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岩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李清岩简介,第1张

  李清岩,男,1942年1月6日生,汉族,广东省饶平县人, 18岁始学祖传五代中医典籍。从事中医风霜磨砺, 临床40余载,先后参加华夏、东岳中西医学院等七所院校函授,现为民间中医特治医师、 中国河洛易经学院考核审定评为“高级预测师”,现为中国文化研究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并全国国际委员会委员, 中国平衡医学研究会平衡保健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从事呀!知内外科研究,擅长奇难杂症、癌瘤、伤科、性病、不孕症、临床方面造诣颇深。

  1993年论文“补中益气汤加减治胃下垂”入录《现代中国特色医术荟萃》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5年,论文《灵香牛消滞丸》抑制各种癌瘤等症,入录《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刊。并获华夏中医药“中医英才”奖章一枚、奖状,《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荣誉证书。

  1995年,入录《中国传统医学名医特技大典》荣誉证书。

  1996年,论文《止血生肌散治疗汤火烧伤》入录《中国中医特治新法大全》、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刊, 获奖“中国中医药优秀学术成果文库”论文证书。

  1996年,论文《男女性病、不孕症治疗研究》入录《中国传统医学名医特技荟萃》中国医药出版社刊。

  1996年获奖国家(九五)重点项目、世界第三届传统医学大系大奖

  赛、论文《灵香牛消滞丸》荣获:世界传统医药突出贡献《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中英文教科版。获奖《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证书锦旗一面,《杰出人物》奖章一枚。并录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会员、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会章。

  2004年,世界传统医学大系《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一书。世界科学出版社再刊。

  1998年,论文《五温丹治疗伤寒发热并疟疾等》入录: 中国中医药优秀学术成果文库、《中国特色医疗新技术》中医古籍出版社刊,并获荣誉证书。

  1998年入录:《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优秀名医专家人才集)中国古籍出版社刊,获奖:“中国特色名医专家入典荣誉证”《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入选荣誉资格证书。荣获“中华名医突出贡献”荣誉纪念金章奖,并获“中华当代名医特色医疗贡献锦旗一面。荣获(中华医学贡献、当代名医旗帜)红十字国徽标帜铜匾。

  1999年,荣录《中国专家人才库》、《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荣誉证书,人民日报社刊。

  2000年,论文《五温丹治疗四时瘟疫等》荣录《共和国名医专家大典》重要史册。中华名医专家与优秀人才成就大系。 中华名医高新科研成果与专题大系“中华医药高科技贡献荣誉金奖证书”,共和国名医专家金奖证书,“中华医药高科技贡献荣誉金奖”“国徽金章铜匾”、“中华名医专家纪念章”中华高新知识产权证。由中医古籍出版刊。

  2000年,荣录《中国人才辞典1》中国人事出版社刊。荣获“全国人才流动入选证书”。

  2000年,录入《2000年名医》荣获不锈钢彩匾、荣誉证书,2000’千年名医“红十字徽纪念勋章”并获收藏证书,NO.0222,香港国际收藏专业委员会。当代中国名医特医选编工作委员会。

  2000年,荣录《中国世纪专家》三卷, 中国世纪专家纪念证书。

  《中国世纪专家金匾》卢嘉锡题。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刊。

  2000年9月获入“成功中国人”优秀人才称号,“成功中国人”国际互联网络。载入《世界科技专家与人才》(中国医学卷), 中国科联北京教科文发展研究中心编纂。香港九洋国际出版社出版。

