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核心典籍》解读
国学的核心典籍
一、国学的核心经典
国学的核心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思想——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十三经”。
发展演变:十三经是由先秦的六经、西汉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先秦,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汉朝,五经: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唐朝,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十一经: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于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清昭连《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余年乃成。”(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5书杂记》卷上)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二、《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十三经注疏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一部,号称善本,但卷帙浩繁,不便查检。原世界书局将阮刻本缩印为两巨册,使用较方便。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南宋宿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
三、十三经简介
(一)《周易》
原称《易》,又称《易经》,是古人卜卦用的书。周朝统治者习惯用蓍草来占卜吉凶。称为占筮。占卜时根据蓍草茎数量的奇、偶,排成各种卦,再参照占筮书的记述,判断出吉凶。《周易》就是这类占筮书的一种。
《周易》中用“”和“”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代表阳和阴,分别称为阳爻、阴爻。把和叠列三层,可以形成八种组合形式,叫做八卦,又称经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了记住这八卦的符号,古人总结了顺口溜:
乾三连,坤三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这八卦的每一卦代表一种物象,一种事物,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对于每一卦象的含义还可以进一步引申,例如乾既代表天,又可以代表国君、朝廷、君子、男人、刚健、阳气等,而坤除了代表地外,还可以代表臣子、女人、柔弱、阴气等。用八卦的卦象两两重7叠,又能组合成六十四卦,称为别卦。在《周易》中,对于每一卦以及卦中的各爻,都有阐述其意义的解说,这就是卦辞和爻辞,它们是《周易》的正文部分。
《周易》的作者和著作时代是怎样的?《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把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春秋时期,圣人孔子为之作《易传》十文,即《十翼》。可见《周易》是不同时期由不同的人写成的。班固《汉书·艺文志》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就是说:《周易》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古代曾有伏羲氏、神农氏推演八卦的说法,那只是传说,并不可信。近代学者们根据卦辞、爻辞记载的一些历史材料,比较有把握地推断这部书是西周初年的作品,但具体的作者仍然难以判断。
现今传世的《周易》中,还包括解释经文的传,称为十翼。十翼是由《彖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象》上下、《杂卦》等十部分组成的。十翼的作者并非一人,而且也不是作于同一时代。据研究,《彖传》写作最早,似在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其余的则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了。这十翼对《周易》的解释未必都能符合经文的原意,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它们去理解《周易》的正文。
《周易》本是一部占卜算卦的书,但是书中在讲到阴阳二者之间的矛盾变化时,也反映了古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到了汉朝,《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人们认为它包含了其他各经最根本的道理。汉朝在国家学校中教授《周易》的博士就有施、孟、梁丘三家;此外,民间还有大约十家,它们都属于不同的流派。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经出土帛书《周易》的残本。它同今天流行的《周易》相比,虽然六十四卦的卦名全都相同,但是卦的次序却很不一样。汉朝的学者们大多以象数之学来讲解《周易》,也就是依据形象和数量来推测自然界的变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因此《周易》常常成为他们预言灾异的工具。三国时期,王弼改变了大谈象数的风气。他注释《周易》主要是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王弼在注中糅合了《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为魏晋时期的“玄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古代有大量解说《周易》的著作,除了一部分涉及古代哲学思想的以外,还有许多是宣扬封建迷信的,必须注意把它们区分开来。
(二)《尚书》
原来仅称为《书》,是中国夏、商、周时代一些政治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也包括某些追述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因此它属于政治书。春秋以后,《书》被儒家学者们尊奉为经典,称之为《书经》。自汉朝开始,又称它为《尚书》。“尚”即是“上”,“尚书”就是指上古时代的史书。
