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祖先到底是谁?和秦始皇、徐福有什么关系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9-23浏览:3收藏

日本人的祖先到底是谁?和秦始皇、徐福有什么关系吗?,第1张

关于日本人的祖先是谁,网上有好多种版本,在国内外最令人信服的一种是徐福东渡说。日本人也很认同这种说法,都认为现在的日本人是由当年徐福所带三千童男童女繁衍而来的。徐福是秦朝时期有名的方士,精通修炼丹药的之法,秦始皇听说后向他询问长生不老之术,徐福讲的是头头是道,口若悬河,秦始皇信以为真,就派他出海为自己寻求长生不老药。这就是徐福东渡日本的起源。

据说徐福在达到日本后,用“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来形容日本,当然了这里压根就没有神仙,更没有什么长生不老药,任务没有完成,回去就是死路一条,于是在日本定居了下来,还在这里称王,成为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现在看来,并没有有力的史料证明徐福到过日本,所以徐福是日本人祖先这种说法还有待商榷。

  所谓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这种说法还无法确定,但是可以确定,日本人和中华一定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二者长相非常接近,只是由于饮食的差异,在细微处有所不同。此前,日本宫崎大学教授称,根据日本古籍书纪记载:在应神天皇时期,有一名叫弓月君的人率领朝鲜百济国的子民来到日本,又根据日本新撰姓氏录记载,这位弓月君乃秦始皇之孙考武王的后裔。应神天皇时代率领百济国127县的百姓到达日本,为何会率领如此众多的人口迁移到日本,史料没有提及。

  在日本的许多地方,依然供奉着秦始皇的神位,日本有个地区还以大秦为名,可见日本人对这位弓月君和秦始皇的崇敬之情了,日本前首相羽田也承认,他的祖先是秦始皇,其家族原本姓秦,200年前才改为羽田,在日语发音中“秦”字和“羽田”发音相同,在其执政期间,日本人想当公务员如果不知道秦始皇用人单位是拒绝录取的。对于这种乱认中国人为祖宗的行为国人也是值得警惕。

对于他的这一说法,就遭到许多人的质疑和反对,而北大教授孔庆东更是快言快语,直接打脸日本,他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根本不是中国人,而是几个民族杂交产生的,并说道“羽田的家族姓秦就是秦始皇的后代,那么问题是秦始皇是姓秦吗”说到这,确实让人很无语,估计是被日本的某个邻国传染了。对于日本人的这种说法,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扶桑现在多指的是日本。

扶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地区或国家,一说是指山东曲阜,还有说是指西域某古国。其实据仅有的史料记载最有可能的是中国东南部某国,因其植物扶桑得名,扶桑不耐寒喜阳喜风,所推测为东南方向。

“扶桑国”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在现代世界已经不存在。日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位于亚洲东部的岛屿上,是一个国土面积不大但人口密度较高、经济发达的发达国家,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日本,首都东京,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总面积378万平方千米,由1都、1道、2府和43县(省)组成。

扶桑国的由来

“扶桑”一词是日本的一个传说中的植物名称,与日本神话有关。据说,远古时代,日本列岛尚为一片混沌状态,此时天照大神为垂问世间事物的哥哥月读命独自前往扶桑国,然而扶桑国是一个遥远的岛屿,月读命无法通过水路抵达,于是他登上了一只莲花船,在暴风雨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抵达了扶桑国,见证了扶桑神树在海上的壮丽景象。

据历史记录,《魏书·地理志》记载:日本岛之东有朝鲜之二国,一曰倭,一曰鸟鹊。这大概可以说明扶桑国的名称是由中国的古籍传入到日本的。此外,唐代的一些文献也曾提及“扶桑国”。

以上内容参考-扶桑国

日本双林寺位于京都府京都市东山区下河原鹫尾町526, 属于天台宗。这座寺庙,从外形来看, 与义乌双林寺非常相似。实际上,它还与义乌双林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日本古籍《京都坊目志》一书之“双林寺传”记载:延历二十四年 ( 公元 805 年) 。僧人最澄自中国返回日本。携回大批佛像及天台、密教之经疏等,上表奉进。天皇为了嘉许他,下令营建伽蓝 ( 伽蓝为僧伽蓝摩的简称,即僧众所居住的 园庭,亦即寺院的通称) 及十七僧房赐予最澄。最澄以此地之形状类似中国东阳郡乌伤县之沙罗双林寺,遂号双林寺,后成为延历寺之别院。

