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白描画谱精装版和原版有什么不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7收藏

中国历代白描画谱精装版和原版有什么不同,第1张

包装上不同。中国历代白描画谱(16开精装有函套)经典精装插盒比原版包装要好,他们在包装上不同。历代白描人物画谱是201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史歌。内容简介白描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技法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表现方法,也可以说是线描。

19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其卷八著录《歧路灯》一则,引《阙名笔记》云:吾乡前辈李绿园先生所撰《歧路灯》120回,虽纯从《红楼梦》脱胎,然描写人情,千态毕露,亦绝世奇文也。惜其后代零落,同时亲旧,又无轻财好义之人为之刊行,遂使有益世道之大文章,仅留三五部抄本于穷乡僻壤间,此亦一大憾事也。

这是本世纪见知的最早的有关《歧路灯》的记载。其所谓“纯从《红楼梦》脱胎”,当然是没有根据的,至于《歧路灯》之所以流传不广,其原因也不在于无人为之刊行。但是,这段著录文字至少说明,学者已对这部小说发生了兴趣。30年代,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歧路灯》,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亦转录了《小说考证》的材料。

1924年,洛阳清义堂将《歧路灯》石印行世,共105回,前有杨懋生《序》及张青莲《跋》,对李绿园及其《歧路灯》作了介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是《歧路灯》成书以来的第一个印本,在《歧路灯》流传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正如张青莲《跋》中所言:“冗务匆匆,未及校勘,仅依原本,未免以讹传讹。”因此书中亥豕鲁鱼,随处可见,加之印数不多,流传仍是不广。1927年,北京朴社(景山书社)开始排印出版冯友兰、冯沅君兄妹的校点本,可惜只印行了第一册26回,未见下文。朴社排印本前冠有冯友兰写的一篇长序,对《歧路灯》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上的得失作了全面的评价。冯友兰《序》中说:“《歧路灯》的道学气太重,的确是一个大毛病。幸而李绿园在书中所写的,大部分是在上述‘此义’之反面……他那一管道学先生的笔,颇有描写事物的能力,其中并且含有许多刺。”冯友兰对《歧路灯》所描写的当时社会生活的种种情况均作了比较公允客观的评论,非常欣赏小说的语言(尤其是河南方言)运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同年,冯友兰还辑成《李绿园公诗钞》;朴社排印本前还有董作宾写的《李绿园传略》,对李绿园的生卒年及年谱作了初步考证与整理。冯、董所作的两篇文章,可以说是近八十年来最早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由于印本的问世,给研究者提供了文本上的便利,于是,学界开始有研究论文发表,但是,有价值的专论不多。其中,值得注意的有郭绍虞与朱自清的文章。郭绍虞于1928年初在《文学周报》5卷25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介绍歧路灯》的论文,将《歧路灯》与《红楼梦》、《儒林外史》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歧路灯》亦正有足以胜过《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者在。”郭绍虞称赞“李绿园竟能于常谈中述至理,竟能于述至理中使人不觉得是常谈。意清而语不陈,语不陈则意亦不觉得是清庸了。这实是他的难能处,也即是他的成功处。这种成功,全由于他精锐的思路与隽爽的笔性,足以驾驭这沉闷的题材”。朱自清于同年年底在《一般》第6卷第4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歧路灯》的文章,认为《歧路灯》与《红楼梦》是“中国旧来仅有的两部可以称为真正‘长篇’的小说”。朱自清的观点与郭绍虞大致相同,尤其对《歧路灯》在情节结构上取得的成就极为赞赏,指出:“全书滴水不漏,圆如转环,无臃肿和断续的毛病”,“在结构上它是中国旧来唯一的真正长篇小说。”朱自清在文末说:“若让我估量本书的总价值,我以为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是可以并驾齐驱的。”此外,1928年4月23日《大公报·文学副刊》上发表了一篇佚名的文章《评〈歧路灯〉》,对《歧路灯》的人物塑造、社会生活描写及语言等,大加赞扬,认为是“写真实主义的上乘”作品。又有徐玉诺,不仅帮助冯友兰搜集有关李绿园与《歧路灯》的资料,还在1928年11月11日半月刊《明天》1卷4期发表《〈歧路灯〉及李绿园先生遗事》,在1929年8月14日《明天》3卷8期发表《墙角消夏琐记(其一)》,在1929年10月16日《明天》2卷10期发表《墙角消夏琐记(其二)》,对《歧路灯》与李绿园作了考论,肯定《歧路灯》在无意中深刻攻击八股文先生及孔孟之道的同时,也指出因作者现实生活经验不足而导致小说描写时见空洞的弊端。