最初《尚书》中保存的历史文献是很多的。至西汉初年,由山东人伏生传授下来的《尚书》只有28篇了。这部《尚书》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文字抄写的,所以汉朝人称它为“今文尚书”。传授今文《尚书》的学者们常常利用阴阳五行的观点阐发他们的迷信思想,形成了《尚书》的今文经学派,并且由朝廷立为博士官。西汉中期以后,又多次发现先秦时期用古文字体抄写的《尚书》,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东汉学者贾逵、马融、郑玄等人对古文《尚书》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他们多从名物制度、文字训诂等角度来解释经文,形成了《尚书》的古文经学派。在汉朝,古文《尚书》未被朝廷所承认,没有能立于学官,以致西晋以后它全部散失,现今只能看到它的篇目名称了。东晋时期,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贡献了一部《尚书》,共58篇。梅赜根据一些散佚的《尚书》文字,编撰成所谓古文《尚书》25篇,后人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梅赜同时又吸收了原来今文《尚书》的28篇(但被离析为33篇了),共凑成58篇。这就是现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它实际上是由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两部分合成的。此外,梅赜还贡献出一部《尚书孔氏传》,十三卷,说是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尚书》之作。这部书后来经清朝学者们考定,实系后人伪造,于是称它为伪《孔安国尚书传》,但也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了。
(三)《诗经》
最初只称为《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期被儒家学者尊奉为经,以后称为《诗经》。书中收入了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其中有揭露、斥责统治者的残暴压迫,也有对庶民的爱情、劳动等社会生活的歌颂。《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是颂扬周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涉及周初及“宣王中兴”等有价值的史料。《小雅》多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的作品,内容以反映王室统治危机的政治诗为主。《颂》主要是统治者敬神祭祖的庙堂颂歌。需要指出的是,《风》、《雅》、《颂》三部分在内9容上不是截然分清的,它们也有混杂交错的情况。这三部分的区别,除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外,还有音乐方面的不同。一般地说,十五国《风》要配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乐曲歌唱;《雅》大多是用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一带乐调谱曲的;《颂》的配乐表现出庄重、肃穆的特点。
古代传说周王朝有定时派人到民间搜集诗歌的做法,叫做“采诗”。这大约就是《诗经》的最早来源。在周朝上层社会的政治活动中,人们常常借用《诗》的一章或一两句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孔子曾经告诫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不学《诗》便无法和人交谈。
《诗经》传至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其中前三家都属于今文诗学,西汉时得到朝廷的承认,立于学官,各设了博士官并教授门徒。今文诗学至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毛《诗》相传为西汉初年毛亨、毛苌所传授,属于古文诗学。现今传世的是毛《诗》,共311篇,其中有6篇仅存名而无诗文。《诗经》中记载了许多周人早期的开发活动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因此它不仅作为文学巨著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仪礼》
原来只叫《礼》,汉朝时又称它为《士礼》、《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为《仪礼》。
讲究各种典礼仪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儒家希望通过“礼”来区分人们的贵贱尊卑地位、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仪礼》就是详细记载古代各种礼仪的书。传说此书是周公所作,但缺少根据。《史记》等书则认为它出于孔子之手。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仪礼》成书约在东周时期,不过书中记载的各种典礼仪式,应该在成书以前就存在了。孔子很注重采辑、整理各国礼仪,他把演习礼仪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在他游说列国的路途中,也坚持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
现今传世的《仪礼》包括:士冠礼、昏(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聘礼、觐礼、丧服、士丧礼等,共17篇。它们记载了周朝统治阶级的加冠、婚丧、交际、敬老、宴饮、外交、觐见、祭祀等各种礼仪。西汉初年,由鲁高堂生传授下来的《士礼》即今《仪礼》17篇,至西汉中期分为戴德(大戴)、戴圣(小戴)、庆普三家礼学,它们都属于今文经学派,朝廷也设立了博士官。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发现了汉代抄在简上的《礼》多篇,为我们校定今本《仪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子。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又有《礼古经》56篇,是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礼经》,其中有17篇与今文的《仪礼》内容基本相同。至于另外的39篇,汉代称为《逸礼》,早已失传。
(五)《礼记》
先秦时期,儒家学者们在传习《仪礼》的同时,也传授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以进一步解释、补充《仪礼》经文,阐发其经义,人们称之为“记”。当时这种《记》很多,作者也只一两个人。至西汉时期,礼学家们也都各自选取一些《记》作为讲授《仪礼》的辅助教材。这些《记》流传到东汉中期,只剩下了两种:一种是相传为戴德选辑的85篇本的“大戴礼”;另一种是相传为戴圣选辑的49篇本,称为“小戴礼”。东汉学者郑玄为其中的49篇本作了注解,从而使它的影响越来越大,由原来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转变为独立成书,人们称它为《礼记》。在唐代,《礼记》更被列为九经之一,它与《仪礼》、《周礼》鼎足而三,称为“三礼”。
《礼记》是一部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杂说汇编。它的内容庞杂,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有专为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等篇;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丧大记》、《问丧》等篇;有记述各种礼节、礼制和守则的,如《投壶》、《礼器》、《明堂位》、《曲礼》、《内则》等篇;有记述孔子言论的(其中许多是假托孔子之名来阐发儒家的言论),如《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篇;有比较系统地论述儒家某一思想的论文,如《礼运》、《学记》等篇。此外还有一篇属于授时颁政的《月令》,记述了夏历一年十二月的时令及有关的事物。《礼记》中有些篇章如《大学》、《中庸》等,谈及儒家关于如何修养道德、为人处世的哲学伦理观念,被后世理学家编入《四书》中,加以大力宣扬。《礼记》中还有《学记》、《乐记》两篇,从理论上对教育、音乐作了精辟的论述,至今仍可资借鉴。