祭神乐舞在日本原始社会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原始神有两个:一是天神,一是海神。祭神乐舞基本围绕这两个神展开。日本古代传说中的伊耶那歧与伊耶那美的兄妹神话被认为是创造日本国土与人类的天神。除他俩之外,还有天皇的祖先——天照大神的传说、天宇受卖命女神的传说,以及海神海幸彦的传说等。日本先民认为这些神都是他们的祖先,这些神都会舞蹈,也就是说,日本先民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在天神、海神的歌舞中诞生的。日本古籍记载了天神的歌舞活动,如《古事记》载,天宇受卖命女神戴上用花做的假蔓,手持天香山翠绿竹叶,敞胸露怀,有节奏地踩踏倒扣在地的木桶载歌载舞。日本神话中的天神、海神多与国家的诞生相联系,祭神成为日本原始农耕民的最大心愿,祭天神以祈祷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祭海神以保证不受台风海啸的侵扰,确保航海捕捞丰收和渔民性命安全。日本原始祭神舞蹈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舞者喜在木桶上咚咚踩踏,上肢随着踩踏出的节奏而舞,踩踏出来的声音便是天籁之音。

  邪马台国 ,存在于中国史书的日本小国,很奇怪的,在日本史书及传说中均未有提及(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名字),它的存在自然成了谜,而它的位置同样有着诸多争论,不过目前已经集中在“九州说”及“畿内说”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的理由,即是来自《三国志魏志 倭人传》,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沿着当时使者的路线,来寻找邪马台的位置吧

  三国时代地图

  原文: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首先说明带方郡的位置:带方郡在今朝鲜靠西南,即图中1的位置,由此可知倭人在带方郡东南,大致方位与现在的地理位置相同。在原文中同样可看到倭人身处岛国,汉时朝见者即汉委奴金印的年代

  原文: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馀里

  根据原文及朝鲜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判断使者当时是顺着朝鲜半岛西海岸坐船向东南前进,到倭国的对岸,如图中的2的位置,狗邪韩国,就地图所示应为弁韩,7000余里是重要参考单位,将结合下文的数据综合考虑

  原文:始度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所居绝岛,方可四百馀里,土地山险,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径。有千馀户,无良田,食海物自活,乖船南北巿籴。

  渡过的这个海,可以非常肯定是朝鲜海峡,照原文的长度为千余里,而现在朝鲜海峡的距离约为50公里,那是不是当时的20里等于现在的1公里阿,留于下文继续观察。所居绝岛,说明是孤岛,在那个位置只有对马岛,如图中的3,而国名也叫对马国,那么基本能确定到的地方即为对马岛

  原文:又南渡一海千馀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方可三百里,多竹木丛林,有三千许家,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亦南北巿籴。

  南渡对马,那就是壱岐岛,如图中,为什么不是下对马岛呢,我们下面会分解

  为什么南渡一海后不是下对马岛

  对马岛分上下2岛,对马与壱岐的海峡称为对马海峡,那么我们来看几个具体数字吧,前文所述朝鲜海峡现在约为50公里,在文中表示为千余里,而对马海峡是46。3公里,在文中同样表示为千余里,很接近吧。那现在看看对马岛上下2岛的距离是多少呢1公里左右,与原文不符,所以我们认为南渡后应该是壱岐岛

  可能细心的朋友发现,原文中表述对马岛为400里见方,而我们说的壱岐岛是300里见方,面积差距与现在比较太大,而上下对马的大小比例差不多是4:3,所以支持下对马说。

  可能整个对马岛和壱岐相比是有大小差距,但看图大家就能明白,下对马岛和壱岐的比例也差不多是4:3,所以原文中指的应该是壱岐岛,联系下文还能发现,如果这里指的是下对马,在下文应该还有2次南渡海,但是下文中1次南渡后就直接陆行了,除非说未经过壱岐岛,但是这样一来,海峡距离就不对了

  所以我认为还是壱岐岛可能性较大

  原文:又渡一海,千馀里至末卢国,有四千馀户,滨山海居,草木茂盛,行不见前人。好捕鱼鳆,水无深浅,皆沈没取之。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大胆的假设