  2001年,录入《2000/2001世纪名医风彩》画卷、珍藏纪念荣誉证书。

  《当代中国名医》“李清岩从医金匾简介”,荣誉证书、NO.0345,“当代中国名医特医证(金匾)”。阳光天使健康顾问网的专家顾问“聘书”。

  2001年,荣录《中国名院、名医、名药》中国新闻出版社刊。

  2001年,荣获《国际医学成就奖》香港国际医学科学研究院,并获教授书格证。

  2001年,荣录《中华创业功臣大典4》中国统计出版社刊。

  2002年,荣获录入世界好医师协作网,国际互联网,联网网点,铜匾证。

  2005年2月21日获国际互联网、世界专家名医数据库注册证书,好

  医师协作网会员证。

  2006年3月20日荣获“新世纪兴国人才金质奖章”和“新世纪兴国

  人才荣誉金鼎一座”,并随荣誉金鼎和金质奖章赠送精装荣誉证书,入编《前进中国·新世纪兴国人才信息汇编》一书的权力,人才战略与经济发展研究院。

  2006年5月荣获《中国健康博览》系列丛书中,并特聘工作指导、

  顾问,特颁此聘书。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主管单位卫生部。

  2006年6月荣获载入《中华之辉一与时俱进写春秋》大型历史文献

  系列丛书。获奖(纪念金牌)中华名人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名人工作委员会。

  2006年10月8日荣获华夏英才“金爵奖”并钛金获奖证书,并任命

  获者为中国国际网络电视台理事会会员,免费颁发会员证书。主颁发: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中国国际网络电视台。

  2006年12月10日颁发《世界医药卫生理事会特聘医学专家》聘

  书、纪念金匾、纪念金杯、纪念章,主颁发:世界医药卫生理事会、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

  2006年12月载入(中国优秀医疗卫生工作者风采)并同时授予“中

  国优秀医疗卫生工作者”荣誉称号,并颁发“中国医疗卫生工作者协会、会员证书”。

  2007年元月被评为“中国卫生报告、中国当代杰出卫生人才”特授予“中国当代医界精英荣誉金奖。”

  多年来,对中医内科常用药进行研究,各种消石霉淋散,十八种喘咳症调治秘方剂,以及抑制癌瘤等秘方加深研究, 目前专攻内科白血病范围临床研究,并妇科节育及流产、复产研究。多年来,呕心沥血,为人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课题组组长、中国中医研究院柳长华研究员说:“我们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宗旨,并非仅仅消极地着眼于‘受保护对象不致消亡’,或是被动地去防止‘他人的不当占有和使用’,而是要立足发展,以保护来促进实现‘可持续利用’这一长远目标。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利用,我们明确要求‘尊重、知情同意、利益分享和写明出处’。” 就具体措施,柳长华研究员介绍说,“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课题组提出了详细的措施建议: 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及标志清单,对亟待保护的中药、方剂、传统疗法先期建立保护名录,并提交国际组织提供保护依据。 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实行中医药传统知识登记确权制度,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种情况管理,国家持有的主要是对特定疾病有特殊疗效的知识、相当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的人工制成品、用于防治特殊疾病的传统知识、对国家利益有重大影响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对中医药特定标志、符号的使用实行审核许可制度。 对涉及中医药传统知识的贸易合同实行审核登记制度,其中包括利益分享的合法性审查、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审查。建立中医医疗行业从业和培训资质认证制度。 调整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专利申请若涉及中医药传统知识,应要求公开来源,扩大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体和客体范围。通过商标对中药产品的商品名进行保护。启动中医药传统知识抢救工程,内容包括中医药传统知识资源调查方案、保护行动计划、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濒危中药动植物资源保护方案、海外中医古籍的调查与回归、中医药传统知识宣传教育方案。申报并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在获取和使用中医药传统知识中贯彻知情同意原则,防止不当使用,造成贬损。规范民间疗法以及单验方的注册管理制度。成立中医药传统知识管理委员会。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发展基金等。 目前,我国正通过对“传统知识”的正名、赋权,创建一套适宜的法律法规,这不仅可有效地抑制长期以来国外无偿的“拿来主义”的行为,而且将有助于为中医药这棵参天大树“固本培元”,为中医药事业营造一个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作者:孙立曼

2002年07期

 1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概念

 图书馆特色馆藏是指馆藏文献资源的专业化和独特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它包括专业特色、地方特色、文献类型特色、文种特色等四方面内容。这四方面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包含的。在实际工作中,也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中医院校图书馆而言,专业特色在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因此,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一点进行阐述。

 专业特色是指图书馆本身所承担的任务和用户需求特点,有目的地收藏相应专业或主题范围的文献所形成的特色。因此特色馆藏概念在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中有三个指向:一是本院中医药学科和非中医药学科类别;二是本院的优势学科,如博士点、硕士点、国家(或地区)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三是已显现出较大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形成以优势学科为主,兼顾一般学科的特色文献保障体系,对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