《仪礼》仅仅记载了一些礼仪制度,而《礼记》则更多地论述了这些典礼制度的意义、作用,从理论上阐述了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儒家的“礼治”思想。《礼记》对于封建统治者强化思想文化统治、利用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思想、言行,可以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地位也不断地上升。
(六)《周礼》
原名《周官》,西汉末年,学者刘歆将它改名为《周礼》。这是一部记载政治制度的书。
关于《周礼》的成书,过去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则指斥为刘歆所伪造。现在一般学者都认为这部书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搜集了周王室的官制以及春秋时各国政治制度,并根据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据《汉书》河间献王本传记载,汉景帝时,河间献王搜集到流散在民间的古本《周官》,才使此书为世人所知。因为这部书是古文经,所以长期遭到古代今文经学家的诋毁。
《周礼》记有三百多种所谓周朝的职官,并对其所司职务作了介绍,其中也涉及周代的一些典章制度。全书共由《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大部分组成。书中的《冬官司空》早已佚失,西汉时以先秦古籍《考工记》补入。《周礼》一书对后世的政治有较大影响,诸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泰改革官制以及宋代的王安石变法等政治改革,都曾以《周礼》为号召,试图以此为依据。
近代学者曾以周代铜器铭文所记职官对照《周礼》的官制进行考查,找出一些不相符合之处,以此证明《周礼》系战国人所杜撰,并非是周朝政治制度的如实纪录。然而《周礼》中记述的另外一些制度,又确实在周代实行过,这可以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那里得到证实。因此,这部书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是我们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七)《春秋》及其三传
“春秋”曾经作为东周各国史书的通称,同时也是春秋时期鲁国史书的专称。现存的《春秋》一书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4年间的鲁国历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据记载,孔子曾对《春秋》进行了修订、整理,并且把它列为六经之一,作为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教科书。相传孔子在修订《春秋》时,曾经运用一些隐微的言辞,暗喻、示意某种深远的意义,后世儒家学者们把孔子这种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称为“微言大义”。例如《春秋》经于鲁隐公元年下说“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此则解释说,由于共叔段的表现违背了做弟弟的伦常,所以《春秋》经不用“弟”字称呼他;这一事件如同两个国君之间争权,所以用“克”字;又由于共叔段的失败是因郑庄公蓄意逼迫造成的,所以经文不称郑庄公的谥号,而用“郑伯”,以批评他对弟弟有失教诲。不过我们今天看来,《春秋》经的这种“微言大义”被古人过分渲染、夸大了。
古代为《春秋》经作的传,流传至今有三部,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春秋》经本来有自己的单行本,后来按照编年次序,人们把它同各种传文合并起来,先列经文,后述传文。经文对史事介绍十分简短、概括,所以后世学者都要配合传文加以研读。
《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或《左传》。旧传作者为春秋时的左丘明,近代学者们根据《左传》中所述史事,认为它当成书于战国初年。《左传》编年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经多出17年;《左传》所记史事更延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经晚27年。
《左传》以叙事为主,书中用大量史实补充、说明了《春秋》经,有时也订正《春秋》经的某些错误。因此《左传》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经的那些概括、简略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古代史料,加之它叙事生动流畅,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和文学著作。
《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本是用战国时的古文字写成的,因此在汉代它属于古文经传,而且长时期只在民间传授,未能被朝廷立于学官。《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也称《谷梁春秋》或《谷梁传》。它们的编年都与《春秋》经一样。古代学者曾经认为《公羊传》和《谷梁传》分别为战国时的学者公羊高和谷梁赤所撰写,并且二人同受学于孔子的学生子夏。但是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根据。可以肯定的是,二书在战国时仅是口传心授,直到西汉初年才用隶书字体写成定本,因此它们都有属于今文经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的内容都有着重于解释《春秋》经文,很少述说史事,所以它们不是史书,只是儒家后学们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著作。《公羊传》、《谷梁传》二书的作者是要把所谓孔子的“春秋笔法”点破、说明,让人明了其中的意义。不过,实际上这两部书的内容冗长空洞,所讲的“大义”也未必符合《春秋》的原旨。同《左传》相比,这两部书没有给我们提供新的史料,也谈不上文学价值。不过汉代及以后历代的今文经学家常常利用它们来发挥自己的政治观点,把它们作为议论时事的理论根据,因此这两部儒家经传、特别是《公羊传》,在中国古代经学史、思想史上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八)《论语》