郭绍虞与朱自清等人均只读了朴社排印本第一册26回,未及读到全书。他们的观点,自然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却是代表了当时学界对《歧路灯》的一般看法,是本世纪《歧路灯》研究早期的有影响的成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洛阳清义堂本印数过少,朴社排印本未能完成;在此后的四五十年间,尽管有人对《歧路灯》持有很高的评价,如李敏修于《中州文献汇编·总序》中盛赞《歧路灯》“开近世平民文学之先声”,但学界很少有人对之作深入、全面的研究,《歧路灯》似乎再次面临被“埋没”的尴尬境地。 直至本世纪60年代,河南学者栾星致力于《歧路灯》钞本的寻访工作,并搜集有关李绿园与《歧路灯》的研究资料。栾星花十年的精力,于70年代完成了《歧路灯》的校注工作,并辑成《歧路灯研究资料》一书。由于当时出版不易,一直到1980年,才由中州书画社(现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歧路灯》栾星校注本,1982年出版了《歧路灯研究资料》。栾星以清乾隆末年钞本《歧路灯》为原本,参稽他本(见知《歧路灯》清代钞本、民国过录本及清义堂石印本、朴社排印本共11种),校定全书为108回,并作注千余条,于俚语、方言、称谓、名物制度及古人、古籍、历史事件、三教九流行藏等,加以注释,详加考订,颇为精审,予读者以很大的便利。《歧路灯研究资料》一书分《李绿园传》、《李绿园诗文辑佚》、《歧路灯旧闻钞》三部分,后有《附录:李绿园〈家训谆言〉81条》。这部书提供了李绿园的家世生平、交游、著述以及有关《歧路灯》的研究等多方面的宝贵资料,搜罗较为完备,编排亦颇合理,且详注出处,为研究者所欢迎。

栾星校注本《歧路灯》出版后,立即在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地区引起热烈反响,中国大陆的《光明日报》、《文汇报》,台湾的《联合报》,香港的《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等报章,纷纷以《埋没二百多年的古典白话小说〈歧路灯〉出版》、《一部被埋没二百多年的小说》、《再放光芒的〈歧路灯〉》、《被誉为〈红楼梦〉以外又一巨著》等标题加以报道,随之,一些学者在各类报纸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对《歧路灯》展开热烈讨论。 1981年、1982年与1984年,在河南省郑州、洛阳与开封先后召开了三次《歧路灯》学术讨论会,中州古籍出版社于1982年与1984年分别编辑出版了两部《歧路灯》论丛,收录了提交前两次学术讨论会的部分论文和一些知名学者的文章。此外,散见于各类刊物的论文亦为数不少。据不完全统计,自1928年至1983年底,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歧路灯》的研究论文(含少量报道文章)有110篇左右。这些论文对李绿园的生平思想、《歧路灯》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如结构、人物、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探讨。亦有学者对小说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作专门研究,或对小说所反映的清康熙、乾隆时期的开封城市经济、有关戏曲的描写及民俗等作详细的考证。由于李绿园及《歧路灯》本身思想及内容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者们的研究涉及的范围亦较广,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这些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认为《歧路灯》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上都是一部平庸的作品,根本不能与《儒林外史》相提并论;二是认为《歧路灯》是优秀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与《儒林外史》在伯仲之间;第三种观点较为平和,认为《歧路灯》不及《红楼梦》、《儒林外史》这些一流佳作,应属于二流作品,但还是较为成功的,有其独特的风貌。