 专业特色馆藏建设是由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性质、特点和任务决定的。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属于医学专业图书馆,具有以下特点: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是中医药院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中医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决定了读者对该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程度。根据读者需求的广度和深度,有目的地组织文献,进行馆藏的合理配置,这是文献资源建设应该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依靠学校的经费支持。合理使用经费,用最低成本创最好效益,这应是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具体到文献资源建设,就是利用学校投入的经费组织到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源,来满足绝大多数读者的需求。进行特色馆藏建设,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将优势学料专业文献作为文献组织工作的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满足主要读者(重点读者)的情报需求和阅读需求。

 3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

 31 制定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资源结构模式

 (1)学科结构:专业突出,系统完整。以中医药学文献为主,相关专业文献为辅;临床医学文献为主,基础医学文献为辅;优势学科文献为主,一般学科文献为辅。

 (2)等级结构:优势学科文献要完整系统地收藏,达到完整级或研究级收藏水平;一般学科及相关学科文献重点选择收藏。

 (3)时间结构:医学文献的老化速度相对较快,根据文献使用价值对馆藏进行复选和剔旧,保证馆藏文献资源具有活力。

 (4)文种结构:以中文文献为主,同时保证外文文献尤其是英语文献和日语文献在馆藏中占的比重。

 (5)类型结构:品种多样。目前,印刷型专著、期刊、特种文献仍为主要采访对象,对电子图书、光盘数据库等非印刷型文献也应注意收藏。在印刷型文献中,首保期刊。

 32 确定优势学科

 确定了优势学科,也就确定了图书馆的专业特色所在。以笔者所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我校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全国最早创立的四所中医药院校之一。学校原名成都中医学院,始创于1956年,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有工科、管理等多学科门类,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培养高素质的中医、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骨伤、五官、中药、制药工程、护理、管理、营销、藏医学等高级人才,发展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开展高质量中医医疗和保健服务为己任的高等医药院校。学校是全国首批有权授子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和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是卫生部、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师资培训基地;是国家教育部设立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医药类)中药学专业培养基地。学校现有博士授予点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9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药学);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中药学),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三级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课程16门。我馆在组织文献资源,尤其是古籍图书、期刊方面对这些硕士点、博士点和重点学科都给予优先考虑。目前,我馆所藏中医药图书数量是全国中医药高校中藏书数量最多、品种最齐的图书馆之一。

 33 完善采访工作

 采访工作的难度,不仅在于对文献价值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对文献需求的判断。这就需要采访工作人员在注意文献资源发行信息的同时,还要与读者及时沟通,对学校的科研活动有清楚的了解。只有确定了读者的需要,才能组织到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并提供给读者,切实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34 维护馆藏结构

 一个科学的馆藏结构不是朝夕可以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管理人员根据本馆规划有目的地组织文献,并根据学校的发展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作者介绍:孙立曼,女,1954年生,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四川 610075

辽宁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学院对这方面也很有在研究的尤其辽宁中医药大学还设置了信息工程学院,所招的研究生专研究这方面的,以下有些所在中医学院发表的这方面的论文的简介,你参考一下不过兄弟你在报考前要考虑好以后的打算,不能为了读研而读研我也是一所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当年考研没考上,祝你能顺利的考上理想中的学校与专业

1中医四诊信息数字化研究现状评析评论推荐

王忆勤 李福凤 燕海霞 姚笛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证实验室,上海201203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9卷第3期

摘 要:本综述客观评析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在探索四诊信息数字化研究中建立中医四诊信息规范化采集和分析的方法,完善中医四诊检测系统,建立中医四诊特征信息数据库,以及建立计算机判读量化分类方法,同时利用数据库平台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融合分析,综合判断等构想,以获取有关中医病性、病位的客观诊断依据。 (共6页)

2《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问题探讨

吉聪

本文首先针对中医古籍存在的藏与用的矛盾,指出了数字化的必然性,并重点探讨了古籍在数字化的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即:应先以善本数字化为主的问题;中医古籍数字化仍属于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范畴问题;统一领导、协调,做好古籍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的问题;经费保障问题及最重要的技术支持问题,分析了中医古籍数字化的两种录入方式:"全文版"和"图像版",研究对比了两者的优势及弱点所在。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学院 吉林