这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和他的少数弟子的言语行事的记录,其成书在战国初期。《论语》在西汉时还只作为经书的辅翼,被看作是传、记一类的著作。直到东汉时,才作为正式经书列入“七经”之中。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一生的学术活动以及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于传播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早期学说的最基本的依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教育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论语》一书传到汉朝时,已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今文本的《鲁论》、《齐论》以及古文本的《古论》。现今传世的《论语》,是东汉学者郑玄参照上述各种本子整理而成的,共20篇。汉代以后,《论语》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同《孟子》、《中庸》、《大学》合为《四书》,并为之作集注,使《论语》在宣扬封建礼教方面,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九)《孟子》
这是一部记录孟轲言论行事、包括他和当时人及门人弟子们相互问答的谈话记录。《孟子》一书主要是由孟轲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二人所记,大约孟轲本人也亲自进行过润色。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他的哲学、伦理、教育等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在封建社会,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他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孟子在政治上提倡“民贵君轻”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主张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以及宣扬人性善等思想,则反映了他的好古、唯心观点。
在汉代,《孟子》同《论语》一样,仅被当作“传”、“记”一类著作。直到宋代,《孟子》才由理学家们作为经书列入“十三经”。南宋朱熹把它编入《四书》,并为之作集注,更加深了它在封建文人中的影响。《孟了》现今只存七篇。相传另有“外书”四篇,早已佚失,今本“外书”系明人伪作。
(十)《孝经》
今本《孝经》仅1799字,分为十八章,基本内容是儒家倡导的封建孝道,宣扬“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等说教。虽然《孝经》通篇提倡行孝,但也由讲孝进而劝“忠”,主张孝子对待国君应该忠贞不贰。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孝经》十分重视,要求所有的读书人都必须熟读它,特别是汉代,是读书人第一部必读的书。
《孝经》在内容上,有许多地方抄袭了《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有时是撮取其大意加以复述,加上书中某些方面内容陈腐、文字粗陋的缺点,因此它有明显的局限性。
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有“孔子”、“曾子”、“孟子门人”等多种说法,但都不足信,不过认为总是孔门后学所作,当不致有误。《孝经》成书于战国末期,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汉代曾有古文《孝经》,南北朝时已亡佚。
(十一)《尔雅》
这是一部古代训诂知识的汇编,即对古代经典中的词语进行解释的书。所以《尔雅》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后世经学家常常用它来解说儒家经义。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一般词语的解释,其余则按各种名物分类解释,如《释亲》、《释器》、《释山》、《释草》、《释鸟》、《释畜》等等。关于《尔雅》的作者,旧说或认为周公所著,或指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也有人以为出于汉代儒生之手。这些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据近世学者们的研究,《尔雅》一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缀辑多家训诂材料汇编而成的。《尔雅》大约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后来又经过汉初学者们增补润色,最后才成为今本的样子。
卜筮格言
未卜之为道,通于神明,所以断吉凶决忧疑,辨阴阳于爻象,察变化之玄机,此其义为至精,而其事为至大。
圣经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问,卜者不诚不格,占卦者妄断不灵,此二语实定论也。每见世之人遇事辄卜,而诚之一字昧焉,罔觉或饮酒茹荤或邪*不洁,迨至临时祷告遂欲感格神明,不亦惑乎,更有富贵之人,视卜为轻或托亲朋或委奴仆,不亲致其悃忱故卜而不应,占验无灵,遂委罪于卜筮之家,而不自知诚有未至,此问卜者之过也。
至于卜筮者流心存好利,借卜为囮。即如疾病一节为问卜莫大之事,乃有丧心之辈勾通僧尼道观,讲定年规节礼三七二八,常例妄断求利,看卜者之贫富为判断之多寡,妄断某寺某观礼忏几部,某庵某庙诵经几日,卜者心慌意乱,无不依从,在富者费用犹易,其贫者至于典衣揭债弃产卖物,一时有手足无措之苦,以冀某病之痊可。究竟礼忏未完,而病者已死;诵经甫毕,而病者告殂,则何益哉,此串通僧道之害也。
更有初学医生脉理未谙,嘱令引荐令卜医者,指明住处,姓名祷告,因而荐举,不知卜者所得不过年规节礼之微,而病者顿遭庸医杀人之害,此串通医生之祸也。二者郡城恶套,处处皆然,予垂帘卫前遂有。若辈来相蛊惑,予誓绝之,一一照卦细断,无不响应,此非课学之精,实无妄断之失也。今幸学稍有得,偶辑卜筮正宗一书,请教高明而犹恐问卜者有不诚不格之误,占验者有误断不灵之害也,故首识之。
启蒙节要
六十花甲纳音歌方法一
甲乙锦江烟(金,水,火),子丑午未(金),寅卯申酉(水),辰巳戌亥(火)
丙丁没谷田(水,火,土),子丑午未(水),寅卯申酉(火),辰巳戌亥(土)
戊己营堤柳(火,土,木),子丑午未(火),寅卯申酉(土),辰巳戌亥(木)
庚辛挂杖钱(土,木,金),子丑午未(土),寅卯申酉(木),辰巳戌亥(金)
壬癸林中满,花甲六音全
方法二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傍土,
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蜡金,壬午癸未杨柳木,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砂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锡箔金,
甲辰乙巳佛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桑拓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十天干所属