  到现在已经拿到3个重要参考数据了

  朝鲜海峡 千余里=50公里

  对马海峡 千余里=463公里

  壱岐→末卢 千余里=42公里左右

  那么我们根据上面3公式大胆估计一下,根据下面地图上的距离判断,当时文中的1000里应该大约等于现在的33~40公里,不过古代的测量工具非常不完善,使者应该也是根据船行驶的时间来大致估算距离,并不是太准确,大家凑合往下看吧

  上面的是国造本纪九州地图

  原文: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官曰尔支,副曰泄谟觚、柄 渠觚。有千馀户,世有王,皆统属女王国,郡使往来常所驻。

  东南至奴国百里,官曰兕马觚,副曰卑奴母离,有二万馀户。 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官曰多模,副曰卑奴母离,有千馀家。

  上文描述了从末卢国开始向东南及东面的三个国家,具体位置下文会讨论

  原文: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官曰弥弥,副曰弥弥那利,可五万馀户。

  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官有伊支马,次曰弥马升,次曰弥马获支,次曰奴佳鞮,可七万馀户。

  终于看到邪马台国了,不过因为原文描述中没有距离单位,只有水行多少日这种模糊的描述,不用怕,我们一样可以推断出邪马台国位置

  原文:自女王国以北,其户数道里可得略载,其馀旁国远绝,不可得详。

  次有斯马国,次有已百支国,次有伊邪国,次有都支国,次有弥奴国,次有好古都国,次有不呼国,次有姐奴国,次有对苏国,次有苏奴国,次有呼邑国,次有华奴苏奴国,次有鬼国,次有为吾国,次有鬼奴国,次有邪马国,次有躬臣国,次有巴利国,次有支惟国,次有乌奴国,次有奴国,此女王境界所尽。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

  上面的一系列国名对我们关系都不大,只有加粗的”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一句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下图:今 北九州地图

  资料整理

  我们先主要看看手头有的数据:

  原文:带方郡→狗邪韩国 7000余里

  狗邪韩国→对马国 1000余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000余里

  大国→末卢国 1000余里

  末卢国→伊都国 500里

  伊都国→奴国 100里

  奴国→不弥国 100里

  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陆行1月

  带方郡→邪马台国 12000余里

  大胆假设2

  这个假设的前提是相信上面所有数据的真实性,否则就没法讨论下去了。

  我们首先根据假设1中,假设当时的1000里等于现在的40公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33公里试试下文的公式,不过结果不太令人满意)

  那么根据现在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的距离计算

  计算公式:1000/40=古里/今公里

  所以:

  狗邪韩国→对马国 1250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157里

  大国→末卢国 1050里

  又因为

  带方郡→邪马台国=12000里

  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

  所以:12000里=7000+1050+1157+1250+500+100+100+水行20日+水行10日

  水行30日=843里

  水行20日=562里

  水行10日=281里

  即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562里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281里

  当然,其前提是水行速度相对平均,不过这种过于细节的东西限于史料已经无法考虑在内了

  在这里,有朋友提出因为方向性的原因,上面的等式(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不一定成立,而且认为万二千里可能是虚指,在这里,我要提出,这个等式肯定是成立的,因为万二千里是使者过的路程的总和,古代不可能会测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如果有更近的路使者就不会如文中这么走了,所以万二千里这个数字可以成为等式的一边,另外关于万二千里这个数,肯定是虚数,但个人认为不太会是虚指,虚指的话为什么不说是万三千里,或者干脆说数万里,因为使者对他走的路程也大致有个估计,只不过这个估计也不一定准是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地图上的距离来大致推算邪马台国位置了,方向性以正向算,即东为正东,东南为正东南,以此类推(由于没有其他辅助史料只能这么做了)。

  首先我们拿现在的日本北九州地图作参考

  参考公式:

  地图距离(单位:厘米)/古里=24/1157=00020743

  末卢国→伊都国 东南1037厘米

  伊都国→奴国 东南02074厘米

  奴国→不弥国 东02074厘米

  不弥国→投马国 南11658厘米

  投马国→邪马台国 南05828厘米

  根据上文的计算结果,我们看看结果是怎么样的,注意可以有两条线路,个人趋向于蓝色那条,毕竟根据全文来看邪马台国应该偏东

  国造本纪的地图根据上面公式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也看一下

  让我们看下《倭人传》中其余还有参考意义的几句话

  东渡女王国东渡海千馀里,复有国,皆倭种。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去女王四千馀里。又有裸国、黑齿国复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参问倭地,绝在海中洲岛之上,或绝或连,周旋可五千馀里。

