个朝代的命运,也牵扯着丝海的兴衰。南宋末年,元军一路南下,幼主宋端宗在张世杰、陆秀夫等一帮宋室遗臣的护送下,跌跌撞撞地从福州坐船逃到泉州刺桐港。时任泉州市舶司提举的蒲寿庚见一行人狼狈模样,知道南宋气数已尽,便采取“闭城不纳”的策略,任由一群本该锦衣玉食的皇室遗族在北风凛冽的晋江上挨饿受冻。元兵很快追杀到泉州,小皇帝一帮人又一路踉踉跄跄地从泉州逃到漳州,又从漳州逃到了广东崖山,最终又一起投海殉国,演出了一幕南朝末日的大悲剧。这联颇有嚼头,脱紫帽于殿前,抛罗裳于海角,不整冠与亦跣足,表面是刻画真武大帝的神态,实则隐喻幼主的狼狈,为肃然的海神庙增添了一段心酸的趣闻。因小皇帝曾在庙里住过一宿,故当地人习惯称真武庙为圣殿,算是沾上了皇家的贵气,虽说那是一个没落朝代的小皇帝。
不管怎么,这事对泉州影响深远。或者可以说,泉州的丝路因此而兴,并达到了巅峰,也因此而衰,从此一蹶不振。1276年冬,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孤臣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拥立幼主端宗,成立小朝廷,意图为南宋保个半壁江山。泉州得海丝之膏腴,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有数千宋室宗子移居泉州,朝廷便在泉州设立南外宗正司,以管理皇族宗室事务,那时的泉州简直有临安陪都的气象。身任闽广招抚使兼市舶提举的蒲寿庚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丝海枭雄,他既拥有显赫的权力与财力,又掌控着海上的交通与贸易。宋端宗此行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傍一次蒲寿庚这棵大树,意欲“作都泉州”。
蒲寿庚毕竟是生意场上的人,他一生惯于见风使舵,见宋室正陷于风雨飘摇中,暗自揣想:仅凭一己之力,恐难扶南宋于危难之中,再说自己血液中流的又不是中国人的血,也不必忠于哪个君主。于是,他嘿嘿一笑,深闭泉州城门,拒小皇帝与一帮臣子们于寒风嗖嗖的晋江之中。无奈之下,小皇帝与臣子们躲进真武庙暂避风雨,一进庙里,抬头一看,神龛上真武大帝竟也是蓬头跣足,不整衣冠,与自己的狼狈模样倒有几分相似,不禁凄然一笑。
城进不了,那借船一用总可以吧。可蒲寿庚还是嘿嘿一笑,一拒了之,他似乎听到了元兵的铮铮铁骑正从城外呼啸而来。有时,恰到好处的拒绝便是一条绝好的退路。借船被拒,张世杰感觉颜面丢尽,一言不和便下令抢船,于是停泊在晋江的数千艘船舶被抢大半,那些抢不走的就放火烧掉,那可是蒲氏家族的身家财产啊!望着晋江上的冲天烟火与鱼贯而去的船只,蒲寿庚恨得咬牙切齿。
此时,泉州城内的南外宗室成员们正蠢蠢欲动着想与城外来个里应外合。于是,蒲氏下令紧闭城门,“杀尽南外宗室”。顿时,泉州城内,血雨腥风,哀鸿遍地;泉州城外,烟火漫天,江水呜咽。船队载着一群落魄的君臣从浓烟滚滚的晋江入海,宋端宗怆然望着茫茫大海,面前波涛汹涌,海雾迷惘,残阳似血,那应该是刺桐港最为凄美的一个画面吧。
景炎元年(1276年)十二月,降元后的蒲寿庚走向了他人生的高峰,他既提举泉州舶司,又任福建行省中书左丞,并 “镇抚濒海诸郡”,擅“番舶利者三十年”。终元代一朝,蒲氏家族垄断海上贸易,独霸市舶,“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蒲氏家族究竟有多少海船,仅被张世杰一次牵走的海船据说就有一千多艘!元初,蒲氏家族海上贸易发展迅猛,海船数量当在两千艘之上,那数千艘海船就停泊在刺桐港之畔,那该是怎样的一种船只塞江风帆蔽天的场面啊!就单凭刺桐港这排场也可跻身世界大港之列了。
丝海兴于蒲氏家族,也败于蒲氏家族。蒲氏第三代蒲崇谟热衷仕途,就把市舶事务交由蒲家女婿那兀纳管理,而正是这位叫那兀纳的海獠,在泉州掀起了一场史书上叫“亦思巴奚之乱”的战争。这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战乱,波及惠安、仙游、莆田、福清和福州等地,把一个号称东方第一大港的城市毁于一旦,从此泉州丝海一落千丈,繁荣不再了。
真武庙前曾存在过一条石头街,古街曾经一端连着文兴古渡,一端系着真武古庙。几年前,因城市建设,古街被夷为平地。那天,我走在那遍地瓦砾碎石的废墟上,感觉犹如踩在一具被文明蹂躏过的城市残骸上。古街未拆之前,我喜欢流连在幽深的古街老巷中,走在那些早就被踩磨得异常光滑的石头路面上,走着走着就有追溯流逝时光的感觉。那成片的闽南古大厝,那幽静的**梳妆楼,那寂寞的木板老店铺,虽然被时光打磨得斑斑驳驳,却都刻满着泉州与大海的诸多印记。我又走到了寂寞的古渡,那帆影已远去,而心中的涛声依然在回响。
古代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1、经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2、史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3、子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4、集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历代古籍图书
本文2023-09-23 19:54: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