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有出版繁体字书籍的出版社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大陆有出版繁体字书籍的出版社吗?,第1张

有的,是些古籍、专业研究书等,你没注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第十一条有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也就是说,要采用简体字。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可以使用繁体字或异体字。 政府还是鼓励出版简体字的图书的,不提倡图书中间使用繁体字(当然有些古籍类的图书例外)。

大陆出繁体书最多的是中华书局,其次是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江苏古籍、巴蜀书社、岳麓书社等也有。现在一些书店为了制造古本效果,会采用竖排繁体,不过一些不出名的出版社还是别买,会有校勘错误的。

你说的《古文观止》、《康熙字典》都有繁体版的,要去卖古籍的书店或是正规书店古籍文献的书架买,不要买一般的绘图白话什么的版本。实在不行去孔夫子网买旧书,像是《古文观止》就有个中华书局的老版竖排繁体,到处有卖。

正规官方性质的都是简体,现在能想到的有的个别特殊种类的书籍有时候会用繁体。

1、古籍翻印。

2、宗教书籍(金刚经,心经)有的都用繁体。

3、书法作品。

应该还有其他种类的吧

《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是2022年5月1日实施的一项中国国家标准。

这个《说明》中说得很清楚了,所谓“繁体字”是一种模糊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说法,准确说法是“(专业)古籍印刷汉字系统”。

“古籍印刷通用字系统”与印刷现代汉语文本的“通用规范汉字系统”,是汉字不同的应用系统。有人称之为“繁体字系统”,这个名称容易引起一定的误解。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所附的“规范字和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确立了简繁字的对应关系。

但只有在字形上与“简化字”对应的“未简化字”才能称为“繁体字”,没有对应“简化字”的汉字都是直接传承而来,不能称作“繁体字”有人主张用“传承字系统”。

这个称谓也会引起质疑:“简化字难道不是传承下来的吗?”现在称作“(专业)古籍印刷汉字系统”,从特殊运用的角度来区分两种系统,业界和大众都比较容易接受。

总结如下:

个人认为,这个《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就相当于业内所说的“正字表”,期待已久,希望不要出现太多违反常识的“正字”。另外,各大输入法(尤其是搜狗输入法)、字体厂商需要同步跟进,将这些规范字形作为首选项,要不然打字很麻烦。

繁体字在国外是被称为繁体中文,或者是传统中文。它是在没有简单化文字之前所用文字。

随着时代变迁,文字和文化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复杂繁琐文字,被人们开始简单化,才有了现在简化文字。

繁体字经历过两千年以上历史,从小篆,大篆,楷书,隶书,草书,甲骨文,异体字,各族自己文字,到现在简化文字,繁体字有属于自己文化。

繁体字现在在我国各地华人地区依然在被使用,是他们从小接触文字,所以是不会被遗忘。

例如中国港澳台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华侨等都有在使用繁体字文化,不会被人们逐渐遗忘。

繁体字起源是从小篆开始,到西汉时期,官家规定字体是与我们现在接触到繁体字有点不同。

直到秦朝出现在东汉很盛行隶书,才是与我们现在接触繁体字相通一些。

逐渐随着时代更迭,每个朝代负责编写文字文化官员,根据当时皇帝命令改编规范文字。

然后百姓之间是使用简单化一些文字,毕竟当时百姓没有能力去普及知识,能学习识字人少太多。

所以在百姓之间就开始流传属于自己能认识简单化文字。

这样一来在士大夫之上官方家属就用繁体字文化,百姓之间用简单化文字,用这个方式来区别身份地位。

根据历史记载在秦朝之后每个朝代用之玉玺是用篆体,还有各级官员身份印证,也是用篆体。

而简化文字是在我国1956年开始,针对一些复杂繁琐文字进行改造,形成简化文字。

当时国家觉得繁体字进行简单化原则,是应‘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

毕竟随着时代不同,文化自然也会更新不同。那么有许多事也要改变。

可是我国仍有不少地区和个人喜欢,也习惯用繁体字,所以是不会被遗忘。

应该说,中国几乎所有的古籍都是用传统汉字书写的(元代以后有些书刻印时出现不少简体字)。繁体字的概念是针对简化字而言的。而在1956年汉字简化之前,无所谓繁体字。一般只有正体和异体、俗体,通用与非通用之分。

古籍出版时保持原貌,使用繁体字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比如啊,就拿古书中最常见的通假字来说吧。“同音相借”的通假字实际上非常重要,它是在出现新事物之后,当时的人们利用现有词汇无法表达此事物时,灵活使用旧词汇才出现的现象。你如果一律强改,整齐划一倒是做到了,但这种变化的痕迹在古书上就消失了,时间长了,后人就无法理解这种变化了,历史的信息也就被你抹去了。举个例子吧,比如“装裱书画”的“裱”字,其出现非常晚,最早不会早过北宋。之前用的是“褾”字,其本意是袖子或衣领的外边,是衣服上的一种装饰。唐朝时才出现裱画这个技艺,之前没有,属于新事物,于是人们就借用“褾”字来表义。装褾本意就是给画心的四周镶边,是个名词。可后来词义转化,变成动词了,就创造出了“裱”字。你如果强改古籍,将唐朝文献中出现的“褾”都改为“裱”,这种词义变化就消失了,破坏了原有的历史信息。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的古籍出版都是要用繁体字,而且尽量保持原貌的原因。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