十二地支所属 天干地支八卦方位图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生火生土生金生水生木相克生土生金生水生木生火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寅,卯巳,午辰,戌,丑,未申,酉亥,子方位东南中西北季节春夏季月秋冬颜色青红黄白黑味觉酸苦甘辛咸气候风热湿燥寒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肠身体筋脉肉皮毛骨髓津液泪汗涎涕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音角徵宫商羽 六亲相生相克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属性 水 土 木 木 土 火 火 土 金 金 土 水 藏干 癸 癸
辛
己 甲
丙
戊 乙 戊
乙
癸 丙
戊
庚 丁
己 乙
丁
己 庚
戊
壬 辛 辛
丁
戊 壬
甲 刑,冲,破,穿,合 合局 六冲 六破 六穿 六刑 申子辰水局 子午,丑未,寅申
卯酉,辰戌,巳亥 子酉,丑辰,寅亥
午卯,未戌巳申 子未,丑午,寅巳
卯辰,申亥,酉戌 子卯,寅巳,巳申
申寅,丑未,未戌,戌丑 六亲相生相克
六亲关系: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克我者为官鬼,我克者为妻财,比和者为兄弟
五行次序:水一 火二 木三 金四 土五
八卦次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八宫所属:坎为水,离属火,艮坤属土,震巽属木,乾兑属金
八卦象例: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以钱代蓍法:以钱三文熏于炉上致敬而祝曰:天何言哉,叩之即应神之灵矣,感而遂通,今有(某姓)有事关心,不知休咎罔释厥疑,惟神惟灵若可若否,望垂昭报。祝毕掷钱一背为“′”单画一,二背为拆画一“″”,三背为重画口“○”,三字为交画×。自下装上,三掷内卦成,再祝曰:某宫三象吉凶未判,再求外象三爻以成一卦,以决忧疑.祝毕复如前法再掷合成一卦而断吉凶.至敬至诚无不感应,诀曰:两背由来拆,双眉本是单,浑眉交定位,总背是重安。单单单曰乾,拆拆拆曰坤,单拆单曰离,拆单拆曰坎,余卦仿此。三背为重,三字为交,重交之爻谓之发动,重作单属阳,交作拆属阴,凡动爻有变,重变拆,交变单,余爻仿此。
天干相合 地支相合相冲
五行次序 八卦象例
八宫所属 以钱代蓍法
六十四卦名 一 八 四 九 二 六 三 七 乾为天 天风垢 天山遯 天地否 风地观 山地剥 火地晋 火天大有 甲午 甲午 乙酉 庚戌 己亥 癸亥 乙亥 辛巳 (六冲) 财爻缺 孙财爻缺 孙财爻缺(六合) 孙兄爻缺 兄爻缺 孙爻缺世 █████ 戌父_ █████ 申兄_ █████ 午官应 █████ 辰父_ █████ 寅财_ █████ 子孙 _ █████ 戌父_ █████ 申兄应 █████ 午官_ █████ 酉兄_ █████ 亥孙世 ██ ██ 丑父 _ █████ 戌父应 █████ 申兄_ █████ 午官_ █████ 申兄世 ██ ██ 午官_ ██ ██ 辰父 应 █████ 戌父_ █████ 申兄_ █████ 午官世 ██ ██ 卯财_ ██ ██ 巳官_ ██ ██ 未父 _ █████ 卯财_ █████ 巳官世 ██ ██ 未父_ ██ ██ 卯财_ ██ ██ 巳官应 ██ ██ 未父 _ █████ 寅财世 ██ ██ 子孙_ ██ ██ 戌父_ ██ ██ 卯财应 ██ ██ 巳官_ ██ ██ 未父 _ █████ 巳官_ ██ ██ 未父世 █████ 酉兄_ ██ ██ 卯财_ ██ ██ 巳官应 ██ ██ 未父 应 █████ 巳官_ ██ ██ 未父_ █████ 酉兄世 █████ 辰父_ █████ 寅财_ █████ 子孙 兑为泽 泽水困 泽地萃 泽山咸 水山蹇 地山谦 雷山小过 雷泽归妹 丙辰 癸未 壬戌 丁酉 甲戌 戊戌 辛酉 癸卯 (六冲) (六合)财爻缺 财爻缺 财爻缺 孙财爻缺 孙爻缺 世 ██ ██ 未父_ █████ 酉兄_ █████ 亥孙应 ██ ██ 丑父_ █████ 卯财_ █████ 巳官 _ ██ ██ 未父_ █████ 酉兄应 █████ 亥孙_ ██ ██ 午官_ █████ 辰父世 ██ ██ 寅财 _ ██ ██ 未父应 █████ 酉兄_ █████ 亥孙_ ██ ██ 卯财世 ██ ██ 巳官_ ██ ██ 未父 应 ██ ██ 未父_ █████ 酉兄_ █████ 亥孙世 █████ 申兄_ ██ ██ 午官_ ██ ██ 辰父 _ ██ ██ 子孙_ █████ 戌父世 ██ ██ 申兄_ █████ 申兄_ ██ ██ 午官应 ██ ██ 辰父 _ ██ ██ 酉兄世 ██ ██ 亥孙_ ██ ██ 丑父_ █████ 申兄应 ██ ██ 午官_ ██ ██ 辰父 _ ██ ██ 戌父_ ██ ██ 申兄世 █████ 午官_ █████ 申兄_ ██ ██ 午官应 ██ ██ 辰父 应 ██ ██ 戌父_ ██ ██ 申兄_ █████ 午官世 ██ ██ 丑父_ █████ 卯财_ █████ 巳官 离为火 火山旅 火风鼎 火水未济 山水蒙 风水涣 天水讼 天火同人 庚寅 己酉 戊午 甲申 庚申 戊申 辛未 壬寅 (六冲) 父官爻缺 父爻缺 父爻缺 财爻缺 财爻缺 父爻缺世 █████ 巳兄_ ██ ██ 未孙_ █████ 酉财应 █████ 亥官_ ██ ██ 丑孙_ █████ 卯父 _ █████ 巳兄_ ██ ██ 未孙应 █████ 酉财_ █████ 申财_ ██ ██ 午兄世 ██ ██ 辰孙 _ █████ 巳兄应 ██ ██ 未孙_ █████ 酉财_ █████ 酉财世 █████ 亥官_ ██ ██ 丑孙 应 █████ 巳兄_ ██ ██ 未孙_ █████ 酉财世 ██ ██ 午兄_ █████ 辰孙_ ██ ██ 寅官 _ █████ 寅父_ ██ ██ 子官世 ██ ██ 戌孙_ ██ ██ 午兄_ █████ 辰孙应 ██ ██ 寅官 _ █████ 卯父世 █████ 巳兄_ ██ ██ 未孙_ ██ ██ 午兄应 █████ 辰孙_ ██ ██ 寅官 _ █████ 戌孙_ █████ 申财世 █████ 午兄_ ██ ██ 午兄_ █████ 辰孙应 ██ ██ 寅官 应 █████ 戌孙_ █████ 申财_ █████ 午兄世 █████ 亥官_ ██ ██ 丑孙_ █████ 卯父 震为雷 雷地豫 雷水解 雷风恒 地风升 水风井 泽风大过 泽雷随 甲子 壬子 丁亥 丙申 庚午 乙未 丙午 丁丑 (六冲) 父爻缺 父爻缺 兄爻缺 孙兄爻缺 孙兄爻缺 孙兄爻缺 孙爻缺 世 ██ ██ 戌财_ ██ ██ 申官_ █████ 午孙应 ██ ██ 辰财_ ██ ██ 寅兄_ █████ 子父 _ ██ ██ 戌财_ ██ ██ 申官应 █████ 午孙_ ██ ██ 卯兄_ ██ ██ 巳孙世 ██ ██ 未财 _ ██ ██ 戌财应 ██ ██ 申官_ █████ 午孙_ ██ ██ 午孙世 █████ 辰财_ ██ ██ 寅兄 应 ██ ██ 戌财_ ██ ██ 申官_ █████ 午孙世 █████ 酉官_ █████ 亥父_ ██ ██ 丑财 _ ██ ██ 酉官_ ██ ██ 亥父世 ██ ██ 丑财_ █████ 酉官_ █████ 亥父应 ██ ██ 丑财 _ ██ ██ 子父世 █████ 戌财_ ██ ██ 申官_ █████ 酉官应 █████ 亥父_ ██ ██ 丑财 _ ██ ██ 未财_ █████ 酉官世 █████ 亥父_ █████ 酉官_ █████ 亥父应 ██ ██ 丑财 应 ██ ██ 未财_ █████ 酉官_ █████ 亥父世 ██ ██ 辰财_ ██ ██ 寅兄_ █████ 子父 巽为风 风天少畜 风火家人 风雷益 天雷无妄 火雷噬嗑 山雷颐 山风蛊 壬午 丁巳 丙寅 庚子 己丑 乙丑 丙子 丁未 (六冲) 官爻缺 官爻缺 官爻缺 (六冲)孙官爻缺 孙爻缺 世 █████ 卯兄_ █████ 巳孙_ ██ ██ 未财应 █████ 酉官_ █████ 亥父_ ██ ██ 丑财 _ █████ 卯兄_ █████ 巳孙应 ██ ██ 未财_ █████ 辰财_ █████ 