持否定观点的,可以蓝翎的文章《“埋没”说质疑》(见《歧路灯论丛(一)》)为代表。蓝文认为:李绿园的“创作思想的确是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精神的大倒退,大大发展了开创人情小说的《金瓶梅》本来就有的说教因素的落后面,使‘人情小说’的发展岔向了歧路”,“《歧路灯》的确要宣传儒家的正统思想,把这种腐朽的思想看成人生指路的明灯”,“作为文学欣赏的对象,《歧路灯》就相当缺乏艺术吸引力,能让人愉快的读下去”,“是一部思想平庸艺术平平的古代小说”,与《醒世姻缘传》一样,“就二者思想的落后和艺术的平庸来看,‘则伯仲之间,各有短长,难分高下’。它们是同一创作思潮的产物,是‘人情小说’发展过程中一股混杂着更多的泥沙和腐物的浊流”。其评价之低,在当时的学者中,可能没有第二人。持肯定观点的,则可以张国光的长篇论文《我国古代的〈教育诗〉与社会风俗画》(见《歧路灯论丛(一)》)为代表。此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批驳蓝翎的《“埋没”说质疑》而作,副标题即为《〈歧路灯〉新论兼评〈“埋没”说质疑〉》。张文对蓝文作了严厉的批驳,并提出了对《歧路灯》的肯定性评价。张文认为“《歧路灯》是一部值得借鉴的教育小说”,“李绿园不仅是一位小说家,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称赞“《歧路灯》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幅风俗画”,并且指出,《歧路灯》在艺术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人物描写诸方面均取得出色的成就,认为“作者虽然主要是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人物,但有时也不排斥浪漫主义”。张文的结论是,“《歧路灯》是一部有较高的思想水平与艺术成就的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暴露当时的魑魅魍魉的丑恶本质的深度方面超过了前者(《红楼梦》)”。张文建议,对这部“被埋没了二百多年的优秀古典小说”,“做父母的似可以一读”,“青年人可以一读”,“治文学史的人,更必需读它”,“因为它确可看作是新发掘出来的一部有价值的古代小说,即使不能与稍后的《红楼梦》并驾齐驱,但也足以使《儒林外史》相形见绌”。如此高的评价,在当时的学术界也是罕见的。至于持中间态度的观点,可以任访秋、范宁等人的文章为代表。任访秋在《漫谈〈歧路灯〉》(见《歧路灯论丛(一)》)一文中认为,“假若把《儒林外史》、《红楼梦》列为第一流,那么《歧路灯》就不能不属于第二流。因为不论是思想同艺术,较之前两书都是大有逊色的”,但对《歧路灯》的成就也作了肯定的评价,指出,“《歧路灯》毕竟是一部长篇巨著,作者社会阅历较深,而各方面的知识也比较丰富……所以作者对清代中叶的朝章国政,科场惯例,社会风俗……书中凡涉及到的,无不一丝不苟认真地给以详细的论述与描绘,从而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对于了解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是有着深刻的意义的。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应该给它以一定的地位的”。范宁的《〈歧路灯〉读后感》(见《歧路灯论丛(二)》)也认为,“《歧路灯》整个思想主题是不高明的,人物塑造也不很成功,但记录了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中下层人物的思想状况,涉及的生活面相当广阔……读者可以从其中看到封建社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间地狱”。实际上,任文与范文肯定的主要还是在《歧路灯》这部小说的认识价值上,并不同意将之看成为一流佳作。

无论是肯定也好,还是否定也好,毕竟反映了学术界对《歧路灯》的关注与热情,对于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到了80年代后期,这种富于学术气氛的热闹局面渐渐趋于平静,直至今日,虽然中国大陆学术界还不时有关于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论文发表,杜贵晨在1992年出版了著作《李绿园与歧路灯》(辽宁教育出版社),但终究没有形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术研究热点。