关键词: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问题探讨

分类号:G2551

DOI:cnki:ISSN:1007-481302004-03-044

正文快照: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任何知识信息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是看其能否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中医古籍在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中医古籍数字化对充分挖掘、整理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促进中医药学向国际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我馆作为中小型的中医院校图书馆(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共收藏中医古籍2399种,其中善本82种,还存有孤本《集验良方》等。为了更好地保护原版善本古籍,现在古籍部只限于老师和研究生阅览。而不论何种载体形式的图书,能够浏览阅读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这种古籍藏与用的矛盾,通过对古籍实行数…

3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研制的方法研究

题 名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研制的方法研究

作 者刘建平 岳慧平 杨钧

机 构辽宁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32

刊 名辽宁中医杂志, 2008(2): 214-215

关键词中医数字化有源罐 拔罐 按摩 单片机

文 摘中医数字化有源罐是将拔罐和按摩疗法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微机技术,自动调节和控制治疗过程,使拔罐疗法不但能进行负压吸引,而且能间歇压迫患部,起到按摩作用的一种仪器。文中介绍了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在研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

4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的机理特点及其评价

刘建平;岳慧平;张颖

中医数字化有源罐是将拔罐和按摩治疗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微机技术,自动调节和控制治疗过程,使其在拔罐过程中不但能进行负压吸引,而且能间歇压迫患部,起到按摩作用的一种仪器。本文介绍了中医数字化有源罐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在使用时和传统中医疗法比较的优点。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110032

关键词:中医数字化有源罐;拔罐;按摩;单片机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课题(05L239)

分类号:R2443

DOI:CNKI:SUN:LNZY02007-09-029

正文快照:

拔罐和按摩疗法是我国两千多年来民间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祖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凭借着简单易学、见效快、疗效高等特点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去。中医数字化

传承保护中医药文化,能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逐步构建起继承传统、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体系。

中医药文化对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有着引领和促进的作用。

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系统收集整理中医药典籍、出土医书、民间传承的医方医术、秘验单方等,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进行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

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等形式,加强中医药文物、珍贵标本、医药古籍等的收藏保存。整理近代名医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做好国家和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支持藏医药、蒙医药文献整理出版工作。

做好整理传承工作,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院校、企业、国内外学术团体等机构部门的作用,利用并整合现有资源,争取举办各种节会、展览会、推介会上增加中医药文化内容,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并发挥基地的宣传和示范作用,使之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科普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阵地。

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也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继续推进中小学中医启蒙教育活动。创作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包括科普图书、网络、动漫、戏曲、**、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

还要通过培育中医药文化产业产品、探索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发展中医药文化,并助推区域的发展。中医药在甘肃的广泛认同感,有利于深化中医药特色医改,引导民众的健康观向养生、保健方向转变,让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使中医药真正成为破解民众“看病贵”难题的重要手段。

在机构发展与建设方面,以促进广东省医学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宗旨,以医学科技和政策研究文献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公益性信息服务为特色,积极做好两厅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深入开展卫生发展研究,推进广东省医疗改革及卫生决策;搭建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和卫生政策研究平台,促进业内交流合作,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利用。设有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文献信息中心、广东医学图书馆、《广东卫生志》编辑部、《广东卫生年鉴》编辑部、广东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药卫生分中心、查新咨询中心、广东省人事厅(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东医学》杂志编辑部、《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等科室(部门)。

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以服务广东医疗卫生发展战略决策为宗旨,以开放模式,围绕国家和广东省医疗卫生中心工作,加强卫生政策与管理的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依托本所丰富的医药卫生信息资源,通过医学科学的发展现状、重大成就、最新进展、重要理论、实验技术、未来发展以及各种科学数据等的分析,为政府科研决策管理提供战略研究及政策咨询研究。协助政府完成医疗卫生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计划的制定。着力为广东省医疗卫生改革、医学科技发展、重大疾病特别是传染病防治、农村卫生及社区和妇幼保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决策服务。中心成立不久,已为广东省医疗改革办公室提供了10期基本药物制度和医疗改革决策参考信息。