寅兄世 █████ 子父 _ █████ 卯兄应 █████ 巳孙_ ██ ██ 未财_ █████ 亥父世 ██ ██ 丑财_ █████ 卯兄 应 █████ 卯兄_ █████ 巳孙_ ██ ██ 未财世 ██ ██ 辰财_ ██ ██ 寅兄_ █████ 子父 _ █████ 戌财_ █████ 申官世 █████ 午孙_ ██ ██ 辰财_ ██ ██ 寅兄应 █████ 子父 _ █████ 巳孙世 ██ ██ 未财_ █████ 酉官_ ██ ██ 辰财应 ██ ██ 寅兄_ █████ 子父 _ █████ 寅兄_ ██ ██ 子父世 ██ ██ 戌财_ ██ ██ 辰财_ ██ ██ 寅兄应 █████ 子父 应 █████ 寅兄_ ██ ██ 子父_ ██ ██ 戌财世 █████ 酉官_ █████ 亥父_ ██ ██ 丑财 坎为水 水泽节 水雷屯 水火既济 泽火革 雷火丰 地火明夷 地水师 庚申 己卯 戊子 甲寅 庚寅 戊寅 辛丑 壬申 (六冲) (六合) (六冲) 财爻缺 财爻缺世 ██ ██ 子兄_ █████ 戌官_ ██ ██ 申父应 ██ ██ 午财_ █████ 辰官_ ██ ██ 寅孙 _ ██ ██ 子兄_ █████ 戌官应 ██ ██ 申父_ ██ ██ 丑官_ █████ 卯孙世 █████ 巳财 _ ██ ██ 子兄应 █████ 戌官_ ██ ██ 申父_ ██ ██ 辰官世 ██ ██ 寅孙_ █████ 子兄 应 ██ ██ 子兄_ █████ 戌官_ ██ ██ 申父世 █████ 亥兄_ ██ ██ 丑官_ █████ 卯孙 _ ██ ██ 未官_ █████ 酉父世 █████ 亥兄_ █████ 亥兄_ ██ ██ 丑官应 █████ 卯孙 _ ██ ██ 戌官世 ██ ██ 申父_ █████ 午财_ █████ 亥兄应 ██ ██ 丑官_ █████ 卯孙 _ ██ ██ 酉父_ ██ ██ 亥兄世 ██ ██ 丑官_ █████ 亥兄_ ██ ██ 丑官应 █████ 卯孙 应 ██ ██ 酉父_ ██ ██ 亥兄_ ██ ██ 丑官世 ██ ██ 午财_ █████ 辰官_ ██ ██ 寅孙 艮为山 山火贲 山天大畜 山泽损 火泽睽 天泽履 风泽中孚 风山渐 丙戌 癸丑 壬辰 丁卯 甲辰 戊辰 辛卯 癸酉 (六冲) 孙父爻缺(六合) 孙父爻缺 孙爻缺 财爻缺 财爻缺 孙财爻缺 财爻缺 世 █████ 寅官_ ██ ██ 子财_ ██ ██ 戌兄应 █████ 申孙_ ██ ██ 午父_ ██ ██ 辰兄 _ █████ 寅官_ ██ ██ 子财应 ██ ██ 戌兄_ █████ 亥财_ ██ ██ 丑兄世 █████ 卯官 _ █████ 寅官应 ██ ██ 子财_ ██ ██ 戌兄_ █████ 辰兄世 █████ 寅官_ █████ 子财 应 █████ 寅官_ ██ ██ 子财_ ██ ██ 戌兄世 ██ ██ 丑兄_ █████ 卯官_ █████ 巳父 _ █████ 巳父_ ██ ██ 未兄世 █████ 酉孙_ ██ ██ 丑兄_ █████ 卯官应 █████ 巳父 _ █████ 戌兄世 █████ 申孙_ █████ 午父_ ██ ██ 丑兄应 █████ 卯官_ █████ 巳父 _ █████ 卯官_ █████ 巳父世 ██ ██ 未兄_ ██ ██ 丑兄_ █████ 卯官应 █████ 巳父 应 █████ 卯官_ █████ 巳父_ ██ ██ 未兄世 █████ 申孙_ ██ ██ 午父_ ██ ██ 辰兄 坤为地 地雷复 地泽临 地天泰 雷天大壮 泽天夬 水天需 水地比 甲子 甲子 乙卯 庚辰 己巳 癸巳 乙巳 辛亥 (六冲) 父爻缺(六合)父爻缺(六合) (六冲) 父爻缺 父爻缺世 ██ ██ 酉孙_ ██ ██ 亥财_ ██ ██ 丑兄应 ██ ██ 卯官_ ██ ██ 巳父_ ██ ██ 未兄 _ ██ ██ 酉孙_ ██ ██ 亥财应 ██ ██ 丑兄_ ██ ██ 辰兄_ ██ ██ 寅官世 █████ 子财 _ ██ ██ 酉孙应 ██ ██ 亥财_ ██ ██ 丑兄_ ██ ██ 丑兄世 █████ 卯官_ █████ 巳父 应 ██ ██ 酉孙_ ██ ██ 亥财_ ██ ██ 丑兄世 █████ 辰兄_ █████ 寅官_ █████ 子财 _ ██ ██ 戌兄_ ██ ██ 申孙世 █████ 午父_ █████ 辰兄_ █████ 寅官应 █████ 子财 _ ██ ██ 未兄世 █████ 酉孙_ █████ 亥财_ █████ 辰兄应 █████ 寅官_ █████ 子财 _ ██ ██ 子财_ █████ 戌兄世 ██ ██ 申孙_ █████ 辰兄_ █████ 寅官应 █████ 子财 应 ██ ██ 子财_ █████ 戌兄_ ██ ██ 申孙世 ██ ██ 卯官_ ██ ██ 巳父_ ██ ██ 未兄 纳甲装卦歌
安世应诀 六兽歌
六兽起例 安月卦身诀
三合会局歌 长生掌诀
禄马羊刃歌 贵人歌诀
三刑六害歌 八宫诸物
八卦诸身 定间爻歌
年上起月法 日上起时法
定寅时法 通玄赋
碎金赋 诸爻持世诀
世应生克空亡动静诀 卦身喜忌诀
飞伏生克吉凶歌 断易勿泥神煞歌
六爻安静歌 六爻乱动歌
忌神歌 原神歌
用神不上卦诀 神用空亡诀
用神发动诀 日辰诀
六亲发动诀 六亲变化歌
六兽歌断 日月建传符
八卦相配 六甲旬空起例
月破定例 用神分类定例第一 世应论用神第二
用神问答第三 原忌仇神论第四
飞神正论第五 伏神正传第六
六兽评论第七 四生逐位论第八
月破论第九 旬空论第十
反吟卦定例第十一 伏吟卦定例第十二
旺相休囚论第十三 合中带克论第十四
合处逢冲冲中逢合论第十五
绝处逢生克处逢生论第十六
变出进退神论第十七 卦有验不验论第十八
辟增删卜易之谬 辟易林补遗伏神之谬
辟易林补遗养衰病之谬
辟卜筮全书世身之谬 辟天医星之谬
辟妄论本命之谬 辨卜筮全书神煞之谬
辨贵人禄马之谬 辨易林补遗应为他人之谬
辟易林补遗月破旬空之谬
辨 互 卦
辟易林补终身大小限之谬
辟易林补遗家宅之谬
辟易林补遗婚姻嫁娶之谬
辨六爻诸占之谬 病症 病体 医药 鬼神
掷钱之要诀 成卦爻式排定
六十四卦中三百八十四爻所动变之象
月解 日解 天医 天赦 喝散神
皇恩天敝 内解 鳏寡杀 咸池杀
墓门开杀 丧车杀 天哭杀 白虎杀 出行 行人 舟船 娼家 船家宅 何知章
妖孽赋 搜鬼论 第一问三传克用 计答占验五卦
第二问何以谓之回头克 计答占验十六卦
第二问生用神者为原神 计答占验四卦
第四问三合八卦成局 计答占验十二卦
第五问反吟之凶有轻重分别乎 计答占验五卦
第六问伏吟之凶有轻重分别乎 计答占验四卦
第七问爻遇旬空 计答占验十四卦
第八问月破之爻 计答占验七卦
第九问用神不现 计答占验六卦
卷十四 十八问答
第十问进退神 计答占验五卦
第十一问冲中逢合合处逢冲 计答占验八卦
第十二问四生墓绝 计答占验十三卦
第十三问六冲六合 计答占验十一卦
第十四问三刑六害 计答占验四卦
第十五问独静独发 计答占验七卦
第十六问卦得尽静尽发 计答占验四卦
第十七问用神多现 计答占验五卦
第十八问卜者诚心断者精明亦有不验何也
计答占验六卦
最有智慧的古书排名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
《菜根谭》、《幽梦影》、《小窗幽记》、《围炉夜话》《颜氏家训》、《朱氏家训》,到后来的《曾国藩家书》、《左宗棠家书》,再到解放前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闻一多家书》;解放后的《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等 国外的如英国培根《人生论》,
NO10 锏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 后来才有了杨家枪和杨家将的故事NO3 矛 有古书上也说矛=枪, 但从一些小说和文
中国最神秘的一部古书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内容包括一些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和一些远古神话和传说