与此同时,中国台湾与香港地区的学术界,对《歧路灯》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当栾星校注本出版后,似乎台湾与香港地区的热情比大陆为高,所给予的评价也几乎是一致的赞扬与肯定。台湾出版界在80年代至少有四家出版社出版了《歧路灯》,较之大陆为多。但学者发表的研究论文,则比较的冷静与平和。如发表于1983年1月13日台湾《中国时报》王孝廉的《歧路灯的再发现与再评价》一文认为:“这部被埋没了两百多年的小说是一本相当可读的小说,但充其量只能和另一本类似的小说《蜃楼志》相等;将它与《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而为清代三大小说,是有些言过其实的。”此外,台湾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已有人将《歧路灯》作为研究对象,撰写学位论文。如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生陈翠芬、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生郑在亮(韩国),在1986年与1988年先后以《歧路灯研究》作为学位论文,获取硕士学位。郑在亮回韩国后,将学位论文陆续发表于本国的《中国小说研究会报》等刊物,引起了韩国学者的兴趣。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出版了吴秀玉的《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一书。吴秀玉热心于此项工作,曾五次抵豫,二度入黔,搜集资料,访问学者,历五年寒暑,写成了这部30余万言的著作。全书共分七章,对李绿园的家世、生平事迹、著述及《歧路灯》的流传、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创作艺术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而详尽的考察和探讨,资料之翔实,可以说超过了以往任何《歧路灯》研究著作。这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研究《歧路灯》的专著,但在中国大陆似乎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纵观80年来《歧路灯》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学术界,在总体上对《歧路灯》的评价不高,主要是认为其思想陈腐,道学气浓厚,专于说教,不具备反封建主义的光辉,但对其在反映生活面之广以及描写方面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情节结构等方面的成就,仍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在此期间,除了在20年代与80年代曾有过两次《歧路灯》研究的小高潮外,学者似乎很少有人愿意对之下工夫作一番深入研究,对于《歧路灯》这样一部有着独特个性的长篇巨著来说,似乎也令人感到有点遗憾;但是,据说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李延年,在1998年以《歧路灯研究》作为学位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来研究李绿园与《歧路灯》,以推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全面深入与发展。

1《曾国藩》唐浩明 著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通俗,可读性强,艺术地再现了曾国藩平凡且辉煌的一生。本书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民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作品中得以表现。

2《冰鉴》曾国藩 著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本书其实就是一本他个人对“面相学”的体会和研究报告。 

3《挺经》曾国藩 著

《挺经》讲的是如何做事,做人,不像现在的那些励志书籍讲的明明白白,书中给的故事和道理都需要自己的思考,自己领悟。 

由于曾国藩没能完成他的这部《挺经》就告别了人世。该书的部分内容、篇章散见在《曾国藩杂著》及其弟子、幕僚的著述中。现在读者手中的《挺经》,是经资深研究员吴樵子历时数载,从《经史百家杂钞》、《湘乡曾氏文献》、《曾国藩年谱》、《曾国藩全集》,以及曾国藩的僚属、弟子的文集、笔记等一百二十余种典籍中辑佚、整理出来的。

全书按李鸿章口述的“挺经十八法”,共分十八卷,每卷分上、中、下三篇。每篇以经为纲,以事为纬,包括经文、经文注译、事典、点评四个部分,事典是从“事”的角度对经文的阐释,绝大多数是曾国藩的所作所为;点评也从经文出发,对经文中出现的以及历史上相类的人物、事件的总结、概括和评析。

4《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著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为官鼎盛时期写给家里人的信的辑录,从中可看出曾国藩功高而不震主的秘密。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5《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清] 曾国藩 原著,唐浩明 评点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介绍了曾国藩的家世、学养和人脉关系。举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员,与曾氏有较密切交往的亲戚朋友,《评点》中都将眉目清晰的予以介绍。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曾氏有哪些方面对今人仍有启益价值和借鉴价值,是《评点》作者用力最多的部分。比如作者将会细致地分析曾氏有关求缺的思想、惜福的思想、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思想等等。

