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建立为何抵制“儒家思想”?儒家体系是如何恢复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10收藏

元朝建立为何抵制“儒家思想”?儒家体系是如何恢复的?,第1张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成吉思汗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成吉思汗并不看重儒家文化,而是看重具有其他宗教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不少儒家知识分子在元朝的政府机构内部只能做一些低级的幕僚。元朝的统治阶层都是游牧民族,出身决定了其文化基础、知识背景很差,让他们打天下还可以,让他们治理国家那就比较难了。他们认识不到儒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尤其是其主体汉族的重要性。

忽必烈执政初期继承了成吉思汗的那一套做法,在他执政的前期尤其看重宗教文化对中国的思想统治作用。忽必烈亲自接见了100多位基督教的长老,他把基督教、道教、回教都看作高于儒家文化的更为重要的思想武器。为了更好的加强思想控制,他在全国设立了管理宗教文化的核心机构宣政院。忽必烈尤其看重佛教思想对全国人民的思想控制作用,他直接任命佛教宗师巴思八等人为帝师。

元朝蒙古统治者抵制儒家文化就是想用其他的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来取代儒家文化对汉族的统治作用,进一步同化整个汉族,让汉族彻底低头,服从蒙古人的统治。但蒙古人的这项政策是极其失败的,他们没有认识到儒家文化对汉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思想意识熏陶,这种文化根植是根深蒂固的,难以短时间之内改变的。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汉族人的一言一行之中。蒙古人为了抵制儒家文化的传播,竟然把已经传承了四五百年的科举考试给停止了。元朝的高级官员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儒家知识分子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汉族成为了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人民。

蒙古人这些倒行逆施的文化政策激起了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忽必烈不得不在之元朝开国之后的第42年重新恢复了科举考试,大量提拔选举儒家知识分子充当元朝的高级官员,不得不提升儒家思想作为王朝的统治思想。忽必烈是元朝历史上第1个认识到儒家传统文化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起到重要作用的皇帝,他也是第1个被汉化的蒙古族皇帝。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1背景: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了陈腐习气; 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人们竞相逐利;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巢穴。

2李贽所谓“异端”思想: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3李贽思想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背景: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2经世致用的主要思想: 何谓“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3影响: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食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巩固小结: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陈独秀对孔子及儒学的激烈批判,并不意味着抹杀孔子及儒学的历史价值,也不是像有些研究者所说的“全盘反传统”,更没有导致“中国文化的断裂”。陈独秀在与吴虞、常乃德、俞颂华等人的通信中,就反孔批儒的理由、意图展开过较详尽的说明。

陈独秀反孔批儒,主要是针对以三纲为内容的封建道德在现代社会中起着消极作用,其对孔子及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和作用是肯定的。陈独秀这些看法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对孔子及儒学的总体态度。正因陈独秀等人并不全盘否定孔子和儒学,尤其不否定孔子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故其并不赞同新文化阵营中那些过分偏激的意见。

元朝建立为何抵制“儒家思想”?儒家体系是如何恢复的?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成吉思汗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成吉思汗并不看重儒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