十三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中国十大旷世古书
按古籍影响 周易、论语、诗经、史记、资治通鉴、本草纲目、伤寒论、四库全书、六艺十三经、孙子兵法 以下是按古籍年代 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唐成都府BIAN家刻本《陀罗尼经咒》宋杭州猫儿桥刻本《文选五臣注》宋刻本《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元至正五年刻本《金史》元大德三年《稼轩长短句》按古籍类别: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 总之门类繁多,不可细数
很多,例如:《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内容非常广泛《黄帝外经》37卷,据说内容也很丰富,可惜失传了 《连山》、《归藏》 周易的分支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阅览室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校正删补明心宝鉴》,其善本室则藏有1553年刊印的《重刊明心宝鉴》(二卷)和1621年刊刻的标明“范立本集”《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二卷),普通古籍室还收藏有《新镌校正明心宝鉴正文》,扉页上题“官板正字明心宝鉴”,“桥村庄三圣堂行”国家图书馆同时收藏有明万历皇帝《御制重辑明心宝鉴》二卷(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影印),成书于1585年
中国古书:《三字经》、《黄帝内经》、《山海经》、《资治通鉴》、《道德经》、《奇门遁甲》、《孙子兵法》《易经》、《增广贤文》、《论语》、《史记》、《汉书
中国人十大必读古书
1、中国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 《诗经》 孔子 2、兵家韬略之首 《孙子兵法》 孔武 3、垂范千古的儒家经典 《论语》 孔子及其弟子 4、中国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 《老子》 老子5、最爱中国人推崇的英雄传奇 《水浒》 施耐庵 6、包含处世权谋与人生智慧的杰作 《三国演义》 罗贯中 7、东方世界的《堂吉诃德》 《西游记》 吴承恩 8、成就人生事业的大学问 《菜根谭》 洪应明9、不会做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 孙洙,徐兰英 10、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太平广记》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 明代拟话本有的据古书记载敷演成篇,如《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咏菊花事,出自《
中国十大经典古籍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
如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史记》,《论语》,《孟子》,《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
我国古籍目录数量多、种类多,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从目录编制的体例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种:第一种,部类前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解题又叫叙录或提要它的作
《易经》是如何一部书?如今已是众说纷纭,且不管如今如是说,但是对一个想要学习《易经》的人,首先应该明确一点:《易经》是占卜之书。
自孔子之后,南宋大学者朱子(熹)应该为易学研究集大成者,为此,文韬武略的康熙帝曾誉之为:“易之本义,朱子独得”。朱子曾为《易经》定义:“易乃卜筮之书”。为此清朝初期在统编《御纂周易折中》一书时,康熙也御笔亲批:“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至有宋以来,周邵程张阐发其奥,唯朱子兼象数天理违众而定之,五百余年无复同异,宋元明至于我朝,因先儒已开之微旨。或有议论已见,渐至启后人之疑”。上述简言之,康熙大帝之意为:本朝有关《易经》之论,均以朱子之意为准。由此可见《易经》为占卜之书,已是自古的定义,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近些年来,一些研究《易经》的学者有意无意间在回避这一问题,似乎一提《易经》占卜,总有大逆不道,怕染封建迷信之嫌。为此,当代易学大师刘大均也曾有言:“当今国内易学研究,言理者多,言象数者少,言占者更少”。
国学浩繁,号称“十三经”,但不是每部经都具备占卜功能。唯有《易经》,除能以通天达地的意志内涵和精义入神的思维境界,以及修齐治平的人文思想,稳居群经之首外,又能以其特有的占卜功能,深受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崇拜和喜爱,以至历经几千年苍桑仍经久不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它的文化特性,而在于它的趋吉避凶,度人教化的占卜功能。《易经》之所以避过秦始皇焚书之火,就因为他是一部占卜之书,故古籍《隋书》云:“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
其实,就人类生存意义而言,所谓文化并不重要。远古之人,没有今人的文化,但他们的生存历史远远比今人长久得多,他们尚道德,重吉凶,在意自身的一切,能否遵天守地而不至灾害。于是《易经》产生了,他们力求以占卜的方式与天地沟通,以达到自身的生存意义。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那时人们的心灵是如何的纯净。那种原生态的生活是多么的悠然自得。
在这之后的古人,他们自认为比以往的古人进步了,有文化了,同时也变得有些贪婪了,灾难也随之增长,但他们也仍然视《易经》为法宝,将占卜行为运用到更广泛的行动中。他们从《易经》占卜中获得巨大智慧。成就了令后人引为骄傲的千秋大业,以此同时,他们也将《易经》研究推向更广泛的文化境地。
如今,随着科学时代的到来,《易经》的发展到了新的时代,易经社会学、易经哲学、易经天文学、易经地质学、易经系统学等等不断出现,科学以其特有的优势,在证明着易经的博大和精深。但这一切多是对《易经》本体的研究,并不会改变《易经》的占卜性和《易经》的占卜的运用,相反更能证明《易经》占卜是建立在《易经》本体的科学性之上。
人类生活无论处在任何时期,都无法离开精神的需求,人类的一切生存行为中都必须面对吉凶的选择。灾难、死亡和罪恶,将始终是人类生活所要面对的现实,而现代化的生活,将加剧人类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为此,我们重提《易经》的占卜性是一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易经》的占卜性应为当今喜爱《易经》、学习《易经》之人的第一要义。这是华夏远古神灵留给我们的生存法宝,是“圣人”的功德所在,是天地造物者对苦难人类的一种恩泽。试想,如果《易经》失去它的占卜功能,失去趋吉避凶的意义,而只是一种似有非有的文化,《易经》存世还有多大意义!