探索曾氏的内心世界,发表作者的读史领悟,是《评点》的最大特色。比如推动曾氏将湘军做大做强的第一动力究竟是什么?又如曾氏官越大、权越重、心里越恐惧、行动越谨慎。他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评点曾氏为母亲办丧事时,提出了“孝道平衡了“三从四德”’的观点;在评点曾氏教子时,提出聪明并不是人的重要美质等等。

6《曾文正公嘉言钞》[清] 曾国藩 著,梁启超 辑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曾文正公的文集非常之多,不适合一般人阅读,梁启超先生对他认为的精华部分做了摘录,非常方便阅读,白话文翻译也挺不错,此书适合经常翻阅。 

7《经史百家杂钞》[清] 曾国藩 著

《经史百家杂钞(上下)》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经史百家杂钞(上下)》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着、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化书 编  著:谭峭 卷  数:六卷 正统道藏:太玄部 别字号 涵芬楼本第724册 新文丰本第39册 三家本第23册 道藏提要:编号1035 中华道藏:道教论集道学论著‧全真文集 第26册  

化书,五代道士谭峭撰。六卷,收人《正统道藏》太玄部。《万历续道藏》亦收录此书,较《正统道藏》本多目录一卷。此书为唐末五代道教哲学思想名著。认为世界本源于「虚」,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最终复归于虚。「虚」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万物的归宿,虚与物有一种循环转化的关系。在论及生死问题时,谭峭认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生死循环不息。懂得这个道理者,就能进入「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的永生境界。

全书分〈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卷,凡一一零章。大抵以老庄思想为本,而兼融儒学。作者认为:天地间万物生生不已,变化无穷,循环往复,皆不离其道本。道以虚无为体,纯一为德。故世人修道养生,理身治国,皆须顺应物化之理,归根返朴,虚心合道。书中所述养生修炼之道,主要发挥庄子齐物坐忘之论。谓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也,「万物可以虚,我身可以无。以我之无合彼之虚,自然可以隐、可以显、可以死、可以生、而无所拘」。故修道者应物我俱忘,虚心合道。「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通」。此即庄子所说混同物我,冥一天人,同于大通之超越境界。书中所述帝王治国之道,则以道德为本。作者猛烈抨击统治者以欺诈刑赏治国,重税剥夺民食,苦役穷民之力。致使纯朴泯灭,道德沦丧,民多饥困,此乃不平之甚,不义之甚。作者因此主张恢复纯朴道德之治,行节俭均食之政,以救天下之战乱穷困。此即道家所谓纯俭治世之道。其说虽本于老庄,但亦反映五代战乱时期普通民众之愿望。

书中又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社会演化,揭示动乱之因,并提出对策。该书为道教哲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另有明代道士王一清《化书新声》为之注。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卷,第485至492页。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98至100页。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41页。 朱越利:《道教要籍概论》(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115至117页。 李养正:《道教手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29至330页。

曾国藩自己的《诫子书》----------------------------------------------------蒋星德:《曾国藩之生平及其事业(1811-1872)》,商务印书馆,1935年。

胡哲敷:《曾国藩》,重庆中华书局,1943年。

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贵阳文通书局,1947年;岳麓书社,1985年。

汪世荣编:《曾国藩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59年。

六哲:《曾国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全30册。1985年至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黎庶昌撰、梅季标点:《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

钟叔河整理点校:《曾国藩家书》,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隋丽娟:《曾国藩》,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

唐浩明:《曾国藩》,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1991年,1997年;岳麓书社,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湖南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冰鉴注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东安:《曾国藩幕府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教子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海南出版社,1994年。

萧一山:《曾国藩传》,重庆胜利出版社,1944年;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年。

张辉主编:《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

曾国藩著、刘毅政编:《曾国藩日记:求阙斋日记类抄》,金城出版社,1995年。

易孟醇:《曾国藩传》,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伊力编著:《曾国藩智谋全书》(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澧华:《曾国藩家藏史料考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罗绍志、田树德:《曾国藩家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董蔡时:《曾国藩评传》,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曾国藩文集》(4册),九洲图书出版社,1997年。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全注全译,共11册),昆仑出版社,1997年。