文献信息中心下设广东医学图书馆、广东卫生志编辑部、广东年鉴编辑部,承担了广东省医药卫生文献资源的保存建设、岭南医古籍的的修复、保存和电子化工作。并依据省科技厅2005年立项的“十一五”重大项目----科技基础平台医药卫生分平台建设宗旨,为全省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科技人员提供公益性的专业信息服务。负责《广东卫生年鉴》及《广东省志·医药卫生志》的编撰工作,同时承担广东卫生厅委托的所有科教公益事务性工作,具体包括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重点专科申报受理及形式审查工作,省卫生厅省级继教学分的审查等工作。

广东医学图书馆是广东省唯一一家独具特色的公共医学专业图书馆,是经省编办、省文化厅批准成立的“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26个成员馆之一,承担着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任务以及服务基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职责,是广东省医药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设施,成立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面向全省近40万的医务人员。其馆藏专业书刊20多万册。并重点收藏国内生物医学连续出版物及国外著名医药核心刊物,完整保存1974年以来的中文期刊文献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重要医药外文期刊、WHO专题资料等。还珍藏了7500余册线装中医元、明、清时代及岭南特色的古医籍线装书,其中岭南独有的中医古籍有8大类27种100余册,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岭南中医科技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其书刊之珍贵和价值不可估量。

广东医学图书馆作为广东省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药分中心的承建馆,在纸质文献的基础上,加大了电子资源的建设力度。通过购买、租用、共享、自建等方式,完善和丰富了分中心的文献资源,成为广东省医药文献资源的中心,为广东省和周边省如贵州、海南、浙江等医疗科研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公益信息服务,社会影响巨大。

研究所拥有电子资源有: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2、中国医药现刊目次(CMCC)、中国医药会议录目次(CMAC);3、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CNKI);4、维普全文库(1989至今);5、英文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6、FMJS 外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服务系统 ;7、中文生物医学引文数据库(CMCI等);8、科学引文索引(SCI) ;9、其他的外文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PROQUEST、SPRINGER、MICROMEDEX临床暨循证医药学数据库、CA等);10、省级科技文献联机联合馆藏编目数据库; 11、建成印度《东方药剂师》杂志论文题录库 ;12、馆藏医古籍书目数据库 ;13 历年省级医学科技项目立项数据库、医学专家库。

《广东省志·卫生志》编辑部承担卫生行业志书编撰工作,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记载某阶段广东省医疗卫生的发展脉络和成果成就以及改革管理经验等各方面资料,同时展现特定时期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为广东卫生发展保存历史资料。并通过《广东卫生志》的编修,建设广东省医疗卫生地情库,为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后世子孙研读这个时代的医疗卫生状况提供借鉴。修志工作服务当代、惠及后世,是一项完全公益的事业。目前为止,负责承担的医疗卫生篇已通过一审。

《广东卫生年鉴》编辑部按照省卫生厅的要求,负责记述和编修广东省医药卫生行业当年在管理和业务上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教训,反映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是广东省卫生事业的宣传窗口和广东省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广东卫生的重要史料和工具。卫生年鉴的编写在年代上和志书接轨,在内容上更为翔实,两者结合,真正实现广东省医疗卫生事业从事业发端至今的完整而系统的文献记录和保存,并为下一论志书的编修提供基础资料。出版编撰2007、2008卷。

广东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药卫生分中心是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广东省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药卫生分中心、广东金科网医药卫生分中心、科技厅重点攻关课题“广东数字医学研究”等大中型项目的网络化建设研究,负责“广东省医药卫生信息网”及“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网”的建设和管理,创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广东省医学专家库、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科研立项数据库及医学科普知识专题数据库、公共卫生专题数据库等近80个大中型数据库。是全省医疗卫生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公益性平台,也是两厅科教政务电子化平台,多年来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医药科技信息,为政府组建并发布医疗卫生政策及公共卫生专题信息,网站保持卫生系统公共网站点击率之首。自2003年起牵头研发了《科技查新管理系统》、《医学图书馆管理系统》、《医学科技统计系统》、《广东省卫生厅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管理系统》、《医院网站系统》等大中型实用性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