  从周围国家的位置也许能更确实的估计邪马台国位置

  根据正统九州说的理论,多主张邪马台国位置在福冈市附近的筑后(注2),也就是筑志国造附近,不过大家也请注意,根据原文推算出的距离,如何也无法到达那个位置,除非是日本使者夸大倭国大小,但是倭人传是根据中国使者所述所载,夸大数据可能性不大

  看了上图,说真的笔者原来的估计是邪马台国是在北九州中部偏东的位置,因为下文还有“东渡海千余里”,笔者自然向四国岛方向想,但是看了刚才推算出的两张图,国造本纪的那条红色路线给了我很大启发,大家也许已经看出我的“企图”了,这个位置的东面正好是海,虽然说千余里有点勉强,但是如果非直线距离就能解释了

  那么再看看下图,圈中为邪马台国位置,2即侏儒国位置,如果在四国岛则无法向南拉出4000余里的直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

  下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四国岛绝对无法向南拉出3000余里的直线,蓝线以下(因为原文中没提到过向北)四国岛绝对不可能画出图内红线的长度,而红线据文中所述只有3000余里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因为只有九州岛才能容纳这个距离。

  结论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长崎与熊本中间的那个半岛根据目前材料很有可能是邪马台国位置。当然,现在估算邪马台国位置和拼图一样,要完成拼图,但是拼片不够,所以上文仅供参考,等有更多考古证据或文字证据后才能做更正确的判断。另外,个人还是觉得,以《古事记》或是《日本书纪》的神话来考据邪马台国是非常错误的

当然有到过了!不过却不是特定的、能说出‘张三、李四’这样名字的具体的人,而是成千上万的人们!

————————————————————————————

从文字方面,最起码在公元3世纪的邪马台国时代,日本就已经有懂汉字、甚至能写表文的人了。但正式把文字和儒学传到日本的则是在应神天皇时期,这为文化使者就是传说中百济国的王仁。王仁是百济国派去的,他随身带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这十一卷书籍均为中国典籍。

现在学术界对是否有王仁其人尚存争议,但在王仁之前很早的时候,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就居住着王姓汉人豪族,百济国建立后,人用中国汉人担任文化教育方面的职务是完全可能的。而当时,日本队百济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把这些有文化的汉人从百济接到日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我想,就算‘王仁’这个人不一定真的存在,但他这样的文化传播者应该还是有其很多的。

————————————————————————————

说到东渡,我想中国人知道最多的应该是徐福度日吧!据说徐福东渡带去了3000童男童女,按此说法再加上百工以及船夫,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3000。

按照一条戈船能载3百人计算,至少需要十余艘,按照一条大翼船载1百人计算,则需要三十余艘。这些船在海上不可能连在一起,随着对马暖流、风向等的影响,应该有些船被打翻沉入海底,有些漂到了其他地方,有些则到了日本。

就像蒲公英一样,这些人应该最终在好几个地方登陆了,而不可能只是到了日本。

————————————————————————————

有关秦人东渡日本的记录在日本的古籍中略有记载,比如《日本书纪》钦明元年载“八月,······召集秦人、汉人等诸蕃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人户数总七千五十三户”。这些人中应该包括了在日本出生的秦人后裔。

————————————————————————————

除了直接到日本的中国人,还有人是从朝鲜半岛渡日的,尤其是公元前108年,汉朝在朝鲜设立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后,汉人迁居朝鲜半岛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工匠通过半岛南端前往日本,而日本也有意识地派人到半岛去招收汉工匠。《日本书纪》雄略纪中就记载:雄略大王派欢因知利与弟君等,一同前往新罗、百济等国,让半岛诸国贡献‘巧者’(即工匠)。最后从百济带回‘手末才伎’。百济所贡的这些工匠,很多都是汉工匠及其子孙。

晚清、民国年间中国古籍流入日本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构成了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侧面。一般来说,近代中日书籍交流之路的打通当在甲午战争之后。进入20世纪,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一时期,内藤湖南、田中庆太郎、长泽规矩也是三位有代表性的来华访书学人。

日本人的祖先到底是谁?和秦始皇、徐福有什么关系吗?

关于日本人的祖先是谁,网上有好多种版本,在国内外最令人信服的一种是徐福东渡说。日本人也很认同这种说法,都认为现在的日本人是由当年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