钟叔河汇编校点:《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海南出版社,1997年。

马东玉:《曾国藩本传》,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池子华:《曾国藩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成晓军:《曾国藩家族》,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成晓军主编:《名人评曾公》,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

史林编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2003年第2版修订本。

徐泰来、罗绍志主编:《学者笔下的曾国藩》,岳麓书社,1997年。

唐河主编:《曾国藩通鉴》,华艺出版社,1998年。

罗益群:《曾国藩读书生涯》,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曾国藩著、吴樵子注释:《挺经: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年。

王颖:《官径:曾国藩为官术》,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何贻锟:《曾国藩评传》,正中书局,1937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曾剃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最新校译本:曾国藩家书》(3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马道宗编:《曾国藩传世经典》,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常鸿慈注释:《曾国藩如是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世田等点校:《曾国藩日记》(3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官品解读:曾国藩为官识人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童笙:《人镜解读:曾国藩醒世书训录》,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书》(2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王太运、吴运梅编著:《曾国藩智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著、史林注释:《治心经》,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文集》(中国古典文化精华,3册),京华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家训》,岳麓书社,1999年。

《曾国藩传世箴言语录解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曾国藩心述手记:心镜》,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

张一文:《曾国藩》(中华名将系列),军事出版社,2000年。

董丛林:《曾国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岳贵书、张鑫主编:《曾国藩全书》,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全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

陈国庆编译:《曾国藩家书》,西安出版社,2000年。

唐汉主编:《曾国藩日记》(3册),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曾国藩日记》(3册),京华出版社,2000年。

唐汉主编:《曾国藩语录解读》,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史林编著:《曾国藩成功学全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张国华主编:《大变局时代整合社会资源的大师:五博士解析曾国藩》,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刘跃儒:《曾国藩成就一生的49个方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

王俯民:《历史罪人曾国藩:曾国藩滥杀媚外纪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成晓军:《曾国藩的幕僚们》,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伊力编著:《曾国藩智谋全书》(千古奇谋系列,2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曾国藩全集》(16册),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

刘学慧:《曾国藩》(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唐陵编著:《中兴名臣曾国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周翠玲译注:《曾国藩谋略》,广州出版社,2001年。

伍志洪,余正平译注:《曾国藩家书》,广州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挺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反经:曾国藩反败为胜的八大策略》,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史林:《曾国藩教子经》,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

《曾国藩家书》,昆仑出版社,2001年。

朱东安:《曾国藩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钟叔河选编:《曾国藩与弟书》,岳麓书社,2002年。

钟叔河选编:《曾国藩教子书》,岳麓书社,2002年。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2册), 岳麓书社,2002年。

林之满主编:《曾国藩全书》(4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含《曾国藩大传》、《曾国藩成功秘笈》两种。

马道宗主编:《曾国藩全书》(4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经典人生大全》,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日记全集》(12册),京华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最有影响的家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操纵人生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仕途三部曲》(3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吴江、袁敏琴等编著:《曾国藩成功学精华:成就大事的 36 字诀》,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吴江、袁敏琴等编著:《曾国藩成功人生 33 个楷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史林译著:《曾国藩宦海密谈录:与心腹幕僚赵烈文的九十九次倾心交谈》,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掌控人生三十六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通经:曾国藩八十一个忠告》,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智谋人生全经》(4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反败手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制人攻心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迟双明编著:《曾国藩决断大事的 66 金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用人管人十大手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天舒:《人镜: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曾国藩家书家训》,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

马道宗:《曾国藩正经》,台海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人诡》,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上官觉人解译:《曾国藩与孙子兵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外藏内敛百忍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成金编著:《成就曾国藩一生的八大学问》,金城出版社,2003年。

《经史百家杂钞》(3册),西苑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掌控超常人生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

朱东安著:《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华文出版社,2003年。

《变经:反经谋胜的应变学智慧》,长安出版社,2003年。

《曾国藩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