查新咨询中心是最早的卫生部定点查新单位,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和一批经验丰富的咨询专家,为国内、省内各级医药卫生科技项目立项和成果鉴定提供文献学新颖性评价;配合广东省医疗鉴定、医学重点专科、重要学术带头人建设和培养的需要,陆续开展了药物不良反应、查引查收等文献服务,为广东省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医疗纠纷鉴定及医学学术带头人的选拔、重点实验室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中心还为广东卫生厅等政府部门开展了包括重点学科发展趋势、学术团队科研能力评价和科研绩效考核、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等多项战略决策咨询,获卫生厅表彰。2005年,中心启用了本所研发的《科技查新管理系统》,完全实现查新工作流程的自动化、网络化,既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客户远程申报各项业务,获得了政府和医疗科技人员的一致认可。

省人事厅继教基地成立于1995年,为广东省的医学相关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英语、日语、古汉语、“十五”计划公修课、基层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培训、药学及临床各学科的专业培训,推动了我省医学科技人才的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广东医学》杂志创刊于1963年,是反映我省医疗卫生科研水平,报道我省临床医学科研成果及实践经验的唯一代表性刊物。本刊一直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科技部核心期刊)”,入编2004年版、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连续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并列入其核心的千种表内,2009年起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多种科技期刊评价系统的统计显示,《广东医学》杂志的学术水平逐年稳步提升。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在2004—2008年5年间《广东医学》的学科影响指标分别为:047、049、052、051及084;影响因子分别为:0133、014、017、0168及0340;总被引频次为:576、697、962、991及2345;基金论文比分别为:016、023、023、023及0349;他引率分别为94%、92%、93%、94%及97%;各项指标均稳步提高,特别是他引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更能客观地证明《广东医学》在国内医药卫生领域中起到了很好的信息交流媒介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创刊于1972年,是本所主办的一种全国性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期刊。2000年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科技部核心期刊)”,入编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7年起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连续荣获广东省第二、三届优秀科技期刊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2009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和《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显示,《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总被引频次:4 185次,影响因子:0613,引用刊数:767种,地区分布数:30个,机构分布数:948个,5年被引频次:3 072次,5年影响因子:0502。

我所获得省级以上基金资助课题20多项,获得广东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主持或参与出版了《广东省志·医药卫生志》、《信息服务及其利用》、《医药新进展》、《粤港医药卫生大全》、《求医问药指南》、《循证医学—临床证据的产生、评价与利用》、《医学论文写作概要》、《名中医治疗肾病的奇方妙法》、《名中医治疗难治性皮肤病性病奇方妙法》、《常见病诊断与治疗》等图书,每年发表科技论文20多篇。

各位学弟学妹,学长带大家了解一下咱们学校的情况,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书馆简介: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始建于2006年,由四川万县卫生学校图书馆(1951年建)和万县中医药学校图书馆(1967年建)合并而来。

图书馆是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以“文献支撑、空间服务、文化育人”为宗旨,秉承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落实教育和信息服务的职能。图书馆是重庆市图书馆学会理事单位、重庆市高校图工委委员单位、重庆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单位、重庆市高校图工委信息技术应用委员会委员单位。

图书馆大楼2017年3月开工建设,设计纸质藏书200万册,建筑面积24875平方米。2019年9月2日投入使用,有阅览自修座位3762个(主楼2883个,副楼879个),现有藏书315万余册(其中纸质藏书115万余册,电子图书200多万册,截止2021年4月2日),报纸期刊500余种,有供读者使用的云平台终端340台,购置有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华古籍数据库、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外文学术资源整合服务系统等数据库或服务平台31个,围绕智慧图书馆理念,以图书馆实有资源为基础,综合金盘图书馆NET集成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移动图书馆等搭建了智图管理平台。

图书馆大楼共有6层,设有职工书屋(儿童及社会读者阅览室),特藏书库及阅览室,密集书库,记忆文库,中医图书馆,报刊阅览区,社会科学阅览区,医药、卫生阅览区,自然科学阅览区,艺术阅览室,数字阅览区,护理、临床医学、中医、药学、医学技术、公共卫生管理执业考试自修阅览室8间等,另设有20间学术研讨室。

图书馆周一至周五开放时间为8:20-21:50,周末开放时间为9:00-21:30,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为10:00-20:00,周开放时间925小时;数字资源实现24小时在线开放,整个图书馆藏阅一体RFID自助借还。

图书馆共有职工19名,其中专业馆员7名,副研究馆员1名,硕士7名,图情专业硕士4名;在编9人,非编人员10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