(本文为易经占卜自学堂教材)
经学典籍的主体——“十三经”
经学研究的核心是被历代儒者奉为经典的“十三经”,宋明理学虽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等“四书”为重,但《大学》《中庸》终归是《礼记》中的篇章,《论语》《孟子》也在“十三经”之内,因而经学的主要典籍仍为“十三经”所包括。两千余年的 经学史,大致是围绕着这十三部经书的确立、考订、阐发和注解不断延深、反复纠辩、曲折发展的。十三部经书是经部典籍的主体,其他浩繁的经部书籍,都是由此 而派生的著述。因此,了解“十三经”是把握经部典籍的关键。“十三经”中各经的大致情况如下:
《周易》
全文 24000余字,原称《易》,又称《易经》,本是占筮书,后被儒家奉为讲究哲理的经典。相传古代占卜用的易书本有三种:一种是夏代的易,叫《连山》;一种 是商代的易,叫《归藏》;一种是周代的易,就是现存的《周易》。前两种已经失传,而《周易》则流传至今。《周易》中用‘—’和‘——’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代 表阳和阴;把这两种符号迭列三层,如三(乾)、三(坤)等,可以形成八种组合形式,称为八卦;用八卦的卦象两两重迭,又能组合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又 有六爻。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分别阐述各卦各爻的意义,卦辞和爻辞是《周易》的经文。许多研究《周易》的学者认为卦辞、爻辞是西周初年的作 品,因为它所记的内容有殷商祖先的故事,也有周初的史实,但无后代任何色彩。
除卦辞、爻辞外,还有《彖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象》上下、《杂卦》等解释经文的传,合称“十翼”。十翼的作者并非一人,而且也不是作于同一时代。十翼对《周易》经文的解释未必都能符合原意,因此不能依赖它们去理解正文。
研究《周易》的“易学”历来有两派,一派重象数,卜筮灾异,如汉代的易学;一派重义理,阐发思想,如三国时王弼的易学。
《尚书》
全文2500余字,原称为《书》,是夏、商、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后来成为儒家宣扬二帝、三王及周公、孔子治道的圣典。《尚书》的内容 有所谓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书》为西汉初山东伏生所传,共28篇。西汉中期以后,又多次发现用周秦六国文字书写的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在汉朝未 能立于学官,以致西晋以后全部散失,现今只能看到它的篇目名称。
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根据一些散逸的《尚书》文字编撰成所谓古文《尚 书》25篇,后人称之为“伪古文《尚书》”。他又吸收了原今文《尚书》,将其离析为33篇,两者拼凑,以符合刘向、郑玄校注的古文《尚书》58篇之数,向 朝廷呈献。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收在如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它实际上是由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合并的。因此,现传《尚书》,只有今文 才是真本,古文则是梅氏伪造的。《十三经注疏》中还有梅赜伪造的《尚书孔氏传》13卷,说是西汉孔安国解释《尚书》之作。梅氏编选的这些伪书,直到清代阎 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时才被彻底揭穿。古代对《尚书》的研究,除了《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外,宋代蔡沈的《书集传》也是《尚书》研究的重要成果。
《诗经》
全文39000余字,原称《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类,其中有庙堂之诗,卿大夫之诗,也有民歌,时代从西周到春秋中 叶。春秋战国时,诸子各家都曾习《诗》用《诗》,但各家相比,以儒家对《诗》的整理水平最高,传授最成系统,《诗》渐渐成为儒家专门的经典。《诗经》在汉 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授,前三家属于今文诗学,立于学官,但至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属于古文诗学,流传至今,共310篇,其中 六篇仅存篇名而无诗文。历代《诗经》学研究的成就,除《十三经注疏》中的毛传、郑笺、孔颖达正义外,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清代陈奂的《毛诗传疏》、马瑞 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姚际恒的《诗经通论》、王先谦的《三家义疏集》等,成就也较突出。
《仪礼》
全文 57000余字,原称《礼》,汉代又称《士礼》、《礼经》,晋代以后称《仪礼》,它是现存最早记载古代礼仪的书。《仪礼》成书于东周时期,但书中所载的各 种典礼仪式,应在此书之前就存在了。孔子办私学时,通过对古礼的整理编辑形成了《礼》的教材,礼是孔子讲学的重要课程,也是儒学的重要内容。
西汉初,由鲁高堂生传下《仪礼》17篇,在西汉中分为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普三家礼学,它们都属于今文经学,立于学官。1959年在甘肃武威 发掘出汉代抄在木简上的《士礼》多篇,属庆普传本,为研究《仪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流传至今的《仪礼》是由东汉郑玄注释的刘向《别录》本,其篇目与西汉 学官的《仪礼》相同,都是17篇,包括士冠礼、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
《国学的核心典籍》解读
本文2023-09-23 20:47: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